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什麼是科學研究,科學研究需要建構哪兩個方面的知識
科學研究是運用嚴密的科學方法,從事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認識客觀世界,探索客觀真理的活動過程。
是對研究變數或指標的共同的本質的概括。
科學研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研究者、研究范圍對象、研究方法、研究機構、物質的輔助手段、科學研究的已有成果、社會背景等七個自變數。
科學研究需要建構多學科的知識、人文知識
❷ 為什麼說科學辯證法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
科學辯證法是指導人類正確認識事物的普遍真理,涵蓋和適用於一切事物,這是任何其它科學方法所不具備的。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伴隨著科學發展、技術進步不斷推進的,任何的技術手段的實現和成功,都是以科學原理和方法做支撐的,科學原理和方法很多,但大都只適用於單一的領域,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使像數學、邏輯學的原理和方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邏輯學只能對形式的真偽進行推理判斷,而不能對內容的是非進行判斷,數學只是關於空間結構和數量關系的科學,並沒有涉及事物的本質。唯有唯物辯證法才是正確認識各種事物的本質、內在規律和事物間相互關系,能找到解決矛盾和問題的正確途徑和方法,指導實踐取得成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❸ 科學的研究方法應遵循哪些原則
要遵循以下四點原則:
1、應在研究計劃、研究報告、學位論文中明確提及使用何種研究方法。
在研究計劃、研究報告、學位論文等研究成果中,明確把自己的研究方法提出來,這樣做至少有兩個作用。其一,可以增加成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以利於讀者審核、檢驗;其二,可以為以後做相關課題或項目的研究人員提供參考,進而有利於研究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2、應根據各學科,各課題的特點、性質、對象選擇、運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方法是有層次性的,不同層次的方法有其特定的應用范圍和應用對象。在從事具體的科學研究時,研究人員首先要了解所在學科及研究課題的特點、性質和研究對象,然後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
3、應根據研究方法的特點和功能選擇,運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選擇研究方法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各種研究方法的不同特點和功能。比如,假說既是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和思維方式,又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
4、應根據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的一致性程度選擇、運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人們從大量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當中形成的,特別是直接產生在實踐基礎上的認識活動中所獲得的結果——知識。因此,研究方法通常是要與一定的研究內容相適應的,也就是與研究內容有一致性的問題。
(3)科學研究要有科學方法的支撐擴展閱讀
研究方法分類
1、根據研究活動的特徵或認識層次,可以分為:經驗方法和理論研究。
2、根據研究對象的規模和性質,可以分為:戰略研究方法和戰術研究方法。
3、以研究方法的規則性為依據,可以分為:常規方法和非常規方法。
4、按方法的普遍程度不同,可以分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
5、根據研究手段的不同,可以分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❹ 科學研究方法在科研中有什麼作用
科學研究起源於問題,問題又有兩類:一類是經驗問題,關注的是經驗事實與理論的相容性,即經驗事實對理論的支持或否證,以及理論對觀察的滲透,理論預測新的實驗事實的能力等問題;另一類是概念問題,關注的是理論本身的自洽性,洞察力,精確度,統一性,以及與其他理論的相容程度和理論競爭等問題.科學研究提供的對自然界作出統一理解的實在圖景,解釋性範式或模型就是「自然秩序理想」,它使分散的經驗事實互相聯系起來,構成理論體系的基本公理和原則,是整個科學理論的基礎和核心.
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裝備,為了認識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實驗、試制等一系列的活動.為創造發明新產品和新技術提供理論依據.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探索、認識未知.
根據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務和方法不同,科學研究通常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基礎研究,是對新理論,新原理的探討,目的在於發現新的科學領域,為新的技術發明和創造提供理論前提.
2.應用研究.是把基礎研究發現的新的理論應用於特定的目標的研究,它是基礎研究的繼續,目的在於為基礎研究的成果開辟具體的應用途徑,使之轉化為實用技術.
3.開發研究,又稱發展研究,是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應用於生產實踐的研究,是科學轉化為生產力的中心環節.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是整個科學研究系統三個互相聯系的環節,它們在一個國家、一個專業領域的科學研究體系中協調一致地發展.科學研究應具備一定的條件,如需有一支合理的科技隊伍,必要的科研經費,完善的科研技術裝備,以及科技試驗場所等.
科學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1.觀察到一種特殊現象.
2.提出假設去解釋這個現象.
3.利用假設作進一步的預測.
4.設計實驗檢驗以上預測.
