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德育的方法主要有六種:____、榜樣教育法、____、自我教育法____、____。
說服教育法、榜樣示範法、實際鍛煉法、品德修養指導法、自我教育法、陶冶教育法,品德評價法
❷ 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是
一、德育的途徑
德育途徑是指學校教育者對學生實施德育時可供選擇和利用的渠道,又稱為德育組織形式。
我國學校的德育途徑是廣泛多樣的,具體如下:
(1)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①思想品德課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②其他各科教學是德育最經常、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
(2)社會實踐活動;
(3)課外、校外活動;
(4)共青團、少先隊組織的活動;
(5)校會、班會、周會、晨會、時事政策的學習;
(6)班主任工作。(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一個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徑。)
二、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為達到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採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教學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學習方式。它是實現德育任務,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關鍵因素。
三、六大常用的德育方法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德育方法包括:說服教育法、榜樣示範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實際鍛煉法、品德修養指導法、品德評價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學習法。
說服教育法:
①說服教育法:
又稱說理教育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這是一種堅持正面理論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導,增強辨別是非能力,促進道德發展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國中小學德育中最基本的方法。
②說服教育法的方式有兩類:
第一類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說服的方式,如講解、報告、談 話、討論、辯論、讀書指導等;第二類是運用事實進行說理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參觀、訪問和調查。
③運用說服教育法的要求:
(1)明確目的性和針對性;(2)富有知識性、趣味性;(3)注意時機;(4)以誠待人。
榜樣示範法:
是用榜樣人物的優秀品德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德育方法。
陶冶教育法:
①陶冶教育法:
是教師利用環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
②陶冶教育法的方式:
主要有環境陶冶、情感陶冶、人格陶冶、藝術陶冶、科學知識陶冶、各種活動和交往情境陶冶等。
我國古代教育注意用音樂和詩歌陶冶學生,孟子曾說過「: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
實際鍛煉法:
①實際鍛煉法:
是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際活動,使其在活動中鍛煉思想,增長才幹,培養優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的德育方法。
②鍛煉的方式:
主要有學習活動、社會活動、生產勞動和課外文體科技活動。
❸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所謂德育,是指培養正確的思想政治觀點和高尚的道德品質,使人們能從理智上對客觀社會現象進行評價的一種教育。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藝術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必修課程,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王國維說:「美學上最終目的,與倫理學上最終之目的合。」把美系和倫理學用之於教育實踐的德育與美育,都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創造美好的世界。因此美育與德育有密切的關系。德育給美育以豐富充實的內容,保證美育的正確方向。美育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過美並利用美進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❹ 德育的基本方法是什麼
德育方法,是為進行德育思想品德教育而採取的各種方式的總和。在現代德育工作中應著重運用以下幾種方法:
1、榜樣示範法
一般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有以下幾種:
(1)革命領袖和英雄模範人物,是學生最敬仰、熱愛的榜樣,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2)家長和教師,是學生最直接的榜樣,對學生處處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3)同學中的好人好事,優秀典型,是教育學生最有感召力、說服力的榜樣。
(4)偉大的歷史人物和文藝典型形象。
2、品德評價法
這是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給予的激勵或抑制,從而控制其品德發展的方向,提高道德的形成、發展的方法。品德評價法有四種主要方式:(1)表揚與獎勵(2)批評與懲罰(3)評比(4)操作評定。運用品德評價法的要求:(1)要使學生不僅成為評價的對象而且成為評價的主體。(2)品德評價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3)要貫徹獎勵為主,批評懲罰為輔的正面教育方法。
3.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熏陶三種方式。
4.實踐鍛煉法
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發生深刻的變化;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社會適應能力,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更具主動性。
❺ 德育方法。。。
