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高中音樂歌劇藝術教學方法

高中音樂歌劇藝術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30 15:45:01

⑴ 高中音樂教學方法

一、現狀分析

1.對教學目標的現狀分析

我國高中課堂教學對學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夠,缺乏對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音樂作品脫離實際,教學目標不明確;而且,音樂教學沒有升學考試的外界動力,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便成為他們學習音樂的主要動力。 沒有興趣的音樂課,則形同虛設。

2.對教學內容的現狀分析

我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內容繁、難、多、舊,有些教學內容出現過雜、太亂、知識無序的情況,沒有突出音樂的藝術特點;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科之間缺乏綜合性。

3.對教學方法的現狀分析

在我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單純的灌輸音樂知識、學生被動接受。教學方法與形式過於外在和花哨,與教學內容相脫節。而音樂的學習過程則是一種對音樂的感受、體驗、探究和創造的過程,這些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人們往往採用沒有突出音樂藝術特點、與其他學科相同的教學方法來進行音樂教學,教學過分知識化、理性化,重視教師的講授,輕視學生的參與體驗;重視教學的結果,輕視教學的愉悅過程;重視知識技能的教學,輕視音樂實踐活動的開展;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不好。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喜歡音樂,可卻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喜歡上音樂課。

4.對教學評價的現狀分析

我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評價與其他學科教學的評價相一致,都是由於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導致重分數,輕素質,不僅教學效率低下,而且也增加了課業負擔,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妨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學評價單一,基本以書本知識為核心,忽視對過程的評價,多「以智商式思維」為理論依據,以紙筆測驗為唯一方法的學校評價等等。

二、以多元智能為指導的高中音樂教學對策

教學是學校永恆的旋律,新的時代呼喚新的教育形態,對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也將進入新的階段。由於我國傳統的課堂教學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的迅猛發展,面對我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借鑒多元智能理論指導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實踐,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這幾個方面進行研究高中音樂課堂教學。

1.在教學目標方面

高中音樂課程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目前我國素質教育的本質意義也是人的全面發展教育。高中音樂課程的性質是:促進學生全面地、有個性的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多種智能,都有自己的智能強項和弱項,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方法。只要有適宜的課程和學習環境,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課程目標應該面向全體,追求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興趣,發展音樂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 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層面具體表述。多元智能課程的目標就是符合每個學生的興趣目標,學校重視的不是課程開發,而是人的發展。因此,筆者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的高中音樂課堂教學實踐研究,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目標,即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在教學實踐中,音樂作品應該貼近生活,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表現、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濃厚興趣。

2.在教學內容方面

普通高中音樂課的內容應該體現多樣化及可能性的特點,應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課堂教學突出音樂的藝術特點。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和理解——為理解而教。因為,教學內容可以促進多種智能的發展;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可以發展某種特定的智能,高中生具有很強的求知慾,和較廣的知識面,學校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自覺地選擇相關的學習內容,參與各項音樂活動。為學生提供基礎性的、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信息,拓展藝術視野,使音樂學習更有趣、更容易。充分體現課堂教學多元化。培養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3.在教學方法方面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所採取的教學方式、途徑和手段。它既包括教師的「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的「學」的方法。隨著教學理論的發展和新的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方法還將不斷出現。多元智能課程的方法就是一種努力發展每個學生的智力強項的方法。「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獲得審美愉悅,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多元智能理論進行的「藝術推進項目」認為:「當我們把音樂當作一種智能來看的時候,我們所進行的音樂教育就和音樂教育課或音樂技能訓練有所不同了。我們應該本著全面發展的原則,通過表演、欣賞、創作及思考等形式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積極態度,並理解音樂和學習的關系,促進學生音樂能力的發展。」多元智能教學是通過盡可能豐富的教學方法、以學生開啟學生的多種智能,已達成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學目的。

⑵ 高中第一節音樂課如何

如下:

一、簡單的介紹自己。然後問學生們喜歡什麼類型的音樂,提問一些同學,回答時先介紹自己,再唱出自己喜歡的歌曲,並說出喜歡的理由。

二、對以後音樂課課堂紀律和衛生情況進行要求,並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5—6人,安排以後每節課前十分鍾,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藝術展示,小組之間進行評比。

三、通過討論,說明高中音樂課的重要性和學習的好處。

四、總結:通過同學們積極討論張發言,可以得知:音樂涉及面廣和這么多學科有關系,希望大家在今後的音樂鑒賞課上能夠認真聆聽音樂,享受音樂,喜愛音樂。

備課方法

實行師生合作形式集體備課制,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就集體備課而言,進行三種層次的集體備課。

一是教材集體備課.就是使用新教材前針對整本教材應教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等集體研究一次。

二是單元集體備課。即在每單元教學前,針對單元教學目標、訓練重點等集體研究一次。

三是課文集體備課。第一次討論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訓練的重點內容,使用的教學方法、手段,大致的教案、學案等。第二次討論教案、學案的設計是否合適、恰當等,並提出修改意見。

⑶ 如何進行高中音樂鑒賞課的課堂導入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人的影響是最直接、最動人心扉的。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音樂教育作為塑造人類美好心靈、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將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但是,由於音樂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學生就不太重視,會出現課堂紀律鬆散、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教學任務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真思考了如何上好一節音樂課,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喜歡音樂課、愛上音樂課,思考過後,我覺得要想上好一節課,讓學生心甘情願、熱情洋溢的跟隨你走進音樂課,那麼,新課的開端——導入是很重要的。
導入是新課教學的第一步。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優秀的教學導入環節,不但能夠起到畫龍點睛、啟迪思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愛迪生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離開了對音樂的興趣和情感,就達不到音樂教育的目的,只有當學生對音樂懷有濃厚的興趣時,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進而主動地學習音樂。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重對導入環節的設計,科學、合理地運用各種不同的導入方式,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導入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不管用哪一種方法,都必須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的實際進行設計,還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年齡特點,他們所需要的、所喜歡的去設計。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會採用以下幾種導入方式:
一、 故事導入法
這種導入法是我根據平時學生們的表現而採用的一種方法,長時間來我發現,雖然他們是高中生,但是不免存在著天真和幼稚,他們接受故事或典故比老師上來就長篇大論要容易和喜歡,於是我就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特點用故事作為新課的導入。比如說,在欣賞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長城》時,我講到:「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長城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屍骸,孟姜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從此,山海關被後人認為是「孟姜女哭長城」 之地,並在那裡蓋了孟姜女廟,南來北往的人們常在這兒灑下一掬同情之淚。廟中有楹聯這樣說: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故事講完,我看到了學生們哀傷的表情,接著我不失時機的說:「下面,就讓我們通過歌聲來聽聽孟姜女的傾訴吧。」由此就把學生們引入到了本課主題,最後收到的效果也很好,他們很容易的就總結出這首民歌所要表達的感情。
