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鍾南山事記
2003年06月18日 15:01
●為了表演鬥牛士,他家也不回,反復排練了整整一星期
●看到病人年老體弱,他先把聽診器捂熱了,再給老人聽診
●「研究肺癌不是我的強項,有時間我會去看看書,補補課」
「在一次元旦晚會上,老師要表演一個鬥牛士之舞。他竟然家也不回,天天泡在辦公室,反反復復地排練了整整一星期。對於這種別人看來近乎無知孩童的執拗,他卻只簡單地認為———做什麼事情都要做到最好。」王濤博士說起他的老師,滿臉自豪。
王濤的老師就是大名鼎鼎的鍾南山院士。日前,在忙碌的廣東省呼吸研究所實驗部,記者采訪了鍾南山的一批學生。從他們的講述中,記者真切地感受到了鍾院士鮮為人知的一面。
2001年,王濤被錄取為廣東省呼吸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2001年,我參加鍾老師的博士生面試,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他。聽說我從河南趕來面試,他的第一句話是這樣的:『這么大老遠來參加面試,真是謝謝你了。』整個面試互動性非常強,一問一答如拉家常,和其他高高在上的面試有著天壤之別。一個沒能通過鍾老師面試的考生也說,『能來參加鍾老師的面試,已經很值得了』。」
「我的課題是肺癌研究,當我把計劃書給老師看時,他看完後寫了一個四五頁的評語,其中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研究肺癌不是我的強項,有時間我會去看看書,補補課。』至今我仍保留著老師的這句話,它將成為我畢生治學為醫的動力。」王濤說。
「老師始終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大夫。他認為,醫生的天職就是救死扶傷,看好病人是醫生最大的政治。不管有多忙,每周四下午兩點,他必定去門診給病人看病。因為他看得很仔細,很慢,所以有些慕名前來的病人要足足等上一年。」
「有一次,一位老人去門診看病,恰好碰到老師坐診。看到病人年老體弱,細心的老師先把聽診器捂熱了,再給老人聽診。他和病人間的關系,已遠遠超出了普通的醫患關系。老師還會定期打電話,詢問已經出院病人的康復情況,並據此對用葯進行及時的微調。他自己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也會交待學生認真代辦。」說起導師,王濤有說不完的話。
實驗部的女博士曾瓊在讀碩士時就師從鍾院士,至今已有5年。「很多時候,國外文獻的相關病例報道剛剛出來,老師就大膽而謹慎地把成果應用到病人的治療中。把最新理論運用到臨床試驗中,這是一般醫生很難做到的。」
「老師性格比較急,學生平時不大敢和老師說笑。如果我們做錯了事,他會毫不留情地訓斥我們。老師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我們做課題研究,幻燈里的字體、色彩等細節都要求得很嚴格,方方面面都精益求精。在一次哮喘研討會上,老師當著所有人的面批評懶散的參會者:『誰沒有交幻燈?誰交了又沒有來?如果是這樣,以後不讓他再參加這樣的研討會!』」曾瓊對老師的嚴格認真體會最深。
「對於學生,老師從不肯馬虎。大家都知道,非典高峰時,老師沒日沒夜地埋頭工作。但無論如何廢寢忘食,也不會忽視學生的課題研究。『五一』期間,老師僅有的半天休息時間,是在我們課室里度過的。看到老師慷慨地拿出已經少得可憐的睡眠時間,幫我們反復推敲、指導課題的設計、思路時,那種平凡的崇高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實驗部的在讀博士陳興無說,「老師雖然很忙,但仍時常給學院的本科生上課。作為一名院士,這是令人不可思議的。」
「當年在北醫大上學時,他就是學校里有名的田徑運動員。1959年,他打破了400米欄的全國紀錄,他創造的北醫大校紀錄至今無人能破。他現在鉛球還能推10米,在廣州醫學院數第一!」實驗部的在讀博士蔡闖說,「老師性格開朗,打球、跑步、游泳……什麼都玩。周五打籃球,周日打羽毛球,我們在學校是師生,在運動場上就是球友。」
鍾南山一家人都與體育有緣。他的妻子李少芬是我國著名的女籃選手,是中國第一批「籃球運動傑出貢獻獎」獲得者;女兒鍾帷月曾是我國優秀的游泳運動員;兒子鍾帷德曾被評為2002年廣州市十大傑出青年,現為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泌尿科副教授,也是醫院籃球隊的「中流砥柱」。
在這個家庭里,體育與衛生相互融合,充滿了健康的陽光。同時,這一家四口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為中國人的生命和健康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來源:《中國青年報》2003年6月18日,作者:林潔,原題:《我的導師鍾南山》)
中新網4月22日電 兩個月以前,鍾南山院士勇敢地否定了衛生部所屬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關於「典型衣原體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觀點,為廣東衛生行政部門及時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決策論據。
今天的中國青年報稱,鍾南山是抗「非典」第一功臣。鍾院士領導的課題組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大大提高了廣東地區「非典」危重病人的成功搶救率,降低了死亡率,且明顯縮短了病人的治療時間。
世界衛生組織派出的專家組認為:以鍾南山為首的廣東專家摸索出來的治療經驗,對全世界抗擊非典型肺炎有指導意義。
在大批醫護人員被病人感染的特殊時刻,鍾院士主動請纓,要求將最嚴重的病人送到他領導的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抗擊「非典」的戰場上,66歲的鍾南山院士曾一次連續38小時救治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