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用中醫治療氣虛秘
[治法]益氣潤腸。症見糞質並不幹硬,雖有便意,但臨廁努掙乏力,難以排出,甚者汗出氣短,便後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懶言,舌淡苔白,脈弱。
[常方]黃芪湯加減。
[方義]黃芪峻補肺脾之氣,為君;以麻仁、白蜜潤腸通便為臣;陳皮理氣為佐。氣虛下陷脫肛者,可加升麻、柴胡、桔梗、黨參,協同黃芪以益氣升陷。肺虛久咳短氣者加生脈散及紫菀、白前。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氣虛日久,服上方不效者,宜兼補腎,可用大補元煎加味。
[處方]黃芪湯(木香6克,砂仁6克,黨參15克,茯苓15克,白術12克,黃芪3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加減]若氣虛較甚者,可加人參;氣虛下陷脫肛者,可加升麻、柴胡、桔梗、黨參,協同黃芪以益氣升陷。肺虛久咳短氣者加生脈散及紫菀、白前。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氣虛日久,服上方不效者,宜兼補腎,可用大補元煎加味(熟地10克,山茱萸10克,山葯15克,枸杞10克,當歸10克,杜仲10克,黨參15克)。
Ⅱ 中醫怎樣治療腎虛
中醫主要通過補腎的方法治療腎虛。「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是中醫常用的治療原則。由於腎虛包括腎精虧、腎氣虛、腎陰虛、腎陽虛等不同類型,故需要專業的中醫師進行辯證論治。
1、腎精虧虛者,需要補腎填精,常用左歸丸等葯物。
2、腎氣虛者,需要補腎益氣,常用金匱腎氣丸等葯物。
3、腎陰虛者,需要補腎養陰,常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左歸丸等。
4、腎陽虛者,需要補腎壯陽,常用右歸丸、右歸膠囊、復方玄駒膠囊等。
但應注意,臨床中真正單一的證型少見,常常二者兼有,只是偏重不同。故上述補腎養陰的方葯中常含有溫陽的葯物,而補腎壯陽的方葯中常含有滋陰的葯物。醫生在治療時,通常需要按照「陰陽互根、陰陽平衡」的原則來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