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計算方法 > 計算方法理解法

計算方法理解法

發布時間:2022-05-12 10:57:54

A. 計算方法到底是什麼

計算方法是數學課。

計算方法主要內容有:插值法,函數逼近,曲線擬和,數值積分,數值微分,解線性方程組的直接方法,解線性方程組的迭代法,非線性方程求根,常微分方程的數值解法。這是數學系的專業課。

計算方法用計算機求解數學計算問題的數值計算方法及其理論的學科。它以數字計算機求解數學問題的理論和方法為研究對象,為計算數學的主體部分。

計算方法的學習方法:

一、學生要清楚一周內所要做的事情,然後制定一張作息時間表。在表上填上那些非花不可的時間,如吃飯、睡覺、上課、娛樂等。安排這些時間之後,選定合適的、固定的時間用於學習,必須留出足夠的時間來完成正常的閱讀和課後作業。

二、學習前先預習。這就意味著在學生認真投入學習之前,先把要學習的內容快速瀏覽一遍,了解學習的大致內容及結構,以便能及時理解和消化學習內容。當然,學生要注意輕重詳略,在不太重要的地方學生可以花少點時間,在重要的地方,學生可以稍微放慢學習進程。

三、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時間,這也意味著在課後少花些功夫。課堂上要及時配合老師,做好筆記來幫助自己記住老師講授的內容。

四、學習要有合理的規律。課堂上做的筆記學生要在課後及時復習,不僅要復習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重要內容,還要復習那些學生仍感模糊的認識。如果學生堅持定期復習筆記和課本,並做一些相關的習題,學生定能更深刻地理解這些內容,學生的記憶也會保持更久。

B. 數學簡便計算,有哪幾種方法

簡便計算主要有三大方法,分別是加減湊整、分組湊整、提公因數法。

它採用數學計算中的拆分湊整思想,通過四則運算規律,從而簡化計算。

就像68+77=?

大多數人不一定立刻能算出結果,

如果換成70+75=?

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一口算出和是145。

這里其實就是把77拆分成2+75,

68+77

=68+2+75

=70+75

=145

遇見復雜的計算式時,

先觀察有沒有可能湊整,

湊成整十整百之後再進行計算,

不僅簡便,而且避免計算出錯。

①加減湊整

【例題1】999+99+29+9+4=?

題中999,99,29,9這四個數字與整數1000,100,30,10都是相差1,4就可以拆分成1+1+1+1,把這4個1補到999,99,29,9上,原式就可以簡化成:

999+99+29+9+4

=999+99+29+9+1+1+1+1

=999+1+99+1+29+1+9+1

=1000+100+30+10

=1140

【例題2】5999+499+299+19=?

看完例1,再來看看例2,還是末位都是9,自然要用我們的湊整法了,不過稍有不同,因為例2中沒有4來拆分成1+1+1+1。

沒有槍沒有炮,自己去創造!

先把它加上1+1+1+1,然後再減去4,不就相當於式子加了一個0嗎?

5999+499+299+19

=5999+1+499+1+299+1+19+1-4

=6000+500+300+20-4

=6816

②分組湊整

在只有加減法的計算題中,將算式中的各項重新分下組湊整,也可以使計算非常方便。

【例題3】100-95+92-89+86-83+80-77=?

題目中的兩位數加減混合運算,硬算是非常費勁的,但是似乎又不能拆分湊整,再觀察題目可以發現從第2個數95起,後面的數都比前一個小3。

根據加法減法運算性質,我們給相鄰的項加上括弧。

100-95+92-89+86-83+80-77

=(100-95)+(92-89)+(86-83)+(80-77)

=5+3+3+3

=14

湊整法不僅可以用在加減計算中,乘除加減混合運算也常常會考到。

③提取公因數法

這就需要用到乘法分配律提取公因數,

又稱為提取公因數法。

如果沒有公因數,我們可以採取乘法結合律變化出公因數。

a×b=(a×10)×(b÷10),

a×b÷c=a÷c×b,

a×b×c=a×(b×c)。

【例題4】47.9x6.6+529x0.34=?

