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腦出血偏癱患者胳膊和手有什麼好的康復方法嗎
首先得搞清楚患者所謂的「右側下臂無力」是和具體內容,是處於遲緩狀態沒有任何隨意運動呢還是說肌力有但是較小;
偏癱患者的典型模式是:上肢屈肌痙攣,下肢伸肌痙攣。故其「手指不能伸展」為正常發展狀態
在進行肩關節的運動時候請注意先活動其肩胛骨,否則容易造成損傷 肩痛 進而造成「肩手綜合征」 肩關節的活動包括內收 外展 水平內收 水平外展 屈 伸 ;肘關節的運動包括屈和伸;腕關節的運動包括屈 伸 尺偏 橈偏;前臂的運動還有旋前 旋後 (鉛筆順時針方向轉為旋後,逆時針為旋前)
如果病人處於遲緩期,沒有任何隨意運動,那麼我們只有按照上述關節運動對其進行被動活動,同時可拍打肌肉進行刺激 。如果病人某些動作有一定力量但是比較弱,建議進行抗阻訓練 增強肌力 偏癱病人一般肩關節內收容易外展難 曲肘容易伸肘難 前臂旋前容易旋後難 曲腕容易伸腕難 手指抓握容易松開難 ,我們可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進行訓練
請一定注意避免長期卧床 一定注意盡量避免患側輸液 還是建議到正規康復醫療機構就診
一 早期康復:
此期患者一般表現為遲緩性麻痹,沒有隨意的肌肉收縮,也不出現聯合反應,機體基本處於全面鬆弛狀態;相當於Brunnstrom恢復階段1-2期。
(一) 基本目的:早期康復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後會嚴重影響康復進程的合並症,如腫脹,肌肉萎縮,關節活動受限等;爭取功能得到盡早的改善,預防並發症。
(二) 早期康復方法:
1、正確體位:教會家屬和護理人員採用正確的體位擺放,包括仰卧位,健側卧位和患側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時翻身一次,並拍背數下。
2、翻身練習:雙手交叉前平舉,分別向兩側轉動,雙足撐床。
3床上自我輔助練習:雙手交叉前平舉,上舉過頭,側舉,指鼻, 雙腿屈曲撐床抬臀,雙腳交叉側移等。
4、床邊被動運動——上肢:肩胛帶,肩關節,肘關節,腕指關節。
5、床邊被動運動——軀干牽拉,背肌擠壓刺激。
6、床邊被動運動——下肢:髖關節,膝關節及踝趾關節。
7、促進肌肉收縮的方法:利用對肌肉的突然牽張,引起肌肉收縮。
8、排痰
9、床頭抬高坐位訓練:床頭漸抬高,每個位置患者能維持30分鍾,則漸加10度再訓練,直至能床邊坐起,無靠`位平衡練習。
10、面,肌刺激:張口,鼓腮,叩齒,伸 ,頂上齶等,冰凍棉(或冰塊含服)及味覺刺激。
11、呼吸控制練習:要求患者深吸氣—緩慢呼氣,放鬆。
12、坐訓練:在床頭抬高未達90度前,首先訓練患者側後單手支撐抬頭抬肩的動作,直至能支撐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確坐姿,床邊坐位平衡,包括前後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強平衡訓練,包括雙手交叉前平瘵,側瘵,雙手交叉指鼻,雙手交叉向前指物;健側下肢肌力訓練等,可教會家屬及護理人員,然後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練習。
15、床到輪椅(或椅)的轉移。
16、坐站練習:如有條件可早期給予患者床站立,幫助患者重獲垂直感,重獲對抗重力肌的控制,重獲血壓的自身調節,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壓。一般情況下腦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選治療組3-4天後達到床邊坐位,二周內可訓練站立,輔助力量視病情而定;腦出血患者應盡量在二周內達到床邊坐位,四周內達到站立。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動:吃飯、穿衣、洗漱等。
