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貴州景美如仙境「漂浮」在雲間的千畝茶園為何卻鮮有人知
來到貴州,首先便是看山,山占貴州八分地,這里群聚了各式各樣的山,而這里的人也是依山而居,依山而活。在這樣連綿不斷地山群中,給人地第一感覺便是蜿蜒起伏、雄偉壯闊,而卻有一座山獨立群山之外沒有一絲粗獷之氣,淋漓盡致地展現著淡雅秀氣之美。
由於這里的土壤富含“抗癌之王,生命之花”的硒鋅微量元素,當地茶園更是為高質量茶葉打造了“丹紅”、“丹綠”兩種品牌,為茶園認領者和勞務者完全實現了互惠互利。茶園不僅為遊客免費開放遊玩,每年還為茶園認領者贈送多種禮品和體驗項目哦
② 承包土地種植茶山能掙錢嗎
採摘雖要大量的工人找不到、還是種消路好能保存長期的水果或乾果吧
③ 武夷岩茶茶山施肥要求
武夷岩茶是獨特的具有岩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有將近300多年的歷史;
傳統的耕作方式叫填山,也叫作客土,茶樹生長兩三年左右,土壤的肥力就不夠了,這時不能施肥;要把舊的土壤挖走,再填入新的土壤,以此來保證茶樹的養分供給,想必在一些牛肉、馬肉,天心岩老茶區小種茶區採用這種方式了。
現代規模化的耕作施肥方式:
種植前先施基肥,再回土,基肥需要深施30-40cm深,每畝施有機肥(如菜餅、茶葉專用有機肥等)150-200公斤、磷肥50-100kg
武夷岩茶茶山施肥要求:
茶園施肥: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分基肥和多次追肥進行。在肥料三要素的比例上幼齡茶園對磷鉀肥要求的比例較高,氮磷鉀的比例為2:1:1。在基肥和追肥的比例上,要提高追肥的比例。
基肥:每年底施一次,以有機肥和磷肥為主,占年總施肥量的50%左右,畝施餅肥或茶葉專用有機肥50-100kg,過鈣30-50kg,離茶樹基部10厘米外開溝20-30cm深施。
追肥:每年2-3次,以3月底4月初、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底至8月初為施肥時間。每畝每次可施茶葉專用復合肥10-15kg,可添加適量氮肥,每次施肥均應開溝深施。
④ 茶海的大型茶園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 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等山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大型茶葉種植基地,青山隱隱,碧水遙遙奔去;河水清澈,晶亮瑩潤剔透。秀山麗水,物華天寶竟生。鍾靈毓秀,人傑地靈輩出。山川形勝,天地日月所鍾。得天獨厚,孕育湄江佳茗。天地雨露,滋潤湄潭翠芽。日月精華,養育茶海,人文薈萃,天時地利人和。千畝茶海,千里綠波浩瀚。萬畝茶海,萬里碧浪深深。遠看遙望,波波茶海連天。縱眺橫視,壩壩茶海接地。
⑤ 布朗山的布朗山茶山
世居於此的布朗山民——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在蒼莽大山中建立村寨,聚族而居。
布朗山是著名的普洱茶產區,山中的村寨,大的有班章、老曼峨、曼新龍等幾座。國內一些學者曾考證,布朗山種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人類消耗的第一片茶葉,就是當地居民的祖先摘下來的。據專家考證,布朗山民是古代百濮民族的後裔,具體說,包括了今天的布朗、佤、德昂等民族。在歷史上,百濮民族曾經南遷,在中南半島建立了以吳哥窟為代表的曠世文明。與這些遠出國門的祖先相反,留在國內的布朗、德昂等族,直至民國時期仍身處密林,在這方圓1000多平方公里的布朗山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始終不曾離開雲南一步,遠離外部世界的召喚。所以,可以這樣說,布朗山中的居民是雲南原生的土著民族,是真正的雲南人之根。也許正是由於這千年的閉塞、千年的隱居,布朗山民們才能與大自然息息相通。在這里,他們食百草、嘗百味,將無數大自然的饋贈收入自己的杯盞之中,滿山的奇珍化成強健體魄的營養,其中茶葉便是被布朗山民最早馴化、種植和享用的。
每畝多則達200餘株,少則20~30株,管理粗放,茶農每年除1~2次草外,均不進行茶枝修剪、中耕施肥等管理,任茶樹自行生長。因此,茶樹高分枝少、產量低。解放後,鄉政府組織開展對老茶園進行修整,同時,組織利用荒山開辟種植新茶園,積極推廣茶葉種植新技術。1982年茶園承包到產後,實行家庭生產與管理,茶葉逐步成為布朗山農民經濟的主要來源,新茶園的發展速度加快。1988~1990年,勐海茶廠先後在布朗山的班章村開辟茶園茶地200畝,開始採用無性發育苗繁殖(扦插)技術。1992年以後,黨委書記楊文明將發展茶葉列為布朗山擺脫貧困的重要措施。之後的幾年裡,生態茶葉種植已成為布朗山布朗族的重要產業。2004年後,布朗山茶葉價格上漲,成為農民脫貧的主要產業。2008年,全鄉共有茶葉面積28005畝,產量4649百公斤,茶葉產業收入達1000多萬元。
