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確定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
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由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是注冊會計師通過,執行審計工作對財務報表發表審計意見。
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才能得出財務報表反映的結論。
2. 審計重要性水平公式
中普事務所審計系統V10.0產品,可實現年報審計、稅務審計、IPO審計、財務審計、高新專項審計、清算審計、信貸風險審計、內部控制審計、注銷清算審計、專項資金審計、盡職盡調審計、外幣審計、經濟責任審計、財務收支審計、離任審計、資產評估、財務數據分析、賬證查詢列印等業務。以中注協、中稅協、各地等行業協會等最新版的《審計工作底稿指引》為基礎,內置有數十套審計及稅審工作底稿模版,並將風險評估底稿、控制測試底稿以及實質性測試底稿、審計報表及報表附註等設置在工作底稿模版中;軟體功能及底稿全面支持企業年報審計、IPO審計(三年又一期)、稅務審計等各項事務所審計的需要。通過功能強大的數據採集導入工功能,實現財務數據的獲取,提供完整的調整分錄編制功能,底稿、報表及附註自動取數生成審定數據。
功能亮點如下:
ü 支持年報審計、稅務審計、專項審計等審計業務的實現;支持審計歷史記錄信息共用,通過審計業務模板切換,實現同單位、同年度不同審計業務項目的審計作業,避免繁瑣的重復操作,造成時間損失;
ü 全面支持IPO審計,可快速生成三年又一期的報表、底稿、附註、合並報表及合並附註等;
ü 系統採用流程化導航方式,指引性強,操作簡便,易學易用;
ü 強大的數據獲取能力,支持資料庫直連採集、客戶端網路採集、賬套備份數據採集、Excel手工賬導入等多種方式,以及支持財務軟體國標和地方標准介面數據的直接轉換;數據採集只讀不寫,保障財務系統安全性;
ü 嚴謹的項目管理功能,按年、按客戶、按項目類型分組管理;項目立項可成立項目小組,項目負責人對組員進行工作安排、底稿分工;項目過程實時監控、復核;項目及已審信息支持跨年重用;
ü 數據查詢分析功能豐富多樣、執行速度快,支持各種表賬證多級穿透查詢分析;數據管理分類清晰,工作底稿、函證管理、審計調整、憑證抽查、賬齡分析、報表審計、報表附註等;
ü 可自動批量生成銀行與往來等詢證函;可對函證發送與客戶回函情況進行管理,相關信息自動生成到「函證結果匯總表」底稿中;可對無法收回的發出函證批量生成替代測試;
ü 自動快速生成底稿審定表、明細表(含科目明細、輔助核算明細、賬齡明細)、檢查情況表、附註數據等;底稿編輯時,可進行相關信息(科目、輔助核算、明細賬、憑證等)的追溯查詢、取數公式修改、重新取數、交叉索引、復核等操作;
ü 附註編輯數據與工作底稿相關聯,從Excel工作底稿中自動讀取,並可自動將數據生成到Word格式附註中;
ü 包含 「新會計准則」、「會計制度」、「中注協」、「小企業」、「行政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織」、「稅務審計」、「醫院」、「內控審計」、「IPO審計」、「小企業驗資」等若干個類別的最新審計底稿模版;
ü 底稿模版按照各行業協會及事務所審計需求進行設計,可以全面滿足事務所的底稿使用要求,兼顧大型事務所及小型事務所審計的需要,業務伸縮性強;
ü 底稿模版支持用戶修改與自定義設計,開放性強,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個性化的審計模版調整;
ü 完善的調整分錄編制與調整統計功能,可調整明細科目、輔助核算對象、報表項目、賬齡區間結果等明細項,自動生成審定後的報表、底稿和附註數據;可自動生成重分類調整分錄、利潤及利潤分配結轉調整分錄;調整分錄支持跨年連續審計;
ü 底稿功能強大,支持自動讀取分工科目底稿、不適用科目底稿批量檢測、執行審計程序批量選擇、適用底稿批量取數生成、表頭信息批量變更、多級底稿復核、批量列印、批量導出等功能;
ü 支持審計報表、報表附註合並功能,完善的關聯方統計、抵消分錄與合並處理功能,可以幫助注冊會計師們更好的完成審計合並報表及合並附註工作;
ü 存儲了審計法規、審計准則、審計指南、審計案例及其他相關信息,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可以隨時查閱和引用;
ü 靈活方便的項目和財務數據備份與恢復功能,便於同項目不同機器之間單機版軟體的數據交互,避免重復建項、重復導入,節省審計時間成本;項目工作記錄多機合並功能,可將不同單機版軟體中的單人分工內容進行合並匯總;
ü 靈活的軟體應用模式,支持單機、多機聯網使用。
