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針灸進針分幾步
1.持針法持針就是拿針。持針的手叫「刺手」,一般習慣用右手;輔助刺手的手叫「押手」,一般用左手。《靈樞》說:「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難經》也說:「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說明針刺操作時左右兩手協同作用的重要性。右手持針的姿勢,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夾持針柄,以無名指抵住針身,有如執筆,故又稱執筆式持針法。此法臨床上最常用。另外,還有拇、食指持針法,拇、中指持針法等。
2.進針法
(1)單手進針法:術者以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緊靠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實際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簡便、快捷、靈活的特點。該法多用於較短毫針的進針。
(2)雙手進針法:即左右雙手配合,協同進針。根據押手輔助動作的不同,又分為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四種。
指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壓在穴位上,右手持針,緊靠指甲緣將針刺入皮膚。適用於較短毫針刺入肌肉豐厚部的穴位。
夾持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夾持棉球,裹住針尖,直對腧穴,當押手兩指下按時刺手順勢將針刺入穴位。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舒張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撐開綳緊,右手持針從兩指間刺入。多用於皮膚松馳或有皺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提捏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捏起,刺手持針從捏起部側面或上端刺入。適用於頭面等皮膚淺薄處的穴位。
(3)管針進針法:用不銹鋼、玻璃或塑料等材料製成針管,代替押手。選平柄毫針裝入針管,上端露出針柄2-3分,然後快速將針拍入穴位內,再將針管抽去,施行各種手法。本法進針痛苦小,適用於疼痛敏感者。
3.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1)進針角度:
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常用於肌肉較豐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度角左右傾斜刺入。適用於不能深刺的腧穴。
橫刺:又稱平刺或沿皮刺。即將針身傾斜與皮膚表面約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適用於皮肉淺薄處,有時在施行透穴刺法時也用這種角度針刺。
(2)針刺方向:針刺方向一般根據經脈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達到的組織結構等情況而定。有時為了使針感到達病所,也可將針尖對向病痛處。
(3)針刺深度:針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針感而又不傷及重要組織器官為原則。每個腧穴的針刺深淺都有原則要求,但在臨床應用時,還應根據病員的年齡、體質、病情和所在腧穴的解剖部位等情況靈活處置。
❷ 中醫執業醫師常用針刺基本手法
1.1進針法———手法輕巧 無痛少痛 進針是整個針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步驟,進針時少痛或無痛是患者樂意接受針刺治療的重要方面,故醫者要達到手法嫻熟輕巧。具體操作如下:
(1)速刺法: 進針時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壓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針身下端,無名指頂住針身,針具靠在押手指甲緣,在進針時切按稍重,右手運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壓刺入皮下,而後將針緩慢插入或稍帶捻轉,使針刺至要求的深度。此法較多的適用於1.5寸以內的毫針。長針進針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針身下端,在押手的協同下,一壓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轉至一定深度。若針頭面部等皮膚淺表部或施透刺法時,可改用提
捏押手法相結合的速刺法。以上進針方法,只要定位準確,一般可以達到少痛或無痛的目的。亦即古人雲: “針入貴速,既入徐進”;“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緩捻法: 在押手的協同配合下,用輕、慢、細的捻轉並微加壓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於腹部腧穴及體質虛弱者。總之,在進針時可根據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進針術式,但兩手的協同作用很重要。古人雲:“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確為經驗之談。
