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氣候信息的降尺度分析方法

氣候信息的降尺度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20 22:52:06

『壹』 求如何分析氣候類型和氣候特徵的方法

氣候主要由兩方面的內容構成:降水量和氣溫
例如:
年平均氣溫大於20攝氏度,則該地位於熱帶地區.
a 降水量在12個月分布均勻,且年降水量大於2000mm 熱帶雨林氣候
b 降水量在12月里很少,且年降水量小於200mm 熱帶沙漠氣候

『貳』 請問目前研究氣候變化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能詳細就詳細點~謝謝

研究氣候變化影響的方法,通常有三類。(1)實驗室模擬或現場觀測實驗方法;(2)歷史相似或類比法;(3)在計算機上進行的數值模擬和預測的方法。以下將分別介紹(1)和(3)兩類方法的進展。

3.1實驗室及現場觀測實驗研究

為進行實驗研究,首先建立和發展了各種實驗模擬裝置和技術,其中包括生物遺傳控制技術、控制環境裝置和技術,開頂式氣候室、天然CO2場等,近年來得到迅速發展(劉世榮等,1996)。藉助這些裝置可以在人工模擬CO2增加的大氣環境中對植物或作物的生理、生長的變化進行研究,或者在一定的控制條件下,在實驗室或野外進行實驗,或觀測,以研究種群生長與競爭,群落結構與生產力,甚至生態系統的功能等。比如,在開頂式CO2濃度倍增的培養室中,對植物的生態、生理、生化及形態變化進行研究,分析植物對CO2倍增的反應機理等。

為了在野外進行實驗研究,已發展了各種野外觀測技術,如用紅外分析方法並配置附加氣路、電路系統,同步進行農田小氣候觀測和作物生長發育觀測(於滬寧等,1993,於滬寧,1993)。已初步建立了測定土壤—植被系統溫室氣體排放通量的方法,對中國典型的陸地生態系統(包括農田、森林、草地等)的溫室氣體排放通量和擴散規律進行了長期的野外定位觀測,對CO2通量進行了細致的觀測研究。為了探討CO2濃度增加對作物生產力的直接效應,在不同地力的農田,於冬小麥和夏玉米旺盛生長期放CO2氣體,使作用群體冠層中保持空氣CO2濃度倍增,用紅外CO2分析系統監測CO2濃度,設置CO2釋放系統以調節控制試驗小區的CO2濃度,同時觀測作物生長發育與產量效應。此外,為了解生態系統或生命帶對CO2濃度變化的響應,近年來,許多單位還開展了不同波段的遙感觀測,正在建立CO2監測網路。

3.2模式研究

使用計算機進行數值模擬和預測研究,近年來得到了迅速發展,這類方法為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研究的定量化提供了最科學最有效和最理想的方法。目前,研究農業、林業、水資源或自然生態系統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的模式可概括為靜態的,或經驗統計模式,和動態的或過程模式兩種類型。�

3.2.1經驗—統計模式

該模式是建立在氣候與植被、作物、水資源等暴露單位之間非動態的經驗或統計關系基礎上的數學模型。為研究對暴露單位的影響,需選擇當前和未來氣候、環境和社會經濟基準,並進行比較而得。其中,對未來氣候情景或構想的選擇有三種方式,一種是綜合構想,即給出未來增暖(如1.0℃-4.0℃)或降水變化的統一假定,這是一種最簡單或有些主觀的方式;第二種方式為相似(包括時間和空間)構想;第三種方式為全球環流(又包括平衡和瞬變)模式構想,這是目前模擬全球氣候物理過程唯一較可靠的工具,但鑒於模式有許多不確定性,各類模式間模擬或預測結果仍有很大差別,理所當然所得結果也必然千差萬別,因此,這種方式只能說是有發展前途的方式。在我國早期的研究多採用綜合構想法,近年來,利用我國歷史氣候的優勢與特色,相似構想法以及利用全球環流或區域氣候平衡模式構想法,已取得許多系統成果。此外,各種暴露單位或專業的經驗—統計模式,如植被、農業、林業、水資源等模式得到了迅速發展。 在生態環境方面,張新時,周廣勝等(1993)引進了Holdridge生命帶模型,利用綜合構想法研究了未來氣候條件下中國及青藏高原植被的演變趨勢。同時建立了植被第一性生產力模型(周廣勝等,1995)。陳育峰、李克讓(1996)在GIS的支持下採用9個綜合性氣候參數並將土壤作為氣候—植被響應關系的限制性因素,建立了中國氣候—植被響應模式,提高了模式精度,同時採用全球環境平衡模式構想法提供的網格點上的估算值,研究了對中國主要植被類型的面積、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影響。�

在農業方面,我國許多科學家利用綜合構想法及各類作物模式研究了氣候變化對作物和農業的影響。近年來,林而達等(1996)研製了中國隨機天氣模擬模型,可根據GCMs提供的年、季或月值生成作物模型及主要草地類型的模型所需的氣候情景下逐日最高最低氣溫、太陽輻射和降水量,從而研究了全球氣候變化對中國未來主要農作物和畜產量的影響。�

在林業方面,徐德應、劉世榮、郭泉水等(1997)通過構建的各樹種地理分布的生態氣候信息庫、應用生態信息系統軟體及森林生產力與氣候環境變數的相關模型,採用全球環流平衡模式構想法研究了氣候變化對中國主要造林樹種和森林生產力的影響。�

在水資源方面,劉春蓁等(1997)研製了三類不同的隨機天氣模型、不同氣候區的流域水文模型和水資源供需綜合評價模型,利用7個平衡GCMs輸出的未來氣候情景評價了氣候變化對我國主要流域水文和水資源的影響。

3.2.2過程模式

過程或動力學模式是指以過程為基礎,使用已確定的物理定律和理論來表達氣候和一個暴露單位之間相互作用的動力學。過程模式考慮的因素較多,較細微。通常,用過程模式進行影響和預測研究比經驗—統計模式的基礎更扎實。但主要問題是對模式的檢驗或模擬未來的影響所需輸入的資料要求較高,目前的過程模式只限於一些小范圍的空間點,有待向更大范圍或區域發展。在我國,已經引進或發展了許多過程或動力學模式,並取得初步成果。�

CERES、SPUR林窗動態模型是分析森林群落對氣候變化敏感性的一種有效工具,它能夠揭示氣候變化過程中森林群落的組織和生物量的變化及演替,模型考慮了光照、溫度、水分對樹木生長的影響,包含了從種子發芽、生長到死亡的全過程(陳育峰,李克讓,1996)。林窗模型在機制上符合邏輯,在結構上修改靈活,在建立上參數估計容易,在輸出上有多樣化選擇,林窗動態模擬的結果可以用來揭示森林生態系統漫長而又復雜的動態過程,可用來試驗人為干攏對森林結構及其變化的影響,檢驗森林演替理論或假說(邵國凡等,1995。)在我國先後由延曉東、趙士洞(1995)建立了長白山森林的林窗模型、邵國凡、趙士洞等(1995)和吳正方、鄧慧平(1996)構建了東北闊葉紅松林林窗模型,陳育峰、李克讓(1996)建立了四川紫果雲杉林窗模型,取得了初步成果。值得指出的是,林窗模型本來只是為模擬森林樹木動態過程而建立的,近年來已被推廣應用到草原和灌叢動態模擬上,在模擬草原動態過程時,特別強調了地下競爭過程(邵國凡等,1996)�

項斌等(1996)在研究紫花苜蓿在CO2倍增下的光合作用、蒸騰作用、氣孔導度、水分利用效率的生態生理變化,並在此基礎上對紫花苜蓿進行了生態生理過程模型化的研究。肖向明等(1996)應用Century生態系統過程模型模擬了內蒙古草原在1980-1989年的生物量動態,估算了物候變化和CO2倍增對典型草原初級生產力和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影響。高瓊等(1996)運用空間模擬的方法對東北松嫩平原鹼化草地景觀動態進行了模擬,在當前的氣候條件下,模型的輸出結果與觀測到的1989-1993年在Ihm2樣地內的班塊分布動態非常吻合。�

潘學標等(1996)構建了一個棉花生長發肓動態模型(COTGROW),該模型是應用作物模型的理論與方法,融氣候土壤環境條件和栽培管理措施為一體的模型,它以逐日氣候條件為驅動變數,以土壤條件為基礎,以栽培措施為影響因素,以碳素平衡為核心,綜合考慮土壤、植株的水分和礦質營養平衡共同對棉株生長發肓、形態發生與脫落和產量、品質形成的影響,該模型亦可模擬CO2濃度變化對產量的影響。�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動態模型,多數並未考慮過程的反饋機制和相互作用。季勁鈞(1996)把陸地表面大氣、植被與土壤之間的物理過程和植物的生理生態過程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個植被與大氣之間雙向的相互作用的過程模式。其中,大氣一植被相互作用模式是將植物生長機理性模型與大氣—植被土壤物理傳輸模型(即陸面過程模式)相耦合而構成。陸面過程模式包含了發生在大氣、植被與土壤之間的能量和水分輸送過程,它們將隨著植物生長的年變化而改變其強度和分配。植物生長模型中有光合、呼吸過程、干物質在各組織中的分配和凋落物的分解等。這些過程隨大氣與植被土壤溫濕狀況、光合有效輻射和大氣中的CO2濃度而變化。應用該模型已模擬了溫帶針闊混交林生物量、CO2、能量和水分通量的年變化,具有較強的模擬能力。如與區域氣候模式相嵌套,亦可預測氣候變化的區域影響。這是一類具有發展前景的動力學耦合模型。

『叄』 未來氣候變化對作物需水量的影響

石家莊平原區種植的主要農作物為冬小麥和夏玉米,種植面積占農作物總種植面積的70%以上,為一年兩季輪作種植。因此,本研究以冬小麥和夏玉米為代表作物進行計算。計算時間段為2011~2060年。

為了將未來氣候情景與現狀氣候條件進行對比,採用由中國國家氣候中心研製的NCC/GU-WG(2.0)天氣發生器軟體生成2011~2060年現狀氣候條件(RCP)氣象數據作為對照。該模擬軟體由中國國家氣候中心根據全國671個氣象站點1961~2000年的逐日氣象資料率定研製,具有較高的精度,見表7-1,軟體操作方便,直接選用相應模擬站點,然後點擊輸出按鈕即可,主要為2011~2060年逐日降水量、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和日照時數等。

表7-1 模擬氣象數據與實測數據之間的對比

註:表中最高氣溫為多年平均日最高氣溫,最低氣溫為多年平均日最低氣溫,降水量為多年平均降水量,日照時數為多年平均日照時數。實測數據來自中國氣象數據共享服務網。

一、計算方法

採用彭曼-蒙蒂斯(Penman-Monteith)公式計算農作物需水量,計算公式如下:

石家莊平原區地下水流場演變特徵與尺度效應研究

式中:ETo為參照作物需水量,mm;Rn為地表凈輻射,MJ/m2;G為土壤熱通量,MJ/m2;T為2.0m高處日平均氣溫,℃;U2為2.0m高處風速,m/s;es為飽和水氣壓,kPa;ea為實際水氣壓,kPa;Δ為飽和水氣壓曲線斜率,kPa/℃;r為干濕表常數,kPa/℃。以上計算公式所需基礎計算數據有逐日最高溫、逐日最低溫、平均風速、平均相對濕度及日照時數等,其餘計算參數均可由相應經驗公式計算獲得。本文計算過程在聯合國國際糧農組織研發的EToCalculatorV32軟體上實現,空氣濕度(%)選用 【Tdew=Tmin+2℃】 按鈕,風速(m/s)選用 【light tomoderate wind】 按鈕,選用 【interior lacation】 按鈕。

農作物灌溉需水量採用如下公式計算:

IR =KcETo-Pe (7-2)

式中:IR為灌溉需水量,mm;Kc為作物需水系數,採用劉鈺等(2009)的實測數據;Pe為作物生育期內有效降水量,mm。

作物生育期內有效降水量(Pe)採用如下公式計算,計算時間單元為旬。

石家莊平原區地下水流場演變特徵與尺度效應研究

式中:P為作物生育期內的降水量,mm。

二、數據來源

由於MPI-ESM-MR大氣環流模型的輸出數據解析度較低(1.865°×1.875°),需要進行降尺度處理。本文採用統計降尺度軟體SDSM(4.2),對RCP4.5氣候情景模式的逐日最高氣溫和逐日最低氣溫進行降尺度處理,預測因子為地面2.0m溫度場和海平面氣壓場,統計模型校核期為1961~1975年,驗證期為1976~1990年。

