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心肺復甦術可分為哪幾個小步驟
1.判斷有無意識
搶救者在現場,必須迅速判斷傷病者有無外傷和意識是否喪失。如果發現頭頸部受傷,不應隨意搬動病人,以免因不正確的搬動而加重頸部損傷造成高位截癱。
具體方法:
搶救者應輕拍患者面部(或拍肩),並大聲問:「喂,你怎麼啦?」。這樣可以避免對並非意識喪失者進行復甦急救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2.呼救
如果患者對呼喚、輕拍沒有反應,說明已無意識,搶救者則應立即在原地高聲呼救:「快來人呀!救命啊!」。目的是叫人來協助急救或請求旁觀者打急救電話「120」。同時進行下一步措施。
注意:
在呼叫急救電話時應說明:①事情發生的地點(詳細地址,包括明顯的路標);②當時所用的電話號碼;③何種事件或病情;④需要救助的人數;⑤對病患者進行了哪種幫助(已做的和正在做的)。當對方已聽明白,放下電話後,才能掛斷電話。
3.將傷病者擺成仰卧體位
傷患者體位的要求:
為使復甦有效,必須使患者仰卧在堅實的平面上,頭不能高於胸部,要與軀干呈水平位置。
如果患者躺的是彈簧床,則應在其背下墊上與床同寬的硬板。
如果患者是俯卧或側卧,則應立即使其翻轉成仰卧體位。
翻身的方法:
搶救者首先跪在患者一側的肩、頸部,將其兩上肢向頭部方向伸直,然後將離搶救者遠端的小腿放在近端的小腿上,兩腿交叉,再用一隻手托住患者的後頭、頸部,另只手托住患者遠端的腋下,使頭、頸、肩和軀干呈一整體同時翻轉成仰卧位(以防將其身體扭曲)。最後將其兩臂還原放回身體兩側。
搶救者的位置:
搶救者應雙腿跪在(或立於)患者的一側(為方便用力,最好右利者位於右側,左利者位於左側)。單人搶救時,搶救者身體應與患者肩部水平,兩腿自然分開,與肩同寬,兩個膝蓋分別在患者的頭部和胸部水平位,這樣可有利於進行吹氣與按壓,而不用來回移動膝部。雙人搶救時,兩人相對,一人跪於患者頭部水平負責人工呼吸,另一人跪於患者胸部水平負責胸外心臟按壓。
4.開放氣道
暢通呼吸道是復甦成功的一個重要環節。氣道是指氣體從鼻腔、口腔、咽喉、氣管到肺臟的通道。意識喪失者由於舌肌鬆弛、舌根後墜、會厭下墜,頭部前傾,造成咽喉部氣道阻塞。如果將下頜前移可使舌頭和會厭離開咽喉壁而開放氣道。頭部後仰也可使下頜骨上舉、咽喉壁後移而加寬氣道。
暢通呼吸道的重要性:
暢通氣道是復甦能不能成功的一個重要環節。不少人只要暢通了氣道,就能恢復自動呼吸。如果氣道不通暢,則對口吹氣沒有效;胸外按壓無用;後期處理(如用葯除顫、腦復甦等)也都將失敗。
開放氣道有三種方法,下面只介紹仰頭舉頦法(或仰頭舉頜法)。
方法:
搶救者將一手掌小魚際(小拇指側)置於患者前額,下壓使其頭部後仰,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靠近頦部的下頜骨下方,將頦部向前抬起,幫助頭部後仰。拇指則可輕牽下唇,使口微微張開。
仰頭舉頦法簡單、安全、容易學而且有效,是目前推薦的惟一方法,適於在廣大群眾中推廣應用。
注意:
①手指不要深壓頦下軟組織,以免阻塞氣道。②不能過度上舉下頦,以防止口腔閉合。③當發現口腔內有異物或嘔吐物,應立即將其清除,但不能佔用過多時間。④頭部後仰的程度是以下頜角與耳垂間連線與地面垂直為正確位置。
要求:
開放氣道有時間限制,要在3—5秒鍾內完成,而且在心肺復甦全過程中,自始至終要保持氣道通暢。
(二)人工呼吸
1.判斷有無自主呼吸
在保持氣道通暢的情況下,搶救者用耳貼近患者的口鼻,採取一看、二聽、三感覺的方法。必須判定患者有無自主呼吸。