1.2行針法 ———多種術式 務求得氣 進針後再施以一定手法,稱為行針。行針技術是針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提插法和捻轉法又是行針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練掌握,運用自如,這與針刺得氣有著直接的聯系,而得氣是取得療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針刺補瀉手法的基礎。
(1)提插法 :進針達一定深度後,均勻上下提插,待針下有沉緊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 。催令氣至,這是一種激發氣至(或氣至病所)的常用方法。行補瀉法時,在進針得氣基礎上,重插輕提為補,提重插輕為瀉。
(2)捻轉法 :進針後拇食兩指均勻捻轉,以催氣至,或結合提插作上下捻轉,以加速得氣。在應用補瀉手法時,拇指向前力量增強,食指後退用力稍輕為補。反之,拇指後退用力稍弱,食指前捻力量稍強為瀉。
(3)搓針法 :若用上法不得氣時,可用搓針法運氣,即將針單向捻轉幾次,這時多數能令氣至,而後將針反方向捻退1~2次,再輕提插1~2次,注意勿令滯針。應用此法後,一般多能較快得氣。
(4)輔助法 :其它如彈法、循法、刮法、搖法、飛法、弩法等等輔助手法均有一定的催氣、行氣作用,或可留針候氣片刻,再作行針手法。
1.3留針法 ———時間久暫 靈活應用 留針法是進針運用一定手法後,將針留置穴內,以加強針感的持續效應。目前常用動留針或靜留針兩種方式。
(1)動留針 :於留針過程中,每隔若干時間,結合捻轉或提插等手法(或結合其它補瀉手法),又如電針等亦屬動留針范疇。
(2)靜留針 :針刺得氣或行針後“靜以久留”,然後出針。使用動留針或靜留針,以及留針時間的久暫,均須視病情、針刺部位等靈活應用。
1.4出針法 ———雙手協同 輕捻緩提 施術完畢後即可出針,在出針時仍用押手按住穴位(最好用消毒干棉球按於針孔旁),刺手作小幅度輕捻轉,同時邊捻邊提,輕輕將針提出皮膚,押手按揉針孔,若遇針孔出血可用干棉球多按一刻並拭之。若用放血治療,則不閉孔(按補瀉法則以速閉其孔為補,不閉其孔為瀉)。
2補瀉手法的應用
針灸治病必須在正確辨證的`基礎上,採用不同的補瀉手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歷代醫家創造了許多有關補瀉的操作方法,茲摘舉古典手法與筆者實踐中提煉後的補瀉操作手法幾則,簡介如下,請同道指下。
2.1燒山火 又稱“熱補法”,由呼吸、徐疾、提插、捻轉、九六、開闔等單式手法中的補法組合而成。其具體操作方法是先確定穴位的針刺深度,分為三等分(古稱“天、人、地三部”),隨呼氣進針至天部,用緊按慢提(重插輕提)法九次,然後將針插入人部,再緊按慢提九次,再插入地部,緊按慢提九次(也可結合捻轉法),若已有溫熱感,將針由地部退至天部,隨吸氣時出針,速閉其孔。若無溫熱感,可按上法重復操作多次,然後出針。
筆者操作方法:在進針得氣基礎上,將針插入1~ 2分( “豆許”),重插輕提多次,然後用拇指向前,食指向後,單向捻轉多次,緊握針柄,毋令氣散 (不使針尖脫離針感),使得氣感增強或有溫熱感,一次不效可重復數次,在出針時以拇指向後退1~ 2次,並輕提插1~ 2次,防止滯針,然後退出皮下,速閉其孔。此法有溫陽調氣作用,多用於寒麻冷痹虛寒性疾病。
2.2透天涼 又稱“涼瀉法” ,由呼吸、徐疾等單式補瀉手法中瀉法組合而成。其具體操作方法是吸氣時進針,直達地部,用慢按緊提(輕插重提)法六次,退至人部;慢按緊提六次,然後退至天部;慢按緊提六次為一度。若無涼麻感,再依前法重復施術多次,呼氣時退針,出針時不閉其孔(或搖大其孔)。
筆者操作方法:在進針得氣基礎上,將針提出1~ 2分( “豆許”),然後重復提重插輕多次,再以拇指向後、食指向前單向捻轉多次,緊握針柄,勿令氣散,使得氣感增強或有涼麻感。不效可重復數次,出針時搖大針孔或慢按其孔。此法有瀉熱作用,常用於熱痹或急性腫痛和實熱性疾病。
2.3陽中隱陰 先補後瀉法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凡用針之時,先運入五分,乃行九陽之數,如覺微熱,便運一寸之內,卻得六陰之數,以得氣,此乃陽中隱陰,可治先寒後熱之證,先補後瀉也。”
筆者操作方法:按穴位所針之深度,分為淺深二層操作,先在淺部行補法(緊按慢提多次和拇指向前捻轉數次,緊握針柄稍候,再進針至深層用瀉法(緊提慢按多次或拇指向後捻轉數次),稍停,然後出針。這是一種補瀉兼施的手法,常用於先寒後熱,虛中夾實的病證,含補中有瀉之意。
2.4陰中隱陽 先瀉後補法 《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凡用針之時,先運一寸,乃行六陰之數,如覺微涼,即退至五分之中,卻行九陽之數,以得氣,此乃陰中隱陽,可治先熱後寒之證,先瀉後補也。”
筆者操作方法:與陽中隱陰相反,先進針至深層行瀉法(緊提慢按和拇指向後捻轉多次),稍停,將針提至淺層,行重插輕提,拇指向前捻轉多次行補法,稍停,將針起出,揉按針孔,這亦是一種補瀉兼施手法。常用於先熱後寒,實中夾虛的病證,含瀉中有補之意。
3注意點
在臨診中只要辨證、選穴、手法適當,一般均能應手取效。但在具體操作時應詳細觀察,對某個病人或某一病症,某個階段用某種手法,不能一成不變,必須以臨床效果作為檢驗標准。為此要因人、因病、因時制宜,隨機應變,不斷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應。
❸ 針灸如何運針
常用的進針手法有四種:一,指切進針法,即用左手拇指、食指尖端按在穴位上,右手持針刺入穴位的方法。此法適宜於短針的進針。二,夾持進針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持消毒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穴位上,用右手將針刺入的方法。此法適宜於長針的進針。三,舒張進針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穴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綳緊而右手刺入的方法。此法用於皮膚鬆弛部穴位。四,提捏進針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將穴位的皮膚捏起用右手將針刺入的方法。此法用於皮膚表淺部位,如印堂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