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語文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
朗讀以及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 教學 方法 ,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於陶冶情操,奠定 語文知識 基礎。下面是我 總結 出的小學語文課上的朗讀教學方法,一起來學一下吧!
語文教師教學方法
一、要保證讀書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
教師(或學校)可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規定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並自我監控達成度。要留有充分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准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
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對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讀。說實在的,有的課文淺顯易懂,語言平平,實在不必“循規蹈矩”在“分析”的漩渦里打轉轉,還是多讀讀吧。
二、應調動全校學生參與
朗續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低段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短,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乾舌燥,昏昏欲睡。要適當地創設情境,創設氣氛讓學生願讀、樂讀、爭著讀。如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有時請學生配配畫外音,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
三、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並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後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例如《鳥的天堂》,其中有一句:“這是一棵大樹。”怎樣才算正確地讀?想必有的人把重音落在“這是”上,有的一見“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顯然,對上下文的理解還未到位。只有聯繫上下文有關 句子 ,弄清楚這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經過比較,應重讀“一棵”,從而強調上文說的“許多棵”、“二棵”都是錯誤的。朗讀到位了,對榕樹之大體會也更深了。
四、精選練點,錘錘有聲
葉聖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讀、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並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等。但這些指導不可能課課皆有,次次具備。因此,要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每次訓練有個側重點,錘錘敲打,錘錘有聲。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讀法,可進行音變、氣聲的訓練。“啊”的具體讀法是:“靜啊(nga)、清啊(nga)、綠啊(wa)、奇啊(ya)、秀啊(wa)、險啊(na)。”還可告訴學生,隨著讀“啊”字,氣流也輕輕帶出,以達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之功效。《山裡的孩子》文質兼美,行文活潑流暢,語言頗具層次美、節奏美、形象美,是進行朗讀節奏訓練的較佳訓練點。“滿山遍野/都有/他們的腳印,在山岡,在竹林,在小溪,在草叢……帶著重號的讀得稍重且慢,“在竹林”要讀得輕快而短促,讀出明麗清脆,“在草叢……”要讀得漸慢漸輕並有餘音,體現省略號的餘味無窮。這樣讀,“大珠小珠落玉盤”,叮當有聲,錯落有致,讀出了語言的韻味,讀出了語言的音樂美。同時,學生一旦掌握技巧後,將舉一反三,極大地提高朗讀教學質量。
五、形式多樣,合理運用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當需要藉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採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但要注意的是:范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必須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讀。一節課中范讀不能太多,要盡可能多地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慎用齊讀。齊讀雖有造聲勢、烘氣氛之妙用,但也是“濫竿充數”和產生唱讀的溫床。每種形式的讀放在不同的環節,它的作用又有區別,如范讀與學生的試讀,先後次序互換一下,它們各自所擔負的任務、執教者要體現的目的意圖也就不同。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節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
獨立的、有創意的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目標
一、提問對話法
閱讀教學過程是一個對話過程,教師的提問在教師的教與學生學之間架起了一條通道。提問的積極作用在於:引發學生的認知矛盾,激起學生從事有一定難度的智力勞動的興趣;給學生的思考提供“支架式”的幫助,將學生個人的思考或集體的討論引向深入。例如:《詹天佑》一課中,師問詹天佑的品格特點,學生要想回答出這個問題,就需要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對課文的情節和結構作出綜合的思考和判斷。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巧設問題,所提出的問題要有適當的難度。對於勇於回答問題的學生和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要給予表揚,對於回答錯誤的學生和怯於回答問題的學生,應給予真誠的鼓勵和熱情的幫助。
二、整體感悟法
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全局,促成原始感悟。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確了解 文章 是誰寫的,什麼時間寫的,在哪裡寫的,為什麼寫,寫的是什麼內容,用什麼方式寫的,寫得怎樣等等這一系列關乎課文全局性的問題。在熟悉文本內容之後,就會產生一種最初始的感覺,為了促成這種原始感悟,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啟發學生形成和捕捉自己原始感悟的問題,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這篇文章讓你感觸最深的地方是什麼?讀過文章後,你最大的收獲和最大的疑惑是什麼?在評說階段,讀者就應當盡力從文章中退步抽身,以冷靜的頭腦去思考和概括讀物的內容意義和表達形式,形成自己對讀物的獨特見解和體驗。
三、理清思路法
