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人工平菇快速系袋口的方法圖片

人工平菇快速系袋口的方法圖片

發布時間:2022-06-06 06:42:26

㈠ 平菇菌袋怎樣碼才透氣而且不容易倒

堆積碼放,但是碼放的層數不要超過4層,否則會容易栽培袋變形的。各層之間必須有木板隔開,放一層再用木板隔一層,使之架空,不能夠直接壓在下面的栽培袋上面。
平菇發菌常見問題
一、菌絲不發菌,不吃料
1、發生原因
培養料變質,孳生大量雜菌;培養料含水量過高或過低;菌種老化,生活力弱;菌種用量過少;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加石灰過量,pH值偏高。
2、解決辦法
使用新鮮無霉變的原料,應用前應在陽光下曬1-2天,生料生產的要堆積發酵2-3天,熟料生產的要嚴格滅菌;配料時可在培養料中參加一些殺菌劑以克制雜菌生長,常用的有多菌靈,應用濃度節制在0.10%-0.15%;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0%-65%,以手緊握料指縫間有水珠不滴下為度;選擇健壯、種性純、菌齡適宜的菌種(菌齡30—35天);適當加大播種量以培養料乾重的12%-15%為宜;發菌期間棚溫保持在20℃左右,料溫25℃左右為宜,溫度寧可稍低些,切勿過高,嚴防燒菌;在配製培養料時,嚴格掌握控制石灰或過磷酸鈣的用量,尤其氣溫較低時添加量不宜超過1%,pH值7—8為宜。
二、平菇菌塊不萌發
平菇接種後菌塊出現不長雜菌也不萌發、菌絲變黃枯萎等現象,應及早採取措施預防。
1、主要原因
一是菌種老化,生活力弱;二是接種時菌塊被酒精燈火焰或接種工具燙傷;三是遇高溫天氣菌種受高溫傷害出現燒菌;四是原料處理不當,沒有平曬,由各種微生物產生的有害化學毒素存在於培養基中;五是裝瓶或裝袋後沒有及時滅菌,培養料發酸或發臭,產生大量的抑菌物質;六是石灰加入過量,使培養基鹼性過高;七是原料中松杉柏木屑較多,芳香油等抑菌物質含量高;八是培養料中加入過多的尿素等化學肥料,使培養料中氨氣太重,抑制了菌種的萌發。
2、預防措施
使用適齡菌種,菌齡在20~25天菌絲活動力較旺。高溫天氣安排在早晨或夜間接種,培養室加強通風降溫或適當推遲培育時間,避免高溫傷害。接種時避免燙傷菌絲。配料時適當增加石膏的用量,裝瓶裝袋後及時滅菌。石灰用量不能過大,一般為2%左右。選用曬干無霉爛的原料,混有松杉柏木屑的原料應自然堆放6個月以上,經日曬雨淋除去芳香油類抑菌物質。根據所選材料加入適量化學肥料,尿素添加量不超過0.1%。
三、培養料酸臭
1、發生原因
培養料陳舊,帶有大量雜菌;發菌期間遇高溫未及時散熱降溫,細菌大量繁殖,料發酵變酸,腐敗變臭;料中水分過多,空氣不足,厭氧發酵導致料腐爛發臭。堆溫過高,菌絲生長不良,雜菌趁機大批繁殖;拌料時加入了過多的尿素產生了游離氨氣。
2、解決辦法
陳舊的棉子殼或代料在配料前應在太陽下暴曬2-3天,並在拌料時加入0.1-0.2%多菌靈;如備料時發現培養料有酸臭味,要將料倒出,攤開晾曬後添加適量新料再繼續進行發酵,重新裝袋接種;拌料時應控制用水;已污染的料應及時挖除,用2%明礬水拌勻除臭;如料已腐爛變黑,只能廢棄作為肥料用。
四、菌絲萎縮
1、發生原因
料袋堆垛太高,發酵時未及時倒垛散熱,料溫升高達35℃以上燒壞菌絲;料袋大,裝料多,溫度過高通風不良;料過濕裝得太實,透氣不好,菌絲缺氧也會出現菌絲萎縮現象。
2、解決辦法
改善發菌場地環境,注意通風降溫;料袋堆垛發菌,氣溫高時,堆放2—4層,呈「井」字形交叉排放,便於散熱;料袋發酵放熱期間及時倒垛散熱;拌料時掌握好料水比,裝袋時做到松緊適宜;裝袋選用的薄膜筒寬度不應超過25厘米,避免裝料過多發酵溫度過高。
五、袋壁布滿豆渣樣菌苔
1、發生原因
培養料含水量大,透氣性差,引發酵母菌大量孳生,在袋膜上大量聚積,料內出現發酵酸味。
2、解決辦法
用直徑1厘米削尖的圓木棍在料袋兩頭往中間扎孔2—3個,深5—8厘米,以通氣補氧,不久,袋內壁附著的酵母菌苔會逐漸自行消退,平菇菌絲就會繼續生長。
六、黴菌污染
平菇上的雜菌綠霉、木霉、毛霉、青黴、麴黴等,生產中感染最多的是綠霉。雜菌感染後,與平菇菌絲爭奪養分,輕則造成減產,重則造成絕收。因此,在實際生產中,必須從原料准備到菇棚處理的各個環節都要嚴格消毒滅菌,減少雜菌感染的機會。
1、發生原因
培養料或菌種本身帶菌;發菌場地衛生差或老菇房沒有徹底消毒;菇棚高溫高濕不通風。
2、解決辦法
選用新鮮、無霉變、經暴曬的培養料,發酵要徹底;避開高溫期播種,加強通風,防止潮濕悶熱;選用優質、抗霉,吃料快的菌種;黴菌污染發現早,面積小時,可用pH值10以上的石灰水注入被污染的培養料,同時搬離發菌場,單獨發菌管理。對污染嚴重的則清除出場,挖坑深埋處理。
(1)選用新鮮無霉變的原料,拌料前曝曬2—3 天。
(2)選用抗病、高產、無雜菌污染的菌種,加大菌種用量,將菌種用量加大到30%。
(3)拌料時使石灰用量加大到5%,加入0.1—0.2% 多菌靈,或0.5%--1%鹽。
(4)採用熟料或高溫發酵料栽培。
發酵時間的長短及翻堆次數,要根據氣溫靈活掌握,高溫季節每2天翻堆1次,發酵6—7天,低溫季節每3天翻堆1次,發酵8—10天,如用隔年的陳料,應縮短堆制發酵時間,比如用隔年陳棉皮為原料(配方88%棉皮+10%麩子+1%石膏+1%蔗糖)堆積發酵3天最好,料溫高,則各類高溫微生物的活動增強,用這種發酵料栽培平菇出菇早,產量高,如發酵時間超過5—7天,料溫降低,放線菌隨溫度降低數量依次遞減,而某些黴菌活動增強,用這種發酵過頭的培養料,平菇菌絲生長緩慢,產量下降。
翻堆時要注意堆表皮125px的料,堆中心料與中間料位置互換,使所有培養料都在堆制中達到60—70度高溫,達到徹底殺菌的目的。發酵時間,翻堆次數要靈活掌握,以最終發酵好的培養料手握柔軟有彈性,有發酵香味,沒有刺鼻臭味,能看見少量白色放線菌絲為好。
(5)控制培養料含水量在60—70%為宜,避免過濕發菌。
發酵好的料,及時裝袋,裝袋時檢查培養料的含水量,以60—70%為好。過干加石灰水,過濕,可加入適量生石灰進行調整。裝好袋發菌時,掌握空氣相對濕度60%—70%,要在通風良好,空氣偏乾的環境發菌。當地可以露天發菌,也可在閑置屋裡或棚內發菌,但是一定要注意通風,尤其是在棚內發菌可先不蓋棚膜,以避免空氣相對濕度過大。
(6)袋兩端打孔增氧,通風透氣。
(7)發菌期袋溫應控制在20—25度,最高不能超過28度,發菌一般需20—30天,在此期間,隨時注意觀查料溫,通過倒堆,控制袋溫在20—25度,避免出現30度以上的高溫引起燒菌或燒料。
(8)保持環境衛生。菇棚使用前必須清除殘留的培養料,垃圾等污染源,並用10%的石灰水塗刷牆、棚頂及地面,或用2—3%的甲醛液噴霧,或每立方米空間用5克硫磺薰蒸,同時,噴0.4%DDV或0.2%的樂果殺滅害蟲。進料前,棚內地面和牆上都要撒上生石灰面。
七、發菌後期吃料緩慢,遲遲長不滿袋
1、發生原因
裝料過緊或菌袋兩端扎口過緊,料中氧氣不足或料發酵產生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積累過多,抑制了菌絲生長;遇低溫天氣,積溫不夠。
2、解決辦法
裝袋應松緊適宜,扎口不宜過緊,或用針在接種部位扎些通氣孔;遇低溫,應採取保溫措施,減少通風換氣次數。
八、軟袋
一般袋料表面長有菌絲,但袋內菌絲少,且稀疏不緊密,菌袋軟而無彈性。
1、發生原因 菌種退化或老化,生活力減弱;高溫傷害了菌種;添加氮過多,料內細菌大量繁殖,抑制菌絲生長;培養料含水量大,氧氣不足,影響菌絲向料內生長。
2、解決辦法 使用健壯、優質的菌種;適溫接種,防高溫傷菌;培養料添加的氮素營養適量,切勿過多;發生軟袋時,降低發菌溫度,袋壁刺孔排濕透氣,適當延長發菌時間,讓菌絲往料內長足發透。
九、菌絲未滿袋就出菇
1、發生原因
菌種用量過大;菌種太老,老菌塊提前進入生殖生長,未等菌絲完全發滿就出菇;發菌場地光線過強,低溫或晝夜溫差過大刺激出菇;袋口松開過早;在菌袋中部產生該現象是由於裝料不緊,留有空隙加之見光,就會產生子實體。
2、解決辦法
控制菌種用量在12%-15%;選用菌齡適宜菌種;注意避光和夜間保溫,改善發菌環境,在接種後25-30天內盡量少見光;待菌絲發滿後再打開袋口;裝袋時利用木棒壓緊。

