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拜佛+問訊【組圖】
拜佛流程:
關鍵:虔誠、恭敬!
印光老法師雲:「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應深味斯言,以自求多福也。
--------------
地藏菩薩 圖像前:合掌
三稱: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三稱表示念三遍。南無讀音:拿摩)
1,發願:
我今禮拜佛
求佛慈加被 (加被 就是加持、保佑的意思)
我與諸眾生
病苦悉消除
免難消災障
福壽永安康
弟子○○○至誠祈求大悲大願地藏王菩薩,憐憫有情,加持弟子,令我及法界一切有情眾生,病苦消除,身心健康,壽命延長。
(這個字句,主要是祈願的內容,你可以自己變動下,我只寫個大概的範本)
2,禮拜磕頭 若干個
(慢慢從少到多。十個 二十 一百 二百)
每次合掌磕頭一個時,拜下去時說一句:頂禮南無地藏王菩薩
3,感恩:(拜完後,合掌稱念佛名)
南無地藏王菩薩(十聲,或更多聲)
感恩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三聲)
4,迴向:(合掌迴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END>
每天堅持,最好起早,或晚上,均是安靜時來做。
拜時不要過快,過快不好。不快不慢。最好拜到出汗。108個 冬天衣服穿的多肯定會出汗。15分鍾左右 108個。
出汗的話注意別貪涼受寒。
拜時怎麼數數:你先拜幾個計算每個的時間,然後取十分鍾或二十分鍾,當中就不用計算到底多少個。只管專注於當前一個拜佛即可。
虔誠禮拜,必獲加持!
⑵ 怎樣在家上香禮佛
其實都可以,沒有問題,因為供香不是給佛菩薩吃的,也不是給佛菩薩聞的,是用來提醒自己,念念不忘佛菩薩的教誨,才不會做出錯事,令自己後悔的事情。
人內有煩惱,外有誘惑,財令智迷,色令智昏,供香,是在提醒自己,待人處事做判斷的時候,要有佛菩薩的智慧,要有佛菩薩的心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二七卷) 2003/1/8 澳洲凈宗學院 檔名:12-17-0927
燃燈,這是以智慧、光明供養大眾,幫助大眾破迷開悟。供香是幫助大眾轉惡為善。你看看這一句里頭的意思,「香」表戒定,學佛的同學都知道,香贊裡面有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所以我們每天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燃香、燃燈,你要懂得它的意思,不是佛菩薩要的,「香燈」是提示我們自己。我們看到香的煙、聞到香的味道,就要想到戒定;看到佛菩薩前面供的燈,就要想到智慧。戒定慧是三寶,『具眾寶色』。
⑶ 如何正確拜經
其全稱是「拜腳禮頭」,意為「腳觸佛頭」。我們鞠躬運動的正式分解如下:首先腳是八個圖形的形狀。鞋跟大約兩英寸,腳趾距離約八英寸。注視是固定在兩只手的指尖上的。然後右手向下,左手仍做手掌,腰部慢慢蹲下,右臂向前向下,右手向下至中心的墊(或右膝前方),左手仍握著動作,雙膝立即跪下。跪後,左手向下伸,左邊的墊在右半掌上。然後右手掌向前移動,從右上角的墊(或右膝前)移動半手掌,左手對齊。兩臂相距約六英寸,前額放在墊子的前部。最後兩個掌握了虛擬拳頭,打開手掌,打開手掌,並把地面平坦的棕櫚背。這樣,「正面臉儀式」就完成了。(在這個過程中,注意當頭在地上時,是「前額」接觸墊,而不是「頭」接觸墊。最後一件事是從兩只手開始,拳頭翻轉,手掌張開,手掌向下墊,頭離開墊,右手移回到墊的中心(或膝蓋的右前方)。然後左手握著胸,右手掌心撐著身體,挺直腰,手伸直。
⑷ 叩拜佛主的時候要誦什麼經正確的跪拜姿勢和流程是怎麼樣的求哪位師兄布法,阿彌陀佛
找禮佛威儀的視頻,有詳細的分步驟慢動作
⑸ 佛教拜經怎麼拜
阿彌陀佛!
