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救四大基本技術包括
日常生活中會遭遇各類突發情況,尤其是面對各種意外傷害應盡快採取相應處理措施,而應對意外傷害有四項必備救護技術,包括止血、包紮、固定和搬運。這四項救護技術均為院前臨時急救措施,並根據情況進行其他緊急處理,對症處理後應將傷員盡快安全送往醫院進行後續救治。
一、止血
血液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成人全身總血量約占自身體重的8%。當出血量達到全身總血量的20%時,則可發生休克;當出血量達到全身總血量的40%時,則可迅速危及生命。出血的危險程度不僅與破損血管的口徑有關,也與出血的速度成正比。如胸主動脈、腹主動脈、頸動脈、鎖骨下動脈、股動脈,以及頸靜脈、股靜脈等大血管破裂出血,患者常來不及被送往醫院,可於數分鍾內危及生命;中等口徑的血管破裂出血,也可迅速導致休克而危及生命。由此可見,急性大出血是人體受傷後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所以在現場採取及時、有效的止血措施是挽救生命的首要環節。
(一)出血的類別
1.按損傷的血管分類
(1)動脈出血:顏色鮮紅,血液從近端傷口呈搏動性噴射而出,動脈出血速度最快、危險最大。出血速度與動脈口徑粗細、破口大小及血壓高低有關,以頸動脈和股動脈出血為例,失血800ml一般不會超過30s,對於體重為50kg的人來說,大動脈出血30s即有可能引起失血性休克。
(2)靜脈出血:顏色暗紅,血液從遠端傷口持續湧出,相對動脈出血危險性小。但大靜脈斷裂,如頸靜脈斷裂同樣可以迅速危及生命。
(3)毛細血管出血:顏色鮮紅,血液從創面呈點狀或片狀滲出,一般無危險性。
2.按出血的部位分類
(1)外出血:受傷後,血液通過破損的皮膚、黏膜流至體外,可從體表見到流出的血液,極易識別。
(2)內出血:深部組織、器官損傷,血液從破裂的血管流入組織、器官的間隙及體腔內,或經氣道、消化道、尿道排出,而未通過破損的皮膚、黏膜流出,體表未見流出的血液。如顱內血腫、肝脾破裂等。
(3)皮下出血:外界暴力作用於身體,使血液從破損的血管內滲出到血管外,皮膚、黏膜並未破損,身體表面見不到血液。如果皮下出血伴有皮膚顯著隆起時,稱為「血腫」,也可因各種疾病引起,如過敏性紫癜、白血病等。
(二)常用止血方法
1.指壓止血法
搶救者用手指將出血部位近端的動脈血管按壓在骨骼上,使血管閉塞、血流中斷而達到止血的目的。這種方法是用於動脈破裂出血的臨時止血措施,雖可立竿見影,但不宜持久採用,隨即應根據具體情況再選用其他更有效的止血方法,如加壓包紮止血法、填塞止血法、止血帶止血法等。
枕動脈指壓止血法
2.直接壓迫傷口止血法
出血部位覆蓋敷料、手帕等,並以手指或手掌直接用力壓迫,一般壓迫約5~10min,出血往往可以停止,再選用加壓包紮止血法等進一步止血。
直接壓迫傷口止血法
3.加壓包紮止血法
傷口覆蓋較厚敷料後,再用綳帶或三角巾等適當增加壓力包紮。
4.填塞止血法
適用於腹股溝、腋窩、鼻腔、宮腔出血以及盲管傷、組織缺損等。用無菌或潔凈的布類填塞傷口,填滿後再選用加壓包紮止血法止血。
5.止血帶止血法
此法適用於四肢大動脈破裂大出血。如果使用不當,也可造成遠端肢體缺血壞死、神經損傷、急性腎功能衰竭等。
橡皮止血帶止血法
二、包紮
受傷部位經有效止血後,需應用綳帶、三角巾或衣服等替代品進行包紮。
(一)包紮的目的
1.包紮時施加壓力,可起到止血作用。
2.保護傷口,避免再損傷與再污染。
3.固定敷料與夾板。
4.扶托傷肢,減輕痛苦,並有心理安慰作用。
(二)包紮的要求
1.輕、准、快、牢、美,避免碰觸傷口,以免加重損傷、出血、污染與痛苦。
