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來測定細菌生長量的直接計數法和間接計數法包含哪些具體的方法
顯微鏡直接計數法和稀釋平板計數法是測定微生物數量的常用方 法。 直接計數法中常用的是顯微鏡直接計數法,這種方法是先將待 測樣品製成懸液,然後取一定量的懸液放在顯微鏡下進行計數(圖1- 3-1)。根據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微生物數目來計算出單位體積內的微 生物總數。直接計數法所需設備簡單,可迅速得到結果,而且在計數 的同時能觀察到所研究微生物的形態特徵,其缺點是難以計數微小的 細菌。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純培養懸浮液中各種單細胞菌體的計數。 間接計數法最常用的是稀釋平板計 數法,它是根據微生物的培養特徵而設計 的計數方法。這種方法在樣品中含菌數較 少的情形下,也可以完成計數。 應用稀釋平板計數法計數時,需要 將待測樣品配製成均勻的系列稀釋液,盡 量使樣品中的微生物細胞分散開。再取一 定稀釋度、一定量的稀釋液接種到平板 中,使其均勻分布於平板中的培養基內; 或是將一定量的稀釋液,與溶化後冷卻至 45℃左右的瓊脂培養基混合,傾入無菌培 養皿中,搖勻、靜置待凝。經過培養後, 就由單個微生物生長繁殖形成菌落,這樣 的一個菌落就代表著一個微生物個體。統 計培養基中出現的菌落數,即可推算出檢 測樣品中的活菌數。 FOR EXAMPLE:] 土壤中好氣性細菌的計數 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是極其豐富的,這些數量眾多的 微生物對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測定土壤中的含菌量可以 作為判定土壤肥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材料器具 土壤樣品;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附錄二)、無菌水;培養皿、 移液管、天平、錐形瓶、試管、酒精燈、恆溫培養箱、搖床等。 活動程序 1.制備土壤稀釋液 取土壤表層5~10 cm 處的土樣。准確稱取1 g 土樣,放入盛有 99 mL 無菌水的錐形瓶(250 mL,放有小玻璃珠)中,用手或搖床振盪 20 min,即製成102 倍的稀釋液。 用1 mL無菌移液管,吸取10 2倍稀釋液0.5 mL,移入裝有4.5 mL 無菌水的試管中,配製成103 倍稀釋液。 用同樣的方法可製成稀釋倍數為104、105、106 的系列稀釋菌液 (圖1-3-2)。 圖 移液時,要將移液管插入液面,吹吸3 次,每次吸上的液面要高 於前一次,讓菌液混合均勻並減少稀釋中的誤差。每配一個稀釋度要 換用一支移液管。 2.取樣及倒平板 將無菌培養皿編號,依次為104、105、106,每一號碼設置三個 重復。 用無菌移液管三支,分別吸取稀釋倍數為104、105、106的土壤稀釋 液各0.2 mL,注入到相應編號的培養皿中(每個稀釋倍數各三個培養皿)。 將已滅菌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溶化,待冷卻至45~50 ℃左 右,傾入到無菌培養皿中,每皿約15 mL,輕輕轉動培養皿,使土壤 稀釋液與培養基混合均勻。 3.培養 將上述接種好的平板培養基冷卻後,倒置放入28~30 ℃的恆溫 培養箱中培養24~36 h,直至長出菌落為止。 