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生物教學方法
初中生物課的幾種教學方法
初中生物課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分類、遺傳和變異、進化、生態的一門科學。由於初中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夠完善,特別是理化知識的匱乏,一些教學的難點學生更是不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在初中進行生物的教學還有一定的難度,現就自己在初中生物學科的多年教學來談談怎樣採取不同的方法來更好的進行初中生物課的教學。
一、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而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向學生說明、解釋或論證生物學的概念、原理等知識。例如:八年級《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一課,本節的難點內容理論性較強,因此教學的突破就必須藉助於教師的講解,講解時注意語言的邏輯性和內容的先後順序,多採用畫圖和理論相結合的方法來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從而突破難點。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充分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系統的生物學知識,缺點是沒有充足的機會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及時的作出反饋。
二、談話法談話法是教師利用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例如:在學習《遺傳和變異》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詢問學生自己與父母、自己兄弟姐妹間的性狀特徵或者他們身邊的動物、植物上下代間的性狀特徵等問題,學生回答的方式來認識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充分的啟發學生的智力活動,發展思維能力,養成探討問題的習慣,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討論法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為解決某一問題,交流意見,互相啟發,辯明是非,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例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一課,在學生初步了解性狀和相對性狀的基礎上,閱讀完「資料分析」後可以再經過討論讓學生得出超級鼠培育成功的原因是大鼠生長激素基因作用的結果,由此得出基因控制性狀的結論。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表達出自己的意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讀書指導法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得知識、培養自學能力的方法。例如:七年級《輸血和血型》一課,課程內容非常的簡單,老師可以通過幾道有代表性的習題來讓學生完成,學生在課本中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完全可以把課程的內容掌握,這樣老師教學工作得以減輕,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得以培養。
五、實驗法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憑借一定的儀器設備,人為的引起所要學習的自然現象和過程的出現,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例如《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一課,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的方案,再通過實驗的完成來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實驗的結論。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使學生看見事物的因果關系,體現實驗檢驗事實和證明真理的價值,堅信所學知識的正確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實驗和小組協作的能力和愛科學、用科學的嚴謹態度和求實精神。
Ⅱ 淺談初中生物課的幾種教學方法 詳細�0�3
袈膂蒁袁螄 膁薃蚄肂芀芃衿羈艿蒞螞 襖羋蕆袈螿芇蠆蝕腿芆荿 薃肅芆蒁蝿羈芅薄薁袇芄 芃螇螃莃莆薀肂莂蒈螅羈 莁薀薈襖莁莀螃袀莀蒂蚆 膈荿薅袂肄莈蚇蚅羀莇莇 袀褘羄葿蚃螂肅薁袈肁肂 芁蟻羇肁蒃袇羃肀薅蝿衿 聿蚈薂膇肈莇螈肅肈蒀薁 罿肇薂螆裊嗉節蕿螁膅莄 螄肀膄薆薇肆膃蠆袃羂膂 莈蚅袈膂蒁袁螄膁薃蚄肂 芀芃衿羈艿蒞螞襖羋蕆袈 螿芇蠆蝕腿芆荿薃肅芆蒁 蝿羈芅薄薁袇芄芃螇螃莃 莆薀肂莂蒈螅羈莁薀薈襖 莁莀螃袀莀蒂蚆膈荿薅袂 肄莈蚇蚅羀莇莇袀褘羄 葿蚃螂肅薁袈肁肂芁蟻羇 肁蒃袇羃肀薅蝿衿聿蚈薂 膇肈莇螈肅肈蒀薁罿肇薂 螆裊嗉節蕿螁膅莄螄肀膄 薆薇肆膃蠆袃羂膂莈蚅袈 膂蒁袁螄膁薃蚄肂芀芃衿 羈艿蒞螞襖羋蕆袈螿芇蠆 蝕腿芆荿薃肅芆蒁蝿羈芅 薄薁袇芄芃螇螃莃莆薀肂 莂蒈螅羈莁薀薈襖莁莀螃 袀莀蒂蚆膈荿薅袂肄莈蚇 蚅羀莇莇袀褘羄葿蚃螂肅 薁袈肁肂芁蟻羇肁蒃袇羃 肀薅蝿衿聿蚈薂膇肈莇螈 肅肈蒀薁罿肇薂螆裊嗉節 蕿螁膅莄螄肀膄薆薇肆膃 蠆袃羂膂莈蚅袈膂蒁袁螄 膁薃蚄肂芀芃衿羈艿蒞螞 襖羋蕆袈螿芇蠆蝕腿芆 淺談初中生物課的幾種教學方法 淺談初中生物課的幾種教學方法初中生物課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分類、遺傳和變異、進化、生態的一門科學。由於初中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夠完善,特別是理化知識的匱乏,一些教學的難點學生更是不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在初中進行生物的教學還有一定的難度,現就自己在初中生物學科的多年教學來談談怎樣採取不同的方法來更好的進行初中生物課的教學。 一、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而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向學生說明、解釋或論證生物學的概念、原理等知識。例如:八年級《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一課,本節的難點內容理論性較強,因此教學的突破就必須藉助於教師的講解,講解時注意語言的邏輯性和內容的先後順序,多採用畫圖和理論相結合的方法來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從而突破難點。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充分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系統的生物學知識,缺點是沒有充足的機會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及時的作出反饋。 二、談話法談話法是教師利用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例如:在學習《遺傳和變異》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詢問學生自己與父母、自己兄弟姐妹間的性狀特徵或者他們身邊的動物、植物上下代間的性狀特徵等問題,學生回答的方式來認識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充分的啟發學生的智力活動,發展思維能力,養成探討問題的習慣,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討論法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為解決某一問題,交流意見,互相啟發,辯明是非,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例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一課,在學生初步了解性狀和相對性狀的基礎上,閱讀完「資料分析」後可以再經過討論讓學生得出超級鼠培育成功的原因是大鼠生長激素基因作用的結果,由此得出基因控制性狀的結論。