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現代教案方法有哪些基本特徵

現代教案方法有哪些基本特徵

發布時間:2025-10-06 16:49:56

㈠ 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導語:“教學設計是一門涉及理解與改進教學過程的學科。任何設計活動的宗旨都是提出達到預期目的最優途徑(means),因此,教學設計主要是關於提出最優教學方法的處方的一門學科,這些最優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發生預期的變化。”梅里爾(Merrill)等人在新近發表的《教學設計新宣言》一文中對教學設計所作的新界定值得引起人們的重視。

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方案必須體現現代教學觀;

教學觀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對一些重大的教育現象、問題或事件的比較穩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價值取向。

當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學觀念的變革為先導的,故此,轉變教學觀念已成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面臨的首要問題。

當前必須樹立的教學觀念有:

1.素質教育觀

①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從三個方面七項基本素質構建素質教育培養目標。

三個方面是:身體、心理、文化科學;

七項基本素質是: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素質交往素質;

七項基本素質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身體素質;

第二層次:心理素質;

第三層次: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審美素質;

第四層次:勞動素質、交往素質。

②承認差異、因材施教、發展個性:

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不同的,因此,人的差異性是絕對的。

要求通過有效的教學,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和發展。同時,潛能得到發揮,個性得到發展;

③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教學上要著力為學生營造一種生動活潑,思維活躍、平等和諧、積極參與和探索的教學氛圍以及教學情景;

④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生存。

學會學習:主要是要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為終身教育打好基礎;

學會生活:主要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為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打好基礎;

學生做人:重點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愛國情操,做一個遵紀守法、文明有禮的現代公民;

學會生存:重點培養學生適應環境、改造環境的能力。

2.系統方法觀

所謂系統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研究對象放在系統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種科學方法。即從系統的觀點出發,著重從整體與部分(或要素)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整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關系中,考察和處理研究對象,實現整體優化,以求系統獲得最大功能的一種科學方法。

教學過程就是一個系統,組成要素有: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

系統方法應用於教學設計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①整體性:

即教學的各個要素、各個環節是互相關聯、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要求教學系統中的各個組成要素必須匹配、相容,且達到最優組合,使產生最大功能的“整體效應”,這樣,才能使教學系統達到最佳的預期目標。

因此,教學設計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分析系統各要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協調要素之間的聯系和組合,使系統功能得到最佳發揮。故此,教學設計的過程就是將系統各要素按照它們的內在聯系的規律,加以配置、組合的過程。

②有序性:

教學系統有序性是指教學要結合學科內容的邏輯結構和學生身心發展情況,有次序,有步驟進行,以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

教學系統的有序性,不僅包括知識教學要按照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而且包括能力、情意教學也要有一定的順序和層次;這不僅表現在教師的教的活動上而且也表現在學生本身的學習中,不僅要貫穿課堂教學之中,也要貫穿於其它教學活動之中,即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③最優化:

最優化系指系統整體功能最優,而不是系統的要素“樣樣都好”。

最優化強調在正確的方向指引下,設計合理的投入,獲得最大可能的產出的工作方案。

最優化的實現,還要依賴於不斷完善的改進工作來達到。

3.教育效能觀

教育產出

教育效率 = ──────

教育投入

要求合理的投入,最大的產出。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概念

教學設計是指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運用系統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的過程。

(一)設計過程具體包括:

1. 分析學習需求;

2. 確定教學目標;

3. 設計解決方法;

4. 就解決方法進行實施、反饋、調整方案,再行實施直至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二)設計要素具體包含:

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媒體、教學評價等基本要素。

(三)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

現代教學理論、學習理論、信息傳播學、教育技術學和系統科學方法。

(四)教學設計與寫教案的關系:

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五)提倡教學設計的主要目的:

1. 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2. 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技能;

3. 促進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的深化。

三、教學設計必須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學生與教學內容(教材)之間的矛盾是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

教學的基本任務首先是幫助學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識和技能,並把凝聚於知識中的智力因素轉化為個體的能力和智力,把蘊含於知識中的思想、道德、觀念轉化為個體的觀念和心理品質,逐步完成寓於各學科教學之中的教育、教養和發展的任務。

