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6到12歲的感統訓練方法
6到12歲的感統訓練方法如下:
感統失調通常是指感覺統合失調,通常是指大腦無法合理地整合感覺信息,使機體不能協調動作,可能與外界環境、性別等因素有關,12歲孩子出現感覺統合失調,可以進行觸覺訓練、前庭覺訓練、本體覺訓練、日常訓練等。
1、觸覺訓練:
對於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家長可配合醫生進行觸覺訓練,比如可通過觸摸、按摩、關節擠壓等方法,對孩子的手臂、胸部、背部、腹部等部位進行訓練;
2、前庭覺訓練:
可配合醫生讓孩子進行趴地推球、四肢爬行、前後翻滾、滑板訓練、深蹲、游泳等,進行前庭覺訓練,可以促進前庭覺平衡能力的恢復;
滑雪
玩法:讓孩子兩只腳分別踩著一張紙,當做是雪橇,然後踩著紙前進或後退。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兩只腳踩著一張紙,然後兩只腳分別踩著兩張紙,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前進。到後來讓孩子後退走,家長可以在一旁給予適當的攙扶,直到孩子能獨立站穩或者行走。
鍛煉能力:這個游戲可以鍛煉孩子的平衡能力。
鞋子走路
玩法:讓孩子講兩只手穿上鞋子,然後雙手雙腳撐地,沿著一定的路線或腳印前進、後退或側面行走。剛開始可以先走直線,然後再走曲線,步伐由慢到快。
鍛煉能力:可以促進孩子身體的協調能力和動作企劃能力。
⑵ 家庭感統訓練前庭覺篇
說到前庭覺,不了解的家長一定會誤以為是在人體前面的某個感覺系統,但實際上,前庭覺雖然帶個「前」字,它的大本營卻在大腦的後下方。
在大腦後下方腦乾的前面,有個微小的雷達式感應器官,叫做前庭神經核,以此組成的神經體系的功能,就是前庭覺。
通俗來講,前庭覺就像電腦的處理器一樣。
今天我們就著重來說說前庭覺失調的表現和干預方法。
前庭覺是什麼
前庭覺是大腦發展最重要的基礎,感覺信息的輸入必須靠前庭覺過濾、整理和統合,讓大腦能正確了解環境的狀況。大腦輸出的訊息,也是由前庭覺來進行輕重緩急的調整,才能夠很快的讓大腦和身體取得協調。
此外,前庭覺還負責接受臉部正前方視、聽、嗅、味、觸的信息,然後進行過濾及辨識再傳入大腦。這樣會使大腦不至於太忙碌,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前庭覺失調有何表現
前庭覺敏感:
前庭覺遲鈍:
哪些原因會導致前庭覺失調
1. 媽媽在懷孕時,活動量不足、飲食不當或者出現長期、頻繁的負面情緒。
例如,在孕期仍然有抽煙、喝酒的不良習慣,就會導致臍帶這條給寶寶輸送營養的通道發生收縮,造成不良影響。
2. 寶寶出生後,搖抱不足、俯趴抬頭不足或爬行不足。
3. 有些家長把寶寶視若珍寶,禁止寶寶做各種「危險動作」,於是寶寶的寶寶鑽、爬、跑、跳或攀爬等活動不足。
4. 過早讓寶寶進行過多的靜態活動,如坐著讀、寫、算、繪畫等。
5. 允許寶寶長時間看電視、接觸電子產品,如電視寶寶、iPad寶寶等。
6. 寶寶的活動空間不足或活動范圍受限,如家中活動空間不足或長期讓寶寶坐在嬰兒車等。
改善前庭覺失調的家庭小 游戲
蹦蹦床上跳躍
目標 :彈跳運動是一種上下性質的直線加速運動,對前庭器官可以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通過蹦床跳躍,對前庭覺和本體覺以及肌肉的張力鍛煉有幫助。
操作要點 :上、下蹦床時注意孩子是否需要幫助。
如果孩子感覺緊張,家長可以先示範,熟悉後,孩子可以在蹦床上進行雙腳跳、單腳跳,自如的控制自己的身體。
延伸活動 :孩子躺在蹦床上閉上眼睛,家長在旁邊跳躍,對孩子的前庭覺的調節有更有幫助。
