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语习得中什么叫做定性研究,什么叫做定量研究,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环
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对研究结果的"质"的分析。定性分析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专指作为研究方法的定性研究,如观察法和访谈法就是两种定性研究方法;另一种是作为研究结果的分析手段的定性分析和研究。与此相对应,还可以将定性分析划为两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是研究结果本身就是定性的描述材料,数字化的水平较低甚至没有数量化。另一种是与定量分析密切结合的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建立在描述基础上的逻辑分析和推断。用于定性分析的资料,通常是描述性的资料(包括描述性的数量统计),如文字、图片等。为了使分析顺利进行,保证结论的正确性,研究资料必须要充分、全面,这就要求研究者在收集研究结果时应该把握尽可能多的信息。在丰富的资料背景下进行逻辑分析,才能准确地揭示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
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定性分析则是主要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
相比而言,前一种方法更加科学,但需要较高深的数学知识,而后一种方法虽然较为粗糙,但在数据资料不够充分或分析者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时比较适用,更适合于一般的投资者与经济工作者。因此,本章以后几节所做的分析基本上以定性分析为主。但是必须指出,两种分析方法对数学知识的要求虽然有高有低,但并不能就此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截然划分开来。事实上,现代定性分析方法同样要采用数学工具进行计算,而定量分析则必须建立在定性预测基础上,二者相辅相成,定性是定量的依据,定量是定性的具体化,二者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不同的分析方法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性能,但是都具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它们一般都是通过比较对照来分析问题和说明问题的。正是通过对各种指标的比较或不同时期同一指标的对照才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效率的高低、消耗的大小、发展速度的快慢等等,才能为作鉴别、下判断提供确凿有据的信息。
㈡ 二语习得是什么
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有35年的历史。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到目前为止,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远比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众多方面。英文定义: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r SLA, is the processes by which people learn languages in addition to their native tongue(s). Just as second language is the standard term for any language whose acquisition starts after early childhood, including what is chronologically the third or subsequent language, SLA is the acquisition of any second language. The language to be learned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target language" or "L2" (and SLA is often called L2A, for "L2 acquisition").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其目的是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解释。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r在《语言迁移》这本专着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即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1994年美国费城Temple大学教育学院二语英语教学教授Rod Ellis撰写巨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教科书。该书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勾画了整本书的概念框架。第二部分总结了有关学习者语言本质的主要理论,包括学习者错误,发展模式,语言变项和语用特征。第三部分从外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主要阐述社会因素和输入/交互的作用。第四部分从内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语言迁移、认知论解释和语言普遍性。第五部分将讨论的重点从学习转移到学习者,论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策略。第六部分是关于课堂英语教学的论述,讨论了课堂交互和正规教学的有关理论。第七部分是全书的总结,从数据分析,理论构建和实际运用三个角度对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进行了批判分析。该书系统详尽,可做为该领域研究生的教材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的参考书,并与2000年由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引进出版。
㈢ 语言学中一语习的和二语习得的差异
语言学中,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内涵不同。一语习得既母语习得,二语习得是现在应用语言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指母语外的第二语言的习得。区别在于二语习得可以在母语已经确立的抽象体系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2、学习阶段不同。一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差别之一就是语言学习者所达到的学习阶段不同。一语习得者达到的是自动化阶段,而二语习得者一般只达到联结阶段。虽然一些二语习得者经过练习习得了很高程度的程序性知识,但他们并没有完全达到自动化阶段。如果第二语言教学中只是把有关的语言规则,即陈述性知识,告诉学生,并不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往往还在于如何训练和培养程序性知识。
