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总结伽利略科学研究方法的环节

总结伽利略科学研究方法的环节

发布时间:2022-04-26 10:13:57

A. 伽利略给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包含对现象的一般观察和什么,什么,什么,

伽利略给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包含对现象的一般观察和实验方法,具体如下:
伽利略强调观察和实验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自然科学本质上是实验科学.对于物体的运动规律,伽利略认为,:只有首先通过观察和实验所得的结果,尽可能地弄清自己的哪些结论无误,之后才设法加以证明.

B. 伽利略在研究摆的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科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

C. 伽利略的科学方法

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实验法。
伽利略·伽利莱(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及哲学家,科学革命中的重要人物。伽利略被誉为“现代观测天文学之父” 、“现代物理学之父” 、“科学之父” 及“现代科学之父”。
伽利略是第一个把实验引进力学的科学家,他利用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一些重要的力学定律。

D. 伽利略开创的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现象→发现(问题 )→提出(假象或假设 )→运用逻辑包括数学(计算 )→通过( 实验)对推论进行(验证 )→对( 结论)进行修正和推广。

E. 伽利略对自然科学有哪些贡献

伽利略奥.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 - 1642)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一.伽利略生平

伽利略于1564年2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西部海岸的此萨城,他原籍佛罗伦萨,出身没落的名门贵族家庭。伽利略的父亲是一位不得志的音乐家,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对数学也颇有造诣。因此,伽利略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伽利略在十二岁时,进入佛罗伦萨附近的瓦洛姆布洛萨修道院,接受古典教育。十七岁时,他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同时潜心钻研物理学和数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伽利略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便离开了比萨大学。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仍坚持科学研究,攻读了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许多着作,做了许多实验,并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论文,从而受到了当时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当代的阿基米德”。

伽利略在25岁时被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两年后,伽利略因为着名的比萨斜塔实验,触怒了教会,失去这份工作。伽利略离开比萨大学后,于1592年去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一直到1610年。这一段时期是伽利略从事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在这里,他在力学、天文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累累硕果。

1610年,伽利略把他的着作以通俗读物的形式发表出来,取名为《星空信使》,这本书在威尼斯出版,轰动了当时的欧洲,也为伽利略赢得了崇高的荣誉。伽利略被聘为“宫廷哲学家”和“宫廷首席数学家”,从此他又回到了故乡佛罗伦萨。

伽利略在佛罗伦萨的宫廷里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但是他的天文学发现以及他的天文学着作明显的体现出了哥白尼日尔爾心说的观点。因此,伽利略开始受到教会的注意。1616年开始,伽利略开始受到罗马宗教裁判所长达二十多年的残酷迫害。

伽利略的晚年生活极其悲惨,照料他的女儿赛丽斯特竟然先于他离开人世。失去爱女的过分悲伤,使伽利略双目失明。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

1642年1月8日,凌晨4时,伟大的伽利略——为科学、为真理奋斗一生的战士,科学巨人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在他离开人世的前夕,他还重复着这样一句话:“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

二.伽利略和他的科学发现

古希腊在物理学说方面有两大学派,一派以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另一派则以自然科学家阿基米德为代表。两人皆是古代希腊蓍名的学者,但由于两人的观点和方法不同,其科学结论也就各异,并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心的,他是凭主观思考和纯推理方法作结论的,所以是充斥着谬误。而阿基米德学派的观点基本是唯物的,他完全依靠靠科学实践方法得出结论。

然而从11世纪起,在基督教会的扶持下,亚里士多德的着作得到了经院哲学家的重视,他们排斥阿基米德的物理学,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奉为经典,凡违反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学者均被视为“异端邪说”。但伽利略却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抱怀疑态度,相反他特别重视对阿基米德物理学的研究,他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思考各种问题。在伽俐略十八岁那年,一次到比萨教堂去做礼拜,他注意到教堂里悬挂的那些长明灯被风吹得一左一右有规律地摆动,他按自己脉博的跳动来计时,发现它们往复运动的时间总是相等的。就这样他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后来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挂摆时钟,人们称之为"伽利略钟"。

伽利略根据阿基米德的学说,作了迅速确定合金成分的流体静力天平的研究,发明了可以测定物质密度的"小天平",写出了名为《小天平》的论文。后来他又潜心研究了物体重心的几何学,于1588年发表了《固体的重心》的论文,引起学术界的注意。第二年,在友人的推荐下,被比萨大学聘任为数学教授。

