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規范與學術研究方法是大概念與小概念的關系,學術規范是指凡涉及學術領域中內容都要規范化管理,如學校對學生教師的管理,科研單位對研究人員的研究工作、成果鑒定及應用等,而學術研究方式僅指某個項目的研究方法,不同項目不同領域的學術研究有不一樣的研究方法。
2. 科學與道德的關系
科學與道德 的區別與聯系 科學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本質和規律性的知識體系,它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產物,其使命是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科學以求真為最高目標,具有認知功能。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現象,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行為規范,是處理人與人矛盾的產物,它以善為目標追求,具有規約的功能,它依賴於人們的自覺性,是通過人的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來起作用的,具有常規和保守的相對穩定的性質。科學在發展豐裕的物質文明、塑造與時俱進的精神文明、邁進先進的制度文明、形成高度民主的政治文明、建設全新的生態文明上都發揮巨大的作用。科學作用於文明進步,創造出有利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成果,減輕人類的貧困、痛苦和災難,從而造福於人類,這本身就是一種道德之善。道德作為對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反映和認識,它本身也存在著關於現實的真理性知識。人們做出某種好的行為,不僅是因為符合道德要求,而且因為其符合真理。 xiNgkoo.Com2 科學的道德功能 xiNgkoo.Com2.1 科學的發展對道德具有促進作用 xiNgkoo.Com 科學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念和道德習慣,促進了新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形成。科學是推動道德進步的強有力杠桿,能夠極大地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從而為社會道德的進步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同時,科學的發展推動了社會分工的發展,產生了新的社會職業,使各種職業道德應運而生。 xiNgkoo.Com 科學的發展變更了道德標准。現代生態學理論的發展加深了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變更了「人定勝天」的人地關系道德標准。道德的調節功能要從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擴展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就提出了人類對自然界的發展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引起當代道德觀念的重大變化。科學的發展提高了道德評價能力。如果缺乏必要的科學知識,就不能辨別真理與謬誤、善良與邪惡、誠實與欺詐。相反,有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相應的技術手段,人們就能對別人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評價。科學的發展擴大了道德評價的范圍。科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與人們的道德評價能力密切相關。科技能開辟出新的認識領域,擴大道德評價的范圍。 xiNgkoo.Com 科學的發展孕育了科學精神。科學活動具有客觀性、創造性、復雜性、艱巨性、集體性、開放性等特點,科學家在科學活動中以及與科學共同體內外的聯系交往中,逐漸形成約束和引導科學行為的價值規范或科學的精神氣質,即客觀唯實、追求真理的求實精神 一切科學認識必須建立在充分可靠的經驗基礎上,以可檢驗的科學事實為出發點,運用公認為正確的研究方法完成科學理論的構建的實證精神 由作為科學研究對象的客觀世界的無限性和復雜性所決定的探索精神 科學認識主體通過概念、判斷、推理、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邏輯性的思維活動所體現出來對理智的崇尚的理性精神 充分體現了人類特有的主觀能動性的創新精神、凡事都要問一個「為什麼」,追問它「究竟有什麼根據」,而決不輕易相信一切結論,不迷信一切結論的懷疑精神 以追求真理為目標,只能實事求是,不能屈服於任何外界壓力的獨立精神,不計名利、無私奉獻、樂於造福人類的無私奉獻精神和科學要回答的不僅是什麼,還要回答為什麼的原理精神。 xiNgkoo.Com 科學的發展提高了科技活動主體的道德修養。科學精神影響著科學家的內心世界,孕育著科學家的道德品性,內化為科學家的道德人格。科學家崇高道德品質對社會公眾具有潛移默化的榜樣和示範作用。科學的發展幫助人類獲得美的體驗,科學美成為現代科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技術幫助人類構造完善和諧的自然圖景,通過體驗邏輯性、簡單性對稱性、完備性取得美的享受,激發求知進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精神情操。科學的發展為道德的宣傳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由現代科技所發展起來的各種先進的通訊技術和傳播手段,加大了道德宣傳的力度和廣度。科技知識的普及有助於進行遵紀守法的教育,有助於形成自覺的道德觀念,引導人們以自覺地去維護、支持法律,從而把法律條例的正當要求轉變為人們自覺遵守的道德規范。 