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黴菌和酵母菌的測定還有什麼方法
黴菌和酵母菌介紹及檢測方法
一、黴菌和酵母菌介紹:
黴菌和酵母菌及其檢驗酵母菌是真菌中的一大類,通常是單細胞,呈圓形,卵圓形、臘腸形或桿狀。黴菌也是真菌,能夠形成疏鬆的絨毛狀的菌絲體的真菌稱為黴菌。
黴菌和酵母廣泛分布於自然界並可作為食品中正常菌相的一部分。長期以來,人們利用某些黴菌和酵母加工一些食品,如用黴菌加工乾酪和肉,使其味道鮮美;還可利用黴菌和酵母釀酒、制醬;食品、化學、醫葯等工業都少不了黴菌和酵母。但在某些情況下,黴菌和酵母也可造成中腐敗變質。由於它們生長緩慢和競爭能力不強,故常常在不適於細菌生長的食品中出現,這些食品是pH低、濕度低、含鹽和含糖高的食品、低溫貯藏的食品,含有抗菌素的食品等。由於黴菌和酵母能抵抗熱、冷凍,以及抗菌素和輻照等貯藏及保藏技術,它們能轉換某些不利於細菌的物質,而促進致病細菌的生長;有些黴菌能夠合成有毒代謝產物-黴菌毒素。黴菌和酵母往往使食品表面失去色、香、味。例如,酵母在新鮮的和加工的食品中繁殖,可使食品發生難聞的異味,它還可以使液體發生混濁,產生氣泡,形成薄膜,改變顏色及散發不正常的氣味等。因此黴菌和酵母也作為評價食品衛生質量的指示菌,並以黴菌和酵母計數來制定食品被污染的程度。目前已有若干個國家制訂了某些食品的黴菌和酵母限量標准。我國已制訂了一些食品中黴菌和酵母的限量標准。
二、檢驗方法:
黴菌和酵母的計數方法,與菌落總數的測定方法基本相似。主要步驟為:將樣品製作成10倍梯度的稀釋液,選擇3個合適的稀釋度,吸取1mL於平皿,傾注培養基後,培養觀察,計數。對黴菌的計數,還可以採用顯微鏡直接鏡檢計數的方法。
具體檢測標准參見:
GB4789.15-9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黴菌和酵母計數》
三、說明:
1.樣品的處理。為了准確測定黴菌和酵母數,真實反映被檢食品的衛生質量,首先應注意樣品的代表性。對大的固體食品樣品,要用滅菌刀或鑷子從不同部位採取試驗材料,再混合磨碎。如樣品不太大,最好把全部樣品放到滅菌均質器杯內攪拌2min。液體或半固體樣品可用迅速顛倒容器25次來混勻。
2.樣品的稀釋:為了減少櫚稀釋倍數的誤差,在連續遞增稀釋時,每一稀釋度應更換一根吸管。在稀釋過程中,為了使黴菌的孢子充分散開,需用滅菌吸管反復吹吸50次。
3.培養基的選擇:在黴菌和酵母計數中,主要使用以下幾種選擇性培養基。
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PDA):黴菌和酵母在PDA培養基上生長良好。用PDA作平板計數時,必項加入抗菌素以抑制細菌。
孟加拉紅(虎紅)培養基:該培養基中的孟加拉紅和抗菌素具有抑制細菌的作用。孟加拉紅還可抑制黴菌菌落的蔓延生長。在菌落背面由孟加拉紅產生的紅色有助於黴菌和酵母菌落的計數。
高鹽察氏培養基:糧食和食品中常見的麴黴和青黴在該培養基上分離效果良好,它具有抑制細菌和減緩生長速度快的毛霉科菌種的作用。
4.傾注培養。每個樣品應選擇3個適宜的稀釋度,每個稀釋度傾注2個平皿。培養基熔化後冷卻至45℃,立即傾注並旋轉混勻,先向一個方向旋轉,再轉向相反方向,充分混合均勻。培養基凝固後,把平皿翻過來放溫箱培養。大多數黴菌和酵母在25-30℃的情況下生長良好,因此培養溫度25~28℃。培養3d後開始觀察菌落生長情況,共培養5d觀察記錄結果。
5.菌落計數及報告:選取菌落數10~150之間的平板進行計數。一個稀釋度使用兩個平板,取兩個平板菌落數的平均值,乘以稀釋倍數報告。固體檢樣以g為單位報告,液體檢樣以mL 單位報告。關於稀釋倍數的選擇可參考細菌菌落總數測定。
6.黴菌直接鏡檢計數法:對黴菌計數,可以採用直接鏡檢的方法進行計數。
在顯微鏡下,黴菌菌絲具有如下特徵:
平行壁:黴菌菌絲呈管狀,多數情況下,整個菌絲的直徑是一致的。因此在顯微鏡下菌絲壁看起來象兩條平行的線。這是區別黴菌菌絲和其他纖維時最有用的特徵之一。
橫隔:許多黴菌的菌絲具有橫隔,毛霉、根霉等少數黴菌的菌絲沒有橫隔。
菌絲內呈粒狀:薄壁、呈管狀的菌絲含有原生質,在高倍顯微鏡下透過細胞壁可見其呈粒狀或點狀。
分枝:如菌絲不太短,則多數呈分枝狀,分枝與主幹的直徑幾乎相同,有分枝是鑒定霉功得出可靠的特徵之一。
菌絲的頂端:常呈鈍圓形。無折射現象。
凡有以上特徵之一的絲狀均可判定為黴菌菌絲。
觀察視野中有無菌絲,凡符合下列情況之一者為陽性視野。
一根菌絲長度超過視野直徑1/6;
一根菌絲長度加上分枝的長度超過視野直徑1/6;
兩根菌絲總長度超過視野直徑1/6;
三根菌絲總長度超過視野直徑1/6;
一叢菌絲可視為一個菌絲,所有菌絲(包括分枝)總長度超過視野直徑1/6。
根據對所有視野的觀察結果,計算陽性視野所佔比例,並以陽性視野百分數(%)報告結果。計算公式:
每件樣品陽性視野(%)=(陽性視野數 / 觀察視野數)×100
㈡ 怎樣進行黴菌和酵母菌數測定
1、黴菌為菌絲體,無法直接計數,通常的計數方法是:在培養基上培養後,計數菌落數。
2、酵母菌是單細胞真菌,可以顯微鏡下用計數板計數;也可以培養後,計數菌落數。
㈢ 酵母菌數量抽樣檢測法的計數方法是什麼
血球計數板計數法(人教版必修三68頁)
(1)用血球計數板計數酵母菌懸液的酵母菌個數.
(2)樣品稀釋的目的是便於酵母菌懸液的計數,以每小方格內含有4-5個酵母細胞為宜,一般稀釋10倍即可.
(3)將血球計數板用擦鏡紙擦凈,在中央的計數室上加蓋專用的厚玻片.
(4)將稀釋後的酵母菌懸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於蓋玻片的邊緣,使菌液緩緩滲入,多餘的菌液用吸水紙吸取,捎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計數室內.
(5)計數時,如果使用16格×25格規格的計數室,要按對角線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個中格(即100個小格)的酵母菌數.如果規格為25格×16格的計數板,除了取其4個對角方位外,還需再數中央的一個中格(即80個小方格)的酵母菌數.
(6)當遇到位於大格線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計數大方格的上方和右方線上的酵母細胞(或只計數下方和左方線上的酵母細胞).
(7)對每個樣品計數三次,取其平均值,按下列公式計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個數.
3.計算公式
(1)16格×25格的血球計數板計算公式:
酵母細胞數/ml=100小格內酵母細胞個數/100×400×104×稀釋倍數
(2)25格x16格的血球計數板計算公式:
酵母細胞數/ml=80小格內酵母細胞個數/80×400×104×稀釋倍數
㈣ 食品黴菌和酵母分別計數
黴菌和酵母計數 1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各類糧食、食品和飲料黴菌和酵母菌計數的檢驗方法。
本標准適用於各類糧食、食品和飲料中黴菌和酵母菌的計數。
2引用標准
GB 4789.28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染色法、培養基和試劑
3設備和材料
3.1溫箱:25~28℃。
3.2振盪器。
3.3天平。
3.4顯微鏡。
3.5玻塞三角瓶:300mL。
3.6試管:15mm×150mm。
3.7平皿:直徑9cm。
3.8吸管:1mL及10mL。
3.9酒精燈。
3.10載物玻片。
3.11蓋玻片。
3.12廣口瓶。