❺ 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歸納方法與演繹方法:歸納就是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結論原理;演繹則是從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個別結論。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方法;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方法。
門捷列夫使用歸納法,在人們認識大量個別元素的基礎上,概括出了化學元素周期律。後來他又從元素周期律預言當時尚未發現的若干個元素的化學性質,使用的就是演繹法。
2、分析方法與綜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觀對象的整體分為各個部分、方面、特徵和因素而加以認識。它是把整體分為部分,把復雜的事物分解為簡單的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
分析是達到對事物本質認識的一個必經步驟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務不僅僅是把整體分解為它的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通過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因果分析法:就是分析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認識問題的產生原因和引起結果的辯證思維方法。使用這種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內因與結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關系。
要注意結果與原因的逆關系,一方麵包括「用原因來證明結果」,同時也包括「用結果來推論原因」。不同的事物,一般都一身二任,既是原因,又是結果,而且一個結果往往有不同層次的幾個原因。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對所分析的問題必須尋根究底。
4、比較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又稱類推或類比法。它是對事物或者問題進行區分,以認識其差別、特點和本質的一種辯證邏輯方法。在資料不多,還不足以進行歸納和演繹推理時,比較分析法更具有價值。康德說:「每當理智缺乏可靠論證的思路時,類比這個方法往往能指引我們前進。」
5、定性分析法與定量分析法:就是通過確定事物的質的關系和數量關系以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辯證思維方法。任何事物或任何問題都是質和量的統一,事物的質量。表現為一定的量,又表現為一定的質。
因此,在研究中,只有弄清質的方面,又弄清量的方面,才能找出其中規律性的問題。在研究中,定性分析就是據事論理,劃清事物質的界限。定量分析就是對問題的規模、范圍、數目等數量關系的情況及變化,進行精確的統計,計算、分析、對比,就是弄清事物發展中量的變化關系。
6、觀察法: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7、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
(5)科學研究要有科學方法的支撐擴展閱讀:
任何一項研究都離不開方法的支撐。沒有研究方法的科學研究是不存在的,沒有研究方法,其研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不是真正的研究。
1、培根用實驗法最早發現了熱的運動本質;
2、笛卡兒用他提出的直覺——演繹創立了解析幾何學;
3、伽利略用實驗——數學方法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運用理想實驗出現了慣性定律,開創了動力學研究的先河;
4、牛頓用公理化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完成了經典力學體系;
5、湯姆生、盧瑟福、玻爾等用模型化的方法揭開了物質微觀粒子的結構,建立了各種原子結構模型;
6、愛因斯坦運用理想實驗方法、演繹方法和各種非理性的直覺、頓悟方法創立了相對論;
7、康德和拉普拉斯運用思辨的方法與假說方法提出了天體演化學說;
8、拉瓦錫用定量方法、理論思維方法創立了氧化學說;
9、凱庫勒以基本靈感與想像發現了苯的環狀結構式;
10、門捷列夫用分類、比較法發現了元素周期表;
11、海特勒與倫敦等把量子力學的理論引入了化學研究,創立了量子化學。
達爾文用觀察法、實驗法、分類法、比較法等提出了進化論。從中不難發現,這些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實現的。吳文俊的數學、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等最新研究成果也都是採用新的方法取得的,因此,要想做好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必須使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❻ 論近代科學方法的三大支柱
近代科學方法三大支柱有培根創立實驗歸納法、笛卡兒創立數學演繹法、伽俐略的數學與實驗相結合的方法
培根創立實驗歸納法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中被尊稱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馬克思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極力批判經院哲學和神學權威。他還進一步揭露了人類認識產生謬誤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說」。他說這是在人心普遍發生的一種病理狀態,而非在某情況下產生的迷惑與疑難。
第一種是「種族的假相」 ——這是由於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認識錯誤;
第二種是「洞穴的假相」 ——是個人由於性格、愛好、教育、環境而產生的認識中片面性的錯誤;