18、應用電刺激:低頻直流電刺激,TENS等。
19、應用肌電反饋技術。
20、應用推拿針灸治療。
21、應用腦循環治療促進腦血液循環。
22、言語治療。
23、心理治療。
(三) 康復安排:
指導患者和家屬每日若干次完成1、2、3、8、9、10、11、17等項;4、5、6、7、12、13、14、15必須由治療師完成每日一次,每次45分鍾;18、19、20、21、22可由各單位自行確定進行與否;23、24如無進行專業的此項訓練,治療師在功能訓練過程中應進行簡單的語言訓練包括簡單的發聲練習等;並負責患者的心理疏導以求患者盡可能的配合和以最佳狀態進行康復治療。
二、中期康復
此期患者可明顯的表現出上肢的屈肌協同運動和下肢的伸肌協同運動,並逐漸可做到某些肌肉關節的獨立運動,相當於B恢復3-5期。
(一)中期康復目的:抑制協同運動模式,盡可能訓練肌肉關節能夠隨意的獨立的運動,提高各關節的協調性,漸恢復患者的運動能力。
(二)中期康復方法:
從被動 助動 主動
24、抑制上肢的痙攣模式。
25、伸展軀干促進和改軀幹活動性,抑制軀干緊張,痙攣。
26、雙手抱膝左右輕身體以控制上下肢痙攣。
27、肩關節屈下用患手觸摸治療者手再觸摸自己前額,然後再觸摸自己對側肩以訓練肘關節隨意屈伸功能。
28、肢體放置與保持活動:在患手活動期間,指示在任意一個角度停住,並保持在此位置片刻以提高患上肢的空間控制能力。
29、肩關節各向關節自主運動:肩前平舉,肩外展,肩外旋。
30、肘關節各向自主運動:肘,展,前臂旋後。
31、腕指的自主運動:腕背伸,側偏,拇指外展,對指等。
32、肩帶的活動:向上、向外、向下。
33、橋式運動訓練髖關節伸展控制。
34、髖內外,外展的控制訓練:健側中立位患側做,患側中立位健側做。
35、膝關節屈伸展控制訓練。
36、髖伸展位膝關節的屈伸展控制訓練。
37、患者懸垂位訓練下肢准備負重運動。
38、俯卧位屈患膝訓練。
坐位:
39、患側上肢支撐訓練。
40、患側上肢下做小范圍屈伸肘關節。
41、患手向前推物或雙手交叉拾物。
42、手背推移物體。
43、前臂旋轉壓橡皮泥。
44、患側下肢屈髖運動。
45、手指夾拾小物體(越過中線)。
46、健側下肢肌力訓練。
47、患側下肢屈伸膝運動。
站立位:
48、站立平衡訓練:左右前後移動重心。
49、站立平衡操:雙手交叉(可視情況而定)前平舉過頭,前平舉後軀干左右旋轉等。
50、坐站控制訓練,及分解練習。
51、雙手支撐牆面做肘關節屈曲伸展運動以促進肘關節伸展或者患手獨立支撐。
52、雙腿前後站立,重心移動以小范圍屈伸患膝。
53、髖伸展位屈膝。
54、屈髖屈膝准備邁步。
55、患側下肢內收、外展和下降骨盆訓練。
56、扶持下單腿分別站立。
57、低邁步訓練以控制骨盆上提下進行邁步。
58、足ё諾匱盜貳?
59、雙杠內步行訓練(三點):健側上肢向前扶桿——〉然後患側下肢跟進——再健側下肢上前一步。
60、持拐杖步行訓練(三點、二點):健手持拐向前——患下肢向前邁出——健足跟上。
61、上下樓梯:上/健手扶——健側下肢——患側下肢
下/健手扶——患側下肢——健側下肢
62、床邊ADL訓練:洗漱、穿脫衣服、二便處理等。
(三)康復安排:以上各項基本需治療師幫助與指導完成,一般每天1-2次,每次45分鍾,每周練習4-5天,家庭內一天一次,下午可指導家屬練習一次。
(四)注意事項
所有的關節應保持最大關節活動范圍,並治療是在無痛或患者能耐受的范圍之內,避免暴力,以輕柔手法為宜;治療師應給適當的保護,輔助力量應由大到小,鼓勵患者獨立完成。
三、 後期康復
