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該怎樣使用串鈴
演奏時,奏者或坐或立,藏族多雙手執布帶或皮帶兩端,瑤族則左手執皮帶兩端,彎成環狀,通過綳拉或搖動,使鈴中鐵珠碰撞鈴壁而發音,音色清脆。用於宗教活動和歌舞及藏戲伴奏。在藏族佛教寺院的跳神和歌舞、藏戲演出中,奏者將串鈴系於腰間、腿或手臂上,隨舞蹈動作而嘩嘩作響。也有的演奏者將串鈴釘縛在一塊形如刷子的小木板上,手執板把搖奏或碰擊肩、膝等部位演奏,是藏族頗具民族特色的色彩性節奏樂器;在瑤族的祖祭和喪葬活動中,人們一手執母柱,一手拿白綾,先唱孝歌,後振鈴起舞。
Ⅱ 如何拓展音樂課堂教學方式
一、唱歌教學中的拓展教學方式
唱歌教學主要解決的內容是讓學生唱會歌曲,一切手段和方法都是為了刺激學生的注意力。當然會唱歌曲並不是最終目的,但是學生首先必須學會歌曲。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音樂的更深層次,這就是唱歌教學的拓展。音樂課的拓展內容應該與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相聯系。拓展後最終要回到音樂中。
1.讓音樂與生活溝通起來,拓展廣闊的教學空間。
音樂本來就是從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實現教師、學生、教材、教具、教學環境與生活的多方面橫向聯系,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讓音樂回歸生活、回歸自然。例如:學唱歌曲《數蛤蟆》時,歌曲學會演唱後,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出「狗」、「羊」等動物的圖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創編歌詞,拓展思維,以達到優化教學過程的目的。教師為學生創造新的空間,讓學生親身體驗、主動參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音樂與美術學科聯系起來,拓展學生的藝術思維。
音樂(四年級)培訓資料音樂與美術同屬於藝術這一大家庭,音樂是聽覺藝術,美術是視覺藝術。繪畫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繪畫的芳姿倩影。這些足以說明美術、音樂間是有著一種必然的聯系的。在課堂教學中,當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結合在一起時,它會同時刺激人的不同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互相影響,發揮著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的思維力、創造力的作用。例如:在教授歌曲《動畫城》這首歌曲時,導入歌曲環節中,我製作了動畫城片頭中的許多的圖片,設置了跟隨歌曲《動畫城》的動畫播放,一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很快就學會了歌曲,學生學會歌曲後,我展示動畫城10歲生日的圖片,引導學生為動畫城生日製作賀卡,讓學生在歌曲《動畫城》的伴奏下,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動畫形象,學生們立刻拿出紙和筆興奮地畫起來,歌曲的伴奏既達到了復習歌曲的目的,又達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這樣相關藝術間的橫向聯系和相關學科的整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了學生對不同藝術的綜合感受,使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得以體現,教學過程的結構更加合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的效率。
3.舞蹈表演是「音樂想像」的拓展。
自古以來,舞蹈與音樂就是一對有機的結合體,是形體美與音樂美的交融。《樂記.師乙篇》記載道:「故歌之為言也,……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說的是唱歌唱到激動時,不知不覺手也舞起來了,腳也跳起來了。由此可見,舞蹈是唱歌時感情的升華。如果音樂教學中,能做到根據歌曲的內容,創作一些舞蹈動作,讓學生邊唱邊表演,定能加深學生對歌曲的內心體驗與理解,拓展學生的「音樂想像」。例如,學習一年級下冊《螢火蟲》這首歌曲時,可以根據歌曲的律動,編一些螢火蟲飛的舞蹈動作讓學生模仿。演唱時,隨著歌曲的節奏與旋律,學生們揮動手臂,如同一隻只小螢火蟲上下飛舞。
二、欣賞教學中的拓展教學方式
1.與音樂大師對話,拓展學生欣賞能力。
教科書只是學習音樂的例子而非全部,它給孩子的學習提供了一個選擇的文本,而不是唯一的範本。教師應根據學校、學生和自身的實際,給學生提供、介紹一些豐富多彩的音樂作品,讓其聆聽、感悟。可以讓學生把他喜歡的名曲拿到課堂上,進行介紹、播放、講解。在這過程中,學生猶如和音樂大師對話,猶如在人類音樂文化的長河中暢游。每學期給孩子們布置幾首名曲的欣賞任務,幾年下來,就會有很多名曲裝到孩子的心中。不要說孩子們聽不懂,在我們按部就班教育中出來的孩子又有幾人真正理解和喜歡上了音樂?廣泛的欣賞和與音樂大師們的直接對話,對孩子的熏陶是潛移默化和不可估量的。
2.在欣賞教學中,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音樂教學中,還經常採用非音樂的教學方法,把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音樂與文學、音樂與身體運動等很好地結合起來,把這些多樣的方法統一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上。如在教完《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時,我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首歌曲進行改編。為了完成改編的任務,各組都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並紛紛根據歌曲的主題、內容、情感特色來編排舞蹈動作、創作旁白、製作道具、設計人物造型等。在各組的「匯報演出」中,每位學生盡管在其中擔任了不同的角色,獲得了不同經驗,但都能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像,最大程度地接受藝術的熏陶。學生在這種自編、自導、自演的實踐活動中,既激發了對音樂的濃厚興趣、樹立了自信心,又發展了創造性思維。雖然學生們的「作品」質量參差不齊,重要的是學生已能在課堂中自主地獲取知識,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教師這時則變成了整個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服務者(伴奏、播放音樂、組織評比等)。長期進行這樣的引導和鼓勵,我相信在學生心中播下的音樂的種子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開花。
三、音樂活動中拓展教學的方式
