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篆刻的步驟是什麼
篆刻藝術,乃於金屬、象牙、犀角、玉、石等質材之上雕刻以篆體文字之藝術。因以製作印章為主,又稱印章藝術。
篆刻藝術作為國粹之一,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一以貫之、厚重的悠久傳統。其融萬千氣象於方寸之間,向為歷代文人墨客所鍾愛,或自篆自用,或饋贈文友,鈐記落款,觀賞把玩,可從中獲得無盡的審美愉悅和藝術享受。
篆刻家湊刀於石面,下刀的方法不同產生刀痕的面貌也不相同,所以刀法可以增加篆刻藝術趣味。明清著名篆刻家無不重視刀法,明代朱簡《印章要論》說:「吾所謂刀法者,如筆之有起伏,有轉折,有緩急,各完筆意,不得孟浪」。古人鐫刻印章用刀如用筆,以刀代筆,所以刻印刀又稱鐵筆。古代論印的著作將刀法分為:單刀、復刀、反刀、飛刀、澀刀、舞刀、切刀、留刀、埋刀、補刀等。也有將它分為:正入正刀、單入正刀、雙入正刀、沖刀、澀刀、足刀、留刀、復刀、輕刀、埋刀、切刀、舞刀、平刀等。近代篆刻家鄧散木認為上列這些刀法,有的成理,有的不成理,如果實際運用,則須因時制宜,不能一概而論。所以刀法因人而異,由於派別的不同,在用刀上也有差異。清代皖派篆刻家善用沖刀,線條挺健,刀筆相融,流暢自然,線條風格流動奔放。浙派篆刻家喜用切刀,刀痕頓挫起伏,沉著痛快,線條風格生拙古樸。刀法的講求,是印章邁進篆刻藝術時代的一大特點 。
⑵ 篆刻的篆刻技法
石章拋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經過處理,使之細膩光潔的簡單工藝。
方法如下:
(一)先把經過600號水砂紙打磨過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紙打磨至細潔無紋路,然後在一塊豬、羊皮里層塗上一層極薄的上光膏(俗名拋光綠油),最後把細石洗凈石粉,稍干後在膏面快速擦試至光亮即可。
(二)把經過600號水砂紙打磨過的石章,在金相砂紙上加一滴工業油液,將細石反復摩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拋光的首要條件是砂除表面紋路,其細膩程度決定印石的光亮度。無鈕印石宜磨成平頂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紙輕抹至不刃手為度。 寫印稿前須磨細面,如磨石時力度不無法均勻,會出現印面傾歪斜,須注意變換印石方位,初學者寫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寫法:先將印稿設計透明度較好的紙上,翻過紙側依照「反稿」用鉛筆摹寫上石,再用毛筆復寫一遍。如臨印,可將印譜倒頭放置,在選臨的印拓邊置一小鏡,即依鏡中印章樣摹寫上石。印稿上石後,宜用鏡子對照原作仔細審視,作進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將毛邊紙(或毛太紙等)復於印面,在手掌中壓一痕跡,然後在紙透上壓痕范圍內用濃墨臨寫或設計印稿(初學者可先用鉛筆)2、將墨跡干透的印稿復於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紙石浮移位。3、用干凈毛筆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濕的清水,再用干凈的毛邊紙吸干多餘的水分。4、復二三毛邊紙於印稿上,用指甲均勻地研磨後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筆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關鍵是:經細砂紙磨平後印面殘剩的粉質不要去。以濃墨寫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後再濕水,以微濕均勻為要,刻者可不斷實踐中逐漸改進方法。
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在臨刻前,我們應做一項重要的基本訓練──摹印。方法是幾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圖紙工蒙於印拓上,用手輕輕壓住紙不使移動,然後用小號圭筆蘸墨(或碳墨水、繪圖墨水),依原印線條摹寫。要盡量將每個字中筆畫的起筆、收筆、轉折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細節,摹寫和接近原作,同時細心體會,記住一些有規律性的東西,這對於以後創作是大有益處的。(摹前須以肥皂洗手,並用紙墊手,以免油膩污紙而難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線條,以細線勾邊。如果用臘紙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紙摹印,只要將紙與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壓下痕跡,(摹印紙與印譜間可襯托一層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紙以保護印譜)摹下後用水印法翻印上石,並且用墨筆稍加修描,即可臨刻。初學宜選工整一點的滿白文入手。 執刀如同執筆,一般是無定法的。各種執刀都有利弊。無非是適應刻者的習慣。看篆刻作品的好壞,並非觀摩操作表演。但採用適合自己習慣的執刀法可有助於刻好印。編者喜歡採用的執刀法,如同執鋼筆。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執定,無名指、小指輔於中指之後,角度約45°。靠上述三指的關節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運刀方向不變,象打拳一樣便於向外發動。熟練後還可變換刀刃角度、方向,隨意運刀加工細節之不足。另外,三指包抄的方法也被很多人接受。