2.迅速充分暴露傷口,以便准確判斷傷情。
3.受傷部位禁止用水沖洗,不要塗以任何葯物。
4.盡可能先用無菌敷料或潔凈的手帕、毛巾等覆蓋傷口,再行包紮。
5.避免在受傷部位或坐卧時受壓的部位打結。
6.包紮松緊適度,以免滑脫或壓迫局部,從而造成神經、血管、肌肉等組織的損傷。四肢損傷應盡量暴露末端,以便隨時觀察血液循環情況。
(三)常用的包紮材料
常用的包紮材料為綳帶、三角巾或就便取材,而四頭帶與多頭帶在實際救護工作中已不使用。
環形包紮法
三、骨折固定
(一)骨折的分類
骨折的分類方法很多,對於急救而言,以下分類最有意義:
1.閉合性骨折:指骨折處無皮膚、黏膜破損,骨的斷端未與外界相通。
2.開放性骨折:指骨折處有皮膚、黏膜、肌肉等軟組織的破損,甚至骨的斷端已與外界相通。
(二)骨折固定的目的
凡發生骨折或疑似骨折的傷員,均必須立即在現場採取骨折臨時固定措施。
1.限制肢體活動,從而避免加重骨折的斷端對血管、神經、肌肉及皮膚等組織的損傷。
2.減輕痛苦,防止休克。
3.便於搬運。
(三)骨折固定常用的材料
材料繁多,如充氣夾板、真空夾板、SAM夾板(鋁芯塑形夾板)、軀干夾板、頸托、頭部固定器等;如現場無專業使用的夾板,則應就便取材,如木板、木棍、竹片、竹竿、雨傘、手杖、硬紙板、報紙、雜志等均可利用。
鋁芯塑形固定法
四、搬運
各種急性危重傷病員經現場的止血、包紮、固定等搶救後,還須安全、迅速送往醫院進行後續救治。如果搬運方法不當,將有可能前功盡棄,造成傷員殘疾,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掌握正確的搬運技術也是搶救傷員的重要組成部分。
⑵ 常見的綳帶包紮法有幾種
1、綳帶螺旋法:主要用於厚度相近的地方。其方法是:首先,用環形纏繞幾次將其固定,然後每個繞組覆蓋前繞組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形成螺旋。
2、三角毛巾頭罩綳帶:將三角毛巾的頂角和底邊分別綁成頭罩。包紮頭部和面部時,頂點結放在前額,底部結放在腦後包裹頭部,兩個角朝面部收緊,向外折疊包裹下頜,然後拉到枕頭上打結。
3、手腳捆綁:將手和腳放在三角形毛巾上,頂角放在手和腳的背面,然後將底邊包起來並綁在一起。手臂懸吊:如果上肢骨折需要懸吊和固定,可以使用三角形毛巾桿。懸吊法是將患肢以彎曲的肘部形狀放置在三角形毛巾上,然後將底邊的一個角包在肩部周圍,並在背部打結形成懸臂形狀。
(2)肘部受傷最常用的包紮方法擴展閱讀:
包紮時的注意事項:
1、家庭沒有三角毛巾,但它廣泛用於急救,應配備。製作起來非常簡單。用一塊一米見方的布斜著剪下來。
2、除上述用途外,三角形毛巾還可用於手足包紮,也可用於腳挫傷的包紮固定,不方便包紮的傷口的包紮止血。
3、三角形毛巾的另一個重要用途是懸掛手臂。固定用過的夾板的臂架;對於沒有夾板的受傷肢體,也可以考慮夾板固定效果。
⑶ 傷口包紮的方法有哪些
包紮的目的是保護傷口、減少污染、固定敷料和幫助止血。無論何種包紮法,均要求包好後固定不移動和松緊適度,並盡量注意無菌操作。
用綳帶如何對傷口進行包紮
一、環形包紮法
綳帶卷放在需要包紮位置稍上方,第一圈作稍斜纏繞,第二、三圈做環行纏繞,並將第一圈斜出的綳帶角壓於環行圈內,然後重復纏繞,最後在綳帶尾端撕開打結固定或用別針、膠布將尾部固定。
二、螺旋形包紮法
先環行包紮數圈,然後將綳帶漸漸地斜旋上升纏繞,每圈蓋過前圈的1/3~2/3成螺旋狀。
三、螺旋反折包紮法
先做兩圈環行固定,再做螺旋形包紮,待到漸粗處,一手拇指按住綳帶上面,另一手將綳帶自此點反折向下,此時綳帶上緣變成下緣,後圈覆蓋前圈1/3~2/3。此法主要用於粗細不等的四肢(如前臂、小腿或大腿等)受傷包紮。
四、頭頂雙綳帶包紮法