布朗山的茶不施化肥、不打農葯,是綠色健康的生態茶。因而倍受全國各地朋友的喜愛。眾多普洱茶商都看準布朗山的優質自然與生態條件,汲取其精華,為茶友提供品味醇正的普洱茶。
⑥ 西雙版納六大古茶山
攸樂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 莽枝古茶山 蠻磚古茶山 慢撒古茶山
具體介紹:
攸樂古茶山
攸樂山位於景洪市轄區內,現名基諾山。束西長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東北與革登茶山為鄰,西南接小勐養、勐罕和勐寬三個壩子,現為景洪市的一個鄉級行政單位。
攸樂茶山歷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雲南大葉茶的中心產地,歷史上最高產量達2000擔以上。攸樂山種茶,年代久遠,相傳茶是孔明遺種,故尊奉孔明為茶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設過同知府和專管捕「盜」的普洱通判。1942年國民黨軍隊開進攸樂茶山,燒殺搶掠,茶農四逃,茶山荒蕪,茶葉生產受到嚴重破壞。解放後,人民政府撥款、發糧救濟茶農扶持茶葉生產。使產量逐漸上升。1993年攸樂茶山產茶1942擔(97000多公斤)。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州、市碓定該地區為山區開發實驗區,在有關科研單位的指導下,在大力發展茶葉生產的同時,還積極種植砂仁、橡膠等,使基諾同胞經濟收入大增,生活明顯改善,正在向小康邁進。
攸樂山(基諾山)古茶樹 采古茶樹上春茶
革登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發寨、新酒房、菜陽河一帶。也是古代較聞名的茶區,年產茶量在500擔以上,茶葉屬大葉類型。清嘉慶年間(1796—1820)革登八角樹寨附近有茶王樹,春茶一季可產干茶一擔,已枯死,至今已荒蕪難尋。
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長歲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清宮貢茶均以倚邦茶菁為原料。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農懷揣小葉茶籽來到倚邦種植,於是小葉種茶在倚邦安家落戶,成了清宮貢茶的當然原料。鼎盛時期,在清朝乾隆年間,倚邦茶山人口達九萬人之眾。人皆種茶,人皆制茶,人皆賣茶,形成了四大茶葉集鎮。即:倚邦街、曼拱街、蠻磚街、牛滾塘街。鎮與鎮之間,運茶馬邦往來,盛況空前。光緒31年始,倚邦沒落,至民國初,倚邦街競只剩下一百三十餘戶,人口不足一千人。牛滾街瘟疫十室九空,荒無人煙,故到清朝後期,倚邦沒落,易武崛起,絕冠群芳,到民國之後,雲南茶葉則以勐海獨領風騷。
倚邦管理攸樂、架布、習空、莽枝、蠻磚、革登等6大茶山,又是普洱茶的生產地和集散加工地,倚邦茶山漢族多系寧洱、石屏一帶遷來,從事茶葉種植。清正年間 (1723—1735年)建石屏會館。早年還建有四川會館和楚雄會館。倚邦茶葉歷史上以圓茶暢銷省內外,後又銷到越南、香港,年產茶1000擔左右。倚邦本地茶葉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為「貢茶」。其特點為質厚味美,放少許入杯,用開水沖泡後,茶葉直立不沉,色清微黃,其味甘香可口,飲後神志清醒,曼松曾 「年解貢茶20擔」。
倚邦古茶山(傣語稱「磨臘」倚邦,即茶井之意)總面積稱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集居的高山區。歷史上以生產圓茶(七子餅)而著名,年產茶萬擔以上。明、清時期,茶莊林立,商賈雲集,極為熱鬧。最早的茶號為宋雲號和元昌號,創立於光緒(1875—1908)年,製作的茶葉專銷四川。倚邦所產的茶遠銷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於茶質好,每年都要進貢朝廷。