讓音樂與活動溝通起來,給予自由的音樂想像空間。音樂最具不確定性,解釋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樂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想像、解釋,來宣洩自己的情感,它最能體現人的個性。而主題活動恰恰就能提供這樣的自由。游戲、表演等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方式。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通過音樂活動過程的展開,來激發學生創新的潛能,給他們探究問題、探詢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大膽想像,自由創造。
1.角色性體驗,拓展學生的表演能力。
音樂本來就是從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實現教師、學生、教材、教具、教學環境與生活的多方面橫向聯系,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讓音樂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如《搖籃曲》一課,我抓住小朋友很想做爸爸媽媽的特點,准備了很多娃娃,讓學生親身體驗做一天爸爸媽媽是多麼辛苦,從而進行愛父母、尊敬長輩的教育,在活動中巧妙地將歌曲教學、創編、表演、打擊樂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親身體驗、主動參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在情景劇中,拓展藝術活動的空間。
情景劇的表演與創作是典型的藝術綜合的過程。美術與音樂交融的前提是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像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分、土壤和特定的生態環境一樣,人的藝術能力的發展也需要適合條件和環境。例如小小音樂劇《蝸牛與黃鸝鳥》的教學中,課前布置學生分組分角色自己動手製作小猴子、小鹿、小鳥、蝸牛的頭飾。課堂上,先播放准備好的幾段小音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和畫面,選擇一首清新優美的音樂來表現音樂劇開始的情形,選擇一首緩慢、穩健的樂曲表現慢吞吞的蝸牛的形象,選擇一首活潑歡快的樂曲表現小猴子、小花鹿、小鳥等形象。出示響板、木魚、舞板、串鈴等打擊樂器,然後用正確的方法、適當的力度示範演奏,讓學生有一個比較感性的印象。再請學生選擇恰當的樂器表演音樂中描繪的情形:舞板表現小猴子的笑聲,響板表現小鹿在笑和跳動,串鈴表現小鳥在笑和飛的樣子。在教師的指揮下,學生戴上自己製作的頭飾表演真是惟妙惟肖,展現了音樂劇的故事情節。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是開心有效的,同時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了學生藝術活動的空間。
四、豐富多彩的評價中,拓展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1.音樂會中的特長展示。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音樂長處及短處,讓他們自主選擇音樂學習的評價方式,使其真正地通過音樂來培養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這也正是我們選擇教育的出發點:尊重學生的發展,主動發展,有個性的發展,為他們拓展空間,挖掘學生的潛能。音樂會上,可吹、可拉、可彈、可唱,可以一人獨演,也可以雙人、多人合作演出,評委和主持人都由學生自己擔任,評出的分數作為綜合分,和平時的分數一起評出一學期的成績。
有些同學性格內向,不喜歡獨立表現;有些同學的音樂表現力差,但是喜歡與同學共同參與音樂活動,因此「音樂活動的集體形式齊唱(奏)、合唱(奏)等為學生表現自我創造了條件,而且感人至深,影響巨大,極有益於個體與群體的交往、合作,能融洽人際關系,超越小我、融入大我,從而領悟共處的真諦」。
2.唱歌練習中的激勵性評價。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某一事件注意力時間短,容易對各種事件發生興趣,分散學習精力,而且課堂教學不容易組織,尤其是對於反復較多的歌唱練習的知識等,更是難以達到活而不亂的效果。例如學生在反復練習唱歌時,會因為多次的反復而失去興趣,就可以採取分組競賽的辦法:將學生分成幾個大組,分組情況寫在黑板上,每一組唱完後,分別有教師和部分學生參與評價該組的演唱情況,等學生都唱完後,教師作一次比較性的評價,最後分別為每一組學生發獎,唱得最好的一組得一朵大紅花,稍差一點的得一朵小紅花,再差一點的得一朵黃花,很差的得一棵小草,以此激勵學生為了小組的榮譽唱好。再者學生會在參與評價時發生隨便說或者吵鬧的現象,教師可以同時評出紀律紅花,有些組就會演唱、紀律紅花雙豐收,有些唱得不好但卻得到了紀律紅花,這樣會達到活而不亂的效果。
3.觀察與談話參與到評價之中。
在課上有許多學生不願積極主動地去表達自己的意願,顯得膽小、害羞。遇到這種情況,一般可採用觀察與談話的方法對他進行評價。時間則選在小組創編或討論時,觀察各組的每一個人,找到那個不愛討論的同學與他談話。請他說說對歌曲的理解及創編的動作,並和他一起練習。同他一起唱、跳,帶動起他的情緒,使他高興地唱起來跳起來。同時教師對他的評價也會有新的認識。
另外,運用多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可以融聲匯色,拓展審美視野;設境悟情,深化思想教育等,具有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是,它並不能解決教學中的一切問題,如果使用不當,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在教學中,必須特別注意適時適度使用,多種媒體優勢互補、發揮人機交互功能等,以使教學取得最佳效果。
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每一個音樂教師提供了拓展教學天地、開發學生智力的舞台。實現了教學的內容從統一到多樣,教學的方式從模式化到多樣化。音樂教學的方式正在日新月異地發展。
Ⅲ 幼兒音樂能力包括哪些
幼兒的音樂能力包括了他們對音樂的認知能力和駕馭音樂的能力。幼兒駕馭音樂的能力在不斷發展中,主要可以從歌唱能力、演奏能力和欣賞能力三方面來看:
1歌唱能力的發展
幼兒歌唱能力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1)歌詞3歲的幼兒對詞義有了初步的理解,也可以較為完整地唱歌詞片段了,常常故意把自己不理解的歌詞省略掉,只是隨著音樂哼哼。4~6歲幼兒掌握歌詞的能力有明顯進步,可以較為完整地唱整首歌的歌詞,錯字、錯音現象大大減少。
(2)音域音域是從最低音到最高音的范圍。幼兒的音域比成人要窄得多。一般來說, 3~4歲的幼兒可以唱出5~6個大約在音域c1~g1范圍內的音,其中聽起來最舒服的在d1~g1之間。4~6歲幼兒的音域發展存在著較大的個別差異,但一般都能唱到c2。幼兒園的音樂教學目標就是使幼兒唱好c1~c2音域范圍內的音。
(3)節奏3歲的幼兒可以較好地掌握由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構成的同心跳、呼吸、脈搏等相適應的歌曲節奏。4~6歲的幼兒已經可以很好地掌握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節奏,甚至包括帶附點的節奏和切分節奏。