將兩條綳帶連在一起,打結處包在頭後部,分別經耳上向前於額部中央交叉。然後,第一條綳帶經頭頂到杭部,第二條綳帶反折繞回到枕部,並壓住第一條綳帶。第一條綳帶再從杭部經頭頂到額部,第二條則從杭部繞到額部,又將第一條壓住。如此來回纏繞,形成帽狀。
五、8字形包紮法
適用於四肢各關節處的包紮。於關節上下將綳帶一圈向上、一向下作8字形來回纏繞,例如鎖骨骨折的包紮。另外,目前已經有門的鎖骨固定帶,可直接應用。包紮前,首先做簡單清創,並覆蓋無菌紗布,然後再用綳帶包紮。
六、用三角巾如何對傷口進行包紮
三角巾製作簡單。方便,分為普通三角巾和帶式。燕尾式三角巾,包紮時操作簡捷,且幾乎能
適應全身各個部位。目前軍用的急救包,體積小(僅一塊普通肥皂大小),能防水。
(1)三角巾的頭面部包紮法
①三角巾風帽式包紮法。適用於包紮頭頂部和兩側面、枕部的外傷。先將消毒紗布覆蓋在傷口上,將三角巾頂角打結放在前額正中,在底邊的中點打結放在枕部,然後兩手拉住兩底角向下頜包住並交叉,再繞到頸後的枕部打結。
②三角巾帽式包紮法。先用無菌紗布覆蓋傷口,然後把三角巾底邊的正中點放在傷員眉間上部,頂角經頭頂拉到腦後枕部,再將兩底角在枕部交叉返回到額部中央打結,最後拉緊頂角並反折塞在枕部交叉處。
③三角巾面具式包紮法。適用於面部較大范圍的傷口,如面部燒傷或較廣泛的軟組織損傷。方法是把三角中一折為二,頂角打結放在頭頂正中,兩手拉住底角罩住面部,然後兩底角拉向枕部交叉,最後在前頜部打結。在眼、鼻和口處提起三角巾剪成小孔。
④單眼三角巾包紮法。將三角巾折成帶狀,其下1/3處蓋住傷眼,下2/3從耳下端繞經枕部向健側耳上額部並壓上上端帶巾,再繞經傷側耳上,枕部至健側耳上與帶巾另一端在健耳上打結固定。
⑤雙眼三角中包紮法。將無菌紗布覆蓋在傷口上,用帶形三角巾從頭後部拉向前從眼部交叉,再繞向枕下部打結固定。
⑥下頜、耳部、前額或頸部小范圍傷口三角巾包紮法。先將無菌紗布覆蓋在傷部。將帶形三角巾放在下頜處,兩手持帶巾兩底角經雙耳分別向上提,長的一端繞頭頂與短的一端在額部交叉,然後將短端經枕部、對側耳上至領側與長端打結局申。
(2)上肢三角巾包紮法
先將三角巾平鋪於傷員胸前,頂角對著肘關節稍外側,與肘部平行,屈曲傷肢,並壓住三角巾,然後將三角巾下端提起,兩端繞到頸後打結。頂角反折用別針扣住。
肩部三角巾包紮法。先將三角巾放在傷側肩上,頂角朝下,兩底角拉至對側腋下打結,然後急救者一手持三角巾底邊中點,另一手持頂角,將三角巾提起拉緊,再將三角巾底邊中點由前向下、向肩後包繞,最後頂角與三角巾底邊中點於腋窩處打結固定。
腋窩三角巾包紮法,先在傷側腋窩下墊上消毒紗布,帶巾中間壓住敷料,並將帶巾兩端向上提,於肩部交叉,並經胸背部斜向對側腋下打結。
①下腹及會陰部三角巾包紮法。
將三角巾底邊包繞腰部打結,頂角兜住會陰部在臀部打結固定。或將兩條三角巾頂角打結,連接結放在病人腰部正中,上面兩端圍腰打結,下面兩端分別纏繞兩大腿根部並與相對底邊打結。
②殘肢三角巾包紮法。殘肢先用無菌紗布包裹,將三角巾鋪平,殘肢放在三角巾上,使其對著頂角,並將頂角反折覆蓋殘肢,再將三角巾底角交叉,繞肢打結。
不要馬虎包紮小而深的傷口,否則會使傷口缺氧,導致破傷風桿菌等厭氧菌生長。應清創消毒後再包紮,並到醫院注射防感染葯品。
張宇是一個登山愛好者,但在一次戶外探險中發生意外,差點喪命。當時,他在爬山時不慎踩到一塊松動的石頭,滾到了半山腰,左手臂動彈不得,他心想:「壞了,可能是骨折了。」於是急忙用手機報警。在救援人員沒有到來之前,為了減輕疼痛,張宇用毛巾將受傷的手臂包紮起來。半個多小時後,救援人員趕來將其送往醫院。由於包紮及時,沒有造成嚴重的傷害。傷員的搬運
搬運傷(病)員的方法是院外急救的重要技術之一。搬動的目的是使傷(病)員迅速脫離危險地帶,糾正當時影響傷(病)員的病態體位,減少痛苦,減少再受傷害,安全迅速地送往理想的醫院治療,以免造成傷員殘廢。搬運傷(病)員的方法,應根據當地、當時的器材和人力而選定。