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物体以同一高度落下,重的比轻的先着地。但伽利略经过反复的研究与实验后,得出了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量无关。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公开作了落体实验,验证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使统治人们思想长达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第一次发生动摇。而应邀前来观看的一些着名学者却否认自己亲眼见到的一切,他们群起攻击伽利略。1591年,伽利略被比萨解聘。

从科学史上看,伽利略并不是落体实验的首创者,其首创者是比利时的斯台文。但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所造成的影响却是更为深远的。

1592年,伽利略来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开始了他科学活动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研究了大量的物理学问题,如斜面运动、力的合成、抛射体运动等。他还对液体与热学作了研究,发明了温度计。1609年,伽利略制成了天文望远镜,并用这台望远镜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他发现月球的表面凹凸不平,有高山深谷;木星有四颗卫星围绕它旋转,金星和月亮一样有盈有亏;土星有光环;太阳有黑子,能自转。银河是由于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这些发现为哥白尼、布鲁诺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教会的信条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第二年,他出版了《星际使者》,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他观察到的天空现象,宣传了他的观点。这部着作在欧洲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伽利略因此被称为“天空的哥伦布”。1613年,他在罗马发表了《论太阳黑子》。该书以书信形式明确指出了哥白尼学说是正确的,托勒密学说是错误的。由此伽利略触怒了教会,开始受到宗教裁制所的审讯。

在教廷的压制下,伽利略仍继续科学研究,在长期观察和研究天体运动的实践中,他更加坚信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1632年1月,伽利略在佛罗伦萨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他在书中用三位学者对话的形式,作了四天的谈话。讨论了三个问题:1、证明地球在运动;2、充实哥白尼学说;3、地球的潮汐。《对话》总结了伽利略长期科研实践中的各种科学发现,宣告了托勒密地心说理论的破产,从根本上动摇了教会的最高权威,从而推动了唯物论思想的发展。这部着作一经出版便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却遭到了罗马教会的反对。伽利略因此而受到了长期的监禁。

1636年,伽利略在监禁中偷偷地完成了他一生中另一部伟大的着作《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该书于1638年在荷兰出版。这部伟大着作同样是以三人对话形式写的。“第一天”是关于固体材料强度的问题,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的速度依赖于其重量的观点;“第二天”是关于内聚作用的原因,讨论了杠杆原理的证明及梁的强度问题;“第三天”讨论了匀速运动和自然加速运动;"第四天"是关于抛射体运动的讨论。这一巨着从根本上否定的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

三.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

伽利略对物理规律的论证非常严格。他创立了对物理理象进行实验研究并把实验的方法与数学方法、逻辑论证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为了说明惯性,他曾设计一个无摩擦的理想实验:在一定点O悬挂一单摆,将摆球拉到离竖直位置一定距离的左侧A点,释放小球,小球将摆到竖直位置的右侧B点,此时A点与B点处于同一高度。若在O的正下方C用钉子改变单摆的运动路线,小球将摆到与A、B两点同样高度的D。伽利略指出,对于斜面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他将两个斜面对接起来,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斜面。如果无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他推论说,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距离。继续使第二个斜面的倾角越来越小,小球将合滚得越来越远。如果第二个斜面改成水平面,小球就永远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要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伽利略设计的实验虽是想象中的,但却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的基础上。把研究的事物理想化,就可以更加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化繁为简,易于认识其规律。伽利略的这一自然科学新方法,有力地促进物理学的发展,他因此被誉为是“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

四.伽利略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伽利略的科学发现,不仅在物理学史上而且在整个科学中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不仅纠正了统治欧洲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创立了研究自然科学的新方法。

伽利略在总结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时说过,“这是第一次为新的方法打开了大门,这种将带来大量奇妙成果的新方法,在未来的年代里,会博得许多人的重视。”后来,惠更斯继续了伽利略的研究工作,他导出了单摆的周期公式和向心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牛顿在系统地总结了伽利略、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后,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伽利略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的开端!”。