前滾翻和側滾翻
目標 :身體滾動翻轉是一種加速運動,以旋轉的方式刺激孩子的前庭器官,對孩子的前庭覺訓練很有幫助。
操作要點 :
前滾翻動作要領 :雙手支撐重心向前,兩腿蹬直、綳緊腳尖,然後頭、頸、背、腰、臀依次翻滾向前,到背部時收腹屈膝、蹲立。
側滾翻動作要領 :兩腳前後分立,哪只腳向前就從哪個方向側翻,身體翻滾的順序為肩、背、腰部側面和腿部側面。側滾翻是在前滾翻的基礎上形成的,兩個動作都是身體的自我保護動作。訓練前應先給孩子講解動作分解要領,在地上鋪好墊子,做好保護工作。
趴地推球
目標 :對手眼協調能力、手臂力量的訓練都有幫助作用,對前庭覺起到強化作用。
操作要點 :讓孩子趴在軟墊上,腹部著地,頭部、上肢、小腿、雙腳抬起來。
手心向外、五指相對把球推向牆壁,等球彈回後,再推球。
速度由慢到快,距離由近到遠,推球次數由少增多,可以自行調整。
活動延伸 :推球時腳部可以加個皮球或放上沙袋,增強孩子的注意力,增加連推數量或增加推球時間以提高 游戲 難度。
立定拍球或拍球行走
目標 :通過拍球,收縮頸部、背部肌肉,對眼球控制身體形象,視空間知覺等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操作要點 :雙腳分立,保持身體平衡,拍球時可以計數,加強注意力。
邊拍球邊行走,保持身體的平衡。
另外,可以讓孩子接受下列各種運動的訓練來預防前庭覺失調:
孩子走路的時候,喜歡走到道牙(路緣石)上面去,張開雙臂,通過這種方法來鍛煉平衡能力。
有時,他們喜歡彎下腰,從兩腿之間,倒過來看世界,這會讓他想起出生前三個月看到的那個倒立的世界。
孩子喜歡做一件事情,就是不停的轉圈,直到把自己轉暈了,覺得很好玩,他們還會發現先正著轉幾圈,之後倒過來轉一下,暈的程度會降低很多,這都是屬於一種平衡的學習。
孩子坐搖搖車,往往樂此不疲,也因為在晃的過程中,他得到了一種過去從未有過的感覺——平衡訓練。
嬰幼兒時期的孩子最好使用搖籃或者經常搖抱小孩,使孩子前庭覺得到鍛煉。
大點的孩子,可以多玩一些如電動木馬,坐電動玩具,滑板,盪秋天,跳彈簧墊等活動,這些對於孩子是很有幫助的。
如果前庭覺敏感的孩子出現了如惡心,嘔吐等反應,家長應該給與孩子心理上的支持,並且鼓勵孩子堅持從事這些活動。
只要適度加強保護,並且循序漸進,孩子就會逐漸的適應和改善。
*注意:在沒有專業人士指導的情況下,感統訓練過量,可能會給孩子造成永久不可逆的傷害。
⑶ 抽動症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抽動症是以多發性抽動和語言痙攣為典型表現的運動障礙疾病,兒童和青少年多見,病因和發病機制不明,抽動症主要表現為不自主、刻板動作,如頻繁眨眼、聳肩、搖頭、做鬼臉等動作。它的治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心理治療,心理治療主要消除學校或者家中可能對孩子產生的不良因素,減輕患兒因抽動症所出現焦慮和抑鬱情緒,提高孩子適應能力。2、自然音樂療法,它不依賴於葯物,經常聆聽優美的音樂,可以減輕疾病症狀,提高創造性思維,促進機體恢復健康。3、運動方面,訓練孩子的平衡力,可以讓孩子做趴地推球,每次200下左右,然後慢慢增加,起到改善緩解治療作用。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態,在日常的生活里一定要注意避免受到驚嚇,避免熬夜,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也要預防感冒,預防感染。在日常的生活里父母一定要避免打罵孩子,避免訓孩子,要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做游戲,這樣能夠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