⑷ 在肘關節進行8字包紮時,包紮范圍是
正確答案:D 解析:【知識點】肘關節內側軟組織損傷的處理。【答案】D。【解析】環形包紮法用於肢體較小或圓柱形部位,如手、足、腕部及額部,亦用於各種包紮起始時。螺旋形包紮法用於周徑近似均等的部位,如上臂、手指等。螺旋反折包紮法用於周徑不等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8」字形包紮法用於肩、肘、腕、踝等關節部位的包紮和固定鎖骨骨折。
⑸ 簡單的受傷包紮怎麼辦
傷口的處理
1、一般傷口處理
一般傷口較淺,不伴血管神經損傷,容易止血。現場有條件時,有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後,傷口周圍皮膚用75%酒精消毒(注意不要讓酒精進入傷口)。然後用無菌敷料包紮。如現場無條件,可用潔凈布料、毛巾、衣物等壓迫傷口,速轉送到醫院進行清創、縫合術。
2、頭部受傷
頭部受傷了怎麼辦?頭皮血運豐富、出血較多,常伴有顱骨骨折和顱腦損傷。頭部傷口要盡快用無菌敷料或潔凈布料壓迫止血,出血較多時用手按壓約15分鍾可達止血目的。頭部傷口包紮較困難,可用三角巾、尼龍網套等固定敷料。
3、手指傷口
手指最常見的是刀割傷,傷口較齊。受傷後用創口貼直接包紮,能起到止血消炎作用。創口貼纏繞不要太緊,過緊壓迫手指靜脈反而不易止血。
手指外傷常合並肌腱斷裂。手指有傷口時都要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和治療。要肌注破傷風抗毒素預防破傷風,同時進行清創縫合術。
手指切割傷有時造成指端缺損、出血不易止住。要立即用無菌敷料壓迫傷口,同時用手掐住手指兩側,能達到良好止血目的。然後到醫院進行殘端修整術。
4、伴有大血管損傷的傷口
嚴重創傷造成大血管斷裂,出血多,易造成出血性休克。因此,有效地止血是爭取搶救時間、挽救傷員生命的重要措施。
伴有大血管損傷的傷口較深,出血多,傷口遠端脈搏搏動消失,肢體遠端蒼白、發涼,傷口內可見血管斷端噴血,肌肉斷裂外露。
有時判斷是否有大血管損傷較困難。現場急救時遇有出血多的傷口先按血管損傷處理,待轉送醫院後進一步檢查治療。
止血
止血是防止休克,挽救傷員生命的重要措施。有效地止血能贏得將傷員轉送到醫院進行搶救的寶貴時間。
止血方法:
1、傷口壓迫止血
多數傷口通過紗布或其他可利用的物品(如毛巾、手絹、潔凈的衣物等)壓迫到傷口上可達到止血目的。
操作要點:紗布厚度要夠,覆蓋面積要超過傷口,加壓包紮。
2、指壓止血
用手指壓在動脈上阻斷動脈血運能有效達到止血目的。指壓止血法用於出血量大,有血管損傷的傷員。
操作要點:准確掌握動脈壓迫點,壓迫力度要適中,壓迫10~15分鍾。
常用指壓止血部位:
鎖骨下動脈壓迫點
在鎖骨上緣中點用拇指將動脈向下壓迫,用於上肢大出血傷口止血。
肱動脈壓迫點
肱動脈在上臂中段內側,位置較深,在肘窩位置表淺。傷口在肘部壓迫上臂中段肱動脈。
前臂及手出血時在肘窩處摸到肱動脈搏動後用拇指按壓可達良好止血目的。
橈、尺動脈壓迫點
橈、尺動脈在腕部掌面兩側。腕及手出血時,要同時按橈、尺兩條動脈方可止血。
手指動脈壓迫點
指端出血時用拇指和食指壓迫手指兩側的血管即可止血。
股動脈壓迫點
在腹股溝韌帶中點偏內能摸到股動脈強大搏動。用雙拇指向外上壓迫,用於下肢大出血。
脛後動脈及足背動脈壓迫點
在內踝後側(脛後動脈)及足背第1、2趾間同時壓迫,用於足部出血。
3、填寒止血
傷口大時往往存在大的空隙,這時要用紗布將空隙填塞壓實,方能達到良好止血目的。放置紗布范圍要大,超出傷口5~10公分,這樣才能有效止血。紗布放好後用綳帶加壓包紮。