二、 視頻導入法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在音樂教學領域中已逐漸被廣泛地應用,也為我們的音樂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極大地擴展了音樂課堂教學的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為師生打開了一個充滿活力、精彩紛呈的音樂世界。音樂課不再是「一張嘴、一本書、一架琴、一台錄音機」了,它集形、聲、色為一體,讓學生在強化聽覺效果的同時,也從視覺上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畫面色彩艷麗,形象逼真,與音響渾然一體,能充分調動學生視聽感官,使學生耳目一新,獲得准確生動的藝術形象。我在上高中音樂鑒賞第二單元第三節《獨特的民族風》——走近藏族歌舞一課時,在課的導入部分,我就播放了多媒體課件,展示了藏族人民在不同的生活場面載歌載舞的場景,同學們看得入神,聽得仔細,不時為他們高亢的歌喉、優美的舞蹈表演而贊嘆,很快就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
三、 聽辨導入法
聽辨導入法是音樂教學獨有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很快集中起學生的注意力,然後迅速進入主題。在講民歌時,我選取了《送我一朵玫瑰花》和《洗衣歌》兩首民歌片斷,讓學生聽,聽完後告訴我這兩首民歌分別是哪個民族的。他們帶著問題去聽,自然就聽得仔細認真。還比如,讓他們聽樂曲中都使用了哪些樂器或主旋律出現幾次。通過聽辨,學生們有興趣試探一下自己耳朵的靈敏度,注意力自然就高度集中,回答問題准確性高,上課的效果自然就好。
四、 語言導入法
語言藝術在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作為音樂教師,除了不斷提高業務水平,認真鑽研教材以外,還必須注重語言修養。因此,教師的語言要親切、自然並富有激情,通過教師富有激情的、親切自然的語言表述,把學生帶入音樂的情景中,激發學生的想像,為之動情,感受其美。在欣賞古琴曲《流水》這首樂曲時,我先放上音樂,然後隨著音樂有感情的說:「涓涓的山泉、奔騰的江河,跌宕起伏的琴聲,演繹出一種百折不回、開拓進取的精神,這就是我們正在欣賞的古琴曲《流水》。」簡短精煉、富有感情的語言導入,讓學生立即沉浸在悠悠古琴之中。
五、 問題導入法
教學過程的深度開放,不等於放手讓學生自學,恰恰相反,和傳統教學相比,對教師有著非常高的要求,不管是知識儲備上還是課堂駕馭能力上,都給老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很多實際教學表明,只有在老師合理的、恰如其分的引導下,學生才能順著科學的思路去探索和總結。例如在《非洲歌舞音樂》這節課中,我在引入環節採用了問題導入,設置了幾個問題,「在這首音樂中,你都聽到了什麼聲音?」「它主要使用的樂器是什麼?」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找到答案了就找出了非洲歌舞音樂的特點,也就掌握了這節課的重點。
六、 特長生展示導入法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學校,生源很大一部分來自農村,但是在每個班級里,都會有一兩個甚至幾個有音樂特長的學生,我們一直都在高度提倡不要忽視「弱勢群體」,但是我們也不能浪費這些有利的「資源」,他們是課堂中活活生生的例子,能夠直接影響其他學生對待音樂的態度。比如:在《音樂與人生》這一節課中我們要欣賞琵琶協奏曲《草原放牧》,於是,我就安排本班一名會彈奏琵琶的同學在課前為同學們演奏了一曲,然後給大家介紹介紹琵琶,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以包滿的精神進入學習的狀態,效果很好。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有專長的學生,如唱歌、跳舞、鋼琴、朗誦,還有在其他學科比較突出的學生,如地理、歷史、美術等,我都會不失時機的利用這些「活」資源,這既給了他們自我展現的機會,又增添了課堂氣氛,使音樂課「活」了起來,效果甚好。
七、 教師示範導入法
新的課程標准,要求音樂教師多專多能,善於表演也是我們應該掌握的一種技能。在課堂上,教師的表演不但能起到「示」與「范」的作用,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理解。教師把表演運用在課題導入上,更是一種非常好的手段。在進行《西出陽關無故人》這節課的學習時,我在課間就播放「陽關三疊」為背景音樂,等同學們都安靜的做好後,我就開始有感情的、大聲地朗誦「陽關三疊」這首詩,「渭城潮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語音落下,響起一片掌聲,然後我不失時機的說「這首非常好聽的律詩在唐代時被編成了一首優美的歌曲,大家想不想聽呀?」得到的是急切的、肯定的聲音「想聽。」這樣便自然的引到了本節課中來。同樣,在講京劇這一課時,我並沒有一上來,就講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有著上百年的歷史等枯燥的京劇知識,而是以我范唱的一首現代京劇《唱臉譜》為導入點進行京劇的學習的。這樣的以身示範的導入更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能樹立老師在學生心目中良好的形象,對以後的音樂鑒賞學習起到了促進作用。
課堂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豐富多彩,還有像直接導入法、游戲導入法、成語導入法等等,不管什麼樣的方法,只要遵循導入新課原則,結合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實際情況,經過認真構思、巧妙設計而成的導入方法,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更好的進行音樂的學習。我相信,在新課程的指導下,在我們所有老師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精彩的音樂課課題導入設計會呈現在學生們的面前的,越來越多的學生會發自內心的喜歡和熱愛音樂。