4. 觀察記錄 將實驗中得到的菌落數填入表1-3-1。 結果分析 1.選取具有合適菌落數的稀釋倍數並計數。 在計算結果時,從接種的3 個稀釋度中選擇一個合適稀釋倍數, 統計出菌落數(圖1-3-3)。選擇的原則是: 過 (1) 細菌、放線菌、酵母菌以每個培養皿內有30~300 個菌落為 宜。黴菌以每個培養皿內有10~100 個菌落為宜。 (2) 同一稀釋倍數各個重復的菌落數相差不太懸殊。 2.將統計出的菌落數按下列公式計算,得出每克樣品菌數。 每克土壤樣品菌數= 某稀釋倍數的菌落平均數×稀釋倍數
2. 微生物計數方法有哪些我想知道詳細的操作步驟
微生物的顯微直接計數法
一、實驗目的
了解血球計數板的構造、計數原理和計數方法,掌握顯微鏡下直接計數的技能。
二、實驗原理
測定微生物細胞數量的方法很多,通常採用的有顯微直接計數法和平板計數法。
顯微計數法適用於各種含單細胞菌體的純培養懸浮液,如有雜菌或雜質,常不易分辨。菌體較大的酵母菌或黴菌孢子可採用血球計數板,一般細菌則採用彼得羅夫·霍澤(Petrof Hausser)細菌計數板。兩種計數板的原理和部件相同,只是細菌計數板較薄,可以使用油鏡觀察。而血球計數板較厚,不能使用油鏡,計數板下部的細菌不易看清。
血球計數板是一塊特製的厚型載玻片,載玻片上有4條槽而構成3個平台。中間的平台較寬,其中間又被一短橫槽分隔成兩半,每個半邊上面各有一個計數區(圖21-1),計數區的刻度有兩種:一種是計數區分為16個大方格(大方格用三線隔開),而每個大方格又分成25個小方格;另一種是一個計數區分成25個大方格(大方格之間用雙線分開),而每個大方格又分成16個小方格。但是不管計數區是哪一種構造,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計數區都由400個小方格組成。
計數區邊長為1mm,則計數區的面積為l mm2,每個小方格的面積為1/400mm2。蓋上蓋玻片後,計數區的高度為0.1mm,所以每個計數區的體積為0.1mm3,每個小方格的體積為1/4000mm3。
使用血球計數板計數時,先要測定每個小方格中微生物的數量,再換算成每毫升菌液(或每克樣品)中微生物細胞的數量。
已知:1mm3體積=10 mm×10 mm×10 mm= 1000mm3
所以:1mm3體積應含有小方格數為1000mm3/1/4000mm3=4×106個小方格,即系數K=4×106 。
因此:每ml菌懸液中含有細胞數= 每個小格中細胞平均數(N)×系數(K)×菌液稀釋倍數(d)
三、實驗器材
1.活材料: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斜面或培養液。
2.器材:顯微鏡、血球計數板、蓋玻片(22mm×22mm)、吸水紙、計數器、滴管、擦鏡紙。
四、實驗方法
1.視待測菌懸液濃度,加無菌水適當稀釋(斜面一般稀釋到10-2),以每小格的菌數可數為度。
2.取潔凈的血球計數板一塊,在計數區上蓋上一塊蓋玻片。
3.將酵母菌懸液搖勻,用滴管吸取少許,從計數板中間平台兩側的溝槽內沿蓋玻片的下邊緣摘入一小滴(不宜過多),讓菌懸液利用液體的表面張力充滿計數區,勿使氣泡產生,並用吸水紙吸去溝槽中流出的多餘菌懸液。也可以將菌懸液直接滴加在計數區上,不要使計數區兩邊平台沾上菌懸液,以免加蓋蓋玻片後,造成計數區深度的升高。然後加蓋蓋玻片(勿使產生氣泡)。4.靜置片刻,將血球計數板置載物台上夾穩,先在低倍鏡下找到計數區後,再轉換高倍鏡觀察並計數。由於生活細胞的折光率和水的折光率相近,觀察時應減弱光照的強度。
