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控制質量的方法有哪些

控制質量的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2 06:08:10

❶ 施工質量控制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質量施工單位應採取哪些質量控制的對策來保證工程質量?
標准答案:質量控制的對策主要有:①以人的工作質量確保工程質量;②嚴格控制投入品的質量;③全面控制施工過程,重點控制工序質量;④嚴把分項工程質量檢驗評定關;⑤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⑥嚴防系統性因素的質量變異。
1)質量控制的方法,主要是審核有關技術文件和報告,直接進行現場質量檢驗或必要的試驗等。
2)施工項目的質量控制的過程是從工序質量到分項工程質量、分部工程質量、單位工程質量的系統控制過程;也是一個由投入原材料的質量控制開始,直到完成工程質量檢驗為止的全過程的系統過程。
3)現場質量檢查的方法有目測法、實測法和試驗法三種。
對質量事故處理的程序是什麼? 對質量事故的處理應遵循什麼程序?
標准答案:處理程序:①進行事故調查:了解事故情況,並確定是否需要採取防護措施;②分析調查結果,找出事故的主要原因;③確定是否需要處理,若需處理,施工單位確定處理方案;④事故處理;⑤檢查事故處理結果是否達到要求;⑥事故處理結論;⑦提交處理方案。
如果該混凝土強度經測試論證達不到要求,需要進行處理,可採用什麼處理方法,處理後應滿足哪些要求?
標准答案:對該質量問題可採取的處理方案有:封閉防護、結構卸荷、加固補強、限制使用、拆除重建等。
處理的基本要求是:
①處理應達到安全可靠、不留隱患、滿足生產和使用要求、施工方便、經濟合理的目的。
②重視消除事故原因。
③注意綜合治理。
④正確確定處理范圍。
⑤正確選擇處理時間和方法。
⑥加強事故處理的檢查驗收工作。
⑦認真復查事故的實際情況。
⑧確保事故處理期的安全。
1)驗收條件:①完成建設工程設計和合同規定的內容;②有完整的技術檔案和施工管理資料;③有工程使用的主要建築材料、建築構配件和設備的進場試驗報告;④有勘查、設計、施工、工程監理等單位分別簽署的質量合格文件;⑤按設計內容完成,工程質量和使用功能符合規范規定的設計要求,並按合同規定完成了協議內容。
2)基本要求:①質量應符合統一標准和砌體工程及相關專業驗收規范的規定;②應符合工程勘察、設計文件的要求;③參加驗收的各方人員應具備規定的資格;④質量驗收應在施工單位自行檢查評定的基礎上進行;⑤隱蔽工程在隱蔽前應由施工單位通知有關單位進行驗收,並形成驗收文件;⑥涉及結構安全的試塊、試件以及有關材料,應按規定進行見證取樣檢測;⑦檢驗批的質量應按主控項目和一般項目驗收;⑧對涉及結構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應進行抽樣檢測;⑨承擔見證取樣檢測及有關結構安全檢測的單位應具有相應資質;⑩工程的觀感質量應由驗收人員通過現場檢查,並應共同確認。

❷ 質量管理方法都有哪些

(1)統計調查表法。是利用專門設計的統計表對質量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粗略分析質量狀態的一種方法。
(2)分層法。是將調查收集的原始數據,根據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按某一性質進行分組、整理的分析方法
(3)排列圖法。是利用排列圖尋找影響質量主次因素的一種有效方法。
(4)因果分析圖法。是利用因果分析圖來系統整理分析某個質量問題(結果)與其產生原因之間關系的有效工具。
(5)直方圖法。它是將收集到的質量數據進行分組整理,繪製成頻數分布直方圖,用以描述質量分布狀態的一種分析方法。
(6)控制圖。用途主要有兩個:過程分析,即分析生產過程是否穩定。過程式控制制,即控制生產過程質量狀態。
(7)相關圖。在質量控制中它是用來顯示兩種質量數據之間關系的一種圖形。