(4)音準音準就是「著調」,是幼兒在歌唱時最難掌握的技能。3歲左右容易「跑調」的,所唱出的旋律只能大致接近於正確旋律。4~6歲幼兒對音準的把握能力有了一定提高,通常來說,4~6 歲幼兒可以唱准有琴聲伴奏的較簡單的歌曲,但是沒有伴奏時,又會出現「跑調」的現象。
2打擊樂器演奏能力的發展
打擊樂器是人類最早掌握的樂器之一,演奏時主要使用大肌肉動作,因此是幼兒較為容易掌握的。幼兒打擊樂器演奏能力的發展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1)打擊樂器操作能力3歲的幼兒專門的打擊樂器,如鼓鈴、串鈴、碰鈴等。在這些打擊樂器中,幼兒最容易掌握鼓鈴和串鈴的演奏方法。不僅僅是因為便於模仿,還在於這些樂器可以促使3歲的幼兒去探索同一種樂器的不同演奏方法,使得奏出的音量適度,音色較美。受到良好教育的4~6歲的幼兒,能接觸到更多種類的打擊樂器,掌握各種樂器的演奏方法,並逐步使用小肌肉動作來演奏樂器。
(2)隨樂能力隨樂能力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合拍」,是幼兒在演奏 樂器的過程中協調音響與音樂的能力。一般來說,在家裡很難培養幼兒的這種能力,幼兒的隨樂能力主要是在幼兒園得到培養和發展的。3歲幼兒在剛進幼兒園時,隨樂意識和能力都比較差,通過1年左右的練習基本具備了初步的隨樂意識,演奏也可以合拍了。4~6歲幼兒的隨樂意識和能力進一步發展,可以進行較為復雜的合奏。
3音樂欣賞能力的發展
幼兒的音樂欣賞能力包括傾聽和理解兩方面內容。
(1)傾聽能力「傾聽」指有意識地聽,傾聽過程需要注意力和情感的參與。3歲幼兒的傾聽能力有了兩方面發展。一方面是分辨和描述自然環境中的聲音,他們會有意識地注意大雨和小雨的聲音差異,也會分辨出雨水落在草地上、水泥地上和水坑裡時的聲音差異。另一方面是分辨和描述音響,能夠區別出樂器發出的聲音是「沉重的」還是「輕柔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豐富,4~6歲幼兒的傾聽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們不僅能聽出音樂的音區、速度、力度、節拍等方面的變化,還能聽出樂段和樂句之間的重復和變化。有些幼兒還會理解音樂的情緒差異和風格差異。
(2)理解能力幼兒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主要表現在他們對音樂表達的思想內容的理解和音樂所引起的情感、聯想的理解兩方面。2歲以前的嬰兒已經萌發出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他們往往喜歡節奏鮮明、旋律優美、音響柔和的音樂,並做出積極的反應。2~3歲的嬰兒已經可以初步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情緒,並開始產生初步的想像和聯想。3歲的幼兒能初步理解熟悉歌曲的歌詞內容和表達的情感。4~6歲的幼兒基本上可以理解兒童歌曲的歌詞,包括內容比較復雜的兒童歌曲。同時,他們對曲調意義的理解能力和想像能力也明顯提高,
可見,幼兒音樂能力的發展是有其自身規律的,是隨著各個心理發展階段而循序漸進的。
Ⅳ 奧爾夫樂器的使用方法
1、鈴鼓
鈴鼓通過手指或手腕肘的敲擊或手腕的抖動、搖晃引起的振動而發音的一種樂器。
鈴鼓兼有鼓和鈴兩種音色的特點。
鈴鼓一般有多種演奏方法:
1)可以用手掌擊鼓心,其音色柔和;
2)可以用手掌擊鼓邊,其音色明朗乾脆;
3)可以用鼓面擊身體部位(如肩、肘、膝等),則鈴的聲音較明顯;
4)可以用手腕連續地抖動,則會產生延續音的效果。
2、鋁板琴
鋁板琴是用琴錘來打擊琴片發出延綿而又清脆的聲音, 它在奧爾夫音樂教育中可以是作為主旋律的樂器,也可以作為配音來使用。
3、砂球 (砂錘)
砂球依靠臂的抖動、搖晃而振動發音。其音色輕柔而乾脆。
演奏方法是雙手各拿著一個沙球,用手臂帶動手腕上跟著節奏振動。可以同時兩手進行,也可交替、輪換進行。
4、鼓 (軍鼓手鼓)
軍鼓和手鼓是通過鼓槌敲擊引起的振動而發音的一種樂器。其音色低沉,音量較大。
擊鼓時,手臂放鬆,手腕有力而富有彈性地敲擊。
擊鼓心,會產生濃厚的音色且有較長的延續尾音;擊鼓邊,則音色脆、硬而單薄,延續音較短。
5、雙響筒
其音色與木魚相似,乾脆而清亮,沒有延續音。 敲擊雙響筒由節分開的兩端會發出不同高低的音響。
演奏方法為左手持柄,右手持棒敲擊,可以敲擊筒的一端,也可同時交替敲擊筒的兩端,發出類似於「的篤」「的篤」的馬蹄聲。
雙向筒分高低音,所以在進行打擊樂演奏之前教師首先幫助幼兒弄清楚高低音。
6、碰鈴(也稱為小鈴)
碰鈴通過相互撞擊引起振動而發出清脆的聲音。碰鈴的音色清脆、柔和,且高而輕。
它是幼兒園裡面用的最為普遍的一種打擊樂器。
碰鈴在使用的時候可以雙手握碰鈴的木柄自然放在胸前敲擊,也可以雙手握碰鈴的木柄一手在上,一手在下,使鈴的部位相對應,連續敲擊。
除了以上介紹的幾種以外,奧爾夫樂器還有很多種。
Ⅳ 文化行業全國打擊樂演奏專業能力等級評價靠譜嗎
(1)打擊樂器操作能力人們為3歲的幼兒專門設計了一些打擊樂器,如鼓鈴、串鈴、碰鈴等。在這些打擊樂器中,幼兒最容易掌握鼓鈴和串鈴的演奏方法。不僅僅是因為便於模仿,還在於這些樂器可以促使3歲的幼兒去探索同一種樂器的不同演奏方法,使得奏出的音量適度,音色較美。受到良好教育的4~6歲的幼兒,能接觸到更多種類的打擊樂器,掌握各種樂器的演奏方法,並逐步使用小肌肉動作來演奏樂器。(2)隨樂能力隨樂能力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合拍」,是幼兒在演奏樂器的過程中協調音響與音樂的能力。一般來說,在家裡很難培養幼兒的這種能力,幼兒的隨樂能力主要是在幼兒園得到培養和發展的。3歲幼兒在剛進幼兒園時,隨樂意識和能力都比較差,通過1年左右的練習基本具備了初步的隨樂意識,演奏也可以合拍了。4~6歲幼兒的隨樂意識和能力進一步發展,可以進行較為復雜的合奏。??
Ⅵ 大班社會教案邊疆的守護神
活動過程:
一、 情景導入
老師:在一片美麗的大草原上奔跑著四匹駿馬,一匹紅馬、一匹黃馬、一匹白馬、還有一匹黑馬(相繼出現馬飾),看----它們來啦!(兩位老師手持馬飾,隨樂進行木偶操作)
幼兒邊聽樂曲,邊欣賞木偶表演。
二、 分析音樂,將音樂情境化。
<1>師幼討論:剛才的音樂聽了有什麼感覺?你們看到它們在干什麼?幼兒回憶剛才的情景表演,討論音樂情節。在此基礎上教師小結:對,剛才小朋友看得很仔細,聽得很認真。這首音樂聽上去很歡快、奔放,表現了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群馬飛奔,你追我該的動人場面。
<2>再次欣賞音樂根據特定的音樂形象,創編、記憶動作順序。老師:四匹馬是如何你追我趕的?幼兒討論,教師小結:樂曲開始,四匹馬一同快速奔跑→慢跑→紅馬首次領先→黃馬又次領先→白馬又跑到黃馬的前面→黑馬又超過了白馬→紅馬、白馬兩兩領先→黃馬、黑馬又共同領先→一起奔跑沖刺→反復一次→到達終點,拉住韁繩「吁——」(全曲結束)
三、幼兒根據音樂情節大膽表現音樂。
<1>教師示範隨樂用筷子敲奏。
<2>幼兒根據顏色分組用身體動作表現音樂。
① 教師:你應該表演什麼顏色的馬?為什麼?幼兒:我坐的是紅色的椅子,就扮演紅色的馬。
② 教師:你怎樣表演馬在奔跑?幼兒1:我可以象騎馬的叔叔那樣揮鞭;幼兒2:我可以喊「駕——」
<3>幼兒聽音樂,分組用筷子演奏。
① 看指揮演奏:一起走(敲)→紅馬敲→黃馬敲→白馬敲→黑馬敲→兩匹兩匹輪流走(兩組輪流敲奏)→一起奔向終點沖刺(四組齊奏)→拉住疆繩,樂曲結束(幼兒筷子上舉,作歡呼狀)
② 教師:怎樣使你的筷子敲得好聽?幼兒1:要合著節拍敲;幼兒2:帶上手腕敲得好聽!
