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述盧梭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則
(1)教育適應自然原則的中心思想是教育應當服從「普遍秩序」,即客觀規律。實際上有兩層意思:一是教育工作有規律可循,教育者應當遵循;二是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應當探求教育的規律。
(2)要根據人的自然本性和年齡特徵進行教育是他的教育要適應自然原則的另一個重要內容。他說各級學校要根據學生的年齡以及已有的知識循序漸進地教學。
(3)誇美紐斯關於教育要適應自然的原則,其中心思想是教育應當服從「普遍的秩序」,即客觀規律。它包括:教育工作應該是有規律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遵守這些規律;既然教育是有規律的,那麼我們就應該發現、探明這些規律。
二.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義:自然教育理論是盧梭教育思想的主體,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歸於自然」,即教育必須遵循自然,順應人的自然本性。
在盧梭看來,人所受的教育,也就是自然教育、人為教育、事物教育。我們應該以自然的教育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從於自然的教育,將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並趨於自然的目標,才能使兒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盧梭所說的「自然教育」就是服從自然的法則,順應兒童天性發展進程,促進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的教育。在他看來,如果以成人的偏見加以干涉,結果只會破壞自然的法則,從根本上毀壞兒童。教師的作用只是要防範不良環境的影響,是消極的,因而他常提及「消極教育」。
(2)自然教育的培養目標: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不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徵:第一,不受傳統(等級職業)的束縛,按本性發展;第二,不依附於他人,能夠自食其力,具有獨立性;第三,具有社會適應性,能夠承擔社會責任;第四,體腦發達,身心健康,具有獨立思考能力。
(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則:①正確看待兒童,這是自然教育的一個必要前提。②給兒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幹預、不灌輸、不壓制,讓兒童遵循自然的率性發展。
② 盧梭對兒童的「自由教育」是什麼樣的
在盧梭看來,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因此,遵守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這種教育必須保護兒童善良的天性,使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盧梭堅決反對壓抑兒童的個性和束縛兒童的自由,反對嚴格的紀律和死記硬背;主張讓兒童完全自由的活動,並盡可能多地給兒童以自由活動的機會,讓他們能用自己所有的方法去看、去想、去感覺一切事物。
③ 盧梭所認為的「自然後果」的教育方法是什麼
盧梭還認為12歲以前的兒童沒有道德概念,不宜對其講抽象的道德概念。若需要只能用「自然後果」的方法進行教育。「自然後果」即對於兒童的過失不去責備和懲罰他,而是利用過失的自然結果,使兒童自食其果,從而促使其反省並改正。盧梭認為,在幼兒,感覺中不存在的東西,在其大腦中也不會產生相應的觀念,他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象,認識活動及其結果的意義。例如孩子打破了房間里的窗子,就讓他晝夜都受風吹,別怕他受風寒,「因為寧可讓他著涼,不可讓他發瘋」。盧梭主張在對待孩子的缺點、錯誤或過失行為時,可以結合孩子的行為及其結果進行教育,使他們在自身行為的不良後果中接受教訓,從而改正缺點和錯誤,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例如盧梭認為,受風吹不是懲罰,而是過失的自然後果。其實這還是懲罰。
④ 簡述盧梭的教育思想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著名思想家,反封建的勇猛戰士。盧梭在教育方面的代表作是《愛彌兒》,通過這部名著,盧梭對摧殘兒童身心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教育作了猛烈的抨擊和無情的揭露,闡發了他提出的教育思想。盧梭的教育思想難免有時代的和階級的局限性,而且他的觀點非常激進,但應該指出,他在與封建教育的搏鬥中提出的新教育理論,為現代教育思想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盧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論,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天性充分得到發展的「自然人」,這種人實際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資產階級上層人物。這種思想強調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歷程,即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同時還要尊重兒童的個性特點。盧梭對此進行了論證,他將教育理解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後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礎上實現三者的協調一致。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存在著天性至上,把教育視為自然生長等偏激的觀點,但在當時這種思想有著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進步意義,這種強調兒童是教育主體的思想,開辟了現代教育理論的先河,他的論證初步觸及遺傳、環境、教育對人發展的作用問題。
從培養自然人的目的出發,盧梭強調了勞動教育,視勞動教育為培養新人不可缺乏的途徑,希望兒童通過參加生產勞動,不但獲得勞動的知識技能,而且培養起對勞動和勞動人民的熱愛,這些思想不但在當時是進步的,今天也仍有意義。
關於智育,盧梭認為讓兒童學習的知識要有用處,應是兒童的智力所能理解的;在他看來,教學的基本任務在於發展兒童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好奇心和興趣;他提出的教學方法包括直觀教學、發現式教學等等。綜觀盧梭關於教學的論述,其中雖不免有片面、偏頗之處,但也包涵著不少真知灼見。
