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學習黨史思政方式方法
一、專題宣講黨史學習教育「聲」入人心:充分發揮「蒲公英」教師宣講隊和思政名師宣講隊作用,疫情防控知識要求、脫貧攻堅(扶貧勵志)宣講、民族團結宣講、中國共產黨歷史、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精神為主題。
通過微信群、釘釘群、廣播站、國旗下宣講等平台,運用視頻會議、創編文藝作品等「宣講+」方式,共組織宣講204次,96125人次師生受到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黨史課堂激發黨史學習教育活力:組織好教室里的黨史課微思政課,各學科老師利用課前三分鍾對學生進行黨史教育,豐富課前三分鍾形式。把「四史」教育納入思政課課堂,融入校園文化活動。
魯艷紅老師作為州思政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不僅自己將的課堂和四史學習教育緊密結合,而且也帶動和引導了其他思政教師對於思政課堂與「四史」學習教育相結合的積極性,開展和參加了多次思政課課堂教學比賽,加強「四史」學習教育的學習氛圍。
三、「創作式」活動 點燃黨史學習教育新熱情:以愛國主義、民族團結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主線,把學生的成長成才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組織開展了「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重溫紅色經典,傳承革命精神」等系列主題教育活動。
通過組織學生觀看《建黨偉業》等革命英雄影片、舉行升國旗儀式、製作手抄報、繪制黑板報、創作紅色詩文、繪畫、書法、歌作等形式,激發青少年學生的創作靈感、創新思維、創造活力,使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更具生動性、青春味。
❷ 四史內容是什麼
四史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1、《史記》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
2、《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3、《後漢書》
《後漢書》南宋紹興刊本《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王莽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4、《三國志》
《三國志》是西晉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受到後人推崇。
(2)四史的採用的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漢書》歷史價值:
《漢書》在吸取《史記》成果的基礎上,糾偏補缺。如補立《惠帝紀》,補敘了當時有影響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吳芮、蒯通、伍被、賈山諸傳,還將張騫事跡從《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抽出,加以擴充,設立專傳。
此外,於賈誼、晁錯、韓安國等傳中,增補了不少詔令奏疏。其中,如賈誼的《治安策》,晁錯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為著名。比較完整地引用詔書、奏議,成為《漢書》的重要特點。此外,邊疆諸少數民族傳的內容也相當豐富。
❸ 四史都包括哪四個,你了解哪一個
四史,一般指前四史,包括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范曄的《後漢書》、陳壽的《三國志》這四本史書,稱其為前四史是因為這四本史書在二十四史中排列前四,另外前四史是私人撰寫,後面的大部分都是官方修的,就文筆和可讀性來說,前四史要好得多。我對於前四史都有所了解,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這四本史書吧。
按照成書時間來說,《三國志》是要早於《後漢書》的,《三國志》成書於西晉時期,是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載的是三國時期的歷史。由於當時時代的原因,《三國志》裡面是沒有表和志的,這個在二十四史中僅僅只有《三國志》如此。
❹ 四史是哪四史
四史指的是前四史,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影響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❺ 四史是哪四式
四史,指的是《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
1、《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2、《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共一百篇,八十萬字。
3、《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4、《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
1、《史記》史學影響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榜樣,仿效這種體裁修史相繼而起。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2、《漢書》史學影響
《漢書》開創了斷代史的敘史方法,體例為後世沿襲。自秦漢以來,均為君主本位政體,本朝人往往不敢直接評論本朝政治,忌諱甚多,而斷代史則合乎作者的心理,因為前朝已滅亡,評述前朝政事,危疑較少,較易發揮。故《漢書》一出,此後歷朝官修「正史」均以斷代為史。
3、《後漢書》史學影響
《後漢書》所以成為不朽的史學名著,也因為它在編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紀傳體是一種綜合體裁,范曄對全書作了細致的整體規劃,對史實進行了認真的剪裁。書中所述史實規避得法,彼此間既有照應,又不重復繁冗,表現出高超的史學技巧。
4、《三國志》史學影響
《三國志》主要善於敘事,文筆也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贊許。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歷史的一些史書中,獨有陳壽的《三國志》可以同《史記》、《漢書》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只有《三國志》還一直流傳到今天。