5.計數時若計數區是由16個大方格組成,按對角線方位,數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4個大方格(即100小格)的菌數。如果是25個大方格組成的計數區,除數上述四個大方格外,還需數中央l個大方格的菌數(即80個小格)。如菌體位於大方格的雙線上,計數時則數上線不數下線,數左線不數右線,以減少誤差。
6.對於出芽的酵母菌,芽體達到母細胞大小一半時,即可作為兩個菌體計算。每個樣品重復計數2—3次(每次數值不應相差過大,否則應重新操作),求出每一個小格中細胞平均數(N),按公式計算出每ml(g)菌懸液所含酵母菌細胞數量。
7.測數完畢,取下蓋玻片,用水將血球計數板沖洗干凈,切勿用硬物洗刷或抹擦,以免損壞網格刻度。洗凈後自行晾乾或用吹風機吹乾,放入盒內保存。
五、實驗作業:
將實驗結果填入下表中:
計數次數 每個大方格菌數 稀 釋
倍 數 試管斜面中的總菌數 平均值
1 2 3 4 5
第一次
第二次
3. 測定微生物的生物量有哪些主要方法
測定微生物的生物量有哪些主要方法
測定的方法主要有四種:
1.直接計數測定:根據微生物種類,有血球計數板和細菌計數板;
2.比濁法:根據菌懸液的濃度在一定范圍內與光密度成正比,可以用分光光度計測OD值,用OD值表示樣品菌液濃度;
3.核酸計數法:熒光定量PCR技術;
4.活菌計數法:MPN和平板計數法由於測定方法的限制。新鮮土樣經氯仿熏蒸後(24h),土壤微生物死亡細胞發生裂解,釋放出微生物生物量碳,用一定體積的LK2SO4溶液提取土壤,借用有機碳自動分析儀測定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根據熏蒸土壤與未熏蒸土壤測定有機碳的差值及轉換系數(KEC),從而計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4. 如何計算土壤微生物的菌數
計算土壤微生物數量,常見的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傳統的培養法,即平板法,將一定質量的土壤製成懸浮液,稀釋後塗到培養基上,培養18-24h,在顯微鏡下找菌落數目,乘以稀釋倍數,粗略估算細菌數量。但這種方法只能得到可培養的微生物數目,僅占土壤總細菌的1%,另外99%的微生物是不可培養的,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值只是參考數值;
第二種方法是高通量測序的方法,提取土壤總DNA,通過測定土壤中所有DNA的鹼基序列,與細菌的鹼基序列資料庫比對,得到細菌的名稱(操作分類單位,OTU),根據序列的條數大概估算這類微生物所佔的比例。但這種方法無法區分死亡的細菌和活著的細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5. 計算微生物的繁殖數時有哪些常用方法
測定微生物繁殖,一定要計算各個體的數目。
單細胞狀態的細菌和酵母菌--計算各個體的數目
放線菌和黴菌等絲狀生長的微生物--計算其孢子數
1.繁殖數直接計數法
(1)
計數板直接計數法
指採用計數板(細菌計數板或血球計數板),在光學顯微鏡下直接觀察微生
物細胞並進行計數的方法。(計算一定容積里樣品中微生物的數量)
缺點:
不能區分死菌與活菌;
不適於對運動細菌的計數;
需要相對高的細菌濃度;
個體小的細菌在顯微鏡下難以觀察;
(2)染色後活菌計數法
採用特定的染色技術進行活菌染色,然後用光學顯微鏡計數的方法。可分別對活菌和死菌進行計數。
例:美藍染色酵母
活細胞→無色
死細胞→藍色
Eg.
