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語文課有哪些導入方法
古人稱文章的開頭為「鳳頭」,就是說開頭要美麗精巧、新穎貼切,要有創造力、吸引力、震撼力。同樣一名好的教師要想講好一篇文章同樣要有吸引力,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為「導語是教師在傳授新知識之始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一定的方法所設計的教學語言。」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從自己上課、聽課及學習優秀課例的過程中,體會到巧妙新穎、引人入勝的導入,可以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帶起學生進入學習氛圍。雖然說「萬事開頭難」,可是「好的開頭等於一半的成功」。
一、對話導入
這一方法是最簡單、最常見的。這要求教師在上課前通過精心設計、認真組織語言,充分構想自己的問話,猜學生會怎麼想、怎麼答,盡量做好學生的一切想法、答法在教師的准備范圍內。這樣師問,生答;生問,師答,有來有往,銜接緊湊,很容易激發學生感受,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如我在講《秋色》時問學生:如果用四種顏色分別來形容四季,你會用哪幾種顏色?學生很容易用黃色來形容秋季,教師順勢提到「秋天到底是怎麼一種顏色,怎樣一種景象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很自然的學生就會跟隨老師一起去探尋這個問題。
二、氣氛導入
營造一種與講課內容很相近的課堂氛圍對於學生來說也很有吸引力。我平時很愛穿一些顏色比較新鮮的衣服,在講《特殊的葬禮》這一課時,我特意穿了一件黑顏色的西裝。學生都很奇怪,於是我很自然的談到穿黑衣服的原因,並且和學生談到給賽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課堂嬉笑的學生立刻安靜了下來,專心的聽為什麼給一條瀑布舉行葬禮。使學生很快進入課堂狀態。
三、生字導入
同樣我在講《特殊的葬禮》時在想,是不是也可以用這種方法:「葬」字是草字頭,草字底,很早以前的人死了之後把他埋在草里。那麼葬禮通常是指為死去的人舉行的儀式,但是我們今天的葬禮卻非常特殊,它為什麼特殊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3課《特殊的葬禮》。由課題中的生字導入對課題的研究,尤其是這個「葬」是一個象形字,多數人都不知道古時人們把死人埋在草里,聽我一說,很多學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過來,這樣更容易使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問題。
四、猜謎導入
想要表現自己是我們每個人的慾望。小學生也不例外,所以猜謎是小學生最喜歡、最樂意接受的方法之一。表面上看似一則簡單的謎語,實則是與所講課文相關的內容。出謎之後,讓學生的思維都積極動起來,去想想謎語的謎底是什麼。我在講《書本里的螞蟻》時是這樣導入的: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謎語,希望大家認真聽,看誰最聰明,第一個猜出來「排隊地上跑,身體細又小,做事最勤勞,紀律第一好」學生很快猜出是螞蟻。於是我又說:「螞蟻在人們眼中又黑又小,非常微不足道,但是它們勤勞,守紀律而且非常團結,齊心協力搬動比它們大好幾倍的東西。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一隻小螞蟻的有趣的童話故事,名字叫《書本里的螞蟻》,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這樣學生既感興趣,又保證猜謎不會遠離主題,反而會緊跟課文內容。
五、歌曲導入
人類之間種族語言有國度,可音樂卻無國界。音樂,能讓人心態放鬆,心情愉快;能讓人心緒緊張,心結沉重;能讓人有所想,有所悟;能讓人喜上更喜,悲至更悲。在上課之初,仔細品味新課的情感基調,選擇適合這堂課音樂。我在講作文指導課《春天》時,先給學生播放了一首他們非常愛聽的歌曲《春天在哪裡》。從歌曲中,學生們知道了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在小朋友的眼睛裡。有紅花,有綠草,有小黃鸝,有青山,有綠水。很自然的把學生帶進了美麗的春天,使他們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把一向覺得作文難寫的同學思路拓展開了。
六、設置懸念導入
小學生學生的心理還不夠穩定,他們學習的熱情往往會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驅使。因此,在教學中也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在導入環節中適當地製造懸念,適度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思考,又會涉及到課文的學習,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文章。我在講《驚弓之鳥》這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大家都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鳥。可是古時候,有個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來,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學習了第20課《驚弓之鳥》以後就明白了。使學生急於去探求問題的答案。
七、舊知導入
萬丈高樓從底起。舊知是學習新知的基礎。這里的舊知我們可以理解為以前學過的與這節課文有關聯的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新課程的基礎上,聯系以前學過的同類課文,找出其中的異同點,再針對新課程設計導入。我在講《題西林壁》一詩時,先介紹了以前學過的《盲人摸象》一課,師生共同回顧了那一課明白的道理: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同樣講述了這樣一個道理。所以只須一句「以上是我們上節課所學,想要有更多驚喜,更多發現,更多知識嗎,請隨老師一起邁入新課的大門」便可成功導入。
八、圖片導入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謂圖片導入,指用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用多媒體進行導入。用這種方法,直觀、形象,讓學生從空洞的思維一下子與現實接軌,並能激發學生飽滿的精神,豐富的想像和活躍的思維。我在講《劉胡蘭》一課時,出示(投影)劉胡蘭像毛主席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並指圖:劉胡蘭與黃繼光、董存瑞等千千萬萬的革命先烈一樣,為了新中國,為了我們能過上今天這樣的幸福生活,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犧牲了生命。你們想聽劉胡蘭的故事,想知道毛主席為什麼給劉胡蘭寫輓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嗎?我們來學習課文。板書:劉胡蘭。
以上是我教學這么多年來的一點拙見。當然,任何一門藝術都是一門精深的學問,導入藝術的方式層出不窮,絕不是簡單的羅列和歸納就能包容的。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一個好的開端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梁,它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得生動、活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