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表達出自己的意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讀書指導法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得知識、培養自學能力的方法。例如:七年級《輸血和血型》一課,課程內容非常的簡單,老師可以通過幾道有代表性的習題來讓學生完成,學生在課本中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完全可以把課程的內容掌握,這樣老師教學工作得以減輕,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得以培養。 五、實驗法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憑借一定的儀器設備,人為的引起所要學習的自然現象和過程的出現,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例如《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一課,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的方案,再通過實驗的完成來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實驗的結論。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使學生看見事物的因果關系,體現實驗檢驗事實和證明真理的價值,堅信所學知識的正確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實驗和小組協作的能力和愛科學、用科學的嚴謹態度和求實精神。 六、多媒體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是指以計算機為工具,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藉助聲、像、圖、文,通過人機交互對教與學的過程和教與學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與學的優化的理論與實踐的方法。在生物教學上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許多優點,如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象、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圖、文、聲、像、影並茂的特點,極大的拓展了教學空間,豐富了教學內容,能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只靠掛圖或黑板作圖又難講解清楚的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境、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及時有效的反饋,將知識一目瞭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極大的提高了教學效果。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激發求知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 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例如:在教學《環境保護》時,應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展現出一副副被破壞的人為環境災害(白色污染、赤潮、酸雨、長江洪水、荒漠化等),以及一段段真實的錄像片斷,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環境危機就在眼前」,然後老師再提出問題,學生積極思考並主動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課堂氣氛活躍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並促進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探索和創新精神,提高了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只有採用了正確的方法才能增強教與學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率,有效的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保證學生能夠正確的領會和系統掌握知識、技能和技巧。作為年輕教師,更要積極採用多種方法來進行教學,為師生打開一個充滿活力的生物世界! 淺談多媒體課件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分類、遺傳,進化的科學。生物學科的教學注重於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強調實驗能力和科學素質的培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深入,利用多媒體課件上課已不是生物教師的夢想。現行的初中生物學新教材(人教版),內容新穎且知識覆蓋面廣,由於學生的年齡較小,好奇心強,但理解力有限,要進行探究性學習和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較高的教學目的,傳統的教學手段不能完全勝任。由於多媒體課件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對優化生物課堂教學很有必要。 一、導入新課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中,新課的導入往往是教師們備課時主要考慮的一方面,因為學生只有擁有了興趣,進入了了境界,才能去研究、去探索。通過課件展示能將圖片,聲像設備綜合起來,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對教師導入新課的幫助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尿的形成和排出」一節,首先出示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和他的母親的照片,並提出問題「田世國為什麼會感動中國?」圖片的展示和問題的提出,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繼續探究的心,為本節課的教學做好堅實的鋪墊。同時還可以在網上下載關於學生比較關注的動畫片角色,如把Tom 和Jerry 用到「從種到界」的課堂中,一場 Tom 尋親記拉開了課堂的序幕,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真正的知識點。 二、難點突破 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由於學生的年齡較小,認識能力和思維有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教學難點也較多。多媒體課件使教學難點更易突破。 1.展示資料法 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直觀教學是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途徑之一。在生物課堂,讓學生接觸盡量多的生物資料,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在《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一節多媒體課件教學中,生物的多樣性面臨的威脅是一個重點,我為了講清楚這一部分內容,就從網上收集了大量的珍惜動植物如藏羚羊,白鰭豚,揚子鱷,朱䴉的圖片、電影資料和發生在它們身上的小故事,一一展現在學生面前。一曲《丹頂鶴的故事》使學生深受感動,感情升華,學生從不同側面接觸教學內容,達到教學要求的同時,拓寬了知識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又如在「生物的進化歷程」中,化石的概念,比較抽象,化石種類不好掌握,我從網上收集大量的說明動物遺體化石如魚的,大象的,蜻蜓的,三葉蟲的等,同時出示恐龍蛋化石和動物腳印化石,播放化石形成過程及種類的視頻,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景下總結出化石的概念,並且印象深刻。 2.變靜為動法 例如「花的受精過程」,可以設計成一個動畫過程:花粉粒落在雌蕊柱頭上,一會兒,開始萌發,花粉管先伸出一點點,隨後慢慢地生長、伸長,在花粉管中形成的兩個精子也隨著花粉管的伸長而往下移動,並隨花粉管從珠孔進入而伸入到胚珠中。