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煉二頭肌
下面推介6個鍛煉肱二頭肌的經典動作。
1、杠鈴彎舉
發展肱二頭肌腹的經典動作,各級訓練水平者都適用。重點鍛煉肱二頭肌內側頭和肌腹,因此動作能使 前臂保持適度外旋。
動作要領:身體直立,中握距(同肩寬)正握杠鈴,垂於體前。兩上臂貼緊身體兩側。向上彎舉,至肱二頭肌完全收緊,稍停。然後緩慢還原,練習時身體不要前後晃動,不要藉助慣性力。即使有意借力,幅度也不能太大。負重大時到最低點手臂不完全伸直,以防肘關節受傷。
2、啞鈴坐姿交替彎舉
主要是雕塑和分離肱二頭肌。交替練可減少借力,使注意力更集中在目標肌上。
作要領:坐在凳端或垂直靠背凳上,雙手持啞鈴垂於體側,掌心相對,兩肘貼靠身體兩側。以肘關節為支點,向上彎舉,同時前臂外旋掌心朝上,舉至最高點收緊肱二頭肌,稍停。然後控制性還原。接著另一臂做相同動作。前臂和腕外旋是為了充分收縮肱二頭肌和鍛煉肱二頭肌內側頭,更好地分離肱二頭肌。此動作也可站立做。
3、曲柄杠鈴斜托彎舉
是鍛煉肱二頭肌下部和肘關節之間肌肉的特好練習,能增加肱二頭肌的厚度,使肱二頭肌更飽滿,造型更完美。
動作要領:坐在凳上,胸靠斜板,上臂放在斜板上,兩手反握杠鈴,臂伸直,保持身體穩定。用力將杠鈴彎舉到最高點,稍停。然後 緩慢還原。注意,臂應充分伸展,動作要慢;在杠鈴降到最低點時肘關節應微屈,用力控制住杠鈴,但不要完全伸展。
4、單手啞鈴斜托彎舉
重點鍛煉肱二頭肌的肌峰和刻畫肌肉線條。
動作要領:坐在凳上,手反握啞鈴,臂放在斜板上伸直。為保持身體平衡,可用不持鈴手握住斜板。肱二頭肌收縮彎舉啞鈴到最高點時用力擠壓,進行頂峰收縮,稍停片刻。控制性還原,手臂充分伸展,但不完全伸直。做完一側換側再做。
5、啞鈴斜卧彎舉
作用是增加肱二頭肌的圍度,分離肱二頭肌,突出肌峰。它能使肱二頭肌充分伸展,中高級水平者可安排在前面做。
動作要領:仰卧在斜凳上,雙手持啞鈴垂於體側,兩膝彎曲,雙腳放地上,上臂緊貼身體兩側。彎舉啞鈴,收縮肱二頭肌至極限,然後緩慢還原。可雙手同時練習,也可單手交替練習。
6、啞鈴坐姿側彎舉
主要是鍛煉肱二頭肌外側。
動作要領;坐姿,手持啞鈴垂於體側,掌心相對,上臂緊貼體側,肘關節是惟一運動的關節。用力向上彎舉,可感受到肱二頭肌外側 膨脹隆起。最高點進行頂峰收縮,並堅持片刻,然後緩慢還原,最低點時手臂完全伸直。做完一側換側再做。為避免動作過程中身體借力,軀干可稍前傾。
動作選擇與訓練方法
1、動作選擇。可根據自身需要選擇不同的動作。初練者一般選3個動作,以杠鈴動作為主,2個杠鈴動作,1個啞鈴動作,重點是發展肌肉圍度。中高級訓練者動作可增加到4-5個,並隨著肌肉圍度的增大適當增加孤立的啞鈴動作,以使肱二頭肌既飽滿又有型。
2、變換動作次序。一般來講難度大的動作應在精力充沛時完成,每次訓練基本動作放在前面。身體適應了這種訓練方式,輔助肌就會替主動肌做功。為了減少輔助肌的作用,不一定每次都以杠鈴彎舉開始,而可先做啞鈴彎舉,並逐組增加重量。這樣既為負重大的杠鈴彎舉進行了熱身運動,又加大了肱二頭肌的訓練負荷,效果更理想。
為了獲得最佳訓練效果,動作要全過程用力,並牢牢控制器械,彎舉時注意力集中在肱二頭肌上,到最高點時用力壓縮。下降還原要控制緩慢。不要過分伸展前臂。不要太計較負重量的大小,狀態佳就加重,狀態欠佳則減重。每次完成動作的質量和重量同等重要。
--------------------------------------------------------------------
肱二頭肌訓練法
誰都希望肢二頭肌不斷增長,但大多數人不知道如何做到這一點。他們機械地模仿流行的訓練模式,結果是無所收獲。肱二頭肌是個非常頑固的部位,若訓練方法不當,則跟沒練一樣。