圖7-1和圖7-2 為研究區逐月最高氣溫和逐月最低氣溫實測數據與模擬數據1976~2010年系列。採用歸一化均方根差(RMSE)來度量實測與模擬系列的差異化程度,其計算公式為式(7-4),用兩者相關性來度量其一致性。

圖7-1 逐月最高氣溫實測數據與模擬數據之間的對比

圖7-2 逐月最低氣溫實測數據與模擬數據之間的比較

一般認為,RMSE<10%為極好,10% <RMSE<20%為好,20% <RMSE<30%為中等,RMSE>30%為差。兩者相關系數越接近1,說明兩者相關性越好(圖7-3)。

圖7-3 實測逐月氣溫數據與降尺度數據相關關系

a—最高氣溫;b—最低氣溫

石家莊平原區地下水流場演變特徵與尺度效應研究

式中:Si為模擬值,℃;Ri為實測值,℃;R為實測平均值,℃。經計算,1976~1990年年均最高氣溫的歸一化均方根差(RMSE)為8.9%,為極好水平,年均最低氣溫的為22.6%,為中等水平;從相關系數來看,最高氣溫為0.98,最低氣溫為0.99,均很高,說明實測值與模擬值一致性較好。

由於對降水序列進行降尺度處理相對復雜,且運用SDSM(4.2)軟體降尺度所得到的數據較同期實測數據誤差較大。本文參考了叢振濤等(2010)人的研究方法,採用如下步驟進行降尺度處理:

(1)分別統計大氣環流模型 MPI-ESM-MR 歷史輸出數據(1961~2000年)和RCP4.5氣候情景2011~2060年輸出數據1~12月降水量平均值。

(2)對比分析計算RCP4.5情景模式下1~12月降水平均值分別相對於歷史輸出數據1~12月平均值的增大程度。

3)將計算得到的RCP4.5情景模式下1~12月降水量平均值相對於歷史輸出數據的增大幅度分別計算疊加到由NCC/GU-WG(2.0)天氣發生器模擬生成的石家莊站2011~2060年1~12月降水序列,從而得到石家莊站RCP4.5情景模式下的逐日降水序列。

主要計算流程如圖7-4所示:

圖7-4 逐日降水量降尺度計算流程

三、結果分析

以氣溫為橫坐標,作物需水量為縱坐標,建立相關關系圖(圖7-5)。從圖上可以看出,隨著溫度的升高,兩種氣候情景下農作物需水量均呈直線遞增關系,但遞增幅度有所不同。在現狀氣候條件下,氣溫每升高1.0℃,農作物需水量增大40.7mm,RCP4.5情景下,需水量增大27.8mm。從未來50年2011~2060年農作物平均需水量來看,現狀氣候條件為1107mm,RCP4.5情景增大到1139mm。

圖7-5 不同氣候情景下年均最高氣溫對作物需水量的影響

a—RCP;b—RCP4.5

利用公式(7-2)和公式(7-3)可以計算得到石家莊平原區2011~2060年作物灌溉需水量。以降水量為橫坐標,灌溉需水量為縱坐標,建立相關關系圖(圖7-6)。可以看出,隨降水量的增大,兩種氣候情景下灌溉需水量均呈直線遞減關系,但遞減幅度有所不同。在現狀氣候條件下,降水量每增加100mm,灌溉需水量減小40mm,RCP4.5情景下,需水量減少45mm。

圖7-6 不同氣候情景下年均最高氣溫對作物灌溉需水量的影響

a—RCP;b—RCP4.5

從多年平均水平來看(2011~2060年),現狀氣候條件灌溉需水量為715mm,2011~2035年期間為709mm,2036~2060年期間為720mm。RCP4.5需水量為712mm,2011~2035年期間為707mm,2036~2060年期間為717mm。為了定量評價氣候變化對年需水量的影響,以需水量大於750mm為高強度灌溉需水量,700~750mm為中強度灌溉需水量,小於700mm為低強度灌溉需水量,則在現狀氣候條件下(RCP),低強度灌溉需水量年佔42%(2011~2060年),中強度佔34%,高強度佔24%;RCP4.5氣候情景下,低強度需水量年所佔比例較現狀氣候條件增大8%,中強度減小6%,高強度減小2%。