細菌經丫啶橙染色後,在紫外光顯微鏡下可觀察
活細胞→橙色熒光
死細胞→綠色熒光
(3)比例計數法死細胞→藍
將已知顆粒濃度的樣品(例如血液)與待測細胞細胞濃度的樣品混勻後在顯微鏡下根據二者之間的比例直接推算待測微生物細胞濃度。
(4)過濾計數法
當樣品中菌數很低時,可以將一定體積的樣品通過膜過濾器。然後將濾膜乾燥、染色,並經處理使膜透明,再在顯微鏡下計算膜上(或一定面積中)的細菌數。
(5)Coulter
電子計數器
菌體與液體導電性不同,
一個細胞通過小孔,電阻增加,形成一個脈沖。
(6)菌絲長度
平板
U行管
2.繁殖數間接計數法
是一種活菌計數法,這是一種依據活菌在液體培養基中會使其變混或在固體培養基上(內)形成菌落的原理而設計。
最常用的是菌落計數法(colony-counting
methods)。
(1)平板菌落計數法
可用澆注平板(pour
plate)或塗布平板(spread
plate)等方法進行。此法適用於各種好氧菌或厭氧菌。
採用培養平板計數法要求操作熟練、准確,否則難以得到正確的結果。
樣品充分混勻;每支移液管及塗布棒只能接觸一個稀釋度的菌液;
同一稀
釋度三個以上重復,取平均值;
每個平板上的菌落數目合適(30-300),便於准確計
數;
一個菌落可能是多個細胞一起形成,所以在科研中一般用菌落形成單位
(colony
forming
units,
CFU)來表示,而不是直接表示為細胞數。
根據每皿上形成的CFU數乘上稀釋度可推算出菌樣的含菌數。此方法最為常用,
但操作較繁瑣且要求操作者技術熟練--缺點。
國外出現了微型、快速、商品化的用於菌落計數的小型紙片或密封瓊脂板。原
理是利用加在培養基中的活菌指示劑TTC(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它可使
菌落在很微小時就染成易於辨認的玫瑰色。
(2)膜過濾培養菌落計數法
當樣品中菌數很低時,可以將一定體積的湖水、海水或飲用水等樣品通過膜過濾器,然後將將膜轉到相應的培養基上進行培養,對形成的菌落進行統計。
(3)厭氧菌的菌落計數法
一般可用亨蓋特滾管培養法進行。此法設備較復雜,技術難度很高。
簡便快速的半固體深層瓊脂法,可測定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a)和乳酸菌
(lactic
acid
bacteria)等厭氧菌活菌數。
原理:
試管中的深層半固體瓊脂有良好的厭氧性能,並利用其凝固前
可作稀釋用,凝固後又可代替瓊脂平板作菌落計數用的良好性能。
兼有省工、省料、省設備和菌落易辯認等優點!
6. 高中生物幾個計數法。
高中生物有5個計數法。
1、取樣器取樣法
取樣器取樣法是用來調查土壤小動物的種類時的取樣方法; 取樣器取樣法適用於小型動物,如蚯蚓等;樣方法適用於植物和活動力弱的動物。
2、目測估計法和記名統計法
目測估計法和記名統計法是調查土壤小動物的時候具體計數的方法,記名統計法更准確,目測估計法模糊。
3、顯微計數法
顯微計數法是在顯微鏡下觀察並計算某種微生物的數量的方法。
4、稀釋塗布平板法
稀釋塗布平板法是用稀釋後,在培養基上形成菌落的方法來計算細菌等微生物的數量的方法。
細胞計數法的用途:
細胞計數法是用來計數細胞懸液中細胞數量的一種方法,一般利用計數板(血球計數板)進行。
既可用於分離細胞培養接種前計數所制備的細胞懸液中的細胞數量,也可用於對培養物的細胞數量進行計數。不論計數的對象如何,均需制備分散的細胞懸液。
7. 通過菌落數計算樣品中的微生物數量的方法
菌落總數的計算方法
