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目前常用的制粒技術有哪幾種
濕法制粒(wet granulation)是在葯物粉末中加入液體粘合劑,靠粘合劑的架橋或粘結作用使粉末聚結在一起而制備顆粒的方法。由於濕法制粒的產物具有外形美觀、流動性好、耐磨性較強、壓縮成形性好等優點,在醫葯工業中的應用最為廣泛。而對於熱敏性、濕敏性、極易溶性等特殊物料可採用其它方法制粒。
(一)制粒機理
1.粒子間的結合力
制粒時多個粒子粘結而形成顆粒,Rumpf提出粒子間的結合力有五種不同方式[10]:
(1)固體粒子間引力 固體粒子間發生的引力來自范德華力(分子間引力)、靜電力和磁力。這些作用力在多數情況下雖然很小,但粒徑<50μm時,粉粒間的聚集現象非常顯著。這些作用隨著粒徑的增大或顆粒間距離的增大而明顯下降,在干法制粒中范德華力的作用非常重要。
(2)自由可流動液體(freely movable liquid)產生的界面張力和毛細管力 以可流動液體作為架橋劑進行制粒時,粒子間產生的結合力由液體的表面張力和毛細管力產生,因此液體的加入量對制粒產生較大影響。液體的加入量可用飽和度S表示:在顆粒的空隙中液體架橋劑所佔體積(VL)與總空隙體積(VT)之比,即 。
液體在粒子間的充填方式由液體的加入量決定,參見圖16-25。(A)乾粉狀態;(a)S≤0.3時,液體在粒子空隙間充填量很少,液體以分散的液橋連接顆粒,空氣成連續相,稱鍾擺狀(penlar state);(b)適當增加液體量0.3<S<0.8時,液體橋相連,液體成連續相,空隙變小,空氣成分散相,稱索帶狀(funicularstate);(c)液體量增加到充滿顆粒內部空隙(顆粒表面還沒有被液體潤濕)S≥0.8時,稱毛細管狀(capillary state);(d)當液體充滿顆粒內部與表面S≥1時,形成的狀態叫泥漿狀(slurry state)。毛細管的凹面變成液滴的凸面。
一般,在顆粒內液體以懸擺狀存在時,顆粒鬆散;以毛細管狀存在時,顆粒發粘,以索帶狀存在時得到較好的顆粒。可見液體的加入量對濕法制粒起著決定性作用。
(3)不可流動液體(immobile liquid)產生的附著力與粘著力 不可流動液體包括高粘度液體和吸附於顆粒表面的少量液體層(不能流動)。因為高粘度液體的表面張力很小,易塗布於固體表面,靠粘附性產生強大的結合力;吸附於顆粒表面的少量液體層能消除顆粒表面粗糙度,增加顆粒間接觸面積或減小顆粒間距,從而增加顆粒間引力等,如圖16-26A[11]。澱粉糊制粒產生這種結合力。
(4)粒子間固體橋(solid bridges) 固體橋(圖16-26B)形成機理可由以下幾方面論述。①結晶析出?架橋劑溶液中的溶劑蒸發後析出的結晶起架橋作用;②粘合劑固化?液體狀態的粘合劑乾燥固化而形成的固體架橋;③熔融?由加熱熔融液形成的架橋經冷卻固結成固體橋。④燒結和化學反應產生固體橋。制粒中常見的固體架橋發生在粘合劑固化或結晶析出後,而熔融?冷凝固化架橋發生在壓片,擠壓制粒或噴霧凝固等操作中。