❸ 產品質量控制的有效方法是什麼

質量控制方法常用方法有:分層法、因果圖、散布圖、直方圖、控制圖五種方法,控制圖的主要用途是分析判斷生產過程是否穩定,及時發現生產中異常情況,預防不合格品產生。

❹ 質量控制的常用方法有哪幾種分別起何作用

每個管理者首先要結合自身進行自我安排。以下七點是比較核心的管理方法:
1分權管理。分權就是轉交責任,一個上級不是什麼決策都自己作,而是將確定的工作委託給他的下級,讓他們有一定的判斷和獨立處理工作的范圍,同時也承擔一部分責任。 提高下級的工作意願和工作效率。因為參與責任提高了積極性。上級可以從具體工作中解放出來,可以更多投入本身的領導工作。
2漫步管理。漫步管理的意思是:(尤其是)最高領導不埋頭在辦公室里而盡可能經常地讓下屬看見他--就像「漫步」那樣在企業轉悠。 企業領導從第一手(直接從職工那裡)獲知,職工有什麼煩惱和企業流程在哪裡卡住了。而且,上司親自察看工作和傾聽每個職工的話對職工也是一種激勵。
3結果管理
上級把要得到的結果放在管理工作的中心。在目標管理中給定的目標。像目標管理一樣,更多的工作意願和參與責任。但在結果控制時不一定要評價一個下屬,而可以是一個部門或他所從屬的一個崗位。
4目標管理上級給出一個他的下屬要達到的(上級)目標。例如目標為:銷售額提高15%。各個部門的下屬要共同確定達到這目標應該完成的(下級)目標--提高產品銷售。上級則有規律地檢查銷售額變化的情況。 像分權管理和例外管理一樣:提高工作意願和參與責任。此外,下屬們共同追求要達到的目標,促進了團體精神。
5例外管理領導只對例外的情況才親自進行決策。例如一個下屬有權決定6%以下的價格折扣。當一個顧客要求10%的折扣時,就屬於例外情況了:這必須由上司決定。 同樣是提高職工的工作意願。職工有獨立處理工作的可能--減輕了上司的負擔。這個方法的實際困難在於:什麼是「正常」業務,什麼是例外?因此經常要檢驗決策范圍。
6參與管理。下級參與有些問題,尤其是與他本人有關的問題的決策。例如調到另一部門或外面的分支機構任職。當對重要問題有共同發言權時,職工不會感到被「傲慢」地對待了。比如他們可以認識到調職的意義和信任其理由。 這樣做可以提高對企業目標的「認同」。
7系統管理。對確定的企業流程進行管理。把企業作為一個大系統,這個系統就像一個電流調節系統似地運行。對那些不斷重復的活動有許多規定和指令(例如機器的開和關、更換和維修)。因此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工業企業。將所有工作過程組織成通暢的流程。許多的規定是為了保證「整個系統的運行」。 領導者所要注意的只是,不要使企業內太「官僚主義」。

❺ 質量控制的環節和方法有哪些

事前控制,其中要進行材料質檢、測量放樣、技術交底、安全交底等環節。事中控制,包括報檢、監理抽檢等。事後控制,要進行施工的強度檢測。設計過程是形成產品質量的第一步,其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產品的適銷性和適用性。設計的第一步是找市場,通過市場調研,了解消費者需要何種產品及質量要求。