③ 教師:剛才我們是使用兩把筷子對敲,還可以怎麼敲?
幼兒1:我可以將筷子在椅背上敲;幼兒2:我可以在椅子的兩側敲;幼兒3:我可以在地板上敲。
④ 根據筷子不同的敲擊點幼兒再次分組演奏。
⑤ 教師:你還想扮演什麼顏色的馬?(交換位置演奏),提出要求:老師指揮重拍時,你要把重拍敲出來!
<4>探討其他樂器的匹配。
① 教師出示小樂器:圓舞板、小鈴、串鈴。手持木偶馬飾:剛才四匹馬奔跑時,哪裡發出聲音?哪種樂器最象馬鈴聲?(串鈴)加在單獨演奏,還是集體演奏的地方?(集體);哪種樂器最象馬蹄聲?(圓舞板)加在單獨演奏,還是集體演奏的地方?(單獨)
② 各請兩位幼兒分別加奏串鈴和圓舞板,全體幼兒共同演奏。
四、小結:
今天我們大家共同欣賞了我國著名的民樂樂曲《賽馬》,它是由弦樂器二胡演奏的,好聽嗎?下次老師再次帶領你們欣賞優美的二胡曲!(出示二胡實物,讓幼兒摸一摸,看一看,聽一聽)。
教育目標:
1、通過觀看木偶表演,欣賞樂曲《賽馬》,根據音樂形象和情緒,`用筷子隨節拍較投入地進行表演。
2、 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和提供的材料,積極探索嘗試用筷子不同的敲擊方式,並探討其他樂器如何進行合理的匹配。創造性的表現自身對音樂的感知。
3、培養幼兒對欣賞樂曲的興趣及對民族音樂的喜愛。
活動准備:四種顏色(紅、黃、白、黑)的木偶馬飾,二胡曲《賽馬》,共四組幼兒人手兩把筷子,串鈴,圓舞板,小鈴,實物二胡。
Ⅶ 2010年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總目標和年齡階段目標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總目標和小班年齡階段目標 (一) 唱歌 認知目標——能記住歌曲名稱;正確地感知、理解歌曲中歌詞、曲調所表達的內容、情感;並能用自然、美好的聲音進行歌唱表現。 情感與態度目標——喜歡唱歌;積極地體驗參與歌唱活動的快樂以及追求用歌唱的方式與他人進行交往的快樂。 操作技能目標——掌握一些最基本、最初步的歌唱技能,能夠正確地咬字、吐字和呼吸;能較自然地運用聲音表情和身體動作表情;能夠在集體歌唱活動中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聲音使之與集體相協調。 小班階段目標: 1.學慣用正確的姿勢、自然的聲音歌唱,並基本做到吐字清楚、唱准曲調和節奏(音域在c 1 —g 1 之間)。 2.能跟著歌曲的前奏整齊地開始和結束。 3.在有伴奏的情況下,能獨立地、基本完整地唱熟悉的歌曲。 4.能初步理解和表現歌曲的形象、內容和情感。 5.在教師的幫助、引導下,能夠為熟悉、短小、工整而多重復的簡單歌曲增編新的歌詞。 6.喜歡自己歌唱,也喜歡與同伴一起歌唱,並能注意使自己的歌聲與集體相一致。 (二) 韻律活動 認知目標——能夠感知、理解韻律動作與音樂的關系,嘗試進行創造性的動作表現;能符合音樂的情緒要求以及音樂表現手段和表情作用來做動作。 情感與態度目標——喜歡參加韻律活動和音樂游戲;積極體驗參與韻律活動和音樂游戲的快樂;主動地追求用身體動作探索、表達音樂以及與他人合作表演的樂趣。 操作技能目標——能夠較自如地運用和控制自己的身體動作;能夠掌握運用較簡單的道具;能夠在合作性的韻律活動中運用動作和表情與他人交流、配合。 小班階段目標: 1.能跟隨音樂的節奏做簡單的基本動作和模仿動作。 2.喜歡參加集體的韻律活動和音樂游戲。 3.學習一些較簡單的集體舞。 4.初步嘗試和體驗用動作、表情和姿態與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 (三) 打擊樂演奏 認知目標——能夠認識、辨別各種常用打擊樂器及音色特點;掌握一些簡單的節奏型;了解有關打擊樂器的一些基本知識;能夠理解指揮的手勢含義並與指揮相配合。 情感與態度目標——喜歡參與打擊樂演奏活動;樂意探索樂器的不同演奏方法和嘗試創造性的表現;積極體驗並享受與他人合作演奏的快樂。 操作技能目標——熟練掌握一些常用打擊樂器的演奏方法;能夠在集體的演奏活動中有意識地控制、調節自己奏出的音色,使其與集體的演奏相協調;能夠學習並掌握使用、整理和保護樂器的一些簡單規則。 小班階段目標: 1.學習並掌握幾種最常用打擊樂器(如碰鈴、串鈴、鈴鼓等)的演奏方法。 2.喜歡操作擺弄打擊樂器,喜歡參加集體的打擊樂演奏活動。 3.能夠為簡單、短小的二拍子和四拍子的歌曲、樂曲伴奏。 4.初步學會看指揮開始和結束演奏。 5.了解並遵守集體的打擊樂演奏活動中的一些基本規則:如樂器取放的恰當位置等。 (四) 音樂欣賞 認知目標——能夠感受、體驗音樂欣賞作品所表達的內容和情緒;能夠理解音樂作品最基本的表現手段;能夠再認和區分已欣賞過的音樂作品。 情感與態度目標——樂意參與音樂欣賞活動,有積極的欣賞態度;體驗並享受音樂欣賞過程的快樂。 操作技能目標——初步學習運用文學、美術、韻律動作等各種藝術表現手段來表達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想像和情感體驗;能夠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嘗試與同伴交流與配合,共同協作來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小班階段目標: 1.能初步感受性質鮮明、結構短小的歌曲或有標題的器樂曲的形象、內容和情感,並產生一定的外部動作反應。 來源 http://www.qqcaipu.com 2.喜歡傾聽周圍生活中的各種聲音,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嗓音、動作等)來表達。 3.樂意參與集體的音樂欣賞活動,並積極嘗試和體驗音樂欣賞過程的快樂。
Ⅷ 常見的兒童打擊樂器