從年際角度來看,現狀氣候條件下,在2011~2035年期間,灌溉需水量在5%顯著水平上呈明顯下降趨勢,下降速率為13.5mm/10a,2036~2060年期間,無明顯上升或下降趨勢(圖7-7)。RCP4.5氣候情景下,在2011~2035年期間,灌溉需水量下降速率較現狀氣候條件下有所增大,為15.7mm/10a,同樣在2036~2060年期間,灌溉需水量無明顯上升或下降趨勢(圖7-8)。

圖7-7 現狀氣候條件下石家莊平原區2011~2060年期間灌溉需水量演變特徵

圖7-8 RCP4.5氣候情景下石家莊平原區2011~2060年期間灌溉需水量演變特徵

『肆』 氣候判斷方法

1、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炎熱乾燥,極少下雨。
2、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3、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全年高溫,一年分干、濕兩季。
4、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5、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一年分旱、雨兩季。
6、亞熱帶季風和亞熱帶濕潤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7、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多雨。
8、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9、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寒夏熱,年溫差較大,乾旱少雨,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10、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冬季長而嚴寒,夏季短而涼爽,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11、極地苔原氣候:冬長而嚴寒,夏短而低溫,降水稀少且集中在最熱的月份。
12、極地冰原氣候:全年酷寒,降水極少,大部分不足100毫米。
13、高原山地氣候: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氣溫隨海拔加而減,隨海拔減而加。(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全年低溫,年氣溫差較小,日較差大。
2氣候類型的判斷
根據氣候特徵圖判斷
氣候特徵圖很多,最常見的有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點狀圖、曲線圖、折線圖、氣候資料圖表等,對於這類圖的判斷,首先要准確掌握十種氣候的特徵,然後對這些圖所反映出的氣溫和降水特徵進行仔細分析,得出氣候特徵,從而確定氣候類型。分析的突破點是:
首先,根據最冷(熱)月份出現的時間判斷南北半球;其次,根據最冷月氣溫的數值特徵來判斷熱量帶;最後,分析降水量的多少及年內季節分配狀況來確定氣候類型。
依據氣候的成因判斷
一個地區的氣候主要受以下四個因素的影響: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面狀況、人類活動。
首先,要明確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規律是造成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因素,它決定了各地的熱量狀況、所屬的熱量帶;其次,要理解大氣環流對全球熱量和水汽的調節與輸送功能,及其在氣候形成中的作用。

『伍』 氣候預測的方法有哪幾類

氣候預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採用統計方法,另一類為動力學數值預報。
大約100年前,有的國家已經開始用相關回歸方法作長期預報。目前世界范圍正式作月、季氣候預報的大約有30多個國家。其中工作較多的除中國以外,有美國、日本、前蘇聯等國。但是,經驗預報一般水平不高,用比較粗略的分級檢查,大約預報准確率只有55%~60%。如果嚴格地逐月進行檢查,甚至於還達不到這個水平。其中氣溫預測水平稍高,降水量預測准確率有時還不到55%。
另一條途徑為動力學數值預報。歐洲中期數值預報中心(EcMwF)按時發布10 d逐日預報。如果以預報場與實況之間相關系數達到0.6作為可以接受的標准,預報時效已超過1周。但是,逐日預報是不可能無限制地作下去的。逐日預報有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可預報性(predictability)。理論分析及數值實驗均證明,逐日預報可預報性大約是2~3周,這就是說要做2~3周以上的逐日預報是不可能的。

『陸』 誰用過氣候變化統計降尺度模型SDSM

總覺得問題像碩士論文,問題比較復雜,點到即止。流域尺度的面源污染預測肯定要靠水文模型進行評價,光靠監測數據是不現實的。一般來說需要DEM數據,土地利用數據,土壤屬性數據,農田管理數據,點源排放數據,還有流域出口的流量水質數據以便於模型率定。這些數據只能用於現狀評價,如果要進行預測,就要涉及更為復雜的問題。首先就是未來的氣象數據預測,現在比較多的會使用CMIP3或者CMIP5的數據,但是具體研究要對數據進行將尺度處理,方法很多,個人了解不多,主要是動力降尺度或者統計降尺度。氣象數據預測之後還要進行土地利用變化預測,多數也會選擇模型,例如CLUE模型,結合一些經濟數據,得到未來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模式。最後要把這些整合好的數據帶入成熟的面源污染預測模型中,比較常用的就是SWAT。點到即止,剩下的請查閱文獻。

