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地质灾害分析评价方法模型

地质灾害分析评价方法模型

发布时间:2025-05-11 11:47:46

⑴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探讨

游其军

(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济南250014)

作者简介:游其军(1970—),男,工程师,长期从事环境地质、水文地质等水工环地质工作。

摘要: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做到各区地质灾害评价结果有可比性,宜按行政单元的级别划分不同层次的地质灾害易发单元,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必须同时注重灾害现状和形成条件两类因素。

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易发程度;易发单元

1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中出现的矛盾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重要任务,制定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规范,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易发区,也可称为地质灾害多发区,是指容易或经常产生地质灾害的地区。由于评价方法、评价理论、评价指标的不同,在同一地区,不同的单位和不同的技术人员可能将某一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迥异的两类地区。一旦出现此类情况,不仅会影响到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正确性,对于建设单位,也难以把握是否在该区域进行建设时是否需要对建设用地开展地质危险性评估。此外无论是夸大或缩小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范围,都会导致工程建设选址的错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地质灾害易发单元和易发性级别的确定

2.1 按行政单元级别划分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相对不易发区而言,划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通常不会处处都发生地质灾害,未划为易发区的,个别地段仍可能潜伏着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这就是相对性的表现。从便于各级地方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防治资金的投入和满足各部门不同的需求,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宜尽早制定统一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标准。为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针对不同的行政单元,划分出不同层次的地质灾害易发单元,并冠以不同级别的名称,即全国以省(市、自治区)为评价单元,为国家的宏观经济建设决策服务;各省(市、自治区)以县(市)为评价单元,作为编制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作为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规划的依据之一;县(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上,应划分出易发程度不同的地段和乡镇。这一成果既是编制县(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必须的资料,又可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规划、选址和可行性论证所利用。

2.2 有必要划分地质灾害易发性级别

地质灾害的产生是地质体在地质动力作用下恶化的结果,由于各地质条件、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和强度差异很大,地质灾害发生的密度和强度可相差数十倍以上。为了能更可观的反映这种差异性,增强评价结果的实用性,有必要将工作区划分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不同的单元(地段),对不同的单元采取不同的对策。在地质资料缺乏、不完善,不能进行定量评价的情况下,为便于操作和利用,以分为高易发区、中等易发区、低易发区三类为宜。重大工程布设应尽量避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段,对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段已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居民区和各类工程区,应优先安排进行防治或避让措施,新上项目的建设用地,必须开展一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在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段,也应限制重大工程的布设,对该类地区段现已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居民区和工程区,也应按轻重缓急有序地进行防治或避让,新上项目的建设用地,宜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分别开展不同级别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不易发区段,是布设各类工程的理想区段,除城市建设、重大工程和可能因建设而引发地质灾害的一般工程必须开展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其他工程选址时可以不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方法

3.1 提高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可信度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的可信度,取决于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调查的精度,并与选定评价因子的合理性和评价模型的实用性密切相关。只有当调查资料满足规定的精度要求和采用的评价因子、评价模型比较合理时,评价结果才会有较高的可信度。有些地区或部门在地质灾害调查中,过多地强调了专门性,忽视了对地质环境特别是潜在不稳定地段的调查,崩塌、滑坡调查点大多是通过访问已形成灾害或已构成隐患的点,对那些当地群众不知晓,但稳定性差的地段很少调查,以至汛期中虽有部分已知的崩塌、滑坡出现新的活动,但大部分是新生的崩塌、滑坡,由于事前无防范,常造成灾害。因此,在对危害居民地和重要工程的地质灾害进行全面调查的同时,还必须注重环境条件和潜在隐患点的调查,提高调查成果的实用性。

3.2 评价方法和评价因子的合理选定

划分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合理确定评价方法、评价因子是关键。常用的评价方法(模型)有指数法、概率分析、模糊评判、聚类分析、信息量法等,可根据具体条件选定1~2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因子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从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的需要出发,评价因子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现状和形成条件及动力因素。这除了注重地质灾害现状外,还着重考虑了形成条件、动力因素及其随时间而变化的特点,对易发程度赋予了预测概念。

