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研究古詩詞的方法
劃分詩句節奏、分析詩歌內容、詩詞語言的理解、藝術特色賞析、詩詞意境的理解與感悟、比較詩詞(文)的異同。
⑵ 清代訓詁學的治學特點是什麼
苗苗vitas:你好。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也在釋解古文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最早見於春秋時期魯國人毛亨注釋《詩經》等書。
⑶ 誰知道古詩詞賞析的主要方法
古詩詞賞析主要方法
行文構思(【X句+作用】
修辭特點(擬人,誇張,對比,排比,對偶,比喻,反復)【運用了XX修辭+作用(表達XX感情 ,XX意境)】
表達方式(描寫和抒情)
表現手法(渲染,烘托,比興,象徵,虛實結合……)
修辭的作用
比喻:使事物描寫生動形象,具體可感或突出特點.
擬人:使事物描寫生動形象,具體可感.賦予人的思 想和感情,表意豐富.
誇張:強調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徵;表達強烈感情;引起聯想;烘托氣氛
排比:增強語言氣勢,深化思想內容,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對偶:形式上看整齊勻稱,節律感強;內容上看,凝練集中,概括性強.
反復:強調某個意思,突出某種感情.
反問:表達更鮮明,更強烈.加強肯定的意思.
描寫
(1)從不同的感覺來描寫(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
(2)以動襯靜,動靜結合
(3)正面與側面,直接與間接
(4)人物描寫的方法(外貌,語言,神態,動作,心理)
環境描寫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時代背景;襯託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渲染環境氣氛.
美點品析
從語言
的角度
從表達方式
的角度
從表現手法
的角度
用詞之美
動詞,形容詞,疊詞
用詞精闢准確,把事物說得形象具體
作用
色彩詞
作用
絢麗多姿
成語
作用
增添文學色彩
修辭之美
比喻,排比,擬人,對偶,反問
句式之美
駢句,長短句,對偶句,也有排比句
敘議結合
寓情於景
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融為一體
襯托象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揚結合,正反對比,側面烘托,虛實結合,以小見大,運用第二人稱抒情……
我們要鑒賞詩詞,其前提便是知人論世。《孟子·萬章下》曾說:「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白居易也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只有做到知人論世,才能穿越時空,追隨詩人的思想軌跡,領悟詩人想要傾吐的心聲,從而產生審美共鳴。
推薦的鑒賞古詩詞的方法——一字千金法,它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古詩詞的語言高度凝練,對所鑒賞的古詩詞不要放過任何一個信息,每個字詞都值千金,包括所給出的詩題、作者、注釋及問題;二是抓關鍵詞。
1、關注詩題、作者和注釋
有些詩詞寫得相當含蓄,把握內容時要充分注意詩題及有關背景。例如:「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看詩的內容寫的是新婦早上要上堂拜公婆而精心打扮一番,仍不放心地問新郎自己打扮的如何。看詩題「近試上張水部」我們知道,作者以新婦自比,把張水部(張籍)比作新郎,把主考比作公婆,表現自己考前期待與不安的心情,詩的主旨是向張籍征詢意見。
另外,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特徵,詩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特點、創作風格,對我們理解古詩詞也有很大的幫助。如:杜甫的憂國憂民、蘇軾的豪放樂觀、陸游的愛國情感、辛棄疾的慷慨憤世、姜夔的感喟哀時、李清照後期的傷時念舊等。
考題後的注釋是鑒賞中必須加以關注的內容,雖短短幾字,卻是出題人有意識提供給我們的必要暗示。介紹寫作背景,那是暗示思想內容;介紹相關詩句,那是暗示本詩的用典或其意境;介紹作者,那是暗示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我們在解題時一定要仔細研讀,一字千金,切不可等閑視之。
2、把握景和物
①抓景明情。景物是客觀的,而寫景之人是有情的。因而一切自然界的景物,在詩人的筆下都會被染上人的感情色彩,抓景明情就為我們鑒賞古詩詞提供了最基本的切入點。
例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前四句寫景,通過聲、形、色、態的描寫,寫出哀惋、凄清、冷落、寂寥的氛圍,隱含著無限的「悲」、「苦」;後四句寫情,通過直抒「悲」、「獨」、「苦」、「恨」,寫出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之感。
②緣物知意象
古人認為自然界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嶽,小至花鳥蟲魚,都是自然造化賦予的,因而他們很自然地將人的品德才性與物的特點相比方,出現了許多以物喻人、借物寫人的詠物詩。鑒賞詠物詩要重視物的特徵和物背後的隱喻意,要抓住物與人的契合點。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些典型意象有: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柳諧音「留」,寓離別思鄉之意;蓮諧音「憐」,藉以表達愛情;大雁表相思;桃花喻美人;大鵬象徵思想自由;杜鵑象徵悲哀;鷓鴣表離情別緒;松、竹、梅代表堅貞與高貴;荷、蘭、菊代表高潔與清高等。
3、抓住關鍵詞