『柒』 如何描述描述氣候特徵和分析氣候成因(氣溫,降

氣溫:根據月均溫具體數值或相關資料,描述或比較氣溫特徵的主要點是:整體的高低;氣溫的年較差是大還是 小(是終年高溫、還是終年嚴寒、還是有明顯的季節變 化);具體是哪月氣溫高(夏)、哪月氣溫低(冬)。 降水:根據月降水量具體數值或相關資料,描述或比較降水特徵主要點在於:全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年變 化是大還是小;以及降水和氣溫的組合情況(是全年多雨 型、全年少雨型、還是夏雨型、冬雨型); 在進行兩種氣候數值的比較時,得分點主要在以上這六個方面。在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的比較時,尤其要抓住 氣溫和降水的年際變化的特徵。
(2)比較圖中C、D兩地氣候特徵的差 異,分析其形成原因。 C地為亞熱帶季風 氣候,夏季高溫多 雨,冬季溫和少 雨,降水豐富, 集中夏秋季節;
D地為地中海氣候, 夏季炎熱乾燥, 冬季溫和多雨,降 水量較少,冬季受 西風影響降水較多。 3030 00 NN 40 40 00 NN 90
90 00 WW 北美洲的關鍵「3線、2點」洛杉磯 4040 00 NN 北美的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以冬 北美的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以冬
季為例)分析找原因,北美洲 季為例)分析找原因,北美洲 地處北緯 地處北緯40 40~~60 60的陸地 的陸地 面積最大,東西兩岸緊靠大西
面積最大,東西兩岸緊靠大西 洋和太平洋,應該是溫帶海洋 洋和太平洋,應該是溫帶海洋 性氣候佔主導地位,但由於兩 性氣候佔主導地位,但由於兩
部受縱向排列的高大科迪勒拉 部受縱向排列的高大科迪勒拉 山系的阻擋,使太平洋的暖濕 山系的阻擋,使太平洋的暖濕 氣流只能影響沿海狹長地帶,
氣流只能影響沿海狹長地帶, 無法進入內陸。從而使溫帶海 無法進入內陸。從而使溫帶海 洋性氣候的范圍大大縮小。 洋性氣候的范圍大大縮小。
表示北美大陸中部是縱貫南北的 表示北美大陸中部是縱貫南北的 廣闊平原,地形北高南低,因 廣闊平原,地形北高南低,因 此,冬季來自北冰洋強烈的冷
此,冬季來自北冰洋強烈的冷 空氣可以長驅南下,氣溫急劇 空氣可以長驅南下,氣溫急劇
下降,形成寒潮天氣,使北美 下降,形成寒潮天氣,使北美 廣大地區冬季普通嚴寒。 廣大地區冬季普通嚴寒。 表示冬季北美大陸處於冷高壓區,
表示冬季北美大陸處於冷高壓區, 乾冷氣流從大陸內地直沖東海 乾冷氣流從大陸內地直沖東海 岸,使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擴 岸,使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擴
大大 30 30 00 NN 90 90 00 WW 共同 特點 主要 原因 不同 特點 主要 原因
B地降水量多於A地。A地位於大陸東岸,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風影響時間短,主要受來自大陸內部的乾燥氣流(冬季風)的影響;沿岸寒流經過。B地位於北美西海岸,
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常年受來自海洋的西風影響;地形為高大山地和高原,對濕潤 氣流的抬升作用明顯;沿岸有暖流經過。(6分)
北美洲的地中海式氣候具有什麼突出特點?地中海式氣候是屬於亞熱帶緯度大陸西岸型氣候,具有冬雨夏干,冬季溫和 夏季沿海涼爽、內陸炎熱乾燥的特徵。
北美洲的地中海式氣候區由於受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阻隔,僅分布於 北緯30~40的太平洋沿岸的狹長地帶。這里冬季在西風帶控制下,氣旋
活躍,冬雨一般佔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夏季由於處在北太平洋副熱帶高 壓的東緣,受東北信風控制,天氣乾燥而穩定,夏雨的比率尚不到3%,愈向
南夏季愈干。全年雨量適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間,自北向南 遞減。由於受加里福尼亞寒流的影響,使沿海地帶夏季氣溫不高,七月平均 氣溫為16~20,屬涼夏型;一月為8~12,因而年較差很小。但越 過海岸山脈以東,進入加里福尼亞谷地,由於受不到寒流的影響,谷地中各 城市最熱月的平均氣溫在22以上,日最高溫度平均在30~35,美國西 部的薩克拉門托1931年日最高溫度在32以上者在七月達27天,八月也有16 天,其絕對最高溫度達到45.6。薩克拉門托西距太平洋不遠,但最熱月(7 月)的平均氣溫比聖弗蘭西斯科要高出7左右,因而氣溫年較差要比涼夏型 大一些。南歐由於地中海的存在,使其地中海式氣候比北美洲的特徵更鮮明、 分布的范圍更加廣闊。