2.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過程的辯證統一。

一種是杜威的“學生中心論”,強調學習過程學生內因的作用,忽視外因的作用;

一種是赫爾巴特的“教師中心論”,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的絕對支配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教學觀,在我國至今仍相當普遍)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對象,也是認知的主體;而教師則既是教學的主體,也是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咨詢者和評價者。

當前,應當注意屏棄“注入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以及“唯師至上”、“重教輕學”、“重灌輸輕啟智”的教學理念。

正確的做法是:既注重教師教的設計,也注重學生學的'設計。

3.教學過程是學生全身心參與的認識活動和意向活動的統一;

心理學認為:人的全部心理活動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意向活動,另一部分是認識活動。

人的認識活動的心理特點稱為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

人的意向活動的心理特點稱為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動機、意志、興趣、愛好;非智力因素構成教學過程中的心理條件。

有學者研究證明:①非智力因素與學生學業成績呈正相關;②越是低年級,相關系數越大;③智力水平中,下等的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

教學設計既要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也要重視調動與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4.教學過程是知識、技能、情意的內化和外顯的統一。

內化即把外部客體的東西轉化為內部主體的東西。內化的過程是信息的輸入、加工和貯存的過程。

知識的內化即外部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頭腦內的認知結構(方式:同化、順應);

技能的內化即外部的實際操作轉化為學生頭腦內的智力操作。

情意的內化即非智力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

知識、技能的內化過程總是伴隨著情意的內化。教學過程忽視情意的內化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外顯即把內部主體的東西轉化為外部客體的東西。即信息的提取、運用和遷移。

教學過程的外顯實質上就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情意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忽視外顯的教學,就無法獲得反饋信息,不能進行有效的反饋與調控。

內化與外顯的關系是:內化是外顯的基礎,外顯是內化的反映。

教學設計要改變傳統教學中“重認識輕意向”、“重主導輕主體”、“重內化輕外顯”的偏向。

註:教學設計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講求實效;

1. 要從教學對象的實際出發;

2. 要從教學環境的實際出發;

3. 要從教師自身條件的實際出發。

四、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

1.目標導向原理

在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起著導向的作用。

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主要有三種:

① 目標的指向作用: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與目標有關的問題上;

② 目標的激勵作用:能啟發、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與意向;

③ 目標的標准作用:一是目標成為檢查教學效果的尺度;一是反過來教學效果成為評價教學目標的合理性、適切性的依據,以便調整目標。

2.教學結構的整體優化原理

在教學設計中,要求教學過程結構具有整體優化的品質。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抓住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分析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方式,使教學過程各要素達到有機的配合,才能使教學得到最佳的整體效果。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各要素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因此,必須從動態的、綜合的角度加以考察。每一個要素都會產生一定的力,但導致最後教學效果的力並不是各要素的力的簡單加和,而是各要素關系之間構成的“合力”。這是教學設計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理。

善於利用一切積極因素,克服不利因素,爭取最大合力,這是教學設計的主要任務。

3.教學活動的系統有序原理

教學活動的系統有序是指教學要結合學科內容的邏輯結構和學生身心發展情況,有次序,有步驟地進行,以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

教學有序不但包括知識教學要按照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而且包括能力、情意教學也要有一定的順序和層次。

教學有序不僅表現在教師的教的活動上,而且也要體現在學生本身的學習上。不僅要貫穿於課堂教學中,而且也要貫穿於其它教學活動中,即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

4. 反饋控制原理

為使教學過程有序進行,達到預期目標,必須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控制,及時糾正出現的偏差,採取補救的措施。

教學設計中對教學過程的控制方法主要通過師生之間的信息反饋(前置反饋、即時反饋、延時反饋)進行。

五、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

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大部分、八個基本要素,如下圖所示:

1.教學對象分析

分析要點:

① 分析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水平,為確定教學重點、難點、選擇教學方法提供依據;

② 分析學生認知心理特點及認知發展水平,包括情感、動機、興趣和意志等心理因素,以及學習能力和智力發展的水平,為制定教學目標提供依據;