看:觀看患者胸部(或上腹部)有無起伏。
聽:聆聽患者口、鼻有無呼吸的氣流聲。
感覺:搶救者用面頰感覺有無氣流的吹拂感。
如果患者有自主呼吸,則應繼續保持氣道通暢。
如果沒有自主呼吸,則應檢查有無異物阻塞氣道,如有異物阻塞,應該立即迅速清除。待清除異物後,再繼續觀察。如患者在打開氣道和清理口腔異物後仍沒有呼吸,要立即採取人工呼吸的方法。
要求:判斷有沒有呼吸要在3—5秒鍾內完成。
2.人工呼吸
(1)人工呼吸的原理:
一般來說維持人的呼吸功能和保持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需要充足的氧氣(新陳代謝)和足夠的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樞產生自主呼吸)。正常人吸入的空氣中,含氧20.94%,含二氧化碳0.04%;呼出氣體中,含氧16%(肺臟只吸收氧含量的20%,其餘的80%原樣呼出),含二氧化碳4%。心肺復甦做人工呼吸時,搶救者因過度換氣(加倍呼吸),呼出的氣體中,氧的含量即為18%,二氧化碳的含量則為2%。在一般情況下,搶救者只需用其通氣量的20%,就足以使傷病員保持適度的通氣。
(2)人工呼吸的方法:
①口對口吹氣
具體方法:
在保持氣道開放的同時,搶救者用壓在患者前額的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鼻孔,以防吹氣時,氣體從鼻孔逸出。同時,在深呼吸之後再深吸一口氣後,用雙唇包嚴患者的口唇,以防漏氣,然後緩慢而持續地將氣體吹入。連續進行兩次充分吹氣。第一次吹氣完畢,應抬起嘴,手鬆鼻,並側轉頭吸入新鮮空氣,同時觀察患者胸部。如果吹氣有效,患者胸部會膨起,並隨著氣體的排出而胸部下降,然後再作下一次吹氣。
口對口吹氣後,要了解通氣是否充分,仍要用判斷有無呼吸的方法,看胸部有無起伏,聽和感覺有無氣流呼出。如果發現吹氣無效,可調整患者的頭部位置,使其氣道通暢。若仍不通氣,說明氣道被異物阻塞,就必須立即清除氣道異物。
要求:
每次吹氣時間為1~1.5秒鍾。每次吹氣量應為800毫升,充分吹氣一般不超過1200毫升。吹氣量少通氣不足,但吹氣過多過快,可使空氣進入胃部引起胃擴張,導致嘔吐、誤吸。
②口對鼻吹氣
口對鼻吹氣一般用於不適宜口對口吹氣的情況下,如,牙關緊閉、口不能張開、口對口密封困難、口腔周圍嚴重外傷或者其它原因不適合做口對口吹氣等情況。但如果在鼻出血或鼻阻塞時禁止用口對鼻吹氣。
方法:
搶救者一隻手小魚際側壓住患者前額,使頭後仰,另只手托其下頜,使口完全閉合,搶救者先做深呼吸,然後再深吸氣後,用雙唇包繞患者鼻部,呈密封狀態,再向鼻孔內吹氣。
③口對口、鼻吹氣
這種方法用於對嬰兒進行人工吹氣,即搶救者用嘴將患兒的口和鼻同時包住,蓋嚴後吹氣。
(三)人工循環
1.判斷有無脈搏
如果想判斷患者心跳是否停止,常用觸摸頸動脈的方法來確定。因為頸動脈較粗,且離心臟最近,又容易暴露,便於迅速觸摸的到。
部位:
勁動脈位於頸部氣管與頸部肌肉(胸鎖乳突肌)之間的凹陷處。
方法:
搶救者用一隻手在前額繼續保持頭部後仰的同時,用另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尖並攏,放於患者的喉部,平喉結向靠近搶救者一側的頸部滑動到胸鎖乳突肌前緣的凹陷處。
要求:
①因脈搏可能緩慢、不規則或微弱而快速,可觸摸頸動脈5—10秒鍾來確定。②輕柔觸摸,不可用力壓迫,以免刺激頸動脈竇引起迷走神經興奮而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停止。③為判斷准確,可先後觸摸雙側頸動脈,但千萬不能兩側同時觸摸。④正確判斷有無脈搏很重要,因為對有脈搏的患者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常常會引起嚴重的並發症。
如果有脈搏而沒有呼吸,則只需要進行人工呼吸,開始兩次吹氣,每次1~1.5秒鍾,以後每分鍾12次,即每5秒鍾吹氣一次。
如果摸不到脈搏,則可確定心跳已經停止。此時應迅速通知醫療急救系統,並同時在開始兩次吹氣後,進行下一步胸外心臟按壓。
2.胸外心臟按壓
(1)按壓原理:人體胸廓有一定的彈性,肋軟骨和胸骨交接處可因受壓而下陷。因此,按壓胸骨下段即可間接壓迫心臟,使心臟內的血液排空。這種壓力可以使血液射向肺動脈、主動脈,流到兩肺和全身各臟器,部分經頸動脈流入腦。放鬆壓力時,胸骨由於兩側肋骨及肋軟骨的支持又回復原位。由於胸腔的擴張,胸內負壓增加,靜脈血迴流到心臟,心室又得到血液的充盈,這樣有規律地按壓和鬆弛,從而建立起人工的血液循環。這就是傳統的「心泵學說」理論,以後有的學者又提出「胸泵學說」。但兩種學說的血流機制,可能在胸外心臟按壓中都起到一定作用。
(2)按壓部位:首先把胸骨分為上、中、下各1/3段,准確的按壓部位應在胸骨的中1/3段與下1/3段的交界處。
(3)確定按壓部位的方法:要讓患者仍處於水平仰卧體位。搶救者用剛觸摸勁動脈一手的食指和中指,沿患者的靠近搶救者一側的肋弓下緣,向上滑行到兩側肋弓的匯合點(即胸骨下切跡)。將中指定位於下切跡處,食指與中指並攏。另一手的掌根從前額移至平放並緊靠在食指旁,即胸骨的中1/3與下1/3段的交界處。使手掌根的長軸與胸骨的長軸重合,以保證按壓的力量在胸骨上,避免造成肋骨骨折。然後,再將定位手的掌根放在另一隻手的手背上,使兩手掌根重疊,十指相扣,手心翹起離開胸壁,保持下壓力量集中於胸骨上。
(4)正確有效的按壓技術與要求如下:
①搶救者的上半身前傾,兩肩要位於雙手的正上方,兩臂伸直,兩肘關節不可彎曲。利用上半身的體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壓,不可偏向一側或前後搖擺。
②用力要均勻,不能過猛,按壓深度4~5厘米。
③每次按壓後,要全部放鬆,使胸部恢復其正常位置。然後再做下一次按壓。按壓與放鬆時間要相等。
④放鬆時,手掌根不可離開胸壁,以免因改變位置而無效或造成骨折損傷。
⑤按壓速度,每分鍾60~80次。
(5)胸外按壓常見的錯誤有:
①雙手手指和手掌都緊貼胸壁,使力的作用點不在胸骨上,而引起肋骨骨折。
②定位不準確或雖定位準確,但抬起時,手掌根部離開胸骨,使按壓點移位而引起劍突受壓導致肝破裂等損傷,還可能頂壓充盈的胃而引起嘔吐和嘔吐物誤吸入肺等。
③按壓時呈沖擊式(驟然猛壓),揉面式、搖擺式、搓搓板式等,以致效果差,造成損傷。
④按壓時施加的壓力不垂直,導致壓力分散。
⑤按壓節律忽快忽慢,頻率太快或太慢。以上經常容易出現的錯誤,都應在按壓時引起注意。
㈡ 打開氣道的三種方法
1、手指掏出法:適用於口腔內氣道阻塞。急救者用手指伸入口腔內將碎骨片、泥沙、水草、分泌物等掏出來。有條件時可用吸引器吸凈口腔內血液,止血。如果傷員牙關緊閉,可用兩示指從口角處伸入口腔內頂住上下牙齒,兩拇指與示指交叉用力打開口腔,並延伸至上下齒之間,將傷員的口張開。若傷員有嘔吐,在沒有頸椎骨折的情況下,將傷員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誤吸入肺而造成窒息或其他並發症的發生。氣道暢通呼吸平穩後, 將舌牽出固定或使用口咽通氣管、鼻咽導管放入口腔後固定,將傷員置於端坐前傾位、側卧或俯卧位,便於咽喉部的引流。