⑷ 家庭感覺統合訓練的方法是什麼
(一)觸覺刺激的訓練
觸覺在人類感覺系統機能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保證其他感官發揮功能的基礎,也是人類具備的一種特殊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就能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和我們在這個環境中所處的地位。如果觸覺神經和外界協調不好,就會影響大腦對外界的認識和應變,也就是所謂的觸覺敏感與遲鈍。
觸覺刺激訓練就是通過加強孩子肌膚的各項接觸刺激,修正大腦的處理能力,刺激身體的觸覺神經,從而建立起協調良好的關系,提高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用軟毛刷、干毛巾或絲綢等柔軟的綢布,輕擦孩子的背部、腕部、顏面部、手、腳等部位的皮膚。手背及前腕部是觸覺防衛最小的部位,這些部位與正常的環境相互作用接觸最多。而身體的腹側部、足部對刺激敏感,觸覺防衛大。對於這些部位的摩擦,最好用使孩子感到舒適的方式進行。另外,還可以讓孩子進行皮膚刺激的游戲,如戲水游戲、泥土游戲、梳頭游戲,毛巾卷蛋游戲、草坪上赤足走等游戲。
在家庭中進行觸覺刺激的訓練,每次訓練的時間超過30分鍾。這是因為,觸覺刺激對神經系統產生影響的時間一般在30分鍾以上,而且時間越長效果越好。但在實際操作中要根據孩子的耐受程度來進行。柔軟綢布法
訓練目的:用綢布擦孩子的背部、腕部、顏面部、手、腳等部位的皮膚,來進行觸覺的強化。
具體方法:用干毛巾或絲綢等柔軟的綢布擦孩子的手臂、足部、胸部和背部。對反應敏感的孩子不要太用力,以幫助其慢慢適應;對反應遲鈍的孩子用力可梢大些,以活化接收神經。為了讓孩子放鬆、不緊張,可以邊做邊講故事或唱歌,營造輕鬆快樂的氣氛。
也可以用扇子、羽毛、電動按摩器等物品進行。
非常提示:為避免損傷孩子的皮膚,一是用的綢布要柔軟、清潔;二是手法要輕,用力要均勻;三是可以在孩子身上塗少量爽身粉。
梳頭法
訓練目的:對孩子進行觸覺刺激的訓練。梳頭法適合於觸覺敏感的孩子,這種方法具有覺醒的調節功能,還可以增進親子關系,對人際關系的強化很有幫助。
具體方法:用梳子刺激孩子的頭皮,並且進行順其自然的梳頭訓練,指導孩子順應身體的動作。首先用右手從右至左往後梳25下;再用左手從左至右往後梳25下;再用同樣的方法從前往後、從後向前各梳25下,一次總共梳100下。這對孩子生活習慣的養成也有好處。家長也可以示範一次後,讓孩子自己梳,這樣對孩子精細運動的發展很有幫助。
非常提示:一是在梳頭游戲中,家長要注意孩子的敏感部位,以便采、取相應的方式對其敏感部位進行摩擦訓練;二是應選用木梳,這樣可以避免靜電反應對孩子的損害;三是用力不要過大,以免損傷孩子的頭皮。
泥土游戲
訓練目的:運用玩沙、玩泥土的游戲,對孩子進行觸覺刺激的訓練,以加強腦干前庭網膜的過濾及選擇的覺醒能力,對觸覺過於敏感或遲鈍的孩子的情緒穩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具體方法:將泥土或沙土放在大盆子里或人型塑膠布上,讓孩子用泥土捏泥球、捏小雞、小狗、小房子等各種東西;或讓孩子在沙土中盡情游戲。可以增加泥土或沙土的數量,使孩子的全身都可以接觸到泥土或沙土。也可以利用紙、樹葉、塗料、豆等物品,強化孩子的觸覺識別力,以促進其感覺的發展。