打擊樂演奏是幼兒非常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園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教師要想搞好打擊樂教學,首先要了解適合於幼兒學習和操作的常用打擊樂器有哪些以及它們的使用方法。
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特點,適合演奏不同的音樂作品,因此我們要了解其特點。幼兒園的打擊樂器一般分為三種:
1、金屬樂器:屬於高音樂器,聲音高亢、明亮。如三角鐵、碰鈴、大鑔等。
2、木製樂器:屬於中音樂器,聲音清脆。如雙響筒、木魚、響板等。
3、散響樂器:特點是發出的聲音小、散,可以持續演奏長音。如鈴鼓、沙球、串鈴棒等。
一、碰鈴(也稱小鈴)
這是一對用金屬製成的小鈴,用一根繩子或可抓握的木柄相對固定兩個鈴,通過相互撞擊引起振動而發音。碰鈴的音色清脆、柔和,且高而輕。它既可以表現音樂的強拍,也可以表現弱拍,是幼兒園用的最為普遍的一種樂器。使用時可以雙手握碰鈴的木柄自然放在胸前敲擊。握木柄時手不能觸及鈴的部位,否則,聲音就會發悶,不清脆;也可以雙手握碰鈴的木柄一手在上,一手在下,使鈴的部位相對應,連續敲擊。
二、串鈴棒
這是用金屬串成的馬蹄形(或半圓形、棒形等)的若干個小鈴,通過敲擊、抖動或搖晃引起的振動而發音。可以分別在音樂的強拍或弱拍上使用。使用時可以每手一隻自然抖動、搖晃;也可以右手握鈴在左手心中敲擊。
三、鈴鼓
這是用皮革(或塑料)蒙在帶有可活動的金屬小鈸的木製圍框上,通過手指(或手腕肘)的敲擊或手腕的抖動、搖晃引起的振動而發音的一種樂器。它兼有鼓和鈴兩種音色的特點。鈴鼓有多種演奏方法:可以用手掌擊鼓心,其音色柔和;可以用手掌擊鼓邊,其音色明朗乾脆;可以用鼓面擊身體部位(如肩、肘、膝等),則鈴的聲音較明顯;可以用手腕連續地抖動,則會產生延續音的效果。
四、三角鐵
這是一根彎成等邊三角形的圓柱形鋼條,用繩子懸掛一端,通過另一根金屬棒敲擊而發音的一種樂器。其音色接近於碰鈴,但音量比碰鈴大,延續音比碰鈴長。它的演奏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左手提懸掛三角鐵的繩子,右手持金屬棒敲打三角鐵的底邊;另一種是在三角鐵內,用金屬棒快速地敲擊左右兩邊或轉圈敲擊各邊,會產生激烈而特殊的音響效果。提繩子的手不能觸碰三角鐵,否則敲出來的聲音不會有延長音。
五、響板(也稱圓弧板)
這是由兩片貝殼狀木塊,中間用松緊帶相連而構成的一種樂器,通過兩片木塊的撞擊引起的振動而發音。其音色清脆而圓潤。演奏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右手或雙手的中指套上松緊帶,靠中指和拇指的捏合使兩板相擊而發出聲音;另一種是將響板放在左手手心中,用整個右手的手掌相擊而發出聲音。後一種方法比較適合小年齡兒童的演奏。
六、木魚
這是用木頭刻制的、形似魚狀、中間空而頭部開口的一種樂器。通過另一根木製的敲棒擊魚頭而發音。其音色接近於響板。演奏方法為左手持「魚的尾部」,右手持棒按節奏敲打「魚頭」的頂部。
七、雙響筒
這是一段中間有節的木筒,下端裝有握柄,通過另一木製敲擊棒的敲擊而發音的一種樂器。其音色與木魚相似,乾脆而清亮,沒有延續音。通常用來模擬馬蹄聲。敲擊雙響筒由節分開的兩端會發出不同高低的音響,一般兩個音之間通常相差約五度。演奏方法為左手持柄,右手持棒敲擊,可以敲擊筒的一端,也可同時交替敲擊筒的兩端,發出類似於「的篤」、「的篤」的馬蹄聲。雙向筒分高低音,所以在進行打擊樂演奏之前教師首先幫助幼兒弄清楚高低音,最好做上標記,這樣幼兒敲出來的聲音才會一致。
八、沙球
這是一種用椰殼或塑料製成的空心球體,內裝有細小的沙粒狀物體,下端裝有握柄,依靠臂的抖動、搖晃而振動發音。其音色輕柔而乾脆。演奏方法為雙手各持沙球,用手臂帶動手腕上下振動。可以同時兩手進行,也可交替、輪換進行。
九、鑔
這是一對用銅合金製成的圓盤,中間微凸,靠敲擊、摩擦而發音。其音色響亮,有較長的延續音,在強拍上演奏能造成強烈、刺耳的音響效果。演奏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左右各持一片,相互撞擊、摩擦而發音;另一種是將單片懸掛在支架上,右手持鼓槌敲打其邊,可以取得另一種音響效果。如果要止住過長的延續音,可以用手捏住鑔的邊緣或將鑔的邊緣觸碰前胸即可。
十、大鼓
這是用皮革蒙在筒狀的共鳴箱上,通過鼓槌敲擊引起的振動而發音的一種樂器。其音色低沉,音量較大。大鼓用在強拍上,可用力擊打,造成一種強烈渲染的氣氛;用在弱拍上,可輕輕擊打,會產生柔和而綿長的音響。擊鼓時,手臂放鬆,手腕有力而富有彈性地敲擊。擊鼓心,會產生濃厚的音色且有較長的延續尾音;擊鼓邊,則音色脆、硬而單薄,延續音較短。
Ⅸ 幼兒音樂領域年齡特點及發展目標
一、 各年齡階段幼兒音樂領域的年齡特點
(一) 幼兒音樂欣賞的年齡特點
1、小班幼兒音樂欣賞的特點:小班幼兒能初步理解他們所熟悉歌曲的歌詞內容和思想,能理解性質比較鮮明的音樂情緒等。多數小班年齡的孩子能聽音樂動起來,喜歡聽節奏鮮明、歡快的音樂,隨音樂特點做動作。但由於經驗不足,還不能隨音樂性質變化相應的動作。
2、中班幼兒音樂欣賞的特點:中班幼兒聽辨音的分化能力有所提高,逐漸能辨別聲音的細微變化。他們一般能欣賞內容較為廣泛、性質風格多樣的音樂作品,如舞曲、進行曲、搖籃曲等。對不同體裁、性質、風格樂曲的分辨能力也有很大發展;在音樂的速度、力度、節奏、結構把握上,他們往往能夠通過教師組織的音樂活動,初步感受到樂曲的結構,聽出樂段、樂句之間的重復以及樂曲在情緒性質上的明顯差異;能基本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情緒和情感,並由此產生一定的想像、聯想。