3.13牛皮紙袋:121℃滅菌20min。
3.14金屬勺、刀等。
3.15試管架。
3.16接種針。
3.17橡皮乳頭。
4培養基和試劑
4.1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附加抗菌素,按GB 4789.28中4.79規定。
4.2孟加拉紅培養基:按GB 4789.28中4.81規定。
4.3高鹽察氏培養基:按GB 4789.28中4.78規定。
4.4滅菌蒸餾水。
4.5乙醇。
5檢驗程序
檢驗程序如下:
(圖略)
6操作步驟
6.1采樣:取樣時須特別注意樣品的代表性和避免采樣時的污染。首先准備好滅菌容器和采樣工具,如滅菌牛皮紙袋或廣口瓶,金屬刀或勺等。在衛生學調查基礎上,採取有代表性的樣品。樣品採集後應盡快檢驗,否則應將樣品放在低溫乾燥處。
糧食(包括糧庫貯糧,糧店或家庭小量存糧)樣品的採集,可根據糧囤或糧垛的大小和類型,分層定點取樣,一般可分三層五點,或分層隨機採取不同點的樣品,充分混合後,取500g左右送檢。小量存糧可使用金屬小勺採取上、中、下各部位的混合樣品。
海運進口糧的采樣:每一船倉採取表層、上層、中層及下層四個樣品,每層從五點取樣混合,如船倉盛糧超過10000t,則應加采一個樣品。必要時採取有疑問的樣品送檢。
穀物加工製品(包括熟飯、糕點、麵包等)、發酵食品、乳及乳製品以及其他液體食品,用滅菌工具採集可疑霉變食品250g,裝入滅菌容器內送檢。
6.2以無菌操作稱取檢樣25g(或25mL),放人含有225mL滅菌水的玻塞三角瓶中,振搖30min,即為1:10稀釋液。
6.3用滅菌吸管吸取1∶10稀釋液10mL,注入試管中,另用帶橡皮乳頭的1mL滅菌吸管反復吹吸50次,使黴菌孢子充分散開。
6.4取1mL1∶10稀釋液注入含有9mL滅菌水的試管中,另換一支1mL滅菌吸管吹吸5次,此液為1∶100稀釋液。
6.5按上述操作順序做10倍遞增稀釋液,每稀釋一次,換用一支1mL滅菌吸管,根據對樣品污染情況的估計,選擇3個合適的稀釋度,分別在做10倍稀釋的同時,吸取1mL稀釋液於滅菌平皿中,每個稀釋度做2個平皿,然後將涼至45℃左右的培養基注入平皿中,待瓊脂凝固後,倒置於25~28℃溫箱中,3d後開始觀察,共培養觀察5d。
6.6計算方法:通常選擇菌落數在10~150之間的平皿進行計數,同稀釋度的2個平皿的菌落平均數乘以稀釋倍數,即為每克(或毫升)檢樣中所含黴菌和酵母數。
6.7報告:每克(或毫升)食品所含黴菌和酵母數以個/g(個/mL)表示。
附錄A
黴菌直接鏡檢計數法
(補充件)
常用的為郝氏黴菌計測法,本方法適用於番茄醬罐頭。
A1設備和材料
A1.1燒杯。
A1.2玻璃棒。
A1.3折光儀。
A1.4顯微鏡。
A1.5郝氏計測玻片:是一特製的、具有標准計測室的玻片。
A1.6蓋玻片。
A1.7測微器:具標准刻度的玻片。
A2操作步驟
A2.1檢樣的制備:取定量檢樣,加蒸餾水稀釋至折光指數為1.3447~1.3460(即濃度為7.9%~8.8%),備用。
A2.2顯微鏡標准視野的校正:將顯微鏡按放大率90~125倍調節標准視野,使其直徑為1.382mm。
A2.3塗片:洗凈郝氏計測玻片,將制好的標准液,用玻璃棒均勻的攤布於計測室,以備觀察。
A2.4觀測:將制好之載玻片放於顯微鏡標准視野下進行黴菌觀測,一般每一檢樣應觀察50個視野,最好同一檢樣兩人進行觀察。
A2.5結果與計算:在標准視野下,發現有黴菌菌絲其長度超過標准視野(1.382mm)的1/6或三根菌絲總長度超過標准視野的1/6(即測微器的一格)時即為陽性(+),否則為陰性(-),按100個視野計,其中發現有黴菌菌絲體存在的視野數,即為黴菌的視野百分數。
㈤ 食品中黴菌和酵母菌計數實驗只有一個平板在10-150之間如何計數
那有可能你做的過程中這個平板沾染了黴菌,因為即便是同一個濃度的也是兩個平板,還有平行實驗,也就是兩個樣品,空白有沒有黴菌?
