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製作菌種
一、生產季節
平菇的制種和播種時間,因各地氣候不同、品種耐溫程度不同而有差異。以華中、華東、華北地區為例,利用自然氣溫生產平菇,一般中、低溫型品種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制原種,8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制生產種;中溫型品種在11~12月制原種,1~2月制生產種;高溫型品種在3~4月制原種,4~5月制生產種。播種可分為秋播、冬播和春播。秋播的播種期在8月中旬至10月上旬。8月上旬以前播種的,因日平均氣溫在25℃以上,雖然出菇較快,但在發菌期容易遭致雜菌污染。秋菇的最適播種期在8月下旬至9旬下旬,此時日平均氣溫已降至20℃以下,於雜菌生長不利,一般經35~40天方可出菇,從事大批量商品菇生產最好在這段時間內播種。冬播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播種。10月下旬播種的,約經兩個月方可出菇,春節前後進入盛產期,有較好鮮菇市場;11月下旬播種的,需80~90天,至次年3月初氣溫回升時方可出菇。春播在2月以後播種,雖然氣溫較低,發菌慢,但很少有雜菌污染,至4月中、下旬出菇,遲至3月以後則不宜播種。
二、配料和拌料
傳統配方一:玉米芯80%,麥麩18% 石膏1% 石灰1% 多菌靈 0.15%
傳統配方二:棉籽殼70% 麩皮12% 過磷酸鈣 1% 稻草1.5% 糖 l% 石膏1% 多菌靈 0.15%
傳統配方三:玉米芯69% 豆稈30% 石灰0.5% 過磷酸鈣0.5% 多菌靈 0.15%
雪梅內部配方:即用「菇耳壯」拌料,為食用菌提供全面營養,以利菌絲體的生長繁殖,達到適合平菇生長發育的碳氮比。本配料方法在降低成本方面,每一萬袋節省精料1200元,並會增產30%-40%。
雪梅推薦配料方法
二級種配方
鋸末:80斤
麥麩:3斤
玉米粉:2斤(或白糖半斤)
菇耳壯:0.16斤
石膏:0.8斤(必須純石膏)
三級種配方
棉籽殼、鋸末(或混合料):80斤
菇耳壯:0.18斤
石灰:1斤
多菌靈(無硫、25%粉劑):0.15%
原料要求無霉爛。混合料比單一料效果好。秸稈、玉米芯等原料要粉碎成粗屑或玉米粒大小顆粒狀。
以上配方中,用棉籽殼、木屑、玉米芯作培養料生產平菇的,先把各配方的乾料拌勻,再分別把菇耳壯和多菌靈溶於溫水中,邊拌料邊加水,勿使拌水流失,含水量達到65%左右。拌完料後堆在一起燜12小時,讓其充分吸足水,將酸鹼度調至pH7.5左右,此時含水量65%(用手用力握,指逢間有水滲出,但不下滴為宜),然後裝袋、 滅菌。
若用秸桿粉作培養料的,為防止吸入粉塵,應帶口罩操作。
以上摘自 柴河食用菌學會《平菇栽培技術》,希望對你有用。
Ⅱ 食用菌栽培有哪幾種方法
微生物的培養方法有三種,即純培養法、選擇性培養法和優勢培養法。
一、 菌種製作的基本設備
1、 食用菌菌種製作的工藝流程 培養料的貯備和預處理------- 容器、工具的洗滌------ 配料、培養基製作------ 滅菌------ 冷卻------ 接種------ 培養------- 貯存 2、 基本設施 ① 廠房:② 原料庫③原料預處理場地④ 洗滌室:5配料室⑥ 滅菌室⑦ 接種室⑧ 化驗室 ⑨ 培養室⑩貯存室 二、 純種分離 菌種的分離方法主要有:孢子分離法、組織分離法、基內菌絲分離法和土中菌絲分離法。
1、 孢子分離法:屬有性繁殖。對於香菇、平菇異宗結合的菇類,為避免產生單孢不孕現象,必須採用多孢分離法。單孢分離法主要用於雜交育種的研究。