篆刻是書法與雕刻藝術的結合,故前人稱刻刀為鐵筆。前人談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虛,實際上運刀法不外沖刀和切刀兩種。
[沖刀]以刀角須要刻之線條推刀向前,並用無名指緊抵石章邊緣,以控制運速度,但這「沖」並非一沖了事,而要一節一節地沖,可免直沖不夠凝重之弊,沖角度較小,約30左右。
[切刀]執刀角度較沖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線條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將長線條分段,以若乾重復動作完成。因純用切刀缺乏氣勢,一般宜沖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虛勁,通過肘腕運到指間,而不是靠手臀大動作來完成。刻制邊款時一般選用切刀 運刀又有單刀、雙刀之分。單刀即一刀直沖而下(如果刻完後反過來,順刀痕正中帶一刀,略微帶刻掉筆畫中的一部分鋸齒形裂痕,則可不致太單薄)?不宜初學,這里不作重點介紹。
刻滿白文用雙刀法刻去筆畫,即用流水作業法將一方印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將橫劃的下部刻完,將石章轉動180°。②將橫劃上部全部刻完,輕轉刀角修好筆畫兩終端。③④豎線也依上述辦法兩次刻成,最後收拾印邊及部分不夠之處。刻時「寧使刀不足,莫使刀有餘」,因為不足可補,超過則不可補救。 初學者臨刻印章,一般不能一次奏效,盡管刻時小心,或許還會有不到之處。這時可用於指薄蘸墨的輕拍印面,然後用小鏡對照原印,尋找不似之處加以修改,努力做到酷肖原印。並可用敲擊、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殘破效果。對照原印的過程是提高的過程,要花全部時間的三分之一來研究對照。
前人說:「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修改是次要的。如果是創作,則更應把精力化在構思章法上,章法不好,全印失敗,再怎麼也改不好了。
以後在寫印稿時要做到:印寫得不滿意,寧可磨去重寫,也不隨便動刀,如該印實在寫不好,不妨留作下次選用,這次可別選一方印練習。 傳統認為,篆刻必先篆後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說。篆刻本身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藝術。可以說,篆刻藝術是用刻刀在石頭上寫書法。篆刻家的作品與刻字鋪師傅刻出的領工資用的印章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寫」的,講究章法篆法,後者是靠「描的」,並不計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講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學習篆刻的同時一定要十分認真地選擇篆書碑貼臨寫,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便會明顯覺得篆印時的便利,不少初學者重刻輕寫,往往事倍功半。
⑶ 如何實施高中美術書法篆刻的教學研究
依據《美術課程標准》,美術課程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學生的多樣性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空間。也就是說,美術教育不僅僅是美術方面的技能技巧的學習和訓練,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通過美術課的學習,了解和汲取古今中外各類美術作品中所蘊涵的豐富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對於「書法」模塊來說,更是要注重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吸收。
《美術課程標准》對於「書法· 篆刻」系列的教學作了如下的說明:「書法、篆刻使用中國特有的傳統工具和方法,塑造漢字的藝術形象、抒發情感的活動。」並指出,「『書法· 篆刻』是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中的一個內容系列。書法、篆刻活動能幫助學生提高書寫能力,感受中國漢字藝術的獨特魅力,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理解。」
這無疑對於我們的教學工作有非常明確的指導,必須始終貫徹於我們的教學過程。書法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同時又是我國獨有的一門藝術。在教學過過程中,更應該體現研習寫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與了解傳統文化、欣賞書法藝術並重的精神。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對高中美術課程中的「書法」模塊,有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書法模塊雖然是選修模塊,我們覺得這個模塊的學習,對於現在的高中學生來說,很有必要,我校不但在美術課中開設了這一模塊,而且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學習。同時,組織書法興趣小組,讓部分對書法有興趣的學生,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機會。
第二:在高中「書法」模塊教學中,也面臨各方面的困難:
首先是學生方面,由於小學、初中階段對學生的寫字的訓練不夠重視,現在的高中學生大部分沒有接觸過寫毛筆字,有的連看別人寫毛筆字還沒有看過,這就很難欣賞到漢字的藝術美。況且由於書法不是高考科目,相當一部分學生根本不重視,或者由於主科壓力較大,沒有辦法顧及書法的學習。
