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各種注射法的名稱和進針角度
肌注,90度。皮下,30度到45度,靜脈注射5到45度(看血管),皮內5度
B. 各種注射方式的縮寫
注射(英語:Injection),即打針,方式有皮內注射(intradermal injection)、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靜脈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靜脈輸液(intravenous infusion),以及骨內輸液(Intraosseous Infusion)等。
是一種利用注射器與針頭穿過皮膚,並將液體送入身體內的方法。是一種給葯途徑,注射所預期的作用位置,不一定是受注射的位置。
打針方法
IM(肌肉注射)
打在肌肉組織內,常用肌注部位為三角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側肌等。注射方式為常規消毒後,跟注射部位皮膚呈90度迅速進針,埋入針頭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無回血緩推葯液,肌內注射發生療效時間比靜注發生的療效時間長,是所有注射方法中,除靜脈注射外,葯物顯效最快的途徑。
IV(靜脈注射)
打在靜脈裡面,凡便於穿刺,血流豐富,且離靜脈瓣較遠的靜脈均可用於靜脈注射。注射方式為常規消毒後,跟找到的血管呈15-20度角進入,見到回血後降低穿刺角度,緩慢注入葯液。靜脈注射是所有注射方法內,葯物發生療效最快的途徑。
IC(皮內注射)
打在表皮和真皮之間,常用部位為前臂掌側中段,通常用來作皮試(葯物過敏試驗),也是局部麻醉的前驅步驟。注射方式為;乙醇消毒後與皮膚呈5度角或平行刺入皮膚,注入葯液0·1ml,見注射部位皮膚形成皮丘後拔針,拔針後不要按揉局部皮膚,也不用按壓局部。
如做葯物過敏試驗,15-20分鍾後觀察結果,並准備2ml注射器及鹽酸腎上腺素一支。皮內注射不可用碘酊消毒,如患者對乙醇過敏,可換用生理鹽水消毒。
IH( 皮下注射 )
打在皮下組織,常用部位為上臂三角肌下緣,腹部,大腿內側等。常用於預防接種。注射方法(以上臂三角肌下緣注射為例,首先常規消毒皮膚,然後將抽吸好葯液的注射器與皮膚呈30-40度角快速刺入,刺入針梗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無回血,緩慢注入葯液。
拔針,用棉球按壓針眼,迅速拔出針頭。
(2)進針方法常用5種手法擴展閱讀
安全用葯警示
肌肉注射日漸冷落,靜脈注射盛行也帶來了新的安全用葯問題。「靜脈注射也有弊端,不良反應通常較重,發生頻率也比較高。」「吊針」雖然純度很高,可是仍然不能避免存在不溶性微粒,微粒通過「吊針」的終端過濾裝置進入人體,輕者造成血管局部循環障礙,引起血管栓塞。
重者可造成血管局部堵塞供血不足,並導致組織缺氧,產生水腫和靜脈炎。更嚴重的是異物還可從血管侵入組織。
安全用葯的四個原則是安全、有效、經濟、適用。因此能口服葯物,最好不採取注射的方法,能肌肉注射最好就不採用靜脈注射。即使必須注射的也應該盡量減少注射的次數,同時減少注射劑聯合使用的種類。「醫生不要濫開靜脈注射,患者具有客觀的治療態度,不要一味求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打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屁股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