⑴ 種菇的選擇和處理 種菇選擇的標准:必須純正,具有本菌株性狀,發育健壯,無病蟲害,成熟度適當。種菇選定後,首先除去附著在菇體表面的雜物,如蘑菇、草菇可用0.1%升汞浸泡消毒2-3分鍾,然後用無菌水漂洗3次,以洗除表面附著的葯物,最後用無菌紗布吸干水分。香菇、平菇可用75%酒精進行表面消毒。
(2)多孢分離法 ① 整菇播種法② 鉤懸法③ 貼附法 4菌褶上抹取孢子法⑤ 孢子印分離法 ⑥ 空中孢子捕捉法
(3)單孢子分離法 一般採用方法:平板稀釋法、連續稀釋法、毛細管法等。
2、 組織分離法
(1) 子實體分離法
(2)菌核分離法
(3)菌索分離法:對一些不易找到子實體及菌核的菌類
3、基內菌絲分離法 對於子實體只有在特定的季節下出現,平時不易採到,或子實體小而薄或呈膠質狀態
(1)菇木(或耳木)分離法 在食用菌繁殖旺盛期
(2) 代料基質分離法 分離前,選擇一批子實體發生早、產量高、菇體尚幼嫩且生活力強而無病蟲害的栽培袋,待子實體將近成熟時,去掉子實體,然後用75%酒精將培養袋進行消毒後,在培養料下1.5cm處挑取0.3cm的培養料小方塊組織,接入試管培養基的中央,置於恆溫下培養。
3、 土中菌絲分離法: 用於採集生長在土中的菇類菌絲體
三、制種技術 採用孢子分離、組織分離和基內菌絲分離等方法分離培養而獲得的純菌絲,經過原種的擴大培養和母種、栽培種的製作,即可作為食用菌生產用的菌種。
1、 菌種的類型 母種、原種、生產種
2、 培養基的種類 天然培養基、合成培養基、半合成培養基
3、 原種製作 從擔孢子或菇體組織直接分離培養獲得的原種或引進的原種
4、 母種及生產種製作 將原種菌絲體移植到由糞、草、木屑、棉籽殼或麥粒等原料配製成的培養基上,而製成的菌種稱母種。將母種再擴大繁殖製成的菌種,稱栽培種或生產種。
5、 培養基滅菌
(1)高壓蒸汽滅菌法 瓊脂培養基採用1.05kg/cm2 壓力,溫度121℃ ,滅菌45-60分鍾;母種和栽培種固體培養基採用1.2-1.5kg/cm2 壓力,溫度123-129℃ ,滅菌1-1.5 小時。 (2) 常壓蒸汽滅菌
6、 接種室消毒滅菌 熏蒸消毒法:甲醛與高錳酸鉀混合熏蒸法
(2)紫外線消毒:(3)石碳
酸滅菌
7、 接種 在無菌條件下,將原種或母種菌種移接到經過嚴格滅菌的培養基上,稱為接種。 8、 菌種培養
四、菌種保藏方法及復壯技術
1、 菌種保藏方法 菌種保藏的基本手段是採用低溫、冷凍、乾燥、減少供氧量等方法,終止其繁殖,降低其代謝強度,使之處於休眠狀態。
Ⅲ 怎麼製作桑枝食用菌
食用菌大棚栽培是我國傳統的種植項目,現在國內、國外的市場需求量很大,已成為我國農業出口創匯的主要項目。目前,冬季高檔食用菌出口中出現有害金屬及二氧化硫超標現象,發生問題的原因是冬季採用燃煤爐直燃加溫造成的。對此,大棚水溫空氣調節器應用後可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另一方面,食用菌夏季栽培(反季節生產)貨少價高,而大棚水溫空氣調節其可充分高效地利用地溫資源,實現低電耗、大功率製冷,很好滿足食用菌反季栽培的溫度要求其種植效益是常規栽培效益的2-3倍,因此推廣和應用大棚水溫空氣調節器,可摧生食用菌反季節栽培這一新的種植行業,為農民增收開拓了一種新的渠道。
Ⅳ 蘑菇菌怎麼製作
食 用 菌 制 種 技 術
江蘇新沂市康原食用菌研究所 TEL:0516-88939450
(一)母種的制備 用試管製成斜面培養基,並接種原始試管種(保留種,並用於生產的母種)即為生產母種,可用於擴接原種。
1. 培養基配方
配方一 馬鈴薯培養基(PDA)馬鈴薯200克 蔗糖20克 瓊脂20克 水1000毫升
配方二 綜合馬鈴薯培養基 馬鈴薯 200克 葡萄糖20克 磷酸氫二鉀3克 硫酸鎂1.5克 維生素B1 10毫克 瓊脂20克 水1000毫升 PH值自然