現場如無紗布,可用三角巾、毛巾、衣物等可利用的物品代替。
4、止血帶止血
有大血管損傷,出血量多時要用止血帶止血。止血帶要壓住動脈才可止血,但壓力不可過大,否則不利於傷口凝血作用的形成。不能用電線、尼龍繩等無彈性的繩索代替。並且每隔1小時要放鬆5分鍾。放鬆期間要用指壓法壓迫大血管以減少出血。
包紮
快速、准確地包紮可以起到快速止血、保護傷口、防止污染的作用,有利於轉送和進一步治療。
1.綳帶包紮
手臂、小腿等部位用一般的反轉纏繞包紮法,頭部用反回包紮法,手腳用八字包紮法。
2.三角巾包紮
三角巾可以包紮身體的許多部位,用頭頂帽式、風帽式、面具式包紮頭部。折成條狀包紮眼部與膝部。折成燕尾式包紮雙肩與胸背臀部。
3.尼龍網套包紮
尼龍網套有良好的彈性,使用方便。頭部及手指不易用綳帶包紮的部位可用尼龍網套。
4.自粘貼包紮
自粘貼敷料自帶粘性,透氣性好,還有止血、消炎作用,使用方便。用於表淺傷口包紮。
⑹ 包紮有哪些方法
1.指壓止血法。在傷口上方,即近心端,找到搏動的動脈血管,用手指或手掌把血管壓迫在骨頭上,即可止血。手和前臂出血,可用雙手拇指壓迫上臂內側動脈搏動處;腳和小腿出血,可壓迫大腿根部股動脈搏動處。
2.加壓包紮止血法。用干凈的,最好是無菌的紗布、綳帶或手絹、毛巾等物品填塞傷口,外用綳帶或布條、毛巾等加壓包紮,即可止血。松緊要適度,止住出血即可。
(一)綳帶包紮的方法
1.環形包紮:這種方法是各種綳帶包紮中最基本的方法,常用於手腕部、足踝、頸、額部和身體其他粗細相等的部位。
環形重疊纏繞,第一圈環繞稍作斜狀;第二、三圈作環形,並將第一圈斜出的一角壓於環形圈內,再纏繞數周,每周蓋住前一周。
2.螺旋包紮:包紮時先按環形法纏繞數圈,再作單純的斜旋上升纏繞,每周壓蓋前周的1/2。
常用於臂、指和軀乾等粗細不等的部位。
3.螺旋反折包紮:先用環形法固定始端,再按照螺旋的方法但每周反折一次,反折時以左手拇指按住綳帶上面的正中處,右手將帶向下反折,向後繞並拉緊,反折處不要在傷口上或骨隆起處。
此法用於粗細不等部位,如小腿和前臂等。
4.「8」字形包紮:此法是在關節彎曲的上、下兩方,先將綳帶由下而上纏繞;再由上而下成「8」字形來回纏繞。
多用於肘、膝、腕、踝、肩、髖等關節處。
5.回反包紮:這種方法是做一系列的反折,第一周常在中央,以後各周分向左右,直到傷口全部包蓋後,再作環形包紮固定。
常用於頭部和斷肢包紮。
(二)三角巾包紮
1.頭頂帽式包紮:將三角巾的底邊折疊約2指寬,放於前額齊眉處,頂角向後蓋頭上,三角巾的兩底角經兩耳上方拉向後頭部交叉並壓住頂角再繞回前額相遇時打結,頂角拉緊掖入後頭部的交叉處內,或翻到上面用別針別上。
2.頭部風帽式包紮:先在三角巾頂角和底邊中央各打一結,形似風帽。把頂角結放於前額,底邊結放於腦後下方,包住頭部,兩底角往面部拉緊,並分別向外反折成三、四橫指寬後左右交叉,包繞下頜,然後再拉到腦後的結上打結固定。
3.面具式包紮:先在三角巾頂角打一結,結頭下垂,提起左右兩角,形成面具樣。再將三角巾頂角結兜起下頜,罩於頭面,底邊拉向腦後,左右底角提起並拉緊交叉壓住底邊,再繞至前額打結。包好後,根據情況可在眼及口、鼻處剪小洞。
4.單眼包紮:將三角巾折疊成約四橫指的帶形,以2/3向下斜放於傷側眼部,此端從傷側耳下繞腦後經健側耳上至前額,壓另一端繞行,然後另一端於健側眉上向外反折後於耳上拉向腦後,兩端相遇時打結。
5.雙眼包紮:將三角巾折疊成約四橫指寬的帶形。以中點放於枕部下方,兩端從耳下繞至面部,在兩眼處交叉並遮住雙眼,兩端再經兩耳上方拉向腦後打結。
6.單肩包紮:將三角巾折疊成燕尾式,燕尾夾角約90度(大片壓小片,大片放背後,小片在胸前)放在肩上,燕尾夾角對准頸部,燕尾底邊兩角包繞上臂上部並打結,再拉緊兩燕尾角,分別經胸、背部,拉到對側腋下打結。