xiNgkoo.Com 科學的發展為倫理學提出了許多亟待回答的熱點、難點問題。現代科學技術拓寬了以人類為中心的規范倫理學的研究思路,道德已不單是規定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准則,人與動物、植物乃至整個自然界都存在著一種潛在的道德關系,導致傳統規范倫理學向應用倫理學的轉變。科學的發展培養了集體主義精神,當代科學的組織程度越來越高,過去科學活動主體靠「單打一」的科研活動逐漸成為歷史,科學研究的完成需要國家甚至國際的分工及協調合作,這種協作有嚴格的操作規范和需要集體主義的精神。以互惠互利、合作協調為基礎的道德觀念代替了封閉以自我為中心的道德觀念。科學的發展為倫理學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學技術採用的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資訊理論方法、數理邏輯方法、數字統計方法引入倫理學研究領域之後,有助於解決一些長期禁錮和困擾倫理學研究的難點問題。科學理論給人們選擇道德理想提供知識基礎,要使自己對社會的道德理想具有堅定的內心信念,就必須深刻理解這種道德理想的社會合理性,而這種深刻的理解是以科學文化知識為基礎的。 !星酷網!論 科學與道德 的互動 xiNgkoo.Com2.2 科學技術對道德的消極作用 xiNgkoo.Com 在科學技術的開發利用上,由於開發和利用者的階級地位不同、目的不同、手段不同,導致的道德效果也就不同。如果是為了公眾的利益而採取有效的手段去開發和利用,就能促進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和道德理論的發展。相反是為了個人私利或小團體的眼前利益,就有可能引起一定程度的道德墮落。科學的發展帶來的一些新的倫理問題,可能會引起道德混亂,如處理不當,就會造成惡果,破壞社會倫理秩序,導致社會失范,如克隆人就存在這類問題。在現代科技條件下的工作方式,人只能同機器、儀表等打交道,大多數人可能是在分散、獨立的情況下工作的,這樣,由於互相之間的隔離而變得孤獨、寂寞。由於科學的進步所創造巨大的物質財富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物質利益,這使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可能膨脹人們的物質享樂心理,使人不擇手段、不顧後果片面追求物質利益,從而導致道德滑坡。 xiNgkoo.Com3 先進道德對科學技術的導控作用 xiNgkoo.Com3.1 道德促進科學的發展 xiNgkoo.Com 先進的、開放的道德氛圍是科學發展的重要輿論環境,也是科學工作者投身科學事業的道德動力。在西方古希臘時期以及文藝復興以來,社會倫理道德氣氛都鼓勵人們對自然、宇宙的探究,把知識和「德行」聯系起來,有力地支持和促進了科學的發展。社會上形成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熱愛科學、追求科學真理的良好道德風尚,是推動科學技術繁榮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xiNgkoo.Com 道德對科學成果的應用起導控作用。道德應對科技成果的應用要有一種嚴格的道德制約,科學的最高宗旨就是為人類增進福利,科學技術應用於高尚的目的應是科學應用的一條重要的道德原則。防止科技成果的運用會反過來威脅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若在科學的應用問題不能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面對科學的誤用所引起的戰爭災難、資源浪費、生態危機無動於衷,就會斷送科學的精神意蘊,使科學淪為背離歷史發展方向、反社會反人類的力量手中的一種工具。 xiNgkoo.Com 科技工作者的良好道德素養對科學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養,是科技工作者進行有效的創造性勞動的必要條件。科學信念和科學情感是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活動的內在動力,科學意志和科學品質是科學工作者成功的關鍵,科學責任即維護科學的榮譽,使科學造福於人類,是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活動的良心上的要求,科學學風直接關繫到治學是否嚴謹,結論是否可靠。用道德來規范科研選題,發展科技的目的是為了造福人類,推動社會全面發展,所以,科研選題不僅要從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的角度出發,更要從社會價值來判定該項研究是否滿足社會的需要,否有助於社會與人的發展。 xiNgkoo.Com3.2 落後道德對科學技術的消極作用 xiNgkoo.Com 舊道德一般都是與權威、權力、信仰等非理性因素緊密相關的,因此舊道德通常都是與自由、民主和博愛背道而馳的,因而也是違反人性的。在中世紀歐洲的封建社會,封建統治階級的宗教迷信道德觀念佔主導地位,科學家遭摧殘,科學著作成禁書,這嚴重地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xiNgkoo.Com4 結論 xiNgkoo.Com 科學為道德充實真理因子並開辟新的道路,道德則為科學發展提供價值定向和精神動力。科學發展需要道德的正確引導。科學的發展只有在正確道德的引導下,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積極效應,使之朝著造福於人類的方向健康發展,科學發展給社會、道德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也只有通過道德調節才能加以消除和緩解。科學家應牢牢把握住科學研究的方向和技術的實際運用,注意把科學研究與人類整體長遠利益緊密結合起來。科技的發展將使人的價值將得到充分的實現,人的尊嚴將得到切實的保證,從而達到科技與道德的統一。為了更好發揮道德對科技進步的引導作用,倫理道德本身也應不斷發展。應關注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向並及時修正傳統的倫理觀念,使道德根植於科學技術的土壤之中,不斷汲取科技進步成果的豐富營養,隨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改變自己的形式,充實和完善自己的內容。只有這樣,它才能成為正確指引科學技術發展的向導。