3、习得的动力不同。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出于本能,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成人习得第二语言在交际的大前提下有各种目的,除了想融合到目的与社会中去,不存在影响到生存的问题。
4、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儿童第一语言是在天然的环境中获得的,以交际活动参加者的身份与周围人的真实交际中习得并运用第一语言。成人在非目的语环境中由教师指导习得第二语言;5、习得的过程不同。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与其生理、心理的发育同步进行的。成人则是在一定的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之上学习一种新的符号表达形式。
㈣ 第二语言习得怎么学
首先明确学习第二语言的目地,如果是打算工作需要,专业性较强,那就找个培训班的好。如果是兴趣爱好,可以在网上找一些教学视频
㈤ 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有什么意义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意义是通过掌握语言这把钥匙去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远比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众多方面。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假设的理论阐释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2.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包括三个方面:
1)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 当学习者的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学起来比较容易;当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有差异时,就会产生负迁移,也就是母语干扰,学起来比较困难。母语干扰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或者唯一原因。
3) 差异=困难,差异与困难相对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这种差异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
3.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顾名思义是对比和分析,系统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对比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而且语音、语法的对比较多。
4.对比分析的目的可以是预测学习者的难点,也可以是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解释。
5.“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过高估计了对比的预测功能。
6.“弱势说”: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目的是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比来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
㈥ 二语习得理论靠谱吗
语言习得机制深藏奥妙,世上至今无人能解,而有人有自圆其说的好方法,你是信还是不信呢,可我们也不能不学语言啊,我们总得找法子学不是,没错,二语习得的终极目标是要解决语言究竟是怎样被学会的(也就是语言习得机制的问题),目前的各派领域所争执也是什么样的习得方式、习得方法更加有助于习得,从而逆向去考察习得的机制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儿幽默,二语习得理论怎么不靠谱,当然靠谱,它是一个学科,一个很多学者为之奉献一生,多少研究员为它夜以继日,还有SSCI上一年多少篇的学术论文啊。二语习得究竟是什么,字面上来看,它就是指第二语言学习的问题,它是一门充满活力的交叉学科,从二语习得一些学者的研究方法来看,似乎属于社会科学,很多人更是把它划到人文学科。我把二语习得定义为自然科学,因为认知科学属于二语习得领域的主流。本学科不仅仅包含大量的、科学的、实验室行为研究,研究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大脑机制,也逐渐开始关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语言习得的神经机制。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语言学习和个体背景、历史、经历、动机、情感等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社会语言学也是二语习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语习得最近越来越热的话题,语言习得的社会文化视角。这个理论认为语言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固定不变的系统,而是和我们过去的背景,现在的身份,未来的期望牢牢挂钩。语言的意义因为它的使用者的身份、使用的场合而包含了不同的意义。我现在说“斧头”这个这个词,描述它的形状用途,斧头就是斧头,可如果工地上的一位工人大喊一声“斧头!”,那么他的意思是“把斧头给我递过来!”,所以语言的意义只能是在我们交流、沟通时产生的,不是写在课本上的。语言,小到一个词,大到一个长句,都因为语境的不同而包含不同的意义,而一个词、一句话的译义是有限的,可是语境是无穷的。因而,语言习得的最佳方式也应该是交流、互动,在人际交往间获得知识。
㈦ 二语习得理论中如何进行错误分析