接著兩個精子從花粉管出來,分別與卵細胞和兩個極核融合,此時,旁邊的注字改為受精卵和受精極核。在這—過程中,將書本知識化靜為動,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直觀,所以對教學難點的突破就變得比較容易。 在「草履蟲的形態結構」教學內容中,其功能是一難點,學完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後。接著放映有關草履蟲的功能的FLASH 動畫。從消化,排泄,生殖,呼吸各個方面演示一遍,最後提問歸納總結,這樣使肉眼無法看清的草履蟲,活生生地展現在學生眼前。 另在「血液循環」「氣體交換」等課中同樣使靜變為動態,多媒體課件的生動形象的畫面和問題情景的設置,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不隨意注意,而且可以激發並維持學生的有意注意。 3.以視頻資料作為小結和知識的延伸 在課堂知識點較多,課堂過程比較復雜的課型的小結上,可以採用此法。如「空中飛行的動物──鳥」一節,整個探究過程涉及到知識較多,繁雜,在最後的捋順問題上,通過放映視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反饋練習 可以靈活製作,題型多樣。比如,在課件中製作按鈕,每一按鈕動作之後都有一定的問題。或者教師在選擇題的課件中,通過選項按鈕的設置,待學生答錯,則提示「答錯了,請重選」激勵學生,待學生答對了,則提示「您答對了,請再接再厲」以示鼓勵。將枯燥的內容變為形象生動的畫面,圖文並茂,使得教學在一種友好、或者說是游戲的氣氛當中進行,不但促進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使教師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四、高效輕松的復習方式 生物的許多內容都是需要反復理解和記憶的,一單元的教學任務完成之後,必須組織學生從不同角度練習不同形式的習題,使學生掌握和運用已學的知識。利用課件:(1)用投影片濃縮單元教學內容。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2)用幻燈片顯示重點、難點或易出錯之處。(3)採用筆、口、幻燈片等多種形式結合進行練習。(4)設計小型書面測驗題進行教學反饋。這不僅大幅度降低了教師的工作強度,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課堂反思 教學活動過程的核心,是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交流過程,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學課件本身的缺點會不斷顯示出來,及時的調整和補充也是對課程的豐富和完善。 總之,課件已經深入到生物教學的各個方面,教師要熟練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必須有創新精神、科研意識,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和不斷進取的精神。綜上所述,應用多媒體教學,具有其它手段無法替代的功能。只要善於將這種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相結合、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和完善,必將大大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與此同時,也有利於學生科學素質的發展和教師水平的提高。 羆肀 螞袃聿莆薈袂膁腿蒄袁袁 莄莀袀羃膇蠆羀肅莃薅罿 膈膅蒁羈袇莁蕆羇肀膄螅 羆膂葿蟻羅芄節薇羄羄蕆 蒃薁肆芀荿蝕膈蒆蚈蠆袈 艿薄蚈羀蒄薀蚈膃莇蒆蚇 芅膀螅蚆羅蒞蟻蚅肇膈薇 蚄腿莃蒃螃衿嗉荿螂羈 莂蚇螂肄膅蚃螁芆蒀蕿螿 羆芃蒅蝿肈蒈莁螈膀芁蝕 螇袀蕆薆褘羂艿蒂褘肄蒅 莈裊膇羋螆襖羆肀螞袃聿 莆薈袂膁腿蒄袁袁莄莀袀 羃膇蠆羀肅莃薅罿膈膅蒁 羈袇莁蕆羇肀膄螅羆膂葿 蟻羅芄節薇羄羄蕆蒃薁肆 芀荿蝕膈蒆蚈蠆袈艿薄蚈 羀蒄薀蚈膃莇蒆蚇芅膀螅 蚆羅蒞蟻蚅肇膈薇蚄腿莃 蒃螃衿嗉荿螂羈莂蚇螂肄 膅蚃螁芆蒀蕿螿羆芃蒅蝿 肈蒈莁螈膀芁蝕螇袀蕆薆 褘羂艿蒂褘肄蒅莈裊膇羋 螆襖羆肀螞袃聿莆薈袂膁 腿蒄袁袁莄莀袀羃膇蠆羀 肅莃薅罿膈膅蒁羈袇莁蕆 羇肀膄螅羆膂葿蟻羅芄節 薇羄羄蕆蒃薁肆芀荿蝕膈 蒆蚈蠆袈艿薄蚈羀蒄薀蚈 膃莇蒆蚇芅膀螅蚆羅蒞蟻 蚅肇膈薇蚄腿莃蒃螃衿嗉 荿螂羈莂蚇螂肄膅蚃螁芆 蒀蕿螿羆芃蒅蝿肈蒈莁螈 膀芁蝕螇袀蕆薆褘羂艿蒂 褘肄蒅莈裊膇羋螆襖羆肀 螞袃聿莆薈袂膁腿蒄袁袁 莄莀袀羃膇蠆羀肅莃薅罿 膈膅
Ⅲ 提高初中生物教師實驗教學能力的幾點做法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長期以來,生物實驗教學一直是生物教學中的薄弱環節,由於實驗室建設不夠完善、實驗人員配備不齊、課時緊張以及實驗課組織難度大等方面原因,生物實驗的開設率低,教師的實驗教學能力參差不齊。課改後,生物教材中實驗的數量大大增加,對實驗能力的要求也顯著提高,近年來,實驗能力又成為高考、中考考查的重要內容,因此,如何順應課改要求,在實驗教學中實踐新課程理念,提高生物教師的實驗教學能力,成為當前生物教師面臨的又一挑戰。
生物實驗教學不僅是重要的直觀教學手段,更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與創新精神的主要渠道。普遍來講,人們認為生物實驗教學能力主要包括實驗教學組織指導能力、實驗准備能力、實驗技能三部分,其中實驗技能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實驗教學能力,實驗假設和實驗設計能力在近年來也受到了重視⑴。本文就提高初中生物教師實驗教學能力的幾點做法,與大家交流探討。
一.通過開展實驗課教學專題研討活動,提高教師實驗教學的組織指導能力。
實驗教學的組織指導能力是指教師能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組織學生積極、有效率的進行實驗活動,以及實驗課堂中的提問、演示、講解、指導技能,實驗中突發事件的應對與處理等方面能力⑵。筆者組織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觀察種子的結構》的實驗課教學觀摩和專題研討,著重教師實驗教學的組織指導能力的體驗和訓練。《觀察種子的結構》一節課標要求是:通過觀察菜豆和玉米種子,能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能描述菜豆種子與玉米種子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實驗課上,教師通過展示學生課前收集的各種各樣的種子,說明種子「雖然大小、形狀、顏色各不相同,卻有大致相同的結構」引入課題,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觀察種子結構的積極性;講解觀察步驟時,簡潔有條理而不是照本宣科,將步驟中的關鍵字用「→」串聯起來講解,如觀察菜豆種子,「觀察外形→剝去種皮→觀察子葉→用放大鏡觀察胚→填寫觀察記錄」,強調一定的觀察順序,學生聽得明白,操作起來不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示範操作和指導時,准確規范,如玉米種子的縱切、滴加碘液時滴管的正確使用、剖面的染色和觀察等,教會了學生一定的實驗技能和方法;教師實驗小結時,運用圖文並茂的板書,在黑板上畫出菜豆和玉米種子並標注出各部分結構,再列表比較菜豆和玉米種子的異同,清晰歸納了知識要點,完成了知識的構建,學生不會因為專注於動手操作而忘記知識的掌握。
通過實驗課教學的觀摩和專題研討活動,教師們深受啟迪,對實驗課教學的組織指導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一是認識到實驗課不僅僅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還能使學生掌握實驗的基本技能,鍛煉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更能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慾望,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切入點。二是加深了對實驗課教學組織指導的理解。實驗課不同於與新授課、理論課等課型,主要以學生以觀察、實驗為主,教師的講解、示範和指導對於學生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和良好的實驗素養有重要的意義。三是認識到教師規范准確的實驗操作的重要性。教師嫻熟、准確規范的實驗操作是學生獨立實驗操作時的重要依據和典範,對於學生掌握正確的實驗方法,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
二.通過以演示實驗為載體的同課異構活動,提高教師實驗教學的准備能力。
