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艾熱灸貼使用方法圖片

艾熱灸貼使用方法圖片

發布時間:2022-08-06 04:29:53

Ⅰ 艾灸盒怎麼

你好,艾灸盒使用方法就是將艾條插進艾灸盒裡面然後點燃艾條,固定好位置就好了哦。不過這種方法比較笨重而且鐵質的艾灸盒還容易燙傷身體,所以建議你繼續使用艾灸貼比較好哦!

什麼是艾灸,艾灸如何操作,怎麼使用艾灸進行調理

艾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灸法的運用當起源於人類掌握用火之後,時間亦在石器時代。
艾灸產生於中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為針灸。
針灸治病在國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灸,多數時候僅指針療,已經很少包含艾灸的內容了。
灸法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其治療效果已為無數臨床實踐所證實。而對其機制的認識,仍是一個未解的迷。現階段認為灸療作用機制與以下5個方面有關。

局部刺激
灸療是一種在人體基本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療方法,其機制首先與局部火的溫熱刺激有關。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症、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還可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葯物的吸收。

經絡調節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重要內容,也是灸療的理論基礎。人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協調的,這種相互協調關系,主要是靠經絡的調節作用實現的。現代研究表明經絡腧穴具有三大特點:
1.經絡腧穴對葯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樣艾灸方法選擇一定的腧穴與一般的體表點,其作用是明顯不同的。
2經絡腧穴對葯物作用的放大性經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體表循行路線,而是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控系統。在穴位上施灸時,影響其多層次的生理功能,在這種循環感應過程中,它們之間產生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疊加的結果,導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應。
3.經絡腧穴對葯物的儲存性腧穴具有儲存葯物的作用,葯物的理化作用較長時間停留在腧穴或釋放到全身,產生整體調節作用,使疾病得以治癒。

調節免疫

許多實驗都證實灸療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並且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葯理作用

灸療的用葯情況,雖比不得內治法豐富,但從各種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針灸在臨床應用的情況看也可窺灸療辨證論治之一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灸療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了艾,灸療學就不存在了。

綜合作用

灸療作用於人體主要表現的是一種綜合作用,是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發揮的整體治療作用。
首先,灸療的治療方式是綜合的。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葯物貼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療哮喘的化膿灸,以及以隔附子餅灸腎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刺激(局部化膿灸、隔物灸)、經絡腧穴(特定選穴)、葯物諸因素,他們相互之間是有機聯系的,並不是單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來的治療作用。
其二,治療的作用是綜合的。灸療熱的刺激對局部氣血的調整,艾火刺激配合葯物,必然增加了葯物的功效,芳香葯物在溫熱環境中特別易於吸收,艾灸施於穴位,則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行氣血、和陰陽的整體作用。
其三,人體反應性與治療作用是綜合的。治療手段(灸療)——外因只能通過內因(人體反應性)起作用,研究人員發現,相同的灸療對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其感傳不一樣,療效也不盡相同,究其原因,就是人體的反應性各有差異。以上諸因素,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指導下,臨證進行合理選擇,靈活運用,方能發揮灸療最大的效能。

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於「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靈樞·禁服》亦雲:「陷下者,脈血結於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行氣通絡
經絡分布於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症、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雲:「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於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宋代《針灸資生經》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傷寒論》指出:「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下利,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無脈者,灸之」。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於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中風脫症、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陽舉陷
由於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療。關於陷下一症,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雲:「洞泄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總之,這也是灸法的獨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熱
歷代有不少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如《聖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近代不少針灸教材亦把熱證定為禁灸之列。但古今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於《黃帝內經》,歷代醫籍均將灸法作為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灸法對臟腑實熱有宣洩的作用,該書很多處還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及陰虛內熱證的灸治作了論述,如載:「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又如「腸癰屈兩肘,正灸肘尖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金元醫家朱丹溪認為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醫學入門》則闡明熱症用灸的機理:「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醫宗金鑒·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總之,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隨著灸增多和臨床范圍的擴大,這一作用日益為人們所認識。

防病保健
我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並提出了「防病於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在「犬所嚙之處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針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預防中風。民間俗話亦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現代,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延年益壽
穴位: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分組: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里;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里。
方法:選准穴位後,點燃葯用艾條,分別對准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鍾,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為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為一個療程。休息一周,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關元、氣海、足三里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成書於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後,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灸半個月後才明顯)。