①「詩眼」。詩眼是一句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對「詩眼」的鑒賞要把握詞義、詞性、修辭,理解句意,明確意境,圍繞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寫出了春花怒放的艷陽景色的氣氛。「綠楊樓外出鞦韆」的「出」字寫鞦韆高現於綠柳朱樓、粉牆白壁之間,因春風而倍增駘宕的神情意態。
②動詞。動詞往往是詩意所在,值得品味。如「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蒸」、「撼」具有誇張色彩,寫得很有氣勢。「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驚」用字新穎,增添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③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如「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孤」寫盡環境孤苦,由此可達人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細」給人細密綿綿的感受,寫出大自然在夜雨中滋潤萬物的特殊景象。
④疊詞。漢字中的疊詞一般表示「……的樣子」的意思,起增強語言的韻律感和渲染強調氣氛的作用。如「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漠漠」、「陰陰」渲染了積雨天氣空濛迷茫的色調和氣氛。「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連用十四個疊字,強調作者內心的無限凄楚悲涼。
在注重策略方法的同時,鑒賞古詩時一定還要注意多讀幾遍,抓住每一個信息,去整體感知,並根據所給意象充分發揮聯想想像,多角度多層次地發現作品的審美價值。
在網上粘貼的,
我個人賞析古詩詞的方法是了解作者生平,結合詩詞,還有作者的其他詩詞,不求甚解啊,呵呵!
⑷ 古詩詞閱讀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古詩詞閱讀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古詩詞鑒賞方法: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像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古詩詞鑒賞方法:常見表現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飾,直陳自己的喜怒哀樂。
2.間接抒情:即通過寫景、敘事、描繪人物舉動來表達情感,披露心跡。
3.借景抒情:古代詩詞中,有些景物被詩人們賦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徵意義,如柳象徵離別,梅象徵高潔,月象徵團聚,雁象徵音信等等。詩人們在描繪這些景物的同時,往往也寄寓了某種情懷。
4.融情於景:即詩人提筆之際內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動,將情感含蓄於筆下的景物之中,讓讀者去感受、體會。
5.因情造景:詩中的幻境、夢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詩人所描寫的景物不是處於一時一地或並非寫詩時所聞見,而詩人為了抒情的需要卻將它們集聚到一首詩中進行描繪,可稱之為「因情造景」。
6.虛實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詠物詩的重要手法。
7.誇張:誇張是指誇大或縮小事物原有的形態、規模、程度,以增強詩歌的主觀感情色彩。(李白常用誇張)
8.象徵:象徵是指通過具體形象以表現與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運用典故來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10.對比:對比就是使對比的雙方的特徵更加鮮明,如黑與白的對比,生與死的對比,對與錯的對比,動與靜的對比,通過鮮明的對比來強調、揭示某一種現象,闡釋某一個道理。
⑸ 古詩詞賞析的學習方法
劉勰說得好:「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一個古詩詞讀得很少的人,是談不上有鑒賞能力的。鑒賞古詩詞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諸如語言文字知識、古詩詞技巧知識、作家作品知識以及必備的社會科學知識等等。所有這些,只有靠廣泛閱讀才能獲得。古人也說:「好詩不厭百回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都強調了多讀的重要性。
當然,培養和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籠統地提「多讀」是不夠的,因為「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觀賞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歌德談話錄》)。車爾尼雪夫斯基也曾經說過:「凡是好書,必定會在讀者心中喚起對真、善、美的嚮往,這是一切好書所具有的共性。」可見,通過多讀好的作品,培養自己的想像力,並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對於提高鑒賞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清代的唐彪曾經說過:「讀書而無評注,即偶能窺其微妙,日後終至茫然,故評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閱讀古詩詞時,若能堅持讓學生寫點眉批、夾批和總評之類,對於訓練思維,提高鑒賞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⑹ 如何鑒賞古詩詞