地质灾害发生现状因素,一般包括灾害点密度(个/km2)、灾害点面积系数(m2/km2)、灾害点体积系数(m3/km2)三个因子。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和动力因素,通常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降雨、河流冲刷、地震、人类活动、植被等,应根据调查比例尺大小、调查区地质特征和主要灾种,选择那些制约本地区地质灾害形成、发展的主要因子参与评价。在以泥石流灾害为主的地区,宜将沟谷的纵坡度、沟谷形状、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的分布面积比和厚度、植被覆盖率等作为主要评价因子。以岩溶塌陷为主的地区,选择评价因子应突出岩溶发育强度、深度、可溶岩类型、纯度、上覆土层岩性、厚度、地下水位埋深等。

4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实例

济南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采用易发程度指数进行分段评价,工作区易发程度分区,是在综合分析影响地质灾害的岩性、构造及致灾动力因素(人类活动、降雨、地震等)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作出的。对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考虑地形、地貌、岩性、降雨及人为因素,对地面塌陷、地裂缝重点考虑矿山采空区的分布、埋深和开采条件。其评价方法、程序如下。

4.1 划分评价单元

利用1∶5万含地形地质内容的地质灾害分布图,将全区1938km2划分成3km×3km单元网络,每个网络作为统计评价因子和计算易发程度的基本单元。

4.2 确定评价因子和评价模型

根据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现状和影响因素,将表征地质灾害发生现状和表征致灾作用强度的因子作为评价因子(见图1),利用公式计算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指数:

中:A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指数;ai为评价因子权重;bi为评价因子强度指数。

图1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因子框图

4.3 确定评价因子指数和权重,计算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指数

制定了不同灾种评价因子判别标准及权重表,根据各评价单元的主要灾种分别计算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指数,表1~表3分别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易发程度判别标志及致灾因子权重表。

表1 崩塌、滑坡易发程度判别标志及因子权重表

4.4 确定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级别,划分出易发程度不同的单元

根据各评价单元计算结果,取A>2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单元,A=1.45~2为地质灾害中等易单元,A<1.45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单元。

4.5 圈定易发区

根据各单元易发性级别,本着同类归并的原则,并参考地貌和地质界线,分别圈定出地质灾害高易区、中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并进行分区评价。

4.6 济南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

根据上述划分原则、标准与方法将工作区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不易发区。

表2 泥石流、岩溶塌陷易发程度判别标志及致灾因子权重表

4.6.1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该区地质灾害点主要集中于工作区南部山区的西营、高而、柳端口和仲宫四个乡镇,总面积31.66km2,占全区面积2.13%,袭扰系数R值为27~41,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指数A>2。区内地形陡峻,岩(土)体结构差,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在强降雨条件下导致地质体稳定性差,容易导致地质灾害发生,该区共有地质灾害点20个。

4.6.2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该区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于工作区的西营、柳端口、锦绣川、高而、港沟、郭店、王舍人、马山等9个乡镇。规模相对较小且分散,总面积105.35km2,占全区面积8.11%,共发现地质灾害点26个,袭扰系数R值为17~27,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指数A=1.45~2。松散体结构条件差,人类工程活动较频繁。

表3 岩溶塌陷易发程度判别标志及因子权重表

4.6.3 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本区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山区的丘陵与剥蚀平原,灾害点较少规模较小,总面积1349.09km2,占全区面积的89.76%,袭扰系数R值为12~17,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指数A<1.45。中南部山区的西营、柳端口、高而、仲宫、锦锈川、港沟、段店、万德镇、张夏等10个乡镇,共发现地质灾害点42处。在工作区的西北部,属山前冲洪积~冲积平原区。该区共涉及10个乡镇,总面积642.685km2,占全区面积的43.25%,发现地质灾害点少;地貌类型为冲洪积平原~冲积平原。

