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調節教學法的概念
指教師在一定教學目標指引下,通過管理和調節學生的情緒,引導和發揮課堂中學生的主要情緒對教學活動的積極作用,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最佳情緒狀態,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教學方法。
二、情緒調節教學的基本方法
1、讓學生產生好奇的方法
創設情景,製造懸念,設置矛盾;呈現新穎、奇特的刺激;變換刺激呈現的方式;變換教學方式,如客串演講、角色交換等。
2、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
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積極情緒相一致: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小實驗,參與教學活動:學生間進行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的想像、聯想:教師的言語幽默:教學內容、教學事例從學生的切身性出發,貼近學生的生活。
3、讓學生產生愉快體驗的方法
㈡ 新課改下教學方法有哪些
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激發學生興趣
盡量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
合理運用多種方法和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功能
㈢ 教師資格證中新課改教學倡導的學習方式是什麼
新課改倡導的三種學習方法主要是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合作學習就是學習者通過小組里的互助性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小組成員既需要承擔個人責任,還需要進行互動活動進行促進性的學習。
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自主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進度、應用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進行自我評價,並能做出相應的調適。
探究學習是指學習者通過確定探究主題,在創設的探究情境中,開展有組織的探究活動,展示探究成果,從而獲得知識、技能,形成探索精神和發展創新能力。
㈣ 新課改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新課程強調要注重知識的基礎性、社會性、人文性和發展性,注重知識能力的全面性和學生素質發展的差異性,為了能很好地適應這些要求,我們的教師不光要能「授受知識」還應能夠「啟迪智慧」,最終達到「潤澤生命」的目的。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應不斷地更新教學方法,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素質。通過課改教學理論學習和實踐,我覺得要想全面更新教學方法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激發學生興趣 歷史學科本身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歷史本身就是故事,教師在講解的時候還可以引用更多的人物故事和野史,更可以帶著全體學生去看視頻資料。因此,歷史教學中可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發揮歷史學科自身的優勢,通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使獲得歷史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成為理解歷史、培養能力、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 二、盡量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 歷史教學不但要完成基本歷史知識的學習,而且要盡量要讓學生以史為鑒,達到學以致用。為此要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引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新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歷史資料卡,教師要在此基礎上搜集資料,發揮學生主動性,多看書,參加社會實踐,在交流中共同提高,增長知識開拓視野,增強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獲得歷史學科知識。 三、合理運用多種方法和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歷史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接受式教育的教學方法,要盡量多採取以探究式教學為主要特徵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問題討論式教學法——教師提問,學生討論,學生或師生共同得出結論的方法;啟發引導式教學法——教師對所講授的重點和難點內容,一般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分析,讓學生自己得出正確結論的方法;程序教學法——按知識的認知規律,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來認識物質的方法;實驗探究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創設情景,學生根據問題進行設計,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然後進行小組間的交流討論,最後教師根據各小組的方案進行集體討論分析,得出最佳方案的方法等。這樣多種方法並用,以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感到學而不厭,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可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功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顯示出強大的信息功能,為歷史課改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並在課堂中展現出了新的情景。利用多媒體技術製作的課件可以運用文字、圖像、聲音來刺激學生和調動學生多種器官,以多種方式和不同表現手法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生動、有趣地將教學內容展現於學生面前,讓學生充分認識歷史現象及其規律。