2、托下頜角法:適用於顱腦損傷深昏迷或舌後墜者。急救時將傷員取仰卧位,急救者用雙手同時托起傷員兩下頜角,一面使其頭後仰,一面將下頜骨前移。聞有呼吸異常聲時,迅速用手指扳開上下頜,採用掏出法取出口腔內異物或分泌物,待呼吸暢通後改俯卧位。
3、膈下上腹部推壓法(海姆立克法):此法是排除氣道異物梗阻的首選方法。患者神志清醒時,採取站立或坐位,急救者站在傷病員背後,用雙手臂從傷員腋下至胸前,一手握拳,將拇指關節朝向傷病員上腹部正中劍突下,另一手緊握此手,快速用力向上向內推壓,連續4~6次。患者神志不清時,將患者平卧於地,急救者跪在傷員大腿一側,或兩腿分開跪在傷員大腿兩側,用一手掌根按於傷病員的上腹部正中劍突下,另一手直接放在這只手上,迅速向上向內用力推壓4~6次。
1、判斷意識 雙手拍打患者雙肩並呼叫病人,觀察有無反應。
2、呼救幫助 立即呼叫其他醫務人員幫助搶救,並攜帶除顫儀。
3、判斷心跳、呼吸 掀開棉被,解開外衣,觸摸頸動脈,同時觀察胸廓起伏,判斷心跳、呼吸情況。如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行心肺復甦,並記錄搶救開始時間。
4、胸外按壓 ①准備:挪開床頭桌,迅速使病人去枕平卧,胸部下墊按壓板,墊腳凳。 ②胸外按壓30次(17秒完成): A.部位: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或劍突上兩橫指 B.手法:採用雙手疊扣法,腕肘關節伸直,利用身體重力,垂直向下用力按壓 C.深度:胸骨下陷≥5cm D.頻率:≥100次/分。
5、開放氣道 ①清理呼吸道:將病人頭側向一方,用右手食指清理口腔內異物 ②開放氣道:開放氣道方法為仰面抬頦法、托頜法。常用仰面抬頦法,方法為搶救者左手小魚際置於患者前額,手掌用力向後壓使其頭部後仰,右手中指、食指剪刀式分開放在病人頦下並向上托起,使氣道伸直,頸部損傷者禁用,以免損傷脊髓。
6、人工呼吸 使用簡易呼吸器通氣2次,採用「EC手法」,每6-8秒行人工呼吸1次,8-10次/分,每次呼吸約1秒,通氣約0.5升,可見胸部起伏。
7、持續心肺復甦 持續心肺復甦,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比為30:2,以此法周而復始進行,直至復甦。
8、觀察心肺復甦有效指征 ①觀察心跳、呼吸:觸摸頸動脈(10秒),觀察呼吸情況。 ②觀察意識:觀察瞳孔變化、壓眶反應、對光反射。 ③觀察循環:觀察顏面、口唇、甲床紫紺變化、末梢循壞改善情況,測量血壓。 ④判斷復甦成功:繼續給予高級生命支持。
㈢ 人工呼吸吹氣前打開氣道的方法有幾種
一般來說開放氣道的手法有三種,最常用的是仰頭抬頜法(也叫「壓額抬頜法」),搶救者將一手掌小魚際(小拇指側)置於患者前額,下壓使其頭部後仰,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置於靠近頦部的下頜骨下方,將頦部向前抬起,幫助頭部後仰,氣道開放。必要時拇指可輕牽下唇,使口微微張開。 第二種叫仰頭抬頸法,與第一種略有些類似,病人仰卧,搶救者一手抬起病人頸部,另一手以小魚際側下壓患者前額,使其頭後仰,氣道開放。前兩種是用於無外傷的普通心跳呼吸停止患者的;而第三種則是「雙手抬下頜法」,病人平卧,搶救者用雙手從兩側抓緊病人的雙下頜並托起,使頭後仰,下頜骨前移,即可打開氣道。這種方法避免了頭部後仰,可用於懷疑有頸椎損傷的患者,但也通常需要與面罩合用才能完成通氣。