3. 畢業論文寫作中怎樣體現研究性要素和學術道德規范
5月19日 23:58 首先得遵從論文格式:l.作者署名 必須將作者姓名(筆名)署於篇名之下,並另起一行,加圓括弧註明作者的單位全稱、所在城市和郵政編碼。如屬多位作者、且不屬同一單位,請在各作者姓名的右上方加序號1、2……,並在圓括弧內相對應地列明各位作者的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和郵政編碼等內容。作者詳細的通聯地址、電話號碼等,則請附在文末。
2.作者簡介 應在篇名頁地腳處註明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出生地)、職稱等內容,並以「作者簡介」為標識。
3.摘要和關鍵詞(1)必須附有中英文摘要和中英文關鍵詞。中文摘要和關鍵詞置於作者署名之下,正文之前;英文摘要和關鍵詞則另用一頁,附在文後。(2)中文摘要以200-300個字為宜,應以第三人稱對文中觀點進行概括和提煉,避免以「本文認為」、「作者指出」等類詞語表述,也不需對文中觀點進行評價。(3)英文摘要以80個左右單詞為宜,既可與中文摘要對應地加以翻譯,亦可概略地加以翻譯。(4)中文關鍵詞3-5個,盡量以《漢語主題詞表》中選用;英文關鍵詞與中文關鍵詞應一一對應。
4.分類號 應根據《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四版)標明分類號。若論文涉及多個主題,可列出幾個分類號,主分類號排在第一位,多個分類號之間用分號分隔。分類號置於篇名下「摘要」、「關鍵調」之後,正文之前,並以「中圖分類號」為標識。
5.正文(1)請交列印稿,並把電子稿發送到 [email protected];列印稿的格式為A4紙、小四號仿宋體、1.5倍行距。(2)文中應使用規范的漢字和標點符號,數字書寫和插圖、表格的編排應當符合有關的國家標准和規范。
6.注釋 注釋應是對文章篇名、作者和文內某一特定內容所作的必要解釋或說明。篇名、作者注以星號形式標明,置於篇名頁地腳處「作者簡介」之前;對文中特定內容的注釋,以帶圓圈的序號緊隨需作注釋處依次標明。注釋的具體內容置於文末「參考文獻」之前。
7.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應採用順序編碼制,即緊隨引文(直引、間引)的右上方,按引用文獻出現的先後,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序號置於方括弧內。一種文獻在文中被反復引用者,用同一序號標出,並在序號後加圓括弧註明起止頁碼;如屬古籍則註明卷次篇名或章節等內容。參考文獻的具體內容置於文末「注釋」之後。常用文獻的編寫格式如下:
(l)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研究報告:[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註:專著為M,論文集為C,學位論文為D,研究報告為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如文內已列明,則省略)。舉例如下:
[7]江景波,華楠.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從論文集中析出的文獻,還應包括:析出文獻的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A].例如:
瞿秋白.現代文明的問題與社會主義[A〕.羅榮渠.從西化到現代化[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121-123.
(2)期刊文章:[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頁碼.舉例如下:
[4]陶志紅.城市土地集納利用幾個基本問題的探討[J].中國土地科學,2000,14(5):l-5O。
(3)報紙文章:[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舉例如下:
[3]謝希德.創造學習的新思路[N〕.人民日報,1998-12-25(10).
(4)電子文獻:作者.題名〔電子文獻/載體類型標識].出處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電子文獻/載體類型標識]如:
〔DB/OL〕-- 聯機網上資料庫 [DB/MT] --磁帶資料庫
[M/CD] --光碟圖書 [CP/DK] --磁碟軟體
[J/OL] --網上期刊 [EB/OL] --網上電子公告。
例 1 王明亮.關於中國學術期刊標准化資料庫系統工程的進展[EB/OL].
例 2 方錦堃.中國大學學報論文文摘.英文版[DB/CD].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
文獻作者3名以內全部列出,4名以上則列出前3名,後加「et al」。
其他文獻類型的編寫格式請參照新聞出版署頒布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
其次也要有些技巧:
怎 樣 寫 論 文
一,論文的定義
論文是學術論文的簡稱.學術論文是指用來進行科學研究和描述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
國家標准GB7713-87對學術論文所作的定義:"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
二,論文的功用
1,可以記錄新的科研成果,本身就是學術研究的有效手段.
2,促進學術交流,成果推廣和科技發展.
3,促進科研的深化.
4,是考核作者知識,科研水平的重要載體之一.
國外高校對學術論文寫作教學相當重視,一些發達國家如美,日等,無論文科還是理工科,關於學術論文寫作要講授二,三十課時.
日本長岡技術科技大學校長川上正光在《科學與創造》一書中說:"大學的最大使命是創造出學問,技術,要培養出具有創造力的人."