設計質量可通過設計過程的質量控制來保證,其內容包括:制定設計計劃、制定檢驗測試規程、進行設計評審和驗證、改進設計、樣機的試制、鑒定和設計定型、銷售前的准備工作。

❻ 質量控制方法的常用的質量控制方法

1.分層法
分層法又名層別法,是將不同類型的數據按照同一性質或同一條件進行分類,從而找出其內在的統計規律的統計方法。常用分類方式有按操作人員分、按使用設備分、按工作時間分、按使用原材料分、按工藝方法分、按工作環境分等。這是分析影響產品質量原因及責任的一種基本方法,經常與統計調查表結合使用。
2.調查表
3.因果圖
上圖是對相片沖印效果不理想尋找其原因形成的因果圖。圖中可以看出,原因被歸為工人、機械、方法、材料、環境等六類,每一類下面又有不同的子原因。
4.排列圖
5.散布圖
散布圖又稱相關圖,在質量控制中它是用來顯示兩種質量數據之間關系的一種圖形。質量數據之間的關系多屬相關關系。,一般有三種類型:一是質量特性和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二是質量特性和質量特性之間的關系;三是影響因素和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
可以用Y和x分別表示質量特性值和影響因素,通過繪制散布圖,計算相關系數等,分析研究兩個變數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密切程度如何,進而對相關程度密切的兩個變數,通過對其中一個變數的觀察控制,去估計控制另一個變數的數值,以達到保證產品質量的目的。
6.直方圖
直方圖法,即頻數分布直方圖法,它是將收集到的質量數據進行分組整理,繪製成頻數分布直方圖,用以描述質量分布狀態的一種分析方法,所以又稱質量分布圖法。
直方圖是用橫坐標標注質量特性值,縱坐標標注頻數或頻率值,各組的頻數或頻率的大小用直方柱的高度表示的圖形。
1)直方圖的繪制步驟
直方圖繪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1)收集數據;
(2)找出數據中最大值L、最小值s和極差R;
(3)確定數據的大致分組數K。分組數可以按照經驗公式K=1+3.322lgn確定;
(4)確定分組組距h;
(5)計算各組上下限,首先確定第一組下限值,應注意使最小值s包含在第一組中,且使數據觀測值不落在上、下限上,然後依次加入組距h,便可得各組上下限值;
(6)計算各組中心值b_i、頻數f_i和頻率P_i,b_i=(第i組下限值+第i組上限值)/2,頻數f_i就是n個數據落入第i組的數據個數,而頻數P_i=f_i/n;
(7)繪制直方圖,以頻數(或頻率)為縱坐標,數據觀測值為橫坐標,以組距為底邊,數據觀測值落入各組的頻數f_i(或頻率P_i)為高,畫出一系列矩形,這樣就得到圖形為頻數(或頻率)直方圖。
2)直方圖的觀察與分析
從直方圖可以直觀地看出產品質量特性的分布形態,便於判斷過程是否出於控制狀態,以決定是否採取相應對策措施。直方圖從分布類型上來說,可以分為正常型和異常型。正常型是指整體形狀左右對稱的圖形,此時過程處於穩定(統計控制狀態),如下圖(a)所示。如果是異常型,就要分析原因,加以處理。常見的異常型主要有五種。
(1)雙峰型(下圖(b)):直方圖出現兩個峰。主要原因是觀測值來自兩個總體,兩個分布的數據}昆合在一起造成的,此時數據應加以分層。
(2)鋸齒型(下圖(C)):直方圖呈現凹凸不平現象。這是由於作直方圖時數據分組太多,測量儀器誤差過大或觀測數據不準確等造成的,此時應重新收集和整理數據。
(3)偏態型(下圖(d)):直方圖的頂峰偏向左側或右側。當公差下限受到限制(如單側形位公差)或某種加工習慣(如孔加工往往偏小)容易造成偏左;當公差上限受到限制或軸外圓加工時,直方圖呈現偏右形態。
(4)平台型(下圖(e)):直方圖頂峰不明顯,呈平頂型。主要原因是多個總體和分布混合在一起,或者生產過程中某種緩慢的傾向在起作用(如工具磨損、操作者疲勞等)。
7.控制圖