讀一個字拜一拜。經有多少字就拜多少拜。
經文長的可以指設定期限來完成,我曾經用一個月的時間拜過一部《無量壽經》,每天早晚各拜一次,每次三四百拜,很輕松就完成了。
⑹ 如何拜地藏經
拜經的方法:
先做供養,然後一字一拜,每拜一字應念兩句拜經詞,如拜《地藏經》,念「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贊嘆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注意事項:
拜的時候,通常是用黃紙條或檀香,用大字的經本,逐字逐字地移動,拜到一定的經文與段落,或者是用筆記下所拜完的經文,或者用紙條夾在那一段、那一個字之處,預備下一次繼續禮拜。但是每次拜完之後,經本必須蓋上,不得散置或敞開。拜完一部經,還可繼續拜同一部經,乃至發願拜上幾十部、幾百部、幾千部,或是終身禮拜同一部經,拜得越多越好。
課誦之前;或者是發願課誦、拜經之前,可以有目的而為,或是為了祈求現實或來世的利益,乃至為了成就什麼功德;做完課誦之後,也可以發願祈求你所希望達成的願望。但在課誦時,應當專心一意於課誦,不得有任何祈求的念頭。最好的態度是,但為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自己有所祈求,那就是菩薩道的修行態度。其實不為己求而修行,才是最大的功德
⑺ 給我教一下禮拜怎麼做
——你沒有說明是那一樣的禮拜,因為無論佛教還是基督教,都有禮拜這個名詞和內容的。
我先跟你說說佛教的禮拜。佛教禮拜分為三種,即拜佛、拜經和拜舍利。無論是拜佛、拜經、拜舍利,都應懷有至誠之心,在禮拜終了之時,還要發願,普度苦海眾生,或發願往生,或發願無病,若不發願則不能感應道交。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喻示的:「人有善願,天必從之。」
一、拜佛。我們現處末法時代,也就是佛教頻臨滅亡的年代(大約還有九千多年就要完全滅亡了),只有禮拜佛陀,才是超越一切法門之上的捷徑。因為我們這些末法的眾生,從無始以來,所造諸種惡業,相互輪回受報,永無出期,這就象人借債一樣,前債尚沒有還清,又復借債,如此循環,永無止息之日。所以如果我們能發大願心,歸命於佛前,至誠禮拜,終身不懈,我們便會清償往世之業債,培植未來之福果。
拜佛要想有效果,有功德,首先來自於拜佛時的虔誠之心,此外還要掌握正確的拜佛方法。正確的拜佛方法是拜佛時合掌當胸,直身下拜,俯伏稱名,心不能被外境所染。如果有妄念生起,就要高聲念佛,拖長聲音。念佛不能過慢,慢則容易生起妄念,又不應過快,快即易生疲勞,緩急得中,心存正念,才是最佳拜佛念佛之法。
二、拜經。拜經的功德要超出於其他行持之上,因為經法為佛所說,拜經既是拜佛。恭敬諸佛有助於明了佛法。若佛法同等修持,可福慧雙至。具體而言,拜經功德有三,即依經拜字,則圓成文字般若;一心不亂,心緣佛經,則圓成觀照般若,依經解義,籍字明心,則圓成實相般若。
拜經之時,必須五體投地,一字一拜,不計多少,不論日期。如果計算字數多少,日期長短,就有可能心不專一,甚至於看漏字跡,而不能達到一心專念專拜的功德。如果我們只專注於何時拜完某經,計算日期的短長,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加快拜經的速度,草草結束拜經,若是如此,則只會增加我人色身有漏之福,卻難以培養法身無生之慧。
三、拜舍利
拜舍利。舍利的中文名為靈骨,即佛世尊金身之靈骨,因阿育王曾建塔藏骨,安放舍利的塔又稱為「舍利塔」。但是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解釋,舍利是精神和物質的結合體,非修行者或大善、大儒之人不能達到。佛舍利所在之處即為佛之存在。因此,虔誠禮拜佛舍利有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能夠觀瞻佛舍利也是殊勝因緣之感召。
舍利因為融匯了佛的意志,所以一向有許多靈瑞之相的。據歷史記載,三國時期孫權的地盤,有天竺來的僧人名叫「康僧會」,想在建業(現在的南京)建寺立舍利塔。孫權不信,即召康僧會問:「佛何靈驗,汝獨改形?」會曰:「如來遷化已過千年,遺骨世間,名曰舍利,在所應現,神耀無方。昔阿育王,統閻浮提,乃起八萬四千寶塔,夫塔寺之興,以表異化也。」孫權以為康僧會誇大其詞,就說:「若能得舍利,當為造塔。」康僧會就以瓶盛水,燒香禮請至第二十天也沒看到,在第二十一天五更時分,忽然聽到瓶中鏗然有聲,康僧會自往探視,果然得到舍利,第二天早上便上呈孫權。權觀舍利,五色光焰,照耀瓶中,孫權拿起瓶,將舍利倒於銅盤上,舍利倒下,盤即破碎。