(5)粒子間機械鑲嵌(mechanical interlocking bonds) 機械鑲嵌發生在塊狀顆粒的攪拌和壓縮操作中。結合強度較大(如圖16-26C),但一般制粒時所佔比例不大。
由液體架橋產生的結合力主要影響粒子的成長過程,制粒物的粒度分布等,而固體橋的結合力直接影響顆粒的強度和其它性質,如溶解度。
濕法制粒首先是液體將粉粒表面潤濕,水是制粒過程中最常用的液體,制粒時含濕量對顆粒的長大非常敏感。研究結果表明,含濕量與粒度分布有關,即含濕量大於60%時粒度分布較均勻,含濕量在45%~55%范圍時粒度分布較寬。科學家們為找到最適宜含濕量的計算方法作了不少努力,普遍認為濕式轉動制粒時第一粒子間的液體以毛細管狀存在。
2.從液體架橋到固體架橋的過渡
在濕法制粒時產生的架橋液經乾燥後固化,形成一定強度的顆粒。從液體架橋到固體架橋的過渡主要有以下二種形式:
(1)架橋液中被溶解的物質(包括可溶性粘合劑和葯物)經乾燥後析出結晶而形成固體架橋。
(2)高粘度架橋劑靠粘性使粉末聚結成粒。乾燥時粘合劑溶液中的溶劑蒸發除去,殘留的粘合劑固結成為固體架橋。
② 片劑的制備方法有哪些各方法適用於哪些葯物的制備
片劑的制備方法直接壓片法、濕法制粒、干法制粒,因為濕法在國內運用最多,且大都比較純熟。
干法制粒只用於濕法不能解決的,比如說原料對濕熱不穩定、濕法無法控制其溶出等等,直接壓片法國外比較提倡,因為其制備工藝較為簡便。
由原葯、填料、吸附劑、黏結劑、潤滑劑、潤濕劑、崩解劑、香料、色料等組成。先將物料粉碎、造粒,乾燥,再用壓片機製成片狀,也有的不需造粒和乾燥,直接壓成片劑。
片劑是在丸劑使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創用於十九世紀40年代,到19世紀末隨著壓片機械的出現和不斷改進,片劑的生產和應用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近十幾年來,片劑生產技術與機械設備方面也有較大的發展,如沸騰制粒、全粉末直接壓片、半薄膜包衣、新輔料、新工藝以及生產聯動化等。
中葯片劑的研究和生產僅在50年代才開始,隨著中葯化學、葯理、制劑與臨床幾方面的綜合研究,中葯片劑的品種、數量不斷增加,工藝技術日益改進,片劑的質量逐漸提高。
③ 制粒的濕法制粒的方法
濕法制粒是在原料粉末中加入粘合液進行制粒的方法。由濕法製成的顆粒經過表面潤濕,因此其表面性質較好,外形美觀,耐磨性較強、壓縮成形性好,在制葯工業生產中應用最為廣泛。
濕法制粒機理:在任何濕法制粒過程中,在粉粒表面均勻潤濕的液體產生粉粒間粘著力,因此,在粉粒間存在的液體量與存在的狀態對製成的顆粒的強度有影響。
當將液體加入到粉粒層中時,液體首先進入到粉粒層內的部分空隙中,與液體相接觸的粉粒(第一粒子)相互粘結、結聚成顆粒(第二粒子).