(一)康復目的:此期患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用患側肢體,相當Brunnstorm恢復階段5-6期。康復訓練的目的在於如何更加自如的使用患側,如何更好的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通過訓練掌握的技能,提高各種ADL能力,在保證運動質量的基礎上提高速度,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質量。
(二)康復方法:
繼續前一階段的訓練,進一步鞏固,提高並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63、手指的精細動作加強訓練
64、側方行走訓練7先向健側後向後側
65、改善步態訓練:骨盆放鬆,屈膝加強訓練
66、改善步態訓練:踝背伸牽伸。
67、促進患側下肢支撐能力:站立位,健腿在前,患腿在後,指示重心前移,患足足跟不能離地。
68、促進患側下肢支撐能力,患肢負重,健肢前後邁步。
69、做站立位兩足輪流交叉運動。
70、家庭ADL指導。
71、居室改造。
(三)康復安排同前階段。
此期訓練以社區康復醫生和家屬及志願者幫助為主,每周3—4次。兩周一次家庭隨訪或門診隨訪。
(四)關於輔助器具的使用。
72、足托——足下垂
73、腕背伸夾板——屈腕痙攣。
74、拐杖,助行囂。
75、輪椅。
另外 關於病人手不能伸展的問題 我們除了進行被動活動或者讓其做在床上撐手外 如果手指屈曲痙攣比較嚴重我們可以採用夾板(矯形器) 幫其撐開 每天5-6次 每次20分鍾
❷ 康復評定有哪些方法
康復評定是通過一系列的評定手段對患者的各項功能進行評估,並以此為基礎來為患者制定康復計劃的過程。康復評定包括:1.運動功能評定;2.精神心理功能評定;3.語言與吞咽功能評定;4.社會功能評定;5、電診斷。1.運動功能評定
包括肌張力評定、肌力評定、關節活動范圍評定、步態分析、神經電生理評定、感覺與知覺功能評定、平衡與協調功能評定、反射的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評定等。
2.精神心理功能評定
包括智力測驗、情緒評定、心理狀態評定、疼痛的評定、失用症和失認症的評定、痴呆評定、認知評定、人格評定等。
3.語言與吞咽功能評定
包括失語症評定、構音障礙評定、語言失用評定、語言錯亂評定、痴獃性言語評定、言語發育遲緩的評定、吞咽功能評定、聽力測定和發音功能的儀器評定等。
❸ 偏癱康復如何訓練
康復介入越早,患者恢復越好康復早期介入,不僅可以有效避免因卧床引起的並發症,還可以改善病人中後期之站立及行走的異常姿勢。
一、站立與行走訓練
適用對象為偏癱側下肢有一定的運動功能但站起來和行走有困難或姿勢異常者。目的是為了:①使患者能從坐位站起來,增加下肢肌力,並能站穩;②改善平衡能力,糾正異常步態;③提高步行能力,盡可能達到正常行走
具體方法包括站起的訓練、患側下肢負重訓練、訓練患腿向前邁步、在側方幫助患者行走、在後方幫助患者行走五種。
1.站起的訓練
患者坐位,雙足平放在地上,雙手叉握並伸向面前的小桌上(雙上肢盡量伸直);訓練者站在患側,一手扶持患膝,另一手放在患者臀部;囑患者上身前挺,抬臂站起。
2.患側下肢負重訓練
上下肢主被動訓練器是通過電機帶動患者四肢進行主被動訓練,通過正確的運動模式刺激肌肉運動,刺激神經組織,改善患肢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關節活動度,促進四肢功能的恢復。
3.訓練患腿向前邁步
患者站立,並盡量站直,用健手扶欄桿;訓練者在患側後方,一手扶穩患者髖部,另一手幫助患腳先向後退一小步,再向前邁一小步。
4.在側方幫助患者行走
訓練者站在患側,一手握住患手使其掌心向前;另一手放在患側腋下;幫助患者緩慢行走,並糾正異常姿勢。
5.在後方幫助患者行走
訓練者站在患者身後,雙手扶住患者髖部,並讓其站直;在抬起健側下肢時,協助患者用側下肢站穩,並將身體重心緩慢前移;在抬起患側下肢時,協助患者將患側髖部向前、向下轉動.