非常提示:最好的辦法是帶孩子到戶外,讓孩子在沙地、泥漿、草地、、碎石子地上做游戲。這對孩子的觸覺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需要注意的第一點是家長不要怕孩子弄臟了衣服、弄臟了手而不讓孩子玩兒這種游戲,要鼓勵孩子玩兒,要與孩子一起玩兒,以激發孩子的熱情。玩完以後要及時給孩子洗手和換洗衣服。第二點是要保護好孩子,不要讓孩子把沙或泥土吃到嘴裡去或弄到眼睛裡。三是女孩子玩這種游戲的時候,不要穿開襠褲。
洗澡游戲
訓練目的:通過戲水對孩子進行觸覺刺激的訓練,是用水的刺激力和水溫來強化孩子的肌膚神經,可以促進其觸覺信息的調適。戲水適用范圍廣,方式多,在感覺統合訓練中的效果最好。
具體方法:可用蓮蓬頭噴射孩子身體的各個部位,也可以讓孩子浸泡在浴池中,或在池子里學習游泳。可用冷、溫、熱三種不同的水溫,讓孩子分別去試,這也叫做「三溫暖游戲」。
非常提示:大人要陪同孩子一起訓練,水溫要合適。蓮蓬頭噴射的強度不要太大,要循序漸進。
大籠球游戲
訓練目的:大籠球游戲可以豐富孩子的前庭感覺,強化前庭體系功能及身體肌腱和肌肉的張力,調適重力感的信息,促進固有感覺的本體感的發展;同時,孩子可以發揮身體的自我保護功能,練習伸展和保持平衡,對觸覺敏感或遲鈍、身體協調不良和多動的孩子有特殊的療效。
具體方法:
准備直徑60~100厘米的彈性充氣大籠球一個。
·俯卧大籠球:讓孩子以腹部為支點,趴卧在大籠球上,頭部抬高,視線向前方。父母抓住孩子的雙腳,配合大籠球的轉動,輕微地前後推拉和左右轉動。前後、左右、快慢的變化,可以豐富孩子前庭的感覺,進行更好的重力感覺調適。
·仰卧大籠球:讓孩子仰躺在大籠球上,以腰部為支點,父母抓住孩子的雙腳、大腿或腰部,做前後、左右的推動或滾動。為避免孩子排斥此游戲,一定要先讓孩子做好俯卧大籠球的游戲,充分熟悉大籠球的重力感後,再進行這項活動。
·坐上大籠球:將孩子扶坐在大籠球上,較小的孩子由父母扶著孩子的腰部或手臂,進行前後、左右的轉動。讓大籠球在孩子的屁股下做前後、左右的轉動。也可以扶著孩子的身體,利用大籠球的彈性進行有節奏的上下振動。對大一點兒的孩子可以放手,指導孩子扶著牆壁、桌沿或其他扶手保持身體平衡,移動身體使大籠球進行前後、左右的轉動,或利用自己身體的重量用屁股在大籠球做上下振動。這項游戲也要在孩子熟悉俯卧大籠球的游戲之後進行。
·其他方法:一是讓孩子坐在大籠球上,父母協助保持球的穩定,指導孩子雙手平舉或叉腰保持平衡。二是讓孩子坐在大籠球上,爸爸協助其坐穩,媽媽遞球或小圓圈給孩子,讓孩子伸手接球,並將球投入指定的籃子里,或將小圓圈套在指定的目標上;或者媽媽與孩子做拋、接球的練習,訓練孩子的平衡能力和運動企劃能力。
另外,還有大籠球壓滾、俯卧大籠球抓東西、大籠球上跳躍等游戲。
非常提示:進行這項訓練時,父母應首先學習大籠球的訓練方法,按照規定的程序去訓練孩子,這樣效果才會明顯。父母一定要做好安全保護工作,不要讓孩子的頭碰到房間內尖硬的物品。還要注意大籠球的轉動不要太快,讓孩子自己努力去保持平衡,盡量幫助孩子在大籠球上體會、練習如何用手、腳及頭部的運動來保持身體平衡。
時光隧道游戲
訓練目的:通過時光隧道游戲的訓練,幫助孩子對自己身體的形象做出較正確的判斷,特別適用對本體感不佳,感覺敏感或遲鈍的孩子。進入隧道時,孩子的頭、手、腳的協調運動,對前庭感覺的調節也有幫助。進出隧道時的光線、聲音的改變,可以增加對孩子的視覺、聽覺的刺激。
具體方法:
在家裡可以用廢舊的中等大小的紙箱做時光隧道。具體辦法是將5~6個紙箱的上蓋及兩邊的堵頭拆掉,然後把它們對接起來。可以做成直的,也可以做成彎曲的。
·前進爬入爬出:讓孩子頭在前、腳在後爬進隧道里,然後從另一端爬出來。
·倒退爬進爬出:讓孩子採用腳在前,頭在後的方式倒著爬進隧道,然後從另一端爬出來。
·拿物爬進爬出:在隧道內放置毛巾、積木、海綿墊等,讓孩子以順著或倒著的方式從一端爬進,拿到指定的東西後,再從另一端爬出來。