㈥ 酵母菌總數計算公式是什麼
血球計數板的使用
以計數酵母菌為例
3.計算公式
(1)16格×25格的血球計數板計算公式:
酵母細胞數/ml=100小格內酵母細胞個數/100×400×104×稀釋倍數
(2)25格x16格的血球計數板計算公式:
酵母細胞數/ml=80小格內酵母細胞個數/80×400×104×稀釋倍數
㈦ 黴菌酵母計數、菌落總數實驗
是包括的。菌落計數,指的是將樣品接種到培養基中之後,經過一段時間一定條件的培養,所生長出來的菌落總數。在這里並沒有定義必須是細菌的菌落還是其他微生物產生的菌落,因此黴菌或者酵母菌的菌落也應該計算在內。
㈧ 計算酵母菌數量可用什麼方法
第一:你可以用顯微鏡觀察,血球計數法
方法操作:
一、2mm×2mm方格的計數
2mm×2mm表示計數室的邊長,即一個大方格的邊長。由於計數室厚度為0.1mm,所以計數區的總體積為0.4mm3。
計數室通常也有兩種規格:一種是16×25型,即大方格內分為16中格,每一中格又分為25小格;另一種是25×16型,即大方格內分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為16小格。但是不管計數室是哪一種構造,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每一大方格都是由16×25=25×16=400個小方格組成。
1.16×25型的計數公式為:
酵母細胞個數/1mL=100個小方格細胞總數/ 100 ×100×10000×稀釋倍數
2.25×16型的計數公式為:
酵母細胞個數/1mL =80個小方格細胞總數/ 80 ×100×10000×稀釋倍數
二、1mm×1mm方格的計數
1.16×25型的計數公式:
酵母細胞個數/1mL=100個小方格細胞總數/ 100 ×400×10000×稀釋倍數
2.25×16型的計數公式:
酵母細胞個數/1mL=80個小方格細胞總數/ 80 ×400×10000×稀釋倍數
第二:選擇的稀釋度,做平板計數
選擇適宜的稀釋度,吸取1mL加入平板,注入孟加拉紅培養基,29攝氏度培養5-7天,計數。
酵母總數/mL=平板數X稀釋倍數
㈨ 中國葯典微生物限度檢查法的細菌、黴菌及酵母菌計數
細菌、黴菌及酵母菌計數用的培養基應進行培養基的適用性檢查,成品培養基、由脫水培養基或按處方配製的培養基均應檢查。
菌種
試驗用菌株的傳代次數不得超過5代(從菌種保藏中心獲得的冷凍乾燥菌種為第0代),並採用適宜的菌種保藏技術進行保存,以保證試驗菌株的生物學特性。
大腸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 ( B ) 44l02]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 ( B ) 26003 ]
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 ) [ CMCC ( B ) 63501 ]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 ( F ) 98001〕
黑麴黴(Aspergillus niger) [ CMCC ( F ) 98003 ]
菌液制備
接種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抱桿菌的新鮮培養物至營養肉湯培養基中或營養瓊脂培養基上,培養18~24小時;接種白色念珠菌的新鮮培養物至改良馬丁培養基中或改良馬丁瓊脂培養基上,培養24~48小時。上述培養物用0 . 9%無菌氯化鈉溶液製成每lml含菌數為50~100cfu的菌懸液。接種黑麴黴的新鮮培養物至改良馬丁瓊脂斜面培養基上,培養5~7天,加人3~5ml含0.05 % ( ml /ml)聚山梨酯80的0.9%無菌氯化鈉溶液,將孢子洗脫。然後,採用適宜的方法吸出孢子懸液至無菌試管內,用含0.05 % ( ml / ml)聚山梨酯80的0.9%無菌氯化鈉溶液製成每lml含孢子數50~100cfu的孢子懸液。
菌液制備後若在室溫下放置,應在2小時內使用;若保存在2~8 ℃,可在24小時內使用。黑麴黴孢子懸液可保存在2~8 ℃,在驗證過的貯存期內使用。