控制圖又稱管理圖。控制圖是對生產過程中產品質量狀況進行實時控制的統計工具,是質量控制中最重要的方法。控制圖可以說是直方圖的一種變形,其將直方圖順向轉90。反轉,再繪制中心線和上下控制限。中心線為樣本某統計量的均值,上下控制限分別為均值基礎上的正負三倍標准差。控制圖較直方圖最大的特點是引入了時間序列,通過觀察樣本點相關統計值是否在控制限內以判斷過程是否受控,通過觀察樣本點排列是否隨機從而及時發現異常。控制圖較直方圖在質量預防和過程式控制制能力方面大為改進。
控制圖的主要用途有:分析判斷生產過程是否穩定;及時發現生產中異常情況,預防不合格品產生;檢查生產設備和工藝裝備的精度是否滿足生產要求;對產品進行質量評定。
1)控制圖的原理
控制圖的設計是建立在以下的假設理論基礎上的,首先為正態性假設:假定質量特性值在生產過程中的波動服從正態分布;其次是遵從3σ准則:若質量特性值X服從正態分布N(μ,σ^2),根據正態分布概率性質,X的實際取值范圍在(μ一3σ,μ+3σ)之內。據此原理,若對X設計控制圖,則中心線CL=μ,上下控制界限分別為UCL=μ一3σ,LCL=μ+3σ;第三是小概率原理:小概率原理是指小概率的事件一般不會發生。當生產中不存在系統誤差時,產品質量特性(總體)服從正態分布,樣品值出現在均值加減3σ范圍內的概率為0.9973。根據相關統計定理,如果生產處於受控狀態,則認為樣品值一定落在此3σ范圍內,如果超出,則認為生產過程發生異常變化。
2)控制圖的基本種類
(1)按產品質量的特性分類,控制圖可分為計量值控制圖和計數值控制圖。
①計量值控制圖。用於產品質量特性為計量值情形,如長度、質量、時間、強度等連續變數。常用的計量值控制圖有:均值——極差控制圖(X—R圖);中位數——極差控制圖(X—R圖);單值——移動極差控制圖(X一Rs圖);均值——標准差控制圖(X—S圖)。
②計數值控制圖。用於產品質量特性為不合格品數、不合格品率、缺陷數等離散變數。常用的計數值控制圖有:不合格品率控制圖(P圖);不合格品數控制圖(Pn圖);單位缺陷數控制圖(U圖);缺陷數控制圖(C圖)。
(2)按控制圖的用途來分,可以分為分析用控制圖和控制用控制圖。
①分析用控制圖。分析用控制圖用於分析生產過程是否處於統計控制狀態。若經分析後,生產過程處於控制狀態且滿足質量要求,則把分析用控制圖轉化為控制用控制圖;若經分析後,生產過程處於非統計控制狀態,則應查找原因並加以消除。
②控制用控制圖。控制用控制圖由分析控制圖轉化而來,用於對生產過程進行連續監控。生產過程中,按照確定的抽樣間隔和樣本大小抽取樣本,在控制圖上描點,判斷是否處於受控狀態。
3)控制圖的製作
下面以均值一極差控制圖為例說明控制圖的製作與分析方法。均值一極差控制圖是圖(均值控制圖)和尺圖(極差控制圖)聯合使用的一種控制圖,前者用於判斷生產過程是否處於或保持在所要求的受控狀態,後者用於判斷生產過程的標准差是否處於或保持在所要求的受控狀態。在製作時首先收集數據並加以分組;其次計算每組的樣本均值和極差;據此計算總均值和極差平均;計算x圖R圖的控制界限;再次根據各樣本的均值和極差在控制圖上描點,繪制控制圖;最後分析生產過程是否處於控制狀態。
4)控制圖的分析
(1)控制圖的判別規則。生產過程正常情況下,質量特性值遵從正態分布且不會超過控制界限的。當控制圖中的數據點同時滿足下面規則,則認為生產過程處於統計控制狀態。
規則1:每一個數據點均落在控制界限內。
規則2:控制界限內數據點排列無異常情況。
(2)控制圖異常情況類型。點子排列沒有缺陷,是指點子的排列是隨機的,而沒有出現異常現象。這里的異常現象是指點子排列出現了「鏈」、「趨勢」、「周期性變動」、「接近控制界限」等情況。
①鏈:是指點子連續出現在中心線一側的現象。判斷規則:數據點連續7點或更多點在中心線同一側;連續11點中至少有10點在中心線同一側;連續14點中至少有12點在中心線同一側;連續17點中至少有14點在中心線同一側;連續20點中至少有16點在中心線同一側。
②趨勢或傾向:是指點子連續上升或連續下降的現象。判斷規則:連續7點或更多點單調上升或下降。
③周期性變動:即點子的排列顯示周期性變化的現象。
④接近控制界限:即太多的數據點接近中心線。
判斷規則:連續3點中至少有2點落在2σ與3σ界限之間;連續7點中至少有3點落在2σ與3σ界限之間。