很明顯題目中的6.6+3.4=10,我們想辦法湊出一個3.4,這就用到了a×b=(a×10)×(b÷10)。但是即使10湊出來,仍然不能提取公因數來簡便計算,這就得用到乘法分配律,52.9x3.4=(47.9+5)x3.4,創造出一個47.9,方便我們提取公因數。

47.9x6.6+529x0.34

=47.9x6.6+529÷10x10x0.34

=47.9x6.6+(47.9+5)x3.4

=47.9x(6.6+3.4)+17

=496

簡便計算的考察重點在於四則運算規律的靈活運用,方法掌握的基礎上,對於四則運算規律必須牢記在心,才能更好地理解運用。

C. 數學簡便計算,有哪幾種方法

數學簡便計算方法:

一、運用乘法分配律簡便計算

簡便計算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指的是:

ax(b+c)=axb+axc

cx(a-b)=axc-bxc

例1:38X101,我們要怎麼拆呢?看誰更加的靠近整百或者整十,當然是101更好些,那我們就把101拆成100+1即可。

38X101

=38X(100+1)

=38X100+38X1

=3800+38

=3838

例2:47X98,這樣該怎麼拆呢?要拆98,使它更接近100。

47X98

=47X(100-2)

=47X100-47X2

=4700-94

=4606

二、基準數法

在一系列數中找出一個比較折中的數來代表全部的數,要記得這個數的選取不能偏離這一系列數。

例:

2072+2052+2062+2042+2083

=(2062x5)+10-10-20+21

=10310+1

=10311

三、加法結合律法

對加法結合律(a+b)+c=a+(b+c)的運用,通過改變加數的位置來獲得更簡便的運算。

例:

5.76+13.67+4.24+6.33

=(5.76+4.24)+(13.67+6.33)

=30

四、拆分法

顧名思義,拆分法就是為了方便計算把一個數拆成幾個數。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如:2和5,4和5,2和2.5,4和2.5,8和1.25等。注意不要改變數的大小哦!

例:

3.2×12.5×25

=8×0.4×12.5×25

=8×12.5×0.4×25

=1000

五、提取公因式法

這個方法實際上是運用了乘法分配律,將相同因數提取出來。

例:

0.92×1.41+0.92×8.59

=0.92×(1.41+8.59)

=9.2

D. 如何正確理解的計算方法

計算
1. 般情況算基本操作重復執行數模塊n某函數f(n)算間復雜度記做:T(n)=O(f(n))
析:隨著模塊n增算執行間增率 f(n) 增率比所 f(n) 越算間復雜度越低算效率越高
2. 計算間復雜度候先找算基本操作根據相應各語句確定執行數再找 T(n) 同數量級(同數量級:1log(2)nnn log(2)n n平n三2nn!)找f(n) = 該數量級若 T(n)/f(n) 求極限數c則間復雜度T(n) = O(f(n))
例:算:

1
2
3
4
5
6
7
8
9

for(i=1;i<=n;++i)
{
for(j=1;j<=n;++j)
{
c[i][j]=0;//該步驟屬於基本操作執行數:n平
for(k=1;k<=n;++k)
c[i][j]+=a[i][k]*b[k][j];//該步驟屬於基本操作執行數:n三
}
}

則 T(n) = n 平+n三根據面括弧同數量級我確定 n三 T(n)同數量級
則 f(n) = n三根據 T(n)/f(n) 求極限數c
則該算間復雜度:T(n) = O(n^3) 註:n^3即n3
3.pascal比較容易理解容易計算:看看幾重for循環重則間復雜度O(n)二重則O(n^2)依類推二則O(logn)二例快速冪、二查找for循環套二間復雜度則O(nlogn)

