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政治,經濟學計算題常用公式。
去年貨幣量*(1-x%)=今年貨幣量……這是貶值率。膨脹率將減號改為加即可。 流通中貨幣量=(社會商品總數量*價格)除以貨幣流通次數
B. 經濟學中邊際收益的計算方法
MR邊際收益是指新銷售一個單位可帶來的總收益變動,因此邊際收益的第一行應等於10-0=10,
第二行等於16-10=6,即用所在行的總收益減去(銷售量-1)所在行的總收益。邊際收益依次為(上到下):10、6、2、2、0
C. 經濟學中,邊際替代率如何計算
邊際替代率的計算公式為:
商品的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
在維持效用水平或滿足程度不變的前提下,隨著一種商品消費數量的連續增加,消費者為得到每一單位的這種商品所需要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是遞減的。
在研究商品替代關系時,注重的是它的絕對值,因此通常省去負號,從數學上看,MRS是沿無差異曲線作微量移動時的變化率,所以它從實際上是無差異曲線的斜率。
無差異曲線是一條表示能夠給消費者帶來相同滿足程度的兩種商品的所有組合的曲線,在這條曲線上的所有各點的兩種商品組合帶給消費者的滿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消費者對這條曲線上各個點的偏好程度是無差異的。
D. 經濟學基礎計算公式
使用基數效用論推導得到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用公式表示為:
P1Q1+ P2Q2= m
MU1/P1= MU2/P2
使用序數效用論推導得到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用公式表示為:
P1Q1+ P2Q2= m
MRS1,2= P1/P2
將MU1/P1= MU2/P2 ,
整理可得到MU1/MU2= P1/P2
故而,要說明使用基數效用論與序數效用論推導出來的消費者均衡條件是相同的,只要證明MRS1,2= MU1/MU2即可。
商品的邊際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是指,在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條件下,消費者增加一單位某種商品的消費數量可以替代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
MRS1,2代表商品1對商品2的邊際替代率,公式為:MRS1,2=−△Q2/△Q1,△Q1和△Q2分別為商品1和商品2的變化量。
當商品數量的變化趨於無效小時,商品的邊際替代率為:MRS1,2=−△Q2/△Q1=−dQ2/dQ1
(4)常用經濟學的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經濟學基本原理是作為經濟學科學體系的出發點的公理、由科學的經濟學公理推導出來的經濟學定理。不同的經濟學範式有不同的經濟學基礎理論,但只有科學的經濟學才有經濟學基本原理。
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一般均衡論,對稱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對稱平衡論。對稱平衡論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
經濟學的對象是人類經濟活動的本質與規律。社會經濟發展是以主體創造價值活動為主導的、主客體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動態平衡過程;以主體創造價值活動為主導的、主客體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根本動力。
因此主體創造、轉化、實現價值過程中主客體的對稱關系,就是人類經濟活動的本質;以主體創造價值活動為主導的、主客體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規律,就是人類經濟活動的根本規律。
經濟學出發點是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的對稱關系。經濟客體和經濟主體的對稱關系展開為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到對稱的轉化運動,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到對稱的轉化運動形成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展開為經濟學的邏輯體系。經濟學的出發點和經濟的出發點是一致的,經濟學的邏輯和經濟發展的規律是一致的。
E. gdp計算方法
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創造並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出產的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價值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價值。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理論上計算結果相同。
最終產品的形式之一:各種商品
最終產品的形式之一:各種商品
第一,國內生產總值是用最終產品和服務來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和服務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一般根據產品的實際用途,可以把產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後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一般在最終消費品市場上進行銷售。中間產品是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於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須按當期最終產品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第二,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在市場上達成交換的價值,都是用貨幣來加以衡量的,通過市場交換體現出來。一種產品的市場價值就是用這種最終產品的單價乘以其產量獲得的。
第三,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那些非生產性活動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計入GDP中,如家務勞動、自給自足性生產、賭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實實在在流通的財富,它只是用標準的貨幣平均值來表示財富的多少。但是生產出來的東西能不能完全的轉化成流通的財富,這個是不一定的。
F. 經濟學問題 要有詳細過程和公式
由於收入增加帶來的銷量變化為
3*10%Q=30%Q
由於提高價格而帶來的銷量變化為
-1.2*5%Q=-6%Q
所以總的變化為24%Q=19.2,即新的銷量為99.2萬單位
如果目標銷量為增加+5%,則價格帶來的銷量變化應該為
5%-30%=-25%,所以提價為
-25%/(-1.2)=20.83%
供參考。
G. 微觀經濟學計算
我算的不一定對,試試
解:由STC=Q3-6Q2+30Q+40,得MC=3Q2-12Q+30
對於完全競爭廠商,有MR=P=66
代入MR=MC,有3Q2-12Q+30=66
解得:Q=16
利潤=PQ-STC
當市場價格下降到AVC的最低點以下時,廠商必須停產
AVC=TVC/Q=Q2-6Q+30
在AVC最低點dAVC/dQ=2Q-6=0,有Q=3
P=AVC=21
價格下降到21時停產
H. 在經濟學中盈虧如何計算計算方法是什麼
1、計算公式為:盈虧金額=(市值-賣出費用+累計賣出清算金額+當日賣出清算金額)-(累計買入清算金額+當日買入清算金額)盈虧金額的計算與賬戶的成本價類型無關。賣出費用以櫃台設置的最高傭金費率計算。
2、計算公式為:盈虧比例=(市價-成本價)/成本價盈虧比例、盈虧金額計算基礎不同,盈虧比例根據成本價計算,而盈虧金額與成本價無關,因此兩者很可能顯示正負情況不同。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