③ 分析社會背景,包括學生的生活經歷以及社會、家庭的影響對教學可能產生的正負面效應,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補救措施。

2.教學內容分析

分析要點:

① 分析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該部分內容在整體內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 分析本節教學內容的范圍與深度、重點與難點,以適應多層次學生的需求;

③ 分析蘊含於知識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以利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開發。

3.教學目標的制定

教學目標主要描述的是學生通過教學,預期產生的思想、情意和行為的變化。

⑴教學目標的制定要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特別要注意目標的整體性、可操作性和適切性三大特徵

⑵教學目標的制定方法:

①對象和行為的表述;

②標准和約束條件的表述。

注意:①教學目標要逐級分解(如課程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等);

②要區別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教學過程和學習結果的不同。

4.教學策略選擇

教學策略是指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的思考、策劃和謀略。

教學策略因著眼點不同而有不同的分類。

具體的教學策略有:

① 傳統的接受式教學策略;

② 布魯納的發現式教學策略;

③ 斯金納的程序法教學策略;

④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教學策略;

⑤ 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學策略;

⑥ 提問教學策略;

⑦ 創設情景教學策略;

⑧ 反饋和矯正教學策略,等等。

教學策略的設計具體包括:

①劃分教學單元、課時,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順序;

②選擇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

③組合運用教學媒體。

5.劃分教學單元、課時,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順序

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① 要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不等於教材內容)

② 教學內容的容量、深度和廣度要恰當;

③ 教學內容的重點要明確,要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內容上;

④ 教學內容的難點也要明確,並要設計好解決、檢查難點的方法;

⑤ 教學內容的組織、排列、呈現方式,既要按知識的邏輯結構排列,又要按學生的認知次序來排列。

⑥ 精心設計練習的量和質,以及練習的方式方法。

6.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的選擇

一般的教學組織形式有:

① 集體授課;

② 小組學習;

③ 個別化教學。

一般的教學方法有:

講授法、講練法、講演法、練習法、實驗法、圖示法、比較法、啟發法、提問法、類比法、程序法、掌握學習法、發現法、討論法、探究法、自主法等等。

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主要要依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的設備和條件、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條件等而定。

7.教學媒體的組合運用

教學媒體指傳播知識或技能過程中顯示信息的手段或工具。

傳統教學媒體有:書本、語言、黑板和圖片;

現代教學媒體有:錄音、錄象、投影、電腦、多媒體課件等。

合理運用組合媒體,是實現教學最優化的重要措施。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媒體的運用要求是:

① 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必須有機組合,以達到最佳效果;

② 媒體的運用必須做到適時、適量、適度、有效。

8.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設計

1.形成性評價:是一種過程性評價。目的是診斷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教學中的不足,使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形成性評價一般有:提問、討論、練習、小測驗、問卷、觀察、個別談話等。