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製作的課件可以加大傳輸信息量和信息傳輸的質量,實現課堂的優化組合。實踐證明,揚棄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之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後,課堂教學的容量、教學的直觀性、教學手段的靈活多變性等得到了有益的提升,生動活潑的課堂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 春意盎然。如講述有關革命、戰爭等內容時,放映一些相應的影視資料,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五、精心運用多種檢測方式評價學生 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多同學聽見考試就頭疼,作業抄襲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教師應該多動腦筋,盡量改變過去單一呆板的作業和檢測的模式,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來評價學生。比如,採取課前五分鍾小測驗,學生自編自測,分組競賽,撰寫歷史小論文,進行歷史基本知識競賽,這樣,使學生對歷史感興趣,增長知識面,同時自覺地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評語與評分相結合,只有考試評分,會有很多情況反映不出來,如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所以在評分之外再加上評語,則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各方面情況,評語以鼓勵為主,不應帶有刺激性語言。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可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在學習中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為今後更好的學習奠定基礎。總之,新課程改革的歷史教學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要轉變舊的教育觀念,拓寬思路,改變方法,只有以全新的思路,全新方法投入到歷史課程改革中,才能使歷史成為學生喜聞樂見、增長知識和才乾的學科。
㈤ 新課改倡導的三種學習方法是什麼
新課改倡導的三種學習方法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自主學習:學習者自主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進度、應用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進行自我評價,並能做出相應的調適。
合作學習:學習者通過小組里的互助性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小組成員既需要承擔個人責任,還需要進行互動活動進行促進性的學習。
探究學習:學習者通過確定探究主題,在創設的探究情境中,開展有組織的探究活動,展示探究成果,從而獲得知識、技能,形成探索精神和發展創新能力。
(5)新課改提出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自主學習策略:自主學習是就教學條件下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其核心是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自學學習策略具體形式多種多樣,但始終以激發學生內部動機,「自主探索、自主發現」為主線,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教師在設計、引導學生自學學習。
合作學習策略: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彼此激勵、互相幫助的積極依賴,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合作學習是一種既適合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又適合學生自主探索、自主發現的教學策略,是新課程中大力提倡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為學習者提供對同一問題用多種不同觀點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綜合的機會,對問題的深化理解、知識的掌握運用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常見的合作學習形式有:討論、角色扮演、競爭、協同、夥伴。
探究學習策略:探究究學習是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科學)研究的情境,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主、獨立地發揮想像力。
㈥ 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學方式方法
常用的教學方法有: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和講演法。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這是當前我國最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2)談論法
談論法亦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談論法特別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常用談論法。
談論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來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3)演示法
演示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時,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作示範性的實驗,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的方法。