配方三 合成培養基 馬鈴薯 20克 葡萄糖20克 磷酸二氫鉀2克 蛋白腖5克
酵母膏5克 硫酸鎂1克 水1000毫升 PH值自然
2.培養基製作方法 先將馬鈴薯洗凈去皮(挖去芽眼) 切成簿片,稱取200克,加水1000毫升,煮沸15—20分鍾,用4層紗布過濾,取其濾液補足水至1000毫升,加入瓊脂20克,再加熱,瓊脂溶化後,再加入其它葯品。 培養基的分裝,應在培養基凝固前進行(瓊脂培養基40℃凝固)一般用漏斗,或分裝瓶,下端連接一段軟橡皮管,橡皮管下面再連接一段玻璃管,在橡皮管上安裝一個止水彈簧夾,分裝時將玻璃管插入試管內,但不要碰到管壁,裝入量為試管長度1/4。裝好後塞上棉塞,用線繩捆紮起來,棉塞部分用報紙包紮。
3.滅菌 將試管直立放入高壓蒸氣滅菌鍋,在0.11MPa/C㎡壓力下(鍋入溫度達121℃)滅菌30-35分鍾,使微生物包括芽孢全部殺死。待壓力降到0時,慢慢放出鍋內氣體,趁培養基沒有凝固時,將試管擺成斜面。
4.接種、培養 通過無菌操作方法將菌種接入試管斜面上,置28℃、3天後將溫度降至24℃繼續培養,7—15天左右,菌絲長滿整個試管斜面,即成(生產)母種。
(二)原種、制備 母種接種到原種培養基上,進行擴大繁殖育種即為原種,原種一般採用廣口瓶或袋裝。
1.培養基配方 配方一 木屑麩皮培養基 闊樹木 78% 麩皮 20% 糖 1% 石膏粉 1%
配方二 棉籽殼木屑培養基 棉籽殼 80% 木屑15% 糖 1% 麩皮 5% 過磷酸鈣 3% 石膏粉 1%
2.拌料與裝袋 選用新鮮無霉變原料,充分混勻,加水比例為1:1.3左右拌勻,總含水量60%-63%。含水量以手緊握培養料指縫間有水欲滴為宜。堆悶30分鍾後,裝瓶(袋)。用機械或人工裝袋稍加壓實,袋口用無棉蓋體封口。
3.滅菌 滅菌方法有兩種,高壓滅菌和常壓滅菌。高壓滅菌又稱加壓蒸氣滅菌,滅菌原理:在高溫(121℃以上)、高壓(0.11MPa/C㎡)條件下滅菌2小時,將芽孢在內的微生物全部殺死。常壓滅菌稱流通蒸氣滅菌,由於滅菌設備、條件和基本因素的不同,溫度變動在95-105℃之間,其熱力、穿透力不強,在一定溫度下要維持足夠時間才能達到滅菌目的,通常在100℃下維持10-12小時。
4.接種與培養 不論用接種箱或接種室接種,在接種前,需對接種箱或接種室用0.2%的來蘇水或漂白粉進行消毒處理,然後將滅菌過的料瓶(袋)放在箱內,用煙霧劑密閉薰蒸消毒。接種室消毒,一間房需點燃3盒50克規格煙霧劑;接種箱消毒每次用4克,一支母種試管可接4—6瓶(袋)原種。將接種後的菌種瓶(袋)放入發菌室黑暗處培養。培養室溫度22-26℃,相對濕度70%以下,發菌期間應保持良好的通風條件。原種從接種到菌絲長滿瓶(袋)需30—40天。
(三)栽培種制備 原種進一步擴繁,即為栽培種。栽培種一般採用塑料袋制備,用無棉蓋體封口。一瓶原種可接50-60瓶(袋)栽培種。栽培種培養基配方及拌料、裝袋、滅菌、接種、發菌管理與原種相同。
Ⅳ 最簡單的羊肚菌菌種製作方法
羊肚菌是一種名貴食(葯)用菌,目己開始仿生馴化栽培。羊肚菌母種的生產製作是仿生馴化栽培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環節。目前羊肚菌母種一般以PDA培養基為母種培養基,這種母種培養基的菌絲在試管或培養皿上表現出菌絲纖細、扭結力不強等特點,用這種母種培養基製作的原種或栽培種菌絲也較纖細並且不易形成菌核,造成產量比較低。
因此,研究一種母種健壯、扭結力強並能在原種或栽培種上形成菌核的優質母種製作方法對羊肚菌的提高產量有重大促進作用。