清朝為了加強對茶山的管理和貢茶的運送,於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從昆明經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嶺中修築了一條由石板鑲成的運茶馬道,寬2米,長達數百公里。從殘存的石板磨損狀況可以判斷,當時築路的艱辛和茶葉運輸的繁忙景象。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為內地與邊疆交往的政治,經濟中心,各種商鋪、學校、會館應運而生。昔日的倚邦街子於解放前毀於火災。現有部分修復的舊街道。主要集鎮是牛滾塘街。牛滾塘街在象明「四街」中,最為繁華。居住者多數是外來的生意人,從事茶葉、織布、柒布,主要從事茶葉種植、收集和交易。今秧林就是莽枝茶山育茶苗的地方,大寨是莽枝種植茶葉的地方。在牛滾塘街建有「五僧大廟,在莽枝建有川祝廟,每年三月採摘春茶之季,當地茶農到廟里敬香祭祀茶神祖先。由於莽枝茶葉質好價廉,一些內地茶商壓價收購,倪蛻《滇雲歷年傳》記載:「雍正之年(公元1728),莽枝產茶,商敗踐更收發,往往舍於茶戶,坐地收購茶葉,輪班輸入內地」。昔日的關廟已變成廢墟,只有一塊「永遠奉守」大碑卧地而睡,四周大樹參天。昔日茶馬古道留下的道道痕跡,如同一道道詩行,記錄了古「六大茶山」的歷史變遷。可以看到一座座沉睡百年的古墓和那—幅幅壁雕,身騎白牛,雙手緊握圓餅茶,高高舉起的茶農壁畫,一塊塊石碑記錄了古六大茶山的盛事,昔日的盛景。蠻磚古茶山
蠻磚茶古茶山包括蠻林和蠻磚等地。由易武西行經高山寨,過磨者河承天橋經蠻林才到慢磚。慢磚關帝廟(石屏會館)廢墟碑文記載,蠻磚系六大茶山之一,該廟始建於乾隆六年(1741)春。過去蠻磚的茶葉年產量至少在萬擔以上,大部運往易武加工、銷售。
蠻磚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現今保存得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規則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經幾代茶農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產茶葉萬擔以上。蠻磚村公所恢復」曼庄優質茶」產品,茶葉獨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搶手之貨,深受客人的喜愛。
1994年,西雙版納州、縣政府確定在曼庄茶山新建萬畝茶園,在雲南省茶科所專家的指導下,萬畝茶園盤繞群山,株株茶樹綠油漂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園交相爭輝,茶葉生產蒸蒸日上。
慢撒古茶山
慢撒茶山位於勐臘易武鄉東北,緊接寮國邊境。清乾隆年間是慢撒茶山輝煌時期,滿山遍野都是茶樹,年產萬擔以上。只有8戶人家的茶王樹村年產茶葉就達320 擔。採茶季節要僱用大批茶農。清咸豐壬子年(公元1852年)來自內地的很多漢族同胞在茶山與當地茶山各民族兄弟共同種茶制茶,創下一代偉業。所產」元寶茶」(圓茶)遠近馳名,暢銷國內外,慢撒古茶山種茶歷史悠久。
實際上慢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時被稱為「利潤城」,是滇藏茶馬古道之源頭。清道光年間(1821—1850)莽枝、架布、習空、倚邦茶山逐漸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易武茶,茶質優良,遠銷佛海,年產茶約4000擔,以加工團茶(砣茶)為主,乾隆年間(1736—1795),許多石屏人紛紛遷居易武種茶樹,用傳統方法製作的「七子餅茶」作為貢茶,加工精細。《雲南經濟滇茶》說:「於二月間(農歷)采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以作貢,貢後方許民間販茶」。七子餅茶,採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講究花色,共計八色貢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臘茶山所產的團茶(砣茶)也定為貢茶。李佛一《十二版納志》載:「清道光同治間,易武產茶額七萬擔,光緒三十年間,因戰亂易武區茶產額減為二萬擔」。易武在幾個世紀前,它就是雲南為數不多的富庶之地,因盛產大葉種茶,唐時就被稱為「利閏城」。據說車家祖上敬奉貢茶有功,皇帝品茗之餘,龍顏大悅,特賜「瑞貢天朝」匾,以詔後人。明清時期更為朝廷關注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產茶葉的集散地,是滇藏茶馬古道之源頭。