詩歌是各種文學樣式中最早出現的一種,它以豐富的感情和想像使人心潮起伏,以鮮明的節奏和美妙的韻律使人吟詠回味,以高度的凝練和含蓄使人回味無窮。它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可是,由於詩歌的凝練含蓄,以及文化積淀少等原因,詩歌鑒賞也歷來是難題,下面我談幾點古代詩歌賞析的方法,供方家指點。
一、分清詩歌類別
不同的詩歌在表情達意、技巧運用、韻律節奏等方面各有其特點。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語言形式可以分為古風、格律詩、詞、元曲。詩歌的類別不同,形式風格也不同,鑒賞詩歌,首先要分清類別。在常見的詩歌中,抒情詩歌的比例比較大,尤其值得研究。抒情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直接抒情,一類是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可以三類:一類是借景抒情,一類是借事抒情,還有一類是托物言志。下面分別說明。
1、直接抒情
"詩言歌詠,見景生情"。直接抒情的詩歌一般是前兩句寫景或者寫事,後兩句抒情。如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作者先言汪倫以歌贈己,後言桃花潭水即使深達千尺,也不及友人之情深,其驚喜之情溢於言表,直接傳達出內心的激動。
2、借景抒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景抒情的詩是把自己要抒發的情感寄予於所描寫的景物之中。例如劉禹錫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斜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詩中作者彷彿純客觀地描寫昔日顯赫大族王導、謝安家的燕子,如今也飛入了尋常百姓的家門,不是直接寫朝代更替、人事變遷,而是將懷古之悠情寓於看似瑣碎之小事之上,看似平淡然引人深思。
3、借人、事抒情
此類詩歌多以歷史人物或者重大事件為題材,作者借這些事件和人物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例如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中認為周瑜的成功很僥幸,如果沒有東風,火攻便不能成功,連二喬都將被曹操擄去,委婉地表達了孫劉聯軍會慘遭滅亡的嚴重後果。
4、托物言志
此類詩多藉助某種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事物,來表達自己的心跡或某種情感。如虞世南《蟬》: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垂著長長的觸須,飲著清潔的甘露,遠揚的蟬聲從高大挺拔的梧桐樹上傳向遠方。它身居高處,不同反響,並不是借了秋風的威力。作者借蟬表明自己的看法:人若能身居高潔,同樣能不用藉助任何力量而使聲名遠揚。
二、盡可能了解詩歌的歷史背景
一首詩在賞析過程中,不了解歷史背景往往容易導致詩歌鑒賞膚淺化,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上。例如李清照《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就詩面來說,作者通過敘寫項羽,寧可自刎烏江也不回去見江東父老的情節,表達了對項羽不屈辱偷生的壯舉的仰慕之情。但再深入思考:李清照是婉約詞派集大成者,何以對豪邁的項羽大加贊嘆,其用意何在?翻開歷史,我們看到李清照所處的時代:金兵南下,汴京失守,宋王朝被迫遷都南京,致使無數人民家破人亡,作者也遭遇喪夫之痛。女詩人孤苦零丁,飄零異鄉,有感而發,寫下此詩。原意是要借項羽不苟且偷生的悲壯之舉,抒發對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生夢死的譴責之情。可見,要全面地賞析古代詩歌,了解其歷史背景是何等的重要。
三、盡量多地熟悉作者的人生經歷
詩人人生經歷的變化,往往致使其詩歌風格、題材、思想內容的變化。其中以李煜、李商隱、李清照等人最為典型。其前期作品與後期詩作幾乎判若兩人。
以李後主為例,25歲便成為富庶的南唐的一國之君,生活豪華奢侈,其詞作范圍,多描寫宮廷生活,如其《玉樓春 晚春初了明肌雪》、《浣溪沙 紅日已高三丈透》;或沿襲傳統題材寫男女之情,如《一斛珠 曉妝初過》、《菩薩蠻 花明月晴籠輕霧》;或寫離愁別恨,如《採桑子 庭前春逐紅英盡》、《清平樂 別來春半》等等。但29歲時南唐為宋所滅,他成了亡國之君,開始了階下囚的生活,對江南故國的思念,伴著孤寂、悲涼的心情,使他的詞轉向了寫思鄉之情、寫亡國之恨。其代表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凄涼悲愴,與其前期詩作迥然不同。還有,詩人處在不同的時代,詩歌的主題、風格也迥然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物華天寶,國力強盛,詩人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情謳歌理想的人生,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世界,其風格浪漫,想像豐富,感情豐沛。而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的杜甫,在飄零的途中,凝視著流血的大地,所詠之作則體現了一種深入社會、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可見,熟悉詩人的人生經歷,是更深地理解詩歌不可或缺的條件。
四、學會進入詩歌的意境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給意境下過這樣的定義:意境是作家的主觀情意和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我們的學生怎養才能進入詩歌的意境呢?