另一方面是「書法· 篆刻」內容系列的師資不足,即使是美術專業的教師,能夠寫好毛筆字,勝任書法教學的其實也不多。
學校的設備也是問題,在普通教室很難讓學生進行毛筆書法的練習。課桌太小,一般沒有油漆,很容易弄臟,一不小心弄到墨水也洗不掉。幸好我校有條件比較好的美術室,其中有專門配套了用於書法練習的比較寬大的白油漆的桌子,還有練習書法用的毛毯,比較不容易弄臟桌子,弄臟了也很容易擦洗干凈。
第三:認真貫徹《美術課程標准》,努力提高「書法」模塊的教學質量。
《美術課程標准》指出:「學習內容應符合高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應高中學生學習的實際能力和水平,不宜過高、過難,過於專業化」,同時也指出:獲得精神的愉悅;熱愛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陶冶情操,豐富生活情趣,養成耐心細致、精確嚴謹、持之以恆的良好習慣和態度;激發學習興趣,發展個性,提高創造能力;調節心理狀態,促進身心健康。我們正是朝著這一方向努力的。為使我校的書法教學能夠盡量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藝術水平和教學水平
本人原來也並不是美術專業的老師,只不過是從小愛好書畫,讀初中時參加學校(也是現在任教的學校)的美術興趣組學習,得到當時學校的美術老師蔡非老師的精心指導(蔡非老師是汕頭地區有名的書畫家,有很高的藝術造詣),書法和繪畫方面有了相當的基礎。我在十幾年前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熱衷於從事書法和中國畫的研習和創作,藝術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經常參加汕頭市、潮陽縣和峽山鎮的書畫活動、展覽,加入了汕頭市和潮陽縣的書法家協會和美術家協會。從1997年開始,我校就開始組織部分學生,開展美術興趣組活動,一直堅持到現在,有繪畫和書法等小組,由我負責輔導和教學,並負責美術課的教學。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反思和總結,積極探討書法和繪畫的教學規律,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教學經驗。同時,加強自身業務水平和藝術水平的再教育,在業余時間刻苦研習篆、隸、行、楷等各種字體,特別是行書和楷書,自我感覺還是相當良好的。也向曾在我校任教的陳新國老師學過篆刻的技法,對篆刻有相當的研究。因此,在課堂上能夠隨時隨地給學生示範,使「靜」的書法變成「動」的書法;同時創作相當數量的書法作品,是學生除了欣賞課本上印刷的名家經典作品之外,還能夠看到「活生生」的書法,讓學生直接欣賞,並且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於書法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實施新《課程標准》的時候,才能夠比較順利的開展美術課中各個模塊的教學。同時,注意培訓較為年輕的美術教師,使我校的書法教學能夠持續發展。我們美術教研組除了經常開展教研活動,交流教學經驗,共同研討教學方法,一起備課,互相聽課之外,在指導學生練習的課堂上,很多時候新老教師一起出現在課堂上,這樣對各自的教法,更能夠深入的了解,使新教師的藝術水平和教學水平都有較為明顯的提高。
(二)創造書法學習的環境和氛圍,培養學生對於書法學習的興趣
我們汕頭市六都中學創建於1873年,是一個有著比較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的百年老校,相當多的老師(包括已退休的老師)書法功底都很好,有的還是知名的書法家、或篆刻家。我們充分利用了這一有利條件,在每一年的五月初,舉辦《師生書畫展》,請這些老師創作出相當數量的書法作品,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展覽,讓學生有機會觀摩、欣賞和學習,從而創造書法學習的氛圍,提高學生對書法學習的興趣。在學校《潤心》文學社編輯出版的《潤心》報上,經常刊登有師生的書法作品,供學生觀摩和欣賞,同時對於書法學得比較好的學生,也起了相當大的鼓勵和表彰的作用。
(三)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的精神實質,注重課程拓展,形成校本課程
我們現在採用的教材是由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研究開發中心美術教材編寫組編寫、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書法》,這本教材能較好的體現書法知識與書法鑒賞並重,適當介紹寫字技法,教材從文字的起源說起,介紹各種字體的產生和演變的過程,思路比較簡潔,避免了各種字體的重復介紹,把寫毛筆字的基本技能放到後面。由於現在的高中學生對寫毛筆字沒有概念,我個人認為欣賞能力時離不開寫字的基本技能的掌握,如果寫字的能力一點都沒有,就很難欣賞到經典書法作品的妙處。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把教材內容作了適當的調整,即把執筆和運筆的內容提到前面教,讓大部分學生先掌握楷書的基本寫法以後,再回過頭來講文字的起源的問題,對於其中一些尚未定論的學術問題,只引導學生閱讀討論,不作過多的探究。對於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體的教學,一般也是先指導學生臨摹,了解其寫法特點,再講解其產生和演變的過程,進而引導學生欣賞各種字體的經典代表作品,從而在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的同時,能夠欣賞書法的美感。
在毛筆書法臨習時,我們還注意加強標准簡化字的訓練。由於課本的圖版和現有的字帖中基本都是繁體字,我們還選用任政的簡化字帖,但是任政的楷書是屬於歐體的,我自己用顏體書寫了《常用字》、《千字文》等簡體字帖,供學生臨摹學習。