⑷ 列舉常見的音樂教育方法

摘要 1.講授法

⑸ 音樂課教學方法有哪些

1、體驗性音樂教學方法

以音樂感受體驗為主,通過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感受鑒賞音樂美,情感體驗外化等培養學生音樂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1)音樂欣賞法

以欣賞活動為主,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藉助 音樂作品進行聆聽、聯想、想像、模仿、分析、比較等激發學生自覺地學習、促其形成對音樂學習的濃厚興趣與求知慾望。

(2)演示法

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實際音響、示範、直觀 等方法,讓學生獲得感性知識,深化學習內容 的方法。

(3)參觀法

2、實踐性音樂教學方法

以音樂實踐活動為主,通過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親身參與的各項音樂實踐活動,形成與完善音樂技能和發展音樂表現能力的方法。

(1)練習法

將知識運用於實際、將知識轉化為技能、 技巧和發展音樂表現能力的方法。

(2)律動教學法

是人體隨著音樂做各種有規律的協調的動作。

(3)創作教學法

培養學生音樂創造性思維、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方法。包括即興創作、表演創作等。

(5)高中音樂歌劇藝術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在「感受音樂意境」環節上,信息技術的作用非常大。信息技術的有效介入活躍了音樂課堂的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音樂從單純的聽覺藝術拓展為視聽藝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必須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從而大大地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引發了學習的動機。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經常有意識地引人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和形象生動的具體場面,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以實物演示情景,以圖畫、錄像,多媒體再現情景,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表演體會情景,以語言描述情景。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促進學生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⑹ 如何上好高中音樂欣賞課(教學心得)

一、欣賞教學是音樂課普遍採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教育的全部內容都離不開音樂聽覺的感知與體驗、分析與理解。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要條件就是讓他們接受美的熏陶,讓他們大量接觸古今中外優秀的音樂作品,擴大音樂視野,感知廣闊的音樂天地。在聆聽音樂的同時,音樂的美會感染學生並激發他們的興趣 ,從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記憶力,提高他們的鑒賞水平。作為音樂課教學內容之一的欣賞本身就是以欣賞教學方法為主,而在歌唱、器樂等教學中也無不貫穿和體現著欣賞活動,所以欣賞法是音樂課普遍採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感知是欣賞音樂的前提和基礎
音樂欣賞是經聽覺而實現的審美活動。當我們聆聽一首樂曲的時候,必定會受作品中各個音樂要素的影響,而產生各種不同情緒的反應,我們對音樂作品的這種情緒的反應,是感性的,它並不需要經過理性的過程。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必須注意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讓學生從各種各樣的樂聲中感受不同樂器的色彩,從不同的音樂作品中感受藝術美的存在。當他們欣賞《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時》,自然會被激昂向上、威武雄壯的氣勢所打動,而當聽到《婚禮進行曲》時,又會產生神聖輝煌、溫和愉悅的情緒反應。因此,在欣賞課中,一定要讓學生主動去聽,主動去感受,而不是教師在一味地傳輸,把音樂交給學生自己,才能逐步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感知能力,隨著經驗的不斷豐富與欣賞范圍的不斷擴大,學生的感知能力也一定會不斷提高和趨於完善的。
三、參與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手段
我認為,要讓學生獲得情感深入體驗,必須強調學生的參與性與活動性,在實踐中進行認知、參與、強化、反饋、分析評價,使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情感有更深層次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創設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參與進來。如讓學生自己演唱欣賞過的曲目,或讓學生根據欣賞所學知識,創作屬於自己的音樂。一個愛好音樂的人,若能長期得到音樂環境的熏陶,並積極參與關於音樂的各種活動,則必定會推動他的求知慾望。如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教學中,請班上會拉小提琴的學生演奏《梁祝》的愛情主題,教師鋼琴伴奏,其他同學演唱這段優美的主題旋律。通過師生的合作表演及學生嘗試性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了塑造音樂形象和表達音樂情感的音樂的基本要素,同時為後面完整地欣賞作品,感知作品的音樂形象作好充分的准備。
四、適當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幫助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採用直觀的教學方法,以發揮學生多種感官的通覺作用。例如,在引導學生欣賞京劇音樂時,有必要讓學生看錄像、聽唱腔、見臉譜和戲裝、知道舞台美術、用上鑼鼓、學點念白和走步、甚至學一兩個唱段等,學生通過多種感官的感受和體驗,對於理解、評價京劇藝術也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新時代的教育培養新時代的人才,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體驗為主線的教學思想和模式已經顯得尤為重要。在感知的基礎上,插上想像的翅膀,積極地參與到音樂中來,讓學生成為音樂的主人,盡情地暢游在音樂的海洋中。