德育的過程就是按照社會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自身的身心發展水平有計劃,有目的的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發生變化的過程,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發生變化的過程德育和品德:品德是人的發展過程。德育是對於人的發展過程中的調節和指導,教育者只有按照受教育者自身的品德發展規律。德育是調節的過程。德育的構成要素:教育者(組織者發行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德育的矛盾;教育者和受教育現有的教育水平之間的矛盾,總起來說是一種社會矛盾。德育的基本規律:情感,知,意志,行為(衡量德育水平高低的最高標准)以知為起點,行為終點,但是也可以情感教育為起點。引起受教育者內部的思想變化,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發展過程,是交往活動和統一多方面因素的。德育原則是指導德育活動的綱領,對於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德育組織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德育原則:導向原則,疏導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知行統一原則,集體和個人原則,尊敬信任和嚴格要求原則,正面疏導和紀律要求原則,積極引導和克服消極原則,一致性和長期性原則。德育模式:認知模式,體諒模式,社會模仿模式,價值澄清模式德育的途徑和方法:為達到德育的目標的渠道。德育的途徑主要有兩種:思想道德課和學科教學;社會實踐活動,課外校外活動,班主任課,共青團,班會等。德育方法:為完成德育目標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相互作用的方法。德育的方法:說服法,榜樣法,陶冶熏陶法,實踐法,品德評價法,品的指導法。影響德育方法依據: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學生身心發展發的規律和個性。我國德育的途徑:社區,心理健康輔導,基地,革命教育滴我國德育的問題:重智力教育,輕德育,忽視德育的首要地位。德育目標不切實際德育內容脫離生活知行不統一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形式主義和誇張主義盛行改革趨勢:重視德育的首要地位德育目標要切合實際德育內容應該從學生的實際生活行為習慣,個性和品質發展水平相適應知行統一:社會實踐工作德育方法應該多種多樣應該因地制宜
❻ 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
1、說服教育法,
2、榜樣示範法,
3、實踐鍛煉法,
4、情境陶冶法,
5、品德評價法,
6、自我教育法,
❼ 德育原則和方法
德育原則有:導向性原則、疏導原則、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課堂與生活相結合原則、長善救失原則、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原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
德育方法:說服法、榜樣法、鍛煉法、陶冶法、表揚獎勵與批評處分。
德育原則(principlesofmoralecation)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和要求。德育規律的體現,受德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制約,古今中外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體現一定階級、民族和文化的特點。是制訂德育計劃,選擇德育內容、方法和組織德育過程的依據。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提出言行一致、因材施教、以身作則、長善救失、篤志、自省、鍛煉意志等原則。宋代朱熹主張知為先,行為重,積極教育與消極預防結合。
❽ 德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德育方法有哪些
一、榜樣激勵法
通過優秀人物、模範人物的優秀品質、模範事跡來影響學生。例如向學生講述雷鋒、焦裕祿等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因為特別是青少年學生都崇拜英雄、善於模仿,用真實的實例來教育學生更能感染激勵學生,從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真誠說教法
意思品德教育課為主陣地,通過課堂講授,對學生品德教育,讓學生明確善惡是非標准,使學生掌握良好的行為規范,從而提高學生的品德水平。
三、實踐鍛煉法
讓學生參與學校、社會實踐,例如組織學生到社區、到敬老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受到教育和鍛煉,從而形成良好的尊老愛幼、團結互助、幫助他人、奉獻愛心等良好品格。
四、思維訓練法
以道德知識的學習和道德思維能力的提高為主要目標的德育方法。
五、情感陶冶法
設置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與心靈的熏陶、教育的一種方法。
六、理想激勵法
以適當方式促進學生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從而進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七、行為訓練法
通過道德實踐和獎勵、懲罰等方式進行道德教育,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八、修養指導法
教師指導學生提高道德上的自我修養,從而提升道德水平的教育方法。
❾ 德育的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德育的基本原則
(1)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因為學生正處在品德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他們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們又年輕,缺乏社會經驗與識別能力,易受外界社會的影響,所以學校德育要堅持導向性原則,為學生的品德健康發展指明方向。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①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標需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起來。
(2)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積極向上。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①講明道理,疏導思想。②因勢利導,循循善誘。③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也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②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③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地進行,以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發展。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③對學生進行德育要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
(5)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的發展。我國的孔子提出了「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學生的有效方法,並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育。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②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有計劃地進行教育。
德育的基本方法
(1)說服法:是指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說服包括講解、談話、報告、討論、參觀等。
運用說服法要注意:①明確目的性。②富有知識性、趣味性。③注意時機。④以誠待人。
(2)榜樣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運用榜樣法要注意:①選好學習的榜樣。選好榜樣是學習榜樣的前提。②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③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行為,提高修養。
(3)鍛煉法:是指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鍛煉包括:練習、制度、委託任務和組織活動等。
運用鍛煉法要注意:①堅持嚴格要求。②調動學生的主動性。③注意檢查和堅持。
(4)陶冶法:是指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陶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