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螺旋體的種類介紹
梅毒螺旋體細長,5~15×0.1~0.2um,形似細密的彈簧,螺旋彎曲規則,平均8~14個,兩端尖直。電鏡下顯示梅毒螺旋體結構復雜,從外向內分為:外膜(主要由蛋白質、糖及類脂組成)、軸絲(主要由蛋白質組成)、圓柱形菌體(包括細胞壁、細胞膜及胞漿內容物);一般染料不易著色。梅毒螺旋體有生活發育周期,分為顆粒期、球形體期及螺旋體期,平均約30小時增殖一代,發育周期與所致疾病周期、隱伏發作及慢性病程有關。梅素螺旋體抗原分為三類:
1.螺旋體表面特異性抗原:刺激機體產生特異的凝集抗體及密螺旋體制動或溶解抗體,後者加補體可溶解螺旋體。
2.螺旋體內類屬抗原:可產生補體結合抗體,與非病原性螺旋體有交叉反應。
3,螺旋體與宿主組織磷脂形成的復合抗原:當螺旋體侵入組織後,組織中的磷脂可粘附在螺旋體上,形成復合抗原,此種復合抗原可刺激機體產生抗磷脂的自身免疫抗體,稱為反應素(Aegagin),可與牛心肌或其他正常動物心肌提取的類脂質抗原起沉澱反應(康氏試驗)或補體結合反應(華氏試驗)。
1981年,Fieldsteel等採用棉尾兔單層上皮細胞,在微氧條件下培養成功,在人工培養基上尚不能培養。
梅素螺旋體對溫度、乾燥均特別敏感,離體乾燥1~2小時死亡,41℃中1小時死亡,對化學消毒劑敏感,1~2%石炭酸中數分鍾死亡,對青黴素、四環素、砷劑等敏感。 人是梅毒的唯一傳染源,由於感染方式不同可分先天性梅毒和後天性梅毒。前者是患梅毒的孕婦經胎盤傳染給胎兒的;後者是出生後感染的,其中95%是由性交直接感染,少數通過輸血等間接途徑感染。
先天性梅毒又稱胎傳梅毒。梅毒螺旋體經胎盤進入胎兒血循環,引起胎兒全身感染,螺旋體在胎內兒臟(肝、脾、肺及腎上腺)及組織中大量繁殖,造成流產或死胎,如胎兒不死則稱為梅毒兒,會出皮膚梅毒瘤、骨膜炎、鋸齒形牙、神經性耳聾等症狀。
後天獲得性梅毒表現復雜,依其傳染過程可分為三期:
初期梅毒:梅毒螺旋體侵入皮膚粘膜約三周後,在侵入局部出現無痛性硬結及潰瘍,稱硬性下疳。局部組織鏡檢可見淋巴細胞及巨噬細胞浸潤。下疳多發生於外生殖器,其潰瘍滲出物含有大量梅毒螺旋體,傳染性極強。下疳常可自然癒合,約2~3個月無症狀的隱伏期後進入第二期。
二期梅毒:此期的主要表現為全身皮膚粘膜出現梅毒疹,全身淋巴結腫大,有時亦累及骨、關節、眼及其他器官。在梅毒疹及淋巴結中有大量螺旋體。不經治療症狀一般可在3周~3個月後自然消退而全愈;部分病例經隱伏3~12個月後可再發作。二期梅毒因治療不當,經過5年或更久的反復發作,而進入三期。
三期梅毒:主要表現為皮膚粘膜的潰瘍性損害或內臟器官的肉芽腫樣病變(梅毒瘤),嚴重者在經過10~15年後引起心血管及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導致動脈瘤、脊髓癆及全身麻痹等,此期的病灶中螺旋體很少,不易檢出。
一、二期梅毒又統稱為早期梅毒,此期傳染性強而破壞性小。三期梅毒又稱為晚期梅毒,該期傳染性小,病程長、而破壞性大。
目前尚未證明梅毒螺旋體內毒素或分泌外毒素,其致病機理尚不清楚,可能與螺旋體對宿主細胞的直接損害及Ⅲ、Ⅳ型變態反應有關。
梅毒的免疫是有菌免疫,以細胞免疫為主,體液免疫只有一定的輔助防禦作用,意義不大。當螺旋體從體內清除後仍可再感染梅毒,而且仍可出現一期梅毒症狀。此病周期性潛伏與再發的原因可能與體內產生的免疫力有關,如機體免疫力強,螺旋體能變成顆粒形或球形,在體內一些部位潛伏起來,一旦機體免疫力下降,螺旋體又可侵犯體內某些部位而復發。 (一)檢查螺旋體,採取初期及二期梅毒硬性下疳、梅毒疹的滲出物等,用暗視野或墨汁顯影,如查見有運動活潑的密螺旋體即可診斷。
(二)血清學檢查