其一,要靠聯想
詩歌的主題常藉助意境來表達,體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詩歌的畫面和氣氛,藉助想像去理解、感受"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麼。詩歌中情與景結合的基本方式,正如前文所說,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者正是通過這些方式來表現自己心中情懷,托出詩歌的主旨的。例如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創造了一個美妙的仙境,聯系詩人生活的社會環境展開對比聯想,我們便清楚地明白了其用意,即表達作者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對自由光明的渴望。
其二,要藉助想像
沒有想像便沒有詩歌。想像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活動。如果說聯想是靠記憶,那麼想像便是創造。在鑒賞古代詩歌的過程中,要進入作品意境,我們可以根據作品提供的描述性語句,調動生活積累,通過想像再造形象。例如《過山村》
山村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
詩的前兩句使我們腦海里浮現出這樣一幅圖景:細雨綿綿,小溪流過竹林,斜橋小溪之旁,一條小路蜿蜒伸入山村,寧靜的山村偶爾傳出一兩聲雞鳴,多麼幽靜,多麼恬適;後兩句,我們便應有這樣的想像:嫂子與小姑相約相伴,一起浴蠶,多麼和諧,多麼溫馨。而除了庭中的梔子花外,沒有閑著的,山民又是多麼勤勞啊,繼而對整首詩理解透徹。
五、體會詩中的修辭
古代詩歌中常用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對偶、誇張、對比等等,這里著重談談比喻和擬人的運用。
1、 使用比喻在古代詩歌中不乏經典之作,例如唐代朱余慶臨考進士之際,給水部郎中張藉的《近試上張藉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從詩面看,寫的是新娘在新婚之後的第一個早晨,即將拜見公公婆婆,化妝完畢,問丈夫化妝還可以嗎?而實質是作者以新娘自喻,將主考張藉比喻成丈夫,表達自己對考試的擔心,向張水部討教。張也寫詩作答: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值萬金。
詩中也以"越女"比喻朱慶余,"一曲菱歌"比喻朱的出眾才華,表達了自己對朱的贊賞和安慰。;兩詩應和,都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2、 用擬人的古代詩歌中更不乏千古名句,例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清代學者王國維說:"著一鬧字,境界全出。""鬧"字彷彿使讀者聽到滿枝紅杏的喧鬧,烘托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綠"字賦予春風以人之情態,也點染出江南之盎然生機;張先的"雲破月來花弄影","弄"字賦予了花以人之情態,這些擬人手法的運用,讓後人回味無窮。
當然,學生學會了上述的詩歌鑒賞的方法,僅僅是入門,要提高鑒賞的能力,必須有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所謂"觀千劍然後識器,操千曲然後曉聲",在這些方法的指導下,多看多練,自然能突破這一難題。
⑺ 理解古詩詞的方法一般有哪三種
學習古詩可以採取「四步走」的方法:
一、初讀古詩,知其概貌。
它要求從讀入手,大體了解、感知全詩寫的是什麼內容;對不懂的字詞,可以藉助字典來解決。
二、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要從詞到句、從句到篇連起來,由部分到整體把全詩的意思弄清楚。
三、誦讀古詩,品味詩境。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要通過誦讀,咀嚼詩味,想像詩的意境。
四、體味情感,勾畫詩境。
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當你與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鳴時,可通過自身的豐富想像,用筆簡要地勾畫出詩的意境。
這樣,由詩到畫,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就會逐步取得學習古詩的最佳效果。
⑻ 簡述古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
古詩詞鑒賞方法: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像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⑼ 理解古詩詞的方法有哪三種
理解古詩詞的三種方法:
1、緊扣詩題,了解內容有些古詩,詩題便是內容的眼,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詞中主要寫了夏夜詞人在黃沙道上見到的、聽到的以及想到的,再如:查慎行的《夜書所見》,這首詩寫詩人夜晚在船上的見聞。學習這類古詩時,應先理解題目,然後緊扣題目,讓學生猜想內容,在猜想過程中了解詩人寫作的內容。
2、圍繞詩句,猜想主題由於古詩短小、精悍,因而留給我們聯想的空間極為廣闊,也正因為詩歌以極簡略表現極豐富,所以讀詩時難免靠「猜想」,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把握住有限的詩句,去了解詩歌的主題:或反映民間疾苦,或抒發個人胸臆,或痛斥朝政腐敗,或自憐悲慘身世……如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表面是寫殘花並不是無情的,到來年春天它便化作泥土去滋養、保護花朵,其實是在暗喻自己,雖然遭到危害,但理想與信念是不會變的。這一點是需要學生去猜想的。
3、把握重點,品味意象中國古代詩歌形象,往往是藉助客觀物象,如:花、草、山、河等表現主觀感情,所以,我們在學習古詩時,還應透過這些事物的表象,看到內蘊的情感。如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何「煙」會「直」?為何「長河」會「圓」?其實這詩句寫出了邊塞烽煙的堅毅、勁拔之美,同時「圓」字給人以親切而略帶蒼茫的感受,這也是當時被排擠出京城的王維的內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