因此可以說,論文寫作教學是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見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論文的分類
按功能分:研究論文 考核論文
考核論文:課程論文 學年論文 畢業論文
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 :學士學位論文
碩士學位論文
博士學位論文
考核論文:
⑴ 學年論文:使學生初步學會使用專業知識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一般從大三開始(有專業選修課程之後)
⑵ 畢業論文:畢業生總結性的獨立作業.考驗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般在導師指導下選定題目,進行研究和撰寫.完成後要進行答辯再評定成績.
⑶ 學位論文:申請學位提交的學術論文,一般分三級,一般同畢業論文合二為一.
學位論文
(1)學士學位論文 :要求有一定心得. (12000字左右)
(2)碩士學位論文 :要求有新見解,反映出作者有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 (4-5萬字)
(3)博士學位論文 :要求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成果,能從論文的寫作中反映出作者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和相當熟練的科研能力. (10萬字 )
四,論文的特點
⑴ 獨創性:學術論文不同於教科書,甚至不同於某些學術專著(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常規性的知識講解).
⑵ 科學性: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實際出發,具有現實意義,事實,事物,事件真實客觀,不帶個人偏見,不主觀臆斷,以最充分,確實有力的加論據作為立論依據,論證嚴謹而充分,富有邏輯效果,深層的專業理論知識.
⑶ 創新性:
① 對研究對象經過周密觀察,調查,分析研究,從中發現別人過去沒發現過或沒分析過的問題
② 在綜合別人認識基礎上進行創新,包括:選題新,方法新,資料新
⑷學術性(理論性):即遵循客觀規律,講究科學真實性.
⑸ 可讀性(文科論文),忌玩弄辭藻.
五,論文的選題
選題是論文成敗的關鍵
愛因斯坦在評價伽利略提出測試光速的問題時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字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和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一 選題的意義
1,選題決定著論文的價值也關系著學術研究的成敗,有人說,選對了題等於完成了一半,"選對了"包涵兩層意義:
①選題與客觀需要相符合;
②選題與主體狀況的適應.
2,選題為科學研究活動確定了一個明確的目標.
3,選題是研究者才學知識的集中體現,科學方法論者貝法里奇說:"有真正研究才能的學生要選一個合適的題目是不困難的,假如他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曾注意到知識的空白或不一致的地方,或者沒有形成自己的想法,那麼作為一個研究工作者,他的前途是不大的."
二 選題的途徑
1,急待解決的課題,尤其在與現實領域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
①關鍵問題; ②迫切問題
2,科學上的新發現,新創造
3,空白的填補
4,通說的糾正
5,前說的補充
三 選題的原則
1,選擇客觀上有意義的課題
① 選擇具有社會意義的課題,亟待解決的問題
② 選擇具有學術意義的課題
2,選擇主觀上有見解的課題
① 要有濃厚的興趣,當然興趣是在實踐中產生的,有興趣的課題,往往是我們已經了解的或初步了解的課題.
② 能發揮業務專長
③ 大小適中(量力而行),根據要求選題,要考慮限制的時間,計劃的篇幅
④ 要有佔有資料的條件,資料缺乏,是很難寫出有力量的論文的,時間條件.
⑤ 指導條件:導師,專家的一兩個小時的指導,可以獲得幾年的東西,"名師出高徒"
⑥ 注重價值:理論價值,現實價值
四 選題的方法
1,做好課題的調查工作:
①專家;
②文獻
2,作好課題的限定工作
3,巧選角度
資料的作用
以上三項中最重要的是查閱資料.選題的時候,查閱文獻資料,目的是了解本學科領域的研究歷史與現狀,特別是相關研究方面的歷史與現狀,看看已有哪些成果,還有哪些問題.
資料的作用:
第一,有價值的學術觀點只能從資料產生;
第二,有說服力的學術觀點只能靠資料支撐.
六,課題研究
一 課題研究的意義
研究是論文寫作的基礎,初學寫論文者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科學研究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要有作者個人的見解和主張.論文寫不寫得出,關鍵在研究上.
二 制定研究計劃
寫作論文的基本程序與步驟,一般為:
選題,搜集資料,研究資料
閱讀,摘記,明確論點
選擇材料,擬訂提綱,執筆寫作,修改定稿,加註
其中,搜集資料,佔有資料是計劃中的重點
三 利用圖書館
資料是研究的基礎,資料來源的基本途徑有三:
①利用圖書館;②實地調查;③實踐體驗
而最基本的方面是利用圖書館.
利用圖書館就是找書,讀書,找書
找書三要素:
A,圖書資料存放場所(指南)
B,懂得分類號和索書號
C,會查圖書館目錄
中國十大圖書館
北圖 1910年建 1059.8萬冊
上圖 1952年建 700萬冊
南圖 1933年建 482萬冊
中科圖 1951年建 440萬冊
北大圖 1899年建 370萬冊
重圖 1949年建 287萬冊
山圖 1908年建 286萬冊
川圖 1940年建 385萬冊
天圖 1952年建 250萬冊
廣中山圖 1911年建 245萬冊
1,資料的檢索
①注意圖書分類法,常用的是中圖法和人大法:
一般正規圖書館必須有三卡:分類卡,著者卡,書名卡,三種卡互相彌補不足.
