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质量管理里面,进行问题原因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共七种统计分析方法在质量管理中应用,以提高并维护产品质量。这些方法包括控制图、排列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检查表和分居法,统称为常用的七种工具。本文将结合实例,介绍这些工具在印制板和表面贴装技术(SMT)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一、引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人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过程控制的概念,并发展了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SPC通过应用统计方法监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以达到保证和改善质量的目的。SPC的核心在于全过程的预防为主,强调全系统的参与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二、SPC的理论要点
SPC的理论要点包括:
1. 产品质量的统计观点:产品质量具有变异性,且这种变异遵循统计规律,这为保证和改进产品质量提供了依据。
2. 抓住异常因素:质量变异主要由偶然因素和异常因素引起。偶然因素难以去除,而异常因素对质量影响大,应迅速识别并消除。
3. 稳定状态是生产过程的追求:在无异常因素的状态下,即统计控制状态,生产过程最经济,不合格品最少,是生产追求的目标。
4. 预防为主:SPC中的各种统计方法都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确定关键变量是其中的关键步骤,常用因果图分析工序,排列图找出主要问题。
三、排列图和因果图的应用
排列图能够反映问题的重要性和频率,帮助识别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果图则用于分析原因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确定问题的根本原因。
例如,某厂为降低多层印制板的翘曲度,使用排列图分析翘曲超标的原因,发现层压工序是主要原因。通过因果图分析层压过程,可以进一步找出导致翘曲的具体原因,如温度、压力等,从而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另一例中,某研究所为解决SMT表面贴装质量问题,使用因果图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人员、设备、工艺和材料等方面,以找出主要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通过这些实例,可以看出统计工具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它们帮助企业识别和解决质量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贰’ 理论分析的思考方式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理论分析的思考方式主要包括:
概念的定义是什么; 问题和事实是什么; 说明为什么; 研究结论是什么。
1、概念的定义是什么 这是如何做分析的第一步。 明确概念就是交待概念的定义,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限定好,使别人知道你所分析的是什么,讲的是什么意思。 使概念既明确又合于真理性的认识需要掌握三点: (1)传统的或经典的定义是什么 (2)现行说法或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 (3)你的定义及其理由是什么
2、问题和事实是什么 首先是提出问题,指出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 其次是陈述事实,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文字叙述; 二是统计描述。 文字叙述帮助人们了解调查对象的概况,形成大致印 象; 统计描述使人们对调查对象的印象数量化,精确化, 减少模糊感。 因此一个好的理论分析,在陈述调查事实时应该两种 方式兼用,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3、说明为什么 说明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说明为什么这部分不仅 要进行因果分析,而且可以进行多种分析,如比较分 析、结构功能分析、系统分析、辨证分析等等。
4、研究结论是什么 这是理论分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