我曾經嘗試過各種訓練方法、最終發現了促進肱二頭肌最佳增長的十大秘訣。
一、高訓練量
在肱二頭肌訓練中,很少有人練到足夠的組數。害怕艱苦訓練的人常說,肪二頭肌是個小部位,每次訓練不能超過9組。實際上即使做20組你都無法「震撼」它,而僅僅是在「撓癢癢」。一個高效的震撼訓練至少要做20組,而且這20組都必須是正式組,每組都得做到力竭。
二、超級組訓練法則
超級組訓練法則對增大肱二頭肌特別有效,它能刺激更多的肌纖維,創造更好的充血。我在每次訓練中都採用超級組訓練法則。採用超級組訓練法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每個練習都做超級組,僅是每組的最後兩個練習採用。 2.杠鈴彎舉不要採用超級組訓練法則。因為這個復合練習需要強大的能量和充分的恢復。 3.除了肱二頭肌之外,不要把肱二頭肌與其它部位聯合在一起做超級組。二頭肌與三頭肌功能相反,輪流訓練可保證充足的恢復時間。二頭肌訓練的最後一個練習與三頭肌訓練的第一個練習聯合做超級組,正好能過渡到三頭肌訓練中去。 4.在用超級組法則聯合練二頭肌和三頭肌時,應盡量選擇相同用力水平的練習,如啞鈴斜板彎舉與單臂啞鈴屈伸,或坐姿啞鈴交替彎舉與站姿頸後臂屈伸的組合。 5.能用於超級組訓練的肱二頭肌練習只有啞鈴彎舉、斜板啞鈴彎舉、坐姿杠鈴彎舉和拉索彎舉。相比之下,站姿杠鈴彎舉太重了、啞鈴集中彎舉太輕了,機器彎舉又太孤立了。
三、每組都練到力竭
每一組都應練到力竭,不論使用多大重量或做多少次,只有練到力竭才能確保對肱二頭肌震撼性刺激的要求。
四、採用較低的次數
只統計那些在68次范圍內達到力竭的訓練組。如果每組超過8次,則附屬肌肉可能在肱二頭肌完全力竭之前就疲勞了。如果無法做到6次,則表明二頭肌沒有在附屬肌肉取代用力之前達到力竭。
五、經常打亂訓練次序
假定最大的力量應該分派給最重的練習,那麼結論就是每次肱二頭肌訓練都應以杠鈴彎舉開始。但是,人體具有驚人的適應能力,適應過程是如此微妙,以至於幾乎察覺不到附屬肌肉已經暗中分擔了不少本應由肱二頭肌完成的工作。
通過每次以不同的練習開始,附屬肌肉就沒有機會去適應,肱二頭肌就會被迫做所有的工作。例如,如果你經常以斜板啞鈴彎舉或啞鈴交替彎舉代替杠鈴彎舉開始訓練,即使用的重量減小了,但訓練卻會更有效,因為一切工作都是在附屬肌肉還在考慮如何幫忙時由二頭肌單獨完成的。
六、舷二頭肌和肱三頭肌一起練
除三頭肌外,不要將二頭肌與其它任何部位一起練。如果像許多健美運動員那樣,將二頭肌與胸部一起練,則因胸部訓練消耗了大量能量,即使你覺得已經為工頭肌付出了100%,它們得到的卻只有80%。如果每次只練一個部位,那你將得到更好的震撼性刺激效果。
七、啞鈴彎舉
啞鈴彎舉之所以成為鍛煉肱二頭肌的理想練習,是因為它們通常是交替進行,允許每個胳膊有更多的恢復時間,使你能採用盡可能大的訓練重量。
啞鈴集中彎舉是個例外,這個動作過於孤立,而且無法使用大重量,因而很難成為有效的增大肌肉塊動作。我通常用它來熱身,喜歡每次都緩慢地彎舉到掌心向上並進行頂峰收縮,這樣能產生強烈的充血。同二頭肌訓練的其它練習一樣、採用金字塔式增重做5組,每組68次,這是個有效的訓練動作,但我仍然不把它計入正式訓練。
八、斜板彎舉
確保在每次肱二頭肌訓練中都包括斜板彎舉,這個動作能提供其它姿勢無法做到的借力與孤立的組合。在肘關節被支撐的情況下,它是個借力練習,但由於肩膀也被支撐著,故它又是個孤立練習。我喜歡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做斜板彎舉,當墊子保持傾斜時,我藉助墊子的支撐,後拉身體以產生更多杠桿作用;當墊子垂直時,手臂筆直向下,杠桿作用減小,可迫使肪二頭肌更孤立地做練習。
