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指导朗读的策略有哪些
叶圣陶说:“就读的方面,若不参与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语文课上,读的方式多样了,并不代表学生便理解了、感悟了、体验了,很多时候还是水上浮萍,不到位。究其原因,还缺少具体的指导策略。 案例:《妈妈的爱》《会飞的蒲公英》《跨越百年的美丽》《回声》 1.理解内容 教学不能没有理解,朗读的基础也需要理解。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感情的基础是朗读训练的基础。领会了课文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读好课文。学生也只有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这才是正确地指导朗读的方法——重在内容的理解而不单是技巧的指导。教师不要简单强调学生该用什么语气读,而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再在反复读中去充分感受、体会文本,并精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一起品读、感味,使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并通过朗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2.联系生活实际 在朗读指导中,要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不仅仅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要让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启发回忆类似的生活经验,甚至再切身体验一下,从而在朗读中自然流露真情。 3.想象 朗读,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激起学生对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绘的情景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的从学生的脑海中映过,这样,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就会把握得更加深刻。尤其是关于比喻等修辞方法以及诗歌或散文时,学生通过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省略的情节明朗化,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入情入境,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4.朗读技巧的指导 所谓朗读的技巧,是指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这些设计和处理包括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如什么地方该停顿,用怎样的语调,保持怎样的速度,轻读还是重读等。要使学生的朗读读到位,读出韵味来,教师势必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朗读技巧,教会学生朗读的基本方法。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字音读准。有的句子比较长,就要指导学生画停顿来读。其次,加重音来引导学生朗读。加重音就是在朗读时,句子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第三,朗读时应该注意节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只要能读出轻重音,处理好停顿,语速适中,声音响亮,能够读出不同人物角色的语言,就可以说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朗读的技巧了。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到了高年级学生想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就轻车熟路了。 5.创造情境 案例:《回声》 6.引读 案例:《会飞的蒲公英》《跨越百年的美丽》 7.比较 通过词语的增删、句式的变换,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比较中,获得一种思想的顿悟,体味原文的妙处,获得一种隽永的回味。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样长期的训练,语感就会油然而生了。但比读应集中在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上,尤其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增或减,精心设计。 8.以讲促读 案例:《会飞的蒲公英》 思考: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有限,教师要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以讲促读,就是以讲授带动朗读。通过讲授,学生领会课文丰富的内容,感受作品的情感脉搏,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先内化后外发,情发于衷而形之于外。 9.抓标点符号 案例:《卖火柴的小女孩》 思考:标点符号在文中的作用除了表示停顿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有提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有时尽管是语句相近的句子,却由于所用标点符号的不同使得传达出的感情迥然不同。对此,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标点符号传递出的情感信息,在朗读时注意情感的表达。 以上,是我们常用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指导朗读的方法。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更多有效的方法,并自觉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贰’ 朗读有哪些基本的方式
朗读,意思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关于朗读,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自由朗读——主动查阅,动笔反思
案例:《回声》《天上的街市》
思考:什么是自由朗读?真正的自由朗读,是断断续续的,是反反复复的,是写写画画的,是用心琢磨的,是既不影响别人读书,也不被别人所影响的,全身心投入的朗读。自由朗读之所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关键就在于他拥有思维的自由,是在自己的思维主导下的朗读,想自己所想,读自己所读,写自己所写。但实际上,小学生是不具备自由朗读能力的。我们经常发现,某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轻而易举地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好某个句子,读地活灵活现。然而你让他自由的朗读课文,他除了叽哩瓜啦地念上一遍,却不知道自由朗读该干些啥——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导。