(外文書名一般在卡片第二行,標有星號,冠詞不加排,縮寫查全稱.阿拉伯數字書名,在卡片前或尾,或按數插入筆畫.)外國著者將姓提前,用",".
②利用書目,索引等工具書
書目:《全國總書目》①古籍書目;②綜合性書目;③報刊目錄;④專題性書目
索引:《全國報刊索引》《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①古籍索引;②報刊綜合索引;③專題性索引(人大復印資料)
文摘:《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
詞典:《新聞學大辭典》
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新聞出版卷》
年鑒:《中國新聞年鑒》
③向專家請教
2,資料的選取
⑴ 考慮需求的數量,太多,白費力氣,效率低;太少,難進行創造性思考
基本原則:最大限度地選擇資料,但必須是必要的;最小限度地選擇資料,但必須是充分的.
一般一天做摘記,做卡片兩,三千字.
⑵ 掌握選取的標准:
① 必要的,再長也要選;無關的,再短也不選;
② 確實的:有根據有出處,第一手資料;第二手資料一定要核對;
③ 新穎的:有助於創造性思考的愈多愈能產生新的創見;
④ 充分的:充分不僅指數量,還指質量.
⑶ 講求讀書方法:
① 論文快讀法:琢磨標題,讀序論,讀每段開頭句,結尾句,讀結尾段;
② 書籍快讀法:讀提要,讀目錄,讀序言,後記,翻閱全書,讀索引;
③ 精讀,(研讀)充分理解和閱讀
研讀分選讀,通讀,研讀一般要客觀,不存偏見.
3,資料的記錄
⑴ 卡片:《圍城》諷刺"做卡片"
⑵ 活頁:黑格爾多做活頁
⑶ 讀書筆記:列寧做讀書筆記,錢鍾書分著《管錐編》做三麻袋筆記.
⑷ 眉批
記錄資料是一件很麻煩,很細致的工作,但它是積累知識,從事學術研究的基礎.所以做學問這碗飯不好吃,常常有人說"要坐板凳十年冷".
4,資料的整理
⑴ 資料的分類
一種是為研究某個課題,寫論文搜集資料的分類,這種分類一般在與構思相關.
卡片分類就是一種研究思考的基本過程.國外專門有種卡片分類法叫"K丁"法.就是像玩撲克牌一樣把卡片擺在桌子上,然後分小卡片群,再合成中卡片群,再合成大卡片群,然後從大卡片群中抽出"中心觀點卡片",然後編成提綱,最後按提綱順序寫成文章.
⑵ 資料的保管
①保管的設備,方法方便;②容易搜索;③容易分類,整理.
七,論文的寫作
一 論文基本結構
國家標准局1987年頒布《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7713-87)和《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7714-87)
1,一般格式:
⑴ 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語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應避免使用的不常見的省略詞,首字母縮寫字,字元,代號和公式,字數一般不宜超過20個題名用語.
⑵ 作者姓名和單位,兩人以上,一般按貢獻大小排列名次.
① 文責自負;②記錄成果;③便於檢索
⑶ 摘要:是論文的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中文摘要一般不會超過300字,不閱讀全文,即可從中獲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實詞.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內容,使用方法;③總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見解,闡明最終結論.重點是結果和結論.
⑷ 關鍵詞.是從論文中選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一般3-7個,有專用《主題詞表》.
⑸ 引言.回來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圍,相關領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識布局,理論基礎和分析,研究設想,研究方法,預期結果和意義.
⑹ 正文
⑺ 結論:是指全文最終的,總體的結論,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結的簡單重復.要求准確,完整,明晰,精練.
⑻ 致謝:是對論文寫作有過幫助的人表示謝意,要求態度誠懇,文字簡潔.
⑼ 參考文獻表(注釋),文中直接引用過的各種參考文獻,均應開列,格式包括作者,題目和出版事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頁碼)連續出版物依次註明出版物名稱,出版日期和期數,起止頁碼.
⑽ 附錄:在論文中註明附後的文字圖表等.
二 正文的基本構成
1,學術論文的基本構成
前置部分:題名 ,論文作者,摘要,關鍵詞
主體部分:緒論(引言,導論,序論,引論)正文,結論,注釋,參考文獻,後記(致謝)
2,正文的基本構成:緒論,本論(直線推論)
結論 (並列分論)
⑵ 提綱項目:
題目
基本論點
內容綱要
一,大項目(上位論點,大段段旨)
一,中項目(下位論點,段旨)
① 小項目(段中心,一個材料)
標題寫法:簡潔,扼要,別人不易誤解
句子寫法:具體,明確
3,論文提綱編寫
⑴ 論文寫作設計圖:(三級標目)
一,
二, 一
三, 二 1.