斜板彎舉應該用單臂和啞鈴來做,或者用雙臂和杠鈴或曲柄杠鈴來做。啞鈴可使你轉到手心向上或者進行直握彎舉,刺激二頭肌的不同區域。採用杠鈴時,所有的壓力都集中施加在二頭肌的肌腹上。
九、杠鈴彎舉
前面曾說過,不得在超級組訓練中採用杠鈴彎舉。但這並不意味著永遠不用這個動作,恰恰相反,任何肱二頭肌增長訓練都離不開它、因為沒有其他辦法能促使肪二頭肌及其附屬肌群最大限度地增長。每個肌群都至少需要一個復合練習。
我的肪二頭肌訓練很少用完全的杠鈴彎舉做到底,5組練習,第1組做8次到力竭,隨後4組做6次到力竭,每一組都使用盡可能大的重量,不用欺騙法則,而是讓二頭肌做所有工作。我經常以杠鈴彎舉最大重量的70%做不完整動作的杠鈴彎舉結束二頭肌訓練,這是反傳統的做法,但每次練完後我的二頭肌就像要爆炸一樣。具體做法是,坐在凳上做,並確保不把杠桿下放到觸及大腿。我閉上眼睛,不停地做,直到無法堅持。
十、保持對重量的控制
為了從彎舉中獲得最佳效果,在動作的伸展階段應該保持對重量的控制,以較慢的速度下放。不加控制的快速下放不僅降低了訓練效果,還會增加肱二頭肌受傷的危險、甚至導致肘關節肌腰炎。
在收縮階段把意念集中在肱二頭肌上,在頂部進行頂峰收縮。要盡切辦法忘記你所舉的重量。如果感覺不錯,則試著增加一些重量;如果感黨不適,則應適當減少重量、直到出現帶給你最佳充血的重量。不要等到受傷來教你如何正確地訓練。
參考資料:http://www.llww.com.cn/bbs/printpage.asp?BoardID=45&ID=18517
㈡ 15天如何鍛煉手臂力量
一、 杠鈴彎舉
1. 立姿直杠彎舉
站立,雙手同肩寬握杠,自然速度彎舉,時間1~2秒;下放時控制還原,時間3~4秒。上舉時注意力應集中在整個肱二頭肌上,想像並排的兩條肌束如鋼繩般收縮。如果想盡快使肱二頭肌下端發展起來,則應將注意力和起動點均放在此處。還有,杠鈴下放到底部時要有意識地伸直胳膊。如果屈臂,則難於刺激到嵌入肘彎的肱二頭肌下端,這是很多健身者不太注意的地方。只要做標准次數(8~12次/組),都應刻意伸直胳膊,但8次以下(承重較大)為避免肘關節和肌腱無謂受傷,應保持胳膊自然的屈伸度。
常規重量組為每組10~12次至力竭,做3~5組。上身應保持正直,不要靠晃動身體借力,這對初練者最合適。系統訓練半年以上者,應採用變速組或爆發式上舉。實踐證明,只要採用逐加重量的方法充分熱身(至少2組,一般是3組),使肌肉和神經系統進入訓練狀態,同時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目標肌上,用適宜的重量(8次左右)做變速或爆發式彎舉就不會產生傷害事故。中、高級水平者應在正式組的第3或第4序列將試舉次數降至6~8次/組或4~6次/組,然後再回升到正常訓練次數。這樣既能調動更多的肌纖維參與運動,又能保證足夠的訓練量,使目標肌更好的充血膨脹。變速組是指將一個訓練組分為前、後兩個半程,兩個半程的上舉速度和還原速度有較明顯的區別,從而使肌肉受到更強烈的刺激。
這個動作的主要作用是全面增大肱二頭肌的厚度與塊頭。另外,可通過握距的變化重點刺激內外兩個肌束:寬於肩部的握距對肱二頭肌外束刺激較大,略窄於肩的握距對內束刺激較好。可根據個人情況側重採用。
2. 曲杠彎舉
站立,雙手執杠做彎舉。由於是曲杠,小臂不像直杠那樣緊張,參與用力較少,可保證更多的負荷加在肱二頭肌上。
曲杠彎舉的效果有爭議,部分訓練者認為效果不如直杠,主要是施加在肱二頭肌上的張力不明顯。