E. 怎麼理解科學計演算法

數學術語,a×10的n次冪的形式。將一個數字表示成 (a×10的n次冪的形式),其中1≤|a|<10,n表示整數,這種記數方法叫科學記數法。

F. 在豎式計算教學中怎樣做可以讓孩子更好的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

小數乘法計演算法則的基礎是整數乘法,整數乘法的列豎式計算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基礎的,可是如何讓學生理解「小數乘法的計演算法則同整數乘法的計演算法則相同」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如何使學生從整數乘法列豎式計算過渡到小數乘法的列豎式,理解好計算的算理顯得非常重要。 一、要幫助學生復習「乘數的變化引起積的變化的規律」,在教學中我首先給出幾組口算題,引導學生發現規律,體驗發現的樂趣。充分理解(1)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擴大(縮小)多少倍,積就會擴大(縮小)相同的倍數;(2)一個乘數擴大(縮小)多少倍,另一個乘數也擴大(縮小)多少倍,積就會擴大或縮小它們倍數的乘積倍。引導學生直接運用這個規律口頭計算出2.4×4,同時運用小數乘整數的意義進行驗證,然後再計算出1.5×0.3感受規律的正確性。 二、規范豎式的書寫格式。 有了前面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2.4×14時,學生不再感到困難,能算出正確的結果,但有的學生在列豎式時,把14與2.4的整數部分對齊了,多數學生寫對了,可要他們說出為什麼這么寫,部分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數點為什麼不對齊了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已經將2.4擴大10倍,計算的是24乘14了,所以根據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計算,而不是小數乘法了,最後還得將積縮小10倍。也就是在積的末位數出一位,點上小數點。後來學生在計算象12.7×23、5.2×0.64等題時,都能正確列出豎式進行計算了 三、引導學生總結出小數乘法計演算法則:「計算小數乘法,先按照整數乘法的法則算出積,再看乘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兩個乘數一共有3位小數,那麼積肯定是3位小數。 存在的問題是:有的同學認為:兩位小數乘一位小數,如果積的末尾有0,那積就不是三位小數,如0.25×0.4的積本來是0.100,但因小數末尾的零可以省略,便得到積為0.1,於是就出現了兩位小數乘一位小數,積不一定是三位小數的情況。 針對學生出現的不同意見,我先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提醒同學們在判斷小數乘法的積是幾位小數時,要根據小數乘法的計演算法則,如計算0.25×0.4時,我們先用25×4=100,然後看乘數當中一共有3位小數,於是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3位點上小數點,而不是先去零後,再數位數。雖然為了書寫簡便,在不影響積的大小的情況下,我們根據小數的性質將小數部分末尾的0省略,但省略不等於沒有。所以兩位小數乘一位小數,積一定是三位小數

G. 計算題的方法技巧

1、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看,現在的計算題的計算量和計算難度都要求不高。

主要涉及這幾個公式:

密度公式:(ρ=m/V); 固體壓強公式:P=F/S;

功的公式:(W=Fs); 功率公式:(P=W/t=Fv);

機械效率公式:(η=W有用/W總); 熱量計算公式:(物體溫度變化吸、放熱:Q=cmΔt;燃料燃燒放熱:Q=qm);

歐姆定律公式:(I=U/R); 電功公式:(W=UIt);

電功率公式:(P=UI=W/t); 電熱公式:(Q=I2Rt),此外可能會用到阿基米德原理,即F浮=G排。

2、解答計算題的一般步驟:

(1)細心讀題審題 (2)尋找解題根據 (3)解答和檢驗

3、解計算題的一般要求:

(1)要明確已知條件和相對隱含條件,確定主要解題步驟。

(2)分析判斷,找到解題的理論依據。

(3)分清各個物理過程、狀態及其相互聯系。

(4)計算過程應正確、規范。要正確寫出有關的公式,正確代入公式中物理量的數字和單位。能畫圖的可以作圖輔佐解題。

4、解計算題應注意:

單位的統一性;物理量的同體性、同時性;解題的規范性。

5、計算題的主要類型:

1)有關密度、壓強、機械功、功率和效率的計算

此類試題一般圍繞「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展開,同時考慮實際使用機械做功時要克服機械自重、摩擦等因素,因此使用任何機械的效率都小於100%。

解題時要注意:

(1)分清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什麼是有用功,什麼是總功

(3)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主要因素(初中物理中一般不考慮拉線質量)。

(4)可根據滑輪組中n=s/h 來確定動滑輪上繩子的股數

2)有關熱量、能量轉換的計算

熱量計算公式:物體溫度變化吸、放熱:Q=cmΔt;燃料燃燒放熱:Q=qm;電熱公式:Q=I2Rt

解此類題注意:①各種能量間轉換的效率②各物理量的單位統一為國際單位。

3)有關電路、歐姆定律、電功、電熱的計算

(1)電路的結構變化問題 (2)電路計算中的「安全問題」。

4)綜合應用的計算

總之,無論是解好哪種類型的物理題,除了掌握好一定的解題方法外,解題時審題是關鍵,否則將會離題萬里,前功盡棄。

審題時需注意:

(1)理解關鍵詞語(2)挖掘隱含條件(3)排除干擾因素

三.巧解計算理解符號

1.盡量用常規方法,使用通用符號答題

1) 掌握通用解題技巧,以不變應萬變。

2) 使用准確的物理符號。

比如像時間、路程、摩擦力等等,這些物理量都是有相應的通用符號的,規范的選擇即可,但是也要避免和題目中已有的符號沖突。

3) 簡單的技巧練到極致就是絕招。

以上所有方法,可能同學們剛運用時感到吃力,但是只是有意識地訓練之後,慢慢就可以游刃有餘了。所以加強基本方法的訓練至關重要。

2.對復雜的數值計算題,先解出符號表達

1)掌握數值計算題應用符號公式的「三部曲」。

物理數值計算題的答題,要求明確寫出應用公式,並在帶入數值時,必須既有數據又有單位,而且書寫清晰,計算正確。間接表示為「三部曲」,即(A)公式;(B)代入;(C)結果。

2)代入數值計算題的表達符號要標准化。

當計算題中涉及到物理量單位時,要用課本上規定的國際單位符號來表示。

3)把符號替換為數值,數值計算題答案書寫要合理化。

H. 1.計算教學中,如何處理算理與計算方法的關系

計算的算理是指計算的理論依據,通俗地講就是計算的道理。算理一般由數學概念、定律、性質等構成,用來說明計算過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計算的演算法是計算的基本程序或方法,是算理指導下的一些人為規定,用來說明計算過程中的規則和邏輯順序。

算理和演算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算理是客觀存在的規律,主要回答「為什麼這樣算」的問題;演算法是人為規定的操作方法,主要解決「怎樣計算」的問題。算理是計算的依據,是演算法的基礎,而演算法則是依據算理提煉出來的計算方法和規則,它是算理的具體體現。算理為計算提供了正確的思維方式,保證了計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演算法為計算提供了便捷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保證了計算的正確性和快速性。算理和演算法是計算教學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面。

處理好算理與演算法的關系對於突出計算教學核心,抓住計算教學關鍵具有重要的作用。當前,計算教學中「走極端」的現象實質上是沒有正確處理好算理與演算法之間關系的結果。一些教師受傳統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的支配,計算教學只注重計算結果和計算速度,一味強化演算法演練,忽視算理的推導,教學方式「以練代想」,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導致教學偏向「重演算法、輕算理」的極端。與此相反,一些教師片面理解了新課程理念和新教材,他們把過多的時間用在形式化的情境創設、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上,在理解算理上大做文章,過分強調為什麼這樣算,還可以怎樣算,卻缺少對演算法的提煉與鞏固,造成學生理解算理過繁,掌握演算法過軟,形成技能過難,教學走向「重算理、輕演算法」的另一極端。

如何正確處理算理與演算法的關系,防止「走極端」的現象,廣大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許多成功經驗。比如,「計算教學要尋求算理與演算法的平衡,使計算教學『既重算理,又重演算法」「把算理與演算法有機融合,避免算理與演算法的『硬性對接』」「引導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自主地生成演算法,在演算法形成與鞏固的過程中進一步明晰算理」「計算教學要讓學生探究並領悟算理,及時抽象並掌握演算法,力求形成技能並學會運用」等等,這些觀點對於計算教學少走彎路、提高計算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對此,筆者認為,處理計算教學中算理與演算法的關系還應注意以下五點:一是算理與演算法是計算教學中有機統一的整體,形式上可分,實質上不可分,重演算法必須重算理,重算理也要重演算法;二是計算教學的問題情境既為引出新知服務,體現「學以致用」,也為理解算理、提煉演算法服務,教學要注意在「學用結合」的基礎上,以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形成技能為主;三是算理教學需藉助直觀,引導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充分感悟的過程,但要把握好演算法提煉的時機和教學的「度」,為演算法形成與鞏固提供必要的練習保證;四是演算法形成不能依賴形式上的模仿,而要依靠算理的透徹理解,只有在真正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演算法、形成計算技能,才能算是找到了算理與演算法的平衡點;五是要防止算理與演算法之間出現斷痕或硬性對接,要充分利用例題或「試一試」中的「可以怎樣算?」「在小組里說一說,計算時要注意什麼?」等問題,指導學生提煉演算法,為算理與演算法的有效銜接服務。