三 2.
3.
4,執筆順序與起草方法
⑴ 順序
自然順序:結論—本論—結論
顛倒順序:本論—結論—結論
⑵ 方法(初稿)一氣呵成;分部寫成.
5,學術論文的構段
⑴ 統一,完整的規范段(另兼義段,不完整段)
⑵ 段首和段尾主句顯示段旨.(也有段中或兼置首尾)
⑶ 容量運當,一般長段較多
6,表達:
⑴ 明確的觀點;
⑵ 結構講究方法;
⑶ 明快地敘述.
7,修改:整體著眼,大處入手.先整體,後局部;先觀點,後材料;先編章,後語句
8,引文和加註
⑴ 引文:盡量少引,不可斷章取義,考慮讀者是不理解,引文與解說要界限分明,核對無誤,未正式公布材料一般不得引用.網上發布的材料不宜引用.
⑵ 加註:段中注(夾注)腳注,章,節附註 ,章節附註
引文要加註碼,一般用①②③,如注釋很少也可加"*"(星號).
⑶ 注釋體例
注釋的意義
注釋的目的主要在於標明作者在文章中直接或間接引用他們語句或觀點的具體出處,其目的:
1,是為了滿足讀者查證,檢索的實際需要
2,是規范的學術研究所必須的"附件",它顯示著一個學術成果的視野,質量,水準,趣味等諸多方面
3,對待注釋的態度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學態度,諸如引用他人觀點或語句不作注釋或在注釋中不客觀,翔實地註明真實出處,將第二手材料說成第一手材料等等,均有違學術道德.
因此,凡涉及論文論點的形成,對論點進行論證,闡說所運用的資料信息,都應該提供出處,給予注釋.
2,注釋的格式
盡管國內的刊物對注釋格式的要求目前還不完全一致,但注釋的格式通常不外是按作者姓名,書名,出版地點,出版者,出版年代,引文所在頁碼的順序排列,只是在個別次序及標點符號的運用上略有出入.
I.中文注釋
A.引用專著
例:①歌德《少年維持的煩惱》,侯灘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第9頁.
說明:(1)作者姓名後不加冒號或逗事情,直接跟加書名號的書名;
(2)引用著作為譯著的必須注出譯者的名字,一般情況下在書名後和出版地點前;
(3)如作者不限一人,作者姓名間以頓號分開;如作者為二人以上,可寫出第一個作者姓名,在後面加"等"字省略其他作者;這兩點也適用於譯者;
例: ②赫爾曼·海塞等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斯人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62頁.
(4)如書名中有副標題,以破折號與標題隔開,如:《波佩的面紗——日內瓦學科派文論選》;
(5)如所引著作系多卷本,卷數直接置於書號名之後,中間不再加逗號,也可以卷數加括弧內的形式表示,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西方哲學史》上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西方哲學史》(上);
(6)如出版者名字中已包含了出版地,則不必另註明出版地,如上例注①中的"上海譯文出版社",否則需註明出版地,如:北京:人民出版社;為准確起見,名字較長的出版社名字最好寫出全名,如:北京(或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不要簡化為"三聯書店","社科出版社"等;
B.引用編著
例:③張隆溪主編《比較文學譯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第6頁.
說明:(1)在編者姓名之後必須根據原信息准確地註明"編","主編","編選"等.
C.引用文集或刊物,報紙文章
例:④麥·布魯特勃萊,詹·麥克法蘭《現代主義的稱謂和性質》,見袁可嘉等編選《現代主義文學研究》(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第212頁.
⑤黃晉凱《巴爾扎克文學思想控折》,載《外國文學評論》2000年第4期,第16頁.
⑥徐宏《"再見"誤譯還是誤讀 》載《文藝報》1999年11月23日.
(7)出版年代後不加"版"字;
(8)引文頁碼應力求准確,如引文跨越了兩頁,需註明,如第78-79頁;如引文涉及多頁,則應將頁碼按順序一一標如,如:第7,8,9頁;多個注釋合為一處的,頁碼的數量必須同注釋的數量對應,即使其中有些乃至全部注釋的內容出自同一頁,如:①②⑤⑧⑩……第20,22,22,22,28頁;若其中有的注釋涉及不止一個頁碼,應逐個對應註明,在總的頁碼中以頓號和逗號區分,即同一個注釋的幾個頁碼間以頓號隔開,而它們與其他注釋的頁碼間以號隔開,如:①②⑤⑧⑩……第20,21,22,23-25,27,27,28,28,29頁,(①的引文出自第20和21頁,②為第22頁,⑤為第23至25和27頁,⑧為第27頁,⑩第27,28和29頁).
II.外文注釋
引用如系外文的論著,均應給出原著的版權信息,無須譯為中文,以便讀者查找原文.