7.雙肩包紮:
使兩燕尾角等大,燕尾夾角約120度,夾角朝上對准頸後正中,燕尾披在雙肩上,兩燕尾角過肩由前往後包肩到腋下與燕尾底邊相遇打結。
8.胸(背)部包紮:把燕尾巾放在胸前,夾角約100度對准胸骨上凹,兩燕尾角過肩於背後,再將燕尾底邊角系帶,圍胸在背後相遇時打結。然後將一燕尾角系帶並拉緊繞橫帶後上提,與另一燕尾角打結。
背部包紮時,把燕尾巾調換到背部即可。
9.側胸包紮:將三角巾蓋在傷側,頂角繞過傷側肩到背部,底邊圍胸到背後,兩底邊角相遇打結,再與頂角相遇打結。
背部包紮法與此法相同。
10.腹部包紮:把三角巾疊成燕尾式,夾角約60度朝下對准外側褲線,大片在前壓向後面的小片,並蓋於腹部,底邊圍腰相遇時打結,兩燕尾角包繞大腿根打結。
發現腹部有內臟脫出時,不要馬上送回腹腔,以免引起腹腔感染,可將脫出的內臟先用急救包或大塊敷料覆蓋,然後用飯碗、茶缸等扣住,再用三角巾包紮。把三角巾頂角向下橫放在腹部,底邊齊腰,兩底角圍繞到腰後作結。頂角由兩腿間拉向後面和另兩端作結。
11.單側臀部包紮:將燕尾巾的夾角約60度朝上,蓋傷側臀部的後片要大於並壓著向前的小片,兩角分別過腹腰部到對側打結,兩底邊角包繞傷側大腿根打結。
12.四肢包紮:①上肢包紮:把三角巾一底角打結後套在傷手上,另一底角過傷肩背後拉到對側肩的後上方,頂角朝上,由外向里依次包繞傷肢,然後再將前臂屈至胸前,兩底角相遇打結。
②小腿、腳包紮:將足趾朝向底邊,把足放在近一底角側,提起頂角與另一底角包繞小腿打結,再將足下底角折到足背。繞腳腕打結固定。
③膝、肘部帶式包紮:根據傷情將三角巾折疊成適當寬度的帶狀,將帶的中段斜放於傷部,兩端分別壓住上下兩邊,包繞肢體一周打結。
④手、足部包紮:手(足)指朝向三角巾的頂角,將手(足)掌平放於三角巾的中央,底邊橫放於腕部或踝部,將頂角折回,蓋於手(足)背,兩底角分別圍繞到手(足)背側交叉,再在腕部或踝部圍繞一周後,在手(足)背側作結,頂角折回用別針固定。
13.懸臂帶:①大懸臂帶:將三角巾一底角放於健側胸部過肩於背後,底邊和身體平行,頂角對著受傷的肘部,傷臂彎屈成直角放在三角巾中部,另一底角包繞傷臂反折越過傷側肩部,兩底角在頸後作結,頂角向肘前反折,用別針固定,將前臂懸吊於胸前。
主要用於前臂傷或前臂骨折及肘關節傷。肱骨骨折禁止使用此方法。
②小懸臂帶:將三角巾折疊成適當寬頻狀,中央放在傷側前臂的下三分之一(手腕)處,兩底角分別經健側和傷側肩上在頸後打結,將前臂懸吊於胸前。
主要用於鎖骨和肱骨骨折、上臂損傷、肩關節損傷。
⑺ 簡述急救包紮的動作規范
1. 頭部帽式包紮法:將三角巾的底邊向內折疊約兩指寬,干放在前額眉上,頂角向後拉蓋頭頂,將兩底邊沿兩耳上方往後干拉至枕部下方,左右交又壓住頂角繞至前額打結固定(見圖18)。
2. 頭、耳部風帽式包紮法:將三角巾頂角打一個結,置於前額中央,頭部套入風帽內,向下拉緊兩底角,再將底邊向外反扎2--3指寬的邊,左右交又包繞兜住下頜,繞至枕後打結固定(見圖
19 ) 。
3. 三角巾眼部包紮法: 包紮單眼時,將三角巾折疊成四指寬的帶狀,斜置於傷側眼部,從傷側耳下繞至枕後,經健側耳上拉至前額與另一端交叉反折繞頭一周,於健側耳上端才丁結固定,包紮雙眼時,將帶狀三角巾的中央置於枕部,兩底角分別經耳下拉向眼部,在鼻樑處左右交又各包一隻眼,成「8」字形經兩耳上方在枕部交又後繞至下領處打結固定。
4、三角巾胸部包紮法:將三角巾的頂角置於傷側肩上,兩底邊在胸前橫拉至背部打結固定,後再與頂角才丁結固定
5、三角巾下腹部包紮法:將三角巾頂角朝下,底邊橫放腹部,兩底角在腰後打結固定,頂角內兩腿間拉至腰後與底角打結固定