I. 小學數學教師要理解「運演算法則」「運算性質」「運算方法」三者的關系有什麼樣

很多孩子的數學不好,尤其是女孩子。家長往往認定為數學不好就是孩子不擅長,能力差。其實未必,有的孩子數學不好的原因並不在於智商,而是沒有理解到數學的方法與邏輯,比如小學的運算中,很多孩子並沒有了解到運算的定律、法則以及運算順序,導致運算出現了很多毛病,導致孩子對數學興趣降低,以後能補上來但是會影響接下來的學習,這里老師整理了小學數學的運算三個要點,希望對孩子有幫助。

圖片

運算定律

1. 加法交換律:
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即a+b=b+a 。

2. 加法結合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加上第三個數;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和第一個數相加它們的和不變,即(a+b)+c=a+(b+c) 。

3. 乘法交換律:
兩個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它們的積不變,即a×b=b×a。

4. 乘法結合律:
三個數相乘,先把前兩個數相乘,再乘以第三個數;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再和第一個數相乘,它們的積不變,即(a×b)×c=a×(b×c) 。

5. 乘法分配律:
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即(a+b)×c=a×c+b×c 。

6. 減法的性質:
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幾個數,可以從這個數里減去所有減數的和,差不變,即a-b-c=a-(b+c) 。

運演算法則

1. 整數加法計演算法則:
相同數位對齊,從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就向前一位進一。

2. 整數減法計演算法則:
相同數位對齊,從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數不夠減,就從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數合並在一起,再減。

3. 整數乘法計演算法則:
先用一個因數每一位上的數分別去乘另一個因數各個數位上的數,用因數哪一位上的數去乘,乘得的數的末尾就對齊哪一位,然後把各次乘得的數加起來。

4. 整數除法計演算法則:
先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除數是幾位數,就看被除數的前幾位; 如果不夠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夠商1,要補「0」佔位。每次除得的余數要小於除數。

5. 小數乘法法則:
先按照整數乘法的計演算法則算出積,再看因數中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如果位數不夠,就用「0」補足。

6.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計演算法則:
先按照整數除法的法則去除,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如果除到被除數的末尾仍有餘數,就在余數後面添「0」,再繼續除。

7.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演算法則:
先移動除數的小數點,使它變成整數,除數的小數點也向右移動幾位(位數不夠的補「0」),然後按照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法則進行計算。

8. 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
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只把分子相加減,分母不變。

9.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
先通分,然後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的法則進行計算。

10. 帶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整數部分和分數部分分別相加減,再把所得的數合並起來。

11. 分數乘法的計演算法則:
分數乘整數,用分數的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分數乘分數,用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

12. 分數除法的計演算法則:
甲數除以乙數(0除外),等於甲數乘乙數的倒數。

運算順序

1. 小數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四則運算順序相同。
2. 分數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四則運算順序相同。
3. 沒有括弧的混合運算:
同級運算從左往右依次運算;兩級運算 先算乘、除法,後算加減法。
4. 有括弧的混合運算:
先算小括弧裡面的,再算中括弧裡面的,最後算括弧外面的。
5. 第一級運算:加法和減法叫做第一級運算。
6. 第二級運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級運算。