㈣ 開放氣道有哪三種方法
開放氣道有「仰頭舉頦法」、「仰頭抬頸法」和「雙手抬頜法」。
【仰頭舉頦法】
病人平卧,搶救者用雙手從兩側抓緊病人的雙下頜並托起,使頭後仰,下頜骨前移,網站即可打開氣道。此法適用於頸部有外傷者,以下頜上提為主,不能將病人頭部後仰及左右轉動。注意,頸部有外傷者只能採用雙手抬頜法開放氣道。不宜採用仰頭舉頦法和仰頭抬頸法,以避免進一步脊髓損傷。
㈤ 三種開放氣道的方法和適應症
1. 【仰頭舉頦法】搶救者將一手掌小魚際(小拇指側)置於患者前額,下壓使其頭部後仰,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置於靠近頦部的下頜骨下方,將頦部向前抬起,幫助頭部後仰,氣道開放。必要時拇指可輕牽下唇,使口微微張開。 2. 【仰頭抬頸法】病人仰卧,搶救者一手抬起病人頸部,另一手以小魚際側下壓患者前額,使其頭後仰,氣道開放。 3. 【雙手抬頜法】病人平卧,搶救者用雙手從兩側抓緊病人的雙下頜並托起,使頭後仰,下頜骨前移,網站即可打開氣道。此法適用於頸部有外傷者,以下頜上提為主,不能將病人頭部後仰及左右轉動。注意,頸部有外傷者只能採用雙手抬頜法開放氣道。不宜採用仰頭舉頦法和仰頭抬頸法,以避免進一步脊髓損傷。
㈥ 保持呼吸道通暢的方法有
第一,若患者昏迷,要是患者處於仰卧位,頭後仰,托起下頜並將口打開。
第二,清除氣道內分泌物的異物。
第三,如果以上方法不能奏效,要是要建立人工氣道。
人工氣道的建立一般有三種方法,簡易人工氣道,氣管插管以及氣管切開,後兩種屬於氣管內導管,簡便人工氣道主要有,口咽通氣道、鼻咽通氣道和喉罩,是氣管內導管的臨時替代方式。
㈦ 開放氣道的方法有哪三種
開放氣道有「仰頭舉頦法」、「仰頭抬頸法」和「雙手抬頜法」。
【仰頭舉頦法】
病人平卧,搶救者用雙手從兩側抓緊病人的雙下頜並托起,使頭後仰,下頜骨前移,網站即可打開氣道。此法適用於頸部有外傷者,以下頜上提為主,不能將病人頭部後仰及左右轉動。注意,頸部有外傷者只能採用雙手抬頜法開放氣道。不宜採用仰頭舉頦法和仰頭抬頸法,以避免進一步脊髓損傷。
㈧ 觸電急救如何進行通暢氣道
觸電傷員呼吸停止,重要的是始終確保氣道通暢。如發現傷員口內有異物,可將其身體及頭部同時側轉,迅速用一個手指或用兩手指交叉從口角處插入,取出異物;操作中要注意防止將異物推到咽喉深部。通暢氣道可採用仰頭抬頦法。用一隻手放在觸電者前額,另一隻手的手指將其下頜骨向上抬起,兩手協同將頭部推向後仰,舌根隨之抬起,氣道即可通暢。嚴禁用枕頭或其它物品墊在傷員頭下,頭部抬高前傾,會更加重氣道阻塞,且使胸外按壓時流向腦部的血流減少,甚至消失。在保持傷員氣道通暢的同時,救護人員用放在傷員額上的手的手指捏住傷員鼻翼,救護人員深吸氣後,與傷員口對口緊合,在不漏氣的情況下,先連續大口吹氣兩次,每次 1~1.5s。
如兩次吹氣後試測頸動脈仍無搏動,可判斷心跳已經停止,要立即同時進行胸外按壓。除開始時大口吹氣兩次外,正常口對口(鼻)呼吸的吹氣量不需過大,以免引起胃膨脹。吹氣和放鬆時要注意傷員胸部應有起伏的呼吸動作。吹氣時如有較大阻力,可能是頭部後仰不夠,應及時糾正。觸電傷員如牙關緊閉,可口對鼻人工呼吸。口對鼻人工呼吸吹氣時,要將傷員嘴唇緊閉,防止漏氣。在搶救過程中,要每隔數分鍾再判定一次,每次判定時間均不得超過5~7s。在醫務人員未接替搶救前,現場搶救人員不得放棄現場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