演示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理論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記憶和鞏固;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進行思維活動,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覺的控制和校正,反復地完成一定動作或活動方式,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從生理機制上說,通過練習使學生在神經系統中形成一定的動力定型,以便順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練習在各科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工具性學科(如語文、外語、數學等)和技能性學科(如體育、音樂、美術等)。練習法對於鞏固知識,引導學生把知識應用於實際,發展學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學生的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固然有賴於教師的講授,但還必須靠他們自己去閱讀、領會,才能消化、鞏固和擴大知識。特別是只有通過學生獨立閱讀才能掌握讀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6)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可以全班進行,也可分大組進行。
7)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過程,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現象的變化中獲取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教學方法。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識等學科的教學中,實驗是一種重要的方法。一般實驗是在實驗室、生物或農業實驗園地進行的。有的實驗也可以在教室里進行。實驗法是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興起的。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手段的飛躍發展,使實驗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通過實驗法,可以使學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識同書本知識聯系起來,以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又能夠培養他們的獨立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興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學有關學科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條件。
8)啟發法
啟發教學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的形式來體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所以說,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啟發式教學法就是貫徹啟發性教學思想的教學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教學方法,只要是貫徹了啟發教學思想的,都是啟發式教學法,反之,就不是啟發式教學法。
㈦ 新課改後有哪些好的教學方法
新課改下教學方法:
一、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激發學生興趣
歷史學科本身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歷史本身就是故事,教師在講解的時候還可以引用更多的人物故事和野史,更可以帶著全體學生去看視頻資料。因此,歷史教學中可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發揮歷史學科自身的優勢,通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使獲得歷史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成為理解歷史、培養能力、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
二、盡量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
歷史教學不但要完成基本歷史知識的學習,而且要盡量要讓學生以史為鑒,達到學以致用。為此要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引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新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歷史資料卡,教師要在此基礎上搜集資料,發揮學生主動性,多看書,參加社會實踐,在交流中共同提高,增長知識開拓視野,增強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獲得歷史學科知識。
三、合理運用多種方法和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歷史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接受式教育的教學方法,要盡量多採取以探究式教學為主要特徵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問題討論式教學法——教師提問,學生討論,學生或師生共同得出結論的方法;啟發引導式教學法——教師對所講授的重點和難點內容,一般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分析,讓學生自己得出正確結論的方法;程序教學法——按知識的認知規律,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來認識物質的方法;實驗探究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創設情景,學生根據問題進行設計,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然後進行小組間的交流討論,最後教師根據各小組的方案進行集體討論分析,得出最佳方案的方法等。這樣多種方法並用,以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感到學而不厭,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可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功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顯示出強大的信息功能,為歷史課改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並在課堂中展現出了新的情景。利用多媒體技術製作的課件可以運用文字、圖像、聲音來刺激學生和調動學生多種器官,以多種方式和不同表現手法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生動、有趣地將教學內容展現於學生面前,讓學生充分認識歷史現象及其規律。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製作的課件可以加大傳輸信息量和信息傳輸的質量,實現課堂的優化組合。實踐證明,揚棄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之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後,課堂教學的容量、教學的直觀性、教學手段的靈活多變性等得到了有益的提升,生動活潑的課堂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春意盎然。如講述有關革命、戰爭等內容時,放映一些相應的影視資料,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五、精心運用多種檢測方式評價學生