1.非螺旋體抗原試驗:是用正常牛心肌的心類脂(Cardiolipin)作為抗原,檢測病人血清中的反應素。國際上常用性病研究實驗室(UDRL)的玻片試驗法;該法是一種簡單的玻片沉澱試驗,試劑及對照已標准化。另外,還可用不加熱血清反應素試驗(USR),其抗原是UDRL抗原的改良,敏感性和特異性與UDRL相似。反應素在第一期梅毒病變出現後1~2周就可測出,第二期陽性率幾乎達100,第三期陽性率較低。本試驗所用抗原是非特異的,檢測的抗體時應排除假陽性反應,結合病史,臨床表現及多次的試驗結果進行分析。
2.螺旋體抗原試驗:抗原為梅毒旋體,以檢測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該試驗特異性高,目前常用下述兩種方法。
(1)熒光密螺旋體抗體吸收試驗(FTA~ABS):為間接熒光抗體法,其敏感性及特異性均高,常用於梅毒的早期診斷。
(2)梅毒螺旋體制運試驗(TPI):用來檢測血清中是否存在抑制螺旋體活動的特異性抗體。用活梅毒螺旋體(Nichol株)加病人新鮮血清,35℃培養16小時,同法作正常血清對照,然後用暗視野顯微鏡觀察活動的螺旋體數目,如試驗標本活動的螺旋體數目小於或等於對照血清標本內的40%,即為陽性。 鉤端螺旋體病是一種由鉤端螺旋體屬細菌引起的疾病,可感染人類和動物。這種細菌在全世界廣泛存在,尤其是在降雨量多的熱帶國家。它可在淡水、潮濕的土壤、植物和淤泥存活很久。大雨後的洪水有助將細菌在周圍環境傳播。
鉤端螺旋體病對戶外工作或需接觸動物的人士構成職業病風險,對遊玩人士亦會造成威脅,包括露營、在受污染的湖和河流進行水上運動,例如游泳、涉水和乘筏子的旅客。
疾病潛伏期是2天到4個星期。病情可持續幾天到3個星期或更久。征狀包括發高燒、嚴重頭痛、冷顫、肌肉疼痛和嘔吐,亦可能出現黃疸(眼球和皮膚呈黃色)、紅眼、肚痛、腹瀉或出疹。如果病人不及早接受治理,可能會出現腎臟損傷、腦膜炎、肝臟功能衰竭和呼吸困難;有些罕見的例子更會導致死亡。
1.早期(鉤體血症期),此期臨床症狀似流感,出現發熱;肌肉疼痛;頭痛、周身乏力;眼結膜充血;腓腸肌壓痛;淺表淋巴結腫大與壓痛,持續3天。 2.中期(器官損傷期),此期由於損害器官不同臨床症狀各異。神經外損害可有肺出血、腎功能不全、肝臟損害。神經系統損害:於起病後2~3日左右,出現劇烈頭痛、頻繁嘔吐、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征;嚴重病例腦實質損害,表現為嗜睡、譫妄或昏迷,部分患者有抽搐、癱瘓、錐體束征,甚至腦干損害等。 3.後期(恢復期),大部分病人恢復,部分病人出現後發神經系統並發症。 ①後發腦膜炎 多是由於變態反應所致,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壓力增高,蛋白增高,抗鉤端螺旋體抗體陽性。 ②腦動脈炎 是鉤體病神經系統損害最常見最嚴重的神經系統後發症,多由於變態反應引起多發性動脈炎,動脈內膜增厚,血管閉塞。病人在鉤體感染後半月到半年發病,表現為急性腦梗死、TIA發作或進展性卒中。有報道鉤體感染引起脊髓炎和多發性神經炎,比較少見。 抗生素可治療端螺旋體病,患者應盡快接受治療。病情嚴重者或須留院治理,接受抗生素靜脈注射和其它支援治理。
1、病因治療:鉤體對多種抗菌葯物敏感,如青黴素、鏈黴素、慶大黴素、四環素、氯黴素、頭孢噻吩,以及合成的鹽酸甲唑醇(methimidol)和咪唑酸酯。國內首選青黴素G,療程7~10天,應用青黴素後由於蟲體破壞,釋放毒素,可出現病情一過性加重。青黴素過敏者改用四環素類或氨基糖甙類葯物。 2、神經系統並發症治療:應用糖皮質激素減輕免疫反應;高顱壓者應用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脫水降顱壓;合並腦動脈炎腦梗死病人加用擴血管、抗血小板等治療。
❷ 液體培養基中的細菌如何染色
細菌用革蘭氏染色就可以了(某些特殊的細菌可以用其他染色法)
先用接種環在酒精燈上灼燒滅菌,然後伸入液體培養基中降溫,並挑取一環在玻片上待其自然乾燥。如果含菌量太大,可以用生理鹽水稀釋。之後在火焰上略微加熱固定,後面的就和一般的革蘭氏染色方法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