本發明目的是解決上述現有羊肚菌毋種制方法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菌絲健壯、扭結力強和在原種或栽培種七容易形成菌核的羊肚菌母種製作方法。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1、按質量比將1~3份的新鮮無蟲蛀圓葉楊碎枝條或圓葉楊樹葉放入10份的水
中煮沸25~30min,過濾取汁製得圓葉楊浸出液。
2、圓葉楊浸出液和PDA培養液按質量比1:1混合後,按混合液的質量百分比再
加入Na3P04·12H200.2 % , KH2P040.2 % , MgSO4O.05 % , VB1O. 0059/o,攪拌均勻後在121士1℃下滅菌30min,製成培養基。
3、培養基冷卻後接羊肚菌母種,把接好種的培養基在23 0C恆溫下培養10~12d
後,再放入8~12℃的培養箱中培養4-6d,羊肚菌母種即製作完成。
本發明既能使羊肚菌母種培養基上表現出菌絲生長前段整齊、菌落呈圓形、放射狀蔓延,雙核菌絲多、扭結力強的特點,又同樣在原種或栽培種上繼續這些特點並且能比普通羊肚菌菌種多形成30%的菌核,因而在產最上比現有羊肚菌菌種種植所得的產量提高15%,從而對羊肚菌的馴化栽培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下而結合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木發明的具體內容。
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
1、選用200g新鮮無蟲蛀圓葉楊枝條剪成1~2cm小段或粉碎100g原葉楊干樹葉,
加入1L水中煮沸25~30min,過濾取汁製得網n十楊浸出液。
2、圓葉楊浸出液和PDA培養液按質量比1:1混合後,按混合液的質量百分比再
加入Na3P04·12H200. 2%, KH2PO4O.2%, MgSO4O. 05%, VB1O. 005%攪拌均勻後在12±1℃下滅菌30min,製成培養基。
3、培養基冷卻後接羊肚菌母種,把接好種的培養基在23℃恆溫下培養11d後,再放入10℃的培養箱中培養5d,羊肚菌母種即製作完成。
Ⅵ 怎麼把蘑菇做成菌種
先買到些鮮蘑菇,然後選好的大的蘑菇把干劈開,選取中心的一小塊,將其放入培養基中即可。(過程一定要快,防止其他菌類沾到選取的蘑菇和培養基上)
麻煩採納,謝謝!
Ⅶ 鮮松茸的家常做法大全
將松茸洗凈切丁,同胡蘿卜略翻炒後放入電飯煲內與大米同煮,最後在配上用黃油煎過的松茸片,一餐體驗了兩種不同的松茸吃法。
做法:
1、大米洗凈後加入約1.2倍的水,浸泡30分鍾。
2、胡蘿卜洗凈切丁,香蔥切碎段;松茸清理干凈,兩個松茸切丁,一個松茸切片;
3、平底鍋內放少量的油,油熱後下胡蘿卜煸炒後下松茸丁,放適量鹽調味,翻拌均勻後關火。
4、將炒好的松茸和胡蘿卜轉至電飯煲中,調入一大勺醬油,然後啟動煮飯功能烹制松茸飯。
5、另起鍋,加入一小塊黃油,油溫6成熱後下切好的松茸片,一面撒適量的鹽調味,翻面撒適量的黑胡椒碎,煎熟出鍋。
6、將煮好的松茸飯裝盤,蓋上兩片煎好的松茸,撒上一點香蔥碎點綴即可食用。
Ⅷ 食用菌制菌種技術是什麼
食用菌制菌種技術是:
一、母種製作
1、母種特徵。
優質母種一般要求菌絲潔白、濃密、粗壯、生長整齊、氣生菌絲少,有菇香味。
2、母種培養基配方。
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瓊脂20g,磷酸二氫鉀1g,硫酸鎂0.5g,水1000ml,ph控制在5.5-6.5之間。
3、培養基制備。
挑選出尚未發芽,無病害,不發青的新鮮馬鈴薯。在洗凈去皮後,稱取200g,並將其切成小塊,裝入燒杯之中。倒入1000ml清水,加熱煮沸並保持20-30分鍾左右,直至馬鈴薯酥而不爛(加熱過程中略微加以攪拌)。
