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宋代民眾對瘟疫的認識和治療方法

宋代民眾對瘟疫的認識和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5-10-03 07:29:29

A. 古代葉天士是用什麼方法解決瘟疫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辟瘟疫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溫病散等治療、預防溫疫的方劑。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辟溫」一章,記載治療溫疫的方劑。

宋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濕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對瘟疫的臨床表現、治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元朝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溫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總結了溫疫的治療方法

明朝醫家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溫疫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探討。其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溫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等,是對溫疫病因的創見。

吳又可在《溫疫論》中,還創制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溫疫論》是我國醫學文獻中論述急性傳染病的一部劃時代著作,至今仍可用來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清朝余師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認為疫疹的病因是癘氣,指出「一人得病,傳染一家,輕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內,大率如斯。」並根據暑熱疫的病證特點,創立「清瘟敗毒飲」一方,以重用石膏為主,為溫疫病的辨證論治開拓了新的境地。

閱讀全文

與宋代民眾對瘟疫的認識和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燈籠製作折紙方法步驟 瀏覽:335
普通人如何增肌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984
瘦腿的最佳方法 瀏覽:355
寫字的正確方法圖片兒童 瀏覽:967
宋代民眾對瘟疫的認識和治療方法 瀏覽:382
開題報告的主要研究方法怎麼寫 瀏覽:937
提前閱讀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733
充氧魚缸使用方法 瀏覽:351
乘法計算方法及技巧 瀏覽:21
什麼是認識方法 瀏覽:617
ppr熱熔機使用方法 瀏覽:686
美容院面膜擺放造型方法圖片 瀏覽:449
體育鍛煉干預抑鬱的方法 瀏覽:499
摘手鐲的方法視頻 瀏覽:669
內部攻擊和破壞解決方法 瀏覽:236
腹徑計算方法視頻 瀏覽:799
荷花苗怎麼種植方法 瀏覽:9
柴油車換汽油濾芯的正確方法 瀏覽:465
關於刷牙最痛點解決方法 瀏覽:352
如何剪雙心形最簡單方法 瀏覽: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