實驗教學的准備能力是指教師能在實驗教學前預先充分准備所需的器材,熟悉教材內容及實驗教學的程序,善用各種資源,增進實驗教學的效果⑵。筆者組織了《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一節同課異構活動,通過演示實驗教學的實施,促進教師對實驗教學准備能力的認知。《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一課有三個演示實驗,「種子萌發釋放能量」 「種子萌發時產生二氧化碳和水」「種子萌發消耗氧氣」,課堂教學基本過程是「提出問題—觀察演示實驗—分析實驗現象—歸納得出結論」。
教師們在課前都進行了必要的准備,還對實驗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進:有的改進了實驗的裝置,有的改進了實驗的材料,有的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較好地完成了實驗。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看到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用科學規范的語言進行概括和總結,對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達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由於本節課是圍繞演示實驗現象的分析而展開的,演示實驗的成敗就顯得至關重要,通過同課異構活動的觀摩學習和專業切磋,教師們對實驗教學的准備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首先要明確演示實驗設計的思路。教師要准確把握演示實驗在本節教材中的作用,才能將實驗真正融入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理解知識,才能避免實驗與教學內容脫節、為做實驗而實驗的現象。例如教材中的三個演示實驗用的材料都是種子,有一定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有的老師將其中一個演示實驗「種子萌發產生二氧化碳」的實驗材料「種子」改做「新鮮的蔬菜」,而另二個實驗仍用種子做材料,思維跳躍性過大。如果能在做完「種子萌發產生二氧化碳」實驗後,再補充做這個實驗,說明植物其它器官生命活動時也產生二氧化碳,對學生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整體性就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是要做好演示實驗前的一切准備工作。教師不僅要准備好與實驗有關的器材,還要弄清演示實驗成功的因素,在課前反復操作直到熟練,對於實驗中可能出現的現象做到心中有數,才能保證實驗數據的真實可靠,引導分析的客觀到位,避免實驗中出現與結論不相符合的結果,引起學生對教材中的實驗結論產生「懷疑」。如 「種子萌發釋放能量」 演示實驗時,有的教師用溫度計分別測量「萌發種子」和「未萌發種子」的溫度,結果溫度只相差了1℃,教師依舊解釋為「萌發的子釋放出能量,一部分以熱能的形式散失,因此萌發的種子溫度升高」,這樣的分析明顯比較牽強,演示實驗也如走過場,如果能因勢利導,分析為什麼溫度只相差1℃的原因,可能是種子未充分萌發、可能放置時間不夠,可能是裝置保溫效果不好,可能是溫度計讀數時有誤差等,才能讓學生真正信服。
三是要加強演示實驗操作的准確性和規范性。因為演示實驗具有很強的示範性,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將成為學生獨立操作時的依據,也是學生使用儀器、實驗操作的模仿對象,如溫度計測量溫度時如何正確讀數?實驗時試管中澄清石灰水裝多少合適?實驗裝置氣密性如何的檢查?這些技能與物理、化學學科實驗技能要求是一致的,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實驗方法,為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四是要提倡師生共同參與演示實驗的准備。在准備演示實驗時,從實驗材料的選擇、儀器的裝配到操作步驟和技巧等,如果能讓學生參與實驗的准備過程,學生就能夠從中學習到真正實驗方法和科學知識,對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通過舉辦教師實驗操作技能競賽,提高教師的實驗操作能力。
實驗操作能力指教師能完全熟悉實驗活動程序及要求,能熟練講解和操作實驗儀器設備,規范准確地進行實驗操作和演示⑵。實驗操作能力是一種動作技能,離不開教師親自動手實驗,沒有一定量的實驗操作訓練,動作技能就難以保證其准確性和規范性。但由於當前初中生物教學普遍存在著分組實驗開設率低、演示實驗沒有做,講實驗、看視頻代替了真正動手操作實驗的現象,教師的實驗操作能力處於相對薄弱的狀態。為鼓勵教師用好儀器設備、規范實驗技能,筆者組織舉辦了區初中生物教師實驗操作技能競賽。競賽選取了初中生物中最常規的實驗「製作和觀察臨時裝片」來考查教師的最基本實驗技能——「製作臨時裝片」「使用顯微鏡」「繪制生物圖」。參賽的20位教師熟悉實驗操作的步驟,基本操作規范,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1.製作臨時裝片存在問題。
參賽教師都很熟悉臨時裝片製作的要點:擦→滴→取→展(塗)→蓋→染,能較快完成裝片的製作,但效果並不盡人意。具體問題是:①沒有擦蓋玻片和載玻片。個別教師認為蓋玻片和載玻片都是新的,很乾凈,沒有必要擦,結果觀察裝片時發現視野里有很多雜質。②不夠注意試劑瓶上的標簽,在滴加清水或生理鹽水時個別教師出錯。製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黃瓜表層果肉細胞的臨時裝片時應滴加清水,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應滴加生理鹽水,有的老師沒有看清試劑瓶上的標簽,拿起就滴,導致觀察效果不佳。③實驗材料取材位置不夠准確。觀察植物細胞教材上用了兩種材料,洋蔥鱗片葉內表皮,黃瓜表層果肉細胞,主要是為了觀察到葉綠體,書上的要求是「用刀片將洗凈的黃瓜表皮刮掉,洗凈刀片後,再用刀片輕輕刮取少許黃瓜表層果肉」,有的教師果肉取材位置不準確,影響製作裝片的質量。④沒有將撕取或刮取的材料在水滴中完全展開或塗抹開,裝片觀察時有重疊。⑤染色的次數和時間普遍不足,導致觀察效果不夠理想。大多數教師雖然染色的操作都很准確(先在蓋玻片一側滴一滴,用濾紙在另一側吸),但標本的染色效果不好,有的只染一次;有的染色後直接觀察,染料沒有充分浸染標本,因此觀察效果不夠理想。染色時要重復染色,而且要放置一段時間,讓染料充分浸染標本後再觀察。
2.使用顯微鏡觀察存在問題。
使用顯微鏡的操作步驟和要點:取放→對光→觀察→整理,教師們都很熟練,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具體問題是。①實驗習慣較隨意。良好的習慣有利於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有的教師取出顯微鏡後箱門沒關,沒有將箱子放在位子下面;有的沒有將顯微鏡放置於桌子略偏左的位置;有的實驗完成後沒有清潔整理桌面,還有個別教師觀察臨時裝片時將顯微鏡傾斜,因臨時裝片製作時用到水,傾斜顯微鏡會使水滴流下;個別教師物像清晰後,移動顯微鏡的位置,沒有重新調節顯微鏡。②高倍鏡使用不夠規范和熟練。有的教師用高倍鏡對光;有的教師在低倍鏡下看到物像後,不是直接將高倍鏡物鏡轉換過來,而是先升高鏡筒,再轉高倍鏡,再查找物像;高倍鏡觀察時視野普遍偏暗,應轉換凹面鏡對准光源,或在低倍鏡下時應用最大光圈,只要稍加調整,就可以有較好的效果。
3.繪制生物圖存在問題。
生物圖繪制的要求在課本上有較詳細的文字說明,但教師們在這方面普遍存在較大缺漏,具體是:①生物圖的科學性和真實性不夠統一。生物圖與藝術圖有明顯不同,生物繪圖要有科學性,實事求是,選取正確、有代表性的實體來繪圖,不要誇張或藝術加工。②繪圖和實際觀察脫節。繪圖要根據觀察到的物象輕輕地畫出輪廓,經過修改,再正式畫,使圖形真實、各部比例適當。而有的教師繪圖時脫離了觀察顯微鏡下的物像,照抄書本或憑想像、經驗繪圖。③生物繪圖的技巧欠缺。繪制的生物圖大小要適當,在紙上的位置要適中,一般稍偏左上方,以便在右側和下方留出注字和寫圖名的地方;圖的線條要平滑,圖中比較暗的地方,用鉛筆點上細點來表示,指示線和名稱標注要規范,字盡量注在圖的右側,圖的下方寫上圖形的名稱。有關生物圖繪制的技能技巧今後要進一步加強訓練,除了具有一定的生物專業知識外,還需要一定的藝術修養,這樣繪出的生物圖不僅逼真,而且美觀。
通過實驗操作技能競賽中存在問題的交流和反饋,教師們確實認識到自身在實驗操作技能上存在的不足,自我發展慾望得到提升,開始積極主動加強實驗操作技能的培訓和實踐,如利用學校已有的實驗設施創設實驗環境,藉助圖書資料和教育軟體進行學習,通過教學骨乾和名師等進行技能傳授,有效促進了教師實驗操作技能的提高。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和發展,實驗的要求必將越來越高,教師要積極主動的做實驗,不斷提高自身的實驗教學能力,並加強實驗設計和創新能力,這是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的關鍵,更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當務之急。
Ⅳ 簡析幾種有效的高中生物教學方法