㈡ 袋裝平菇種植技術

  1. 平菇培養料來源很多,如棉子殼、鋸木屑、稻草、樹葉,及其它農作物及蔬菜莖稈等都可用來栽培平菇,通常以棉子殼和稻草為栽培平菇的主料。

  2. 拌料方法——培養料按配方稱好原料及葯品後,置於一干凈房內或空地上,按乾料水為1:1.3~1.8加水,用釘鈀或鐵鏟充分拌勻。拌好後的培養料用手捏緊,若指縫間有水滲出但又不滴時,說明水分含量適宜。

  3. 滅菌:塑料袋用寬為22~25厘米低壓聚乙烯筒膜,裁成長約40~50厘米的塑料筒,將配製好的培養料裝入塑料筒內,將料袋放入大土蒸鍋中蒸煮消毒,多袋並放,等上大氣後(100℃)維持8~10小時。

  4. 接菌絲:接種時,用鑷子從瓶內夾取菌種,直接接入袋內,每個口內接入蠶豆大小的菌種3塊,接種用的鑷子等工具要預先消毒,可用肥皂水洗,酒精抹或高錳酸鉀液抹均可,接種動作要快,接種時不要說話,菌種應選健壯、菌齡短、無雜菌感染的好種,從各個環節防止雜菌侵入。

  5. 菌絲保護:接種後,將料袋置於干凈通風的房裡堆置發菌,冬季和早春可大堆堆放,雙行排列,堆高1米左右,上蓋薄膜、草簾等保溫材料,秋季和春末只能單行排列,以三至四層為宜。

  6. 管理保護:菌絲長滿袋後,就要及時移入出菇室,將菌袋單行排列,同以5~7層為好,行與行之間留70~80厘米寬的距離,要求每日通風換氣1~2小時,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通過地面澆水及向袋上、空氣噴霧,提高空氣濕度

㈢ 平菇裝袋要怎樣做呢

將原輔料混合攪拌均勻,邊撲邊加水,使料濕度達60%左右, 堆成高1米的長方形堆堆積發酵,誘發雜菌。當料堆全部腐熟以 後,組織人工裝袋,裝袋盡量用裝袋機,要求袋要裝緊裝實,栽培袋 選用(25X45X0. 003)厘米的聚乙烯塑袋,菌袋裝好後一端用包裝 帶扎緊。

㈣ 平菇菌包怎麼開口

平菇菌袋開口方法很多。圓形口,一字型口都可以。

㈤ 平菇的種植



六、平菇發酵栽培菌袋製作

棉籽殼和玉米芯均可採用發酵料栽培,播期必須掌握秋季8—11月進行,最佳黃金播種期為秋季9—10月,其餘時間我們不提倡播種,否則,播種成功率會大大降低。

生產配方:

①棉籽殼100公斤,復合肥1公斤,石灰粉2公斤,多菌靈0.2%

②棉籽殼1000公斤,菇大壯5—6袋,復合肥10公斤,石灰粉20公斤,多菌靈0.2%

③玉米芯85公斤、麩皮10公斤,玉米面5公斤,尿素0.2公斤,復合肥1公斤,石灰3公斤,多菌靈0.2%

④玉米芯850公斤,麩皮100公斤,玉米面50公斤,菇大壯5—6袋,尿素2公斤,復合肥10公斤,石灰30公斤,多菌靈0.2%

⑴發酵處理 先將輔料混勻加入棉籽殼或玉米芯中,再用清水調濕,不易吸濕的原料,如復合肥,應事先單獨浸泡或壓成粉狀加入,培養料經調濕拌勻後,便可建堆。

料堆一般建成1.2—1.5米、高0.8—1.2米、長度不限的長堆,每個料堆的容量不低於250公斤乾料,最好能達到5000公斤左右或更多一些,建堆時,料堆四周要輕輕拍實,堆邊呈牆式垂直狀,或略有傾斜,以不蹋料為准,堆頂拱起呈龜背形,料堆建好後,用直徑5cm的木棒先在料堆頂部垂直向下打1—2行透氣孔,再在料堆兩側的中部和下部各橫向斜打1行透氣孔,間距30cm左右,孔道深度要分別到達料堆底部和料堆中心部位,隨後在料堆中插入長柄溫度計,再用草簾、麻包、蛇皮帶等能透氣的覆蓋物將料堆覆蓋好。