美容
艾灸的美容與一般的化妝品美容,手術美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本質上的,另一個是表面上的。化妝品可以掩飾你的不足,手術可以改造你的結構,可以滿足你暫時的虛榮心,但這些都無法給你真正的健康。因為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駐,容光煥發,思維敏捷,反應靈敏,那又是另一種不同層次上的美。通過吃葯,打針或者鍛煉,你或許也可以或多或少地達到你期望的效果。但沒有灸療好,艾灸是驅散疲勞,恢復元氣,補充體能,平衡陰陽的最有效的手段。 有很多女人臉上不光滑潔凈,這往往是內分泌失調引起的,實際上還是陽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說的上火。有這么幾種女性: 1、臉上痘痘長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嚴重的帶下病,「清熱解毒」往往沒有任何效果,因為她們的這種熱往往是虛熱,而不是實熱,補充陽能尚且不逮,何況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選擇。 2、臉上長有黃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腎虧虛,體質嚴重偏於酸性,用艾灸治療,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3、虛胖的女性,並不是營養過剩,但營養過剩不過是西醫上的一個概念,中醫裡面沒有這樣的說法,如果哪個中醫也這樣瞎嚷嚷,那肯定個半吊子。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也往往並不是營養過剩,而是陽能不足,往往是因為在懷孕期間,父母還有不少的性生活,導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腎機能失衡,脾臟運化無力。虛胖女性則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過多。太過肥胖往往是因為脾腎陽虛,太過瘦弱,則往往是肝腎不足。 這些問題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Ⅲ 艾灸的正確方法,怎樣正確使用艾灸貼

蘄艾灸是由傳統懸灸發展而來,獨特的「倒流塔香」設計原理,讓艾煙向下經過皮膚,直接作用於艾灸穴位,比傳統的艾灸更簡單、更實用、效果更好,而且不易被烤傷,然而很多人使用蘄艾灸不知道應該如何使用,今日告訴大家蘄艾灸如何使用。

Ⅳ 艾灸條的使用方法

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1.5-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

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迴旋灸:距皮膚1.5-3厘米左右,艾灸條在皮膚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4)艾熱灸貼使用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綜合作用

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於「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

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靈樞·禁服》亦雲:「陷下者,脈血結於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行氣通絡

經絡分布於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

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症、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雲:「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於手足,則手足逆冷。

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宋代《針灸資生經》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傷寒論》指出:「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下利,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無脈者,灸之」。

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於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中風脫症、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陽舉陷

由於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療。關於陷下一症,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

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雲:「洞泄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總之,這也是灸法的獨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熱

歷代有不少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如《聖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近代不少針灸教材亦把熱證定為禁灸之列。但古今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於《黃帝內經》,歷代醫籍均將灸法作為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

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灸法對臟腑實熱有宣洩的作用,該書很多處還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及陰虛內熱證的灸治作了論述,如載:「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又如「腸癰屈兩肘,正灸肘尖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

金元醫家朱丹溪認為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醫學入門》則闡明熱症用灸的機理:「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醫宗金鑒·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

總之,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隨著灸增多和臨床范圍的擴大,這一作用日益為人們所認識。

防病保健

我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並提出了「防病於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在「犬所嚙之處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

《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針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預防中風。民間俗話亦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

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現代,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延年益壽

穴位: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分組: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里;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里。

方法:選准穴位後,點燃葯用艾條,分別對准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鍾,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為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為一個療程。休息一周,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關元、氣海、足三里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成書於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後,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灸半個月後才明顯)。

美容

艾灸的美容與一般的化妝品美容,手術美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本質上的,另一個是表面上的。化妝品可以掩飾你的不足,手術可以改造你的結構,可以滿足你暫時的虛榮心,但這些都無法給你真正的健康。

因為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駐,容光煥發,思維敏捷,反應靈敏,那又是另一種不同層次上的美。通過吃葯,打針或者鍛煉,你或許也可以或多或少地達到你期望的效果。但沒有灸療好,艾灸是驅散疲勞,恢復元氣,補充體能,平衡陰陽的最有效的手段。 有很多女人臉上不光滑潔凈,這往往是內分泌失調引起的,實際上還是陽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說的上火。

有這么幾種女性: 1、臉上痘痘長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嚴重的帶下病,「清熱解毒」往往沒有任何效果,因為她們的這種熱往往是虛熱,而不是實熱,補充陽能尚且不逮,何況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選擇。

2、臉上長有黃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腎虧虛,體質嚴重偏於酸性,用艾灸治療,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3、虛胖的女性,並不是營養過剩,但營養過剩不過是西醫上的一個概念,中醫裡面沒有這樣的說法,如果哪個中醫也這樣瞎嚷嚷,那肯定個半吊子。

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也往往並不是營養過剩,而是陽能不足,往往是因為在懷孕期間,父母還有不少的性生活,導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腎機能失衡,脾臟運化無力。虛胖女性則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過多。太過肥胖往往是因為脾腎陽虛,太過瘦弱,則往往是肝腎不足。

