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澤瀉是什麼
澤瀉你有聽說過嗎?很多人看到這個名字都會覺得非常的奇怪,其實它是一種中草葯,而且價值也是非常高的綠色植物,是中草葯當中最重要的成員之一。所以我們非常有必要了解這種葯材,它具有哪些的作用以及食用價值和方法,大家在以後身體出現不適合的時候,也可以對症用葯。
澤瀉這個奇怪的名字的葯物,通過介紹後都應該對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它不僅能作為一種可食用的菜品,還可以用作葯物進行治療疾病。但在用葯方面需要聽從醫師的囑咐,需要通過醫生詳細檢查,才能更好的針對性用葯,也是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❷ 澤瀉是一樣什麼東西啊
種名: 澤瀉 學名: Alisma orientale 英文名:Water plaintain 別名: 水澤、天鵝蛋、一枝花、如意花 科: 澤瀉科 屬: 澤瀉屬 產地分布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新疆、雲南等地。原蘇聯、日本、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均有分布。 形態特徵 葉通常多數。沉水葉條形或披針形;挺水葉寬披針形、橢圓形至卵形。花莛高78-100cm,或更高;花序長15-50cm。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00厘米,地下莖球形或卵圓形,密生多數須根。單生葉、數片單生基部,葉片橢圓形,有明顯弧形脈5~7條。花叢自葉叢中生出,為大型輪生狀的同錐花序,小花梗長短不一。果環狀排列,扁平倒卵形,褐色。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地下塊莖毒性較大。莖、葉中含有毒汁液,牲畜皮膚觸之可發癢、發紅、起泡;食後產生腹痛、腹瀉等症狀,還能引起麻痹。小鼠靜脈注射澤瀉提出物中一新物質TLD50為780mg/kg,腹腔注射為1270mg/kg。 生長習性 生於湖泊、河灣、溪流、水塘的淺水帶,沼澤、溝渠及低窪濕地也有生長。澤瀉為水生植物,喜生長在溫暖地區,耐高濕,怕寒冷,土壤以肥沃而稍帶黏性的土質為宜,幼苗期喜蔭蔽,移栽後則喜陽光充足,通常栽培於水田或爛泥田裡,前作多為早稻。 園林用途 用於園林沼澤淺水區的水景布置,整體觀賞效果甚佳。在水景中既可觀葉、又可觀花。 繁殖培育 多採取有性繁殖。首先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3-4月或8-9月進行播種。無性繁殖即塊根繁殖,3-4月將地下莖挖出洗凈,去除不定根,然後切成塊狀,每塊留1-3個芽作繁殖材料,進行集中繁殖。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 中草葯 【英文名】 RHIZOMA ALISMATIS 【別名】水澤、如意花、車苦菜、天鵝蛋、天禿、一枝花 水瀉,芒芋,鵠瀉,澤芝,及瀉, 【來源】本品為澤瀉科植物澤瀉Alisma orientalis (Sam.) Juzep。 的乾燥塊莖。冬季莖葉開始枯萎時採挖,洗凈,乾燥,除去須根及粗皮。 【製法】 澤瀉:除去雜質,稍浸,潤透,切厚片,乾燥。 鹽澤瀉:取澤瀉片,照鹽水炙法(附錄Ⅱ D)炒干(每100斤加鹽2斤半用開水化開)。 【性狀】本品呈類球形、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7cm,直徑2~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有不規則的橫向環狀淺溝紋及多數細小突起的須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狀芽痕。質堅實,斷面黃白色,粉性,有多數細孔。氣微,味微苦。 【鑒別】本品粉末淡黃棕色。澱粉粒甚多,單粒長卵形、類球形或橢圓形,直徑3~14μm,臍點人字狀、短熳椿蛉 孀矗桓戳S?~3分粒組成。薄壁細胞類圓形,具多數橢圓形紋孔,集成紋孔群。內皮層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較厚,木化,有稀疏細孔溝。油室大多破碎,完整者類圓形,直徑54~110μm,分泌細胞中有時可見油滴。 【性味歸經】甘,寒。歸腎、膀胱經。 【功能主治】利小便,清濕熱。