隨著幼兒思維、想像的進一步發展,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斷地發展。這種理解能力通常表現在歌曲及有標題器樂曲的理解上,幼兒已能藉助於歌詞及已有的生活經驗、音樂經驗,基本理解音樂所表達的藝術表演形象,對於較為復雜的、沒有標題的純器樂曲的理解還有一定的困難。另外,他們在欣賞過程中的創造性表現能力也不斷增加。
3、大班幼兒音樂欣賞的特點: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音樂欣賞能力,幼兒可以把握音樂中蘊含的諸多要素,包括音樂的演奏樂器和演奏場景,音樂中的運動和張力,音樂中的情感以及音樂中的形象和情節。他們的內心世界得到了豐富和發展,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音樂。幼兒能夠准確的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並有想像的能力。
(二) 幼兒歌唱的年齡特點
1、小班幼兒歌唱的特點:小班孩子喜歡唱歌,尤其對那些富有喜劇色彩、情緒熱烈的歌曲會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一時期的幼兒一般都會唱幾首簡單歌曲,有的甚至會即興哼唱一些自己編的旋律和短句,然而自己編的歌曲、曲調帶有很大的模仿性,合適音域一般在d′—a′的范圍,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大致能唱准旋律。
2、中班幼兒歌唱的特點:中班幼兒的語言發展有了一定進步,已經能夠完整的再現一些短小的歌曲,和較長歌曲中的比較完整的片段。但在歌詞的理解方面還有一定困難,會出現錯字、漏字和相似字的現象。一般情況下,合適音域在c′—a′的范圍。中班年齡幼兒在唱他們所熟悉和理解的歌曲時,可以做到用速度、力度、音色的明顯變化來表現歌曲中的不同形象和情緒。
3、大班幼兒歌唱的特點:大班幼兒一般已經可以比較完整准確的再現熟悉歌曲的歌詞,唱錯字、發錯音的情況會大大減少,音域可以從c′—c②。對歌曲中由二分、四分、八分音符構成的一般節奏已掌握較好,甚至也能較好的掌握帶附點的節奏和切分節奏。到了大班末期,大多數幼兒能夠比較自如的把握常見的幼兒歌曲的節奏,歌曲速度的稍快和稍慢時也不會影響他們表現節奏的准確性。
大班幼兒在音準把握能力上有了一定進步,一般都能基本唱准曲調,他們一般能夠學會呼吸時自然而迅速,不聳肩不發出很響的吸氣聲。大班幼兒對歌曲的形象內容、情感的體驗與理解能力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強。幼兒更加積極主動的在唱歌中用聲音變化來表達感情,還能積極爭取使自己表現更獨特和完美。一些發展好的幼兒還能夠對熟悉歌曲的節拍、節奏做出變化,甚至能夠獨立的即興哼唱出相對完整的新曲調。
(三) 幼兒韻律的年齡特點
1、小班幼兒韻律的特點:小班的大多數幼兒已經掌握了拍手、搖頭或是晃動手臂、用手指點或拍擊身體的部位、點頭或搖頭、小幅度慢速度地運動軀乾等簡單的非移動動作,但腿部力量較弱,腳掌缺乏應有的彈性、身體左右搖擺大,自控力差。
2、中班幼兒韻律的特點:中班幼兒在韻律活動中,手部動作出現頻率較高,運動路線主要以直線、曲線為主,中層次空間的動作出現頻率最多,移位式動作很少出現,多數幼兒在自由律動中會出現兩種及兩種以上動作,比較喜歡做重復動作。多數幼兒具有前奏感、節奏感,而幼兒樂段感與樂句感的發展相對滯後,幼兒很少出現與同伴合作做動作的行為,都是自己單獨做動作。
3、大班幼兒韻律的特點:大班幼兒對鮮明而有特點的節奏、音響和舞蹈律動具有濃厚的興趣,節奏性活動是幼兒階段主要的音樂活動。幼兒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在表現活動中容易添進自己的直覺和想像,她們往往會加上自己的主觀想像,喜歡誇張新奇的食物,幼兒樂於嘗試,願意表現。
大班幼兒能逐步認識到事物之間的一些簡單關系和聯系,對於事件、情節的表現成為他們韻律活動中的突出特點。他們喜歡聽和講故事,聆聽和朗讀節奏鮮明、有韻律的歌謠,喜歡看情節有趣和角色色彩鮮明的動畫片、木偶劇與兒童劇,喜歡在游戲中再現和表演他們感興趣的人物表情、動作、情節和活動場面,表演時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想像不斷求新與創造。
(四)幼兒打擊樂的年齡特點
1、小班幼兒打擊樂的特點:小班年齡的幼兒逐步掌握了一些主要用大肌肉動作來演奏的打擊樂器,最容易掌握的是鈴鼓和串鈴的演奏方法。他們在入園初期的隨樂意識和隨樂能力都很差,大多數幼兒都不能做到基本合拍地隨音樂演奏,而且還會有部分幼兒只顧玩弄樂器而忘記演奏的要求。3歲末期,不僅大多數幼兒可能做到基本合拍地隨音樂演奏,而且一般幼兒已具備了初步的隨樂意識。
2、中班班幼兒打擊樂的特點:中班年齡幼兒開展打擊樂活動時可以選擇節奏鮮明的樂曲,可以2∕4、3∕4拍樂曲為主。許多有民族風格的樂曲,如:維吾爾族、蒙古族、藏族樂曲,節奏型都比較明顯,易於中班幼兒理解把握,同時也可以讓幼兒感受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情。由於手部動作發育的特點,可以在常見的打擊樂器如:串鈴、響板、撞鍾、三角鐵、鈴鼓、木魚、雙響筒、鑼、鼓中進行選擇。
3、大班幼兒打擊樂的特點:大班幼兒的自控能力、合作能力、願意接受挑戰、勇於探索的積極性等方面度有了很大的發展。經過小、中班系統的教育和熏陶,具有一定的音樂素質。在節奏樂活動中,他們能夠通過對音樂、樂器的直接感知以及教師合理有效的調控手段,表現出豐富的感受力和創造力。大班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將以前在樂器敲打的興趣上轉向為操作樂趣和效果樂趣。