關於古「六大茶山」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說法,多種多樣:有的講在瀾滄江以東,有的講在瀾滄江以西,還有的說瀾滄江兩岸各有六大茶山。清光緒年間繪制的《思茅廳界圖》表明,古「六大茶山」都在瀾滄江束岸。攸樂茶山現屬景洪市,其餘五大茶山均在勐臘縣。其中,慢撒在易武鄉,革登、莽枝、蠻磚、倚邦在象明鄉。據說,象明是以孔明山、野象山合名而得。古「六大茶山為雲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之一。現均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古「六大茶山」的命名,傳說與諸葛亮有關。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留下很多遺器作紀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間編撰的《普洱俯志古跡》中。有記載:「六茶山遺器俱在城南境,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悠樂,置銅鉧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蹬,置撒袋於慢撒。因以其山名慢枝、革蹬有茶王樹較它山獨大,相傳為武侯遺種,今夷民猶祀之」。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壯觀,是諸葛亮寄箭處(民間傳說射箭處是普洱俯城東南無影樹山),上有祭風台舊址。
古「六大茶山」三國前就有茶樹種植,三國以後茶就作為商品與外地貿易,晉時逐漸發展,唐,宋已形成茶葉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間被劃作一個單獨行政區域。清中葉茶山鼎盛,產品遠銷四川、西藏、港澳、南陽個地,普洱茶從此聞名中外。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雙版納各族人民過去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曾經吸引內地數十萬同胞前來開發,這對於繁榮邊疆經濟,加強各民族的團結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由於種種原因,清末及民國時期「六大茶山」逐漸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茶葉生產更跌到低谷。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級政府十分重視茶葉生產,「古六大茶山」逐漸恢復生機,普洱茶生產走出低谷,重放光芒。
·攸樂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
·莽枝古茶山
·蠻磚古茶山
·慢撒古茶山
攸樂古茶山
攸樂山位於景洪市轄區內,現名基諾山。束西長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東北與革登茶山為鄰,西南接小勐養、勐罕和勐寬三個壩子,現為景洪市的一個鄉級行政單位。
攸樂茶山歷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雲南大葉茶的中心產地,歷史上最高產量達2000擔以上。攸樂山種茶,年代久遠,相傳茶是孔明遺種,故尊奉孔明為茶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設過同知府和專管捕「盜」的普洱通判。1942年國民黨軍隊開進攸樂茶山,燒殺搶掠,茶農四逃,茶山荒蕪,茶葉生產受到嚴重破壞。解放後,人民政府撥款、發糧救濟茶農扶持茶葉生產。使產量逐漸上升。1993年攸樂茶山產茶1942擔(97000多公斤)。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州、市碓定該地區為山區開發實驗區,在有關科研單位的指導下,在大力發展茶葉生產的同時,還積極種植砂仁、橡膠等,使基諾同胞經濟收入大增,生活明顯改善,正在向小康邁進。
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長歲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清宮貢茶均以倚邦茶菁為原料。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農懷揣小葉茶籽來到倚邦種植,於是小葉種茶在倚邦安家落戶,成了清宮貢茶的當然原料。鼎盛時期,在清朝乾隆年間,倚邦茶山人口達九萬人之眾。人皆種茶,人皆制茶,人皆賣茶,形成了四大茶葉集鎮。即:倚邦街、曼拱街、蠻磚街、牛滾塘街。鎮與鎮之間,運茶馬邦往來,盛況空前。光緒31年始,倚邦沒落,至民國初,倚邦街競只剩下一百三十餘戶,人口不足一千人。牛滾街瘟疫十室九空,荒無人煙,故到清朝後期,倚邦沒落,易武崛起,絕冠群芳,到民國之後,雲南茶葉則以勐海獨領風騷。