料堆覆蓋後,根據氣溫高低,約2—3天,在表層25cm左右深處,料溫升到55——60℃時,開始計時,維持8——12小時後,進行第一次翻推,翻推要領是,把料堆外層(乾燥冷卻層)培養料與內層(好氣層發酵層)和底層(厭氣發酵層)的培養料互換位置,翻堆後,重新建堆,打氣孔和覆蓋的要求,與初建堆時基本相同,當料堆溫度再次升到55——60℃時,仍保持8——12小時後,進行第二次翻堆,並重新建好料堆。平菇培養料堆積發酵,一般需要翻堆3次,堆期依氣溫不同約5——7天,當培養料色澤均勻轉深,質地變得柔軟,料內出現較多白色防線菌、聞不到氨、臭、酸味時,便可拆堆終止發酵。拆堆後,等料溫降到30℃左右時,就可裝袋播種。

⑵發酵過程注意事項:①氣溫對發酵過程的影響很大,當氣溫在20℃以上時最有利於發酵,若氣溫低,發酵時間要延長,應特別注意保溫。②培養料的含水量對發酵過程和質量有很大影響,當水分高於70%以上,培養料會發粘發臭或腐敗變酸,料溫上升緩慢;當水分低於50%時,會出現燒堆的「冒煙現象」。出現以上情況時,要馬上散退調節水分後再重新建堆。③培養料發酵期間,不要讓太陽直射和雨淋。④堆的形狀大小也影響發酵過程,一般堆積發酵一堆不能少於250千克培養料。堆的形狀以梯形長堆為好。料多時增加堆的長度,這樣建堆可以保持堆內外差別小,發酵比較均勻。

⑶調整發酵料的水份 將發酵前的水份掌握在培養料有水滲出且有3—4滴為宜,因發酵過程中水份自然減少,發酵後裝袋的水份應掌握在用手緊握培養料手指間有水印、但無水滲出為宜。注意,在裝袋前調整水份含水量時,要以「寧干勿濕」為原則。

⑷裝袋接種 裝袋接種方法同半生料栽培完全一樣,不需任何滅菌消毒,採取就地露天開放接種。

三層菌種播種法:如果老場地雜菌基數較多或遲於10月底播種,可採用微孔通氣三層軍種播種法,用這種方法袋栽發菌速度快,比兩層菌種方法快10—12天,減少了雜菌污染機會。但有兩個缺點:一是出菇期洞眼內會出小菇,給管理造成麻煩,二是不利於補水,因補水後滯留在袋底的水會從洞眼流出,對整個產菇期的產量將有影響。具體微孔通氣方法為:裝料時,在袋中間多放一層菌種,除兩頭放菌種、打洞眼均按常規外,還要在中間菌種層上用細針沿一圈菌種部位均勻刺10—12個小孔,另外在料袋堆發菌時,要成井字形放,即使是低溫,也不能採用「袋靠袋」碼堆發菌。否則,袋與袋之間會堵住針眼,影響中間層菌種透氣或造成菌種缺氧死亡,嚴重的還會造成菌袋生綠霉。
3、品種的合理選擇

以華東地區為例,夏季出菇品種應選擇高溫型品種,早秋及春季出菇品種應選擇廣溫偏高型菌株,秋冬出菇應選擇廣溫偏低型菌株。

4、菌種的准備

平菇的菌種分為母種、原種和栽培種,母種菌齡為7—8天,棉籽殼原種菌齡為25—30天,棉籽殼栽培種菌齡為20—25天,料袋播種後從播種至出菇為30—35天,出菇周期(即從頭潮—尾潮)約為3—6個月。因此,在栽培之前,菇農應推算時間掌握時機,適時制種。

5、菌袋規格的選擇

熟料菌袋製作工序較為復雜,搬動次數多,袋膜被損壞的可能性極大,此外,培養料經高溫熟化後極易染菌,所以,袋膜要有一定的厚度,通常低壓聚乙烯袋膜厚度一選擇3絲左右為宜,筒膜過厚,既不經濟,也無必要;如果過薄,容易造成破損,致使污染率上升。筒袋寬度和長度的選擇取決於季節,一般夏季、早秋應選用寬20—22cm×長40cm×厚3絲為宜,以防止料袋大、積溫高、難出菇。中秋及晚秋選用22—25cm×45cm×3絲為適宜,料袋大,營養足,出菇期長。

6、熟料栽培配方:

①棉籽殼100公斤、復合肥1公斤、石灰3公斤、多菌靈0.2%

②棉籽殼95公斤、麩皮或玉米面任一種5公斤、復合肥10公斤、石灰3公斤、多菌靈0.2%

③棉籽殼1000公斤、菇大壯5—6袋、復合肥10公斤、石灰30公斤、多菌靈0.2%

④玉米芯85公斤、麩皮10公斤、玉米面5公斤、菇大壯5—6袋、復合肥1公斤、石灰3公斤、多菌靈0.2%

⑤玉米芯85公斤、木屑400公斤、麩皮150公斤、玉米面50公斤、菇大壯5—6袋、復合肥10公斤、石灰20公斤、多菌靈0.2%

⑥棉籽殼45公斤、木屑45公斤、麩皮12公斤、復合肥1公斤、石灰2公斤、多菌靈0.2%

⑦玉米芯400公斤、木屑400公斤、麩皮150公斤、玉米面50公斤、菇大壯5—6袋、復合肥10公斤、石灰20公斤、多菌靈0.2%

以上配方中,多菌靈用量為0.2%,是指1000公斤乾料加入2公斤多菌靈,如場地污染嚴重的也可用0.1%的克霉靈或克霉增產靈替代多菌靈,防霉效果更好。

有人要問,既然熟料栽培,為什麼還要加入多菌靈或克霉增產靈?因為多菌靈遇高溫不會分解,菌絲發菌過程中,會抑制雜菌的滋生,加入多菌靈對提高料袋發菌成品率大有好處。

在熟料栽培中,可能會產生各種雜菌的污染料袋(利用半生料和發酵料袋培時也會產生),我們認為只要沒有出菇,即使是綠霉污染袋,也可進行再利用。最關鍵一條,是要把污染袋料及時倒出曬干,貯藏起來備用。經試驗,用壞料再進行熟料栽培,生產出來的平菇質量及產量均比用好料下降20—30%。壞料利用配方為:

④半生料或發酵料產生的壞料(玉米芯或棉籽殼)97公斤、麩皮或玉米面3公斤、石灰1公斤

⑤熟料產生的壞料(玉米芯或棉籽殼)93公斤、麩皮或玉米面7公斤

7、拌料

按照選定的培養基配方比例,稱取原料和清水,因為玉米芯或棉籽殼較難吸水,開始拌料時,水分適當大一些,混合攪拌,先把堆成「山」形的乾料從尖端中間挖向四周,使其形成凹陷形,再把清水導入凹陷處,用鋤頭或杴把凹陷處逐步向四周擴大,使水分逐漸滲透,當水份被干物質吸收後,把鋪平的料用杴重新整成「山」形料堆,並再次將料堆挖開,按此法反復攪拌3—4次,然後把拌勻的料打成堆,仿照半生料栽培培養料的處理進行堆悶12—18小時。堆悶二個好處,一是利用發酵熱使培養料熟化並得到軟化,二是使料中水份吸均勻,並將多餘水份自然流入地面,有條件的可用拌料機進行拌料,可大大提高工效和拌料質量。

考慮到高溫滅菌要消耗培養料中的一部分水份,裝袋前的水份控制要比半生料或發酵料栽培料的水份偏多一點,即手握培養料有水滲出但不下滴為宜。

8、裝袋

先打開一端袋口,向筒內裝料,裝料松緊度要達到手按料袋有彈性,當料袋至距袋口7—9cm時,將料表面壓平,把袋口薄膜稍微收攏後,用線繩扎緊,有條件者可用裝袋機操作,不僅效益高,而且裝料松緊一致、均勻。裝好後,可直接進行常壓鍋滅菌。為防止培養料變酸和變質,裝好的料袋應及時進行高溫滅菌,常壓蒸汽滅菌時,溫度上升速度宜快,最好在4—5小時內使灶內溫度達到100℃,並保持此溫度13—15小時,然後停止加熱,再利用余熱悶閉8小時再出鍋,當出鍋後的料袋溫度降到28—30℃時,應及時接入菌種。

9、平菇熟料袋栽開放式接種

平菇熟料袋栽接種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將菌種接入袋口,繫上套環,另一種是將菌種接入袋口,然後用線繩直接扎口。用線繩直接扎口以往做法是不扎緊袋口,留一些空隙透氣,但最大弊病是菌絲發菌過程中易遭蟲害。現在我們要求如用線繩扎口法,應該每個袋口都要扎緊,扎口後,還要在袋兩頭菌種塊部位用細針各刺4—6個眼。注意:①選用家用針或縫紉機針刺孔,刺孔位置不要偏離菌種部位,以免引起雜菌污染。②凡接種的袋口都要刺眼,不能漏掉,萬一漏掉在後天觀察中要及時補刺。袋一頭刺眼的菌絲長速快、旺盛、而另一頭因沒有刺眼,袋頭種塊只萌發而不吃料生長。

因熟料栽培勞動強度大,如果每個菌袋都用接種箱接種,其花工量太大,菇農不願接受,但敞開接種又怕污染,有個別用戶在老場地連續種植,敞開接種其污染率已超過20%,即接種100袋,就有20袋雜菌污染。本所通過多年研究,總結出一下五種方法對接種成品的影響。

⑴完全開放式操作

不需任何消毒滅菌,在大棚內直接完全開放式接種,經試驗,在新場地接種料袋成功率93%,在老場地接種料袋成功率只有82%,如在三年以上老場地或環境衛生較差的地方開放接種,即使加大播種量,接種成功率也只有75%。

⑵半開放式操作

接種前先准備干凈的室內,如菇農在外租地種菇,條件有限,可在大棚內用塑料薄膜隔一小間,待菌袋冷卻到25℃時,連同待接菌種及各種接種工具一起放進接種室,用氣霧消毒劑熏蒸一次,用量為每立方米2克,消毒1小時等煙霧散去後,操作者即進去敞開接種,如果接種室內再沒有一個緩沖間,在緩沖間內事先對操作者所穿的衣服一起進行熏蒸消毒,人進入接種室前換下衣服去接種接種成功率會大大提高。接

種時,先把菌種掰開蠶豆粒大小,然後,把菌袋口解開,用手抓半把菌種,放入袋口,再將袋口薄膜收攏,套上出菇套環,並將袋口薄膜多出部分翻卷套環內,用車胎皮圈固定套環,再用一層報紙封口,紮上皮圈。按此方法,在將另一端接上菌種,並封好袋口。接種時注意:盡量將菌種填滿套環口,因套環內透氣好,種塊3—4天既可萌發封面,雜菌污染機會極少。也可用線繩直接扎口法(前面已講過),經試驗象這樣用葯物熏蒸消毒後接種方法,即使在高溫高濕氣候條件下,設緩沖間的料袋成功率可達到97%,而不設緩沖間的料袋成功率只有94%。

⑶環保操作之一

還在以上環境,接種前不用葯劑消毒,直接在離子風接種(開機半小時後操作),三人在離子風前配合操作,成功率可達97%

⑷環保操作之二

還在以上環境,不用葯劑消毒、不使用離子風接種機,先用臭氧發生器對室內(包括緩沖間和接種室)消毒半小時,關機1小時後,操作者進入緩沖間換衣服後再進入接種室,經試驗,料袋成功率高達98%(如不設緩沖間,料袋成功率只有95%)。

⑸精細環保操作

對以上環境不要葯劑消毒,先打開臭氧發生器工作半小時,對緩沖間及接種室進行全方位殺菌,關機1小時後再在緩沖間換衣服後進入接種室,按常規接種,並在離子風接種前接種,三人配合操作,成功率100%。

八、平菇發菌期管理技術

半生料或發酵料或熟料菌袋接種後,應移入發菌場地排放,進行菌絲培養階段管理。

一熟料菌袋的菌絲培養

熟料菌袋發菌管理的技術關鍵是:合理排放堆碼菌袋,適時進行倒袋翻堆和通氣增氧,控制好發菌溫度和環境溫度等,熟料菌袋的料溫變幅較小,菌袋溫度的變化主要受環境溫度影響,為了能合理控制發菌溫度,菌袋的排放形式一定要受環境溫度影響,當氣溫在20—26℃時,菌袋可採用、井字型堆碼,堆高5—8層菌袋;當氣溫上升到28℃以上時,堆高要降到2—4層,同時要加強培養環境的通風換氣。盛夏季節,當氣溫超過30℃時,菌袋必須貼地單層平鋪散放,發菌場地要加強遮蔭,加大通風散熱的力度,必要時可潑灑涼水促使降溫,將料袋內部溫度嚴格控制在33℃以下。

正常情況下,採用堆積集中式發菌的菌袋,每7—10天要倒袋翻堆一次,若袋堆內溫度上升過快,則應及時提早倒袋翻堆,翻堆時,應調換上下內外菌袋的位置,以調節袋內溫度與袋料濕度,改善袋內水份分布狀況和袋間受壓透氣狀況,促進菌絲均衡生長。同時,可根據氣溫和料溫的變化趨勢,調整菌袋的排放密度和堆碼高度。熟料菌袋隨著菌絲不斷生長,菌袋溫度會隨之上升。因而,要特別加強對袋堆內層溫度的檢查。栽培者必須牢記,只要菌袋尚未培養成功、進入出菇管理,都要防止燒菌現象發生。