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泄瀉尿少,痰飲眩暈,熱淋澀痛;高血脂。 【用法用量】 6~9g。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備注】(1)治小便不利、水腫、淋濁、帶下等症,常與茯苓、豬苓、車前子等配伍;治泄瀉及痰飲所致的眩暈,可與白術配伍。此外,本引用於腎陰不足、虛火亢盛,配地黃、山茱萸等同用,有瀉泄相火作用。澤瀉利水力佳,實有傷陰之可能,更無補陰之效用,張景岳謂:「補陰不利水,利水不補陰」可資參考,故臨床應尚須注意。 【摘錄】《中國葯典》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 毒性 澤瀉的安全性非常高。副作用遠低於常見的食品及調料,如食鹽、花椒,甚至西方人喜歡吃的高脂肪食物。在臨床用量200倍的時候依然可以表現安全。即使如此,澤瀉如同很多糧食一樣,提取物嚴重超量使用仍然可以見到副作用。 【文獻】 1、《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04年02期 澤瀉60天大鼠喂養試驗研究 段雪英;王軍波;尹喜玲;閆少芳;肖穎 為評價澤瀉的安全性 ,採用大鼠 6 0d喂養的方法 ,動物經口灌胃給予澤瀉水煎液 ,以研究其亞慢性毒性。結果顯示 :澤瀉水煎液的低、中、高 3個給葯組 (劑量分別為 8 3、16 7和33 3g kgBW,相當於臨床用量的 5 0、10 0和 2 0 0倍 )與對照組相比 ,體重和食物利用率組間的差異無顯著性 (P >0 0 5 ) ;血尿素氮 (BUN)有升高的趨勢 ,高劑量組與對照組相比 ,差異有顯著性 (P <0 0 5 ) ,但均未超出正常范圍 ;中、高劑量組大鼠尿γ -谷氨轉移酶 (γ -GT)活性高於對照組 ,差異有顯著性 (P <0 0 5 ) ,血、尿常規及生化指標無與所給受試物相關的異常變化 ;高劑量組大鼠肝 體比值和腎 體比值高於對照組 ,但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表明各實驗組大鼠肝臟、腎臟、脾和睾丸均無明顯的病理性損傷。以上結果表明在本實驗條件下 ,澤瀉中、高劑量組大鼠尿γ -GT指標有異常改變 ,但病理組織學檢查未見明顯病理性損傷。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北京100083 (段雪英;王軍波;尹喜玲;閆少芳);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北京100083(肖穎) 基金: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 (2 0 0 1BA80 4A0 6)~~ 2、浙江人民衛生實驗院葯物研究所,中草葯通訊,1976,(7):314 飼喂含澤瀉提取物的飼料3個月,使大鼠的肝臟出現混濁腫脹和玻璃樣變性,腎臟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出現腫脹、空泡變性。 註:此資料顯示,正常使用的澤瀉與提取物之間是有區別的。 3、 Yuen MF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6, 24(8):1179-86 有乙肝患者因服用含澤瀉的中葯,導致血液、肝、腎多種器官中毒而死亡。 註:這說明國外製葯工藝經常可以使原本安全的中葯變得不再安全,這一點提示我國進口國外中葯制劑的時候要特別小心,不能只看原料來源。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 食療 [選作食品的理由] 《神農本草經》:「久服,耳目聰明,不飢、 延年、輕身,面生光。」[清]孫星衍註:「陸璣雲∶今澤寫也。其葉如車前草大,其味亦相似,徐州廣陵人食之。」 [用於消渴例證分析] 按《神農本草經》記載,澤瀉初服可讓人肥健,久服則可使人輕身。這說明,短期對人產生的效果可能與長期效果相反。能調整體重,自然先可以調整人的代謝功能。所以澤瀉可以用於消渴病人。臨床雖有時用在復方中,還是覺得澤瀉有一些作用特點。《本草綱目》:「宗曰∶澤瀉之功,長於行水。張仲景治水蓄渴煩,小便不利,或吐或瀉,五苓散主之,方用澤瀉,故知其長於行水。」(聶文濤:《食物訓練與糖尿病康復》)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澤瀉,其功尤長於行水。 張仲景曰,水蓄渴煩,小便不利,或吐或瀉,五苓散主之。方 用澤瀉,故知其用長於行水。《本經》又引扁鵲雲,多服病人眼澀,誠為行去其水。