3. 如何計算財務報表審計的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是個很帶主觀性的數據~~~~~ 它是需要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判斷的~~~所以一般來說不存在什麼計算方法~~~~~我們一般把比如營業收入的0.5%~~~~凈利潤的5%等等作為重要性水平~~~~但其實實務中我們看一下財務報表~~~大概就能決定一個重要性了~~~~是比較主觀的~~~~
4. 救助:審計底稿中,審計計劃重要性水平的計算公式
重要性水平越高,收集的審計證據越少,審計風險(AR)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收集的審計證據越多,審計風險越高。
原審計風險模型: 審計風險(AR)=固有風險(IR)*控制風險(CR)*檢查風險(DR)
現審計風險模型: 審計風險 =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
(4)重要性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1、審計工作底稿形成於審計工作全過程
從承接審計業務開始,歷經計劃階段、實施階段、完成階段,到完成全部約定事項簽發審計報告為止,任何一個過程中都會形成一系列的審計工作底稿。
具體地講包括:在審計計劃階段獲得有關被審計單位基本狀況的資料、營業執照、政府批文、合同章程和協議、董事會會議紀要等,由注冊會計師自行獲得編制的調查表、審計風險與重要性評價初步評估資料、審計計劃、審計程序表、分析性測試表以及由雙方共同簽訂的審計業務約定書等等。
在審計實施階段針對內控制度進行符合性測試的程序和結果資料,針對交易和金額進行實質性測試的詢證函、項目明細表、實物資產盤點表或調節表、分析性測試表、項目差異調整表、調整分錄匯總表、試算平衡表、重分類分錄匯總表、項目審定表等等,在完成審計工作階段形成或獲取的期後事項審核表、管理當局聲明書、律師聲明書、審計報告、已審會計報表等等。
2、審計工作底稿的形成渠道有兩種
審計工作底稿可以由注冊會計師根據有關資料進行計算、判斷以後編制,也可以由被審計單位或其他第三者提供並經過注冊會計師親自審核後直接形成。
3、審計工作底稿的記錄內容應全面反映審計工作過程
這與上述第一個問題是相互映襯的。注冊會計師應在不同審計階段中形成審計工作底稿,那麼這些底稿如果予以系列化,就應該能反映出審計思路和審計軌跡,使人們通過審計工作底稿能夠看到:審計工作經歷哪些環節,某個環節上注冊會計師從哪些方面進行測試,被測試事項的實際面貌如何,注冊會計師如何發表意見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審計工作底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重要性水平
5. 如何確定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
確定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
由於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是注冊會計師通過執行審計工作對財務報表發表審計意見,因此,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
注冊會計師在制定總體審計策略時,應當確定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確定多大錯報會影響到財務報表使用者所做決策,是注冊會計師運用職業判斷的結果。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主要是採用定量的方法來確定,即注冊會計師先選擇一個恰當的基準,再選用適用的百分比來計算確定。
會計報表層次重要性水平的選取,應當取其最低者作為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 。根據期中會計報表推算出年度會計報表或對上年度會計報表做出修正,以確定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
會計報表層次重要性水平的確定判斷基礎:資產總額 、凈資產、 營業收入、 凈利潤。
會計報表層次重要性水平的選取:
不同會計報表之間,應選取最低的重要性水平為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
(5)重要性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重要性水平是指用金額額度表示的會計信息錯報與錯弊的嚴重程度,該錯報錯弊未被揭露足以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判斷或者決策。只有在確定的審計目標是「對會計報表真實性、公允性發表意見」的情況下,才需要確定重要性水平。