『捌』 如何將氣候情景數據降尺度到研究區

氣候特點是指的某個地區天氣的概況。天氣是一定區域短時段內的大氣狀態(如冷暖、風雨、干濕、陰晴等)及其變化的總稱.氣候是長時間內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平均或統計狀態,時間尺度為月、季、年、數年到數百年以上.天氣與氣候的區別是:天氣時間短,是多變的;氣候時間長,一般變化不大.氣候特點的是根據氣候情況總結出來的一種特性。

『玖』 氣候判讀的三大步驟

氣候判讀的三大步驟:

(1)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出現的月份判斷該地所在的南北半球。如果最冷月出現在一月,說明該地位於北半球;如果最冷月出現在七月,說明該地位於南半球。

(2)根據最冷月平均氣溫判斷該地所在的熱量帶。如果最冷月平均氣溫高於0°C低於15°C,該氣候是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如果最冷月平均氣溫低於0°C,該氣候就是溫帶氣候;該地最冷月平均氣溫高於15°C,該氣候就是熱帶氣候。如果該地最熱月平均氣溫低於10°C,該氣候可能是寒帶氣候。

(3)根據年降水量的多少,已經降水集中的季節判斷具體的氣候類型。熱帶氣候全年多雨是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少雨是熱帶沙漠氣候,旱季和雨季分明是熱帶季風氣候或者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氣候中雨熱同期的是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不同期的是地中海氣候。終年溫和降水分布均勻是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明顯集中與夏季是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比較少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終年氣溫低降水少的可能是高原山地氣候。

『拾』 分析氣候特徵的方法分為三步:1_2_3_

1.讀氣溫曲線圖,分析該地區的冷熱狀況
該地最冷月份(1月,用1月代表冬季)平均氣溫在 ℃以上,該地最熱月份(7月,用7月代表夏季)平均氣溫在 ℃以上。由此得出,該地 。
2. 讀降水柱狀圖,分析該地區的干濕狀況
該地降水量 月在100mm以上,該地降水量 月在30mm以下。由此得出,該地 。
3.根據該地的冷熱和干濕狀況,可知該 地的氣候特徵是

閱讀全文

與氣候信息的降尺度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泰國去黑頭水使用方法 瀏覽:741
基礎試驗檢測方法 瀏覽:944
分析化學中數理統計方法 瀏覽:498
安卓手機自動切換wifi設置方法 瀏覽:320
腿部拉伸方法簡單 瀏覽:468
快速急剎車的正確方法 瀏覽:249
銅板與銅板連接方法 瀏覽:122
絲瓜種植方法的圖片 瀏覽:340
超市各種率的計算方法 瀏覽:722
小米手機亮度設置方法 瀏覽:331
魔方快速恢復原樣方法 瀏覽:528
上油泵安裝接頭安裝方法 瀏覽:874
用彩泥捏凳子的簡便方法 瀏覽:354
教具使用情況研究方法 瀏覽:595
手機淘寶猜你喜歡推廣方法介紹 瀏覽:995
胡夫金字塔用作比較的方法怎麼寫 瀏覽:22
蘇州牛皮癬中葯治療方法 瀏覽:714
正確的供奉方法圖片 瀏覽:393
練微笑的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154
茅台vip用酒查真偽鑒別方法 瀏覽: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