多數濕法制粒以液體架橋的粘合作用使分散的粉末結聚在一起形成有一定形狀和大小的顆粒,經乾燥後最終是以固體橋的形式使固結。在制葯生產中常用的從液體架橋到固體橋的過渡有以下三種形式:
(1)部分溶解液的架橋將水溶性葯物制粒時,加入的液體和粉粒接觸,部分和液體接觸的表面溶解使粉粒結聚,並在此後的乾燥過程中,溶解部分固化而形成固體橋。
(2)粘合劑的架橋將水不溶性葯物制粒時,加入粘合劑溶液作架橋液,使粉粒結聚成顆粒,在乾燥過程中,粘合劑溶液中的溶劑大部分除去,剩下的粘合劑成為固體橋。
(3)溶液中葯物溶質的架橋為混合均勻,把某些葯物溶解在液體架橋劑中進行制粒,在乾燥過程中粉粒間有溶質析出成固體橋。
④ 目前中葯制劑常用的制粒有哪些方法
個人知道常用兩種,水丸,蜜丸,後者比較普遍,中醫類有煉蜜為丸一節,也是中醫必修課,相對來說製作蜜丸,易上手,效果好,況且現在有專門的制具,
⑤ 濕法制粒壓片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濕法制粒壓片過程中應注意以下方面:
1、粘合劑的選擇:粘合劑的選擇是制粒操作的關鍵。如果選擇不當,不僅影響顆粒質量,甚至根本不能製成顆粒。應根據對葯物粉末的潤濕性、溶解性進行選擇。一般來說,親水性、溶解性適宜的原料粉末的制粒效果較好。
2、粘合劑的加入量:粘合劑的加入量對顆粒的粉體性質及收率影響較大,其影響比操作條件更大。因為粘合劑的加入量影響原料粉粒(第一粒子)之間的粘著力。
3、粘合劑的加入方式:粘合劑可一次加入或分次加入,而且既可以溶液狀態加入,也可呈粉末狀態加入。把粘合劑溶液分批加入或噴霧加入,有利於核粒子的形成,可得到較均勻的粒子。制粒時間根據對顆粒的要求不同而不同,一般10一20分鍾即可得到球形度較高而且緻密的顆粒。
4、原料粉末的粒度:原料的粒度越小,越有利於制粒,特別是結晶性的葯品,經粉碎後製成的顆粒與未經粉碎製成的顆粒有很大的差別。大的結晶溶解性差,結合力弱,容易在乾燥過程中從顆粒表面脫落下以致影響粒度分布。
片劑是葯物與輔料混合均勻後壓制而成的片狀制劑,其外觀有圓形的和橢圓、三角等異形的。片劑生產線主要是根據客戶產量和產品性質,設計相符的生產線,不同的產量和產品性質,提供不同的型號和機型。在片劑生產線中主要包括:粉碎混合、制粒、包衣、壓片及包裝設備。
(5)葯物制劑生產中常用的制粒方法擴展閱讀:
壓片分類
1、濕法制粒壓片法
濕法制粒壓片法是將濕法製得的顆粒經乾燥、添加適宜輔料後壓片的成型工藝。凡葯物對熱、濕比較穩定,一般可選用濕法制粒壓片法 。
2、干法制粒壓片法
干法制粒壓片法是將干法制粒的顆粒經添加適宜輔料後壓片的成型工藝干法制粒壓片法常用於熱敏性物料、遇水易分解的葯物,方法簡單、省工省時。但干法制粒存在著需特殊重壓設備以形成大片,粉塵飛揚嚴重,以致增加交叉污染機會等缺點。
3、半乾式顆粒壓片法
半乾式顆粒壓片法又稱為空白顆粒壓片法,是將葯物粉末和預先制好的輔料顆粒混合後壓片的成型工藝。該法適合於對濕熱敏感、不易制粒,而且成形性差的葯物,也可用於含葯較少的物料制粒。
⑥ 制粒工藝的流程圖
濕法制粒:在葯物粉末中加入液體粘合劑,靠粘合劑的架橋或粘結作用使粉末聚結在一起而制備顆粒的方法。產物外形美觀、流動性好、耐磨性較強、壓縮成形性好。
原輔料一粉碎一混合一制軟材一制粒一乾燥一整粒一壓片
干法制粒法是將葯物和輔料的粉末混合均勻、壓縮成大片狀或板狀後,粉碎成所需大小顆粒的方法。用於熱敏性物料、遇水易分解的葯物,方法簡單,省工省時。
葯物+輔料→粉碎→過篩→混合→壓塊→粉碎→整粒→混合→壓片
⑦ 制粒工藝流程圖是什麼
在葯劑學裡面,固態葯物制劑有一個步驟叫制粒,就是在制軟材之後將其變成形狀比較規則的粒狀或片狀。
制粒工藝流程圖當然就是這個過程的流程示意圖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