‘叁’ 优化朗读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赏读与创设情境 赏读,即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要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5、评读结合,促进发展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因此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语”与“文”的关系,驱除“重文字轻语言”弊端对语文教学的干扰和影响,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效率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肆’ 朗读方法有哪些
1.自由朗读——主动查阅,动笔反思
案例:《回声》《天上的街市》
思考:什么是自由朗读?真正的自由朗读,是断断续续的,是反反复复的,是写写画画的,是用心琢磨的,是既不影响别人读书,也不被别人所影响的,全身心投入的朗读。自由朗读之所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关键就在于他拥有思维的自由,是在自己的思维主导下的朗读,想自己所想,读自己所读,写自己所写。但实际上,小学生是不具备自由朗读能力的。我们经常发现,某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轻而易举地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好某个句子,读地活灵活现。然而你让他自由的朗读课文,他除了叽哩瓜啦地念上一遍,却不知道自由朗读该干些啥——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导。
怎样的自由朗读才是有效的?“自由朗读”不是放手让学生“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而是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地引导。
读书之前,字典放桌面。字典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只有这位老师站在学生的眼前,碰到问题的时候学生才会主动的查阅。字典既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又能引导学生形成扎实良好的学习习惯。
读书之时,必须执笔。不动笔墨不读书,笔是一位无声的朋友,只有手中握有笔的时候,他才可能记录自己的思维,留下自己的疑惑。
读书之后,要及时反思。课文读完之后,要想一想自己到底弄明白了哪些问题,又遇上了哪些新问题。这既是对刚才读书的总结,又是为下一步交流学习做准备。当然,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要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深入的思考,不能学生一放下课本,就立马提问讨论交流。一个真正展开了自由朗读的学生,朗读结束之后,他会有许多的事情要做,有许多的问题要思考。一个掌握自由朗读权的学生,如果遇上读不明白的地方,他必须得停下来思考;如果遇上读不通顺的地方,他必须得反反复复地读上好几遍;如果遇上新的发现,如:精妙之笔或者疑惑之处,他必须得拿起笔来写写画画。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朗读。
这里强调的是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尤其是高年级。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传神。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并为汇报交流打下好基础。
2.范读——提供模仿,激发欲望
案例:《回声》《天上的街市》
思考:范读的功能有二:一是让学生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便于学生学习模仿;二是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的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功夫会逐渐转化成学生的朗读能力。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在学生自己读后指名读,点了几个学生读都没有能读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趣。此时,如果及时进行范读,效果势必事半功倍。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亲身示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特别是低年级教师范读尤为重要。
范读既可以是教师范读,也可以是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进行范读。范读是高水平的朗读,必须真正起到示范的目的。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范读只是引路,在学生受到直观、形象的启示之后,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理解去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指名朗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指名朗读是阅读课中最常见的。它的目的是了解个别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师、其他学生指出和朗读者自查等途径予以纠正,共同提高,这是指名朗读的关键。所以,指名朗读时,要注意真正通过“指名”,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目的。
4.评读——且读且评,评导结合
案例:一位老师的教学小论文
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谁也想来展示一下?”……同时,我也经常参与到孩子的评读之中,“学生第一遍读的不好,就给予第二遍、第三遍的机会,直到读好为止。”一段时间下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评读效果明显。在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竞相表现自己的读,展示自己的读,帮助别人的读,常听到孩子说:老师,我觉得XX哪里读得很好;老师,我觉得XX读出了秋天的美;我觉得XX还读得不够高兴,应该是(该生读),同时再给那位同学一次机会;当听到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他们会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经常还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范读”,用掌声鼓励或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会勇敢地来挑战老师,“老师,我想和你挑战!”“老师,我想和你比一比!”
‘伍’ 朗读方式有哪些