4、乳頭過早地顏色變暗淡,或者乳頭凹陷的女性,往往嚴重肝腎虧虛,沖脈,任脈虛寒,有的甚至還有咳嗽的毛病。這些問題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Ⅳ 艾灸盒的使用方法

艾灸盒的正確使用方法如下:

1、打開灸盒上面的蓋子,將一整根艾條點燃後插入灸孔,裡面的卡子可以固定艾條不松動,然後再把蓋子合上,上面有磁鐵可以吸附在上面的。盒蓋上圓孔內有金屬卡子(不銹鋼彈簧片),可調節固定各種直徑不同的艾條,方便使用14mm-18mm不同尺寸的艾條。

3、選擇使用加厚型純竹製製作的艾灸盒,比傳統的三合板溫灸盒更加堅固耐用,更加耐高溫且不易變形。

4、將溫灸盒放置在需要治療的部位,用盒內附帶的彈性松緊帶固定,盒體外側有掛鉤,可以將灸盒固定在身體或四肢穴位上進行施灸,解放雙手,更加方便安全。

5、治療完畢,打開溫灸盒,將燃燒剩餘的艾條完全熄滅,方可離開,一定要注意防火。燃過的艾灰也同樣要處理干凈。

拓展資料:

艾灸盒又叫溫灸盒,是艾灸的首選器具,並由於其體積小,操作簡單方便,集養生防病、治病和美容養顏於一身,一直來深受家庭養生者的青睞。溫灸盒是通過艾火的熱力滲透肌膚,可以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溫經止痛,平衡陰陽,促進血液循環,調整臟腑功能,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

艾灸盒使用注意事項

一、孕婦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大飢大飽醉酒不宜灸,灸後三十分鍾內不要喝冷水洗冷水澡,傷口及感染處不要灸。請保存於通風乾燥處。

二、頂蓋利用磁鐵吸緊,傾斜或倒置都不會掉下來,更加安全。

三、選擇使用加厚型純竹製製作的艾灸盒,比傳統的三合板溫灸盒更加堅固耐用,更加耐高溫且不易變形。

四、將溫灸盒放置在需要治療的部位,用盒內附帶的彈性松緊帶固定,盒體外側有掛鉤,可以將灸盒固定在身體或四肢穴位上進行施灸,解放雙手,更加方便安全。傳承華夏文明,弘揚艾灸文化,提供正品產品,是我們的責任,做專業的艾灸用品,願始終如一的向廣大客戶朋友提供貨真價實的艾條,艾柱,艾絨,艾灸盒。

Ⅵ 女友痛經用艾灸貼,艾灸的正確方法是什麼

兮古艾灸貼使用艾灸的正確方法:

將艾灸揭開,把蘄艾精油均勻抹在貼敷面層上,然後貼敷在相應穴位上,輕壓周邊腳部貼實,5-10分鍾開始起效,6-8小時候去下。

兮古艾灸貼的正確方法可以貼在一下部位:

頸椎貼敷;肩背部貼敷;肘關節貼敷;股骨頭部位貼敷;腰椎貼敷;髖部貼敷;暖宮貼敷;膝關節貼敷;足三里貼敷;湧泉穴貼敷;腳腕貼敷。

視你女友的情況,兮古艾灸貼的正確方法是暖宮貼敷。示意如下

Ⅶ 艾灸罐的使用方法是什麼

艾灸罐的使用方法:

1、准備工作

提前准備條形純棉毛巾或是全棉布料幾塊,火機或是點火灶,剪子或是水果刀,艾灸貼,艾灸罐。把艾灸貼依據艾灸時間或是艾灸部位的不一樣分為不一樣的長短,用剪子在艾灸貼表層輕輕地一劃,用力就可以弄斷。10分之一艾灸貼能夠 燒30-40分鍾,5分之一能夠 燒一個半小時上下。

2、把准備好的艾段用火機或是點火灶引燃,自己喜愛用點火灶,由於在餐廳廚房,能夠 開了油煙機,煙能夠 立即被吸走。引燃之後,逐一插到艾灸罐的長細鐵絲上,待艾段充足點燃後,卡緊艾灸罐,裝進艾炙袋裡。

3、將裝好艾灸罐的艾炙袋用純棉毛巾或是全棉布料包囊。

不容易使貼緊皮膚那一側很燙,留意,艾炙並並不是越熱越好,只是以自身覺得舒適的關注度為度。艾炙合理,第一是葯力,第二是關注度,第三是艾火的紅外感應輻射源,是綜合性功效的結果。因此並不是越熱越好。