在計劃審計工作時,cpa應當確定一個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發現在金額上重大的錯報。cpa在確定計劃的重要性水平時,需要考慮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審計目標、財務報表各項目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財務報表項目的金額及其變動幅度。同時,還應當從性質和數量兩個方面合理確定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越高,收集的審計證據越少,審計風險(AR)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收集的審計證據越多,審計風險越高。
6. 怎麼解釋重要性計算指標的選擇
一.關鍵業績指標是績效管理的基礎,編制關鍵業績指標是績效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
二.通過編制關鍵業績指標,將公司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崗位,有利於公司目標的實現
三.編制關鍵業績指標可分為羅列指標、篩選指標、設置權重、修改確認四個步驟。崗位的關鍵業績指標及權重反映了該崗位的工作要求以及各項工作的相對重要性。
四 績效管理理念是職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價值觀是兩者之間的聯系紐帶。成功的績效管理有賴於職工文化的建設,而關鍵業績指標體系及其權重的設計也將對職工文化產生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
五.在關鍵業績指標的基礎上,通過與每位職工簽訂業績合同,有利於實現職工內的層層管控。
一、 什麼叫關鍵業績指標
關鍵業績指標是一系列既獨立又相關,能夠測定及評估,且能較完整地描述職工崗位職責及業績不同側面的重點因素。
在職工中,職工的業績具體體現為完成工作的數量、質量、時間、花費的成本費用等。
在績效管理流程中,制定關鍵業績指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關鍵業績指標是職工開展績效管理的基礎,是推動公司價值創造的驅動因素。在編制關鍵業績指標的基礎上,制定崗位的績效目標,經過一定的工作周期後,開展績效考核,根據考核結果確定職工的薪酬、崗位調整、培訓、職業發展等,並對關鍵業績指標進行修正,從而形成績效管理的閉環。
關鍵業績指標是崗位說明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公司戰略目標的分解,並隨公司戰略的演化而不斷修正。它是對崗位關鍵重點工作行為的反映,而不是對所有工作活動的反映。
關鍵業績指標分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兩大類。。定性指標是那些難以用數學手段進行計算的指標,它們主要由評價者利用自身的知識和經驗,直接給職工打分或做出模糊判斷(如,很好、好、一般、差或很差),如職能部門的部分指標、滿意度指標等。
以數學手段,計算出指標的數值,如財務指標、服務指標和經營運作指標等 通過制定關鍵業績指標,並在此基礎上開展績效管理工作,二、 建立關鍵業績指標體系
其中定量指標建立在統計數據的基礎上,把統計數據作為主要的數據來源,通過建立數學模型,能夠使經營管理者清晰了解對職工價值最關鍵的經營活動的情況,使經營管理者能及時診斷經營中的問題並採取行動,有力推動公司戰略的執行,為業績管理和上下級的交流溝通提供一個客觀基礎,使職工集中精力於對業績有最大驅動力的經營活動中,為評價職工的業績提供客觀的依據。
1.現行考核指標體系的不足之處
在中國電信行業的各個職工中,都有大量的考核指標,如總公司對各省公司的考核指標,省公司對各地市分公司的考核指標,各地市分公司對各個部門的考核指標等等,形成了完整的考核體系。定性考核指標太多 ;指標未能落實到具體崗位,對職工的考核指標多為定性指標 ;部門及崗位間缺乏協調溝通方面的考核指標 ;個別指標設置不合理,導致多個部門之間的工作存在交叉,等等。
有必要對職工的考核指標進行整理,提取出關鍵業績指標。
部分電信職工的考核指標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考核指標較多,各指標權重的分配相對分散和平均,無法體現職工管理重點和工作重心 ;
2.編制關鍵業績指標