使用三層紗布進行過濾,然後取出過濾液,並加水補至1000ml。在馬鈴薯汁液中加入瓊脂,並繼續加熱至瓊脂完全融化,最後加入葡萄糖、硫酸鎂、磷酸二氫鉀,並加水補至1000ml。
使用試紙檢測ph。將其裝入試管中,添加高度以試管高度的八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為宜,然後加棉塞,並進行包紮。
接著將其放入高壓鍋內進行滅菌處理,等到指針指向0.04MPA時,排放冷空氣,然後接著升壓至0.105MPA,並保持半個小時左右。自然降溫至60℃後出鍋,擺放成斜面。
4、接種
按照常規方法進行接種。接種結束後,將其放入培養室內,溫度保持在23-2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5%左右。在培養7-10天後,即可用於原種接種。
二、原種製作
1、原種配方
配方一:小麥(玉米)95%,石膏粉2%,過磷酸鈣2%,尿素0.5%,白糖0.5%,ph保持在5.5-6.5之間。
配方二:籽殼87%,麩皮10%,蔗糖、白糖0.5%,石膏粉1%,過磷酸鈣1%,尿素0.5%,並加水120-130%。
2、培養基制備(配方一)
將小麥(玉米)篩檢干凈,並稱重,然後放置於清水中浸泡2小時左右。浸泡結束後,將其放入開水之中,一邊煮一邊攪動,並及時檢查煮的程度,尤其是煮至15分鍾後,需要更加頻繁的進行檢查。
當小麥粒(玉米)沒有白心,熟而不爛時,將其撈出,並放置在尼龍布上進行晾曬。等到小麥粒(玉米)表面無多餘水分時,加入過磷酸鈣和石膏粉,並攪拌均勻。
將其裝入瓶中,並使用高溫塑料和橡皮圈將瓶口封好,然後進行滅菌處理。滅菌時,壓力保持在0.105MPA左右,並維持2-3小時。滅菌過程中,注意冷空氣的排放時間。
3、培養基制備(配方二)
將白糖、石膏粉、尿素、過磷酸鈣溶化製成母液,然後加水進行稀釋。用稀釋液將棉籽殼拌濕,堆放2-3小時左右。
加入麩皮,不斷攪拌,等到用手捏緊培養料,指縫中有水外滲而不滴落時為宜。裝瓶,然後按照配方一的制備方法進行接下來的操作。
4、接種
等到培養基出鍋冷卻至室溫後進行接種。
接種後,將其放入培養室內,溫度保持在23-2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5%左右。在培養20-25天後,即可長滿瓶子(培養至10-12天時,需要搖晃瓶體)。
三、栽培種製作
1、培養基配方及製作
培養基配方及製作方法與原種相同。
2、接種
使用75%酒精擦洗手部,並對原種瓶外進行消毒。倒出少量原種於滅菌瓶中(該步驟於酒精燈火焰上方進行),每瓶原種大約可以接種20-25瓶。
將其轉移至溫度為23-25℃,空氣相對濕度為65%的環境下進行培養,20-25天後即可長滿。
培養結束後,立即進行播種。如果暫時不用,在低溫環境下保存(10-14℃環境下,保存時間不超過10天,2-4℃環境下,保存時間不超過20天)。
經過低溫保存的菌種,在使用前需要放置在常溫環境下恢復1-2天左右。
製作食用菌菌種的意義:
菌種性狀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產量的高低和品質的好壞。優良的菌種應具備遺傳性狀穩定、生命力旺盛、高產、優質、純度高、抗逆性強等特性。
因此,選用優良菌株,掌握好制種技術,嚴格菌種質量,做好菌種的保藏工作,是食用菌生產中的重中之重。
Ⅸ 食用菌培養基及其製作方法
食用菌品種很多,培養基也不同,在這里是無法說清楚的。而且沒有實地操作也是有一定的風險的。建議你最好實地學習操作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