(四)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盡量運用現代教育手段
毛筆字作為漢字的書寫工具的實用功能,早就被鋼筆所代替,這幾年來更被電腦所代替。這樣就使現在的學生很少有機會能看到書寫毛筆字,沒有一點感性的認識,這是書法教育的困難之所在。書法的執筆和運筆的方法,具有歷史的傳承性,一般很難用文字說明清楚,照書自學很難成功,即使在古代,往往也需要口傳手授才能學到其要領。所以,我們對於這一部分的內容,採用小組練習,通過具體示範,用比較科學的方法講解其要領,讓學生嘗試,再逐一糾正。並在基本筆畫和間隔結構的練習中,繼續糾正其執筆和運筆的錯誤。對於知識性比較強書法發展史和名帖的鑒賞課,盡可能利用知識容量比較大的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有時候還適當插入一些視頻資料,使學生更容易接受。
(五)開展書法課外活動,鼓勵部分學生在書法方面的發展
根據《課程標准》的規定,「書法」模塊也是18個學時,1學分,這就存在教學內容容量大和教學時間短少的矛盾。我們除了對教材的內容作了適當的調整,對於相當一部分對書法學習有興趣的學生,組織書法興趣小組,讓他們結合課內學到的內容,有機會欣賞更多的書法名帖,作更多的練習,使他們的書法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第四:對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一點建議和希望
山東、浙江等省市的高考在多年以前就有考書法,大學(主要是美術學院和師范大學)早就有書法專業,可是我們廣東省作為文化大省,至今在高考中沒有考書法,也很少聽說大學里有書法這類專業,這除了造成整個社會不把書法當一回事,整體書法水平不高,還造成書法教師的嚴重匱乏。對於大部分高中來說,不要說提高書法課的教學質量,連能不能開課都成問題。我以為,在大學特別是師范院校開設書法專業勢在必行,培養大批書法教師是當務之急。如果高考藝術類中有考書法,無疑會極大地提高高中學生對於書法的學習興趣,促進高中書法教學的質量的提高。同時,也確保書法藝術在社會中的地位,全面提高書法的藝術水平。
本文寫作時間倉促,觀點粗淺,但是本人在教學中一直在考慮的問題,存在的錯漏之處,懇請各位同行不吝賜教。
⑷ 清代的哪位篆刻家開創了「以漢碑入漢印」
有很多朋友對於傳統文化都是非常感興趣的,並且也是潛心研究,在研究傳統文化的時候,篆刻是有很多人都特別關注的一個項目。而在篆刻之中我國清代的篆刻家趙之謙就開創了以漢碑入漢印的篆刻方式,這樣的專科方式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和喜歡,並且對於後市影響深遠。
這位篆刻家在年齡特別小的時候就開始不斷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要以書畫的方向為主,雖然曾經參加過三次會試,但是都沒有取得比較好的結果,但是在篆刻方面卻成為了一代大師,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
現在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他的很多作品也流傳了下來,並且受到了世人追捧,也正因如此,所以有很多人都會選擇收藏他的作品,希望能夠提到更高的價值,不過對於文化作品來說,其實它本身的價值已經超出了用金錢來進行衡量的范圍,對於欣賞他們的人來說,每一件都是無價之寶。
⑸ 篆刻的技法有哪些
一、設計印稿:按照印面大小及印文內容,使用適當的字體(通常是各流派的篆書,偶爾也可用其他字體)分朱布白(凸字為朱文也叫陽文,凹字為白文也叫陰文),在紙上用毛筆勾畫出印稿,可參考秦漢古璽印、瓦當、封泥、元朱文、明清和近現代各文人流派印;
二、摹稿上石:將印稿書寫面與印面結合用書稍濕,在用厚紙輕拍,代水分吸干,墨跡即已印上印面再對照原稿用毛筆在印面上修正即可。熟練後可直接用毛筆反書印文上石;
三、治印:可用沖刀和切刀方法治印,現在一般都用沖刀方法刻制。沖刀又分單刀法或雙刀法(單刀即筆畫只用單向一刀成筆畫,雙刀即筆畫來回兩刀成筆畫)。初步完成後對照原稿稍事修正筆畫和邊框,印面反字可借用一面小鏡子參照;
四、鈐印:印面勻稱醮上印泥勻力摁在印譜或連史紙上,為清晰可在紙下墊一塊4、5毫米厚的硅橡膠板。可在鈐印出印蛻後再次對照原稿多次修正印面直至滿意為止。
其餘就是款識和拓款了,有前文已詳述,不再贅言。
只是初略簡介,可網上搜索教學視頻詳細觀摩篆刻流程和技法,會有所幫助和精進的。
⑹ 篆刻有哪些流派
在漫長的篆刻發展過程中,各種風格各異的流派以及為數眾多的篆刻家層出不窮。 [文彭、何震] 文彭,字壽承。書畫家文徵明的長子,善書畫尤精於隸書,篆刻娟麗清雅。何震,字主臣,是文彭的學生,精於文字學,治印一變文彭之風呈現古樸蒼勁的風貌。宋元以來的印材大多為牙章由文人篆印,工匠雕刻。傳說至文、何開始以「燈光凍石」(青田石一類)治印,風靡印壇。印材的改革對篆刻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彭、何震努力揚篆刻藝術被尊為篆刻之祖,作品在明代被奉為典範。何震的風格名重一時、後人推之為皖派(也稱「黃山派」、「微派」)的開創者,與文彭合稱「文何」。 [皖派、徽派] 開創者為明代何震,繼何震之後,首先有蘇宜、程朴、朱簡等專學秦漢,風格蒼古樸茂。到明未,汪關父子一變何震之法,專攻漢鑄印,以工整流利為其特點。至清初,安微縣人程邃、巴尉祖、胡唐、汪肇龍努力改變當交的習氣,在篆法布局上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人稱「歙中四子」。這一發時期的諸家由於他們幾乎都是安徽籍人,故歷史上一般總稱為「皖派」(或徽派),並宗立派的鄧石如(另行介紹)因為是安徽懷寧人,也有稱其為「皖派」的。這種注重籍貫忽略藝術風格的劃分方法,常常缺乏嚴密的科學性。故往往同屬皖派,風格卻截然不同,這就是我們應當注意的。