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手工紙的種類
我國傳統手工紙品類繁多,分類方法也有不少,可以按原材料分、按地域分、按生產工藝分、按用途分、按生熟分等,可以分成很多品類。但是就我國傳統手工紙的原材料來說,大多不出這十個字「麻構竹藤桑,青檀稻瑞香」。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把傳統的手工紙大致分為以下五大類:麻紙、皮紙、藤紙、竹紙、宣紙。
一、麻紙:
以麻類植物的韌皮纖維為原料所造,起源最早應用最廣泛的是薴麻,其次還有大麻、亞麻。麻紙是中國古代圖書典籍的用紙之一,是一種大部分以黃麻、布頭、破履為主原料生產的強韌紙張。麻紙的特點是纖維長,紙漿粗(紙表有小疙瘩)紙質堅韌,雖歷經千餘年亦不易變脆、變色;外觀有粗細厚薄之分,又有「白麻紙」、「黃麻紙」之別;其抄紙簾紋間距二三公分、三四公分、五六公分不等;有的橫簾紋和豎簾紋相交,間距豎約一指半;背面未搗爛的黃麻、草跡、布絲清晰可辨;可作為可靠的古籍鑒定依據之一。隋唐五代時的圖書(碑帖裝裱)多用麻紙,宋元時已不佔主要地位,明清時麻紙的使用更為稀少。麻紙後人偽造及難。
二、皮紙:
以樹木韌皮纖維為原料抄造,一般來說皮紙包括構皮紙、桑皮紙、雁皮紙、三椏皮紙(又叫山棉皮)、柳構皮紙、納西族的東巴紙、藏族的狼毒草紙,等等……其原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桑科植物構樹、楮樹、桑樹,另一類是瑞香科植物瑞香、結香、滇結香、蕘花、狼毒草,等等……
皮紙之中構皮紙所見最多,由於構樹和楮樹都桑科構屬,二者不易區分,習慣上認為是同一種樹,所以一般將將此兩種皮料所抄紙張都稱之為構皮紙,約起源於漢蔡倫時期,後世聞名的澄心堂紙即為構皮紙,構皮紙在文獻中也常被稱之為棉紙。構皮紙之後為桑皮紙,因桑皮纖維表面裹有一層透明膠衣,桑皮紙常有絲質光澤,曾被稱為蠶繭紙,著名的乾隆高麗紙也是桑皮紙。
三、藤紙:
以藤類植物的韌皮為原料抄造,主要有葛藤、紫藤、黃藤等等,亦稱「剡藤」、「剡紙」、「溪藤」。唐宋時在剡溪一帶曾極度輝煌,後因對當地的藤類植物過度砍伐而消失。而越中多以古藤製紙,故名「藤紙」。孫能傳《剡溪漫筆小敘》:「剡故嵊地,奉化與嵊接壤亦有剡溪,為余家上游。其地多古藤,土人取以作紙,所謂剡溪藤是也。」因之紙名「剡藤」。
四、竹紙:
顧名思義竹紙就是以竹子為原材料造的紙。主要原料為毛竹,此外還有苦竹、綠竹、慈竹、黃竹等等。我國四川省夾江縣和浙江省富陽市為竹紙的重要產地。竹紙種類繁多,常見的有毛邊紙、毛太紙、元書紙、玉扣紙、連史紙,傳統的富陽宣和夾江宣紙也屬竹紙,不過現在很多都改由龍須草抄造。
以嫩竹為主料生產的夾江手工書畫紙具有潔白柔軟、浸潤保墨、纖維細膩、綿韌平整等特點,被人們贊之曰"淡畫不灰、淡潑濃、濃潑淡、詩有煙霞氣,書兼龍虎姿"。與安徽宣紙齊名,曾被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贊之為"國之二寶"。
現在富春竹紙主要產於富春江南岸山區及青雲、龍羊、新登等地。富陽素有"土紙之鄉"之稱。歷史上,富春竹紙名品竟出,以其紙質柔軟、卷舒雖久而墨中不渝,不為蟲蛀的特點,享譽國內外。歷史上,富春竹紙名品競出,行銷國內並出口日、韓、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其中,昌山紙獲1915年農商部最高特貨稱號和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二等獎、1926年北京國貨展覽會三等獎,京放紙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二等獎、1926年北京國貨展覽會三等獎,元書紙和烏金紙獲1929年杭州西湖博覽會特等獎,刷黃紙和五千元書紙獲1929年西湖博覽會一等獎。由於多種原因的影響,生產陷於窘境,加上造紙匠人大都年事已高,富春竹紙傳統製作技藝後繼乏人,瀕臨消亡,亟待搶救、保護。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四川省夾江縣的楊占堯和浙江省富陽市的庄富泉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五、宣紙:
原產於安徽涇縣(原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故稱「宣紙」),現主要產於安徽涇縣。是中國古代用於書寫和繪畫的紙。宣紙起於唐代,歷代相沿。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今黃山市黃山區)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於涇縣。當時涇縣為寧國府管轄,寧國府治在今宣城,宣城為宣紙集散地,所以這里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亦有人稱涇縣紙。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嚴格來說,宣紙該屬於皮紙的,早期宣紙由純青檀皮抄造,是名符其實的皮紙,後來加入了稻草,紙張特性跟皮紙也有較大差距,所以單分出來,作為一個特殊的種類。至於宣紙的起源目前各家說法不一,也無定論,但其大規模出現是在明朝。
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並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寫字則骨神兼備,作畫則神采飛揚,成為最能體現中國藝術風格的書畫紙,所謂「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這是書畫家利用宣紙的潤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運筆疾徐有致而達到的一種藝術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故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十九世紀在巴拿馬國際紙張比賽會上獲得金牌。宣紙除了題詩作畫外,還是書寫外交照會、保存高級檔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紙。我國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大都用宣紙保存,依然如初。
由於現代人對宣紙的熱愛以及過度的宣傳和神話,宣紙戴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光環,很多皮紙的榮譽都被扯到宣紙身上。其實宣紙只是我國傳統手工紙的一種,雖然在近代由於宣紙得到不少書法、繪畫大家的推崇,但在宣紙之外還有很多很好的手工紙,在某些特性上它們非宣紙所能比,這些紙曾經都輝煌過,為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過重要貢獻,不能因為一家獨大而被忽視和遺忘。畢竟琳琅滿目、品類繁多才是書畫人的福氣。
『貳』 構子紙和宣紙有區別嗎
構子紙和宣紙是有區別的:一、原料不同;二、製作工藝有差異;三、對墨或色的表現不同,構皮紙不如宣紙;四、對水墨的浸潤度、敏感度不同,構皮紙屬半生熟,不適合大寫意,筆墨的表現力受限;五、紙張的白度宣紙好過構皮紙不少。
『叄』 桑皮紙與檀皮紙的區別
主要區別有,製作材料不同、材質不同、用途不同,具體如下:
一、製作材料不同
1、桑皮紙
是用桑樹皮製作出來的紙。
2、檀皮宣紙
是用青檀樹的皮製作出來的紙。
二、材質地不同
1、桑皮紙
桑樹皮纖維韌長,且非常結實,桑樹皮製作的紙柔韌且薄,纖維交錯均勻,紋理美觀。又因其輕薄軟綿,拉力強,不褪色,吸水性強,紙紋扯斷如棉絲,所以又稱「棉紙」。
三、用途不同
1、桑皮紙
古時一直用於高檔書畫、高級裝裱用紙,除了作普通用紙外,制傘、糊簍、做炮引、包中葯、制扇子等等也有廣泛應用。
精製的桑皮紙還是維吾爾族姑娘綉花帽必用的輔料。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桑皮紙退出人們日常生活。
2、檀皮宣紙
主要用於書畫,其特點就是潤墨性好、層次感強,其書畫效果能充分體現出國畫和書法技法中的「五筆七墨」和「五色六彩」。使的筆墨與紙相互依賴、相得益彰。使的作品的情志意趣淋漓的表達,靈感意境狂野的散射出來。特別能體現墨的特性,達到理想的書寫效果。