2.總結性評價:是一種階段性評價,也是一種目標參照性評價。其目的在於檢測教學目標的到達度。

總結性評價一般有:單元考試、學期考試、學年考試等(給出成績或等級)。

㈡ 現代教學手段有哪些

教學中應用多媒體的聲、光、色、形、像、動畫等功能,創設物理情境,將抽象的物理概念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物理畫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多媒體輔助科學教學的優越性表現在下列個方面:
一.通過使用多媒體,能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幸福指數。 傳統的教學工具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教學形式單一、枯燥,而多媒體的出現,利用文字、圖像、影像、聲音、視訊等不同的媒體信息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的內容,綜合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景,化動為靜,化抽象為直觀。
二. 多媒體應用於實驗當中還能提高實驗的可見度,可以進行靜態的和動態的演示,增強演示實驗有效性,從而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節約教師寫板書的時間,增大課堂容量。對於一節新授課,我們通常是要先復習上一節課所學的內容,然後再引出這節所要學習的內容,通常我們都是以口授的形式完成。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要復習的內容都做到一個CAI課件上去,在口授的同時再投影到大屏幕上去,這樣不僅可以節省寫板書的時間,還可以吸引學生,加深學生的印象,還可以增大課堂的容量。而且做成的課件還可以長期保存,易於修改,並可反復使用。
三. 應用多媒體技術,還可以將抽象的,學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識形象化,模擬化 ,彌補實驗中的不足 在科學課堂中,用實驗來演示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但由於實驗受到時間、空間等因素影響,總有許多力不從心的地方,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但是我們藉助多媒體技術進行模擬物理實驗,就可以彌補其中不足。
四. 應用多媒體技術,師生間雙向交流 傳統的科學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不利於學生個性的培養,應用CAI能夠改變學生和教師的位置,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當學生有問題時,可以及時提出或利用計算機網路與同學討論,從而多渠道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當學生對某個科學現象有自己的觀點時,也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研討和交流,教師提供解答。雙向交流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學思想。 多媒體課程資源在高中物理課程中,也不是萬能的,在高中物理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教學過程若以課件為中心,偏離教學主體,影響實際的教學 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核心特徵應該是「輔助」,即輔助教師教學,輔助學生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處於主導地位,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中所有的活動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但在目前的教學軟體還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有很多的教學課件,不是教師本人製作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無法按照自己的上課思路去授課,他只能以課件為中心按部就班的操作,偏離教學的主體。所以這樣的教學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學而不實,教師授而不深的結局,這樣反而影響實際的教學。
2.信息量過大,滯留時間短,不利於記憶 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大大節省了教師寫板書、板圖的時間,這是大家公認的。但對於經驗不足的教師來說,大多數課件為了操作方便,都將課件製成「流水型」模式,教師只要簡單的操作,就會很順利的「放映」。我們都知道,對於學生接受信息來說,需要一定的時間跨度,過快的更換屏幕內容,學生來不及記憶、理解,屏幕就被切換掉,這樣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種課件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很難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進行靈活調度,導致教學信息一晃而過,起不到應有的輔助作用。
3.多媒體課件不能代替科學實驗,弱化了教師的示範作用。 對於一些受時間、空間影響而不能在課堂演示的實驗來說,用多媒體課件來模擬,可以讓學生觀察的更清楚,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但如果什麼實驗都用課件來模擬,課件即使模擬得再逼真,但它畢竟是假的,這樣就會使學生不尊重客觀事實,不理解科學學本質。
因為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實驗是探索科學知識的源泉,無論是科學概念的建立,還是科學規律的探索與驗證,都離不開實驗.它是使學生獲得科學知識,培養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等的基本途徑。 總之,多媒體輔助科學教學優勢很大,但只有恰當的利用CAI,才能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促進了教學手段的現代化。
多媒體的發展對科學教學的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還存在著一定局限性和困難,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相信計算機輔助科學教學的軟、硬體都會得到很好的解決,教師製作課件的水平也會不斷提高。我們要盡量利用現有條件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科學教學的巨大優越性,促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

閱讀全文

與現代教案方法有哪些基本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氣瓶固定架膨脹螺絲安裝方法 瀏覽:457
青少年鼻竇炎治療方法 瀏覽:773
如何快速去除眼袋土方法 瀏覽:429
工作壓力的計算方法 瀏覽:306
肖像的正確打開方法 瀏覽:872
vb什麼是方法是 瀏覽:590
觸摸手機的製作方法 瀏覽:610
牛羊驅蟲正確方法視頻 瀏覽:478
塑料焊槍使用方法圖 瀏覽:345
道路壓實度檢測方法 瀏覽:234
如何正確施救和自救的方法 瀏覽:359
現代教案方法有哪些基本特徵 瀏覽:643
毛巾收納方法最簡單的 瀏覽:887
學習方法作文技巧 瀏覽:211
科研研究方法有經驗總結法嗎 瀏覽:818
牙齒美白簡單的方法 瀏覽:13
兒童簡單鍛煉一字腿方法 瀏覽:544
論打敗瑪麗蘇情敵的正確方法 瀏覽:650
真假硬盒中華單盒的快速鑒別方法 瀏覽:899
男性頸椎病鍛煉方法 瀏覽: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