非常提示:第一次進行訓練時,也可以讓孩子倒著爬進去,爬出來。這樣訓練幾次後,再前進爬進、爬出。父母要提醒孩子注意自己手、腳和身體的協調。注意紙箱里邊不要有突出來的釘子,以免劃傷孩子。
(二)前庭感覺刺激的訓練
前庭感覺是人類接受刺激的基本感覺,前庭感覺系統和大腦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前庭功能是腦干過濾感覺信息、輸入大腦形成學習信息的一種功能。
前庭感覺失調的表現:一是平衡能力不好,空間認知錯誤,手眼協調能力較差,四肢和身體運動嚴重不協調,走路很容易跌倒;二是情緒不穩定,容易遭受挫折,喪失信心,常有恐懼、傷心、憤怒或過度興奮等感覺,往往不能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的控制或協調,影響人格和情緒的健全發展。
對前庭感覺失調的孩子進行訓練可採用日常生活中的游戲,如旋轉性運動、(讓孩子正轉或倒轉)、搖晃運動(搖籃、吊床、鞦韆)、平衡運動(平衡台、平衡木)、跳躍運動(翻滾蹦床)等。
圈圈游戲
訓練目的:通過走圓圈游戲強化孩子的視覺運動、雙側協調及平衡感的掌握能力。
具體方法:
在家庭會客廳的地板上(農村院落)排列數十個圓圈,每個圈的距離在10厘米以上,將其分為左右兩列。
第一步:讓孩子兩腳分開,左腳踏左邊的圓圈、右腳踏右邊的圓圈前進。這種方法可以訓練孩子的視覺運動和身體間的有效協調。
第二步:讓孩子雙腳同時跳躍,一次前進一個圓圈。連續跳動時雙腳能同時收縮,對運動企劃能力的培養幫助很大。
第三步:讓孩子左右輪流單腳跳,右腳跳一個圓圈,換左腳再跳一個圓圈,交互前進。主要訓練身體平衡和視覺空間協調能力。
第四步:一次單腳跳,再一次雙腳跳,交互運動。
在游戲過程中,可以配合擊掌、口令或律動音樂,以增加趣味性。也可以在孩子跳躍時,與孩子玩兒投接球的游戲。以加強孩子視覺一前庭統合,以提高運動企劃能力。
非常提示:圓圈可以用鐵絲或樹枝製作,也可以用粉筆畫在地上。圈、與圈之間的距離,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腿的長短進行設定。
走線游戲
訓練目的:通過走線游戲,促進、協助身體平衡能力的發展。
具體方法:
在家庭會客廳的地板上(農村院落)畫一條直線,也可以利用地板磚的直線。
讓孩子雙腳踏在這條線上,要求是左腳跟緊接著右腳尖,邁步後右腳跟緊接著左腳尖,然後這樣交互前進,雙手平舉,以保持平衡。也可以腳尖先著地,前進的路線可以直角轉彎,斜角前進,或做弧線形前進。
做直線游戲時,可以讓孩子手中拿著東西,最好是雙手端著碗,碗里有八成滿的水,這樣對練習保持平衡效果最好。
非常提示:開始訓練時速度要慢,一定要讓孩子按照要領去做,如果是在前進中左腳尖不能緊接著右腳跟,或是右腳尖不能緊靠著左腳跟的話。就不會取得預期的效果。端水訓練,可先從空碗開始,走小步,腳跟腳;然後裝半碗水,走小步,腳跟腳;再裝八成滿的水,走小步,腳跟腳。這樣,循序漸進,孩子樂於接受,訓練效果也好。
平衡頓游戲
訓練目的:通過走平衡板,鍛煉孩子的重力平衡感覺。
具體方法:
准備2米長、20厘米寬、3~5厘米厚的木板2~3塊;磚和方凳若干。
先用磚把2~3塊木板墊高並連接起來,做成一個平衡板。
一是讓孩子在平衡板上走,開始小步走,然後腳跟腳(後腳尖緊接著前腳跟)向前走。熟練後,可以練習倒退走。
二是讓孩子雙手平舉,手裡拿著物品走,或者是在平衡板的中間和終點各放上一件物品,讓孩子走近時下蹲撿起來再繼續前進。
三是讓孩子雙手平舉,左右手各端著碗,碗里有八成滿的水,走到平衡板的中間,把碗放在平衡板上,邁過碗後繼續前進,走到終點轉回來,再走到平衡板的中間,蹲下把碗端起來繼續前進。
非常提示:開始訓練時可以墊1塊磚,訓練一段時間後,墊2塊磚、3塊、磚,用小凳子墊,最後可用椅子墊;平衡板要平整,要搭牢固;訓練時父母要在場進行保護。