二半生料或發酵料菌袋的菌絲培養

菌袋培養的通風主要是通過打開大棚兩頭和支開大棚兩旁薄膜實現的,在發菌階段要確保空氣大通流,嚴禁關閉通風口,否則會造成大批菌袋燒菌而報廢,具體管理措施為:

⑴合理排放菌袋,嚴格控制料溫生料栽培料量多,接種量大,料內各種微生物繁殖活動聚積的發酵熱和平菇菌絲生長產生的生物熱,會促使料溫上升、菌袋發熱,這種特性,在菌袋處於低溫季節堆積發菌不加溫培養時,有很好的自身供熱式增溫效應,對平菇菌絲生長也有利,是生料袋栽優勢所在。但8—10月半生料栽培安全期內,特別是氣溫較高的8月份,這種增溫效應則很容易形成燒菌,所以合理排放菌袋,嚴格控制料溫,防止菌袋燒菌,是生料菌袋發菌管理的重點工作。與熟料菌袋相比,半生料菌袋比熟料菌袋產溫要高5℃左右,通常,在氣溫20℃左右時,菌袋可採用井字型排列,每墩可放4—5層,墩與墩間距20cm,當氣溫在25℃時,菌袋只能貼地單層散放或每墩不超過三層排放;當氣溫在30℃時,菌袋內溫度即達到35℃,除全部敞開大棚兩頭及大棚兩邊薄膜外,還要往棚頂薄膜內外及菌袋上升到38℃,菌絲全部停止生長,如果連續三天38℃高溫,大量鬼傘菌就相繼出現;當溫度上升到40℃時,灰白或淺白色平菇品種連續12小時,就會使菌絲燒死而報廢,而灰色或黑色平菇品種菌絲連續6小時就會死亡。由此看出,淺白色平菇菌絲耐高溫能力大於灰黑色品種,建議灰黑色或黑色品種如採用半生料或發酵料栽培投料時間不要過早。

⑵加強倒袋翻堆和儉雜工作 翻堆工作一方面可以控制料溫過高或袋料內過於悶濕而引起的污染率上升,另一方面能及早發現並檢出被浸染的菌袋,防止受害程度加重,半生料或發酵料菌袋的檢雜工作應貫穿整個發菌期,特別是發菌前期和中期尤為重要,一旦發現問題,應立即採取補救措施。主意要點:①接種後2—3天,經檢查,菌種未萌發,多屬於未打透氣孔,應立即補打洞眼。②接種後2—5天,菌種塊萌發,但不吃料,多屬於袋內溫度的問題,特別是菌種層周圍溫度太高,超過34℃,應立即降低培養溫度,採用單層散放,貼地發菌。③發菌中期,如發現袋中間有少許毛霉、黃麴黴,只要不是綠霉,都不要驚慌,這類菌袋經正常管理和培養後,平菇菌絲都能最終壓住或蓋沒污染區域,並能正常出菇。如發現個別菌袋水份偏大,多餘積水沉澱在袋底部,可將菌袋立放在地面上,讓水通過透氣透氣孔流出。④凡污染綠霉,已無法挽救的菌袋,則應及時清理出場地,倒出曬干貯藏,供以後熟料栽培二次再利用,以免污染生產環境或傳染給健康菌袋。

三發菌後期管理工作

無論是半生料菌袋或發酵料菌袋,還是熟料菌袋,發菌後期管理方法則基本相同,當菌絲長至料袋3/4時,即可進行摧蕾管理,菌袋排放仍按原來發菌階段方式,不要急於牆式碼堆,在氣溫較高季節,過早碼堆,料溫升高,不能滿足出菇條件,菌絲繁殖時間拉長,形成菌皮。菌皮過厚,不但造成培養料養份無效損耗,還會阻、礙菌絲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使出菇時間向後推遲20—30天。

氣溫較高季節摧蕾方法是:白天和晚上全部敞開大棚兩頭及中間旁薄膜,讓冷濕空氣直接襲擊菌袋,每天中午用井水向頂棚薄膜內外、棚內空間、地面噴一次,以減低袋溫,人工拉大溫差,促使菌蕾形成。通常,當菌絲長滿發透,手按菌袋硬挺結實,富有彈性,菌絲表面有淡黃色水珠分泌或出現團粒狀的原基時,即菌袋培養已達到生理成熟,等菌袋原基有70%出現(即100袋料筒有70袋現蕾時),即可就地牆式碼堆出菇。

如因品種選擇不對路或天氣反常氣溫高等原因,菌袋形成了很厚的菌皮,甚至菌皮上長了很多刺,生產者也不要著慌,這類料袋壞不了,但會推遲一個月等溫度較低時才出菇。總之,產生菌皮的料袋總產量和產菇效益都要下降,此時的管理方法是:應立即散放料袋,降低袋溫,用線繩扎口的栽培袋要用刀片按「| | |」形在袋兩頭菌皮上劃三道刀痕,刀縫長6cm左右、深1cm左右;套圈的栽培袋要揭開報紙,並將套環內老菌塊扒去。管理要點為,每天中午噴水一次,按照常規保濕、通風管理,等待現蕾。

九、平菇出菇期管理技術

一出菇前袋口處理

凡袋口採用套環報紙封面的熟料菌袋,應該封口紙完全除去;凡採用線繩扎口、微孔刺眼的熟料菌袋要在菌絲發滿後現蕾前,依品種不同而分別管理,是淺白色或灰白色白色菇種的要用筷子粗的鐵釘分別在兩頭打4個眼(因以前的刺眼太小,不利於發菇),以利洞眼內形成菇體,是灰色或黑色品種的,要解開扎口線,拉開袋頭,再繫上出菇套環;凡袋口採用打洞透氣發菌的半生料和發酵料菌袋,要依品種情況分別對待:①灰白或淺白色品種,可保持原狀態,讓其在透氣孔內自然形成原基。不打開袋口,既可保住料內水份,又因出菇集中、菇根干凈、商品價值高。②灰色或黑色品種,因好氣性強、菇腳粗,在透氣孔內菇蕾冒不出來,所以,袋料菌絲一經發好,在現原基前就將袋兩頭繫上出菇套環,不必蓋報紙。

二碼堆

在出菇場所堆前,地面上鋪一層塑料薄膜,防止菇體帶泥或有利於潔凈管理。以半地下大棚內碼堆為例,排袋時要按單行排放菌袋,一層一層的堆碼菌袋,每層7—9個菌袋,高放6—7個菌袋,袋與袋之間不要緊靠在一起,要相隔1cm,以透氣、散熱之用,夏季及早秋出菇還要在每層菌袋之間用二根竹竿隔開,以防袋層之間升溫燒袋,造成下潮菇遲遲不轉或細菌性病毒污染,這一點請菇農特別引起注意。為防止菌袋滑脫、菌牆倒塌,要充分利用牆體作依託,在底層靠走道的菌袋旁打安全樁。為了有利於出菇管理,出菇菌袋排放時還應該注意,生理成熟接近的菌袋要相對集中堆碼,防止菌牆出菇不齊。