「皖派」在清代影響廣泛,浙江山陰的董洵、王聲、江陰的沈風,甚至浙派創始人丁敬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汪關字尹子,原名東陽。明未人,安徽黃山人,寄居婁東(江蘇太倉)。篆刻雖屬皖派。卻與文何風格不同,白文刻意仿漢,能在工穩中再現漢印自然的情趣,成功地運用印文的並筆,破邊手段,發展了篆刻技法。善以沖刀治印,刀法穩實,布局謹嚴。所以他的作品成為印家學習漢印有榜樣,後世不少印家是通過汪關的作品來領悟漢印的神韻的,例如喬居常熟的莆田人林臬就受到他很深的影響。 [浙派]浙派是與皖派同時盛行的著名篆刻流派。興起於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由丁敬創始,繼起的有蔣仁、黃易、奚岡等人。黃易是丁敬的學生,蔣仁和奚岡也都師法丁敬,四人的篆刻風格比較接近,但又各具特色,蔣仁以樸拙取勝,黃易和奚岡則以秀逸著稱。因為他們都是杭州人,所以後世合稱為「西冷四家」。又有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繼之而起,由於他們都是浙江杭州人,因此後人就把他們連同效法他們藝術風格的印家,總稱為「浙派」。丁敬等八人各具成就,合稱「西冷八家」。浙派與皖派一樣,都崇尚秦漢璽印,刀法上成功地應用澀堅挺的切刀,來表現秦漢風貌,以其古樸雄健的風格有別於皖派諸家的柔美流暢,所以有「歙(皖派)陰柔而浙(派)陽剛」的評論。浙派藝術支配清代印壇這一個多世紀,影響極深遠。 [其它各派]在皖浙兩派發展壯大的明末清初,還存在著與這兩派有淵源關系的其它一些流派。如較知名的有「莆田派」與「雲間派」等。「莆田派」以明福建莆田人宋珏(比玉)為首,故又稱「閩派」。這一派的後期名家林臬的作品古雅精麗,酷似汪關,亦有一定影響。「雲間派」的主持者為王曾麓父子。這些流派的作品,大多缺乏新意,充其量是前輩名家的流風余韻,最後終於從印壇上逐步隱退、消逝。 [鄧石如]鄧石如,原名琰,他是清代最傑出的篆刻家之一。早年曾刻苦研究秦漢金石碑刻,篆、隸、真、草被認為清代第一。他把深厚的篆書功力用之於篆刻,突破了以秦漢璽印為唯一的取法對象的狹隘天地,擴大了篆刻的表現范圍。作品蒼勁庄嚴、流利清新,開創了一代印風。極大地影響了稍後的吳熙載、趙之謙、黃杜甫和吳昌碩,從而為萬紫千紅的晚清印壇奠定了基礎。鄧石如雖然也列為「皖派」,但由於影響深遠,一般專稱為「鄧派」。 [吳熙載]吳熙載,字讓之,書畫篆刻都精,篆隸功力很深。為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的學生。他的篆刻最初取法漢印,三十歲左右看到鄧石如的作品,敬佩不已,於是書法、篆刻均師法鄧石如,從而把「鄧派」藝術推向了高峰。由於鄧石如作品傳世甚少,所以名為師法鄧派者實際大多以吳氏為宗。他的作品對黃杜甫、吳昌碩有很大的影響,吳昌碩曾說過,「學完白(鄧石如)不若取徑於讓翁(吳熙載)」。甚推崇可想。 吳熙載的篆書飄逸勁健,表現在篆刻上用刀迅疾使刀如筆,筆意圓轉流動,氣勢醋暢淋漓。每字結構的轉折連接處和線條的延續處,都充分表現了書法的用筆。邊款多作單刀草書,象他的書法墨跡一樣娟美,都可說是別開生面。師承鄧派的名家還有吳咨、徐三庚等人,雖各有成就,但均不能與吳熙載相比。鄧、吳的成就,不僅因他們的作品出眾,更重要的是他們不一味摹仿前人作品,對篆刻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具有革新意義的貢獻。 [趙之謙]趙之謙,字bian叔,別號很多。他是鄧石如之後,獨具創新精神的大藝術家。書畫篆刻都具有很高的成就。篆刻融合皖浙兩派,在秦漢璽印的基礎上,吸取了秦權量、詔版、古錢幣、鏡銘及碑版等篆字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資的領域,別創新格。 趙之謙篆刻在章法上提倡有筆有墨,所以虛實對比感十分強烈,朱文生動活潑,白文穩健雄渾,偶以單刀刻印,成為篆刻藝術寫意派的先驅。他用北魏書體來刻款識,或單刀入石作陰文款識,或效法「始平公」作陽文款識,在方寸之間,重現北魏書的雄偉奇麗,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趙之謙的成就超越了他的前輩大家丁敬和鄧石如,也超越了他同時代的吳熙載,篆刻藝術通過趙之謙又邁入一個新的天地。 [黃士陵]黃士陵,字牧甫。安徽黟縣人。父母過世後曾在南昌以照相為業,後長期客居廣州,因此藝術上可稱他的一派為「粵派」。篆刻初從浙派入手,逐漸進入對鄧石如、吳熙載、趙之謙的研究。後來到北京友人看到大量的金石資料,使他大開眼界,於是在學習秦漢的基礎上進一步取法錢幣,秦權、漢鏡、碑碣、瓦,特別著意於商周銅器、兩漢金文,終於在皖浙兩派之外,自成一家。 黃士陵的篆刻運刀爽利,不加修飾。白文取法漢鑄印中光整一路的作品,在學習趙之謙的基礎上以薄刃沖刀來體現漢印的方勁挺拔;朱文試點亦是鋒棱畢現。章法講究疏密穿插,線條鋒銳挺勁,光潔妍美似,看不呆板。在貌似無意中包含著無盡的變化。邊款以沖刀刻魏書,亦獨具面目。 [吳昌碩]吳昌碩,原名俊卿,別號很多,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他是清代最後一位大藝術家,與吳(熙載)趙(之謙)黃(士陵)並稱晚清四大家。詩書畫印造詣極高。他的篆刻先從浙派的陳鴻壽入手,繼學徐三庚、趙之謙,最後通過學習吳熙載和錢松的刀法,加上對秦漢璽印和封泥瓦陶文字的研究,終於在轉益多師中得到統一,形成老辣挺勁,雄渾蒼古獨特面目。 吳昌碩的書法早年涉獵甚廣,中年以後專攻石鼓文,結合吉金文字的結體用筆,朴茂雄健,自生新意,發展了篆法,從而為他的篆刻突出陳規、自立門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他使用的鈍刀切石的刻法,更使他篆刻顯示出古樸、蒼勁、渾厚的天趣。他的篆刻可以喻之為繪畫上的寫意派,在晚清的諸家之後,異軍突起,成為近代最有影響的篆刻大師。 [趙時楓]號叔孺,近代著名書畫篆刻家。工四體書,精於書畫碑刻的鑒別,擅畫駿馬。篆刻早年取法浙派,後精研趙之謙、鄧石如直追秦漢,對周秦小璽及宋元圓朱文猶有獨到功力。在篆刻藝術中,實際上存在有仿漢鑿印兩種流派,趙時楓正是近代繼承漢鑄印端重嚴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齊白石]齊白石,齊璜(1863--1957),字瀕生。