孫權大驚,贊曰:「稀有奇瑞。」康僧會有曰:「舍利威神之力,並不只是其光澤和形相,而且火燒不化它,金剛寶杵也搗不碎它。」孫權不信,就命力氣最大的護衛,將舍利放在鐵砧上,用錘擊舍利,結果,砧錘具破而舍利無損。孫權由此大為嘆服,就為康僧會建塔,同時建建初寺,此為江東佛教之始,自此江東佛教大興。
凡是誠心拜塔的人,或拜舍利或拜紙印畫像,一香一花,等同佛陀最後的供養;一瞻一禮,同於靈山的世尊。此時若求福,則福自會隨聲而來,此時懺悔罪障,則罪障自會消除,於自心中自會種下菩提涅槃的種子。
其次,基督教也有禮拜一說。基督教「禮拜」的主要內容有祈禱、唱贊美詩、唱詩班獻唱,讀經、講道、啟應和祝福等,雖然十分復雜不亞於佛教,但也比較庄嚴,豐富而多彩,對信徒也極具吸引力。從周一至周六教堂聚會的活動時間、內容和主題雖然各個教堂都不固定,但是主日禮拜是必不可少而且儀式相同的。進行主日禮拜的程序大致如下:
1.序樂:目的是使會場肅靜下來,准備開始禮拜。
2.入堂式:請唱詩班、主禮人、牧師等人入場。
3.宣召。
4.唱詩。
5.禱告,一般是先祝福並歌頌「主」。
6.宣信。
7.啟應經文。
8.本堂詩班獻唱。
9.讀經:讀《聖經》。
10.證道:宣講教義內容,講述《聖經》以及《新約》《舊約》等內容。這是主要內容,持續時間最長,一般都在40分鍾以上。
11.奉獻:指為堂內捐錢。
12.培訓班獻唱。
13.禱告:為決志歸主者與有病者禱告。
14.堂務報告。
15.唱詩:眾人起立同唱。
16.主禱文:眾信徒共同朗誦。
17.祝福:公眾共同祝福主耶穌。
18.阿門頌:眾人起立同唱。
19.退堂式:請唱詩班、主禮人、牧師等人退場。整個過程至少需要2個小時,參與人數多則千人,少則幾十人。會後也會有信徒單獨向「主」祈禱或懺悔,也有為新教徒而單獨准備的教義宣講課堂,一般還要持續半小時左右。
⑻ 拜佛的正確姿勢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掌向下按於拜墊中央,兩膝隨即跪下。 3、左掌向下按於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4、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面。 5、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頭面接足禮」。 6、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 7、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與左掌合,同時兩膝起立。合掌依然。 8、三禮畢,合掌彎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兩大指相並,兩食指相合豎直,伸直腰舉至齊眉再放掌,此為問訊。 1.首先虔誠地合起雙掌,目光注視中指指尖. 2.然後向下彎腰約九十度,當要直起身子來時,合十的雙手也同時變換姿勢. 3.以左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蓋住右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輕輕相接觸,食指尖也輕輕相接觸,食指與大拇指剛好略呈三角形狀。 4.此時,雙手的姿勢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如同向佛菩薩供花一般,充滿了恭敬祥和 5.雙手維持這個姿勢經過胸前,一直舉高到眉心(但不觸到額頭),這也表示把佛菩薩供到頂上,有著虔誠、恭敬而謙虛的態度. 6.隨後再輕輕將手放下,到胸前回復合十姿勢,然後放下雙掌。 禮佛有七種者 一、我慢禮:謂依位次,無恭敬心,五體不具,如搗碓然。 二、唱和禮:謂心無靜想,見人則身輕急禮,人去則身惰心疲,蓋心散而口和也。 三、身心恭敬禮:謂聞唱佛名,便念佛想,身心恭敬,精無厭怠。 四、發智清凈禮:謂達佛境界,隨心現量。禮一佛,則禮一切佛。禮一拜,則禮法界,蓋諸佛法身融通故。 五、遍入法界禮:謂自觀身心等法,從本以來,不離法界,佛我平等,今禮一佛,即禮法界諸佛。 六、正觀禮:謂禮自性佛,不緣想他佛,以一切眾生,各有平等佛性故。 七、實相平等禮:謂上六種,有禮有觀,自他兩異,惟此一禮,無自他分別,凡聖一如,體用不二。 此中前三為事禮,後四為理禮。學佛者應依後五,莫依前二。
⑼ 去佛堂如何拜佛!