❻ 新四史指的是什麼
新四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
只有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覺,擔當使命才能更加堅定」「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並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
「四史」內容各有側重,但整體講的就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實踐史,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四史」的主線。
學習四史的方法:
核心要義是史實、史觀、史鑒。史實,即搞清楚客觀存在過的過去;史觀,即對於過去的理解、解讀、評價;史鑒,即借鑒歷史,服務現實,啟迪未來。這三重要義是相互關聯的。史實是理解、解讀、認識歷史的基石,我們說「口說無憑,以史為證」,說的就是歷史學習要從事實出發。
史實依賴於史料,但史料不等於史實, 史料中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只有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甄別,才能一步步地接近歷史的「本然」。
當然,歷史的「本然」也不等於歷史, 某一歷史現象、人物或事件,會因人們對史實構成的復雜因果關系的認識能力、立場的不同,而作出不一樣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解和評價。這種認知上的差異會影響或左右著對歷史經驗教訓的吸取,以及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可見,學習「四史」首先要以准確的史實為依據,史實是史觀的骨肉,而史觀源自對史實的尊重和歸納,史鑒也有賴於史觀的價值和邏輯引領。如果沒有科學的史觀為統領,即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全面、客觀地把握歷史材料,歷史、辯證地認知歷史事實,就不可能對「四史」有實事求是的科學認識和理解。
❼ 學習四史的意義是什麼
學習「四史」的意義
1、「四史」學習教育是堅定理想信念的需要。
「四史」學習教育是堅定理想信念的需要。當今年代的黨員大多是在改革開放後出生的,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洗禮,沒有遇到過國家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艱難險阻,只有通過學習「四史」,才能身臨其境地了解我黨走過的崢嶸歲月,體會我黨在革命和奮斗中的艱難歷程。
2、「四史」學習教育是提升黨性修養的需要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道路從來不是一馬平川,而如今有一些黨員對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缺乏深入了解,他們貪圖安逸,坐享其成。學習「四史」要緊扣實際。
以「四史」開展黨性教育,要引導黨員幹部從歷史人物和現代人物中學習優秀品質,要在現實中自覺提升黨性修養和政治覺悟。
3、「四史」學習教育是提高幹部工作能力的需要
通過學習「四史」可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研究和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再加以綜合分析、科學判斷、靈活運用,不斷增強工作的主動性、預見性和創造性,以理論指導實踐,最終達到提升自我能力的目的。
(7)四史的採用的方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青年學習四史的方法:
一、從經典原著中學。
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同新時代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豐富實踐聯系起來。
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深化認識中提高認識,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二、從偉大實踐中學。
從實踐中學「四史」,就是要將「四史」學習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具體實踐中。有一些年輕人不是黨員,但在國家、民族遇危難時候挺身而出、奔赴一線,很好體現了青年人的責任擔當、社會意識與家國情懷。因此,在具體實踐中學習「四史」,是青年學生學「四史」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從深入思考中學。
對「四史」的學習,既要學知識,更要學思辨、學方法。學習「四史」,要做到既知其一亦知其二,既知其表亦知其里,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學習「四史」的過程,其實就是思考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過程。
❽ 我們為什麼要學四史,學四史有什麼好處
學四史有什麼好處?
學四史有什麼好處?
空調機的耗電多寡雖然說是看能效比、散熱環境的溫度(室外溫度越低、散熱效果越好;耗電較低)、空間與匹數的匹配......,但其實最主要的是看怎麼使用空調機。
例如設定溫度為16度C,那麼定頻空調機的壓縮機是不可能停機了,所以標稱消耗功率是多少,耗電量很容易算的出來。
如果是變頻空調機,設定溫度16度,空調機可能一直維持在高頻高功率運轉,耗電量可能比定頻還多。
如果設定溫度為26度C,定頻可以斷續運轉,變頻可以降頻降功率運轉,耗電就能比標稱的消耗功率還低,就能達到省能省電的效果。
設定溫度每提高1度C,可省電6~10%。這個省電幅度,不輸能效比的省電比例。
為什麼要建議設定26度C?
從人體舒適度的研究上來說;人體最適宜的環境溫度是27度C,還有人體可承受的熱沖擊溫差約5度C(意思是在不同的兩個環境溫度間進出,例如室內外之間),所以家裡空調機最適當的設定溫度在26~28度C之間。
設定這個溫度,除了可獲得不冷不熱的舒適環境,還能節省能源消耗,節電省錢。
還有建議選購變頻空調機,因為變頻空調機在達到設定溫度時,會降頻降功率運轉,此時最省電,壓縮機不停機,以最適當的頻率運行,安靜、省電,室溫穩定在正負0.5度C之間,最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