❹ 怎麼治偏癱
根據偏癱情況,酌情採用葯物治療、物理治療、傳統康復治療等,進行全面、深入的腦部修復。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需注意預防壓瘡、肌痙攣、關節攣縮、下肢深靜脈血栓、墜積性肺炎、中樞性疼痛、抑鬱、吞咽功能障礙等。
一般治療
發病期間宜靜卧休息,適當活動下肢,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
病因治療
針對不同病因對症治療,如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偏癱,應首先治療腦血管疾病。
病情監測
監測患者血糖、血壓等情況。
血壓控制
准備溶栓治療的患者需要控制血壓在收縮壓<185 mmHg,舒張壓<110 mmHg。卒中後的低血壓應根據病因給予相應處理。
血糖控制
血糖升高時,應控制在7.8mmol/L~10.0mmol/L;而低血糖發生時,應給予升血糖治療。
4. 宜低鹽、低脂、低糖、高蛋白質飲食。
葯物治療
對於存在肢體痙攣的偏癱患者,可以全身使用巴氯芬、替扎尼定及鹽酸乙哌立松,或局部使用利多卡因、石碳酸、肉毒素等葯物,均能有效地緩解肌痙攣。有精神病史、腦血管病患者和老年人慎用。
中醫治療
多項研究認為,針灸、穴位按摩、推拿等中醫治療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其生活質量。
血栓通、養陰熄風通絡湯等葯物可用於偏癱患者的治療。
針灸刺激運動區能加速腦部血液循環,促進腦組織功能恢復,進而恢復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的支配和調節功能。
穴位按摩能促使病灶內尚未完全壞死的神經細胞興奮性增高,促進病變區域和正常神經突觸傳遞,發揮神經興奮性,改善患者運動功能。
康復治療
康復治療可以降低患者的殘疾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早期康復訓練能夠提高偏癱患者的運動和認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康復時機:為了避免過早活動加重原發神經性損傷,一般主張患者在生命體征穩定48小時後,原發疾病無加重的情況下開始康復。
康復周期
Brunnstrom將偏癱康復分為6期,評判依據為患者上肢、手和下肢肌張力與運動模式的變化。
1期為患者不出現隨意運動;
2期為患者開始出現隨意運動,並能引出聯合反應、共同運動;
3期為患者的異常肌張力顯著增高,可隨意出現共同運動;
4期為患者的異常肌張力開始下降,共同運動模式被打破,開始出現分離運動;
5期為患者肌張力逐漸恢復,並出現精細運動;
6期為患者的運動能力接近正常水平,但運動速度和准確性比健側差。
按照疾病時期進行的康復
急性期康復治療
發病後的1~2周,相當於Brunnstrom分期1~2期,通過被動活動和主動參與,促進偏癱側肢體肌張力的恢復和主動活動的出現,同時也要通過調整肢體和體位轉換來預防壓瘡、關節腫脹、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泌尿和呼吸道感染等並發症。
恢復早期康復治療
發病後3~4周,相當於Brunnstrom分期2~3期,除急性期治療外應抑制肌痙攣,促進分離運動恢復,加強患肢主動活動。
恢復中期康復治療
發病後4~12周,相當於Brunnstrom分期3~4期,加強協調性和選擇性隨意運動,結合日常生活進行上、下肢實用功能的強化訓練,同時抑制異常肌張力。
恢復後期康復治療
發病後4~6個月,相當於Brunnstrom分期5~6期,抑制痙攣,糾正異常運動模式,改善運動控制能力,促進精細運動,提高運動速度和實用性步行能力,掌握日常生活活動技能,提高生存質量。
後遺症期康復治療
有些患者在發病後6~12個月,有些在發病後1~2年。加強殘存和已有功能的恢復,包括矯形器、步行架和輪椅的應用。防止異常肌張力和攣縮的進一步加重,避免骨質疏鬆的發生。
❺ 偏癱常用的康復訓練方法有哪些