『肆』 請問紙的製造過程是什麼
紙的製造過程大體分為:原料處理、原料加工、抄制三步。
過程見圖:
知識點延伸: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用於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
『伍』 紙張的製造過程(8個步驟)
紙張的製造過程如下:
1、木料去皮。原料有很多,這里用木頭作原料,質量好。將用來造紙的木料放進滾筒,去掉樹皮。
(5)構皮紙的製作方法和視頻擴展閱讀
造紙原理:
造紙生產分為制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頁。
參考資料
網路—造紙
『陸』 小作坊生產構皮紙需要充足原料外,還需要什麼,地理問題
小作坊生產夠皮,只需要充足原料外,還需要一些水一些膠混在一起。
『柒』 如何在家中造紙
家中不可以造紙,造紙分有機制和手工兩種形式,機制是在造紙機上連續進行,將適合於紙張質量的紙漿,用水稀釋至一定濃度,在造紙機的網部初步脫水,形成濕的紙頁,再經壓榨脫水,然後烘乾成紙。
手工則用有竹簾、聚酯網或銅網的框架,將分散懸浮於水中的纖維抄成濕紙頁,經壓榨脫水,再行曬干或烘乾成紙。
機制和手工兩種造出來的紙最大區別在於,由於手工紙採用人工打漿,紙漿中的纖維保存完好;機制紙採用機器打漿,紙漿纖維被打碎。使得手工紙在韌性拉力上大大優於機制紙。
(7)構皮紙的製作方法和視頻擴展閱讀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期,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後期用於紡織。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檀木和構皮(即楮皮)。
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捌』 傣族手工造紙技藝你了解多少呢
傣族手工造紙技藝是在中國傳統造紙術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一門工藝。臨滄市永德縣永康鎮芒石寨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芒團村是其流傳地區之一。臨滄一年四季均可造紙,平均一個造紙者每天可做300張紙。造紙原料為桑科植物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皮(楮皮),傣語為「埋沙」。芒石寨和芒團村均不種構樹,原料需從附近村寨收購。剝構皮講究時令,民間有「七竹八木」之說。造紙工藝完整保留了造紙術發明初期的「浸泡、蒸發、搗漿、澆紙、曬紙」,共有5步流程11道工序,包括採料、曬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滌、搗漿、澆紙、曬紙、砑光、揭紙等。造紙工具簡單,除一口鐵鍋外全都是竹木器具輔以石塊,其中澆紙用的竹簾用自製土布和竹片製成,與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的楮皮造紙方法一致。構皮紙具有堅韌潔白、柔潤光滑、久存不陳、力撕不破、防腐防蛀等優點,多作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緬寺抄寫經文之用,還廣泛應用於民俗活動及日常生活、食品及茶葉包裝、金融系統捆幣等用途,有很好的保潔、環保作用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目前,民間手工藝品加工和書法、美術界、茶葉廠大量使用手工構皮紙,發展前景很好。臨滄傣族手工造紙工藝保持一家一戶的生產形式,傳女不傳男,傳承譜系祖輩沿襲。近年來,由於橡膠等經濟林木的大量種植,造成構樹資源短缺,成本變得昂貴,加上造紙工藝繁雜且勞動強度大,造紙的規模遠不如從前。目前兩個寨子200多戶人家中,只有40多戶人家仍在造紙,且造紙者都是40歲以上的女性。芒團村傳承情況較好,傳統技藝保留完整;芒石寨會造紙的10位婦女年齡都在60歲以上,缺少年輕傳承人。
『玖』 古代羊皮紙製作過程!
