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常用的拔罐方法有哪些大神們幫幫忙
罐的種類很多,目前臨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氣罐等。 1.竹罐 用直徑3-5厘米堅固無損的竹子,截成6-8厘米或8—10厘米長的竹管,一端留節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颳去青皮及內膜,製成形如腰鼓的圓筒,用砂紙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正。竹罐的優點是取材容易,經濟易制,輕巧,不易摔碎。缺點是容易燥裂漏氣,吸附力不大。 2.陶罐 用陶土燒制而成,罐的兩端較小,中間略向外凸出,狀如瓷鼓,底平,口徑大小不一,口徑小者較短,口徑大者略長。這種罐的優點是吸力大,但質地較重,容易摔碎損壞。 3.玻璃罐 是在陶制罐的基礎上,改用玻璃加工而成,其形如球狀,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種型號。其優點是質地透明,使用時可直接觀察局部皮膚的變化,便於掌握時間,臨床應用較普遍。其缺點也是容易破碎。 4.抽氣罐 即用青黴素、鏈黴素葯瓶或類似的小葯瓶,將瓶底切去磨平,磨光滑,瓶口的橡膠塞須保留完整,以便於抽氣時使用。現有用透明塑料製成的抽氣罐,上面加置活塞,便於抽氣。這種罐亦易破碎。 拔罐法-拔罐方法 拔罐的方法多種,可分為火罐法、水罐法、抽氣罐法等。 (一)火罐法 利用燃燒時火的熱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將罐吸在皮膚上。具體*作有以下幾種: 1.閃火法 用鑷子夾95%的乙醇棉球,點燃後在罐內繞1-3圈再抽出,並迅速將罐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這種方法比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但須注意的是點燃的乙醇棉球切勿將罐口燒熱,以免燙傷皮膚. 2.投火法 將乙醇棉球或紙片燃著後投入罐內,乘火最旺時迅速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這種方法吸附力強,但由於罐內有燃燒物質,火球落下很容易燙傷皮膚,故宜在側面橫拔。 3.貼棉法 取棉花一小方塊,略浸乙醇,壓平貼在罐內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用火柴點燃後,將罐子迅速扣在選定的部位上,即可拔住。這種方法須注意棉花浸乙醇不宜過多,否則燃燒乙醇滴下時,容易燙傷皮膚。 4.架火法 用一不易燃燒和不易傳熱的物體,如小瓶蓋等(其直徑要小於罐口),放在應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塊乙醇棉球,點燃後迅速將罐子扣上。這種方法吸附力也較強。 5.滴酒法 在火罐內滴人95%乙醇1—3滴,翻倒之使其均勻地布於罐壁,然後點火燃著,迅速將罐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這種方法須注意滴人乙醇要適量,如過少不易燃著,若過多往往滴下會灼傷皮膚。 (二)煮罐法 此法一般是先用5—10枚完好無損的竹罐放在沸水或葯液中,煮沸1—2分鍾,然後用鑷子夾住罐底,顛倒提出水面,甩出水液,迅速用涼毛巾緊捫罐口,立即將罐扣在應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膚上。煮罐時放人適量的祛風活血葯物,如羌活、獨活、當歸、紅花、麻黃、艾葉、川椒、木瓜、川烏、草烏等,即稱葯罐,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等症。 (三)抽氣法 此法是將罐緊扣在穴位上,將注射器從橡皮塞刺人瓶內,抽出空氣,使其產生負壓,即能吸住。或用抽氣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將空氣抽出,使之吸拔在選定的部位上。 以上各種方法,一般留罐10-15分鍾,待施術部位的皮膚充血、瘀血時,將罐取下。若罐大吸拔力強時,可適當縮短留罐的時間,以免起泡。 拔罐法-拔罐法的應用 臨床應用拔罐法時,可根據不同病情,選用不同的拔罐法。常見的拔罐法有以下6種: (一)留罐 又稱坐罐,即拔罐後將罐子吸附留置於施術部位10—15分鍾,然後將罐起下。此法一般疾病均可應用,而且單罐、多罐皆可應用。 (二)走罐 又稱推罐,一般用於面積較大、肌肉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可選用口徑較大的玻璃火罐,罐口要平滑,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塗一些凡士林油膏等潤滑劑,再將罐拔住,然後,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左、右需要拔罐的部位往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潮紅、充血甚或瘀血時,將罐起下。 (三)閃罐 採用閃火法將罐拔住後,又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復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膚潮紅為度。 (四)留針拔罐 此法是將針刺和拔罐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即先針刺待得氣後留針,再以針為中心點將火罐拔上,留置10-15分鍾,然後起罐拔針。 (五)刺血拔罐 此法又稱刺絡拔罐。即在應拔部位的皮膚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後再行拔罐,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一般針後拔罐留置10-15分鍾。 (六)葯罐 此法是指先在抽氣罐內盛貯一定的葯液,一般為罐子的1/2左右,葯物常用生薑、辣椒液、兩面針酊、風濕酒等,或根據需要配製,然後按抽氣罐*作法抽去空氣,使罐吸附在皮膚上。
採納哦
『貳』 拔罐法的拔罐常用方法
火罐法:利用燃燒時的火焰的熱力,排去空氣,使罐內形成負壓,將罐吸著在皮膚上。有下列幾種方法:
a、投火法:將薄紙捲成紙卷,或裁成薄紙條,燃著到1/3時,投入罐里,將火罐迅速叩在選定的部位上。投火時,不論使用紙卷和紙條,都必須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燒一寸左右後,紙卷和紙條,都能斜立罐里一邊,火焰不會燒著皮膚。初學投火法,還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層濕紙,或塗點水,讓其吸收熱力,可以保護皮膚。
b、閃火法:用7~8號粗鐵絲,一頭纏繞石棉繩或線帶,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將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燈或蠟燭燃著,將帶有火焰的酒精棒一頭,往罐底一閃,迅速撤出,馬上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此時罐內已成負壓即可吸住。
閃火法的優點是:當閃動酒精棒時火焰已離開火罐,罐內無火,可避免燙傷,優於投火法。
c、滴酒法:向罐子內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將罐子轉動一周,使酒精均勻地附著於罐子的內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後用火柴將酒精燃著,將罐口朝下,迅速將罐子叩在選定的部位上。
d、貼棉法:扯取大約0.5公分見方的脫脂棉一小塊,薄蘸酒精,緊貼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著,馬上將罐子扣在選定的部位上。
准備一個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直徑2-3厘米,放在應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將棉球燃著,馬上將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產生較強的吸力。
水罐法: 一般應用竹罐。先將罐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使用時將罐子傾倒用鑷子夾出,甩去水液,或用折疊的毛巾緊捫罐口,乘熱按在皮膚上,即能吸住。
抽氣法:先將青、鏈黴素等廢瓶磨成的抽氣罐緊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從橡皮塞抽出瓶內空氣,使產生負壓,即能吸住。或用抽氣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將空氣抽出,即能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