⑺ 如何上好高中音樂鑒賞課之我見

鹽城市時楊中學嚴明森【摘要】普通高中
音樂鑒賞課,是面向全體高中學生的基礎性模塊,是保證學生獲得參與現代化生活應具備的音樂文化修養。在音樂鑒賞模塊中,要堅持以聆聽音樂、感受音樂為主的原則下,整合各種教學手段,解放學生,讓他們在平等、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體驗美,達到上好音樂鑒賞課的目的。讓學生經常保持一種對音樂學習的積極心態和愉悅體驗,音樂課堂便成了學生精神世界的家園,這就是所謂「樂則是樂的道理。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曾說過:「對於音樂教育,我最終關注的不是音樂,而是能讓人產生愉悅的、精神的探討」。
【關鍵詞】和諧 探究交流馬克思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
,音樂欣賞是人類訴諸於聽覺的感性活動,它能喚醒人的音樂感覺提升人的藝術修養。托爾斯泰曾說:「我喜歡音樂勝過其它一切藝術。」黑格爾曾說:「音樂是精神,是靈魂,它直接為自身發出聲音,引起自身注意,從中感到滿足……音樂是靈魂的語言,靈魂借聲音抒發自身深邃的喜悅與悲哀,在抒發中取得慰藉,超越於自然感情之上,音樂把內心深處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動化為自我傾聽的自由自在的,使心靈免於壓抑和痛苦……。」普通高中音樂鑒賞課,是面向全體高中學生的基礎性模塊,是保證學生獲得參與現代化生活應具備的音樂文化修養。在音樂鑒賞模塊中,要堅持以聆聽音樂、感受音樂為主的原則下,整合各種教學手段,解放學生,讓他們在平等、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體驗美,達到上好音樂鑒賞課的目的。讓學生經常保持一種對音樂學習的積極心態和愉悅體驗,音樂課堂便成了學生精神世界的家園,這就是所謂「樂則是樂的道理。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曾說過:「對於音樂教育,我最終關注的不是音樂,而是能讓人產生愉悅的、精神的探討」。
我們在傳統的高中音樂欣賞中,音樂欣賞課形成一種古板的標准教學程序:①介紹作者生平;②介紹作品時代背景;③練唱主題音樂(可先聆聽一遍);④介紹作品結構;(按段落聆聽);⑤完整欣賞全曲。這種講解音樂,分析音樂;我教你學,我講你聽;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體驗;以間接經驗代替直接經驗的傳承式教學泯滅了音樂課程的自身魅力,這種缺乏情感內涵,充滿理性的課程設計不僅使學生普遍感到學習的枯燥單調,甚至恐懼、苦惱、喪失了學習興趣,極易造成學生的「情感營養不良」。
但是,我們並不能對傳統音樂欣賞教學模式一概否定。比如:介紹作者,介紹作品時代背景,練唱主題音樂等都是必要的。只是,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該如何運用各種新穎有效的方法,創設出愉快學習的情境,融知識技能的學習於審美活動中。並且引導和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狀態下愉快地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一、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營造愉快學習氛圍,讓學生喜歡音樂
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形成友好信賴的關系,那學生就可能更願意和教師相處。在音樂鑒賞教學中,學生對作品的各種理解、想法和問題,教師以鼓勵支持的態度來調動全體學生共同討論,合作解決。教師可在課堂中說「大膽說出來吧,讓我們共同來解決」
。教師放下威儀的外表和學生交談,了解學生的需要,讓每個學生有充分表達情感的機會,讓他們都樂於暢所欲言。藝術鑒賞也是一種審美的過程,要給學生有視覺上的和諧和美感。教師的衣著要得體,美觀大方;教態自然,示範動作有美感;要進行「微笑教學」
,等等。總之,要讓學生盡可能喜歡你。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一種友好、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教育家杜威說過:要使教學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真正愉快合作的相互的過程」。
二、創設課堂情境,體驗愉悅教學,讓學生融入音樂