對偏癱患者進行康復,除了使用必要的葯物外,主要應開展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主要方法有: (l)運動療法。運動療法是通過主動運動、被動運動來改善運動障礙的治療方法。主要內容有關節活動度訓練、增強肌力訓練、姿勢矯正訓練和神經生理學療法等。在腦血管病卧床期,主要進行體位轉換、被動運動、保持良肢位、起坐訓練以減少壓瘡、關節孿縮等並發症,為日後康復訓練打好基礎;在離床期應進行坐位訓練、平衡訓練、起立訓練以促使患者肢體功能的提高;在步行期則主要以步行訓練、改善步態為主。為了增進運動功能,常採用多種治療技術的綜合康復方法。 (2)作業療法。作業療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閑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是最好地回歸家庭和社會的方法。主要訓練包括運動能力訓練、認知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自助器具使用訓練等。 (3)語言療法。可根據患者的語言情況和病變部位診斷出障礙類型,然後運用不同的方法,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多途徑的剌激引發並強化患者的正確語言反應。 (4)心理療法。有效的心理治療能增強患者的學習能力和主動參與意識,主要方法為支持性心理治療、理性情緒和行為療法等。 (5)文體療法。文體療法是採用體育支持運動項目及娛樂項目對患者進行訓練,使患者的身體機能得到改善、提高, 並且可以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狀態。主要有輪椅技巧、偏癱體操和各種球類運動等。 (6)其他療法。理療、水療的應用均有特殊的作用。祖國傳統醫學利用針灸、中葯配合康復也具有獨到之處。
❻ 怎樣對嬰兒腦性癱瘓進行運動能力評定的
運動的發育是隨著神經系統而發育由於新生兒的大腦皮質發育不成熟,神經纖維髓鞘化沒有完全形成,所以,新生兒的運動是無規律而且不協調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皮質的功能逐漸完善,條件反射也日益增多,兒童便逐漸掌握了各種新的運動和技巧所以兒童運動的發育,能十分准確地反映神經系統的發育情況,是客觀評定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的依據
運動的發育是以姿勢為先導的所謂姿勢是非自覺的穩定的表現身體各部位之間所呈現的一定的位置關系,也就是機體在相對靜止時,在克服地心引力情況下所呈現的自然位置如仰卧俯卧坐位立位等都是一種姿勢姿勢是產生自發運動和隨意運動的基礎,是為運動做准備的,運動則為姿勢變動的結果只有保持正常的姿勢,才能出現正常的運動,姿勢和運動是相輔相成的,很難將兩者分開
1.姿勢運動發育的一般規律運動的發育包括粗大運動(grossmotor)及精細運動(finemotor)的發育,前者主要是指頭軀幹上下肢的運動,後者指手的運動兒童的姿勢和運動,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下保持正常狀態的,其發育是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成熟,而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具體表現為:
(1)頭尾方向發育的規律:頭尾發育表現在脊柱的支持穩定性,是自頸椎向胸椎腰椎骨盆方向進行,即從頭部開始,首先是頭抬起與豎直,然後是胸部離床,上肢逐漸支撐胸椎與腰椎,最後才是坐位與立位的發育
(2)近位到遠位的發育規律:如俯卧位時,先有肩部的支持,然後是肘支撐,最後才是手支撐爬行時也是如此,從腹部貼床的低位爬行,到膝手支撐的手膝位向膝立位立位發展
(3)聯合運動到分離運動的規律:新生兒出生後神經功能不健全,髓鞘不完全,運動是由皮質下及脊髓功能控制,表現為刺激後產生總體運動隨著神經系統的不斷發育,3個月以後的小兒,逐漸出現近位關節及遠位關節的分離運動
(4)由原始反射向隨意運動發育的規律:新生兒最初是反射性的不隨意運動,如放在右手掌中的物品,開始只是一種握持反射,以後隨著神經系統的不斷發育完善,才出現隨意性的手抓握動作