閱讀教學目標中明確提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閱讀首先要達到真正的理解。而達到真正的理解,自覺地注意思路的開展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思路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思想從什麼地方出發,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後達到這條路的終點,都要踏踏實實摸清楚,這就是注意思路的開展”。要讓學生在練習讀和寫的時候,自覺地注意思路的開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麼連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關系,某幾段從前面哪幾段分派出來的,諸如此類,要讀懂一篇文章,必須先理清文章的思路,否則,讀多少篇都是糊塗的。
四、言語分析法
言語分析法建立在細讀課文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語言、修辭、邏輯、心理、語境、語體等相關知識和方法,對課文的詞語、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等語言單位進行語言分析,旨在說明作者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語言形式去表達這樣的內容,對於所表達的內容而言,這些語言形式為什麼是最恰當的。言語分析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其中的“綠”字,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道。言語分析法不僅應當說明這個字在描繪時令、狀態上的功能,而且還應該追溯詩人當年執筆行文為什麼先作“又到”,又作“又過”、“又入”、“又滿”,但都認為不好,最後才換定了“又綠”,在讀者的眼前出現一片江南春草的景色。這樣我們就深入到詩人的執筆行文時的動態思考教程,更能夠理解詩人字斟句酌的匠心。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勾畫出自己閱讀時感覺到的美詞、佳句、重點段落、要點、疑點等等,再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言語分析,最後讓學生進行模寫。
總而言之,朗讀作為一種有聲音的語言藝術,對於小學生的 語文學習 而言至關重要,朗讀的水平會直接影響一名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時,需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循循善誘,精心設計語文朗讀的教學方案,使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充分體會到朗讀的樂趣,感受到朗讀的魅力,從不讀到願讀,從願讀到會讀,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獨立的、有創意的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目標。根據不同的閱讀目標和內容、學生不同的閱讀心態,選擇適當的閱讀教學方法,以達到不斷提高學生閱讀效率的根本目的。
⑵ 讀課文有幾種讀法
課堂教學朗讀類型與方法:
(一)范讀法:
這是示範性的朗讀,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教師讀給兒童聽,然後由兒童仿讀。一種是由朗讀得特別好的同學進行范讀。范讀可以讀全文,也可以讀一段或一句。
主要是給學生示範,所以必須做到正確、清楚,流利而帶有感情。齊讀法:是全班或全組兒童,同時齊聲朗讀。因為只求齊一聲調,因此往往容易變成唱讀。同時,因為齊讀不容易發現兒童讀音的錯誤,因此這種方式要盡量少用。
(二)伴讀法:
是教師或優等生伴著兒童讀,兒童可隱隱約約聽出自己的毛病而有所改進。
(三)輪讀法:
每個兒童輪流讀,這種讀法有比賽的性質。低年級的課文短,可以一個小朋友讀完全文後,再請另一個讀。
(四)接讀法:
是一篇課文分由幾個兒童接著讀的方式。教師可指名一個兒童讀,讀到中途沒有到一段落,再指另一個兒童接著讀下去。這種讀法可隨時喚起兒童的注意力,同時充滿趣味性。
(五)領導讀:
是由教師或朗讀得特別好的學生,帶領朗讀的方式。教師或優等生先讀一句,或先讀一小段,兒童跟著讀一句或一小段。如此繼續進行,直到全文讀完為止。
(六)交互讀:
甲組讀第一句,乙組讀第二句,甲組再讀第三句,乙組再讀第四句,依次輪流,周而復始。
(七)分組讀:
分組、分行或分排讀,並互相矯正錯誤。自由讀:全班同學每人同時自由地低聲朗讀。由於不必與別人配合,因此速度不拘,可邊讀邊思考。
養成自控式學習習慣
培根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所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
自控式學習習慣是指在自控式學習活動中,由於重復練習而鞏固下來並變成內在需要的學習行為方式,是在一定情境中不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監督而能自動學習的行為傾向。
它雖然屬於非智力因素,並不直接參與智慧活動,但在智慧活動中具有動力和調節效能,屬於意志活動范疇。語文學習尤其要有這種習慣,如用心聽講、作業書寫規范、獨立完成作業、制訂學習計劃、多讀、多背、多思考、經常練筆、看報等。
⑶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
一、朗讀法。
朗讀法是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最重要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不僅在語文教學中重要,在其他科教學中也很常用。朗讀分為齊讀和自由讀兩種,齊讀使用的情況有下列三種:①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本上的時候,如剛上課時朗讀一下課本標題或上節課學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②讓學生對新內容適應時,這主要在預習過後,齊讀可以讓學生自己糾正自己讀錯的字詞等。③提高學生積極性的時候,這主要是用在分組練習上,可以讓全班都參與其中。自由讀主要運用在需要學生有自我感悟,自我理解的時候,特別是在教師講解課文的時候。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老師在課堂上點學生單個起來回答問題的情況,除了這,還有快讀,慢讀,高聲讀,默讀等多種朗讀方法,在我看來,朗讀的作用就是認識字詞,加深印象。聽只是一個吸收的過程,並不代表動了腦筋,只有讀出來,才代表真正吸收了,而讀又是為寫作鋪墊的,所以才顯得尤為重要。
二、背誦法。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書上總是畫滿了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背」字,我所見習的兩個班級一樣,也是基本上每篇課文都要求背誦,背誦是建立在朗讀的基礎上的,但是背誦的作用也是無可替代的,古詩詞要背,課文也要背。背准了才變成了自己的東西,但同時我也注意到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主要存在於背誦古詩詞上,好多同學能將一首詩歌脫口而出,但是其中的意思一句也不懂,也許是明白其中的大意,卻無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也許是根本就不明白,只是老師要求背就背了,我希望是前種情況,但不管怎麼說,在小學教學中永遠都離不開一個字——背。
三、默寫法。
默寫在小學課堂上一般都是在聽寫的前提下進行的,能讀,能背不代表能寫,從讀到背再到寫才完成了記憶的整個過程,默寫是有一定難度的,小學生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在這上面,而老師往往也是通過默寫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