6、燕尾巾肩部包紮法:單肩包紮時,將三角巾折成約80度夾角的燕尾巾,夾角朝上,向後的一角壓住向前的角,放於傷側肩部,燕尾底邊繞上臂在腋前方打結固定,將燕尾兩角分別經胸、背部拉到對側腋下打結固定,包紮雙肩時,則將三角巾折疊成兩尾角等大的雙燕尾巾,夾角朝上,對准頸後正中,左右雙燕尾由前向後分別包繞肩部到腋下,在腋後結固定
7、三角巾手、足部包紮法:包紮膝、肘部時,將三角巾扎疊成比傷
口稍寬的帶狀,斜放傷邯,兩端壓住上下兩邊繞肢體一周,在肢體內側或內側打結固定,包紮手、足時,將三角巾底邊橫放在腕(踝)部,手掌(足底)向下放在三角巾中央,將頂角反折蓋住手(足)背,兩底角交又壓住頂角繞肢體一圈,反折頂角後打結固定
8、三角巾臀部包紮法:將三角巾頂角朝下放在傷側腰部,一底角包繞大腿)根部與頂角寸丁結,另一底角提起圍腰與底邊打結固定
9、綳帶手腕、胸、腹部環形包紮法:包紮手腕、胸、腹部等粗細大致相等的部位時,可將綳帶作環形重疊纏繞,每一環均將上一環的綳帶完全復蓋,為防止綳帶滑脫,可將第一圈綳帶斜置,環繞第二或第三圈時將斜出圈外的綳帶角反扎到圈內角重疊環繞固定
10、綳帶四肢螺旋包紮法:包紮四肢時,將綳帶作一定間隔的向上
或向下螺旋狀環繞肢體,每旋繞一圈將上一圈綳帶覆蓋1/3或2/3。此法常用於固定四肢夾板和敷料。
11、綳帶螺旋反折包紮法: 包紮粗細差別較大的前臂、小腿時,為防止綳帶滑脫,多用包紮較牢固的螺旋反折法,此法與螺旋包紮法子法基本相同,只是每圈必須反扎綳帶一次,反扎時用左手拇指按住反扎處,右手將綳帶反折向下拉緊繞纏肢體,但綳帶反扎處要注意避開傷口和骨突起處
⑻ 止血包紮方法
野外活動中,經常會遇到外傷,在體表形成傷口,有時合並血管、神經損傷,甚至骨折。嚴重外傷可合並顱腦、心肺、腹腔臟器損傷。
身體表面形成傷口後外界細菌、異物進入傷口,可引起感染。有血管損傷時出血多,能導致休克。因此,現場傷口處理很重要。
傷口處理的目的
1、防止傷口進一步污染,減少感染機會。
2、止血,防止出血過多,預防休克。
傷口的判斷
現場處理時,要仔細檢查傷口,注意判斷傷口的位置、大小,污染程度,血管、神經、肌肉、肌腱損傷及骨折情況。也要判斷是否有顱腦及胸腹損傷。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判斷有無休克。要根據不同的傷口做不同的處理。
傷口的處理
1、一般傷口處理
一般傷口較淺,不伴血管神經損傷,容易止血。現場有條件時,有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後,傷口周圍皮膚用75%酒精消毒(注意不要讓酒精進入傷口)。然後用無菌敷料包紮。如現場無條件,可用潔凈布料、毛巾、衣物等壓迫傷口,速轉送到醫院進行清創、縫合術。
2、頭部受傷
頭部受傷了怎麼辦?頭皮血運豐富、出血較多,常伴有顱骨骨折和顱腦損傷。頭部傷口要盡快用無菌敷料或潔凈布料壓迫止血,出血較多時用手按壓約15分鍾可達止血目的。頭部傷口包紮較困難,可用三角巾、尼龍網套等固定敷料。
3、手指傷口
手指最常見的是刀割傷,傷口較齊。受傷後用創口貼直接包紮,能起到止血消炎作用。創口貼纏繞不要太緊,過緊壓迫手指靜脈反而不易止血。
手指外傷常合並肌腱斷裂。手指有傷口時都要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和治療。要肌注破傷風抗毒素預防破傷風,同時進行清創縫合術。
手指切割傷有時造成指端缺損、出血不易止住。要立即用無菌敷料壓迫傷口,同時用手掐住手指兩側,能達到良好止血目的。然後到醫院進行殘端修整術。
4、伴有大血管損傷的傷口
嚴重創傷造成大血管斷裂,出血多,易造成出血性休克。因此,有效地止血是爭取搶救時間、挽救傷員生命的重要措施。
伴有大血管損傷的傷口較深,出血多,傷口遠端脈搏搏動消失,肢體遠端蒼白、發涼,傷口內可見血管斷端噴血,肌肉斷裂外露。