高中生物教學中有哪些有趣的教學方法?答: 1.上好第一課緊緊抓住學生。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緒論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課,上好了緒論課也就是成功的一半。在上緒論課時,我不拘泥於課本,另外列舉大量的身邊事例,激發學生求知的願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述生物的基本特徵等知識時,我就介紹了1998年洪水泛濫的原因、「多利羊」的產生過程、非典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種瓜只能得瓜,種豆只能得豆等等許多同學們感興趣的現象,使他們一開始就對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及時留住學生。 3.使用幽默的教學語言感染吸引學生。
Ⅳ 生物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生物學研究的一般方法有實驗法、觀察法、調查法和測量法。
①觀察法
觀察法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生物科學的很多重大發現或發明都源於細致的觀察。觀察法就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觀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地感知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
②調查法
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種類、生存環境和外部形態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調查者以正確的理論與思想作指導,通過訪談、問卷、測驗等手段有計劃地,廣泛了解.掌握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結論。
③實驗法
生物學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門自然科學。利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是現代生物學的重要方法。實驗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
④測量法(略)
Ⅵ 初中生物實驗課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生物學是一門突出實驗的自然科學,實驗是生物學基本的研究方法。各種生物體的結構必須通過實驗才能觀察清楚,生物學的理論也是人們通過實驗總結出來的。實驗課的效果直接影響著生物課的教學效果。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實驗課的教學效果呢?筆者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實驗
好奇與探索是人類固有的天性,中學生更是如此,總想了解某些現象的原因和因果聯系,學生的這種好奇心、探究欲和創造力如果得不到教師的有效保護,很可能就會慢慢地枯萎。如在學習鳥卵的結構時,我是這樣處理的,讓學生打開雞蛋,觀察其內部結構,並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結果,有一部分學生找到了「白點」——胚盤,然而,有一部分學生卻怎麼也找不到「白點」。老師作為引導者、促進者,准備好一些自然科學之類的書籍,隨時和學生一起研究、查閱,就會激勵孩子永遠帶著那種好奇心、進取心,去探求未知世界。
實驗不僅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如在「洋蔥頭鱗片葉的臨時玻片標本的製作」中,有些學生製作的標本在顯微鏡下竟然看不見,而同樣的標本在一些同學的操作下卻能觀察得到,經過多次操作,學生實驗成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更加提高了實驗的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求知慾後,進一步引導他們去觀察、去探索。我在講課中主要是盡可能地介紹一些中學生可自己動手做的簡易實驗,引導他們通過對身邊事物的觀察揭示和了解某些基本規律。如講完「葉的蒸騰」作用後,讓學生做了一個用塑料袋罩在天竺葵葉幹上的實驗,啟發他們想一想: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哪裡來的?這是什麼作用?由於學生是帶著問題去做的,因此實驗時就格外認真,甚至做不成功不罷休。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實驗
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我運用「主體參與,分層優化,及時反饋,激勵評價」的教學原則,其中核心是主體——學生參與。有效的主體參與能提高學生自主活動的質量,充分發揮其自學能力,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如「綠葉在光下合成澱粉」的實驗,需要學生自己准備材料才能做,須將其暗處理兩天後的蔬菜其中的兩片葉子遮住再光照,學生都積極地參與進行,在實驗過程中,對獨立實驗不成功的學生,我注意引導他們開展合作試驗,直到得出正確的實驗結果,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認識到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優勢。
三、激發爭論,使學生主動實驗
在實驗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學生的實驗出現多種結論,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展開討論、總結並得出正確的結論。如在「綠葉在光下產生澱粉」的實驗中,有的出現藍色,有的沒有,這時教師讓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這樣通過正面交鋒、爭論、辯論和討論,最終能獲得實驗的正確方法。此外,教師還要善於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做實驗。新教材除在整個教學過程都滲透著探究學習的要求外,還獨立設計了多個「探究活動」。因此結合我校學生人數和生物實驗室易於開展探究實驗的實際,我們在教學中盡量做到將能開的實驗全都開齊、開全。
四、試驗課要注意的問題
1. 明確實驗目的
心理學告訴我們, 目的是人採取行動的結果,而動機則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動力。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自覺地產生動手實驗的內部動機,實驗效果就會很好。但是初一、初二年級的學生好奇、好動,對實驗感到陌生,有的學生認為實驗課好玩,缺乏科學態度;有的學生認為升學不考,學習目的不明確,這些都給實驗課組織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實驗前除了要求學生明確教材上的實驗目的外,還要明確該實驗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實際應用及實驗步驟。實驗前指導學生預習,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抓住每一步的關鍵詞貫穿於實驗步驟之中,可以收到較好的實驗效果。反之則容易出現為了活動而活動,忽視學習目標的現象。
2.允許學生打破常規的做法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經典的實驗,一定要求學生完全按照其中的步驟做嗎?如在「製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中,有少數學生直接將碘液滴在洋蔥表皮上,然後蓋上蓋玻片。在教學中,教師沒有制止他們的這種做法,而是讓他們將這兩種方法進行比較,結果發現這樣的染色方法比常規的做法速度快、效果好。我先肯定他們在實驗中的探索精神,然後指出教材中的是常規的做法。應該用什麼方法,需要通過實驗來驗證。因此如果教師一味地要求學生完全按照常規,可能就會使學生縮手縮腳,成為只會照搬課本的「書獃子」。
3.鼓勵學生探究與討論
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開口講話,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更應鼓勵學生與同伴和教師交流討論。個人的思考雖然有獨到之處,但也存在著不足和偏見,虛心吸取別人思考的優勢,也就是自己進步的開始。在平時做作業時,要學會問同學和給同學講題目,在問和講中互相交流、互相促進。「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Ⅶ 如何指導學生分析生物實驗現象 實驗計劃