若只有一個稀釋度平板上的菌落數在適宜計數范圍內,計算兩個平板菌落數的平均值,再將平均值乘以相應稀釋倍數,作為每g(mL)中菌落總數結果。
若有兩個連續稀釋度的平板菌落數在適宜計數范圍內時,按如下公式計算:
N=∑C/(n1+0.1n2)d
式中:
N —樣品中菌落數
ΣC —平板(含適宜范圍菌落數的平板)菌落數之和
n1 —第一稀釋度(低稀釋倍數)平板個數
n2 —第二稀釋度(高稀釋倍數)平板個數
d —稀釋因子(第一稀釋度)
示例:
稀釋度 1:100(第一稀釋度) 1:1000(第二稀釋度)
菌落數(CFU) 232,244 33,35
上述數據按8.2.2數字修約後,表示為25000或2.5×104。
若所有稀釋度的平板上菌落數均大於300 CFU,則對稀釋度最高的平板進行計數,其他平板可記錄為多不可計,結果按平均菌落數乘以最高稀釋倍數計算。
若所有稀釋度的平板菌落數均小於30 CFU,則應按稀釋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數乘以稀釋倍數計算。
若所有稀釋度(包括液體樣品原液)平板均無菌落生長,則以小於1 乘以最低稀釋倍數計算。
若所有稀釋度的平板菌落數均不在30 CFU~300 CFU 之間,其中一部分小於30 CFU 或大於300 CFU 時,則以最接近30 CFU 或300 CFU 的平均菌落數乘以稀釋倍數計算。
ps 8.2.2大於或等於100 CFU 時,第3 位數字採用「四捨五入」原則修約後,取前2位數字,後面用0 代替位數;也可用10 的指數形式來表示,按「四捨五入」原則修約後,採用兩位有效數字。
相關熱詞:菌落 菌落總數 稀釋倍數 平均值 有效數字 稀釋因子 連續稀釋
..........
相關文章
1.轉座後的白斑菌落,PCR目標條帶是多大呢(菌落,條帶,轉座,白斑,引物,病毒,正向引物)
2.有關克隆的一些問題(克隆,酶切,連接酶,平板,菌落,試劑盒,模板)
3.Plaque assay有軟體可以計數嗎(細菌,菌落計數)
4.重組質粒的連接、轉化及篩選(重組質粒,載體,菌落,末端,連接反應,質粒,培養基)
5.慢病毒載體構建,包裝,純化(慢病毒載體,轉化子,菌落,重組質粒,平板,培養基,載體)
6.cDNA 文庫組標准流程(文庫,載體,雙鏈,電轉化,菌落,武漢,病毒)
7.分離培養基上菌落的生長現象(菌落,溶血,生長現象,分離培養基,氣味,色素)
8.L型細菌的檢查(細菌,平板,菌落,型菌,血平板,細胞壁)
9.細菌的氧化酶試驗(細菌,氧化酶試驗,試劑,陽性,鹽酸,菌落)
10.從飲水中分離大腸桿菌(大腸桿菌,飲水,菌落,接種,平板,培養皿)
11.細菌的DNA酶試驗(細菌,菌落,平板,寡核苷酸,培養基,瓊脂平板)
12.細菌形態觀察步驟(形態,細菌,菌落,質地,接種針,光滑)
13.從土壤中分離放線菌(放線菌,土壤,菌落,培養基,平板,培養皿)
14.從土壤中分離黴菌(黴菌,土壤,菌落,培養皿,培養基,放線菌)
15.研究人員識別出L型細菌的生存方式(細菌,突變,基因,通路,菌落,構架)
16.葡萄菌屬的微生物學檢驗方法與原理(葡萄,檢驗方法,微生物學,細菌,接種,菌落)
17.致賀菌屬的微生物學檢驗(微生物學,志賀菌屬,菌落,凝集試驗,血清,陽性)
18.沙門菌的變異性(沙門菌,變異性,變異,抗原,相位,鞭毛)
19.致賀菌屬的檢驗方法及鑒定(檢驗方法,凝集試驗,接種,菌落,選擇培養基,志賀菌屬)
20.埃希菌的微生物學檢驗(微生物學,大腸埃希菌,塗片,菌落,生化反應,分離培養)