F. 伽利略是怎样研究抛体运动的

书中涉及到许多力学问题,其中以“第二天”的述叙最为突出,在“第二天”中,为了批判地球不动的谬论,证明地球在绕轴自旋,为此伽利略广泛地运用了他在力学领域里的研究成果,如落体运动、抛体运动,摆的振动、惯性运动以及运动的合成和相对性原理等。
本文主要介绍伽利略对抛体地运动的分析和研究,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非由伽利略开始,在伽利略以前就有许多科学家进行过探讨。
在欧洲中世纪时代,由于火器的发展,搞清抛射体运动的力学性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了。古希腊人过去只能说明上在同一直线上的不同的力或者不同运动的合并,如杠杆的平衡力或者运动。抛射体的运动一直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因为当时人们认为这类运动是射力和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两种力又很少是直线的或平行的,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学派认为,抛射体先是沿一根倾科的直线上升直到射力耗尽为止。然后在引力作用下垂直下落,所以他们并不民射力和引力合并起来,而是认为这两种力一先一后。另一些学者,根据炮弹射出轨道的最高点并不形成一个尖角,而是带有一定园形这一事实出发,则认为引力可能在抛射体的冲力未耗尽之前就开始起少许作用。文艺复兴时代的着名学者列奥纳多·达·芬奇采用了这种见解,他觉得一个抛射体的射出轨道有三部分:一、在冲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二、在引力和冲力混合作用下的一种曲线运动;三、在引力作用下的铅直坠落。继列奥纳多·达·芬奇之后,达塔格里亚于1546年出版了一本《论兵法、火药和射击学》的书,在书中明确指出抛射体的冲力和引力在抛射体的轨道从头到尾都是曲线。原因是总有某些部分的引力在把射弹拉离它的运动路线。达塔格里亚还发现一条把大炮射程和倾斜角度联系起来的经验法则。达塔格里亚说,炮身的倾角在四十五度时射程最远,而且随着倾角的增大或减小,射程就会缩短,开头较慢,后来就缩得非常之快。伽利略继承了达塔格里亚的观点,从理论和实验方面分析了抛体运动形成的原因、运动的轨道、飞行的时间和射程等问题,同时还对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一些错误论点进行了批判,具体内容可概括如下:
一、抛体运动中的受力问题
物体一旦抛出,是否还受力作用呢?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只要是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一个持续作用力。抛射体的运动不是由于加上去的力,而是由于介质的带动”。这一论点流传甚广,影响极深,到中世纪仍有人认为,抛射体是由介质带动的,而这介质就是空气。他们还说:“运动的原因必须归之于介质,不仅对抛射体来说是如此,而且对所有其它不是天然的运动来说都是如此。”抛者把石子握在手中,迅速而有力地挥动手臂抛出去,这就不仅使石,而且使周围的空气都开始运动,所以石子一脱手就处于被冲力推动的空气之中,并被空气带动,如果空气不起作用,石子就会从抛者手中落到他的脚旁。总之,按这种观点,被抛出的物体总是靠空气的推力而使之运动的。伽利略充分认识到上述观点的错误性。他说:由于抛者所给予的力而保持运动,介质对抛射体的继续运动不起作用。为此他采用了巧妙的方法批驳了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他以轻重两个不同物体被风刮走的距离与用力抛出的距离截然不同的事实为例说,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放在桌子上的两个物体,一个轻物与另一个重物,被大风吹离桌面时,轻物飞出远,重物飞出近,这是由于介质的作用。但当抛出两个物体时,重物飞出远,轻物飞出近,这又怎样解释呢?显然这正否定了介质的作用。伽利略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又以射箭为例进一步指出,如果用同一只弓射出两支箭,一支照惯常方式射,而另一支横射,即就是把箭身横过来沿着弓弦发射出来,那么横射的箭连照常规射击的另一支箭的射程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因为就经验而论,如果我们在桌子上放着两支箭,当一股强风吹过来时,一支顺风向,另一支横着风向,风会很快带走后者而留下前者,假如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正确,那未弓射出的两支箭也该产生同样的结果,因为横射的箭会被弓弦推动的与箭的全长相应的大量空气带走,而另一支箭只是从箭粗细相应的一个小圈空气获得冲力,但人们知识按常规射出的箭远比将箭横射时射程要远得多得多。不然的话人们为什么不将箭横射呢?通过上述两个例子说明,“介质给予抛射体以运动是错误的,而介质阻碍了它的运动则正确的。”这也正是我们现在物理学中通常将采用的观点。
二、抛射运动是一种合成运动
抛射运动是一种合成运动,在中学物理中也往往是以运动合成的例子出现的,这已是大家所熟悉的事实了。但在伽利略以前,要想确立这一认识,确实是十分困难的。亚里士多德学派,根本否定同一物体能参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动这一客观事实,他主观地从感觉出发,以高塔上的物体或桅杆上的物体必垂直落于塔底或杆底,以及“向上抛出或射出的物体沿着原路线垂直地回到它们被抛出或射出的同一地点”为例,不仅维护了地心说,反对了地动说,而且强调了运动的单一性。