三原基期管理

出菇菌袋排放完畢,首先使菇棚內具備適宜的環境條件,此時,菇場內不宜過暗,不能郁悶,要給予一定的散射光照,保持空氣新鮮,日常管理除了對菇場的地面、牆壁、棚頂和空間每天噴霧一次以加強環境濕度外,不必進行通風管理,菌袋兩頭繫上套環的因不蓋報紙菌絲會裸露在空氣中,所以管理上應保持較大的空氣濕度,除剛繫上套環時2天內不噴水外,以後每天都要將地面噴濕,還要對套環內菌絲以霧狀水噴霧保濕。

當袋口或套環內形成大量原基後,仍以保濕為主,原基體小嫩弱,對水份和風吹比較敏感,這時,管理的重點是:①切勿對原基噴水,否則造成大批菇蕾死亡。②不需通風換氣,具有適當CO2濃度的封閉管理能促進原基的發生,也可依此調節原基的發生密度,即通風過早,原基會大批死亡,通風過遲或濕度大,原基成活數目增多。原基成活率過高也不是好事,會給疏蕾管理帶來麻煩,一旦原基滿足了要求,就必須進入開放式管理,以保證氧氣的供應,否則會產生畸形菇。

四珊瑚期管理

進入珊瑚期後,應及時揭開棚兩邊通風口,讓空氣在日夜24小時內都要形成對流,注意:空氣對流量要隨珊瑚期到成菇期逐漸加大。如果進入珊瑚期後,讓不通風,或空氣不能形成對流,菇體將只長菌柄,不長蓋,形成金針菇類形。珊瑚期通風應緩慢進行,通風大小主要靠每個通風口的敞開度來調節的。珊瑚期因需氧量還較少,敞開通風口1/4即可,若風力太強,氣流過快,會造成小菇乾枯,濕度管理還是依照每天噴霧一次,如遇乾燥天氣,出菇部位也可噴霧,一掠而過,這對防止小菇乾枯和促進菌蓋、菌柄分化非常必要。

除抓好通風和濕度管理外,疏蕾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環,頸圈出菇,因出菇集中不需要疏蕾,半生料或發酵料袋栽兩頭因有透氣孔,每個洞眼都有可能形成菌蕾,這時,應在每袋兩頭各選1—2茁肥嫩的菇蕾,去除其它洞眼菇蕾(小菇蕾仍可在集市上出售),讓選留下的菇蕾集中生長,形成大菇、優質菇,如果不進行疏蕾,特別是頭潮菇,出菇太多,因互相爭奪營養,從而使菇形變小,畸形菇增多,商品價值也大大降價,菌蕾疏選工作一直持續到三潮菇結束。

套環出菇可不進行疏蕾管理,因出菇集中,可自然形成大菇,但有的菇農將套環直徑做得過大或管理時濕度過大,將套環內原基成活個數明顯增多,甚至成堆出現,這時也要進行疏蕾處理,即用刀割去套環下一半菇蕾,讓其上一半集中生長,否則,會造成大量長柄菇或喇叭菇。

五成形期管理

當幼菇菌蓋直徑長到1cm以上時,菇棚內的噴水次數要響應增加,並可直接向菇蓋上噴水,噴水量以濕潤菌蓋但不積水為標准,灰白或淺白色品種對積水還較適應,無異常反應,但灰黑色品種對積水就敏感,極易產生黃斑。菌蓋積水是菇體發病的主要原應,應盡量避免。噴水時間為上午10點和下午4時各1次,隨著菇體的發育長大,對氧氣和水份的要求也俱增,噴水量要由小到大,通風口敞開度也應由1/4到全部揭開,且要日夜通風。通風和噴水管理要機動靈活,雨天、霧天應加大通風量,少噴水,以促進菇體迅速發育;若遇到刮風天氣,要多噴水,保持濕度,並適當關閉或減小迎風的通風口,防止菇體失水過快、乾枯。另外,噴水後千萬不能關閉通風口,防止菇體吸水後缺氧,以至營養輸送受到阻礙,造成小菇發黃或成批死亡。特別注意:噴水後立即關閉通風口是造成黃菇、死菇禍手之一,應引起菇農重視。總之,整個長菇階段,棚內應有良好的濕度環境,要保持空氣新鮮,以防子實體發生病害。氣溫較高季節,由於袋層之間用竹竿隔開,出菇也快,大,還可有利於下潮菇快速發生。

當頭潮菇長至7—8分成熟時,便可採收,一般頭潮菇生長迅速,菇體幼嫩肥大,產量高,品質好。灰白或淺白菇頭潮菇轉化率可達50%左右,灰黑菇可達80%左右。

六採收

平菇成熟的標準是菌蓋邊緣由內卷轉向平展,此時,菇單叢重量達到最大值,生理成熟也最高,雖其蛋白質含量略低於初熟期,但菌蓋邊緣韌性較好,菌蓋損率不高,菌肉厚、大、肥嫩,商品外觀較理想,售價也高。平菇成熟後,要及時採收,採收過遲,菇體老熟,會大量散發孢子散落散落到其他小菇上,也會造成其它小菇未老先衰。採收時,袋栽洞眼出菇的,用手按住菇叢基部,輕輕旋鈕就可,採下來的菇柄短或無柄,大小適中,市場暢銷。若是袋栽套環出菇的,採下的菇因帶有基料還喲啊用利刀削去菇根。套環出的菇比洞眼出的菇菌柄要稍長,屬正常。採收後,應將袋口殘留菇根、死根等清除干凈,接著進入轉潮期管理。

㈥ 平菇種植最簡單方法

在網上購買現成的小菌包,現在很多商家推出了家用菌包,簡單易學號稱傻瓜式種菌。受到菌包後,拿出菌包,在菌包一端用刀子隔開封口,然後在封口劃開一個十字。把菌包置於陰涼處,每天早晚用水壺在封口那端噴水,保持菌包的濕潤,但噴水也不宜過多。根據當地的氣溫、濕度等環境影響,出菇的時間不經相同,大概在5-10天出菇,10-20天就可以收獲了。
一般的種植方法
1、種植時間:平菇多在春季、秋季、冬季進行栽培,在北方地區一般是從9月開始播種,一直播到第二年的2月底,夏季高溫季節雖然也能栽培種植,但是病蟲害比較嚴重,產量也比較低。
2、場所消毒:平菇種植的場所要處理好,應採取石灰水刷牆、生石灰撒地的方法來消毒,也可以使用硫磺熏蒸,通過消毒殺菌處理後,這樣才能更好的有利於平菇的生長。
3、准備原料:培育平菇的原料很多,比如玉米秸、玉米心、麥秸、稻草、野草、麩皮、木屑等,可用麥秸60%、玉米稈40%來配製,也可用野草50%、玉米心50%來配製。注意,如果使用玉米稈或玉米心,在使用前要用鍘刀切成豌豆大小的顆粒,不能使用發霉的秸稈,如果使用草料的話,要切成2-4厘米長的小段。
4、裝袋殺菌:將配製好的原料裝入袋子裡面,然後壓成菌棒放入蒸汽鍋中蒸汽消毒處理,放進密封的環境下,促使慢慢發酵。
5、接種菌絲:選擇合適的菌種,在天氣比較涼爽的時候,在無菌環境中接入菌絲。接種之後要加強養護管理,保持充足的散射光,向空中噴霧保持空氣濕度,注意通風換氣。