由於受社會環境等綜合因素影響,學生大多熱衷於流行音樂,追星現象屢見不鮮,而對於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藝術——京劇,卻知之甚少,甚至有陌生感和距離感。例如:在京劇欣賞梅蘭芳的代表作時,課前老師在教室里張貼幾幅劇照,在教室里營造出戲劇院氛圍。請部分學生跟隨鑼鼓的節奏簡單的模仿一下戲曲的動作。動作雖簡單,但學生的興趣很高,課堂氣氛活躍。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們在快樂體驗的同時又學到了相關的知識。無論學生的即興表現效果如何,對於他們的積極表現,老師都給予肯定。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享受表現之樂,體驗音樂帶來的愉悅感。
三、探究多種課堂途徑,鼓勵交流合作分享,提升學生音樂素養
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是新課改的目標也是學生獲得愉悅體驗的過程。曾經通過和學生交談了解到,他們實際上並不滿足於只是聆聽音樂,他們更樂於動腦動手,希望老師能在課堂上留一點給他們自主活動的時間和展示他們才藝及個性的空間,以此來體驗音樂的奧妙和創作的樂趣。
(一)分組交流
老師可以將學生組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六至八人,要求他們共同完成一些既定目標。在創作、表演、討論過程中,讓學生們各自發揮聰明才智。因為他們在小組中容易產生集體榮譽感,從而變得主動與活躍。
(二)故事引入
在鑒賞教學中,往往會出現老師播放音樂,學生思想開小差的局面。其原因是:學生聽不懂旋律,感受不到音樂形象。要解決這一問題,辦法之一就是利用學生喜歡聽故事這一心理特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生動有趣或曲折的故事中愉快地學習。1、可以結合故事欣賞音樂。例如在欣賞古曲《流水》時,老師可以給學生講了一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通過小故事,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而且還可以加深對樂曲的理解。2、也可以利用音樂來創編故事。
(三)游戲介入
音樂游戲具有愉悅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它是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將其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將教學內容融入到游戲中,又能做到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完美結合。高中學生由於年齡特徵而顯得沉靜些,做做游戲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
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採用何種游戲形式,都要掌握好尺度,不能喧賓奪主。
我認為,遵循愉悅原則有一個度的問題,不能盲目考慮學生的愉悅心境,否則很容易形成一個誤區。例如:有些教師為了創設愉悅氣氛,准備了大量的同學們比較喜愛的題材做鋪墊,有時會讓學生莫名其妙,甚至還導致學生注意力的轉移。如果一節課只是華而不實,對該學習的知識沒有掌握,對欣賞的音樂沒有領悟其內涵,最終會沖淡教學目的。音樂鑒賞作為一種課堂教學形式,既要有聲色等感觀的愉悅的教學,又要有兼含美育和認知,情智統一的審美態度,這樣才能有效地逐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課程改革是一種逐步探索的過程,
我們音樂教師只有本著與學生合作,師生共同發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讓學生自主體驗和學習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別開生面的優質音樂鑒賞課,從而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和智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樂的欣賞分析能力;引導學生產生深刻的情緒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強烈的審美激情,提高審美能力,
最終使學生的素質得以全面發展。