白石是借用湖南湘潭老家村莊的名字。別號有三百石印富翁、借山吟館、寄萍堂主人、老萍、借山吟館主者、杏子塢老民、木人、木居士等。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詩、書、畫、印無不卓絕的大藝術家,在藝術上的經歷很有傳奇色彩。對這四絕,他自認為篆刻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 他的篆刻初學浙派中的丁敬、黃易。後學趙之謙、吳昌碩。從漢《祀三公山碑》得到啟發,改圓筆的篆書為方筆;從《天發神讖碑》得到啟發而形成了大刀闊斧的單刀刻法;又從秦權量、詔版、漢將軍印、魏晉少數民族多字官印等受到啟發,形成縱橫平直,不加修飾的印風。他在藝術見解上最推崇「獨造」,並且身體力行,曾說:「刻印,其篆法別有天趣勝人者,唯秦漢人。秦漢人有過人處在不蠢,膽敢獨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古人繩墨,而時俗以為無所本,余嘗哀時人之蠢,不思秦漢人,人子也,吾亦人子也,不思吾有獨到處,如今昔人見之,亦必欽仰」。由此可見,他對自已的獨創充滿著自信。
⑺ 怎樣學篆刻
樓主你好,鑒於你是初學者。我建議你准備,小篆字翻譯字典,合金篆刻刀,印泥,石料,砂紙,鉛筆,橡皮,白紙,如果你有書法功底的話就不用准備鉛筆了,用毛筆就好。
你可以上網路上搜篆刻教學視頻。。如果你想速成的話你可以臨摹一些好的篆刻作品。。或者去一些教學班學習一下。。再有就是挑選石料時應注意。。對於透明石料,在暗處對著燈光,或對著陽光,檢查其質地是否均勻,有類似玻璃顆粒的不要,有很多其它質地的成分的不要,會損壞刻刀。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買著名的石頭,如青田,壽山等等,這樣的石頭一般都質地均勻。不過因為你是初學者還是不要買這種比較貴的石料。。。
⑻ 關於篆刻
最佳答案學習篆刻之前,必須作好有關准備工作。猶如建造房屋,要事先備料。否則,「臨渴掘井」,就會影響學習進度與成績。篆刻學習的准備工作,主要是工具材料,和備置有關的印譜和工具書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刻印的工具材料要選置恰當,過多雖用時方便,但一時難以齊備,過少則用時不便;過好一般價錢較貴,過賤則難於適用。
為了初學者的方便,現將學習中最主要的工具材料介紹如下:
(一)工 具
1、印 刀
篆刻印刀是主要的工具。它的粗細、長短、輕重和刀角的大小、銳鈍、平斜,都將直接影響到刻印的效果。選用印刀如同寫字時選用毛筆一樣,都會影響書寫的表現力。當然其中還有一個熟練掌握的過程,因此在遠用時要考慮自己的喜愛與習慣。
(1)刀口,一般刻石章都用平口刀。兩面開口,刀口兩角需成九十度角。若刀口太子九十度,刻時易滑刀,不易刻准、刻直。
(2)刀刃的利鈍,與兩面開口的斜面高低成正比,斜面高則銳,斜面低則較鈍。從刀角側視,刀口出鋒角度不宜太銳或大鈍,一般以45度至15度為宜。角度大小則太銳,刻出的線條易光滑、缺乏含蓄之韌勁;角度大則較鈍、刻出的線條易碎澀,往往缺少爽利的感覺。
(3)刀桿的祖細與輕重、厚薄,一般根據自己的習慣與喜好所定。一般刀桿較祖者重,刀桿較薄者輕。粗重者,墜力大,有助力;但過重則欠靈活;輕薄者,易執使,較靈便,但若過輕薄,則不易執運,不易發力。一般可備輕重二把,粗重者,可寬一厘米左右,二、三毫米厚,較小者可六至七毫米寬,一至二毫米厚即可。
(4)刀仟一般長約十五厘米左右,略高出於之虎口即可。著過長,刻運時擺動大,影響運刀時的穩定性和准確性。著過短,執運不方便,也不易著力。初學時,一般可上書畫社選擇成品。如有條件自製,可根據自己喜好而做。刀桿上可用細線繩(塑料繩,藤皮或市條等均可)裹纏,以利於鐫刻時緊握著力,同時可免刻時刀柄滑動,傷指或傷印石。
2、筆、墨、硯
用於臨摹,起稿,拓款等用。
(1)筆一般應備狼毫或兼毫小楷二支,一支新,一支較舊,用於摹印、起稿、反書上石等用。羊毫大小各一支,大者用以臨寫印稿,小者用以拓邊款時蘸清水用。
(2)墨油煙墨一錠,或用較好的書畫墨汁一瓶(如中華墨汁、曹素功墨汁等)。用時需磨濃,不致滲開為宜。硃砂墨磨出後用於塗抹在深色印石上,再書上墨稿,清晰可見便於鐫刻。有時雖稿誤寫、亦可以來筆修改之。一般用此法的較少。
(3)硯可備二小塊,如不用磨硃砂,一塊硯亦可。硯選用一般的青石硯即可。但要光平、滋潤、易發墨。若有梢好的欲硯、端硯當然更好。平常要保持硯的清潔,尤其是拓款時用墨,一定要事先將硯洗凈,然後研磨,否則托出印款,墨色灰暗。著用宿墨拓款,裱托後易滲化出墨暈。
3、砂 紙(砂布更好)
用於磨印石,一般可備粗細各一張,更細者可備有水砂紙一張。若無砂紙時,較平坦質細的水泥板或磚石亦可利用。
4、印 床
印床是用來固定印章的,以便鐫刻時省力,尤其是刻較堅硬質地的,或較小的印材時更為有效。一般刻質地較軟印材,如青田,壽山石等,或較大的印章,以左手扶持,也:可以不用印床。印床有木製和金屬制二種,一般以木製者為好,既適用,又容易買到,即使市上買不著,也可自己仿做。
5、印 刷
印刷用以刷滌印面。一是在刻時刷去石屑粉未,二是在鈴印時,先刷凈印面,以免石屑等臟物帶人印泥。一般以小毛刷或以牙刷代用即可。
6、棕 帚
一般稱「棕老虎」,用以拓制邊款時用。大城市書畫社有賣。不過一般市上所賣,棕絲粗細未經挑剔,用時容易損破紙面。買時應挑選其較細勻者。初用時過硬,可在熱鐵板上,或砂石、水泥地上磨擦,使之變軟,棕絲變得較細尖,再擦上少許菜油,使之光滑。若市上難賣,亦可自取棕絲,選其圓直細勁者捆紮成直徑粗約2一4公分,長約5一8公分的棕帚,兩頭略留一公分不扎,用訣刀切齊,亦可使用。
7、拓 包
為拓邊款時用。拓包製法:先取硬版紙,剪成如硬幣二分大小的圓塊,外包以新棉花,底部略厚,再裹以塑料紙和加嘩嘰布一層,最後再用軟細緞包紮一層(或用的確良代之亦可),使成扁圓球狀,其頸部用線扎緊即成。拓包要求包紮得緊,表面光滑。
8、印 規