羊皮紙是製作書本或提供書寫的一種材料。最好的羊皮紙稱做犢皮紙vellum,往往被拿來用在最重要的書籍抄寫上。
羊皮紙又稱工業羊皮紙,是一種半透明的包裝紙,它主要供包裝機器零件、儀表、化工葯品等。製造羊皮紙的主要原料是化學木漿和破布漿,把原料抄成紙頁後再送入72%濃硫酸浴槽內處理幾分鍾,這道工序稱為「羊皮紙」作用。羊皮紙的特徵是結構緊密,防油性強,防水,濕強度大,不透氣,彈性較好,該紙經過羊皮化,具有高強度及一定的耐折度。可作半透膜。
埃及托勒密王朝為了阻礙帕珈馬在文化事業上與其競爭,嚴禁向帕珈馬輸出埃及的紙莎草紙。於是帕珈馬人就發明了羊皮紙。
羊皮紙是以羊皮經石灰水浸泡,脫去羊毛,再兩面刮薄、拉伸中乾燥、打磨,便成了這種新的書寫材料。羊皮紙的英文名稱'Parchment'就是由這個城市的名字而來的。把這些羊皮訂成小冊子,稱為手抄本,再合訂成冊,使成為留傳後世的羊皮典籍。
現在的羊皮紙則主要是由植物製成。羊皮紙是一種透明的高級包裝紙,又稱硫酸紙。它是羊皮原紙經硫酸處理之後所得的一種變性加工紙。它是一種高強度的紙,一般用破布漿或化學木漿製成,製造過程中不加任何填料、膠料,因而羊皮紙的吸水性好,組織均勻。由於羊皮紙經過了硫酸處理,所以羊皮紙的強度很好,被廣泛的應用於機械零件、儀表、化學葯品等工業產品和食品、醫葯品、消毒材料等內包裝用
事實上羊皮紙並不僅由小羊皮做成,有時也用小牛皮來做。羊皮紙兩面光滑,都能書寫,且書寫方便,能夠讓鵝毛筆的書寫呈現飽滿的色彩,拿來摺成書本也沒有問題。比紙莎草紙更加適用,但價格昂貴,帕珈馬圖書館的一些藏書就是羊皮紙作的。
『拾』 白棉紙是什麼做的
廣西民間特色產品——紗紙棉紙皮紙簡介
中國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貢川村紗紙(又叫構皮紙、白棉紙、皮紙)雲龍紙、綿紙,是繼承和發揚祖傳上千年歷史的紗紙生產工藝、它又保持了祖國古代生產紗紙的傳統。紗紙、雲龍紙、綿紙是以山區特有的構樹皮、紗樹皮、野生植物皮、植物膠等為原料,其生產工藝完全沿用古代手工作坊21道工序特製加工而成,製成的紙張纖維長,其質量特點是具有極高的韌性、極好的吸水吸濕性、透氣性,富有彈性,所產的紗紙具有紙質堅韌潔白、細韌柔軟、拉力強韌的特點,無毒、環保、耐用,細嫩、防腐防蛀,吸墨性強,不易變色,久存不陳,保存年代久,成為歷代人書寫重要的契約家譜及佛教道教經文迷信掃墳用紙及各類包裝、茶葉包裝、葯材、食品酒類,人參鹿茸、參茸包裝等用紙,還有其它各類工藝、書畫、書籍、燈籠、傘業、燈罩、紙扇 、風箏、工藝品包裝等多種行業用紙。該產品銷往區內外,還轉銷港澳台和東南亞各國及歐州、西歐、非州一帶。
本廠目前共有手工和機械製造加工兩條生產線, 主要生產的優質全木漿薄型紙(平板及捲筒),產品包括紗紙,構皮紙、白棉紙、皮紙,白色/彩色的薄頁紙、拷貝紙、半透明紙,及印刷禮品包裝紙、水果套袋紙、食品包裝紙、棉紙、引線紙等系列其他紙品20多種紙品,產品經國家衛生、質量監測部門檢測合格,符合食品包裝要求,歡迎選購。
供應:紗紙(又叫構皮紙、白棉紙、皮紙)綿紙、食品葯材包裝棉紙 、茶葉包裝棉紙、普洱茶包裝棉紙 、各種包裝棉紙、 捲筒棉紙、全木漿薄型紙(平板及捲筒)五色紗紙、彩色紗紙、雲龍紙(顏色可選)捲筒雲龍紙、燈籠紙、燈罩紙、傘業紙、扇紙、工藝紙、書畫紙、風箏紙、防潮紙、銀行專用捆鈔條、煙花爆竹引線紙、薄頁紙、拷貝紙、半透明紙,印刷禮品包裝紙、迷信掃墳祭事用紙,契約家譜紙,佛教道教經書紗紙棉紙等用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