在制定關鍵業績指標的過程中,人力資源部起著組織、協調、培訓等作用。制定關鍵業績指標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關繫到職工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級領導及各個部門的積極配合、參與。 制定關鍵業績指標的步驟可分為:羅列指標、篩選指標、設置權重、修改確認。
(1) 羅列指標
指標來源:價值樹分解得到的指標、工作中的常規指標、短期重點指標、集體指標、流程中的指標、防範性(扣分)指標等等。
★價值樹分解得到的指標
通過價值樹分解指標的好處是能夠明確職工最關鍵的價值驅動因素,並明確主要負責部門及崗位。
獲利能力是評價職工價值的重要指標,價值樹的分解一般以凈資產收益率為起點。在價值分解模型的基礎上,結合職工的組織結構,將指標層層分解,細化到每一個部門及崗位。
★工作中的常規指標
職能部門的關鍵業績指標主要根據工作內容分解設立。由於工作性質,在職能部門的關鍵業績指標中,定性指標較多,但也能夠設置一些定量指標。設計指標時主要考慮職能部門的主要工作以及完成工作的時間、質量和成本三方面的因素。
能夠根據各崗位職責,將各部門及崗位的常規考核指標分解到相應崗位上,如將運維部門的接通率、障礙處理及時率、設備完好率等指標分解到相應崗位上。
對職能部門的考核輸入有一部分來自於其他部門,如滿意度指標,以保證其服務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其他部門的需求,保證職工整體運作的最佳效果。
★短期重點指標
短期重點指標主要是為了實現職工發展戰略而設定的指標,如IP電話市場佔有率、話音業務市場佔有率等指標。
★集體指標
為了實現職工的目標,各部門有責任齊心協力,共同推動公司的發展,因此考核總經理的一些財務指標可由各個部門共同分擔,如業務收入等指標。
★流程中的指標
為了保證流程的正常運作,可在流程中前後環節之間設置考核指標,如流程中後一環節對前一環節的響應時間、前一環節對後一環節的滿意度等指標。
★防範性(扣分)指標
為杜絕安全事故、重大障礙、重大問題(如違規操作)影響職工運作,採用直接從總分中扣分的方法加強管理力度,如因工千人責任死亡率等指標。 羅列了各個崗位的考核指標,最後可將這些指標按「財務效益、經營服務、人員管理、內部管理」四個方面分類排列,以增強其條理性。
(2) 篩選指標
在羅列的指標中,首先去除可控性很差的指標、可測性很差的指標、對經濟效益影響不大的指標、重復的指標及已過時的指標。(指標的可控性是指該崗位職責與指標的吻合程度 ;指標的可測性是指獲取計算該指標所需數據的難易程度及花費成本的多少。)選擇對經濟效益影響大的指標;指標可控性要強;計算不要過於復雜;指標數量控制在5-10個;如為必須列出,但可測性、可控性不強或有重復的指標,可作為監控指標。
經過兩次篩選,得到各個崗位的關鍵業績指標。
(3) 設置權重
權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設置指標的權重,也是業績評價的需要,指標權重的設置,直接影響到評價的結果。某個指標的權重是該指標相對於其它指標的重要程度的數字表現。一組指標的權重分配反映了相應崗位的職責及業績不同側面的重要程度。指標的權重是職工的指揮棒,體現著職工的引導意圖和價值觀,權重值的高低意味著對職工工作活動期望的大小。
合理設置指標的權重,突出重點指標和目標,使多目標結構優化,實現整體最優。 設置指標權重的方法主要有專家判定法、排序法、權值因子判斷表法等,大多依賴於人們的經驗。設置關鍵業績指標權重時主要考慮各指標對經濟效益的影響、可控性、可測性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確定分類權重(指標分為財務效益、經營服務、人員管理、內部管理四類),市場經營、運行維護、財務等部門財務類指標權重要稍大一些,職能部門(不含財務部)財務類權重稍小一些,否決(扣分)類指標不設權重。
第二步,評定各指標的可控性。指標的可控性很差時,分數為0分;較差時為1分;一般時為2分;較好時為3分;很好時為4分。
第三步,評定各指標對經濟效益的影響。主要採取打分的方法來評定:指標對經濟效益沒有影響時,分數為0分;較小時為1分;一般時為2分;較大時為3分;很大時為4分。
第四步,評定各指標的可測性。指標的可測性很差時,分數為0分;較差時為1分;一般時為2分;較好時為3分;很好時為4分。
第五步,評定綜合得分。根據「對經濟效益的影響」、「可控性」、「可測性」三個方面對指標的影響大小,設定權重,如,分別設定為60%、25%、15%,對第二、三、四步的評定分數進行加權得出指標綜合得分。
第七步,重復前五個步驟,得到各指標分值,然後初步計算出各指標權重。
第六步,對各指標權重進行調整,得到各指標權重。調整的原則為:每個指標權重一般不高於30%,不低於5%,取5的整數倍。
經過以上七個步驟,得到關鍵業績指標權重。
(4) 修改確認
篩選出關鍵業績指標並賦予權重後,還需進一步修改確認。