印規是在鈴印時用以框正印章的位置,使之不偏不至。或是復印用之,即第一次鈴印時不夠清晰厚重,可以重復鈐二遍、三遍,使之印文更加厚重,鮮艷奪國。木或全屬等製成的印規均可用。只要規角成九十度,兩邊各長約三至四厘米,厚約五至十毫米即可。鈴印時,先以印規定位,印章緊靠印規內側鈴蓋。復印時,印規掀壓住不要移動,蘸印泥後再依原印規內側復鈴下即成。一般鈴蓋熟練後,也可以不用印規。
9、印 筋
用以調拌印泥用。印泥久不用,油會沉漬滲出,使油泥分離,故用一段時間後,或無冷時易凍,應常攪拌,使之勻潤,用之如新。冬天攪拌之前,可在太陽下曬半小時左右,使之變坎,再攪拌。印筋在一般書畫社和印泥店都有出售。若買不著時可自製,材料選骨或竹等均可,以不易染色為好。
10、玻璃小鏡
用以檢查印石上印文的正反及准確時用。一般市上出售之小玻璃鏡即可用。
11、其 他
如保護印章的印盒(或印套),鈴印用的硬橡皮墊板;裁鋸印石的鋼鋸條,擦拭印章的軟布(或小毛巾)等等,都可根據情況來備,不一定要馬上備齊。有些東西可用可不用,或取它物代用亦可。
(二)材 料
篆刻用材有印石、印泥、紙張等。
1、印 石
印章材料,有銅、石、全、玉、木,牙、骨、磚、有機玻璃製品等。但現在作為篆刻藝術用材,還是以石質材料為主。因為石質印材,柔、脆、膩、堅適中,易於受刀,並能表現出特有的金石韻味,故明清以來多為印人所喜用。同時也促進了篆刻藝術的發展。印石由於產地很多,質地也各有差別,其中以青田、壽山石等為好,產量也較多,價廉物美,到處可買,現將有關印石概略介紹如下:
(1)青田石產於浙江省青田縣,石質細膩、溫潤、不硬不燥。易於鐫刻。色有黃、白、青、綠、黑、灰等,其中以有凍者更為珍貴。即石質呈半透明狀,如燈光凍、魚腦凍、封門青等即是。一般青田石雖不如凍石窪妙,但亦可稱為印材中之佳品。為學習篆刻的理想材料。
(2)壽山石出產於福建福州郊區之壽山。石質鉸青田石微膩,受刀不如青田石爽決,但細潤光潔,亦為印材中之佳品。色彩較豐富,有黃、白、紅、藍)青等。其中較珍貴的如田黃。田白、牛角凍、瓜瓤紅等,為世所寶。
(3)昌化石產於浙江省昌化縣。色多呈儲、黑、黃、自等雜色,質地溫潤可刻。但略有膩澀、走刀不如青田石爽訣。其中有鮮紅色如同雞血者,俗稱為雞血石,最為名貴。一般底色較燥,多砂釘與石筋,石質堅硬刀不可人。
(4)赤峰石產於內蒙赤峰,為近年來所發現,石質與壽山、昌化石類似。尚可刻。其中有的紅似雞血,有商賈冒充雞血石的。
(5)其他產於浙江的尚有:寧波的大松石。色灰黑,間有黑斑,石性較膩,近似壽山石。天台之寶花石。形、色如同壽山石,比較粗松、易脆,溫州之平陽石。形、色近似青田石,質地不如青田石脆,蕭山之紅石。質較粗,一般尚可作練慣用另外還有如冊山掖縣之萊石,福建蒲田之蒲田石,湖北之楚石,陝西之煤精石,河北之房山石,豐潤石,以及各地所產之印石,只要質地軟、脆、堅、膩兼備者,皆可作為練慣用。
2、印 泥
印泥是傳達印章藝術的媒介物,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到印章藝術表達的效果。質地好的印泥,鈴印出來則色彩鮮美而沉著,有立體感,顯得有精神。質地差的印泥鈴印出來,則顯得色澤灰暗或淺薄,有的油跡浸出,使印文模糊,更加難看。印泥的品種很多,紅色的一般分硃砂、朱膘、廣嫖等。
(1)硃砂印泥色深紫紅,有人稱為紫紅砂,是漂制硃砂時沉澱在乳缽最下層的一種硃砂,製成的印泥,鮮紅帶紫,厚重沉著,最為美觀。
(2)朱嫖印泥略現紅黃色,比較清雅,是漂制時較上層的硃砂細未與文絲、油等調制而成。硃砂或朱膘也有加銀朱的,也有加調洋紅或其他原料的,故其名稱有八寶、魁紅、鏡面等。不管何種名稱,只要以厚亮細膩、色彩鮮明沉著者為上品。市上一般較好看有三、四十元一兩的,一般初學練習,買三至五元一兩的即可。現製作印泥的城市很多,以上海、樟州,杭州、蘇外等地的產品較好,可供選擇,只要色沉著而不滲油者即可應用。過去有人喜自治!印泥,其原料是「艾」葉的纖維、殺砂和煉制過的菜油(或蓖麻油)等調制而成,方法較復雜,(解放前出的《篆刻入門》一類書中有較詳細介紹可參考),現多不自傲。
(3)還有仿古印泥(深褐色)和黑色、藍色、綠色等印泥,作為特殊場台用外,)般較少用。若有興趣者,亦可備用。印泥的保管,應放置在瓷盒內為好。不要放在全屬盒內,因印泥與金屬物接觸,甲.久會變黑,影響質量。印泥用一段時間後;要用印筋調拌,使之油、砂、艾絨拌和在一起,否則易結板。印泥日久會用於,也可適當調人一些印油(印泥店有加工或出售),攪拌後再用。冬季天冷,印泥容易受凍,變得於硬起來,用之前應在太陽下曬一些時間,使之變軟後再用。
3、印 紙
用於寫印稿,拓邊款和蛻印等。
(1)印稿紙一般的白報紙、毛邊紙等均可。
(2)拷貝紙紙質薄,半透明,用於事印和拓邊款。
(3)生宣紙可用於拓邊款時吸水用,或作鈴印印花、起印稿等。
(4)連史紙用於拓邊款、鈴印花。紙質較薄而勻細,最好的是江西的六吉綿連,
(5)印譜紙 一般書畫社有賣的,可供遷用。如自製,可遷用邊史紙,其次是羅紋紙、或較薄的宣紙。主要用於鈴蓋印章和拓款留存。
(6)卡紙近來有入喜用白卡紙作為粘貼「印花」用,口同常用的卡片紙一一樣。可隨時抽檢觀審或修改,或分類保存之用。此根據習慣,不用亦可。
⑼ 清代篆刻流派有哪些
清代篆刻是我國篆刻藝術史繼漢代篆刻之後又一次出現興盛的氣象。尤其是從清代中期以後,篆刻流派紛呈,風格各異,而且對篆刻藝術的研究也達到一個歷史性的高度。
清代篆刻經過清初的發展,至清代中期,隨著以丁敬為首的「西泠八家」的崛起,篆刻藝術更加繁榮,篆法、技法、章法都已成熟,而富有極為鮮明的藝術個性。
⑽ 初學篆刻要注意哪些篆刻有哪些方法怎麼刻
新手玩篆刻首先是要注意自己的手,別被刻刀刻著嘍。除了自己的手需要特別注意外,還需要提防著某寶上的各種新手篆刻套裝和石料套裝。這些個新手套裝和石料套裝不是說不好,如果你要是僅僅想體驗一下這個篆刻的話,這些套裝是個好選擇,相對便宜,東西還全。但是想要認真玩下去的話,那這些套裝就太雞肋了。
在回答的最下面我推薦了一百多冊篆刻書籍你可以看一下,在最上面這張篆刻圖的右下角可獲得這些所有篆刻書籍
剛開始學篆刻,你得配一把好刀。刀分鎢鋼和白鋼。鎢鋼刀硬,不容易磨損,但是它也脆,一些磕碰就可能導致刀刃崩碎掉,刀刃壞了之後還不好磨,因為它太硬了。白鋼刀相對較軟,容易磨損,但它韌性好,磕碰大多也就是導致卷刃,而且白鋼刀因為它軟,所以好磨刀。還有就是白鋼刀一般比鎢鋼刀便宜。我接觸鎢鋼刀多一點,白鋼刀接觸少,不了解,所以我只能推薦鎢鋼刀。鎢鋼刀就選最普通的永字刀,不用那麼花里胡哨的,一般買個八毫米的或者六毫米的就行,也可以配個三毫米或者兩毫米的來清底或刻一些細朱文。一般永字刀兩把最多七十塊錢,不摔的話用幾年沒啥問題。