第三種是「市場的假相」 ——由於人們交往時語言概念的不確定產生的思維混亂;
第四種是「劇場的假相」 ——是指由於盲目迷信權威和傳統而造成的錯誤認識。
培根指出,經院哲學家就是利用四種假相來抹煞真理,製造謬誤,從而給予了經院哲學沉重的打擊。但是培根的「假相說」滲透了培根哲學的經驗主義傾象,未能對理智的本性與唯心主義的虛妄加以嚴格區別。
培根認為當時的學術傳統是貧乏的,原因在於學術與經驗失去接觸。他主張科學理論與科學技術相輔相成。他主張打破「偶像」,鏟除各種偏見和幻想,他提出「真理是時間的女兒而不是權威的女兒」,對經院哲學進行了有力的攻擊。
培根的科學方法觀以實驗定性和歸納為主。他繼承和發展了古代關於物質是萬物本源的思想,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具有運動的特性,運動是物質的屬性。培根從唯物論立場出發,指出科學的任務在於認識自然界及其規律。培根的歸納法集中體現在他的《新工具》一書中。他尖銳地批判了亞里斯多德以及後來經院哲學中對演繹法的過分依賴,認為三段論不能給人以新知識,新的科學工具就是實驗和歸納。認為科學知識是經過證明了的知識,理論的基礎、原始的概念和命題是依靠經驗得出來的,從經驗上升到理論是一個逐步上升的過程。因此他強調,運用歸納法必須記住兩條規則:
① 放棄所有先入為主的概念而重新開始;
② 暫時不要企圖上升到一般的結論。
培根雖然不是個科學家,也幾乎沒有進行過認真的科學實驗,但他是近代哲學史上首先提出經驗論原則的哲學家。他重視感覺經驗和歸納邏輯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開創了以經驗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經驗哲學的新時代,對近代科學的建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人類哲學史、科學史都做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為此,羅素尊稱培根為「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
笛卡兒創立數學演繹法
笛卡兒(Descartes,René1596-1660),法國數學家、科學家和哲學家。他是西方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奠基人之一。他的哲學與數學思想對歷史的影響是深遠的。人們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這樣一句話:「笛卡兒,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第一個為人類爭取並保證理性權利的人。」
小時候,他對所學的東西頗感失望。因為在他看來教科書中那些微妙的論證,其實不過是模稜兩可甚至前後矛盾的理論,只能使他頓生懷疑而無從得到確鑿的知識,惟一給他安慰的是數學。在結束學業時他暗下決心:不再死鑽書本學問,而要向「世界這本大書」討教,於是他決定避開戰爭,1628年,他從巴黎移居荷蘭,開始了長達20年的潛心研究和寫作生涯,先後發表了許多在數學和哲學上有重大影響的論著。在荷蘭長達20年的時間里,他集中精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1634年寫了《論世界》,書中總結了他在哲學、數學和許多自然科學問題上的看法。1641年出版了《行而上學的沉思》,1644年又出版了《哲學原理》等。他的著作在生前就遭到教會指責,死後又被梵蒂岡教皇列為禁書,但這並沒有阻止他的思想的傳播。
哲學上,他推崇理性,是唯理論的代表。對於精神與物質的關系,持有精神與物質互不相關的二元論觀點。笛卡爾的演繹法不是簡單的重提古希臘的演繹法,而認為作為演繹法的出發點的命題與數學公理相類似,是直觀的可靠的真理。他要求他的演繹法與經院哲學的復雜繁瑣的教條相區別,而要遵守以下幾個原則:
① 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現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無法懷疑的東西放在我的判斷中;
② 把難題盡可能分解為細小的部分,直到可以圓滿解決為止;
③ 按從最簡單、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一點一點地上升到復雜的對象的認識
④ 把一切情形盡量完全地列舉出來,盡量普遍地加以審視,以保證沒有遺漏。
笛卡兒不僅在哲學領域里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同時笛卡兒又是一勇於探索的科學家,在物理學、生理學等領域都有值得稱道的創見,特別是在數學上他創立了解析幾何,從而打開了近代數學的大門,在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笛卡兒在科學領域的成就同樣累累碩果。他進而又創立了解析幾何學,為微積分的創立奠定了基礎,從而開拓了變數數學的廣闊領域。恩格斯所說:「數學中的轉折點是笛卡兒的變數。有了變數,運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辨證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微分和積分也就立刻成為必要了。笛卡兒的這些成就,為後來牛頓、萊布尼茲發現微積分,為一大批數學家的新發現開辟了道路。笛卡兒靠著天才的直覺和嚴密的數學推理,在物理學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從1619年讀了開普勒的光學著作後,笛卡兒就一直關注著透鏡理論;並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參與了對光的本質、反射與折射率以及磨製透鏡的研究。他把光的理論視為整個知識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他從理論上推導了折射定律,與荷蘭的斯涅耳共同分享發現光的折射定律的榮譽。在力學方面,他提出了宇宙間運動量總和是常數的觀點,創造了運動量守恆定律,為能量守恆定律奠定了基礎。他還指出,一個物體若不受外力作用,將沿直線勻速運動。他發展了宇宙演化論,創立了漩渦說。他認為太陽的周圍有巨大的漩渦,帶動著行星不斷運轉。笛卡兒的這一太陽起源的旋渦說,比康德的星雲說早一個世紀。他還提出了刺激反應說,為生理學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笛卡兒近代科學的始祖。笛卡兒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他自成體系,熔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於一爐,在哲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他又是一位勇於探索的科學家,他所建立的解析幾何在數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笛卡兒堪稱17世紀的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