A.引用專著
例:⑦Arthur Ransome,Oscar Wilde:A Critical Study, London: Methuen, 1915, p.61.
說明:(1)作者與書名間加逗號;(2)書名須用袋子斜體,不用書名號;(3)]
書名中的正副標題間以冒號或逗號隔開,不用破折號;(4)如所引著作為譯著需註明譯者.
例:⑧Leo Tolstoy, What is Art trans. T. Mand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 P.258.
B.引用編著
例:⑨ Karl Beckson , ed., wilde: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0,pp,178-179.
C.引用文集或刊物文章
例:⑩ Roland Barthes ,"Style and it's Image,"in Seymour Chatman ed., Literrary Style: A Symposium ,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p.10.
⑾ Mary McCarthy,"A Bolt from the Blue,"in New Pubilc ,CXLVE (June,4,1962),p.102
D.引用報紙文章
例:⑿ Richard Bernstein,"S.Greenblatt:An Interview,"in New York Times, August 14,1989
說明:(1)文章篇名為正體,前後加引號,篇名後的間隔逗號在引號之內;
(2)文集書名,刊物或報紙名字均為斜體;
(3)外文刊物一般應註明卷數,期數及出版日期.
歷年畢業論文存在問題
標題:出現淺論,淺談,淺說,或者題目太大又沒有副題限制
文題不切
語言口語化:我覺得,我覺得……
沒有自己的材料,沒有自己的觀點,只是一般性的別人說法的羅列
沒有注釋,不列參考資料
為了完成字數,東拼西湊.不知道在研究什麼
寫論文前後要問自己(導師 )
論文提出了什麼問題
論文提供了什麼新鮮的材料
論文所提出的問題,在文中有沒有完滿解決
論文的意義何在
論文中的基本概念是否清楚,別人閱讀時會產生誤讀嗎 起碼要防止評閱老師,答辯老師的誤讀
另外,團IDC網上有許多產品團購,便宜有口碑
4. 大學生應如何培養自己的科學精神和學術道德
1、熱愛科學
作為一名大學應該對科學事業有熱愛,要有追求真理、孜孜不倦、鍥而不舍的精神,而不是將科學看成是自己可以獲獎、可以為個人謀取私利的一種手段。
2、對待科學應當堅持和執著。
只有執著和堅持,科學精神才得以延續。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如果要想有大的發現,就要有執著和堅持的精神,有堅毅的心態,才是培養科學精神的基礎。
3、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一定要樂觀。
即使有失敗,也還是學到了東西。在人生整個過程中總是會學到東西、得到東西,「失敗乃成功之母」,即使失敗了,在失敗的過程中同樣可以學到許多經驗和教訓。
4、科學研究中需要嚴謹的態度。
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要有非常嚴謹的學風,不能憑大概和想當然這樣的態度進行科學研究,對待學術要嚴謹,要有完善的思路和邏輯去進行證實。
5、拒絕學術造假,養成良好的學術道德習慣。
在進行科研的過程中,杜絕學術抄襲和造假等不誠信的行為,要堅持科學真理、尊重科學規律、崇尚嚴謹求實的學風,勇於探索創新,恪守職業道德,維護科學誠信。
5. 為什麼學術研究需要科學道德的維系
首先道德是一個社會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 為規范的總和,具體表現為以善和惡、正義和非正義、公正和自私、誠實和虛偽等道德概 念來評價人們的各種行為和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而科學道德正是在科學中更應該遵守的 道德准則。科學不能只是單純的研究新的東西而摒棄了調節社會基本關系的道德。所以, 科學必須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結構之上的。學術不端行為和科學活動中的不正之風正是違 反科學道德的惡劣行為, 所以我們通過分析學術不端行為來更加深刻地認識科學道德 。
6. 如何看待科學道德與學術誠信
科學道德與學術誠信是科學事業繁榮發展的前提,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石。所以充分認識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重要性仍是當務之急。科學道德是科學的內在屬性,既是科技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也是科研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研究的基礎是誠實守信,這是科技工作者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素養。加強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是促進我國科技事業健康發展、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內在要求,是培養造就優秀創新人才、加快建設人才強國的關鍵舉措,也是培育創新文化、加快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
在我國,依靠科學和民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百餘年來中國科技界的不懈追求。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愛國奉獻、堅持真理、開拓創新、誠實守信,不僅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而且塑造了熱愛科學、勇攀高峰、忠於祖國和人民的高尚品格,顯示出優良的科學道德與學術素養,為全社會樹立了光輝典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就是科技界在創造偉大功勛中凝煉的偉大精神。沒有這種崇高的精神力量,就沒有我國科學事業今天這樣良好的發展局面,就不可能實現黨中央確立的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