21.鼠疫耶爾森菌的生物學特徵(鼠疫耶爾森菌,生物學,培養基,陰性,菌落,菌膜)
22.鼠疫耶爾森菌的微生物學檢驗(鼠疫耶爾森菌,微生物學,分離培養,接種,菌落,實驗器材)
23.氣單胞菌的微生物學檢驗(微生物學,氣單胞菌,接種,菌落,血瓊脂平板,塗片)
24.氣單胞菌屬(氣單胞菌屬,菌落,接種,陽性,發酵,塗片)
25.彎麴菌屬的生物學性狀(生物學性狀,彎麴菌屬,抗原,空腸彎麴菌,菌落,鞭毛)
8. 微生物的計數
有專業地電子計數儀器
也有實驗法
微生物的顯微直接計數法
一、實驗目的
了解血球計數板的構造、計數原理和計數方法,掌握顯微鏡下直接計數的技能。
二、實驗原理
測定微生物細胞數量的方法很多,通常採用的有顯微直接計數法和平板計數法。
顯微計數法適用於各種含單細胞菌體的純培養懸浮液,如有雜菌或雜質,常不易分辨。菌體較大的酵母菌或黴菌孢子可採用血球計數板,一般細菌則採用彼得羅夫·霍澤(Petrof Hausser)細菌計數板。兩種計數板的原理和部件相同,只是細菌計數板較薄,可以使用油鏡觀察。而血球計數板較厚,不能使用油鏡,計數板下部的細菌不易看清。
血球計數板是一塊特製的厚型載玻片,載玻片上有4條槽而構成3個平台。中間的平台較寬,其中間又被一短橫槽分隔成兩半,每個半邊上面各有一個計數區(圖21-1),計數區的刻度有兩種:一種是計數區分為16個大方格(大方格用三線隔開),而每個大方格又分成25個小方格;另一種是一個計數區分成25個大方格(大方格之間用雙線分開),而每個大方格又分成16個小方格。但是不管計數區是哪一種構造,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計數區都由400個小方格組成。
計數區邊長為1mm,則計數區的面積為l mm2,每個小方格的面積為1/400mm2。蓋上蓋玻片後,計數區的高度為0.1mm,所以每個計數區的體積為0.1mm3,每個小方格的體積為1/4000mm3。
使用血球計數板計數時,先要測定每個小方格中微生物的數量,再換算成每毫升菌液(或每克樣品)中微生物細胞的數量。
已知:1mm3體積=10 mm×10 mm×10 mm= 1000mm3
所以:1mm3體積應含有小方格數為1000mm3/1/4000mm3=4×106個小方格,即系數K=4×106 。
因此:每ml菌懸液中含有細胞數= 每個小格中細胞平均數(N)×系數(K)×菌液稀釋倍數(d)
三、實驗器材
1.活材料: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斜面或培養液。
2.器材:顯微鏡、血球計數板、蓋玻片(22mm×22mm)、吸水紙、計數器、滴管、擦鏡紙。
四、實驗方法
1.視待測菌懸液濃度,加無菌水適當稀釋(斜面一般稀釋到10-2),以每小格的菌數可數為度。
2.取潔凈的血球計數板一塊,在計數區上蓋上一塊蓋玻片。
3.將酵母菌懸液搖勻,用滴管吸取少許,從計數板中間平台兩側的溝槽內沿蓋玻片的下邊緣摘入一小滴(不宜過多),讓菌懸液利用液體的表面張力充滿計數區,勿使氣泡產生,並用吸水紙吸去溝槽中流出的多餘菌懸液。也可以將菌懸液直接滴加在計數區上,不要使計數區兩邊平台沾上菌懸液,以免加蓋蓋玻片後,造成計數區深度的升高。然後加蓋蓋玻片(勿使產生氣泡)。4.靜置片刻,將血球計數板置載物台上夾穩,先在低倍鏡下找到計數區後,再轉換高倍鏡觀察並計數。由於生活細胞的折光率和水的折光率相近,觀察時應減弱光照的強度。