㈦ 平菇種植技術

平菇菌種的生產技術
菌種包括母種、原種、栽培種
一母種製作
配方① 馬鈴薯(去皮)200克,葡萄糖20克、瓊脂20克,水1000毫升。
配方② 小麥500克、蛋白腖2克、磷酸二氫鉀3克,硫酸鎂1.5克,維生素B13片,瓊脂20克,水1000毫升。
以上配方均適應平菇菌絲生長,現介紹配方②製作方法:選擇質量好的小麥500克,放進鍋內,加水1500毫升,水燒開後,煮沸10分鍾,然後用千層紗布過濾,取其汁液,若濾汁不足1000毫升,則加水補足,然後將瓊脂、蛋白腖、糖等全部加入,加熱至全部溶化後,分裝試管,裝量為試管長度的1/4,分裝時,注意勿使試管口沾附培養基,裝好後,立即用棉花塞口,用繩子每10支一捆縛好。然後豎直放入高壓鍋內消毒,在1.2公斤/米3壓力下,維持40分鍾,滅菌後的培養基要趁熱把試管傾斜,使之凝固成斜面,傾斜度以斜面達到管長1/2長度為宜,冷卻後即成試管斜面培養基。
母種轉擴必須在無菌條件下操作,以保證繼代母種的純正,一般科研單位出售的均為一級母種,它可以進行再次轉管擴接以滿足原種生產的要求,每支可擴接20—40支,但轉管次數不宜過多,最多不能超過2次,以免削弱菌絲生活力和減低出菇率,無條件轉擴的,也可引進一級母種直接轉擴原種,則效果更好。

二原種製作
⑴棉籽殼培養基 棉籽殼100公斤、麩皮5—8公斤、復合肥1公斤、石灰0.5公斤、25%多菌靈,水135公斤
由於棉籽殼吸水較慢,拌料後須整理成小堆,待4小時充分吸濕後,再進行瓶裝,裝好瓶後,在料中央打一個直徑2cm、深3cm的洞穴,有利於接入的母種塊加快萌發、生長,以棉籽殼為主培養基原種菌齡約為25天左右。
⑵小麥、棉籽殼培養基 小麥40公斤、棉籽殼60公斤、石膏粉1公斤、水適量
制種用的小麥要乾燥、色鮮、無霉變,先將麥粒浸入1—2%的石灰水和0.2%多菌靈混合水溶液中,浸泡時,水面要高出麥粒10—15cm,浸泡時間大約需浸18—20小時,15℃左右時需浸30—36小時,將浸好的麥粒撈出,倒在干凈的水泥地面上吹涼,待麥粒表面水分適度干後,可與棉籽殼、石膏粉等混合拌勻,接著裝入瓶中。麥粒培養基分裝時,要上下震動,以利基質結物,塞上棉塞,然後進行消毒滅菌。由於麥粒培養基透氣性好,營養足,菌絲17—22天即可發滿,且質量也最好。
⑶棉籽殼木屑培養基
棉籽殼30公斤、木屑55公斤、麩皮15公斤、復合肥1公斤、水135公斤,該培養基因木屑成份比例大,製作好的菌種雖不夠潔白,但含水量足,菌種質量好,且不易老化,筆者建議原種容器可以是900ml專用菌種瓶,也可以用500ml醫院用鹽水瓶代替。無玻璃瓶的,可以用14×28×0.05的
( 3 )
丙烯袋,袋口系無棉蓋體,也可用頸圈加蓋棉塞,原種栽培料的滅菌要同母種培養基滅菌同樣嚴格,不同的培養基,其滅菌程度和時間亦有差異,棉籽殼或木屑培養基在高壓1.5公斤/厘米2壓力下保持2小時,常壓滅菌100℃保持14—15小時即可;麥粒培養基在高壓1.5公斤/厘米2壓力下保持2.5小時,麥粒培養基不要常壓滅菌,否則菌絲生長細弱、無力。因為小麥內部有一種酶的營養物質,必須在高壓下才能釋放出來。
母種接入原種要在接種箱內進行,消毒葯劑採用氣霧消毒劑熏蒸。接種時,在無菌條件下將母種斜面培養基橫割成4—5塊,第一塊要割長一些,因為培養基較薄、易乾燥而影響發菌,然後連同培養基一起移入原種瓶內培養基中央洞穴內,每瓶接種一塊,麥粒培養基沒有洞穴,接種後最好抖動瓶身,使少量麥粒蓋住種塊,這樣,菌種塊在空穴內或培養基下,由於濕度高,能很快萌發,並吃料生長。原種培養溫度以20—26℃為宜,培養室的窗戶要用黑布遮光,以免菌絲受光照的影響,造成原基過早出現老化。發現雜菌感染,就要及時淘汰。經過嚴格篩選,平菇菌絲延伸過程中,色白、粗壯、富有彈性、並布滿全瓶,即為合格原種。
三栽培種製作
栽培種製作容器最好用高壓聚丙烯塑料袋,因高壓丙烯袋較透明,能明顯觀察內部菌絲生長情況,如果用一頭接種法,就選用17cm×33cm×5絲丙烯折角袋,如果採用兩頭接種法,就選用17cm×5絲丙烯筒料,栽培種配方主要有:棉籽殼、玉米芯、木屑培養基。
⑴木屑、棉籽殼培養基 木屑40公斤、棉籽殼40公斤、麩皮10公斤、復合肥1公斤、石灰0.5公斤、多菌靈0.2公斤
木屑最好選用相隔半年以上的陳木屑,麩皮要新鮮、無霉變、無蟲害,此配方培養的菌絲雖不如純棉籽殼培養基潔白,但菌絲生長結合力強、緊密度高、耐老化,且不易出菇,存放時間長,17×40袋兩頭接種製作的菌種,菌齡為35—40天。
⑵棉籽殼培養基 棉籽殼100公斤、麩皮 5公斤、復合肥1公斤、石灰0.5公斤、多菌靈0.2公斤
先將棉籽殼預濕,然後把麩皮、復合肥(事先壓成粉狀)混入料內,加水拌勻,棉籽殼培養基17×45袋兩頭接種,菌齡為25—30天。
⑶玉米芯培養基 玉米芯80公斤、麩皮10公斤、玉米面8公斤、復合肥1公斤、石灰0.5公斤、多菌靈0.2公斤
玉米芯要粉碎成大豆大小的顆粒,在用1%生石灰水拌好,堆悶24小時後,拌入各種輔料,玉米芯培養基與棉籽殼培養基菌齡大致相同。
製作栽培種除掌握以上配方外,還要使拌料水份恰到好處,含水量偏低,菌絲生長緩慢、纖弱;含水量偏高,料溫隨之上升,易酸敗,菌絲生長受阻。常用感觀測定,即裝袋前手握培養料,指縫間有水溢出,但不下滴為宜,也可按照伸開手指,料在掌中能成團或擲進堆四分五裂或落地即散為標准,其含水量較為適中。
配製好的培養料,有條件的可用裝袋機裝袋,每小時200袋以上,使用機器裝袋,松緊均勻,省工省時,效率高。但勞力不缺的地方,也可用手工裝袋,人工裝袋應邊裝邊壓實,用力要均勻,要做到袋壁光滑、而無空隙,裝好後,兩頭直接用扎線扎緊即可,常壓滅菌時,鍋內溫度達到100℃要維持12—15小時再停火,等溫度自然下降到60℃時,才能打開蒸鍋取出料袋。
待袋料溫度降到25℃左右時,即可接種,轉接栽培種按嚴格要求,仍要在接種箱內進行,有條件的也可採用離子風接種進行無菌接種。接種箱消毒一般用氣霧消毒劑(每立方米2克)熏蒸半小時,在箱內先將原種用長柄鑷子攪碎,在無菌條件下,打開栽培種袋口,均勻倒入原種塊,爾後,用塑料袋扎繩紮好。注意,扎線不要扎得太緊,防止菌種不透氣、難發菌,也不要太松,以防袋口落入雜菌孢子,引起雜菌感染,松勁度掌握在「肉眼能看到縫隙或能吹得進氣流為佳」,接入的菌種塊要正好處於扎口中心位置,這樣可有利於種塊盡早封面,此種接種方法為線繩扎口法。
也可用塑料袋+無棉蓋體法培養栽培種,也可用塑料袋+套環塞棉花法培養栽培種,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四川菇農常用的,將袋口繫上出菇套環接入原種後,再蓋上二層報紙,筆者認為以套環塞棉花法培養的栽培種,污染率最低,且質量最好。
( 4 )
接種後的種袋要及時移入培養室內培養,用線繩扎口法的還要用菇蟲凈粉劑將每個袋口進行噴施一下,其目的是讓葯粉吸收附在袋口,以防止菌袋培養過程中蟲從口入。在培養過程中,還要防止塑料袋被硬物刺破,應經常檢查雜菌污染和鼠害。特別是老菇場,為達到萬無一失,防止菌蟎、菌蠅進入袋口內部產卵,必須每隔7天對地面、窗戶、周圍環境用敵殺死或氧化樂果農葯液進行噴霧一次。在菌絲生長後期,採用線繩扎口法的如果發現菌絲生長特別慢,可用手拉一下拉袋口,使袋口空隙加大,讓更多的氧氣進入袋內,以加速菌絲生長。
栽培種的質量鑒別
菌種質量的好壞,目前還沒有準確的方法,主要靠外觀鑒定,一看長勢,二看純度,三看菌齡,菌絲長勢要旺盛、濃密、潔白。菌絲純度主要看無紅、綠、黑等雜色斑點,菌絲上下一體,無抑制線。菌齡主要看菌絲無萎縮老化現象。所謂合格平菇菌種,其主要標準是,菌絲體純白健壯,粗細均勻,菌落延伸整齊一致,尖端部位分枝清晰,不雜亂。成熟的菌種,菌絲濃密、具有光澤,有「回菌」或生出菌皮現象,有時還有水珠分泌,但基質清楚可辨,不收縮、不幹涸。
栽培種菌齡以菌絲發到底後5後至原基形成之前使用最好(出現少量原基也沒有多大關系),這時挖出的菌種成塊,菌絲量大,有彈性,移植後,菌絲萌發快,定植早。一般來說,低溫下培養的菌種,只要不出菇時間延長一些,對菌種質量不明顯影響。但在高溫下培養,即使菌種不出菇,也不能隨意延長時間,因在高溫下,菌絲體生理代謝活動旺盛,它不但要大量消耗培養料中的養份,同時還會加快自身的衰老速度。凡菌皮過厚、老化干縮、菌絲生長稀疏或培養料結合鬆散,菇體已長出袋外的菌種,以及帶有蟲卵或雜菌的菌種,都不能當作菌種栽培。否則,應用到生產中,輕者減產,重者無收。