(一)范读法:这是示范性的朗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读给儿童听,然后由儿童仿读。一种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范读。范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一段或一句。主要是给学生示范,所以必须做到正确、清楚,流利而带有感情。齐读法:是全班或全组儿童,同时齐声朗读。因为只求齐一声调,因此往往容易变成唱读。同时,因为齐读不容易发现儿童读音的错误,因此这种方式要尽量少用。
(二)伴读法:是教师或优等生伴着儿童读,儿童可隐隐约约听出自己的毛病而有所改进。
(三)轮读法:每个儿童轮流读,这种读法有比赛的性质。低年级的课文短,可以一个小朋友读完全文后,再请另一个读。
(四)接读法:是一篇课文分由几个儿童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儿童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落,再指另一个儿童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随时唤起儿童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五)领导读:是由教师或朗读得特别好的学生,带领朗读的方式。教师或优等生先读一句,或先读一小段,儿童跟着读一句或一小段。如此继续进行,直到全文读完为止。
(六)交互读:甲组读第一句,乙组读第二句,甲组再读第三句,乙组再读第四句,依次轮流,周而复始。
(七)分组读:分组、分行或分排读,并互相矫正错误。
自由读:全班同学每人同时自由地低声朗读。由于不必与别人配合,因此速度不拘,可边读边思考。
(八)指名读:由教师指名一个儿童来读,读完了一段或两段以后,另请一个同学接读。
(九)表情读:课本如为韵文,可让儿童依字句的长短,音乐的节奏,用姿势、动作、表情的方法朗读。
(十)抽签读:在全体儿童的名签中,谁被抽中,就由谁站起来朗读。
(十一)对话读:儿童剧要用对话读,也就是分角色读,此方式较活泼而有助理解。
(十二)高低音读:甲儿童高音朗读,乙儿童低音相和。这是一种靠声音高低产生变化的方式,儿童可在兴味盎然中变化音调朗读,感觉新鲜而有趣。
‘陆’ 小学生指导朗读有哪些方法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朗读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在观摩这次“山东省小学语文第十七次年会”的展示课上,我特别注意18位老师的朗读指导。我发现这些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都很用心,也都有自己的策略和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范读指导法
这18位老师基本都采用了这种方法。他们的朗读水平或雄浑有力,或婉转动听,极富感染力。如东营小学的朱艳凤老师在执教《平平搭积木》一文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是一篇一年级的课文,学生对问句的朗读还是难点,所以当出现问句:“平平,平平,这些房子都给谁住呢?”老师先让学生读,然后又通过范读指导全班学生读出问的语气来。临沂小学的徐娟老师在执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王熙凤出场时对她衣着的描写特别复杂,读起来特别拗口,我们成年人读起来难度都很大,况且是学生呢?徐老师范读这一段时简直像说评书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相信通过徐老师的朗读,学生会对这一段让人看着眼晕的文字产生好感。好的朗读,能增强文字的魅力。
老师们精彩的范读展示,让我感到自己朗读水平真是有待提高。由于小学生的向师性强,又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方法。一般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进行必要的、恰当的朗读指导,可以是朗读技巧方面的,可以是内容理解方面的,可以是感情体会方面的等等。范读指导法多用于低年级,也可用于中高年级中那些有一定难度的、仅凭学生自己练读无法读好的内容。一般来说范读的文字宜少而精,要真正起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产生朗读的欲望、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的作用。
二、理解感悟法
18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都采用了这种理解感悟法。如,莱芜小学的刘芳老师在讲《梅花魂》一文的中心段:“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他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地愈精神,愈秀气。他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对于梅花的描写,刘老师先让学生理解“秉性”和四个“愈”的意思,并进行了朗读指导。对于中华民族里有气节的人物的描写,她是这样处理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国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刘老师出示了这些人物写的诗句,如苏轼、赵一曼、文天祥、江姐等。诗句的引入,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语言,还帮助学生理解了文字表达的意思。在这样的基础上,刘老师引导学生读了这段文字。随后,李老师又问:“当今社会中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学生想到了医生、消防员等时代的英雄,教师相机出示图片。在这样的感受之上,老师又引导学生读了这段文字,并告诉学生,上面写的是梅花精神,下面写具有梅花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随后,李老师把这段文字变成诗歌的形式,通过范读,变换形式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
在教学中,学生有时朗诵得不好,是因为我们在指导学生理解感悟上不到位。有感情地朗读的前提是学生对文字内容的深刻理解,对语言文字内在含义的有效感悟,对文字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的真切体会。叶圣陶先生说: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会读?有感情地朗读作为外在的表达,一定是源于内在的感悟。语言感悟到位,朗读的情感才能到位。教师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所描写内容的感悟。
三、想象体验法
“想象体验法”指学生按照课文的文字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即内心视像;体验是指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情景、角色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想象体验的主要方法有:用画面、音乐或语言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人物的角色等。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不好讲,但潍坊小学的王娜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很有新意。在指导学生朗读“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的一段时,王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她出示这段文字后,先让学生谈感受,带着感受朗读,让学生对文字有个初步的了解。随后,她把“沙滩”“耕地”“山脉”“河流”等字变红,配乐深情渲染:“这里曾经留下他们多少美妙的回忆呀!在每一片沙滩上,他们曾经……(学生想象回答)在每一片耕地上,他们曾经……(学生想象回答)”剩下的词语通过出示图片读句子来感受,接着王老师又说:“可是,这美好的一切西雅图的族人们要远离了。此时,他们心情怎样?”学生通过交流,知道,这短短的文字里,包含着西雅图族人们对土地的依恋、不舍。最后,王老师让他们带着这种种体会反复朗读这一段。学生们朗读的很到位。