(5)由粗大運動向精細運動發育的規律:兒童手抓握動作的發育呈現為開始是全手掌的抓握,以後逐漸發展為拇指食指對指能捏起米粒大小的東西的精細動作
2.頭部控制能力的評定在嬰幼兒所有運動功能發育過程中,頭部控制是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只有在頭部克服了重力的影響,建立了正確姿勢之後,才能發展眼-手的控制,以及視覺的正確性和對抗重力的各種平衡
(1)俯卧位:將患兒置於俯卧位,治療師從患兒側面觀察頭抬起的情況患兒可表現為:①患兒很容易將頭於身體正中線抬起,並保持這個姿勢②患兒可在垂直方向將頭抬起,但不能保持這個姿勢③患兒可抬頭,但頭不能在身體正中線上④患兒無法將頭抬起
(2)扶坐位:將患兒置於仰卧位,治療師雙手抓住患兒前臂將他拉成坐位,治療師從患兒前面觀察其頭抬起情況患兒可表現為:①在整個過程中,患兒的頭由後仰變為前屈,下頜貼近前胸②在整個過程中,患兒的頭由後仰變為稍前屈,下頜不貼近前胸
③在整個過程中,患兒有時可保持頭部與身體呈一直線④患兒不能自我控制頭部與身體呈一直線
(3)站立位:將患兒置於立位,治療師從患兒前面觀察患兒頭部空間保持的情況患兒可表現為:①患兒可將頭部與身體呈一條直線,並保持這個姿勢②患兒不能將頭部與身體呈一條直線,但可以保持這個姿勢③患兒不能將頭部與身體呈一條直線,突然後仰或前屈,擺動較大,很難維持一個固定姿勢
3.翻身能力的評定這項檢查主要測試患兒獨自完成翻身動作和獲得體位變化的能力將患兒置於仰卧位,用玩具引誘他向身體一側翻轉至俯卧位,然後再返回到仰卧位,治療師在患兒進行體位變化的過程中,觀察其頭部軀幹部骨盆下肢的旋轉情況,以及身體翻轉的程度患兒可表現為:①患兒身體各部分可較協調地翻轉至俯卧位②患兒可翻至俯卧位,但不能翻回來③患兒僅上半身或下半身翻轉,可至半側卧位,並保持這個姿勢④患兒有翻身的意識,但無法完成動作
4.坐位保持能力的評定這項檢查主要測試患兒保持坐位的能力及坐姿情況檢查可在各種坐位姿勢下進行患兒可表現為:①患兒可獨自取坐位,整個背部伸展②患兒可獨自取坐位,但需雙上肢支撐,背部稍彎曲③患兒必須軀干前屈雙上肢支撐才能保持坐位,整個背部弧形彎曲呈「猿背」④患兒不能保持坐位
5.坐位平衡能力的評定這項檢查主要測試患兒保持坐位後,在受到一定外力或雙上肢抬起時的動態情況下的坐位維持情況患兒取坐位,治療師分別自患兒前後左右推動患兒,或讓患兒雙上肢抬至身體不同高度進行觀察患兒可表現為:①患兒可承受治療師施加的外力,或將雙上肢充分伸展舉過頭頂②患兒可承受治療師施加的部分外力或部分方向的外力,或讓患兒雙上肢伸展,肩關節水平外展90°③患兒不能承受治療師施加的任何外力,但雙上肢可在身體前參與作業活動④患兒既不能承受外力,也不能使用雙手參與作業活動,只能維持坐位姿勢
6.爬行能力的評定這項檢查主要測試患兒獨自獲得爬行能力爬行姿勢的情況
將患兒置於俯卧位,用玩具在其前方誘導他,讓他獨自向前爬患兒可表現為:①患兒可以手膝位,四肢交替爬行②患兒可以手膝位,但行進時雙下肢不能協調運動,而是同時運動③患兒以腹部緊貼地面,雙上肢和雙下肢交替匍匐爬行④患兒以腹部緊貼地面,雙上肢交替運動,雙下肢不運動,被托帶爬行⑤患兒以腹部為支點,原地打轉
7.站立正常情況下8個月的嬰兒,可開始拉著欄桿嘗試著使自己站起來,然後逐漸獨立站穩腦癱患兒站起時間較正常兒晚,站立時主要觀察患兒對抗重力和軀體的伸展能力
8.行走通過和正常兒行走發育規律的對比,了解患兒的發育水平,同時注意觀察:
(1)是否能兩腳左右交替地輪流支持身體重量,而使身體向前移動
(2)是扶行,還是獨立行走
(3)獨立行走時採取的姿勢如何,有無雙腿交叉雙手高舉內旋屈腕肘雙手屈曲大腿內旋膝過伸步基過寬用腳尖行走無法直線行走雙手擺動異常等
9.上下樓梯正常小兒18個月左右即可開始上下樓梯腦癱患兒何時可以上下樓梯,取決於他運動發育的水平應觀察患兒,在應上下樓梯時期是否能獨立上下樓梯,是否需扶手,或雖能上下樓梯但姿勢異常等現象
10.手功能的評定從人體的發育角度來看,人從降生之日起,就逐漸開始對外界及自己身體各部分進行認識,而第一個被認識的,就是人的手日常生活中人們會經常看到嬰兒把自己的手放在口中吸吮,這是他們對手的最初的認識之後,他們靠手去觸摸自已的嘴巴臉和腹部,抱著自己的腳往嘴裡送這些都是嬰兒逐步學會用手去完成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動作手的功能評定包括以下各項:
(1)JEBSEN-TAYLOR手功能檢查:
1)寫一句話;2)翻卡片,翻書;3)撿拾細小物品;4)搭積木;5)拿起大而輕的東西;6)模仿進食;7)拿起大而重的東西
(2)PURDUEPEGBOARD測試:檢查用品:有兩列共50個小空的模板,細鐵釘,墊圈,項圈
1)左手在30秒內用最快的速度將鐵釘插入模板小孔,並記錄數量;2)右手在30秒內用最快的速度將鐵釘插入模板小孔,並記錄數量;3)左右手同時操作,在30秒內用最快的速度將鐵釘插入摸板小孔,並記錄數量;4)被檢者用最快的速度,按一個墊圈一個項圈,再一個墊圈一個項圈的順序,在1分鍾內依次套在鐵柱上,並記錄數量
(3)轉移物品能力的評定:這項檢查主要測試患兒將一隻手中的物品送到另一隻手中去玩的情況治療師取一個2cm~5cm的方形積木,觀察患兒玩積木的能力患兒可表現為:①患兒可隨意自如地將這只手中的積木傳遞到另一隻手中去玩,而不會讓積木掉到地上②患兒可完成雙手間積木傳遞動作,但不能用一隻手將另一隻手中的積木抽出來③偶爾可將一隻手中的積木遞到另一隻手中,有時積木會掉到地上④患兒不能用雙手傳遞積木
(4)雙手粗大協調性的評定:患兒取穩定體位,治療師取兩塊大小相同的塑料智力拚插塊,讓患兒將它們拼插在一起患兒可表現為:①患兒雙手可在身體前正中線,自如地將兩塊拼插在一起②患兒雙手可完成拼插動作,但不能在體前進行,而是在體側完成
③患兒先將一拼插塊放在體前,再用另一隻手抓住另一塊拼插上去④患兒不能完成拼插動作
(5)雙手精細協調性的評定:患兒取穩定體位,治療師取一套直徑1cm的訓練用螺絲,讓患兒將螺母擰上去或擰下來,觀察患兒雙手操作情況患兒可表現為:①患兒雙手可在身體前正中線將螺母擰下來②患兒只能一隻手固定,另一隻手去擰,反過來就不能完成③患兒在體側完成擰螺絲動作④患兒只會雙手同時轉來轉去,不能將螺母擰下來
(6)手眼協調性評定:這項檢查主要測試患兒手和眼的配合能力治療師讓患兒將帶孔的圓木塊插到木棍上,觀察患兒操作情況患兒可表現為:①患兒可准確將圓木塊插到木棍上,頭部始終保持在身體正中直立位②患兒可完成插木塊動作,但頭轉向一側,用眼餘光視物③患兒可完成插木塊動作,但頭轉向一側,患兒用手去觸摸木棍的位置,然後插上④患兒無法完成這個動作
(四)運動發育評定量表—KIDS(KINDERINFANTDEVELOPMENTSCALE,KIDS)
KIDS是屬於可以一次性進行大量檢查的「篩查」,它採用「母親記錄」的方式,可以快速容易地實施檢查
因為嬰幼兒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在家庭中度過,而且母親對嬰幼兒的行為是最關心和留意的,因此我們從母親和孩子的關系出發,以母親的角度,來觀察嬰幼兒的行為和發育情況,在臨床中比較有價值
KIDS具有以下特點:
①母親記錄式;②不需要特定的檢查場所,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實施;③可以評價所有的日常生活;④記錄的時間很短(約15分鍾);⑤可以明確發育年齡發育指數大概范圍等;⑥因為檢查項目依照嬰幼兒發育順序的結構,由母親來記錄,所以可以作為養育孩子的參考;⑦該表於1989年由日本38個都道府縣6090名孩子的數據標准化而來;⑧該表中沒有性別差異的項目,所以處理數據比較容易;⑨該表中項目能通過表示與該發育年齡范圍內65%~69%的嬰幼兒發育情況相當KIDS分為以下四個量表:
1)A表(紅色):適用於1個月~11個月的嬰幼兒
2)B表(藍色):適用於1歲~2歲11個月的嬰幼兒
3)C表(綠色):適用於3歲~6歲11個月的幼兒(上學兒童除外)
4)D表(黃色):適用於1個月~6歲11個月的嬰幼兒(疑似發育障礙兒)
❼ 偏癱病人康復訓練方法有哪些
偏癱的站立和行走訓練
1、適用對象:偏癱下肢有一定的運動功能,但站起來和行走有困難,或姿勢異常者。
2、目的:
(1)使患者能從座位站立起來,增強下肢肌力,並能站穩
(2)改善平衡能力,糾正異常步態
(3)提高步行能力,盡可能達到正常行走。
3、方法
(1)站立的訓練:
第一步:患者坐位,雙足平放在地下,雙手叉握並放在面前的小桌上(雙上肢盡量伸直)
第二步:訓練者站在患側,一手扶持換膝,另一手放在患者臀部。
第三步:囑患者上身前屈,抬臀站起。
(2)患側下肢負責訓練:
第一步:訓練者雙手扶住患者髖部,讓患者盡量站直,並用換腿負重。
第二步:鍵腿向前跨出半步,或踏在前方的矮凳上。
(3)訓練患腿向前邁步:
第一步:患者站立,並盡量站直,用鍵手扶欄桿。
第二步:訓練者在患者側後方,一手扶患者髖部,另一手幫助患腳先向後退一步,再向前邁一小步。
(4)在側方站在患者行走:
第一步:訓練者站患者側,一手握住患者使其掌心向前,另一手放在患側腋下。
第二步:幫助患者緩慢行走,並糾正異常姿勢。
(5)在後方幫著患者行走:
第一步:訓練者站在患者身後,雙手扶住患者髖部,並讓其站直。
第二步:在抬起健側下肢時,協助患者用患側下肢站穩,並將身體重心緩慢前移。
第三步:在抬起患側下肢時,協助患者將患側髖部向前、向下轉動。
對於偏癱患者來說,康復訓練只能緩解病情,想要治療疾病,必須選擇一種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才是關鍵。
❽ 求:偏癱病人上肢三角肌的訓練方法
:(1)弛緩階段和痙攣初期的治療首先應用被動活動的手法活動肩胛骨。①患者取仰卧位,治療師握住患者的患側上肢,保持肘關節的伸展和肩的外旋位,進行肩胛骨的上方、下方、前方的運動。在肩胛骨不出現抵抗後仰卧位,健、患手雙手交叉,肘關節伸展狀態下前屈90°再放下(反復進行)。治療師一手扶患肢上臂一手扶肘部,誘導肩胛帶向前和肘關節伸展。在防止肩胛帶後撤的狀態下,讓患者屈曲肘關節,用交叉著的雙手觸摸自己的臉、口、肩等。②坐位,患側上肢放在桌上保持充分的前伸,手指伸展,拇指外展位,用健手自上而下擦拭患肢。(2)痙攣期①坐位:患側上肢支撐於體側,治療師用手扶住患側的肩和腋下,患者向患側移動重心,使患側上肢支撐體重。利用滾桶或砂板磨進行雙手或單手的訓練。將患側上肢置於桌上,肩部前伸,肘關節伸展,患手固定於某個固定位置,同時健手進行寫字、進食等活動,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聯帶反應。②立位:患側上肢放於桌上支撐體重,健手自健側持物越過患側放下,此動作的目的在於學習肩胛帶及軀乾的旋轉。(3)生活適應期在不引起患者過度用力和精神緊張(目的是防止屈肌痙攣增強)的狀況下,為提高上肢功能應選擇最容易伸展的肢位開始作業活動,如立位時做手的應用動作,健手活動時患手做支撐、手觸口的活動、拇指和手指的對掌運動等。(4)自我訓練坐位或立位,患者雙手交叉,上舉雙上肢至頭頂,然後雙手觸枕部,再舉至頭頂;再屈肘觸胸或肩部等;伸直上肢進行內旋外旋的動作;屈肘,用健手進行患側腕關節的背屈掌屈的活動。
❾ 偏癱患者康復訓練的方法
癱瘓肢體的早期要做被動鍛煉 以預防關節攣縮變形,保持肢體於功能位。按關節活動閾進行被動活動,按由健側到患側,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進行,既要注意各方向運動到位,還要注意動作強度,切忌粗暴,以免肌肉損傷。對肘、趾(指)、踝、膝關節要因其易發生強直,特別注意多運動。按摩患肢要輕柔而有節律,以使其放鬆。被動鍛煉每天2次,每次15min。 配合神經營養葯物,如腦活素,腦復康效果更好點.做好康復訓練 (1) 行走訓練 步幅均勻,頻率適中,伸髖曲膝,先抬一足跟部,重心轉移要平穩,不要過急,一腳足跟亦先著地,重心再轉移至足跟,開始下一個步態周期。 (2 ) 日常生活動作訓練 (1)擊球,可教患者雙手交替拍球或打擊氣球,以訓練患者的協調運動,促進患者無意識的自主活動。(2)編織毛衣,這屬於精細動作訓練,既有利於訓練患者的眼手配合,又有利於感覺、感觀等知覺的培養,有助大腦神經的功能恢復。 (3) 語言訓練 指導患者做口腔操:教患者撅嘴、鼓腮、齜牙、叩齒等每個動作做5~10次/一個單元訓練,教患者學習發音,先單個發音,准確後,可逐漸加深難度,可利用圖片、字卡、實物等強化患者記憶,要求患者大聲的讀,刺激記憶。 5 心理護理 (1)尊重患者,耐心傾聽患者訴說,與患者談話時聲音要大,速度要慢,措辭應簡短清晰,重復重點,必要時可使用輔助器材,如助聽器、識字卡片等,以便更好的溝通。(2)患者可能因偏癱或失語而自卑、消極,或因生活不能自理導致性情急躁,家屬應注意關心患者,多與患者溝通,給予患者精神及物質方面的支持,解除患者的顧慮,穩定患者的情緒,有利於患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