J. 淺談小學計算方法的幾點做法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可以說小學數學的計算具有基礎性和工具性,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學段的計算學習,對於小學生今後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因此,計算能力是小學生必須形成的基本能力,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最重要部分之一.
一、重視計算學習的基礎
隨著現在教育在社會上的熱度越來越高,幾乎每個家庭都把自己孩子的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上學前,教孩子幾個漢字或是一些簡單的加減法的家長不在少數. 所以,大部分一年級的孩子來上學時並非一無所知,他們通過自己家長的教育和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經驗,對計算已經不再陌生,甚至已經有了非常扎實的基礎.
一年級主要是讓孩子掌握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20以內的退位減法以及筆算100以內的進位加法及退位減法等,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一開始是認數、分與合、比較大小、計算等穿插進行,而分與合的學習對10以內口算的學習起到了奠基和啟蒙的作用,因此,分與合成了一年級學生一開始學習的一個重點內容.
在教學的過程中,曾遇到一個這樣的學生,分與合的知識掌握得並不好,但是10以內的加減法卻計算得很好,速度快,正確率高. 筆者也曾從學生的父母處了解到,是在上學前家長對孩子進行的家庭教育,讓孩子對計算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家長也很疑惑,為什麼孩子計算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分與合這樣的知識卻總是掌握不了. 我想家長對孩子進行的計算教育一定是題海式練習,熟能生巧,學生自然會對計算有一定的掌握能力,但是並未進行系統學習,學生找不到知識間的聯系,所以即使有了一定的計算能力,也不代表就能掌握與之聯系甚密的分與合. 而隨著學習的深入,其他學生的計算能力在不斷地提高,而這名同學並沒有太大的起色,所以,這看似簡單的計算教學也是需要層層遞進地系統學習的,把握好基礎才能後來居上.
二、計算教學不斷滲透進平時教學活動中
計算並不是一個章節式的知識點,也不是一個專題性的知識點,從低年級20以內整數加減法、乘法口訣、口訣試商,到中年級的兩位整數乘除法,再到高年級小數、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純粹的計算教學貫穿了整個小學數學教材. 另外,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這三大領域,都與計算密不可分. 所以計算的教學必須滲透進每天的教學活動中.
筆者利用每節課的前3~5分鍾,讓學生進行一定量的計算練習,而這些計算的練習又並不是呆板枯燥的. 根據學習內容的變化,學生練習的題型也在不斷變化. 如:一年級學習到一題四式後,學生在每天的練習中就會遇到已知一道算式,寫出與之相關的另外三道算式,即給出算式3 + 5 = ?,學生寫出5 + 3 = 8,8 - 3 = 5以及8 - 5 = 3;二年級學習了表內乘法及口訣求商後,學生就會在每天的練習中遇到根據一句口訣,寫出用它來計算的乘法和除法算式,即教師報出口訣三四十二,學生寫出算式3 × 4 = 12,4 × 3 = 12,12 ÷ 3 = 4及12 ÷ 4 = 3;如果學生對於某一方面的知識掌握得不夠好,也可利用這3~5分鍾進行強化,如強化題型「5 + □ > 13,□里最小填幾」等. 這每天的3~5分鍾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培養計算習慣,提高計算能力,也能夠對不斷學習新知識起到鞏固的作用,即使一開始有欠缺的同學,也可以利用這3~5分鍾不斷地補上.
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估算教學在教學中的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和了解估算的意義和重要性,為高年級的計算教學奠定基礎,低年級就要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 可以在具體的題目中滲透,如19 + 9,19可以看作20,9可以看作10,20 + 10 = 30,所以估計19 + 9的得數不會超過30;又如二年級經常遇到的問題「每條船最多可坐5人,33人6條船夠坐嗎?」遇到這樣的問題可以向學生簡單介紹「去尾法」和「進一法」. 有了估算的意識和能力,在三年級遇到「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需要試商」的內容時,相信學生便能得心應手地解決了.
四、在生活中感受數學計算
恩格斯曾說:「數學是研究現實生活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數學.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數學是與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學科,數學來自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最後還會應用於生活. 所以要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到計算的原型.
在低年級時,學生經常不能理解加減法或乘除法之間的聯系,而對於數量關系式,有些學生也只是死記硬背式地學習. 那麼這就需要學生在生活中感受這些數量之間的關系. 比如買東西時產生的幾個量:商品價錢、付的錢、找回的錢,如果沒有生活中真切地實踐過,多次感受了這個過程,相信課堂上練得再多也無法彌補.
高斯曾說:「數學,科學的皇後;算術,數學的皇後. 」可見計算對於數學的重要意義. 從低年級開始,鞏固學生的計算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和計算意識,並在生活中感悟計算與生活的聯系從而靈活運用,是不斷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的重要部分.

閱讀全文

與計算方法理解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打開雞蛋的方法 瀏覽:435
路由vpn怎麼設置方法 瀏覽:459
吊車頭的拉線安裝方法 瀏覽:72
番茄灰霉病治療土方法 瀏覽:416
oppo手機耳線的包裝方法 瀏覽:706
如何尋找正確的工作方法 瀏覽:730
羊布病普遍治療方法 瀏覽:887
研究方法論是誰寫的 瀏覽:524
嬰兒肚子脹怎麼辦有哪些方法 瀏覽:330
蘋果手機的感應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08
香碗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94
北京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瀏覽:784
有哪些方法稀釋油漆 瀏覽:189
可以替代焊錫的sma頭連接方法 瀏覽:469
剪輯視頻的方法 瀏覽:596
如何用化學方法鑒別環己烷和苯胺 瀏覽:542
浙江菜烹飪方法有哪些 瀏覽:385
星戰模擬器怎麼找到自己的家正確方法 瀏覽:772
2020洪災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830
長期失眠睡不著怎麼辦最好的方法 瀏覽: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