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多同學聽見考試就頭疼,作業抄襲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教師應該多動腦筋,盡量改變過去單一呆板的作業和檢測的模式,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來評價學生。比如,採取課前五分鍾小測驗,學生自編自測,分組競賽,撰寫歷史小論文,進行歷史基本知識競賽,這樣,使學生對歷史感興趣,增長知識面,同時自覺地掌握相
關的歷史知識;評語與評分相結合,只有考試評分,會有很多情況反映不出來,如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所以在評分之外再加上評語,則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各方面情況,評語以鼓勵為主,不應帶有刺激性語言。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可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在學習中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為今後更好的學習奠定基礎。
總之,新課程改革的歷史教學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要轉變舊的教育觀念,拓寬思路,改變方法,只有以全新的思路,全新方法投入到歷史課程改革中,才能使歷史成為學生喜聞樂見、增長知識和才乾的學科。
㈧ 新課改下的地理教學方法
一、 每一堂課的課前五分鍾讓位給學生。
在給七年級帶了一段時間 課以後,我發現同學們的問題特別多,地球有多大,地球有多重,地球上有多少個國家,別的地方的人們是怎樣生活的等等問題,但是往往這樣的問題在課堂上有學生提出的時候,就會有一個或幾個同學有一個或幾個不同的答案,其中就有個別的答案是正確的。一方面我看到了學生的求知的慾望,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學生課外知識的豐富。於是我利用每一節課的前五分鍾,要求每位同學在每節課上課後的五分鍾里介紹一個國家的一些基本情況,可以是任何國家的任何地理知識。後來在此基礎上,我把每節課的前五分鍾變成了學生介紹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地理新聞的時間。
這樣做無形當中在潛移默化中增長了學生的地理知識,同時學生自己講地理知識的時候前期要去查找資料,設計講解的內容,對學生也是一個提高,甚至有時候老師自己也得到了知識的補給。學生自己講的時候也會有一種滿足感,同時也可以很好的起到激發上課興趣的作用,非常有利於教師進行接下來的地理教學。
二、每堂課前讓學生畫地圖。
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教師應重視利用地理圖像,通過閱讀,使用地理圖像和繪制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展對地理圖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像、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地理課教學的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地圖的教學完成的,培養學生的識圖、讀圖的能力是地理教學中的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呢?在教學中我除了在課堂上講解地圖的判讀規則和規律外,還積極引導學生學會用地圖的方法,使地圖成為學生生活中獲取知識、把握知識的良師益友。
而面對初中的學生,他們的空間想像能力較弱,感性思維多於理
性思維,怎樣幫助學生把現實中存在的地理事物通過地圖表現出來,並且讓學生通過死地圖看到活的地理事物,除了加強平時的練習,我利用課前的時間,讓學生輪流畫版圖。從七年級剛剛開始的簡單地球的形狀圖、經緯線圖、南北半球形態圖、亞洲輪廓圖、歐洲輪廓圖、美國輪廓圖、俄羅斯輪廓圖等;在學習專題地圖的時候練習畫專題地圖,如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天氣簡圖等;到八年級學習中國地理時,鍛煉學生畫中國輪廓圖、各省輪廓圖、氣溫降水分布圖、長江黃河流域圖、交通線路圖、工農業分布圖等等。
通過一系列的版圖練習,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了學生的繪圖、識圖、用圖的能力,把空洞的地理事物用地圖表達出來,使得地理的學習更
加有趣,更加的實際化,真實化。
三、地理教學中設立專題課堂。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跨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綜合性、區域性、實踐性是它的顯著特徵,也是一門動態的學科,更是一門時效性的學科。世界上的任何時候的一個熱點問題,大型活動都與地理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如何一個事件,無論是政治事件還是軍事事件都發生在地球上,都有可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地理教學不應該也不能只停留在書本的教學上,更應該關注我們生活的地球,關注我們生活的環境。所以每當有一些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就會組織一節關於熱點地區或者熱點事件的專題課堂,這樣的專題課堂可以是學生自己通過調查而設計的也可以是老師自己搜集,調查而設計的課堂。
專題課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充教材知識點,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能夠放眼世界,了解當今世界的熱點,讓學生積極關注我們生活的環境;專題課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另一個方面來了解地理知識,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待地理,來發掘地理知識綜合性和專業性;專題課堂還可以鍛煉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對任何的一個熱點的來龍去脈都是需要去進行資料的搜集和整理的,學生在准備課堂的時候是需要一個前期的資料整合的,這樣在整理和學習當中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專題課堂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專題課堂往往以區域地理為主線,講解一些區域的軍事地理知識,這樣就會有學生關注我們國家的領土問題和邊界問題,如南海之爭、中印邊界問題、中俄黑瞎子島的變化,這樣的專題課不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還能讓學生有一種民族自豪感。