错误分析是指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进行的研究和分析,它被作为相对有限性的对比分析的替换方法。错误分析既有其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也有其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错误分析的主要主张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所犯的许多错误,除了第一语言的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Corder(1967)指出,不能仅仅把错误看成是要消灭的东西,错误本身也具有重要意义。 错误分析的文献中经常要区分错误(error)和失误(mistake)两个概念。错误通常是由于学习者知识不足所致。失误则是由于学习者没有发挥出自己的能力而出现差错。 根据错误的来源,错误经常分为语际错误(interlingual errors)和语内错误(intralingual errors)。学习者由于误用与母语具有共同特征的语言项目而产生的错误叫语际错误(或迁移错误)。在目的语内部所犯的错误称为语内错误(也称发展性错误)。 根据错误的性质,错误经常被划分为五种类型:省略(omissions)、添加(additions)、双重标记(double markings)、形式错误(misformations)和顺序错误(misorderings)。 错误分析包含以下步骤: 1)识别错误 2)描述错误 3)解释错误 错误分析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依靠错误来研究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是不充分的。需要把错误与非错误一起考虑,以便全面了解学习者的语言行为。其次,经常很难确定学习者究竟错在什么地方。第三,错误分析过分强调语言表达中的错误,因而可能无法解释“错误回避”这一现象。
㈧ 用二语习得法如何学日语
不管是对于日语语法的教学还是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用言的活用体系可以说是日语语法的核心,不管再怎么不重视语法,用言的活用体系也是不可不重视的。用言的活用是贯穿整个日语教学,尤其是基础阶段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也就是说学习日语必须要掌握用言的活用体系及其应用。本研究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以动词的各种活用的习得为研究对象,调查初学者动词活用的习得状况,了解其误用的倾向,主要从二语习得相关理论分析其误用原因。探求在分析结果上对教学的启发。
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六章构成:首先在第一章主要的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接下来第二章对先行研究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主要包括国内外的一些关于日语动词活用习得的研究以及二外日语习得研究和日语教育研究,得出了本论文研究的问题点和可行性。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论文的重点。
在第三章,为掌握学习者对动词各活用形习得使用状况,笔者以A大学日语专业学习者的日语作文的测试试卷为对象,考察了包含动词活用的例文。然后抽出其中的误用例进行分类、考察。第四章又以A大学的初级阶段的日语学习者(包括日语专业学生和非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其结果如下:
(1)大致明白了学习者在动词活用形的习得方面的一个状况。
(2)了解到学习者在动词的活用方面存在的误用,经过整理归纳为以下五种错误类型:
1.变化规则不熟练;
2.发音不准确;
3.动词类型、活用形混淆;
4.特殊动词错误率高;
5.复杂变化没有掌握。
(3)通过对不同学习对象的考察,得出如下结论:
由于调查对象的学习目的,教学的目的,学习时间和方法以及使用的教材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误用倾向。日语专业学习者的误用主要出现在难以掌握的、使用频率比较低的一些特殊动词上和动词的假定形和意志形上。非日语专业学习者由于水平的差异,误用比较分散,还出现了很多不着边际的误用。
在第五章中,为了明确日语学习者的习得受哪些方面的影响,笔者是通过二语习得相关理论对学习者的习得状况及其误用进行了探求。然后从日语教育的角度出发,探求了二语习得理论在日语教育方面的活用的可能性,并考察学习者所使用的教材。最后在第六章总结中对动词活用形的习得的指导方法给予了些许见解,同时也对未来的日语教师形象进行了思考。
——《IBS日语学习》
㈨ 第二语言习得的SLA研究
SLA研究,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研究对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研究目的:对其语言系统的描写,对其习得机制的解释,其是怎样运用第二语言的
研究方法:特定描写法分析和发现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规律(偏误分析、习得顺序、学习策略研究)
开放门类:二语习得,语言习得,中介语,语言迁移,学习策略
㈩ 二语习得理论的概述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人们对二语习得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 ,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各具特色。有的研究侧重于描写 ,有的研究偏重于假设 ,有的研究则采用实验。
20多年来 ,第二语言的多侧面、多方法的研究格局导致了该领域中的理论层出不穷。其中有: “环境论”认为 ,就某一生物的发展而言 ,更为重要的不是先天因素 ,而是后天的经验。早期的环境论以“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刺激 ———反应( stimulus———response)理论为基础 ,认为语言是一套行为习惯 ,语言习得是这种行为形成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就是克服旧的语言习惯(即母语)的干扰 ,培养新的语言习惯(即第二语言)的过程。还有环境论阵营里新提出的“文化迁移模式” (Ac - culturation Model) 。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受社会和心理上同本族语者之间距离的影响。 [ 2 ] (P228) 社会距离指学习者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与操另一种语言的社会群体的接触:心理距离指学习者作为个体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这些社会和心理变量构成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化迁移” ,即学习者适应一种新文化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迁移的一个方面 ,学习者向目的语迁移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第二语言习得的程度。文化迁移模式分两种类型 ,在第一种类型的文化迁移模式中 ,学习者融入目的语社会 ,对目的语保持开放心态。在第二种模式里 ,学习者不仅融入社会 ,心态开放 ,而且希望采取目的语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总之 ,第二语言习得取决于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的接触、适应、接受和趋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