伽俐略的數學與實驗相結合
伽利略是偉大的義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歷史上他首先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了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三門知識,擴大、加深並改變了人類對物質運動和宇宙的認識。為了證實和傳播N.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獻出了畢生精力。由此,他晚年受到教會迫害,並被終身監禁。他以系統的實驗和觀察推翻了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純屬思辨的傳統的自然觀,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因此,他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
新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研究方法 在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得到公認之前,物理學以至整個自然科學只不過是哲學的一個分支,沒有取得自己的獨立地位。當時,哲學家們束縛在神學和亞里士多德教條的框框里,他們苦思巧辯,得不出符合實際的客觀規律。伽利略敢於向傳統的權威思想挑戰,不是先臆測事物發生的原因,而是先觀察自然現象,由此發現自然規律。他摒棄神學的宇宙觀,認為世界是一個有秩序地服從簡單規律的整體,要了解大自然,就必須進行系統的實驗定量觀測,找出它的精確的數量關系。
基於這樣的新的科學思想,伽利略倡導了數學與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是他在科學上取得偉大成就的源泉,也是他對近代科學的最重要貢獻。用數學方法研究物理問題,原非伽利略首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的阿基米德,14世紀的牛津學派和巴黎學派以及15、16世紀的義大利學術界,在這方面都有一定成就,但他們並未將實驗方法放在首位,因而在思想上未能有所突破。
伽利略的數學與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分三個步驟:
① 先提取出從現象中獲得的直觀認識的主要部分,用最簡單的數學形式表示出來,以建立量的概念;
② 再由此式用數學方法導出另一易於實驗證實的數量關系;
③ 然後通過實驗證實這種數量關系。
伽利略進行科學實驗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檢驗一個科學假設是否正確,而不是盲目地收集資料,歸納事實。
伽利略不但親自設計和演示過許多實驗,而且親自研製出不少實驗儀器。他的工藝知識豐富,製作技術精湛,他所創制的許多實驗儀器在當時及對後世都很有影響,下面舉出幾項:
浮力天平 這是利用浮力原理快速測定金銀器皿首飾中金銀含量比例的直讀儀器。這種儀器當時已用於金銀首飾器皿的交易中。
溫度計 伽利略首創的溫度計是一種開放式的液體溫度計,玻璃管內盛有著色的水和酒精,液面與大氣相通(見彩圖伽利略的溫度計)。這實際上是溫度計與大氣壓力計的混合體,這是由於當時他對大氣壓力的變化還沒有明確的認識。盡管如此,其學術價值仍很大,溫度從此成為客觀的物理量,不再是不確定的主觀感覺。
望遠鏡 伽利略製成的望遠鏡,可以觀察到物體的正像。經過改進後,其倍率由3逐步增大到33;不但指向星空,還可應用於船艦要塞,取得空前豐碩的發現成果。這種望遠鏡結構簡單,而其倍率和分辨本領受球差和色差的限制較大。
伽利略在人類思想解放和文明發展的過程中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為爭取不受權勢和舊傳統壓制的學術自由,為近代科學的生長,他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斗爭,並向全世界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聲音。因此,他是科學革命的先驅,也可以說是「近代科學之父」。雖然他晚年終於被剝奪了人身自由,但他開創新科學的意志並未動搖。他的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和成果,永遠為後代所景仰。
1799年,梵蒂岡教皇J.保羅二世代表羅馬教廷為伽利略公開平反昭雪,認為教廷在300多年前迫害他是嚴重的錯誤。這表明教廷最終承認了伽利略的主張——宗教不應該干預科學。
❼ 科學的三要素有什麼,科學研究需要這三要素嗎
科學對於我們而言是神秘而又籠統的概念,有很多的小孩子在說自己長大以後要做科學家,可是他們中很少有人知道科學家是做什麼的,我們現在大多數人其實也並不知道什麼是科學,只是知道科學家是做研究的,很多的概念都會有自己的要素,比如小說有小說的三要素,那麼科學的三要素有什麼,科學研究需要這三要素嗎?曾在《開講啦》節目聽張雙南老師說科學的三要素分別是科學的目的、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我認為這三要素對科學研究有著明確的指導方向,所以科學研究需要這三要素。
科學是一個很廣泛的領域,科學研究涵蓋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適用於科學的三要素,同時適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們做什麼事都要學會跟科學一樣講究目的、精神和方法。
❽ 科學研究有哪些方法
所謂科學的研究方法,很明顯就是科學工作者在從事某
項科學發現時所採用的方法。但是。這個過於簡單的說明對
我們沒有多大幫助。能不能對這個問題作出更詳細的說明呢?