❼ 質量控制的常用方法

12.2.3.1 測試方法選擇

測試方法是測試工作的技術依據,也是測試工作的作業指導書,是確保測試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測試方法適用於不同類型的樣品,其測試結果的質量水平也是不同的。因此選用方法的適用范圍以及各種重要技術參數(檢出限、准確度、精確度、測量范圍、干擾允許量等)應符合相應技術標准和規范,同時應兼顧准確、快速和低成本,並能夠滿足用戶的要求。

選擇測試方法時應注意以下各方面:

(1)優先選擇國家標准方法、行業標准方法或地方標准方法

標准方法是經國家有關行政部門批准,並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可靠的測試方法,在測試方法中具有權威性。法定檢測、評定性檢測和仲裁檢測等需要出具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和結果的檢測,均應選擇國家標准方法、行業標准方法、地方標准方法。當需要採用國際標准方法時,應首先對國際標准方法進行認真研究,將其與相關標准進行比較,在實驗室的能力能夠滿足該國際標准方法時,方可直接採用;當需要採用該國際標准方法出具具有證明作用的結果和數據時,則應考慮所用標准方法應在實驗室認可或資質認定的技術能力范圍內。

委託性檢測或具有試驗性質的測試項目,在徵得委託方同意的前提下,也可以使用非標准方法。採用非標准方法、實驗室自定的方法、超出預定范圍使用的標准方法、擴充和修改過的標准方法應經過確認,以證實該方法適用於預期用途和目的。確認包括以下幾點:①從理論到實踐對方法的理解;②使用參考標准或標准物質進行校準;③與不同方法所得結果進行比較,特別是與相應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分析方法所得結果進行比較;④實驗室間比對;⑤對影響結果的因素進行系統性評審;⑥進行測試結果不確定度評定。

(2)保證選用標准方法為當前有效版本

隨著技術進步,標准方法也不斷更新版本。因此在標准方法選擇中必須確保該標准方法為有效版本。實驗室應通過可靠、有效的渠道,對在用的標准方法進行不間斷地跟蹤,定期進行清理或查新。

(3)選擇測試方法時,應了解和掌握測試方法的原理、條件和特性

要對測試方法進行適應性檢驗,包括空白值測定。測試方法檢出限的估算,校準曲線的繪制及檢驗,方法的誤差預測,精密度、准確度范圍及干擾因素消除等。

12.2.3.2 標准物質監控

地質標准物質由天然樣品製成,可用作對地質樣品測定中使用的分析方法或測量系統進行測試方法評估、質量控制、質量評價、實驗室間比對,以及作為仲裁依據之一。標准物質在測試過程中,用於質量監控時,可以判斷測試過程是否受控,保證測試結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標准物質作為計量器具,也可以用於校準各種測試儀器。對於某些測試方法(如X射線熒光光譜法、發射光譜法等),標准物質可以作為賦值標准用於校準曲線的繪制。因此,標准物質主要是控制測量的准確度。

使用標准物質作為測試監控手段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嚴格按照標准物質證書的說明或規定進行使用,包括所要求的最小取樣量、標准物質的有效期等。

2)盡量選擇基體組成和待測樣品相似的標准物質,其目的是盡可能消除由於待測樣品基體效應差異所產生的系統誤差。

3)盡量選擇濃度水平和待測樣品相似的標准物質,也可以選擇濃度水平分別接近測試方法適用范圍的上下限的兩種標准物質。

4)選擇的標准物質的物理形態和表面狀態,應與被測物質一致。物理形態包括固態、液態、氣態,對於某些方法(如X射線熒光光譜法),還應注意其表面狀態。

5)注意選擇的標准物質特性量值及准確度水平,既要滿足監控需要,也應符合經濟合理的原則。在實際測試的質量監控中,常選擇不確定度不大於實際測量誤差的1/3的標准物質。選擇標准物質時,需明確和區分其不確定度的計算方式。同一種標准物質特性量值的不確定度,既可能採用大量例行測試數據的統計得到,也可能採用定值數據平均值的置信限進行表達,而前者往往比後者大得多(通常差7~8倍)。

使用標准物質監控,往往是以標准物質實際測量的准確度來衡量。准確度可以用以下參數定量表示。

(1)誤差

單次測量結果和標准物質的標准值(推薦值)之間的相互吻合程度,可以用絕對差值或相對差值表示。絕對誤差表示方式簡明直觀,相對誤差表示方式更適合於不同量值水平間的比較。

E=Ci-CS

式中:E為第i次測量結果的絕對誤差;Ci為標准物質的i次測定值;CS為標准物質的標准值(推薦值)。

圖12.1 驗收測試值程序

xi—分析值;r—允許值

准確度質量控制圖繪制的方法:以標准物質的測試結果為縱坐標,以測試結果序號為橫坐標,分項目繪制准確度質量控制圖。按標准物質的推薦值繪制中心線,在中心線上下,以2倍的測量過程的再現性標准偏差(SR)繪制上下控制限。