中國傳統道德認為,誠信的內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誠為本、取信於人,「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人思誠,信以行義,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誠信是促進個人與他人和諧的保證,歷來被視為處理個人與他人關系的基本准則。誠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應當抱著心誠意善的動機和態度,相互理解、接納和信任,重信用、守信義。堅持誠信原則,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對研究生身心健康發展極為有利。 誠信教育必須成為高校德育的重要一課。應該讓學生明白,信用既是市場經濟准則,又是個人道德水平的一個標志。研究生作為今後社會、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個體,必須樹立信用意識,這是當代研究生必須具備的最基本道德素質,也是走上社會後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一個沒有信用的人,是不受人歡迎、也不會有大的發展的。
誠信是社會的基礎,更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石。社會主義中國本該是一個極有誠信的國家,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很多方面利益與誠信天平失衡,誠信缺失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現實問題。 誠信首先是現代經濟規律,其次才表現為倫理性質。「資本主義愈發展,它就愈不能採用作為它早期階段的特徵的那些瑣碎的哄騙和欺詐手段。的確,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場上已經不合算了,哪裡時間就是金錢,哪裡商業道德必然發展到一定水平。其所以如此,並不是出於倫理的狂熱,而純粹是為了不白費時間和勞動。」經營者從誠信到不誠信的轉變,不是良心的發現,而是隨著市場競爭機制不斷健全,企業生存、發展、獲利的巨大壓力。迫使他不得不如此。一個人要想在市場經濟交易中獲得自己的利益,首先必須承認和尊重他人的利益,要想自利,必須利他,自利的目的只有在利他的過程中才能實現。由此可見,市場經濟需要道德。
科研本身就是一件嚴肅以及認真的事情。對於研究生,學術固然重要,道德卻更不容忽視。學術道德是治學的起碼要求,是學者的學術良心,其實施和維系主要依靠學者的良心及學術共同體內的道德輿論。學術界不可一日無學術道德,否則歪風邪氣便會乘虛而入,擾亂嚴謹科學的學術界。
7. 科學研究和道德有什麼關系
科學研究的基本道德原則是:絕對不可編造謊言欺騙世人!
比如:美國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登月是個純粹騙人的謊言!因為哪怕就是直至現在人類還遠沒運載能力足夠攜帶離開月亮運載火箭的運載火箭——登月艙到了月亮就離不開月亮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那次美國欺騙世人是基於資本主義社會科技比社會主義社會的先進來編造的謊言,但結果卻是證明了資本主義社會確實是卑鄙無恥之極,連必須是實事求是精神的科學也敢誆騙世人!
如果能夠把現在的運載火箭的推力再增加幾十倍,而體積又再縮小幾十倍的話,才有可能去了月球再飛離月球回到地球上來。
所以,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去月球,純粹是卑鄙無恥的謊言騙人。
這就是道德和科學研究的關系 科學研究應該要建立在道德規范的基礎上 而道德應該是要為科學研究提供更好的社會環境。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採納我為最佳吧。
8. 如何看待科學研究和社會道德的關系
1、科學為道德奠定理性基礎;
2、道德為科研製定行為規范。
9. 如何在學術研究中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
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專利法》、中國科協頒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范(試行)》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社會公德及學術道德規范,要堅持科學真理、尊重科學規律、崇尚嚴謹求實的學風,勇於探索創新,恪守職業道德,維護科學誠信。應當遵守下述基本學術道德規范:
(一)在學術活動中,必須尊重知識產權,充分尊重他人已經獲得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成果時如實註明出處;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構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實質部分;從他人作品轉引第三人成果時,如實註明轉引出處。
(二)合作研究成果在發表前要經過所有署名人審閱,並簽署確認書。所有署名人對研究成果負責,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對研究成果整體負責。
(三)在對自己或他人的作品進行介紹、評價時,應遵循客觀、公正、准確的原則,在充分掌握國內外材料、數據基礎上,做出全面分析、評價和論證。
(四)尊重研究對象(包括人類和非人類研究對象)。在涉及人體的研究中,必須保護受試人合法權益和個人隱私並保障知情同意權。
(五)在課題申報、項目設計、數據資料的採集與分析、公布科研成果、確認科研工作參與人員的貢獻等方面,遵守誠實客觀原則。搜集、發表數據要確保有效性和准確性,保證實驗記錄和數據的完整、真實和安全,以備考查。公開研究成果、統計數據等,必須實事求是、完整准確。對已發表研究成果中出現的錯誤和失誤,應以適當的方式予以公開和承認。
(六) 誠實嚴謹地與他人合作。耐心誠懇地對待學術批評和質疑。
(七) 對研究成果做出實質性貢獻的有關人員擁有著作權。僅對研究項目進行過一般性管理或輔助工作者,不享有著作權。合作完成成果,應按照對研究成果的貢獻大小的順序署名(有署名慣例或約定的除外)。署名人應對本人做出貢獻的部分負責,發表前應由本人審閱並署名。
(八) 不得利用科研活動謀取不正當利益。正確對待科研活動中存在的直接、間接或潛在的利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