4、將准備好的艾灸罐,綁在要艾炙的位置。

一般是六眼的艾灸罐,艾炙腰腹位;四眼的艾灸罐用於艾炙頸椎骨,及其膝關節;眼睛的艾灸罐艾炙頸夾脊穴、風池,中脘穴,神闕穴,關元穴等總面積較小、離著近的穴道;單眼罐用於艾炙單獨穴道,例如腿上的足三里三陰交及其湧泉穴等。

(7)艾熱灸貼使用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艾灸罐的特徵與作用:

艾灸罐特徵在於所述罐體艾療時溫度調控方便,可精確控制艾條燃燒點與人體之間的位置,提高灸療效果;艾條燃燒速度適宜,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節省艾條使用量,可防範火種隱患,隔熱外層保證使用時外殼溫度適宜。

艾灸罐作用:

1、溫通經絡、祛除寒邪,可用治寒邪所致疾患。

2、有引導氣血的作用,或升提中氣或引氣下行,可治中氣下陷、肝陽上亢之證。

3、回陽固脫、補氣固本,治陽氣虛脫證。

4、行氣活血、散瘀消腫,能治療各種痛證和寒性癤腫等。

Ⅷ 艾灸貼的使用方法圖解,艾灸貼怎麼用,艾灸貼如何使用


一撕一貼,就是這么簡單方便

Ⅸ 艾臍貼怎麼用

只需要將葯丸置於肚臍眼上,並貼上醫用紡布固定葯丸即可,一般建議連續使用三天,貼三天後休息一天,如此循環。

為了更好地發揮艾臍貼功效,最好是在夜間睡覺前貼上,因為這個時間對葯物的吸收作用最好,而且不影響工作和生活,只要前一晚睡前貼上,第二天早上起床後撕掉就可以。

(9)艾熱灸貼使用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女性在經期期間,最好不要使用艾草肚臍貼,在經期時使用,有可能會造成女性經期出現紊亂等問題,同時女性在懷孕的時候,最好也不要使用艾草肚臍貼,不然不僅達不到想要的效果,還有可能會對身體有一定的傷害。

如果正處於高燒階段,身體的溫度特別高時,也不要隨便使用艾草肚臍貼。總之在使用艾草肚臍貼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好身體適不適合,再決定要不要使用。

Ⅹ 艾灸貼發熱原理是什麼

艾灸貼發熱原理:根據鐵在潮濕空氣中發生吸氧腐蝕的原理。同時,利用活性炭的強吸附性,將水蒸氣儲存在活性炭的疏鬆結構中。水蒸氣液化成水滴,然後流出與空氣和鐵粉接觸。在氯化鈉的催化下,反應很快發生,生成氫氧化鐵,從而放出熱量。

艾灸貼一方面因為自動發熱的「熱灸貼」為人體提供了能量,從而激活免疫因素,增加白細胞治療次數,增強中性粒細胞和巨細胞的吞噬活性,增強其吞噬功能。

另一方面,熱量使皮膚表面的毛孔擴張,使大量的加熱後溶解的葯物分子可以迅速滲透到皮下,最短的路徑被用於到達病變部位,而不通過無關器官,從而不會對五種感覺器官產生任何毒副作用。



(10)艾熱灸貼使用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艾灸貼的結構組成:

第一層為無紡布進口透氣膜。

第二層是葯物層。由獨特的中葯配方製成的中葯袋,在發熱體的推動下,能更好地被人體吸收。

第三層為發熱和恆溫層,由火山能石、活性炭、無機鹽水等合成聚合物組成,可持續12小時。

第四層是背膠紙,採用條狀透氣壓敏膠,能使皮膚呼吸更好,使被粘部位的皮膚更舒適。

閱讀全文

與艾熱灸貼使用方法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低筋麵粉做麵包的方法 瀏覽:58
冷卻液的更換步驟方法 瀏覽:513
牛蒡怎麼做牛雜的方法 瀏覽:199
教你一個方法怎麼讓五子棋馬上停 瀏覽:570
人事招聘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586
下水管道設計計算方法 瀏覽:247
寶寶多動症的方法怎麼治 瀏覽:937
專注力訓練方法二維碼 瀏覽:831
技術實驗的常用方法有什麼 瀏覽:438
進攻犯規計算方法 瀏覽:716
專業綜合訓練的方法 瀏覽:931
給人提建議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541
slp法算是論文研究方法嗎 瀏覽:633
馬桶三個眼漏水解決方法 瀏覽:738
佛山財稅籌劃方法有哪些 瀏覽:857
用什麼方法把面霜裝玻璃瓶 瀏覽:859
如何寫好日記方法 瀏覽:741
低壓繼電器測量方法 瀏覽:823
技術與方法視頻教學 瀏覽:362
音樂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