倚邦管理攸樂、架布、習空、莽枝、蠻磚、革登等6大茶山,又是普洱茶的生產地和集散加工地,倚邦茶山漢族多系寧洱、石屏一帶遷來,從事茶葉種植。清正年間 (1723—1735年)建石屏會館。早年還建有四川會館和楚雄會館。倚邦茶葉歷史上以圓茶暢銷省內外,後又銷到越南、香港,年產茶1000擔左右。倚邦本地茶葉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為「貢茶」。其特點為質厚味美,放少許入杯,用開水沖泡後,茶葉直立不沉,色清微黃,其味甘香可口,飲後神志清醒,曼松曾 「年解貢茶20擔」。
倚邦古茶山(傣語稱「磨臘」倚邦,即茶井之意)總面積稱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集居的高山區。歷史上以生產圓茶(七子餅)而著名,年產茶萬擔以上。明、清時期,茶莊林立,商賈雲集,極為熱鬧。最早的茶號為宋雲號和元昌號,創立於光緒(1875—1908)年,製作的茶葉專銷四川。倚邦所產的茶遠銷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於茶質好,每年都要進貢朝廷。
清朝為了加強對茶山的管理和貢茶的運送,於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從昆明經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嶺中修築了一條由石板鑲成的運茶馬道,寬2米,長達數百公里。從殘存的石板磨損狀況可以判斷,當時築路的艱辛和茶葉運輸的繁忙景象。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為內地與邊疆交往的政治,經濟中心,各種商鋪、學校、會館應運而生。昔日的倚邦街子於解放前毀於火災。現有部分修復的舊街道。
主要集鎮是牛滾塘街。牛滾塘街在象明「四街」中,最為繁華。居住者多數是外來的生意人,從事茶葉、織布、柒布,主要從事茶葉種植、收集和交易。今秧林就是莽枝茶山育茶苗的地方,大寨是莽枝種植茶葉的地方。在牛滾塘街建有「五僧大廟,在莽枝建有川祝廟,每年三月採摘春茶之季,當地茶農到廟里敬香祭祀茶神祖先。由於莽枝茶葉質好價廉,一些內地茶商壓價收購,倪蛻《滇雲歷年傳》記載:「雍正之年(公元1728),莽枝產茶,商敗踐更收發,往往舍於茶戶,坐地收購茶葉,輪班輸入內地」。昔日的關廟已變成廢墟,只有一塊「永遠奉守」大碑卧地而睡,四周大樹參天。昔日茶馬古道留下的道道痕跡,如同一道道詩行,記錄了古「六大茶山」的歷史變遷。可以看到一座座沉睡百年的古墓和那—幅幅壁雕,身騎白牛,雙手緊握圓餅茶,高高舉起的茶農壁畫,一塊塊石碑記錄了古六大茶山的盛事,昔日的盛景。
蠻磚茶古茶山包括蠻林和蠻磚等地。由易武西行經高山寨,過磨者河承天橋經蠻林才到慢磚。慢磚關帝廟(石屏會館)廢墟碑文記載,蠻磚系六大茶山之一,該廟始建於乾隆六年(1741)春。過去蠻磚的茶葉年產量至少在萬擔以上,大部運往易武加工、銷售。
蠻磚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現今保存得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規則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經幾代茶農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產茶葉萬擔以上。蠻磚村公所恢復」曼庄優質茶」產品,茶葉獨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搶手之貨,深受客人的喜愛。
1994年,西雙版納州、縣政府確定在曼庄茶山新建萬畝茶園,在雲南省茶科所專家的指導下,萬畝茶園盤繞群山,株株茶樹綠油漂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園交相爭輝,茶葉生產蒸蒸日上。
慢撒茶山位於勐臘易武鄉東北,緊接寮國邊境。清乾隆年間是慢撒茶山輝煌時期,滿山遍野都是茶樹,年產萬擔以上。只有8戶人家的茶王樹村年產茶葉就達320 擔。採茶季節要僱用大批茶農。清咸豐壬子年(公元1852年)來自內地的很多漢族同胞在茶山與當地茶山各民族兄弟共同種茶制茶,創下一代偉業。所產」元寶茶」(圓茶)遠近馳名,暢銷國內外,慢撒古茶山種茶歷史悠久。