四、评价指导法
评价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给予及时、具体、恰如其分的评价,作为一种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并使其明确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同时,对班级的其他同学而言,教师评价的过程也是指导朗读的过程。评价中有指导,指导中有评价。这18位老师都运用了这种方法指导学生朗读。他们有时是在学生接读课文时进行评价,一般是对学生生词及多音字的发音进行评价;有时是用在重点段的朗读上。如聊城小学的杨雪老师在讲《黄鹤楼送别》时出示了重点段: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一位女生读“孟夫子”三个字时声音很大,拖着长腔,像在大声喊叫。杨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并学着她的声调喊她,问她听起来感觉舒服吧?这位女生由此知道,读书应该自然,不应装腔作势。
对于学生之间的评价,老师们也都使用了,形式方法很灵活。当某位学生读得好时,老师会及时引导全班学生:“掌声在哪里?”虽然学生没有说一个字,但这热烈的掌声不就是一种无言的评价吗?对诵读学生的激励可想而知。
五、对比体会法
1.删减词语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原文和改写后的文字,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并加深对其中蕴含的情感的体会。有好几位老师运用了这一种方法,如济宁小学的翟杰老师在讲《梅花魂》一文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心段的意思,把原句:“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改为“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到了三个“最”字的好处,在随后的朗读中便掷地有声。
2.不同感情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人物感情的不同,通过朗读读出区别来。如,日照小学的刘永翠老师在讲《给予树》一文时,让学生画出金吉娅在回家路上的表现?从她的沉默不语中猜测她的内心想法,体会她的担心。然后刘教师又让学生说说哥哥姐姐们的心情,最后,刘老师让学生把哥哥姐姐的兴高采烈和金吉娅的心情对比着读一读。通过对比,学生比较容易的把握住了人物心情的不同,自然能读出他们的区别来。
六、角色转化法
教师都知道评析学生朗读的好坏,不仅要听学生读,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听其声,视其形”。很多老师都运用了这种分角色读的方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威海的姜红老师在讲《晏子使楚》一文时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她请一位学生来读楚王的话,但那位学生表现的没有大王的范儿,她便让学生做出楚王不可一世的霸道的表情,结合这种表情再次朗读。读晏子的话则让学生做出一个严肃的表情,要有外交家的范儿。在此基础上,姜老师再让他们分角色读一读,效果就比第一次好多了。
七、补充提示语法
我们深入理解、具体感受作品时,不应仅仅停留在词句上,而要努力挖掘语言后面更深一层的意思,抓住语言后面的“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那语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语句本质,就是内在语。在指导含有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描写的内容时,通过增加人物内在语(即通常所谓的提示语)的方式,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读”才能使学生更加准确、深入地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把朗读与理解课文、体会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有感情朗读。如聊城小学的杨雪老师在讲《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的诗句诵读时,对诗的内容进行了补充提示:这诗中有着怎样的依依不舍呀?(学生读)这酒杯里有着李白的多少敬仰呀?(学生读)李白的内心有着怎样的孤独和牵挂呀!(学生读)
八、综合指导法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往往与理解、讲解、背诵等其他语文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朗读指导方面,也往往是综合运用几种朗读指导的方法,以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教学目的。这18位老师基本上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提高学习情趣。学好语文,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水平的提高,语文学起来自然会顺利许多。所以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都必须把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一部分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柒’ 朗读的基本技巧有哪些
一、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
标点符号停顿。
语法停顿。
感情停顿。
二、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语法重音。
强调重音。
感情重音。
三、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根据内容掌握语速。
根据体裁掌握语速。
四、语调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高升调。
降抑调。
平直调。
曲折调。
1、停连
“│” 一般停顿
“║” 句群停顿
“ -↓-”连起来读(忽略标点)
2、重音
“. ”轻读
“。”重读
“....”连续轻读
“。。。。”连续重读
“───”尾音拉长
“─。─”两头低,中间高
“○─○”两头重,中间轻
3、节奏(语速)
“※”快
“⊙”慢
4 、语调
“一”平调
“↑”升调
“↓”降调
“↗”曲调
“↘”曲调
“<”渐强
“>”渐弱
5、特殊技巧
“﹋”颤音
“▽”顿音(短促有力,富有弹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