曲杠由於角度基本符合自然狀態下手臂的內旋狀態,肌肉感覺較舒適。直杠迫使雙小臂呈一定的外旋角度,上臂和小臂肌肉都有一定的緊張度,對抗負荷做動作時更明顯,故感到張力效果十分明顯。且無論上舉還是下放都能保持持續緊張,使目標肌沒有多少"喘息"機會。這種緊張度的存在使直杠彎舉在發展肱二頭肌的同時,對小臂也有一定促進作用。這是曲杠難於比擬的地方。從肱二頭肌承擔的負荷來看,曲杠由於小臂參與用力少,若重量相同,則承擔的負荷大於直杠,對肱二頭肌的刺激作用更大些,但在肌肉的持續緊張度上遜於直杠,特別是在杠鈴下放階段。由於角度適宜,對腕部不適或有傷者,曲杠則是代替直杠彎舉的好方法。
訓練要求與立姿直杠彎舉基本相同,注意力應集中在整個肱二頭肌上。標準的訓練安排是:12、10、8、6、10次,做5個正式組,其中孤立重量組(10~12次/組)必須保證做3組。較高次數與較低次數的合理搭配,既能保證調動更多的肌纖維參與運動,又能保證動作的規格與次數,利於產生"泵"感的充血效應。
二、 啞鈴彎舉
1. 坐姿啞鈴交替彎舉
坐於凳端,雙手各執一啞鈴,左右交替做彎舉動作。
彎舉時為保證動作的准確性,可採用對鏡訓練方式。這樣可糾正低頭助力的毛病。
為了讓肱二頭肌弧度更飽滿、肌肉更厚實,應做"均衡彎舉",啞鈴盡量保持水平,不要左右晃動,使肱二頭肌的內外兩個肌束均勻受力;若為打造肱二頭肌的尖峰,則須有意識地外旋小臂,彷彿要用小指去觸碰肩膀。另外,可用一個小技巧來修飾上臂形態,兼顧肱二頭肌下端。這就是在啞鈴下放至底部時有一個自然後撤動作,幅度不大,但能令胳膊徹底伸直。然後以肱二頭肌下端為起動點(意念也集中於此),帶動啞鈴彎舉。次數變化在每組10~12次之間,下限不要低於8次,否則難以保證動作的規范。
為打破適應性,接受不同的刺激頻度,有時可安排連續試舉,一般是安排從重至輕的不同重量,而不是反向順序。這更符合肱二頭肌的耐受特點,也更容易挖掘其生長潛力,同時可避免拉傷肌腱。例如,以25公斤的啞鈴彎舉至力竭後(10~12次左右),緊接著試舉20公斤的啞鈴,無法再完成一次時立即接做15公斤的啞鈴至力竭。這樣重量呈現2~3個階梯,但至多不要超過3個,每個階梯重量相差5公斤左右,過大過小都會影響進一步挖掘肌肉潛力,影響訓練的綜合效果。
2. 啞鈴斜板交替彎舉
坐在後傾角為45度的斜板上,雙手各執啞鈴做交替彎舉。
第一組的重量不要過大,目的是熱身、確定動作路線和感覺,然後再逐加重量。正式組為5組,第3、4組可加至最大負重,次數為6~8次。
這種後傾角度能使肱二頭肌上緣與肩部交接的肌腱處始終處於牽拉的緊張狀態,利於發展肱二頭肌上部。由於無法像普通狀態那樣"夾肘",下放時手臂的後展和上舉過程的轉腕動作對肱二頭肌的下緣與尖峰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這是一個較全面鍛煉肱二頭肌的動作,也是健美巨星施瓦辛格極偏愛的一個必練課目。
由於這個動作的"支持性"較差,故整個動作過程應全神貫注。必須均勻發力,下落也應如此。上升至頂部時做頂峰收縮2~3秒鍾效果會更好。
3. 單臂啞鈴斜托彎舉
杠鈴斜托彎舉的目的是為了刺激肱二頭肌的下端,所以下放至底部時雙臂必須有意識地伸直,否則就失去了動作的意義。單臂啞鈴斜托彎舉不具備雙臂執握的穩定性,對關節和肌腱的要求也較高,訓練的目的主要是通過肌肉的持續緊張給肱二頭肌以集中刺激。
動作的細節要求是:一手扶凳,以提供穩固的支撐,持鈴臂的伸展不要太充分,以免給關節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不要嘗試做頂峰收縮(會很別扭,找不到通常的訓練感覺),也無需刻意伸直胳膊,這樣才能讓肱二頭肌保持持續緊張狀態,達到較好的訓練要求。
另外,由於單手執握依託凳面,沒有任何借力機會,故採用的重量也應謹慎。仍然是5個正式訓練組,第1組採用較高的次數,然後逐增重量。標準的訓練安排是:15、12、10、8、6次,這更符合動作的特點和要求。