有時判斷是否有大血管損傷較困難。現場急救時遇有出血多的傷口先按血管損傷處理,待轉送醫院後進一步檢查治療。
止血
止血是防止休克,挽救傷員生命的重要措施。有效地止血能贏得將傷員轉送到醫院進行搶救的寶貴時間。
止血方法:
1、傷口壓迫止血
多數傷口通過紗布或其他可利用的物品(如毛巾、手絹、潔凈的衣物等)壓迫到傷口上可達到止血目的。
操作要點:紗布厚度要夠,覆蓋面積要超過傷口,加壓包紮。
2、指壓止血
用手指壓在動脈上阻斷動脈血運能有效達到止血目的。指壓止血法用於出血量大,有血管損傷的傷員。
操作要點:准確掌握動脈壓迫點,壓迫力度要適中,壓迫10~15分鍾。
常用指壓止血部位:
鎖骨下動脈壓迫點
在鎖骨上緣中點用拇指將動脈向下壓迫,用於上肢大出血傷口止血。
肱動脈壓迫點
肱動脈在上臂中段內側,位置較深,在肘窩位置表淺。傷口在肘部壓迫上臂中段肱動脈。
前臂及手出血時在肘窩處摸到肱動脈搏動後用拇指按壓可達良好止血目的。
橈、尺動脈壓迫點
橈、尺動脈在腕部掌面兩側。腕及手出血時,要同時按橈、尺兩條動脈方可止血。
手指動脈壓迫點
指端出血時用拇指和食指壓迫手指兩側的血管即可止血。
股動脈壓迫點
在腹股溝韌帶中點偏內能摸到股動脈強大搏動。用雙拇指向外上壓迫,用於下肢大出血。
脛後動脈及足背動脈壓迫點
在內踝後側(脛後動脈)及足背第1、2趾間同時壓迫,用於足部出血。
3、填寒止血
傷口大時往往存在大的空隙,這時要用紗布將空隙填塞壓實,方能達到良好止血目的。放置紗布范圍要大,超出傷口5~10公分,這樣才能有效止血。紗布放好後用綳帶加壓包紮。
現場如無紗布,可用三角巾、毛巾、衣物等可利用的物品代替。
4、止血帶止血
有大血管損傷,出血量多時要用止血帶止血。止血帶要壓住動脈才可止血,但壓力不可過大,否則不利於傷口凝血作用的形成。不能用電線、尼龍繩等無彈性的繩索代替。並且每隔1小時要放鬆5分鍾。放鬆期間要用指壓法壓迫大血管以減少出血。
包紮
快速、准確地包紮可以起到快速止血、保護傷口、防止污染的作用,有利於轉送和進一步治療。
1.綳帶包紮
手臂、小腿等部位用一般的反轉纏繞包紮法,頭部用反回包紮法,手腳用八字包紮法。
2.三角巾包紮
三角巾可以包紮身體的許多部位,用頭頂帽式、風帽式、面具式包紮頭部。折成條狀包紮眼部與膝部。折成燕尾式包紮雙肩與胸背臀部。
3.尼龍網套包紮
尼龍網套有良好的彈性,使用方便。頭部及手指不易用綳帶包紮的部位可用尼龍網套。
4.自粘貼包紮
自粘貼敷料自帶粘性,透氣性好,還有止血、消炎作用,使用方便。用於表淺傷口包紮。
⑼ 三角巾包紮法
三角巾包紮法是一種包紮的方法,可用於手部、足部包紮,還可對腳挫傷進行包紮固定,對不便上綳帶的傷口進行包紮和止血。
操作方法:
1、普通頭部包紮
先將三角巾底邊折亞,把三角巾底邊放於前傾拉到腦後,相交後先打一半結,再繞至前額打結。
2、頭頂帽式包紮
將三角巾頂角和底邊中央各打一結成風帽狀。頂角放於額前,底邊結放在後腦勺下方,包住頭部,兩角往面部拉緊向外反折包繞下領。
3、普通面部包紮
將三角巾頂角打一結,適當位置剪孔(眼、鼻處)。打結處放於頭頂處,三角巾罩於面部,剪孔處正好露出眼、鼻;三角巾左右兩角拉到頸後在前面打結。
4、肩部包紮
三角巾折盛成燕尾式,燕尾夾角約900,大片在後壓小片,放於肩上。燕尾夾角對准側頸部。燕尾底邊兩角包繞上肩上部並打結。拉緊兩燕尾角,分別經胸、背部至對側腋下打結。
5、胸部包紮
將三角巾頂角向上,貼於局部,如系左胸受傷,頂角放在右肩上,底邊扯到背後在後面打結:再將左角拉到肩部與頂角打結:背部包紮與胸部包紮相同,位,相反,結打於胸部。
6.腹部包紮
三角巾底邊向上,頂角向下橫放在腹部。兩底角圍繞到腰部後打結。頂角由兩腌間拉向後面與兩底角連接處打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