5 结语

地质灾害是在自然或人为条件下,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的地表岩土体变形事件,其发生大多数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从地质灾害调查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际工作出发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关键在于评价因子的选取,除了考虑地质灾害现状外,还应着重考虑灾害形成条件、动力因素及其随时间而变化的特点。这样评价工作得出的结论,才能贴近实际情况,可信度高。

⑵ 地质灾害稳定性及危害性评价

一、地质灾害稳定性及危害性评价
稳定性评价:
近年来,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工作尚未全面开展。评价拟采用演变(成因)历史分析法进行定性评价。
1. 原则依据:综合地质环境、演变阶段、发展趋势及主导因素,预测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将其稳定性分为差、较差、好三种情况。
2. 滑坡稳定性评价:
稳定性极差:前缘临空且有发展趋势;斜坡坡角较陡;滑体前后缘及两侧有明显裂缝;滑坡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敏感;滑坡面大部分已贯通;物体产生明显倾斜、开裂等变位迹象。
稳定性较差:滑坡前缘具临空面;斜坡坡角小于40度至30度;滑坡前后缘可见断续裂缝;滑面基本贯通;影响滑坡产生的主导因素仍然存在。
稳定性尚可:滑坡前缘临空高度小;斜坡坡角小于30度;滑坡上未见裂缝,植被较发育;无影响滑坡产生的主导因素;无明显的滑坡面。
岩质类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
稳定性极差:前缘临空(一面至三面临空);前缘壁坡角在70~90度或呈倒坡;后缘有明显裂缝,并仍在继续发展;前缘时有滚石、掉块等活动现象;促进岩体破坏的主导因素未消除。
稳定性较差:具临空面;前缘壁坡角在40~70度;后缘有裂缝发展;前缘暂无危体;促进岩体的主导因素未消除。
稳定性尚可:前缘临空高度小;斜坡坡角平缓在20~30度;后缘无裂缝;无破坏岩体的主导因素。
隐患点稳定性评价:
1. 岩(土)体滑坡稳定性评价:对210处隐患点进行初步评判,其中稳定性极差10处,稳定性较差26处,稳定性尚可174处。
2. 崩塌(岩崩)稳定性评价:发现隐患点15处,稳定性极差5处,稳定性较差6处,稳定性尚可4处。
三、矿产资源开采引发地质灾害及评价预测:
矿产资源开发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塌陷、冒顶、边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丽水市近年来由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5处,已造成22人死亡。
以青田钼矿区为例,开采近40年,曾出现山体滑坡、渗水现象。1996年尾矿库塌坝,引发泥石流,造成严重损失。1998年5号矿区发生塌陷、崩落,损失惨重。
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影响矿种为钼、凝灰岩。青田钼矿区开采规模大,但违法采矿导致地质构造破坏,安全隐患加重。
总结:地质灾害稳定性及危害性评价对预防和减轻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监测和治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阅读全文

与地质灾害分析评价方法模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燕窝胶原蛋白肽果冻食用方法 浏览:251
乐2手机的通话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2
不能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浏览:442
锻炼横肉的方法 浏览:27
现在就告白清除手机内存的方法 浏览:969
润滑油粘度的简单测试方法 浏览:449
十字钩正确挂饵方法 浏览:830
如何快速驱蚊最有效的方法 浏览:982
白醋和姜祛斑的正确方法 浏览:373
银锭鉴定方法及图片 浏览:819
白醋加小苏打洗衣服方法如何 浏览:575
汽车防火液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913
空心铁棒连接方法 浏览:671
跳虱怎么杀除最快方法 浏览:842
承兑票贴息计算方法 浏览:525
避免电脑被盗文件备份方法 浏览:917
合金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111
gps测量面积方法 浏览:475
cad圆分6等分的正确方法 浏览:387
电脑快速健的使用方法垫子 浏览: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