石頭的話買青田石或者紅石就行,我推薦青田石,因為青田石便宜好刻。店鋪去淘寶搜「青田金石坊」(我沒拿錢)。我經常在這個店買石頭,價格便宜,石頭質量也好。
然後就是印泥,印泥的話可以先買個便宜的,「雙維」就可以,便宜實惠(我也沒拿錢)。後期可以買點好的,比如上海西泠的印泥。
最後就是印譜,這是個重點,剛開始買個漢印印譜就行,淘寶上也就一二十塊錢就能買到了。漢印入門要多臨,後期深入學習也要臨,有名的浙派,海派,皖派,京派都跟漢印脫不了干係。
最後的最後,就是記得多寫篆字,畢竟「印從書出」,篆字寫多了對於印面布局和篆字使用作用很大。
最後的最後的最後,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小東西,比如連史紙(蓋印花用的),轉印紙(把印文轉到石頭上用的),鬃毛刷(拓邊款用的),小楷筆,墨汁啥的。
估計剛開始買工具大概需要一兩百塊錢,前期投入較多,但後期花費絕對很少,注意,千萬別買淘寶上的各種新手套裝,把所有工具分開買。(我沒有拿錢宣傳,也沒有拿錢當水軍)
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見解,希望能提供幫助。
注意看圖片中右下角,此所有篆刻書籍資料均出自於此處
推薦篆刻工具書目錄:
│山西博物院藏歷代璽印.pdf
│嶧山碑.pdf
│嶧山碑與篆書技法.pdf
│嶧山碑及其筆法.pdf
│張遴駿道德經.pdf
│影印古本篆刻學鄧散木.pdf
│徐正濂談刀法與線條.pdf
│戰國文字編.pdf
│戰國璽印字根研究.ZIP
│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pdf
│明清著名藏書家[1].藏書印..pdf
│來一石先生篆刻.pdf
│來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一冊].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二冊].pdf
│西泠四家印譜.pdf
│西泠秋拍陳巨來精品.pdf
│趙之謙印譜原印本.pdf
│邊款知識和鈐印法.pdf
│送給篆刻新手的禮物 臨摹教程.pdf
│逍遙-武陵老井近作十數方.pdf
│鄧散木原拓印稿.pdf
│金意庵篆刻.pdf
│漢玉印精選(正).jpg
│漢瓦當精品.doc
│漢私印.pdf
│汪關印譜.pdf
│沉陽古籍:百體千字文.pdf
│沙孟海印學史.pdf
│沙村印話-沙孟海.pdf
│河南駐馬店的新蔡地區出土的戰國封泥.pdf
│古璽匯編.pdf
│古璽鑒賞150例.pdf
│古肖形印臆釋.pdf
│古陶文匯編.pdf
│高清漢代私印印譜2.pdf
│方介堪精品鳥蟲篆印.pdf
│施曉峰篆刻網路展.pdf
│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
│篆刻技法圖典.pdf
│篆刻愛好者最易進入的四個誤區.pdf
│篆刻病印評改200例_韓天衡.pdf
│篆刻病印評改摘要.pdf
│篆刻藝術中不可忽視的另一面 邊款.pdf
│篆刻針度.pdf
│羅福頤+漢印文字征補遺.pdf
│ 篆刻編 先秦璽印.pdf
│ 《古璽匯編》
│ 《古鉨文編》羅福頤.pdf
│ 《古籀匯編》.pdf
│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 篆字印匯.pdf
│ 篆字匯.pdf
│ 集古印篆增補六書通.pdf
│ 鳥蟲書通考.pdf
│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七篇.pdf
│戰國鉩印分域編.pdf
│掌上金石大字典.CHM
│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pdf
│故宮博物院藏肖形印選.pdf
│方介堪《心經》原列印譜.pdf
│方介堪篆《心經》.pdf
│大千印留.pdf
│天津博物館藏印.pdf
│安持精舍印冣.djvu
│寶子碑.pdf
│封泥匯編-福庵.pdf
│將軍印100方.rar
│履盦三代朱跡.pdf
│篆刻印史編年.txt
│篆刻四大家印譜.pdf
│玉印集存.pdf
│玉印(反).jpg
│玉印(正).jpg
│王福庵.pdf
│王福庵印存.pdf
│王福庵原印拓片.rar
│王福庵篆書千字文.pdf
│王福庵篆書說文部目.pdf
│古璽文編.pdf
│古璽匯編 釋文訂補及分類修訂.pdf
│羅福頤印選.pdf
│虢季子白盤清末朱拓.pdf
│西夏官印匯考.pdf
│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
│西泠印社社員袁道厚作品欣賞.pdf
│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
│百扇齋主手拓悲鴻用印.pdf
│福庵印綴.pdf
│秦印文字匯編.pdf
│秦漢鳥蟲篆印選.pdf
│簡明中國文字學 [修訂版].pdf
│篆書技法百日通.pdf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王綿之方劑學講稿.pdf
│甘氏集古印正.pdf
│印面.pdf
│歷代千字文真跡比較·篆書卷.pdf
│歷代印風系列 漢印.pdf
│歷代篆刻作品精選 .doc
│古圖形璽印匯.pdf
│吳昌碩臨石鼓文.pdf
│吳頤人篆刻作品展示.pdf
│圖釋古漢字.pdf
│基礎漢字形義釋源.pdf
│增補徐三庚印譜.pdf
│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
│金文大字典.pdf
│金文編(四版).pdf
│陳巨來治印墨稿選.pdf
│青泥遺真-新出秦漢封泥特集.pdf
│篆書章法.pdf
│篆刻.doc
│篆刻五十講_吳頤人.pdf
│篆刻入門.pdf
│篆刻刀法常識.pdf
│魯迅美術學院藏《嶧山碑》.pdf
│鳥蟲印精選(反).jpg
│齊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