首先,將所有指標按部門及崗位製成列表,橫向比較。確保各部門及崗位對各自的指標負責,且根據責任大小承擔了相應比例的權重;檢查指標、權重是否與原則相悖以及上級領導指標是否已分解到相應部門及崗位 ;檢查指標之間是否重復、交叉、沖突;檢查指標的完整性;檢查指標之間的相關性。
第二步,與人力資源及財務等管理部門負責人討論有關關鍵業績指標。明確指標計算方法及數據來源;對定性指標確定其詳細評估方法,並擬定定性指標評估表。
第三步,審核指標是否支持各級部門及崗位的工作。確認指標涵蓋了各級部門及崗位的工作,並有利於其推動每位職工的工作。
3.啟用關鍵業績指標
以關鍵業績指標為基礎,確定每位職工的業績目標,並與每位職工簽訂業績合同,以業績合同作為職工業績考核的依據。通過業績考核實現職工內的人力資源管控。
第四步,與各級領導討論指標,確保其清楚知道下級職工的考核指標,討論指標設置的權重是否合理
7. IPA分析法,如何計算重要性和滿意度的值
IPA分析法就是重要性-績效表現分析法,在顧客滿意度分析上用得很廣,當然也希望能盡量貼近實際的用戶感知,但畢竟並不是完全一樣的。
以質量為例,回答很滿意加10分,較滿意加8分,一般佔6分,不滿意加0分
那麼質量方面,總分為120分,加分匯總60+24+12+0=96分。
96/120=80%。
質量方面客戶滿意度就是80%
其他比如服務,如果計算出來滿意度是90%
那麼這兩項綜合算出來滿意度就是85%
(7)重要性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測評目的
掌握滿意度現狀:幫助企業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客戶最看重的方面,從而達到建立和提升顧客忠誠並保留顧客;
分品牌和客戶群調研,為分層、分流和差異化服務提供依據,了解並衡量客戶需求。
找出服務短板,分析顧客價值,實現有限資源優先配給最有價值的顧客;
研究服務標准、服務流程及服務傳遞與客戶期望之間的差距,找到客戶關注點和服務短板,提出相應改善建議。
8. 審計方面的問題:重要性水平的確定和審計風險的評估是如何計算的
按照《審計機關審計項目質量控制辦法(試行)》的規定,審計人員在編制審計實施方案時,要利用審前調查的結果,確定審計項目的重要性水平和評估審計風險。
一、審計重要性水平的確定
確定審計項目的重要性水平,首先要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其次要符合審計目的,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再次要區別被審計單位的性質和業務規模、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和業務風險水平、財政財務收支的性質和金額、收支項目間的相互關系及變動趨勢等。
確定審計項目的重要性水平,實際上就是根據被審計單位性質確定基數和比例進行計算的過程,重要性水平是基數和比例的乘積,其表現形式是金額額度。通常可以採取以下數據計算:(1)對於按收付實現制核算的預算單位和非盈利性的事業單位,按收入或支出總額的0.5%--2%確定;(2)對於按權責發生制核算的企事業單位,可按資產總額的0.5%--1%確定,或者按流動資產或凈資產的1%--2%確定,也可按營業收入的0.5%--1%確定,還可按凈利潤的5%--10%確定。
如:某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審計會計報表層次重要性水平的確定
1、可能的報表使用者:主要使用者是財政部門,次要使用者是主要投資者、媒體和社會公眾。
2、會計報表使用者關注的重要財務信息或報表項目:
使用者
關注的重要信息
主要使用者
財政部門
(1)資金到位及管理情況(2)支出總額(3)實際支出與預算的差距(4)決算情況(5)合規性(6)舞弊發生(7)項目試運行情況
次要使用者
主要投資者
(1)資金管理情況(2)決算情況(3)支出總額(4)合規合法性(5)項目試運行情況;
媒體
(1)合規性(2)決算
一般公眾
合規性
3、被審計單位財務信息的敏感性:非常敏感。
4、重要性水平的判斷基礎和計算方法:因為報表主要使用者和次要使用者最關心的項目信息均包括支出的合規性,支出指標也相對穩定,故選擇支出總額為判斷基礎。考慮到項目建設單位為非盈利性單位,決定採用固定比率法,按照常規的以支出總額為判斷基礎。該建設項目確定為非常敏感項目,故取常規指標中的最小值,及採用支出總額的0.5%作為系數確定重要性水平。
計算結果及修正因素:根據工程竣工財務決算報表,該項目支出總額為410萬元 ,重要性水平的計算結果為
410萬元×0.5%=2.05萬元),為方便計算,將本次審計項目的重要性水平確定為2.0萬元。