5.計數時若計數區是由16個大方格組成,按對角線方位,數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4個大方格(即100小格)的菌數。如果是25個大方格組成的計數區,除數上述四個大方格外,還需數中央l個大方格的菌數(即80個小格)。如菌體位於大方格的雙線上,計數時則數上線不數下線,數左線不數右線,以減少誤差。
6.對於出芽的酵母菌,芽體達到母細胞大小一半時,即可作為兩個菌體計算。每個樣品重復計數2—3次(每次數值不應相差過大,否則應重新操作),求出每一個小格中細胞平均數(N),按公式計算出每ml(g)菌懸液所含酵母菌細胞數量。
7.測數完畢,取下蓋玻片,用水將血球計數板沖洗干凈,切勿用硬物洗刷或抹擦,以免損壞網格刻度。洗凈後自行晾乾或用吹風機吹乾,放入盒內保存。
可以再參考單細胞微生物顯微計數法
9. 微生物計數方法有哪些
測定微生物計數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血細胞計數法
將稀釋的菌液樣品滴在血細胞計數板上,在顯微鏡下計算4~5個中格的細菌數,並求出每個小格所含細菌的平均數,再以此為依據,估算總菌數.
①此法的缺點是不能區分死菌和活菌.
②對壓在小方格界線上的細菌,應當取平均值計數.
③此法可用於測定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
2.稀釋塗布平板法
原理:每個活細菌在適宜的培養基和良好的生長條件下可以通過生長形成菌落.培養基表面生長的一個菌落,來源於樣品稀釋液中的一個活菌.
①這一方法常用來統計樣品中活菌的數目
②統計的菌落數往往比活菌的實際數目低,原因是當兩個活多個細胞連在一起時,平板上觀察到的只是一個菌落.因此統計結果一般用菌落數而不是用活菌數來表示.
③土壤、水、牛奶、食品和其他材料中所含細菌、酵母、芽孢與孢子等的數量均可用此法測定.但不適於測定樣品中絲狀體微生物,例如放線菌或絲狀真菌或絲狀藍細菌等的營養體等.
④此法若不培養成菌落,可通過將一定量的菌液均勻地塗布在玻片上的一定面積上,經固定染色後在顯微鏡下計數,這樣又稱塗片計數法.染色可用台盼藍,台盼藍能使死細胞染成藍色,可分別計數死細胞和活細胞.
3.濾膜法
濾膜法是當樣品中菌數很低時,可將一定體積的湖水、海水或飲用水燈樣品通過膜過濾器.然後將濾膜乾燥、染色,並經處理使膜透明,再在顯微鏡下計算膜上(或一定面積上)的細菌數.
此法也可以通過培養觀察形成的菌落數來推算樣品中的菌數.例如測定飲用水中大腸桿菌的數目:將已知體積的水過濾後,將濾膜放在伊紅美藍培養基上培養.在該培養基上大腸桿菌的菌落呈現黑色,可根據培養基上黑色菌落的數目,計算出水樣中大腸桿菌的數目.
此法也是統計樣品中活菌的數目.
4.比濁法
原理是在一定范圍內,菌是懸液中細胞濃度與混濁度成正比,即與光密度成正比,菌越多,光密度越大.因此可藉助與分光光度計,在一定波長下,測定菌懸液的光密度,以光密度表示菌量.實驗測量時一定要控制在菌濃度與光密度成正比的線性范圍內,否則不準確.
5.顯微鏡直接計數法
在課本生物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P22中「除了上述活菌計數法外,顯微鏡直接計數也是測定微生物數量的常用方法.」這里說的顯微鏡直接計數,我認為應該是在稀釋塗布的基礎上不培養成菌落而通過染色的方法在顯微鏡下直接計數.再如濾膜法也一樣,可以有兩種情況.
另外,微生物計數法發展迅速,多種多樣的快速、簡易、自動化的儀器和裝置等方法可以用來統計微生物的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