好吧!我們可以描述一下這個問題的一個理想答案。
(1)在進行科學研究時,應當首先認識到問題的存在。
例如,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時,首先應當注意到物體為什麼會
像它所發生的那樣進行運動,亦即物體為什麼在某種條件下
會運動得越來越快(加速運動),而在另一種條件下則會運
行得越來越慢(減速運動)。
(2)要把問題的非本質方面找出來,加以剔除。例如,
一個物體的味道對物體的運動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3)要把你能夠找到的、同這個問題有關的全部數據
都收集起來。在古代和中世紀,這一點僅僅意味著如實地對
自然現象進行敏銳觀察。但是進入近代以後,情況就有所不
同了,因為人們從那時起已經學會去模仿各種自然現象,也
就是說,人們已經能夠有意地設計出種種不同的條件來迫使
物體按一定的方式運動,以便取得與該問題有關的各種數據。
例如,可以有意地讓一些球從一些斜面上滾下來;這樣做時,
既可以用各種大小不同的球,也可以改變球的表面性質或者
改變斜面的傾斜度,等等。這種有意設計出來的情況就是實
驗,而實驗對近代科學起的作用是如此之大,以致人們常常
把它稱為「實驗科學」,以區別於古希臘的科學。
(4)有了這些收集起來的數據,就可以作出某種初步
的概括,以便盡可能簡明地對它們加以說明,亦即用某種簡
明扼要的語言或者某種數學關系式來加以概括。這也就是假
設或假說。
(5)有了假說以後,你就可以對你以前未打算進行的
實驗的結果作出推測。下一步,你便可以著手進行這些實驗,
看看你的假說是否成立。
(6)如果實驗獲得了預期的結果,那麼,你的假說便
得到了強有力的事實依據,並可能成為一種理論,甚至成為
一條「自然定律」。
當然,任何理論或自然定律都不是最後定論。這一過程
會一次又一次地重復下去。新的數據,新的觀察和新的實驗
結果將不斷出現,舊的自然定律將不斷為更普遍的自然定律
所替代,因為這些新的定律不但能說明舊定律所能解釋的各
種現象,而且還能說明舊定律所不能解釋的一些現象。
以上這些,正如我已經說過的,是一種理想的科學研究
方法。但是在真正的實踐中,科學工作者並不需要像做一套
柔軟體操那樣一步一步地進行下去,而且他們通常也不這樣
做。
比起旁的事情來,像直覺、洞察力甚至運氣這一類因素
常常更起作用。在整部科學史中充滿了這樣的例子。有不少
科學家僅僅根據很不充分的數據和很少一點實驗結果(有時
甚至一點實驗結果也沒有),便突然靈機一動,得出了有用
的、合乎事實的論斷。這樣的論斷,如果按部就班地通過上
述理想的科學研究方法進行,就可能要用好幾年的時間才能
得到。
例如,凱庫勒就是在郵車上打瞌睡的時候,突然領悟到
苯的化學結構的。洛維則在半夜醒來的時候,突然得到了關
於神經刺激的化學傳導問題的答案。格拉澤卻由於無聊地凝
視著一杯啤酒,才得到了氣泡室的想法。
然而這是不是說,一切都是憑好運氣得來的,根本不需
要動腦筋去思考呢?不,絕對不是的。這樣的「好運氣」只
有那些具有最好領悟力的人才會碰上,換句話說,有些人之
所以會碰上這樣的「好運氣」,只是因為他們具有十分敏銳
的直覺,而這種敏銳的直覺則是依靠他們豐富的經驗、深刻
的理解力和平時愛動腦筋換來的。
阿西莫夫《你知道嗎?--現代科學中的一百個問題》
科學普及出版社
1984年
❾ 為什麼說實驗動物是生命科學研究的支撐條件
實驗動物是生命科學研究的支撐條件。
在生命科學領域里,進行實驗研究有四個支撐條件,即AEIR要素。
A:Animal:實驗動物;
E:Equipment:儀器設備;
I:Information:情報信息;
R:Reagent:化學試劑;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獲得高、精、尖的儀器設備、必要的情報信息和高純度的化學試劑已不是困難的事了,但要人們普遍了解和使用國際上公認的標准化實驗動物,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有錢也不一定能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