与此相反,伽利略从相对运动的观点出发,认定从塔顶落下石头的运动应当由两部分组成,即有从塔顶降落到塔底的运动,同时又应当有跟着这个塔一起的运动。“由此可见,石头所描出的轨迹不再会是那条简单垂直线,而是一条横线,也许它不直了。”当然这种不直的现象是站在地球上的观察者所观察不到的。因为我们预先假定圆周运动是自然赋予整个地球的,而石头、塔和人都是它的一部分,对此伽利略曾明确指出:“如果地球是不动的,则石子是脱离静止状态而垂直下坠;但如果地球是运动的,由于石子也以与地球相等的速度在运动,它不是脱离静止状态,而是脱离与地球的运动相等的运动状态。它把这一运动与附加的向下运动混合起来,结果形成一种斜线运动。”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伽利略已经说明了石头参与两种运动(即向地球表面的运动和随地球一起的运动)的客观事实。为了进一步论证抛物体确实参与两种运动,他从运动时间入手,深刻而正确的指出:“在同一高度物体竖起下落的时间与同一点任意平抛物体所用的时间是等同的。”那么是否真的如此呢?他又以桅杆上的石子下落为例做了详细的说明,他说:“假定船停着不动,石子从桅顶落下需要脉搏跳动二次的时间,然后使船运动,使同一石子从同一地方落下,石子落到甲板上,仍然需要脉搏跳动二次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比如说船航行了二十码,石子的实际运动是一条斜线,比第一条只有桅杆那么长的线要长得多,然而,石子通过两段线所需要的时间则是相等的。至于在塔顶上平射的大炮,如以不同的冲力射出炮弹,可以肯定其射程一定不等。那么,这些炮弹在空气中飞行所需的时间是否相同呢?伽利略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如除去空气阻力,我认为,当一颗炮弹从大炮中射出,同时让另一颗炮弹从同一高度垂直落下,这两颗炮弹肯定会在同一瞬间到达地面。由这一分析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伽利略分析问题的巧妙性和逻辑思维的准确性,他没有使用任何运动迭加公式,而是通过合成运动所经历的时间与某一分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是等同的这一客观事实就说明了合成运动的存在,而且这种等同性又是从他切身实践所获得的,我们认为讲清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考虑问题的思想,对提高同学的思维能力,帮助同学学好物理学将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三、对抛体运动的进一步研究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的出版,引起了宗教法庭的不安和恐惧,于是给伽利略加上种种罪名,使他受到宗教法庭的严酷审讯。虽然,此时的伽利略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双目几乎失明,但他仍继续坚持真理,钻研科学,在他去世前的九年中又以力学为研究对象,于1638年出版了《两种新科学对话》一书。该书对他以及他以前人们对力学的研究进行了实验和理论的总结,其中“第四天”是研究抛射运动的。
伽利略从惯性原理和由他自己总结的自由落体公式出发,使用迭加原理,即运动合成原理;并借助于实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抛体运动。他分析了一个小球以匀速滚过桌面,再从桌边沿一根曲线轨道落到地板上的运动过程指出在这条坠落轨道上的任何一点,球都具有两种速度。一个是沿平面的速度,根据惯性原理始终保持匀速,另一个是垂直的速度,受引力的影响而随着时间加快,方向与地面垂直,球下落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这样的关系决定了球所走轨迹应是一条半抛物线,一个从大炮发出的抛射体,其轨迹则应是一条全抛物线,当炮身的角度抬高到45o时,射程就最远。这样以来,上述达塔格里亚从观察中所发现的仰角为45o时射程最远的事实,就由伽利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并由理论推算出来了。同时他还给出了当两个抛射角互余时,其射程相等的着名结论。所有这些推导都已被现行教材所采用,这里就不重述了。
通过伽利略对抛体运动的研究,不难看出他所关心的不是物体为什么运动,而是物体怎样运动,即是依照怎样的数学关系而运动,这是科学方法上的一大发展。其次,我们还可以发现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把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与数学的演绎方法结合起来,从而获得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这正是发展并建立物理学的一种科学方法,也是伽利略整个研究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科学方法。这种科学方法后来被牛顿所接受,也被一切有创见的科学家所接受。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正是伽利略创建的这种科学方法为近代科学在经过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之后,在十七世纪时,又得以起飞、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G. 简述由伽利略创立的科学方法。(求精)