實驗能力的高低、實驗素質的好壞,是衡量一個學生學習生物水平的標准之一.初中生要想取得好成績,必須要提高生物實驗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生物實驗能力.在積極推進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生物科學在中學教學中顯得很重要.初中生物課的大部分知識是要求學生動手實驗去發現、理解、運用的.實驗是學好生物科的最有效的手段.動手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生物課程的興趣,有效地幫助學生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質.然而,實驗不是讓學生玩玩而已.那麼,在初中生物課程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呢?本文嘗試就如何提高初中生生物實驗能力提提點滴看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明確培養初中生生物實驗能力教學目標
常聽有人嘲諷,中國學生的記憶能力是世界一流的,不管是什麼考試,甚至是托福雅思等等,跟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人比賽考試都不會輸,但說到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卻長期為人所詬病,那麼如何提高我們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呢?提高動手能力是需要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的,但我國有些學校的實驗室的建設相當滯後,看實驗儀器的台套數就很明顯的,眾所周知,動手能力是從小就要培養的.所謂實驗能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練使用顯微鏡、解剖器、安裝實驗裝置、自行設計各種實驗步驟、採集製作植物葉子製作書簽;②獲得知識的能力:即在實驗過程中通過聆聽、觀察、閱讀、質疑、記錄分析實驗結果等途徑獲得知識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過表解、圖釋記錄實驗的結果,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找出實驗成敗原因,並能解釋實驗現象,寫出實驗報告;④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應用與實驗有關的知識尋求解答問題的能力.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徵,採取不同的組織形式,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長期以來,農村中學實驗教學儀器設備嚴重不足,科任教師不夠重視.同時,受傳統考試方法的制約,對學生實驗能力很難考核,助長了學生不愛動手的習慣,生物實驗教學中依然存在講實驗的現象,這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對生物學科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更不用說什麼創新了.為此必須改革生物的實驗教學,通過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初中生生物實驗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他們在快樂有趣的氛圍中學習,從而提高初中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成績.
二、加強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會失去生存的權利.創新的關鍵是人才的開發,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從基礎教育抓起,而中學階段是創新教育的關鍵時期.基礎教育中的創新,尤其是對初中學生來說,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基本概念和規律),對面臨的事物和問題,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甚至包括習題的解題法.這種創新和科學家、發明家「從無到有」,驚天動地的那種意義上的創新是有區別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這種創新,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火花,它可以發展,可以壯大,可以燎原,這種創新和實踐的內在功底,必將在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顯示出巨大的作用.創新教育的任務就是運用科學的方法開發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性資源,充分展示每一位學生的聰明才智,從而培養一大批富有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許多國家對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的研究已進行了幾十年,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科技發達的美國有「創造基金會」為中小學生創造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開發提供援助.在日本,不是只有少數學校開展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而是步入大面積的普及階段.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創新教育在我國已引起廣泛重視,並有許多教育工作者先後開展了研究,20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三、精心設計實驗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的有效途徑
初中生物實驗大多是驗證性實驗,學生在前人的科研成果基礎上,通過動手實驗,進行探索,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驗原理、進行創造性思維.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設計實驗來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如何測定洋蔥表皮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如何證明細胞膜是一層選擇透過性膜?」「如何證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初中學生已具備一定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要教師善於引導,他們會提出許多解決方案.據了解,在國外,積極探索實驗之風很濃,教師總是創造條件讓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法.利用簡便易行的小實驗,就能在教學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測量、統計、比較都是生物學上最常用的研究方法,這些方法都可以應用到實驗中;用座標圖形式表達結果,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信息表達和交流能力;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自然選擇理論,並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驗中總有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並不能通過實驗得到答案,尚需學生設計新的實驗,這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造能力.如果實驗能一次成功當然很好,如果一次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教師則指導學生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改變實驗方法,直到最後成功.這樣一次實驗的成功,其意義不僅僅在於學生學會了做一個實驗,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開拓進取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品質.