張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引接桂、附等歸就腎經,別無他意。凡服澤瀉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焉得復實?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2.《醫經溯洄集》:張仲景八味丸用澤瀉,寇宗奭《本草衍義》雲,不過接引桂、附等歸就腎經,別無他意。愚謂地黃、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皆腎經之葯,固不待澤瀉之接引而後至也。附子乃右腎命門之葯,官桂能補下焦相火不足,亦不待乎澤瀉之接引而後至矣。唯干山葯雖獨入手太陰經,然其功亦能強陰,且手太陰為足少陰之上原,原既有滋,流豈無益?且澤瀉雖咸似瀉腎,乃瀉腎邪,非瀉腎之本也,故五苓散用澤瀉者,詎非瀉腎邪乎?白茯苓亦伐腎邪,即所以補正耳。是則八味丸之用澤瀉者非他,蓋取其瀉腎邪,養五臟,益氣力,起陰氣,補虛損之功。 3.《本草蒙筌》:澤瀉,多服雖則目昏,暴服亦能明目,其義何也?蓋瀉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腎氣虛,故目昏。二者不可不知。 4.《綱目》:澤瀉,氣平,味甘而淡,淡能滲泄,氣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濕熱,則頭重而目昏耳鳴,澤瀉滲去其濕,則熱亦隨去,而土氣得令,清氣上行,天氣明爽,故澤瀉有養五臟、益氣力、治頭旋,聰明耳目之功,若久服則降令太過,清氣不升,真陰潛耗,安得不目昏耶?仲景地黃丸,用茯苓、澤瀉者,乃取其瀉膀胱之邪氣,非引接也,古人用補葯,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葯得力,一辟一闔,此乃玄妙,後世不知此理,專一於補,所以久服必至偏勝之害也。神農書列澤瀉於上品,復雲久服輕身、面生光,陶、蘇皆以為信然,愚竊疑之。澤瀉行水瀉腎,久服且不可,又安有此神功耶,其謬可知。 5.《本草匯言》:方龍潭雲,澤瀉有固腎治水之功,然與豬苓又有不同者,蓋豬苓利水,能分泄表間之邪;澤瀉利水,能宣通內臟之濕。澤瀉,利水之主葯。利水,人皆知之矣:丹溪又謂能利膀胱、包絡之火,膀胱包絡有火,病癃閉結脹者,火瀉則水行,行水則火降矣,水火二義,並行不悖。 6.《本草通玄》:《別錄》稱其止遺泄,而寇氏謂泄精者不敢用,抑何相刺謬也?蓋相火妄動而遺泄者,得澤瀉清之而精自藏,氣虛下陷而精滑者,得澤瀉降之而精愈滑矣。 7.《葯品化義》:凡屬瀉病,小水必短數,以此(澤瀉)清潤肺氣,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主治水瀉濕瀉,使大便得實,則脾氣自健也。因能利水道,令邪水去,則真水得養,故消渴能止。又能除濕熱,通淋瀝,分消痞滿,透三焦蓄熱停水,此為利水第一良品。 8.《本草正義》:澤瀉,最善滲泄水道,專能通行小便。《本經》氣味雖曰甘寒,兼以其生長水澤,因謂之寒,其實輕淡無味,甘於何有?此葯功用,惟在淡則能通,《本經》稱其治風寒濕痹,亦以輕能入絡,淡能導濕耳,雲治風寒,殊非其任。其能治乳難者,當以娩後無乳者言,此能通絡滲泄,則可下乳汁,非產乳百病之通用品。其兼能滑痰化飲者,痰飲亦積水停濕為病,惟其滑利,故可消痰。總之,滲泄滑瀉之葯,必無補養之理。《本經》養五臟,益氣力雲雲,已屬溢美太過,而甄權竟謂可治腎虛精自出,大明且謂補女人血海,令人有子,潔古亦謂入腎經,去舊水,養新水。皆非葯理之真。 9.《本經》: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五臟,益氣力,肥健。 10.《別錄》:補虛損五勞,除五臟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 11.《葯性論》:主腎虛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熱,宣通水道。 12.《日華子本草》:治五勞七傷,主頭旋、耳虛鳴,筋骨孿縮,通小腸,止遺瀝、尿血。 13.《醫學啟源》:治小便淋瀝,去陰間汗。《主治秘訣》雲, 去舊水,養新水,利小便,消水腫,滲泄止渴。 14. 李杲: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 15.《綱目》:滲濕熱,行痰飲,止嘔吐、瀉痢,疝痛,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