首先,他对运动进行科学的定量描述。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是依赖于直观推理、偏重于理性思辩的物理学。它的兴趣在于从哲学上去探讨运动的极终原理,而不是去定量地科学地研究物体运动和描述运动。伽利略在《两门新科学的谈话》中说:"我的目的是要建立一门研究古老问题的崭新学科。实№上,也许没有什堋比运动更加古老的问题了,关于它,哲学家已撰写了不少洋洋巨着;尽管如此,通过实验,我还是发现了关于运动的一些值得注意的、然而至今还没有被观察、也没有被验证的特性。"他抛弃了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区分为天然运动和强迫运动的观点,采用数学方法来定量地分析运动,对位置、距离和时间的概念给予确切的数学表达形式,运用笛卡儿创立的坐标系来定量地描述运动,把运动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两种,并引入加速度的概念。他曾受冲力说学派的影响,试图用速度变化与通过的距离之比Δv/Δs来定义加速度,发现不妥。后改为速度变化与时间之比Δv/Δt来定义加速度。他还比较早地引人动量的初步概念。其次,建立了正确的落体定律。伽利略发现落体定律的过程,在前面已作较详细的叙述。从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伽利略的巨大的创造性和高度的才能。第三,奠定了单摆运动的理论基础并应用于实№。维维安尼在《伽利略》中,详细地记叙了伽利略发现单摆规律的经过。对于这一点有人普提出疑问,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伽利略在着作中和书信中的确提出了有关单摆的理论。1602年末他在给吉多鲍多侯爵的信中,第一次阐述了摆动现象,试图把单摆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联系起来。从此对加速运动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导致他发现正确的落体定律。他通过实验得出摆的周期与摆锤的轻重和摆动的幅度无关、仅与摆长有关的结论。他通过斜面实验,研究了单摆理论。通过着名的伽利略摆的理想实验,证实了从某一高度下落的物体,不计摩擦的情况下,可以回到原来的高度,与所经历的路径无关。

H. 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采用过哪些方法

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采用的是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将实际实验和理想化的实验结合在了一起。

伽利略。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伽利略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伽利略倡导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他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的源泉,也是他对近代科学的最重要贡献 。

伽利略的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分三个步骤:
①先提取出从现象中获得的直观认识的主要部分,用最简单的数学形式表示出来,以建立量的概念;
②再由此式用数学方法导出另一易于实验证实的数量关系;
③然后通过实验来证实这种数量关系。
他对落体匀加速运动规律的研究便是最好的说明。

I. 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科学方法,给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包含以下几点,

这是依据思维程序排序的问题,这一套科学研究方法,要符合逻辑顺序,即通过观察现象,提出假设,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然后对自己的逻辑推理进行实验检验,紧接着要对实验结论进行修正推广.
故选C.

阅读全文

与总结伽利略科学研究方法的环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csgo连入专属服务器失败解决方法 浏览:933
溶液酸碱性计算方法 浏览:201
战马贴膜的正确方法 浏览:168
复印机安装与操作方法 浏览:17
概率中的个数计算方法 浏览:823
金帅洗衣机使用方法 浏览:648
怎么选择桩的施工方法 浏览:582
联想笔记本限速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78
怎样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浏览:51
子宫肌层2mm治疗方法 浏览:792
波纹排水管安装方法 浏览:253
华为网络密码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1005
含羞草如何种植方法 浏览:354
小米note微信视频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49
在家制作红枣糕的简单方法 浏览:420
圆锥推力机轴承怎么安装方法 浏览:359
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研究 浏览:34
铅iso检测方法 浏览:190
羊转窝疯治疗方法 浏览:469
美甲锡箔纸的使用方法 浏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