⑻ 幾種有效的音樂教學方法

淺談幾種有效的聲樂教學方法

【摘要】本文以聲樂的特點和發聲原理為出發點,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科學的聲樂藝術教學理念,探究出聲樂教學中幾種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以及在聲樂教學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則,從而讓聲樂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聲樂;教學方法;探究

聲樂,是指用人聲表現的音樂。聲樂演唱藝術發展至今,歌唱發聲技巧與表演的實踐經驗已不再是依靠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而是從發聲生理科學的理論出發,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歌唱發聲方法,用以指導歌唱實踐和聲樂教學。

在聲樂教學實踐中,教學雙方的交流是互動的,學生對歌唱狀態最直接的印象主要是來自教師的講解、指導、示範和演示。對音樂教育工作者來說,技能和知識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面對受教育者「授業傳道」,必須掌握以下幾點:

一、了解基本的發聲體系

人的嗓子,就是一件樂器,一件能用不同語言表現音樂的奇妙的樂器。要做到能正確、科學地發聲並利用好嗓子這件樂器表現音樂,了解嗓子的生理結構和發聲原理是前提。人的發聲器大體由聲帶(含假聲帶)、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頭腔構成。簡單的發聲原理是:聲帶在氣體的沖擊下產生振動,然後聲帶振動發出聲音,經過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頭腔的共鳴,便發出響亮和動聽的聲音。音質、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鳴腔體調