二、各年齡階段幼兒音樂領域上學期的教育教學目標
(一)幼兒音樂欣賞上學期教學目標
1、小班幼兒上學期音樂欣賞教學目標:
(1)對生活中的各種聲音感興趣,喜歡傾聽優美的聲音,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熟悉、喜愛的歌曲和樂曲,初步學會使用表演道具。
(2)學習感受性質鮮明單純、結構短小明晰的歌曲和有標題的器樂曲的形象、內容和情感,在感受的同時進行多種方式的創造性表達,體驗比較典型的搖籃曲、舞曲、進行曲、兒童歌曲等不同情趣。
(3)能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地傾聽或觀看自己喜歡的音樂和舞蹈表演。
2、中班幼兒上學期音樂欣賞教學目標:
(1)能在一定時間內注意力比較集中地傾聽、觀賞音樂、舞蹈作品,積極地感受音樂、舞蹈所表現的不同情緒,養成安靜傾聽、欣賞的習慣。
(2)在有對比的情況下,學習分辨音樂中差別較明顯的高低、快慢、強弱特徵和音色的變化,體驗這些變化所表達的情意。
(3)能正確區分二拍子和三拍子的音樂,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音樂的不同情趣。(4)在掌握前奏、間奏、尾奏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和表現樂句、樂段的開始和結束,初步了解音樂結構中的重復與變化的規律,體驗傾聽和觀賞活動的快樂。
3、大班幼兒上學期音樂欣賞教學目標:
(1)有欣賞音樂的良好習慣和情趣,能夠欣賞更多不同性質、不同風格的樂曲、歌曲和舞蹈,更加細致地感知和體驗這些音樂作品的內容和獨特風格,感受不同形式的藝術美。
(2)進一步學習使用其他各種非音樂的藝術手段,提高體驗和表達音樂情趣的能力,能用自己的喜歡的表現方式大膽表達較復雜的樂曲是如何推進情節、表達情感的。能在理解音樂作品的基礎上,恰當的用服裝、道具等多種形式表達內心的感受。
(3)就音樂形象與情節展開想像,為用音樂表演手段(如戲劇表演等)進行二度創作式的表現做准備,並在此過程中加深對音樂的感受和把握。
(二)幼兒歌唱活動上學期教學目標
1、小班幼兒上學期歌唱活動教學目標:
(1)喜歡參加歌唱活動,用自然地聲音歌唱,保持正確的唱歌姿態。
(2)能聽前奏整齊地開始,音域在d′—a′的范圍。
(3)初步理解和表現歌曲的形象和情感,邊唱歌邊做合乎歌曲內容的表情及簡單動作。
(4)在教師的幫助下,能為自己熟悉、多重復的簡單歌曲仿編新的歌詞。
2、中班幼兒上學期歌唱活動教學目標:
(1)進一步感知不同性質的歌曲,能夠理解歌曲的歌詞和曲調所表現的內容和情感,體驗在歌唱活動中進行交流、合作的快樂。
(2)基本准確地演唱c′—a′范圍的歌曲,感受和表現不同節拍(如二拍子、三拍子)、不同內容的歌曲,初步嘗試使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和音色變化來表現歌曲的不同形象、內容和情感,且姿勢正確,吐字清楚。
(3)感受和表現歌曲的前奏、間奏和尾奏,學會獨立接唱並初步嘗試自然地與他人接唱和對唱,正確運用身體動作和表情與他人交往。
3、大班幼兒上學期歌唱活動教學目標:
(1)積極參與歌唱活動,樂於個人獨立歌唱和參與集體表演,享受唱歌的快樂,並能欣賞和評議同伴的表演。
(2)嘗試學唱優美、舒緩、活潑等不同性質的歌曲,能用准確的節奏和音調表現不同歌曲的情緒、情感,能夠唱八度范圍內的五聲音調和少量七聲音調的歌曲。
(3)學習使用不同咬字、吐字及氣息斷連方法表現歌曲不同意境。
(三)幼兒韻律活動上學期教學目標
1、小班幼兒上學期韻律活動教學目標:
(1)在日常生活中,願意隨音樂做簡單律動進行自我表現,並初步體驗用目光、表情、動作、姿態與他人溝通、交往的快樂。
(2)樂於參與音樂游戲,在教師動作的提示下,能通過韻律和模仿動作表現簡單的音樂節奏、跳簡單的集體舞蹈,體驗在音樂運動中表達、創造和交流的快樂。
(3)學習按照音樂的基本拍子自然、均勻地做上肢或下肢的簡單動作和模仿動作。
2、中班幼兒上學期韻律活動教學目標:
(1)嘗試運用有效的方法和他人進行交流與合作,體驗韻律活動中合作的快樂。
(2)隨音樂的節奏嘗試按自己的想像自由地做模仿動作、律動和簡單的舞蹈動作,動作協調,能表現出音樂的力度、速度和情感的變化。
(3)學習利用已經掌握的動作、知識和技能,進一步學習或創編新動作,初步了解一些創編韻律動作組合的規律。
3、大班幼兒上學期韻律活動教學目標:
(1)喜歡參加韻律活動,能大膽地用各種藝術形式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2)能比較准確地按音樂節奏做各種稍微復雜的基本動作、模仿動作和舞蹈動作組合,進一步豐富舞蹈動作語匯,能用已經掌握的空間知識,進行創造性的表現。
(3)能為不同的舞蹈表演選擇不同的道具和服裝,樂於和同伴一起合作表演,體驗交流的樂趣。
(四)幼兒打擊樂活動上學期教學目標
1、小班幼兒上學期打擊樂活動教學目標:
(1)樂於在集體中隨熟悉的歌曲或樂曲有節奏地進行打擊樂演奏,按要求取放、交換和收拾打擊樂器,體驗操作樂器、管理樂器的快樂。
(2)通過探索和嘗試認識幾種易於敲擊的打擊樂器,學習敲擊方法,初步養成正確使用樂器的習慣。
(3)能獨立的隨熟悉的音樂有節奏地演奏,參加兩至三種樂器的齊奏,學習看指揮開始和結束演奏。
2、中班幼兒上學期打擊樂活動教學目標:
(1)進一步養成集中注意看指揮,並對指揮的要求作出積極反應的習慣,體驗創造性參與演奏活動的快樂。養成正確使用樂器、有序收放樂器的習慣。
(2)會按簡單的固定節奏型為歌曲、樂曲、舞蹈等作即興伴奏,在集體中學會保持與音樂、與他人配合,具有初步協調的能力。
(3)學習使用木魚、鈴鼓、沙球等更多種類打擊樂器的基本演奏方法,為歌曲或樂曲選擇合適的音色而探索樂器的不同演奏方法。
3、大班幼兒上學期打擊樂活動教學目標:
(1)按簡單的節奏型進行打擊樂合奏練習和表演,具有初步的協調配合能力,集中注意看指揮,反應敏捷。
(2)學習使用更多種類的打擊樂器的基本演奏方法,為求得新穎的音色而探索熟悉樂器的不同演奏方法,演奏的方法正確,姿勢放鬆端正,養成樂器拿、放、管理的好習慣。
(3)嘗試自己製作打擊樂器,喜歡用自製樂器參與音樂活動,養成正確使用樂器的良好習慣。
三、各年齡階段幼兒音樂領域下學期的教育教學目標
(一)幼兒音樂欣賞下學期教學目標
1、小班幼兒下學期音樂欣賞教學目標:
(1)努力聽辨音樂中差異明顯的隱去高低,力度、強弱、速度、快慢。
(2)能安靜地聽音樂,初步感受性質鮮明,結構短小清晰地歌曲和有標題的器樂曲的形象。
(3)體驗典型的歌曲,勞動音樂等不同類型音樂的特點。
(4)喜歡用自己的體態、噪音和動作參與欣賞活動,進行多種方式的創造性表達。
2、中班幼兒下學期音樂欣賞教學目標:
(1)學習劃分樂句,分辨樂句、樂段中的重復和變化。
(2)學習兩段體的曲式結構,能分辨出區別較大的兩段音樂的起始句和結束句。
(3)在感受音樂藝術美的同時,領悟其內涵,並初步學會用動作或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3、大班幼兒下學期音樂欣賞教學目標:
(1)享受藝術活動的樂趣。樂意與同伴交往,進行合作學習,有競爭意識。在藝術活動中提高藝術素養。
(2)發現和感受周圍環境中的美。喜歡欣賞不同風格特點的藝術作品,在表現自己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是有自己較為獨特的表現形式。
(3)能富有表情地較准確地感受性質鮮明、結構適中的進行曲、搖籃曲、舞曲等不同風格的音樂,並產生一定的聯想,能用語言、圖畫、節奏樂、動作、表情表現相應形象。能用嗓音、動作創造性地表達周圍生活中的各種聲音。
(二)幼兒歌唱活動下學期教學目標
1、小班幼兒下學期歌唱活動教學目標:
(1)用正確的姿勢,自然地聲音,一句一句地歌唱。
(2)在集體演唱時,會整齊地開始結束,能有控制地發出聲音。
(3)理解和表現簡單兒童歌曲的形象,內容和情感。
(4)學習為熟悉、短小、工整的歌曲替換部分歌詞,體驗創造性地參與歌唱活動的快樂。
2、中班幼兒下學期歌唱活動教學目標:
(1)會聽前奏、間奏歌唱,能整齊地開始和結束。
(2)學習在樂句結束時進行換氣,不中斷樂句隨意換氣。
(3)進一步根據歌曲的不同內容、情感,運用速度、力度和音色變化。
3、大班幼兒下學期歌唱活動教學目標:
(1)在集體歌唱活動中建立默契感,體驗配合默契的快樂。
(2)能有表情的完整的表現歌曲內容,初步學習各種演唱形式和不同風格的歌曲,積極為歌曲和樂曲創編歌詞和動作。發展幼兒運用嗓音進行藝術表現的能力。
(3)用正確的姿勢、自然好聽的聲音唱歌,初步學會領唱、齊唱、輪唱,能運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去正確地表現歌曲的情感和風格。大膽、獨立地在集體面前唱歌、表演,並能這熟悉工整的歌曲續編歌詞。
(三)幼兒韻律活動下學期教學目標
1、小班幼兒下學期韻律活動教學目標:
(1)喜歡參與韻律活動,能隨音樂做簡單律動。
(2)基本能感受音樂節奏、旋律的顯著變化隨之變換動作,能用上肢、下肢等簡單的身體動作表現音樂的情感和內容。
(3)學慣用動作、表情、姿態與人溝通。
(4)能自己想出簡單的動作進行創造性的表現,體驗韻律活動中表達、創造和交流的快樂。
2、中班幼兒下學期韻律活動教學目標:
(1)能傾聽音樂的旋律和節奏變化,節拍准確地進行原地身體動作。
(2)進一步引導發現律動中的動作組合規律,嘗試進行合作創編。
(3)初步引導進行即興表演,表達情感。
3、大班幼兒下學期韻律活動教學目標:
(1)樂於參加舞蹈創編活動,能按音樂的內容、風格和節奏特點做各種基本動作、模仿動作和舞蹈組合動作,熟悉一些民族民間舞蹈。
(2)樂於使用各種工具、根據一定的主題,能根據樂曲的內容、性質、創編不同的動作,創造性地表現角色的音樂形象。
(3)樂意與同伴一起進行娛樂、表演、創作等藝術表現活動,有一定的表現技能,並樂於交流藝術表現活動的評價。
(四)幼兒打擊樂活動下學期教學目標
1、小班幼兒下學期打擊樂活動教學目標:
(1)學習遵守演奏打擊樂的基本規則。
(2)能獨立的隨熟悉的音樂有節奏地演奏,參加兩至三種樂器的齊奏,學習看指揮開始和結束演奏。
(3)大膽的用樂器演奏表達對音樂的感受,能嘗試床走性的變化演奏方案,體驗節奏活動的樂趣。
2、中班幼兒下學期打擊樂活動教學目標:
(1)能根據圖譜的提示准確地打擊出節奏,並學習看圖譜演奏打擊樂器。
(2)進一步練習使用已掌握的樂器進行演奏。
(3)能自主選擇樂器,為一段體結構的音樂進行即興伴奏。
3、大班幼兒下學期打擊樂活動教學目標:
(1)積極參與節奏活動,繼續學習三角鐵、雙音響筒、鈸等更多種類的打擊樂器的基本演奏方法。用打擊樂器即興創作教師命題的音響,逐步培養按照命題進行創編的能力。
(2)學習使用為求得新穎的音色而探索熟悉樂器的不同演奏方法。
(3)學會齊奏、合奏即興伴奏,能按指揮的手勢開始、結束和變換演奏,並在音色、音量和表情上與集體相一致,有較好的音響效果
(4)能自覺遵守演奏活動中的常規,養成愛護樂器的習慣。
Ⅹ 串鈴的演奏方法
演奏時,奏者或坐或立,藏族多雙手執布帶或皮帶兩端,瑤族則左手執皮帶兩端,彎成環狀,通過綳拉或搖動,使鈴中鐵珠碰撞鈴壁而發音,音色清脆。用於宗教活動和歌舞及藏戲伴奏。在藏族佛教寺院的跳神和歌舞、藏戲演出中,奏者將串鈴系於腰間、腿或手臂上,隨舞蹈動作而嘩嘩作響。也有的演奏者將串鈴釘縛在一塊形如刷子的小木板上,手執板把搖奏或碰擊肩、膝等部位演奏,是藏族頗具民族特色的色彩性節奏樂器;在瑤族的祖祭和喪葬活動中,人們一手執母柱,一手拿白綾,先唱孝歌,後振鈴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