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起重作業中「十不弔」的原則是什麼
「十不弔」是起重作業必須遵循的原則。下面就詳細介紹一下十大原則。
(1) 信號指揮不明不準吊;
(2)斜牽斜掛不準吊;
(3)吊物重量不明或超負荷不準吊;
(4)散物捆紮不牢或物料裝放過滿不準吊;
(5)吊物上有人不準吊;
(6)埋在地下物不準吊;
(7)安全裝置失靈或帶病不準吊;
(8)現場光線陰暗看不清吊物起落點不準吊;
(9)棱刃物與鋼絲繩直接接觸無保護措施不準吊;
(10)六級以上強風不準吊。
(1)工地上常用的千絲扣的方法擴展閱讀
起重作業安全操作規程
1、起重安裝作業前,應確定工作步驟、施工方法及安全措施。
2、起重安裝作業前應清除工地及所經道路的障礙物,做到工地整潔、道路暢通。
3、使用吊機起重安裝作業時,必須嚴格執行相應吊機的安全使用規定。
4、各種起重機械使用前,應進行試吊。試吊前,還應對起重機械進行全面檢查,確認良好,方能進行。試吊包括靜載重和動載重。靜載重試吊的重量應為標定吊重的1.25倍,吊起重物0.1~0.3m高,停留10 min,對各部位進行檢查。動載重試吊的重量為標定吊重的1.1倍,起到適當高度後,做扒桿轉動等動作,再檢查吊機各部位是否良好,經確認合格後,方得使用。
5、各種吊機在使用和走行時,應有良好的道路。
6、起重工必須熟悉施工方法、起重設備的性能、所起重物的特點和確切重量 以及施工安全的要求。
7、吊機指揮應由對起重作業有經驗的人員擔任。指揮人員的哨音、手勢和旗語應宏亮、正確、清楚。如遇有妨礙司機視線處,應增加傳遞信號人員。
8、起重工在工作時應集中精力,明確分工,服從統一指揮。
9、起吊重物時,起重扒桿下不得有人停留或行走。吊機停止作業時,應安止動器,收緊吊鉤和鋼絲繩。
10、採用扒桿起吊重物時,扒桿、吊具的材料必須符合起重量的要求,纜風繩和地壟必須牢固。
11、起吊重物時,首先應明確其重心,確定應使用的吊具和捆紮的部位。兩支點起吊時,兩付吊具中間的夾角不應大於60°。
12、起吊重物時,吊具捆紮應牢固,應封鉤防滑脫。捆紮有稜角或利口的物件時,吊具應墊以鐵瓦、橡膠、麻袋等物。起吊物件時,應有防止物件擺動的措施。
13、起吊重物時,吊鉤鋼絲繩應保持垂直。嚴禁用吊鉤鋼絲繩在傾斜的方向拖拉重物或斜吊。
14、起吊重物轉移時,應將重物提升到所有遇到物件高度的0.5m以上。
15、起重機司機及起重工作人員在工作時不得擅離崗位,嚴禁將重物起吊後離開。司機不準擅自改變操作程序與方法。起重人員不得碰摸電氣開關與各種控制設備。
16、採用兩台吊機同時起吊一件重物時,應在現場施工負責人的指導下進行。在起吊過程中,兩台吊機必須均衡起落重物,使各自分擔的起重量不超過其容許起重量的80%。
17、起重使用的鋼絲繩應不起油、無死彎,在任何一個斷面內的斷絲量不得超過此斷面總根數的5%。
18、起重吊機在高壓電線下或附近作業時,其扒桿與高壓線應有一定的安全距離。必要時,還應搭隔離設施。
19、在地面軌道上行駛的露天工作的起重機,應有夾軌鉗,以增加其穩定性。防止在大風吹襲時被颳倒。
20、起重機在深坑邊工作時,機身(或走行軌道)與坑邊應根據土質情況保持必要的安全距離。
21、用電動機作動力的起重機,應設有起重量限位器與卷揚限制器。
❷ 高仿瓷器幾種常用的做舊方法,及鑒別小竅門
化學方法,氫氟酸燒,這東西有毒。常見的是草酸加高錳酸鉀,紅紅的抹在新瓷器上,幾分鍾後一洗,舊了。這樣的瓷器用放大鏡看,表面的氣泡都碎了。還有復燒也行,只限於單色釉,不知道怎麼鑒別。
然後做歲月的痕跡,大概分三種:傳世的、出土的、海撈的。做傳世瓷器就要搞包漿出來,最懶的是抹油,看上去超級潤,一摸就露餡了。再有是用有機物泡,各種臟東西,最惡心的是泡糞坑裡。有個段子,有人買了個古董放家裡,發現總落蒼蠅。
鞋油是做紫砂壺用的,無論什麼壺,一上鞋油就廢了。鞋油壺有怪味,現在許多是用濃茶汁做,把壺泡透了再烘乾,反復幾次就成了。如果收了實用器的古董,壺杯碗盤,放那當擺設吧,最好別用,誰知道裡面裝過什麼東西。
出土的東西就做土銹。越窯系的東西,尤其是帶開片的,用泥湯煮三天。這樣做出來的東西,土銹太均勻了,里外都是一樣的。而真出土的瓷器,一般只有一面有土銹。還有的用502膠水粘土上去,用刀都挖不下來。瓷器埋在土裡效果好,但是慢,要三五年。聽說河北工用瀝青,沒見過。還有出土帶水漬的,鉛釉陶器會有銀光,叫貝殼光。
真古董瓷,無論傳世還是出土的,雖然有歲月痕跡,但都不會特別臟。假古董,尤其是低端的,普遍用力過猛了,過猶不及。所以你看到那種臟的看不出原色,一摸一手土的瓷器,肯定是假的。
海撈,一家海撈店臭一條街。把新瓷器放在海里,一年後撈出來,上面已經長滿了貝殼藤壺海蠣子,就成海撈了。沉船上的花瓶,都是平著落到海底的,一半埋在泥里,另一半長貝殼。而大部分假海撈是通體有貝殼的,可見做假者是把花瓶立到海底的。但是他們幹嘛犯這種低級錯誤,後來捂著鼻子近距離觀察了幾件海撈青花,畫功超級爛,原來他們用貝殼掩蓋爛畫面。
做舊之前,底足要磨干凈,曾經看到一把扇子,看到三個明清瓶底上粘著硼砂,而硼砂是五十年代才開始用做窯板的,太不敬業了。
還有兩種高難度的,接底和加彩。接底是有官窯底款的舊瓷片,接上個新東西。一般是真碗底接假花瓶,因為碗底多,花瓶貴。真古董碗的底足薄,花瓶的底足厚,從這點可以判斷。如果是白胎的話,可以看出有拼接的痕跡。但顏色釉的接底,很難看出來有拼接。加彩是用清代的白瓷器,畫上粉彩或者琺琅彩,這種東西畫面明顯比胎新。
所以鑒定古董瓷的根本是看瓷器本身,從胎、釉、形、畫去判斷真偽。看做舊只是細枝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