總之,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好「先做後說,師生共作」為主、多法配合的課堂教學模式.把過去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實驗教學轉變成了以學生為中心,把過去對知識的灌輸傳授變成了學生的直接體驗,從而優化了實驗教學課堂結構,創設了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種良好的課堂教學格局.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放得開、不拘謹,使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對實驗觀察、操作的認識、體會,哪怕是錯誤的,教師都不輕易地否定學生,而是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使學生從觀察、動手實驗、分析實驗的過程中得到成功的快樂,從教師給予及時的表揚中增強自信.這樣,不但有效的激勵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而且使學生把一開始的實驗興趣變成了日後繼續學習的動力.生物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的科學,抓好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生物實驗水平,是提高學生整體生物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學生學習生物取得好成績的關鍵.「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常抓不懈,學生的實驗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Ⅷ 如何有效開展生物實驗課教學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生物學的理論也是人們通過實驗總結出來的。所以生物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於各種原因,生物實驗教學起步晚,導致重知識、輕實驗、重理論、輕實踐,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至今還很嚴重。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注重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教材內容突出了實驗內容多、形式多、要求多的特點,讓學生參加實驗的機會多了。所以開展好實驗教學有利於提高生物課堂效率,提高生物課的教學質量。作為一名多年從事生物教學和生物實驗員工作的我認為,為了使每個實驗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必須加大生物實驗教學的力度,強化實驗規則和技能。下面是我多年來的幾點體會:
一、組織紀律的教育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實驗室守則和實驗規則是上好實驗課的保證。為了培養良好的實驗習慣,使實驗得以順利進行,每屆七年級新生開課後還未進入實驗室之前,必須向他們強調遵守實驗室守則和實驗規則的重要性,向他們講清道理,反反復復的教育,讓學生明白並自覺遵守。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1、自覺遵守中學實驗室守則和實驗規則,保證實驗室內環境安靜。
2、實驗下課時間不到,不準擅自離開,如果有事必須報告老師。
3、每人每次必須按已定的座位就座,不得隨意插位,以免影響實驗秩序。
4、要愛護教學儀器。學生一定要養成洗手的習慣,以免實驗時玷污實驗儀器、標本、樣品等,從而引起實驗誤差。同時不得做與本實驗無關的動作,以免損壞器材,甚至發生意外事故。
5、養成節約的習慣。不論是實材,還是擦鏡紙、吸水紙、各種試劑都要按要求取用,不能隨意使用,更不能將鑷子、剪刀、皮尺等小件器材帶出實驗室。
6、認真填寫表冊。每次實驗結束後,由學生填寫好本節課的實驗名稱、日期、班級,最後由科代表簽名,入檔備案。
7、要始終保持實驗室整潔衛生。學生要養成良好的清潔的實驗習慣,實驗過程中不得亂丟紙屑、雜物,實驗結束後要清理儀器,將儀器放回,最後由值日生做好實驗室衛生工作,教師做好安全檢查工作。
二、實驗興趣的培養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最好的學習動因是學員對所學材料有內在的興趣」,還有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推動人們去尋找知識,擴展眼界,深入鑽研。很難想像一個學生如果對某種事物毫無興趣,沒有好奇心求知慾,那將會是什麼樣的結果。要想使學生對學習生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就要從多方面去引導、去激發,而實驗就是一條很好的途徑。從初中生心理特點分析,好奇、好動是他們的突出特點,學生往往比較喜歡上實驗課,也正基於此,教師要善於抓住這一特點,巧妙地利用實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恰好七年級上學期的第一個探究是「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學生在生活中早已認識了這種動物,但不知道就是鼠婦,也知道只有在陰暗處才能找到它,但不知道它怕見光。於是在實驗前一天就安排各小組自己找鼠婦,並安全帶回實驗室。實驗員只提供小木箱、紙板、玻璃片、干土。整個實驗都要求學生按探究的基本方法主動完成,並作好記錄。實驗結束後小組討論除了光可以影響它的生活外,哪些因素會對它產生影響,並安排興趣小組代表課外完成「溫度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或「水分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進一步探究,這種單一變數因素的探究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參加實驗的興趣。
在此後的探究中我還會根據生活中常見的、有趣的現象作為實驗問題,讓學生真正走出課堂,利用課余時間去完成,以引發好奇心、求知慾。比如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環境條件有哪些?我們吃的豆芽,其實是豆根,這是為什麼?豆子萌發時究
竟是先長根還是先長芽?通過學生自己課外的觀察,學習興趣一定會很高,也一定能達到實驗目的。學生會因喜歡實驗而喜歡上生物課,因樂在實驗中而親身體驗整個實驗的過程。同時學生在經歷親身探究後,會對自己的實驗成果產生成就感;學生在體驗成功喜悅的同時,不但升華了理論知識,更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帶著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拓寬知識領域,使學生樂而不返,興奮不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基本操作技能的培養
由於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是作為鞏固和驗證理論的手段。作為中學生不但要扎扎實實地掌握生物學的基礎知識,還要重視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技能,為進行科學實驗打下良好的基礎。作為教師本身也要練好實驗操作的基本功,對每一個實驗,教師都應預先操作一遍,通過試做,會發現實驗中的一些問題,更能指導學生實驗要細致、周到,從而提高實驗效果。
在初中七年級實驗教學中,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基本操作能力上,其中包括顯微鏡的使用,臨時裝片的製作,徒手切片、繪制動植物細胞結構簡圖等能力的培養。以普遍光學顯微鏡使用為例,它是一種比較復雜而精密的光學儀器,使用方法也不是容易掌握好的,因此要使學生對顯微鏡的結構、性能、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項有比較全面的了解。顯微鏡中最重要的部件是物鏡,它既能放大物像又具有分辯力,而目鏡只起第二次放大的作用。因此,在實驗前指導好學生預習,掌握操作要點後,教師在實驗課中可以用兩台顯微鏡示範教學,一台是由自己操作,另一台則由學生骨幹代表操作,同時教師要特別強調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領,教師規范操作一步,邊講該步的注意事項,邊讓學生骨幹模仿操作一步。然後分組練習使用,教師要巡迴輔導並及時表揚規范操作快且准確的學生,另外教師應糾正學生用右眼觀察或閉著右眼的習慣和不轉動轉換器扳物鏡的錯誤操作,以及鏡筒下降時不看著物鏡,導致物鏡與玻片接觸而損壞鏡頭等。通過幾次反復練習和使用,學生基本上就可以獨立操作了,下次實驗課就可開展臨時裝片的製作及植物細胞的觀察。這時教師必須將擦→滴→撕→展→蓋→染→吸的實驗步驟寫在黑板上,再講每一步的涵義,邊操作邊讓學生模仿操作,這過程中強調注意事項,比如清水不能滴得太多或太少,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現氣泡。取材要薄而透亮易觀察,展平防重疊,輕蓋防氣泡。這樣學生很快能掌握要領,自己製作好臨時裝片後在顯微鏡下觀察,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等,繪出細胞結構圖。這樣就達到了實驗目的,學生會興奮不己,終生難忘。
四、觀察能力的培養
生物實驗中,學生的觀察力是指學生通過觀察實驗過程和現象獲得生物的感性知識,然後通過積極思維,把觀察到的感性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歸納、上升為理性知識,形成正確的概念的能力。可見培養觀察力是培養實驗能力的前提,也是智力發展的基礎。
初中生物實驗包括探究、實驗、調查、設計、製作等活動內容,共計46個,其中約有一半的屬於觀察性實驗或探究,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具有全面的、正確的能深入了解事物本質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應做到以下幾點:
1、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主動知覺活動。觀察時一定要明確觀察什麼,達到什麼目的,仔細地進行觀察,才能有清晰的感知。在無明確的知覺任務時,感知的對象往往是膚淺的、不完整的。無目的觀察往往會得出與事實相反的結論,例如在理解光是葉綠素形成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時需要觀察新鮮的豆芽菜露在空氣中幾小時後的情況,很多同學只知道它變綠了,而不究其原因。甚至有的同學還會誤認為豆芽是吃芽,是芽先萌發,根後萌發,可見有意觀察是多麼重要!因此教師必須給學生提出觀察目的,並經常提醒學生,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觀察的對象上。
2、觀察要有計劃性。觀察除了有明確的目的外,還必須有觀察計劃。隨隨便便是絕對收不到好效果的,所以必須注意觀察的計劃性。觀察的計劃性可確保輸入大腦的信息具有系統性、條理性,這樣的信息才便於在頭腦中加工、編碼,從而提高觀察的速度和正確性。例如在利用顯微鏡觀察草履蟲的實驗,我提前一周讓各組學生自己取樣,加肉汁或牛奶培養後,在觀察時通過教師提出的問題,從生物教學的角度來觀察步步深入:怎樣吸收培養液才能觀察到的草履蟲較多?你看到的草履蟲是什麼形狀的?是單細胞嗎?有沒有看到纖毛、細胞核、食物泡等結構?它是怎樣運動的?為什麼要在載玻片中放幾絲棉花纖維?通過一系列發問啟發引導,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與能力,可見觀察有方式可循。
3、觀察要實事求是。一般學生有對自己常見的事物,存在看見就等於知曉的錯誤想法。對常見事物,他們常常不觀察,也不去思索,所以,在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等實踐活動時,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逐步學會真實地、系統地、周密而精確地進行觀察,真實填寫觀察、實驗記錄、認真求實繪制生物圖。教師一定要求學生根據觀察到的實際情況來完成。比如學生認為紅細胞是紅色的,而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的紅細胞呈淡黃色。實踐證明,真實的記錄是極為珍貴且十分可靠的第一手資料。由此可見,只有實事求是,才能掌握實驗的基本技能。
4、學會重復觀察和對比觀察。為了保證觀察的可靠性,觀察的次數要多,否則就難以區分偶然發生和一貫現象。也就是巴甫洛夫說的:「觀察、觀察、再觀察」。同時還要學會對比觀察。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的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實驗時,很多學生由於急躁、沒有把握好時間、水溫,導致觀察到的現象是1號、2號、3號試管都變藍色。這樣既不能體會設置2號、3號試管是作為對照,也無法理解饅頭變甜與唾液的分泌、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都有關系。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最好的辦法就是重復實驗,重復觀察。只要按操作程序和確定的時間來完成,一定會觀察到只有2號、3號試管變藍的實驗現象,才能領悟這個實驗的意義。
五、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現行的初中生物教材中,學生的探究性實驗增加了許多。人教版七年級、八年級共有探究22個。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探究實驗,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生物知識的慾望,讓探究貫穿於整個生物教學中。
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並實施計劃→分析結果、得出結論。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只粗略地將步驟告知學生,而沒有讓學生參與到具體探究活動中去領會探究的全過程。可能會對提出的問題作出不符實際的假設,或盲目地得出結論。因此親身經歷探究,通過自己制定的計劃來驗證假設就顯得很重要。七年年上冊主要是提出問題後引導學生根據問題去作出相應的假設,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去得出相應的結論。而下冊以及八年級的探究活動的設計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性、不少探究都需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作出假設,並自主制定計劃。這樣做是希望給學生一些啟發,引導他們展開思維的翅膀,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另外,七年級下冊在動手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上要求相對較低,探究持續時間短;在技能上,除了訓練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等一般過程技能外,尤為側重獲取數據、設計表格、記錄和整理數據的技能。八年級則在動手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上有較高要求。因此教師在掌握這種教學要求的基礎上,逐步將探究活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水平。
通過多年來生物實驗課的教學實踐,發現生物實驗課對提高生物教學質量所起的促進作用,應不斷推陳出新,靈活多樣的上好實驗課。讓實驗點燃學生學習生物的激情,使他們對生物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掌握學習生物學的方法和能力,為他們一生不斷獲取新知識創造條件。
Ⅸ 生物學科思想方法有哪些
生物學科思想一般包含系統論思想、資訊理論思想、進化論思想、生態思想等,具體包括生物演化思想、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思想、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思想、動態平衡思想、生物體的差異性與統一性相結合的思想等。有學者把生物學科思想觀念概括為系統觀、進化觀和生態觀這三大觀念群。生物學科方法是根據學科主要特徵和內在規律提煉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和學習方法。例如,生物學科中的對照實驗法、模型建構法、棋盤分析法、假設一演繹法等。
生物學科思想方法可分為宏觀的哲學思想方法、中觀的一般思想方法和微觀的具體思想方法。宏觀的哲學思想方法如辯證統一思想、普遍聯系思想、量變與質變思想、一般性與特殊性思想等,主要涉及學科的起源與發展、學科的本質與特徵等。例如,生命起源和進化歷程充分體現了這些思想,生命的本質特徵,如生命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都有新陳代謝、都能生長發育和繁殖、能遺傳和變異、能適應環境、改變環境等本質特徵,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的適應等,也體現了一些宏觀的哲學思想。生物學科的一般思想方法主要涉及學科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地位、學科思想方法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如抽象與具體、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假設與驗證。這些思想方法能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學習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學科文化,用文化來引領學生積極向上地認知,促進創造性遷移、運用和創新發現,促進知識價值升華,進而提升創新性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生物學科具體思想方法是指特定的思想方法,如生物學科的生物演化思想、控制變數法、模型分析法等。這些思想方法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透徹理解與深刻建構,促進學習過程中的創新與發現。後兩種思想方法對提升學科的核心素養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學科思想方法能對教與學產生「綱舉目張」的效果,就像引領航程的地圖,指引著學習者在茫茫知識海洋中走得自信、走得從容、走得更遠,而不迷失方向。
生物學科思想方法的特性是由學科思想方法的內涵和內容可知而產生的。生物學科思想方法通常不是具體的學科知識,而是從學科概念、原理、定律、理論中抽象、概括、提煉出來的思想觀念,它反映了學科內在規律和特點,體現了學科知識的本質和價值,因而具有抽象性與深刻性。生物學科思想方法是一門學科深層次的組織結構,可直接或間接的在學科思想方法體系中得到解釋和附著,好比人體的血脈,供養著人體所有的細胞。因此能比較清晰地反映學科的歷史脈絡和未來趨勢,引領學科的發展和完善,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內化和體系化,對學科的教與學具有整合和指導作用,具有統攝性與引領性。生物學科思想方法是在學科歷史發展進程中反復盪滌而沉澱下來的「結晶體」,是在無數代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錘煉形成的,因此它具有顯著的穩定性。對於基礎教育而言,這種穩定性更加顯著,這是由基礎教育的對象、性質和使命所決定的。但同時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學科思想方法又會被無數後來者反復地驗證、修正和完善,因此它在具有鮮明繼承性的同時也具有發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