實際上慢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時被稱為「利潤城」,是滇藏茶馬古道之源頭。清道光年間(1821—1850)莽枝、架布、習空、倚邦茶山逐漸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易武茶,茶質優良,遠銷佛海,年產茶約4000擔,以加工團茶(砣茶)為主,乾隆年間(1736—1795),許多石屏人紛紛遷居易武種茶樹,用傳統方法製作的「七子餅茶」作為貢茶,加工精細。《雲南經濟滇茶》說:「於二月間(農歷)采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以作貢,貢後方許民間販茶」。七子餅茶,採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講究花色,共計八色貢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臘茶山所產的團茶(砣茶)也定為貢茶。李佛一《十二版納志》載:「清道光同治間,易武產茶額七萬擔,光緒三十年間,因戰亂易武區茶產額減為二萬擔」。易武在幾個世紀前,它就是雲南為數不多的富庶之地,因盛產大葉種茶,唐時就被稱為「利閏城」。據說車家祖上敬奉貢茶有功,皇帝品茗之餘,龍顏大悅,特賜「瑞貢天朝」匾,以詔後人。明清時期更為朝廷關注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產茶葉的集散地,是滇藏茶馬古道之源頭。
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發寨、新酒房、菜陽河一帶。也是古代較聞名的茶區,年產茶量在500擔以上,茶葉屬大葉類型。清嘉慶年間(1796—1820)革登八角樹寨附近有茶王樹,春茶一季可產干茶一擔,已枯死,至今已荒蕪難尋。
⑦ 承包茶山一般一年多少一畝
土租金應該由土流轉雙事根據土平均純收入或者其土流轉價格土用途協商確定用於農業種植般每畝700元左右;用於其設施(養殖、設施農業種植)建設般應該每畝1000元左右
⑧ 油茶山可以套種什麼農作物
適合套種一些亞熱帶的矮桿、淺根、耐瘠薄的農作物,或者一些藤蔓作物,如大豆、綠豆、花生、番薯、芝麻、粉葛、西瓜、南瓜、冬瓜等。還可以種植喜光的草葯如夏枯草、馬鞭草、牛膝、青蒿、射干、香附子、白術等,也可以套種矮桿的綠肥或牧草如三葉草、黃花苜蓿、苕子、菊苣、蒲公英等。
種植作物時注意種植行與油茶植株相聚0.5米以上,藤蔓類密度不要太大,進行引蔓或壓蔓,避免爬到油茶植株上。
⑨ 茶油 種植
名字
拉丁語學名:Camellia sinensis
英語名字: tea plant,
科屬
域: 真核域 Eukarya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 杜鵑花目 Ericales
科: 山茶科 Theaceae
屬: 山茶屬 Camellia
種: 茶樹 C. sinensis
【簡介】
茶樹屬山茶科山茶屬,為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一般為灌木,在熱帶地區也有喬木型茶樹高達15—30米,基部樹圍1.5米以上,樹齡可達數百年至上千年。栽培茶樹往往通過修剪來抑制縱向生長,所以樹高多在0.8—1.2米間。茶樹經濟學樹齡一般在50—60年間。茶樹的葉子呈橢圓形,邊緣有鋸齒,葉間開五瓣白花,果實扁圓,呈三角形,果實開列後露出種子。春、秋季時可採茶樹的嫩葉制茶,種子可以榨油,茶樹材質細密,其木可用於雕刻。
有許多茶樹的變種用於生產茶葉,主要有印度阿薩姆,中國,柬埔寨幾種。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制茶、飲茶的國家,茶樹的栽培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雲南普洱縣有棵「茶樹王」,高13米,樹冠32米,已有1700年的歷史,是現存最古老的茶樹。唐朝陸羽所著的《茶經》是世界第一部關於茶的科學專著,他被人們稱為世界第一位茶葉專家。
【分類】
茶樹是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按樹干來分,有喬木型、半喬木型和灌木型三種類型。
喬木型茶樹:形高大,主幹明顯、粗大,枝部位高,多為野生古茶樹。雲南是普洱茶的發源地和原產地,在雲南發現的野生古茶樹,樹高10米以上,主幹直徑需二人合抱。
半喬木形茶樹:有明顯的主幹,主幹和分枝容易分別,但分枝部位離地面較近,如雲南大葉種茶樹。
灌木型茶樹:主幹矮小,分枝稠密,主幹與分枝不易分清,我國栽培的茶樹多屬此類。