如果各次測定結果隨機地分布在上下控制限內,則表明在此段時間內,測試過程處於受控狀態並可用2SR表示測試結果的不確定度。如果數次測量結果雖然分布在上下控制限內,但連續顯示出有上升或者下降的趨勢,則應注意加強過程式控制制,檢查測量條件可能的變化,並及時加以解決。如果數次測試結果的縱坐標完全相同,應注意防止操作者的主觀原因對測試結果的影響。

12.2.3.9 測試結果的判定

一般情況下,當測定樣品的兩個有效測定值之差不大於相關規定質量要求的允許差時,以其算術平均值作為最終分析結果;否則,應按數據驗收測試值程序進行(圖12.1)。

❽ 質量控制方法

在數據採集過程中採用了統一的建庫標准,對入庫的資料庫在數據錄入格式的規范性及各數據表的邏輯性等方面進行檢查。同時,明確各級建庫單位在質量控制中的職責。

3.3.3.1 保管單位的質量控制

(1)鑽孔信息數據源質量控制

鑽孔資料保管單位在鑽孔基本信息清查過程中,一是對現有成果地質資料和原始地質資料全面清查到位;二是對有鑽探工作量的地質工作項目要認真查閱,對項目所施工鑽孔不遺漏、不重復填報;三是對鑽孔信息數據如坐標系、孔口坐標進行核實。確保鑽孔信息數據源的質量滿足本次清查工作要求。

(2)數據採集入庫質量控制

在數據採集過程中,工作人員嚴格按照《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指南》的要求,逐張逐項填寫鑽孔清查工作表,並由復核人員進行逐項復核檢查,消除工作表填寫格式、內容、數據等的遺漏、錯誤現象。

(3)自查和互查

工作人員對自己承擔的鑽孔信息數據採集工作進行100%自查,工作人員之間進行70%以上的互查,自查和互查中重點針對鑽孔編號、孔口坐標等容易出錯的必填信息進行反復核實,確保上報信息的准確性。

(4)資料庫成果質量控制

經數據採集再錄入「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數據採集系統」後,生成最終的成果——ACCESS資料庫文件。資料庫成果生成過程中,利用「數據報表功能」生成鑽孔基本信息報表,利用「數據備份」功能,生成匯總的ACCESS資料庫文件,刻盤上報。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均要符合質量控制要求。

鑽孔資料保管單位應積極配合技術支撐單位的檢查督導工作,並通過以上質量控制措施,為最後的省級驗收與匯總、全國驗收與匯總提供高質量的數據保障。

3.3.3.2 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技術支撐單位的質量控制

(1)檢查督導

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技術支撐單位應及時組織開展檢查督導工作,做好相應的檢查記錄,確保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規范進行、實施到位。

(2)審核驗收

各省(區、市)技術支撐單位應根據清查工作要求,針對數據採集、錄入和匯總上報等環節,做好清查數據的審核驗收工作,逐級做好數據質量控制工作。技術支撐單位檢查鑽孔資料保管單位上報數據的正確性,錯誤率應低於0.3%。

(3)審驗數據

各省(區、市)技術支撐單位檢查鑽孔基本信息清查表填寫的規范性和完整性;檢查表內數據的一致性;根據已掌握的相關資料,檢查數據的來源和依據,分析數據的可靠性。對於審核未通過的清查表,應退回重報。對鑽孔數據的關鍵欄位,如組織機構代碼、項目名稱、原始資料檔號、鑽孔編號應100%檢查;對有邏輯關系的欄位應進行邏輯關系的檢查,如項目結束時間與終孔時間等;對進行統計分析的欄位應進行100%檢查,如勘查資質、所屬行業、工作程度、礦種、鑽孔類型、鑽孔深度、鑽孔資料狀況等。

(4)抽查

各省(區、市)技術支撐單位應根據清查數據成果上報情況,組織做好清查數據質量的抽查工作,及時進行數據質量的復核。對鑽孔基本信息成果抽取15%比例的鑽孔資料對照原始地質資料進行檢查,主要檢查填寫的完整性、正確性,如有問題,要求鑽孔基本信息填報單位按要求及時修改、上報。

3.3.3.3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質量控制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按照國土資源部要求除了在《鑽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指南》和「地質鑽孔基本信息數據採集系統」中對清查工作和清查數據提出質量控制措施外,還對各省(區、市)上報的鑽孔基本信息清查成果進行質量檢查,檢查內容主要包括:

1)對地礦、有色、冶金、煤炭、化工、建材、黃金等工業部門名稱進行全面復核。經嚴格檢查確認後,對不正確的行業部門名稱進行修正。

2)對數據項填寫內容進行規范化同一方式表述,如統一計量單位、規范地質術語、檢查數據項的整齊性、校對文字的錯漏等。

3)數據表的邏輯關系糾正。

4)鑽孔坐標系、坐標帶號、坐標值檢查等。

5)對各省(區、市)提交的信息完整的鑽孔高斯坐標進行經緯度轉換工作。

❾ 質量管理方法有哪些

一、統計分析表法和措施計劃表法

質量管理講究科學性,一切憑數據說話。因此對生產過程中的原始質量數據的統計分析十分重要,為此必須根據本班組,本崗位的工作特點設計出相應的表格。

二、排列圖法

排列圖法是找出影響產品質量主要因素的一種有效方法。

製作排列圖的步驟:

1、收集數據,即在一定時期里收集有關產品質量問題的數據。如,可收集1個月或3個月或半年等時期里的廢品或不合格品的數據。

2、進行分層,列成數據表,即將收集到的數據資料,按不同的問題進行分層處理,每一層也可稱為一個項目;然後統計一下各類問題(或每一項目)反復出現的次數(即頻數);按頻數的大小次序,從大到小依次列成數據表,作為計算和作圖時的基本依據。

3、進行計算,即根據第(3)欄的數據,相應地計算出每類問題在總問題中的百分比,計入第(4)欄,然後計算出累計百分數,計入第(5)欄。

4、作排列圖。即根據上表數據進行作圖。需要注意的是累計百分率應標在每一項目的右側,然後從原點開始,點與點之間以直線連接,從而作出帕累托曲線。

三、因果分析圖法

因果分析圖又叫特性要因圖。按其形狀,有人又叫它為樹枝圖或魚刺圖。它是尋找質量問題產生原因的一種有效工具。

畫因果分析圖的注意事項:

1、影響產品質量的大原因,通常從五個大方面去分析,即人、機器、原材料、加工方法和工作環境。每個大原因再具體化成若干個中原因,中原因再具體化為小原因,越細越好,直到可以採取措施為止。

2、討論時要充分發揮技術民主,集思廣益。別人發言時,不準打斷,不開展爭論。各種意見都要記錄下來。

四、分層法

分層法又叫分類,是分析影響質量(或其他問題)原因的方法。我們知道,如果把很多性質不同的原因攪在一起,那是很難理出頭緒來的。其辦法是把收集來的數據按照不同的目的加以分類,把性質相同,在同一生產條件下收集的數據歸在一起。這樣,可使數據反映的事實更明顯、更突出,便於找出問題,對症下葯。

質量管理體系維護改進

組織應對以下5項活動進行策劃和管理,以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

a、評審質量方針:組織可通過更新和實施新的質量方針來激勵員工不斷努力,營造一個不斷改進的氣氛與環境;

b、評審質量目標,明確改進方向;

c、對現有過程的狀況(包括已發生的和潛在的不合格),進行數據分析和內部審核分析,確定改進的方案,不斷尋求改進的機會;

d、實施糾正和預防措施以及其他適用的措施,實現持續改進;

e、組織管理評審。

體系的維護始終是遵循"PDCA」運行模式的。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質量管理體系;網路-質量管理

閱讀全文

與控制質量的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建立自強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686
大眾天線安裝方法 瀏覽:50
社會學研究方法pps 瀏覽:846
路亞鉤綁方法圖片 瀏覽:887
測量水的方法和工具 瀏覽:33
水帶掛鉤使用方法 瀏覽:483
孩子不肯背誦換一種方法就能解決 瀏覽:847
如何消除設備靜電的幾個方法 瀏覽:721
木蝴蝶的食用方法 瀏覽:689
巴金的閱讀方法是什麼 瀏覽:793
福特杯使用方法 瀏覽:277
摩絲使用方法 瀏覽:802
移動寬頻使用方法 瀏覽:27
鄉土中國研究背景及方法 瀏覽:730
surf快速記憶方法 瀏覽:894
男士精油的使用方法 瀏覽:852
腦血管瘤有什麼治療方法 瀏覽:920
最簡單的刷鐵塔方法 瀏覽:256
吃麵包的方法和視頻 瀏覽:848
有沒有再簡單點的方法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