燒香拜佛的某些注意事項
注意了: 香不能叫「買」而應該叫「請」.
燒香注意事項:
在寺廟內有很多菩薩,如果你願意,可以一尊一尊的拜過去,如果時間不允許,只需在大雄寶殿前燒.步驟如下:
自己請自己的香,不能由別人付香火錢.
最好用自己的火點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燒),面朝大殿的大門(現在為了防止火災,一般不可以在大殿里燒香了),雙手輕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燒的火隨即會熄滅,千萬不能用嘴去吹滅.
上香時先上香後禮拜,很多人抓著一大把燃著的香到處拜,滾燙的香灰在寺院到處飄著,陣陣濃煙熏著人們的眼睛,以為香越高,越大把心越誠,這些都是不懂的表示,其實三根香就夠了,敬在一個爐中即可,「萬佛一爐」然後經過沒一座佛堂時,合掌拜三下就可,佛教根本就沒有諸多講究,最主要你有沒有清凈自心。
把香舉至額頭一般高,閉眼許願;然後三拜.(舉香的高度不得底於下身)
右轉,面朝東方(一般大殿的門是朝南的),按第3步方式許願,三拜;然後朝南,朝北.
拜完後即可將香插到香爐內,注意:應該用左手燃香,因為右手殺生,左手相對來說要平和,不可往香爐內一丟了之.
女人大姨媽來的時候不要去上香.
進廟燒香,意思是點燃自己的心香,點燈是點亮自己的心燈,這時就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使自己得到智慧等等。所以燒可以燒一枝,可以燒兩枝,最多燒三枝。不必多燒。進廟燒香,可以自己帶,也可以從外頭買,不過一般大殿上都備有香,所有你可直接用,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你可以往功德箱中放點功德錢,如果困難,放心菩薩不會怪罪你的,你拜了佛也一樣有功德。
不過見過很多信佛的人請上一串念珠掛在脖子上,師父說這樣做一般人是承受不起的。所以希望朋友們以後如果請了念珠,請把他帶在手上。
焚三支清香,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
廟里的墊子中間是給出家人拜佛用的,在家人男人跪拜用左邊的,女人用右邊的;
在廟里按順時針方向行走拜佛
進廟前沿盡量不要走中間,沿階梯邊沿而上,男左女右,進門時盡量不要走正門,因為方丈門朝晚課時都是從正門進的,而沙彌等從偏門進,所以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盡量應該從偏門進,男左女右,進去時盡量跨右腳,出門時也從偏門出就是,不要踩在門檻上(一般寺院門檻做得很高)。進廟門的時候,千萬不要踩門檻.(據說門檻是神的肩膀還是啥了,踩了就是不敬)
先,心要虔誠,要茹素,手要干凈,不要在廟堂里大聲喧嘩以及說無關的「嘮叨話」,不要用手指點佛像,不可大聲喧嘩和講不敬的話語。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不可以隨口胡亂許願,因為許願一定要還願的,如果沒把握做到,就千萬別許願。別求發財,佛不是保佑你發財的。可以求平安,求健康順遂。不要隨口許諾給佛什麼供養,然後又拋到腦後。佛又不爭你的一柱香,這個說法是要讓我們不要隨意承諾,所謂做人應該有言必踐吧。佛所惱的應該是這些虛妄之言吧。
不要跨過蒲團,因為也會給人一種不庄嚴的感覺,而你後拜,卻站在正在上香的香客前面,也是不禮貌的行為,因為可能會讓別人起(口真)念,貪 ,(口真),痴就是修行路上的三毒。三毒不滅難見真如本性。
去道觀許願是要還願的。一年願望實現後回來,方法進去問人就可以了。如果沒許願光是拜,就不用。寺院一般是不用還願的,但是你最好許個做多少善事的願。就發願來促使你本身的許願。
不要不經寺院同意採摘寺院管理范圍的花果,私自拿供品等物,這也是不對的行為,叫「偷盜四方常住」也要獲果報的。
不要在寺院吃葷食。
寺院通常有經書贈送的,不要忘了請幾本,世間之物還有什麼比經書更珍貴的
請來的經書護身符不可隨意放置,應該取干凈的書櫃放好。同房時房間切不可有佛經護身符等法物,因為護身符等是護法護身的,沾上邪氣將會起不到作用,這才是切記的。
如果是因為被邪魅債主纏身,拜完時做迴向時念將拜佛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他們也會高興的。
整理:
①入寺: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靠邊行走。入殿門里,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