在確定和運用重要性水平時,要全面、客觀地考慮錯報或漏報的金額和性質。一般來說,金額大的錯弊比金額小的錯弊更重要,但有時錯弊金額不大,但性質上是嚴重的,如國債投資建設項目審計中,虛報工程投資支出0.5元占為己有,要比擴大建設規模超概算投資5.0元更為嚴重,所以要緊密聯系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准確確定重要性水平。
二、審計風險的評估
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構成。
評估審計風險,首先在編制審計方案時確定可以接受的審計風險水平,一般為5%,也可確定為3%、1%,但不可能為0。其次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的調查了解評估固有風險水平,在審前調查後,審計人員根據被審計單位領導及財務人員的誠信和能力、財務人員的變動及其素質、業務性質、會計期間(特別是期末)的異常變動和復雜的會計處理、以前年度的審計結果等情況確定評估固有風險水平。實際工作中一般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固有風險水平分別為60%、50%、40%,也就是即使在各種情況較好,出現重要錯誤可能性較小情況下,固有風險的水平也應高於40%,相反只要有某種跡象表明可能存在重大錯弊,就應當將固有風險確定為100%。再次通過對內部控制的測評,根據被審計單位相關的內部控制是否建立、經濟業務以及相關控制手續的執行是否及時和有效、業務活動的記錄是否完整、關鍵點控制是否存在、控制目標是否滿足、控制系統是否有效運行、各項控制是否發揮作用等因素評估控制風險水平。實際工作中一般分為低(內控健全有效)、中(缺少某些控制環節或有少量的控制失效)、高(內控失效)、零(不可依賴)四個檔次,控制風險水平分別為20%、50%、80%和100%。應當注意的是,內部控制與內部控制制度不同,內部控制是管理的過程,而內部控制制度則是書面或約定的管理制度。最後利用風險模型計算檢查風險水平,檢查風險的計算公式為:檢查風險=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
如:某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審計的審計風險評估
1、本次審計項目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水平的確定為5%.
2、固有風險評估
固有風險的總體評估: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的審前調查了解,按照穩健性原則,將固有風險水平確定為中,即50%。
3、控制風險評估
控制風險水平綜合評估:根據對被審計單位相關的內部控制的符合性測試,由於缺少一些控制環節,初步確定控制風險為中,即50%。
4、審計檢查風險的確定
按照風險模型計算公式計算檢查風險,
檢查風險=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
=5%/(50%×50%)=20%,
即要求的檢查保證程度為80%,說明在今後的審計實施過程中,由於存在較大樣本和較多證據,應以余額測試為主。
三、重要性水平和審計風險的協調
審計項目的重要性水平和審計風險二者之間存在反向的關系,重要性水平越低,審計風險越高,反之亦然。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及時對評估的審計風險和確定的重要性水平進行調整,並調整相應的審計實施方案。只有準確地確定重要性水平,謹慎地評估審計風險,合理地整合審計資源,才能有效地控制審計業務質量,規避審計工作風險,充分地發揮審計職能作用。
9. 審計中重要性水平的確定
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准則第1221號——重要性》
第二章 重要性的確定
第五條 注冊會計師應當運用職業判斷確定重要性。
第六條 在計劃審計工作時,注冊會計師應當確定一個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發現在金額上重大的錯報。
第七條 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較小金額錯報的累計結果可能對財務報表產生重大影響。
第八條 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財務報表層次和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包括披露,下同)認定層次的重要性。
第九條 在確定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以及評價錯報的影響時,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