適用性檢查
取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抱桿菌各50~100cfu,分別注入無菌平皿中,立即傾注營養瓊脂培養基,每株試驗菌平行制備2個平皿,混勻,凝固,置30~35 ℃培養48小時,計數;取白色念珠菌、黑麴黴各50~100cfu,分別注入無菌平皿中,立即傾注玫瑰紅鈉瓊脂培養基,每株試驗菌平行制備2個平皿,混勻,凝固,置23~28 ℃培養72小時,計數;取白色念珠菌50~100cfu,注入無菌平皿中,立即傾注酵母浸出粉腖葡萄糖瓊脂培養基.平行制備2個平皿,混勻,凝固,置23~28 ℃培養72小時,計數。同時,用相應的對照培養基替代被檢培養基進行上述試驗。
結果判定
若被檢培養基上的菌落平均數不小於對照培養基上的菌落平均數的70 %,且菌落形態大小與對照培養基上的菌落一致,判該培養基的適用性檢查符合規定。 當建立產品的微生物限度檢查法時,應進行細菌、黴菌及酵母菌計數方法的驗證,以確認所採用的方法適合於該產品的細菌、黴菌及酵母菌數的測定。若產品的組分或原檢驗條件發生改變可能影響檢驗結果時,計數方法應重新驗證。
驗證時,按供試液的制備和細菌、黴菌及酵母菌計數所規定的方法及下列要求進行。對各試驗菌的回收率應逐一進行驗證。
菌種及菌液制備
同計數培養鑒的適用性檢查。
驗證方法
驗證試驗至少應進行3次獨立的平行試驗,並分別計算各試驗菌每次試驗的回收率。
( l )試驗組平皿法計數時,取試驗可能用的最低稀釋級供試液lml和50~100cfu試驗菌,分別注人平皿中,立即傾注瓊脂培養基,每株試驗菌平行制備2個平皿,按平皿法測定其菌數。薄膜過濾法計數時,取規定量試驗可能用的最低稀釋級供試液,過濾,沖洗,在最後一次的沖洗液中加人50~100cfu試驗菌,過濾,按薄膜過濾法測定其菌數。
( 2 )菌液組測定所加的試驗菌數。
( 3 )供試品對照組取規定量供試液,按菌落計數方法測定供試品本底菌數。
( 4 )稀釋劑對照組若供試液制備需要分散、乳化、中和、離心或薄膜過濾等特殊處理時,應增加稀釋劑對照組,以考察供試液制備過程中微生物受影響的程度。試驗時,可用相應的稀釋液替代供試品,加入試驗菌,使最終菌濃度為每lml供試液含50~100cfu,按試驗組的供試液制備方法和菌落計數方法測定其菌數。
結果判斷
在3次獨立的平行試驗中,稀釋劑對照組的菌數回收率(稀釋劑對照組的平均菌落數占菌液組的平均菌落數的百分率)應均不低於70 %。若試驗組的菌數回收率(試驗組的平均菌落數減去供試品對照組的平均菌落數的值占菌液組的平均菌落數的百分率)均不低於70%,照該供試液制備方法和計數法測定供試品的細菌、黴菌及酵母菌數;若任一次試驗中試驗組的菌數回收率低於70 %,應採用培養基稀釋法、離心沉澱法、薄膜過濾法、中和法(常見干擾物的中和劑或滅活方法見表1)等方法或聯合使用這些方法消除供試品的抑菌活性,並重新進行方法驗證。
表l 常見干擾物的中和劑或滅活方法 干擾物 可選用的中和劑或滅活方法 戊二醛 亞硫酸氫鈉 酚類、乙醇、吸附物 稀釋法 醛類 稀釋法、甘氨酸、硫代硫酸鹽 季銨類化合物(QACs)、對羥基苯甲酸酯卵磷脂、聚山梨酯 汞類制劑 亞硫酸氫鈉、巰基乙酸鹽、硫代硫酸鹽 雙胍類化合物 卵磷脂 碘酒、洗必泰類 聚山梨酯 鹵化物 硫代硫酸鹽 乙二胺四乙酸(EDTA ) 鎂或鈣離子 磺胺類 對氨基苯甲酸 β-內醯胺類抗生素 β-內醯胺酶 若沒有適宜的方法消除供試品的抑菌活性,那麼驗證試驗中微生物回收的失敗可看成是因供試品的抗菌活性引起的,同時表明該供試品不能被試驗菌污染。但是,供試品也可能僅對試驗用菌株具有抑製作用,而對其他菌株沒有抑製作用。因此,根據供試品須符合的微生物限度標准和菌數報告規則,在不影響檢驗結果判斷的前提下,應採用能使微生物生長的更高稀釋級的供試液進行方法驗證試驗。若驗證試驗符合要求,應以該稀釋級供試液作為最低稀釋級的供試液進行供試品檢驗。
計數方法驗證時,採用上述方法若還存在一株或多株試驗菌的回收率達不到要求,那麼選擇回收率最接近要求的方法和試驗條件進行供試品的檢驗。
驗證試驗也可與供試品的細菌、黴菌及酵母菌計數同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