當然專題課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學生講解老師補充,也可以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以講解、討論、辯論等多種形式來進行。專題地理課堂是對地理教材知識的一個有益的補充。
㈨ 新課改的九種教學模式是什麼
新課改的九種教學模式是:
1、山東杜郎口中學的「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師用10分鍾分配學習任務和予以點撥引導,學生用35分鍾「自學+合作+探究」。杜郎口模式,呈現出三個特點,即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杜郎口課堂在結構上有三大模塊,即預習、展示、反饋。
杜郎口的課堂展示模塊突出六個環節,即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
2、山東昌樂二中的「271」模式
「271」模式,即課堂45分鍾按照2:7:1的比例,劃分為「10+30+5」,要求教師的講課時間不大於20%,學生自主學習佔到70%,剩餘的10%用於每堂課的成果測評。
271還體現在學生的組成劃分上:即20%是優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後進生。271體現在學習內容上:即20%的知識是不用講學生就能自學會的,70%是通過討論才能學會的,10%是通過同學之間在課堂上展示,互相回答問題,加上老師的強調、點撥,並通過反復訓練才能會的。
3、山東兗州一中的「循環大課堂」模式
「循環大課堂」把課分為兩截,「35+10」,即「展示+預習」。其中的「三步六段」是課堂的組織形式,前35分鍾的課堂展示內容是上節課的後10分鍾加課下自主預習的成果,而預習的內容正是下節課將要展示的內容。
導學案是「循環大課堂」的核心要素,一般要具有以下要素:學習目標、學習任務、重點難點、學法指導。做到「四化」: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層次梯次化,梯次漸進化。
4、江蘇灌南新知學校的「自學·交流」模式
新知對學生的自學有三個層次的要求。一是完成學案上老師預設的問題,了解學習文本需要掌握的知識、考查的技能等;二是要對學案中涉及到的問題進行質疑,提出自己的問題,對未涉及到的問題要進行補充,豐富完善;三是敢於否定書本中既成的事實和結論,並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結論。
5、河北圍場天卉中學的「大單元教學」模式
「大單元教學」模式具有三大特色:大整合、大遷移、大貫通。其具體表現形式是「三型、六步、一論壇」。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中,核心是「展示教育」。
「預習展示課」環節,先期讓學生達到掌握70%-80%的目標,並在小組內部由組長帶領,要求每個成員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
「提升展示課」是對小組合作學習成果進行展示,通過教師的追問、質疑,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拓展聯系更多的相關內容,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達到「提升」的目的。
「鞏固展示課」則是追求知識的「再生成」,教師要善於利用某些奇思妙想,讓有「創見」的學生展示自己的獨到思維見解,通過學生「兵練兵」、「兵教兵」、「兵強兵」的過程,達到對知識的再認識和鞏固的「目的」。
6、遼寧沈陽立人學校的整體教學系統和「124」模式
整體教學系統包括「整體整合、兩案呼應、兩型四步」三大板塊。
一是教師加工知識導圖,編制導學案,以圖導案;二是教師加工導學案,實施教學,以案導學;三是學生加工學案,理解、應用、歸納總結,形成學習導圖,以學導圖。「整體整合」包括整合教材、整體呈現、整體組合、整體包干、整體驗收五個方面。
「124」模式,「1」即整合後一節課的教學內容;「2」即自學課和驗收課兩種課型;「4」即四大教學操作環節:目標明確、指導自學、合作探究、訓練驗收。
7、江西武寧寧達中學的「自主式開放型課堂」
寧達中學「自主式開放型」課堂在操作上主要包含了四個模塊:自學、交流、反饋、鞏固拓展。課堂劃分為三個模塊:預習、展示、測評。課堂三模塊大致按照時間劃分為:15(分鍾)+25(分鍾)+5(分鍾)。
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合作單位,每間教室分為9個小組。每個小組依據好、較好、一般三個層次組合,每組6到8人,設立小組長和副組長兩名。
預習課圍繞的學習目標叫「課堂指南」,「課堂指南」主要由五部分構成:一是學習目標;二是重點、難點;三是學習過程;四是當堂測評;五是拓展提升。
8、河南鄭州第102中學的「網路環境下的自主課堂」
「網路環境下的自主課堂」模式由「預習、展示、調節、達標」四個環節組成。學生們把預習好的導學案及課堂展示的內容課前上傳,板書、展示、表演、提升,上課時不用忙著記筆記和在黑板上臨時書寫,擠出的大量時間可以用於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
藉助白板的快捷、方便,展示過程可以十分緊湊、高效,而且互動式電子白板還有儲存、記憶功能,自由調用,學生鞏固和反饋也變得十分方便快捷。每個班級的電子白板還依託網路充分聯通,「班班通」。
每一節課後,包括老師的課件,學生的解答過程、修改過程,教師的講解圈注等都可以儲存下來,自動上傳至校園網路,供全體師生調閱、反饋、總結、互動。
網路環境下的課堂主要依託互動式電子白板,推進新課程理念下新的課堂模式,使師生的交互合作成為一種常態和現實,人機互動、師生互動、遠程互動成為現實。
9、安徽銅陵銅都雙語學校的「五環大課堂」
「五環大課堂」
建構「三模五環六度」課堂運行機制,其中「自學指導」、「互動策略」、「展示方案」三大課堂核心元素的設計,將自主、合作、探究的課改理念化為高效課堂的實際生產力;自研課、展示課、訓練課、培輔課、反思課等五種課型架構成「五環大課堂」。
「三模五環六度」模式在操作上,「結構」和「方法」是兩大原點。
「三模」是指「定向導學、互動展示、當堂反饋」三大導學模塊;「五環」是指導學流程中要經歷「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質疑評價——總結歸納」五大環節。
「六度」是要求教師導學設計及課堂操作過程中要重視學習目標的准確度、自學指導的明晰度、合作學習的有效度、展示提升的精彩度、拓展延伸的合適度、當堂反饋的有效度。
㈩ 新課改理念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過程啟發式教學法
(二)元認知教學法
(三)研究性學習指導法
(四)治學型學習指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