當今已知最老的野生茶樹為雲南思茅鎮沅千家寨2700年野生大茶樹,這顆茶樹由天福集團所認養。另一棵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樹是勐海大黑山巴達野生大茶樹,高32米,樹齡為1700年。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為思茅瀾滄縣邦葳野生茶樹,樹齡為1000年,高12米。此樹為野生茶樹與栽培型茶樹所雜交而成,因此稱為「過渡型野生茶樹。易武茶區曼秀落水洞也有一棵此類茶樹,高10米左右。還有一種是栽培型茶樹,也稱之為家茶,大葉種、中葉種、小葉種摻雜其中,無人採摘或少為人採摘,簡單說就是荒廢的茶園。此茶樹至少百年以上。景邁萬畝古茶園全為此樹種,樹高約為2至3米以上。古「六大茶山」之曼麗茶區,也有很多類似茶園。 「栽培型野生茶」,基本上是由野生茶樹移植下來的。倚邦周圍屬小葉種大葉型,勐海南糯山人工栽培的茶樹,樹齡為800年最具代表性,但已枯死。茶樹由老百姓多年採摘及照顧,高度多為1至2米,有些茶樹茶農為了方便採摘,將其砍矮,在易武茶區、曼庄茶區、革登茶區及倚邦茶區甚至基諾茶區皆是此種狀況,而這些茶區都未噴灑農葯,所以也稱之為生態或有機茶。目前雲南茶區台地茶茶園最多,光是大渡崗茶廠就有2萬多畝茶園。台地茶為現在使用最多的茶園,因為台地茶種植較容易管理、產量多,但唯一缺點就是沒有遮蔭且有的茶園會噴灑農葯。
另外原產澳洲的茶樹,身高大約3公尺,雖然叫茶樹,但和茶一點關系也沒有。茶樹英文古字為Ti Tree,後因音近與混淆,也有「Tea Tree」的俗稱。茶樹是桃金娘科植物,在植物分類上屬於「白千層」的一種,學名為「亘葉白千層」。枝條長長,花為白色,它的生命力旺盛,即使被砍斷,也能維持生命一段時間,精油是萃取其枝條及葉片,呈透明無色,香味很像松油及尤加利。 土著很早就用茶樹葉子治療傷口,毒蛇咬傷也可做為解毒劑,世界大戰也曾使用為消炎劑。澳洲原住民在生病或身體保健時會煮茶樹的樹葉來喝,此事經探險家庫克船長發現,也試試這種「澳洲茶」的效果,並將心得帶回英國研究,這是茶樹的第一次科學發現。但是千萬不要誤會,茶樹不是休閑飲料,而是作為葯用,某些芳療師或大眾不明究理,就把Tea Tree當作飲料了。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茶樹都是重要的消毒殺菌來源,後因抗生素的發明,人們喜歡像抗生素這種立即有效的消炎殺菌配方,因此茶樹也冷落了一陣。現在人們發現病菌的反撲,會因人類使用抗生素而產生抗葯性,因此進化為更強更難消滅的超級病菌,而抗生素與化學葯物也對人體會有許多副作用,這時茶樹與各種大自然的配方才又重新被重視。
茶樹的氣味為新鮮的氣味,清中帶辣,明顯的消毒氣味,因分子極輕故前味強勁,其中的主成分「胺樹酚」能溶解黏液,幫助茶樹的消毒滲透力,對呼吸道的感染更具效力,但也是刺鼻氣味的原因之一。
茶樹精油色透明,黏度極低,若滴於物體表面可在24小時內揮發,且不留任何痕跡。對一般皮膚均無刺激,但如皮膚上有使用葯物、過度使用化妝品與清潔劑導致皮膚的脆弱,這時若使用100%純度的茶樹,可能會造成皮膚的敏感。茶樹雖無毒,但絕對不建議將純茶樹精油內服,茶樹的效果也是屬於外在而非內用,內服並無好處。
需注意事項:茶樹屬無毒性之植物精油,除以上特性描述外,並無對孕婦、兒童有不適的已知案例,不過因為其分子小揮發性高,如用於臉部,請注意不要與眼睛部位過近,引起眼部不適。
【茶樹生長的環境】
土壤:一般是土層厚達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有機質含量1%-2%以上,通氣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鹼度PH值4.5~6.5為宜。
雨量:雨量平均,且年雨量在1500公釐以上。不足和過多都有影響。
陽光:光照是茶樹生存的首要條件,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對紫外線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
溫度:一是氣溫,二是地溫,氣溫日平均需10度;最低不能低於-10度。年平均溫度在攝氏十八度~二十五度。
地形:地形條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和濕度都有明顯的變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區,雨量充沛,雲霧多,空氣濕度大,漫射光強,這對茶樹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以上,會有凍害。一般選擇偏南坡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