吊纜游戲
訓練目的:通過吊纜游戲,可以矯正重力平衡感,進行觸覺刺激。
具體方法:
在陽台或院落里搭建一個簡易吊纜。
·椅子吊纜。在吊纜繩的下端拴上一把椅子,做成椅子吊纜。父母扶著孩子進行搖晃。具體方法是:讓孩子面朝椅背坐在椅子上,雙手抱住椅子背,屈曲身體,雙腿彎曲緊緊夾住椅子腿,以保持身體平衡,然後做前後、左右或360°大迴旋。站立方式,孩子的雙腳要站在椅子上,雙手抓住筒上繩索,雙腳夾住椅子背,踏在邊沿上,做搖晃動作。這樣,一方面讓孩子嘗試同時高度收縮的肌肉運動,促進前庭固有感覺體系活化,並強化觸覺體系;另一方面,在搖晃中,前庭信息可以獲得大量刺激。
·圓木馬吊纜。取下椅子,換上圓木馬(可以用鐵筒或大圓木自己製作)。讓孩子以俯卧方式緊緊抱住圓木馬,然後做搖晃動作。具體方法是,讓孩子雙手、雙腳緊緊抱(夾)住圓木馬,由指導人員協助進行前後、左右的搖晃。搖晃3分鍾後,可停下來觀察,再繼續搖晃。注意孩子由靜到動、由動到靜的肌肉反應情況。還可以讓孩子坐在圓木馬的兩端,雙腳夾住圓木馬,手抓繩索自己搖晃。
非常提示:自製的簡易、吊纜一定要牢固,所用的椅子背和椅子腿要用海綿和布包起來。在孩子進行訓練時,父母要在現場進行保護。
(三)本體感覺刺激的訓練
本體感覺是指來自自身身體各部位的肌肉、肌腱、關節、韌帶等的一種感覺。人類就是靠這種感覺進行運動和行為的調節、修正,任何有目的的行動、肌肉的收縮、鬆弛,關節的屈伸等所產生的自身的狀態的運動,都是來自本體刺激信息的感覺處理,然後被統合成本體感覺、平衡感覺和運動感覺,並產生對力量的感受。
對本體感覺不良的孩子進行訓練的項目有游泳、跳繩、拍球、搬運物品等。
球類游戲
訓練目的:通過讓孩子在家中玩小皮球,訓練其身體的運動能力、注意力、雙手、雙腳和眼的協調能力。
具體方法:
趴地推球。讓孩子趴在地上,距離牆壁30~50厘米,面對牆壁,挺胸、抬頭、雙臂懸空,雙手將球水平推向牆壁,待球從牆壁彈回後,接住球再推向牆壁,如此反復。開始時每天推100次,1周後增加到200次,以後逐漸增加到600~800次。
對牆拋球。讓孩子距離牆壁1.5米的地方站立,面對牆壁,將手中的球用力拋向正面的牆壁,並接住彈回來的球。這項活動比趴地推球的難度要大一點,應等孩子熟練了趴地推球後再進行這項活動。
拍球。讓孩子把球拋向地面,當球從地上彈起時,讓孩子拍。一開始可以讓孩子跟著球跑,熟練後,要求孩子站在原地拍,規定用一隻手拍,雙手交替拍,或左右手同時拍兩個皮球,最後要求孩子站在平衡台上拍。
另外,也可以帶著孩子到戶外踢球,往圈內投球等活動。
非常提示:在室內玩球要注意安全,特別是拋球和拍球,避免球落下、後砸壞了易碎的物品;在室外訓練時,要注意把障礙物處理好,避免孩子在跑著接球時碰傷。
跳繩游戲
訓練目的:跳繩是一個既原始簡易、又有很好效果的一種方法。通過跳繩,可以鍛煉全身協調運動能力的發展。
具體方法:
教孩子學習跳繩,先讓孩子雙手抓住繩子的兩端,繩子甩起後跳過去。一開始,孩子很一可能是等甩起的繩子落到地上後,從地上的繩子上跳過去。然後再甩繩,再停下來跳。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後,孩子應能自然而然地從甩起的繩子上跳過去了。等到孩子掌握了跳繩的技巧後,再教孩子跳花樣。
非常提示:跳繩需要身體各方面的協調才能完成,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在沒有經過其他訓練之前,先學跳繩是很困難的。必須經過前面的平衡訓練後,再來學習跳繩就比較容易了。
另外,日常生活中,如游泳、騎自行車、搬運東西等活動,都可以對本體感覺不良的孩子起到訓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