⑼ 如何搞好高中音樂教學

一、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偶像。我們知道,現在的學生大部分都有追星的現象,而且還很狂熱。明星之所以被學生追捧,那是明星的才藝吸引學生。學生們會很主動地了解明星的近況,模仿他們的言行。我們姑且不論追星的利弊,但我們從中可悟出一個道理:只要教師成為了學生的偶像,那就可以受到學生的追捧和熱愛,他們就會主動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偶像,必需具備一定的才藝。作為一名音樂教師,不一定是音樂方面特殊人才,但是,必須全面掌握專業知識,有熟練的技能技巧。只有這樣,才能靈活駕馭課堂,開展其它音樂課外活動。音樂教師除對本專業的歌唱、演奏、舞蹈、指揮等技能,還有作曲知識、中外音樂史及重要音樂作品、作家等方面的音樂理論必須掌握外,對文學、歷史、美學、地理、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諸方面的邊緣學科知識也要有所了解,音樂教師只有博學多才,教學時才能運用自如,才能改變那種迂腐陳舊、形式呆滯的課堂教學模式,喚起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成為學生的偶像,才能真正勝任高中音樂課的教學工作。
二、巧妙運用音樂教育教學藝術。高中音樂欣賞課內容繁多,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種各樣的音樂作品,受閱歷和知識的制約,學生不可能對這些內容都很感興趣。他們往往是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對不同的樂曲採取不同的學習態度。喜歡的就抱積極的態度去欣賞;不喜歡的,就表現出厭煩情緒,以消極的態度去應付,不認真聽,不動腦想。簽於這種情形,在教學中,我就先從導語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謂導語是教師導入新課的語言,是課堂講課的第一個環節。俗語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比如在教民歌部分時,課前就有聽到同學說民歌沒意思,土裡土氣的,不喜歡聽,沒興趣欣賞。然而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准備工作,搜集資料,設計方法。上課一開始,我就播放劉歡唱的《好漢歌》,這首歌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他們大部分人都會唱。然後,我再播放民歌《王大娘釘缸》,學生們就議論開了,說怎麼這兩首歌有點相像,我就讓同學們視唱,並分析、比較它們的異同點,然後說明,《好漢歌》是以民歌為《王大娘釘缸》基礎,演變加工而成的。這說明民歌是音樂創作的源泉,它在音樂創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後,教師提出要求,這節課要和大家一起來欣賞幾首民歌,這樣,同學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課則上得很順利。
三、精心傳授音樂作品欣賞方法。音樂欣賞僅僅停留在興趣階段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進一步深刻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充分體驗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才能達到欣賞的目的。這就是欣賞音樂的三個階段:直覺(感官)欣賞----感覺(情感)欣賞----理智的欣賞。不同體裁的音樂欣賞的要求、方法也不同:對於歌曲的欣賞:一般可以藉助歌詞較直觀地理解歌曲內容,達到欣賞的目的。對一些歌詞內涵較深或者寓意較朦朧的作品進行欣賞,要求要有一定的文學及文化素養。而對於一些古代的、其他民族的、外國的藝術歌曲、歌劇、詠嘆調等作品的欣賞,除了必須具有一定的音樂素質之外,還要對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創作動機、民族習俗、作曲家的個人風格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內容。
對於器樂曲的欣賞:對一些近代的、單一形象的輕音樂樂曲,可以根據標題的啟示,通過自己的聯想,去體會樂曲的內容和情緒。如:賀綠汀的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對於大型的器樂曲的理解,一般要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作者情況,尤其是一些無標題音樂;對於一些大型的標題音樂作品,除了了解其時代背景之外,還可以根據樂曲的說明去理解、欣賞作品。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作品是我國民間傳說梁祝的愛情故事為題材,借鑒民間器樂的表現手法,並以我國人民的欣賞習慣,根據情節的發展順序加以概括而創作成的。在欣賞時,要求學生按照揭示的情節順序:「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共讀共玩----長亭惜別----逼婚----樓台會----抗婚----縱身投墳----化蝶」靈活去理解欣賞樂曲內容。
四、藉助多媒體音樂教學手段。 在教學中,主動藉助有關圖片、幻燈、錄像、電腦進行教學,但必須強調「以聽為主,以看為輔」,以加深學生對作品內容的理解。
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將音樂知識講解與樂曲欣賞相結合。
沒有一定的音樂知識,就不能很好地理解音樂所表現的內容,而孤立地講授音樂知識,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不容易記。因此,在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欣賞樂曲的同時應結合音樂知識的講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欣賞器樂的時候,可讓學生看一些音樂會的演出,引導學生認識其中樂器的形狀及音色特點;欣賞舞曲的時候,就播放該舞曲的舞蹈表演,讓學生領會演員如何用身體的動作來表現音樂,還可讓學生模仿或創作來體會音樂。
搞好高中音樂欣賞教學,任重而到遠。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努力探求,在教法上不斷創新,為高中音樂欣賞教學開創新的局面。

閱讀全文

與高中音樂歌劇藝術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調整金牛座的最佳方法 瀏覽:381
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及意義 瀏覽:545
魅藍攔截的信息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2
雕刻牛字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35
武漢戀愛挽回方法操作步驟 瀏覽:431
戒掉手機的四個方法 瀏覽:574
快速有效治療尖銳濕方法 瀏覽:226
最簡單的方法畫hellokitty 瀏覽:844
反滲透膜解決方法 瀏覽:485
扯麵的正確方法和技巧 瀏覽:494
文彥博樹洞取球方法好在哪裡 瀏覽:854
四川泡洋姜的正確泡水方法 瀏覽:497
黑檀手串的鑒別方法圖解 瀏覽:818
延遲滿足實驗研究方法 瀏覽:161
種植業污染解決方法 瀏覽:894
論文的研究方法有那些 瀏覽:124
孩子學習方法不對該如何 瀏覽:838
艾萊依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799
在家怎麼製作果凍方法 瀏覽:50
關於氮和硫的化學計算方法 瀏覽: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