㈧ 平菇種植怎麼樣劃口

㈨ 平菇塑料袋怎麼結

如果條件比較寬裕,建議使用鋁錠扎口機,方便迅速。如果是熟料栽培,接種就需要用天宇老師發明那個接種工具。這樣很適合較大規模生產。

㈩ 平菇菌袋怎麼製作

具體步驟:

1、收到菌包後,准備一個大一些的塑料桶或者紙箱(紙箱的話最好在里邊墊上一張防水薄膜),在里邊倒入一小杯水,把菌包封口處的報紙撕掉,然後將菌包在塑料桶里邊。(當然有泡沫箱的話,也可以把這些菌包放在泡沫箱裡面)。

(10)人工平菇快速系袋口的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病害防治

病害常見以下兩類:

1、在栽培過程中,環境條件及管理方法不妥,造成反常的生理活動的現象。我們稱為生理性病害。

菌絲風長:菌絲表層氣生菌絲濃密,影響出菇。形成菌絲風長的原因主要是空氣濕度大,通風不良所致。防止辦法,加強通風,降低濕度即可。

平菇的大腳菇:子實體菌蓋極小,菌柄粗長。這主要是缺氧、通風不良造成的。只要加強通風,注意光線即可防止。

平菇枯萎:菇蕾或子實體生長停滯,逐步萎縮、變乾枯死、腐爛。發生的原因主要是水分不足,通風過大。防止辦法,增加空氣相對濕度,不使料面乾燥,通風時切勿讓風直吹菇蕾或子實體。

平菇葯害:子實體噴葯後(敵敵畏),菌蓋停止生長,邊緣形成一條黑邊、翻卷。要禁止使用一些有害的農葯。

銹斑:平菇菌蓋、菌柄上產生銹褐色斑點。發生的原因,主要是通風不良、濕度過大形成的。防止辦法,加強通風,降低濕度。

2、子實體被其他雜菌污染致使發病或死亡,我們稱為浸染質病害。

平菇常見的病是干泡病(褐斑病),主要危害其正常生長。其症狀為子實體表面產生白色絨毛狀菌絲,出現褐色斑點,菌蓋萎縮、乾裂。

防治法:降低溫度,加強通風。病區噴2%甲醛液或1:500倍多菌靈。

閱讀全文

與人工平菇快速系袋口的方法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下水高錳酸鉀指數測量方法 瀏覽:337
纖維樁使用方法 瀏覽:691
貴州點光源安裝方法 瀏覽:813
化學鍍方法和技巧 瀏覽:496
寶寶怎麼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463
csgo連入專屬伺服器失敗解決方法 瀏覽:943
溶液酸鹼性計算方法 瀏覽:210
戰馬貼膜的正確方法 瀏覽:179
復印機安裝與操作方法 瀏覽:25
概率中的個數計算方法 瀏覽:832
金帥洗衣機使用方法 瀏覽:659
怎麼選擇樁的施工方法 瀏覽:598
聯想筆記本限速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88
怎樣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瀏覽:60
子宮肌層2mm治療方法 瀏覽:800
波紋排水管安裝方法 瀏覽:258
華為網路密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11
含羞草如何種植方法 瀏覽:359
小米note微信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3
在家製作紅棗糕的簡單方法 瀏覽: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