三、 牽拉類動作
牽拉類動作的特點有二:一是超常的持續緊張狀態;二是為了對抗負荷和保持動作的穩定性,肌肉要承受強大的張力。
比較有效的動作是:
1. 單杠徒手(或負重)引體向上
掌心向內反握杠,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肱二頭肌上。拉起時要以肱二頭肌的收縮力帶動身體移動,下放時必須做到控制還原,保持身體穩定,緩慢降至最低位,不要順勢而下,否則得不到負功收縮的效益,肌纖維也得不到拉伸的張力。這正是引體向上訓練的關鍵之處--拉伸使肌纖維產生的有益損傷(相比屈伸類動作,拉伸使肌纖維的有益損傷更顯著)使肌纖維在獲得充足營養和休息的情況下,能更好的超量恢復,體積和力量增長更明顯。
一旦能徒於完成10~12次/組,就應在腰部掛杠鈴片,使每組次數降至6~8個。若又做能到8個以上,則應再增加鈴片重量,使之回歸到6個左右。中高級水平者也可通過每組4次以下的低次數針對性地發展力量,以挖掘更大的潛力,使基礎訓練的負重得到提高,也相應提高了訓練強度。
標準的訓練安排是:12、12、10、8、6次,共做5組。關面2組12次為徒手動作,後3組逐增負重,這樣總的組次數和強度都有了保證。
2. 拉力器直杠彎舉
立於十字拉力器架一側,調節好拉力器長度,然後進行彎舉。
先進行1~2組的輕負重練習,以確定一下線路及動作感覺,然後再逐步加大重量。
拉力器彎舉的最大優勢在於:施加在肱二頭肌上的壓力不會因動作角度而變小,張力效果非常明顯。所以提倡下降時刻意控制動作,與鐵塊配重相抗。上升時速度應較快,也可用爆發力,但必須在充分熱身後,且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在目標肌上。
我喜歡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肱二頭肌下端,以此發力帶動整個彎舉動作,做爆發式彎舉。至頂部時停留1~2秒,做頂峰收縮,然後控制性還原。上臂形態因此獲益匪淺。
3~5個正式組,逐加重量,次數為15、12、10、8、6。如果體力下降,也可只做3組高次數組,以肱二頭的"泵"感為主要訓練目的。
一般而言,拉力器彎舉應安排在杠、啞鈴彎舉之後,偶爾(10~15天左右)也可倒過來,給肌肉一個"冷不防",以激發其活力,打破剛剛建立的動作定型。
這個訓練法對肱三頭肌所起的震撼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種訓練法所無法比擬的。它所起的作用——肱三頭肌的快速生長,連你自己都會驚訝。眾所周知,只有採取多樣化的訓練才能獲得最大的肌肉塊。這里介紹的肱三頭肌訓練法就遵循了這個原理,高次數的繩索訓練和低次數的啞鈴訓練相結合。一些健美運動員也許對肱三頭肌要訓練18組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們認為肱三頭肌是小肌群,應該被呵護,只要練12組就足夠了,否則會訓練過度。我的回答是:只練這么幾組對肱三頭肌是遠遠不夠的,我需要不斷地、持久地刺激它。 事實上,肱三頭肌是身上最強有力的肌群之一,它能協助三角肌和胸大肌更好地完成動作,從而能舉起你體重2倍的重量。而如此完善的力量組合是無法僅靠3—4個練習就能練出來的。你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訓練它,刺激它不同的部位,並且運用不同的訓練動作和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