②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向兩旁的墊凳分男左女右去禮拜,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前頭走過。
③閱經: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典,家端坐閱讀。須先凈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著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經上。
④見僧人:見面稱為法師,或稱大和尚。向他頂禮時,假若他說一拜,不必再繼續強拜。凡人禮佛、坐禪、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俱不可向他禮拜。
⑤法器:寺中鍾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亂動。
⑥聽經:隨眾禮拜入座,如已後到,法師已經升座,須向佛頂禮畢,向後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以後,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談話。如不能聽完,但向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香表戒、花表定、燈表慧
提要:
·凡事符合規矩
·燒香是供養,燒檀香最好
·對出家眾應供養飲食衣服、醫葯卧具
·香表戒律,三支表戒定慧
·花表禪定
·有刺的花不能供佛
·桃花象徵男女,不能供佛
·佛前供燈,燈表智慧
居士答:
心凈人凈!當然最好是先沐浴或三天內不同房,但是以佛法恆順眾生為先,圓融通達,方便為要旨,不要因為諸多禁忌而使初聞佛法者卻步。
確實是左手上香,但一般人是沒什麼硬性規定的,佛教也有禮儀的,我們是點燃香後,如果火仍未熄,晃動香或用手煽滅最好不要用口吹滅。
拜完用左手取一支先上中間,念供養佛,不墮地獄
第二支上右邊,念供養法,不墮餓鬼
第三支上左邊,念供養僧,不墮畜生
這樣上香就較契合佛教禮儀,讓人更能體悟佛的庄嚴法像
但現在的寺院大多數都是佛殿前一個很大的香爐,一走近就濃煙滾滾,很高溫度的熱氣直撲臉上,還有很多香客乾脆就將大把大把的香仍進去。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就不上香了,只合掌禮拜就可。
參觀游覽寺廟要懂規矩:
名寺名廟,分布較廣,它們是旅遊者頗愛光顧游覽的重點,但旅遊者在游歷寺廟時有四忌需牢記心頭,以免引起爭執和不快。
一忌稱呼不當
對寺廟的僧人、道人應尊稱為「師」或「法師」,對主持僧人稱其為「長老」、「方丈」、「禪師」。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喇嘛」,即「上師」意,忌直稱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稱呼。
二忌禮節失當
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於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
三忌談吐不當
與僧人道人交談,不應提及殺戮之辭、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葷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為舉止失當
游歷寺廟時不可大聲喧嘩、指點議論、妄加嘲諷或隨便亂走、亂動寺廟之物,尤禁亂摸亂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
五忌孩子失禮
同時,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無知而做出不禮貌的事。
⑽ 佛教中如何拜經
這個拜指的是從心意而出的尊敬護持,並非是讓人依某種形式樣子做什麼功課。尊敬護持經典的意義在於對其中內容的理解和發揮應用,經卷不是用來貢奉和作樣子作裝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