盧梭反對封建文化,他根據自然教育理論,認為兒童在12歲以前要遠離封建文化的影響,不要學習書本知識,而是進行感覺教育,讓兒童在各種活動中發展自己的感覺器官。盧梭的感覺教育把發展感官與讀書學習截然分開,當然失之偏頗,但他站在唯物主義感覺論的立場上,強調感覺訓練,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詳細論證了外感官教育的意義、內容和具體方法,不僅具有歷史意義和價值,其中很多見解仍有益於今天的教育實踐。
⑤ 盧梭提出的幼兒教育方法有哪些
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盧梭認為,研究教育要先從研究學生開始。應提出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一種實行起來容易的方法。這種思想和方法就是自然主義的思想和方法。
「自然教育」的目的觀:在《愛彌爾》一書中,盧梭清晰地表達了自己「自然教育」的目的觀。
論教育的作用:盧梭在書中充分肯定了教育對於個體發展所起到的作用。
對《愛彌爾》的評價《愛彌爾》是西方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教育論著,其中所論述的自然教育理論在教育思想上引起了偉大的革命。
當然,《愛彌爾》一書所反映的盧梭的教育思想還具有一些不足。
⑥ 盧梭對兒童的教育分為哪幾個階段
法國盧梭從自然教育的理論出發,依據兒童的發展,將其發展劃分為四個年齡階段:
1、嬰兒期(0-2)
盧梭將從出生到2歲劃為嬰兒期,他認為應以體育保健為主。因為健康的身體是智慧的工具。體育乃是一切教育的基礎。這時的體育主要是以身體的養護和鍛煉為主。其關鍵是「多給孩子們以真正的自由」。
他反對捆綁嬰兒的四肢,要求衣服寬松肥大,使嬰兒的肢體可以充分自由活動,而且衣服不宜穿得太多,應該養成他們適應各種天氣變化的能力。
盧梭還主張嬰兒應該由母親哺乳,由父母親自養育。兒童還應該培養具有抵抗疾病的能力,不能完全依賴醫葯的治療。不能溺愛兒童,不強迫或加速兒童語言的發展,應該順其自然。
2、童年期(2-12)
2歲至12歲為童年期,盧梭稱這一時期是理智睡眠時期。童年期的孩子言行多受感性的支配,缺乏理性的力量。所以這個時期不要直接對兒童進行智育,教育的任務是發展兒童的外部感覺器官。因為外部感覺器官是智力教育的前提。
為了發展外部感覺器官,應該盡量給孩子提供各種活動的機會;為了觸覺,應該讓孩子親自去摸去抓每件東西,多在黑暗中做游戲,由此使兒童了解感覺與引起感覺的事物之間的關系;為了發展視覺,要讓兒童盡早地學習寫生畫和制圖;為了發展聽覺,盧梭主張應使兒童練習唱歌,注意發音純正、清晰,並習慣聽有節奏、有旋律的聲音。
對於兒童的味覺和嗅覺,盧梭認為不應該竭力加強發展,兒童的食物應該是自然的,簡單的。盧梭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詳細地研究幼兒外部感覺器官的教育問題的人,這對後來學前教育學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3、少年期(12-15)
12至15歲為少年期,盧梭認為這時是「勞動、教育、學習的時期」。因為兒童到12歲時已經有了強健的身體,有發育良好的感官,有了獨立工作的能力和習慣,「可以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這時期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研究科學的方法。在教學內容方面,盧梭認為應該以有益的、必需的、正確的和符合兒童理解能力的知識為主。
他尤其重視有實用價值的學科如天文、地理、物理、幾何以及讀、寫、算等學科的學習。他完全排斥神學,但也排除人文學科,認為這些學科要到15歲以後才能學習。除智育以外,盧梭對勞動教育也非常重視。他認為「勞動是社會的人不可減免的責任,任何一個公民,無論他是貧或者是富,是強或是弱,只要他不幹活,就是一個流氓。」
只有勞動才使人「過著自由、健康、誠實、勤勞和正直的生活。」盧梭要求愛彌爾首先學習農業勞動,因為農業是最誠實、最有益於人類的。但他又讓愛彌爾看到農業勞動者被束縛在土地上,是不自由的。所以愛彌爾還要再學習一種勞動技能。
他認為,在人類一切可以謀生的職業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狀態的職業是手工勞動,而手工勞動中最有益、最適合學生興趣的是木工。木工可使人靈巧、機敏,能發展人的優美典雅感,他要求愛彌爾每周要有二天的時間到木匠的工場里學習木工技術。這時期的教育使愛彌爾既有工匠的雙手,還有哲學家的頭腦。
4、青春期(15-青春期)
15歲到成年為青春期。盧梭稱這個階段為「激動和熱情」時期,應該進行道德教育。
盧梭從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觀點出發來看待道德和道德教育,他認為人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情慾,即「自愛」,「擴張自愛而愛他人,這就變成為道德」。基於這一認識,他把道德教育的任務歸為:培養善良的情感,正確的判斷和良好的意志。為了培養青年善良的情感,應當讓青年去觀察人類的苦難、貧困和悲傷的情景,以培養同情他人的感情。
為了培養正確的判斷,他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學習歷史和偉人傳記。而培養良好的意志則需要實際的練習,即社會道德的實踐。總之,他認為在道德教育方面「一定要少說多做」,「要善於選擇地點、時間和人物,以實例教育學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⑦ 盧梭認為人們接受的教育的來源分別是什麼
盧梭認為人的天性是好的,但觀念和道德並不是先天的,人們生來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後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結果。他認為人們所接受的教育有三個來源:即來自自然、來自人和來自事物。其中,「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盧梭又指出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地加以控制的。」他由此便得出結論:只有使我們力所及的兩種教育(人和事物的教育)去服從於力所不能及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三者通力合作,並指向於同一目的時,才能使人得到真正良好的教育。在這里盧梭提出了一個十分可貴的思想觀點:「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由此可見,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求教育應該遵循兒童自身的發展規律,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來進行。在「遵循自然」這個問題上盧梭比誇美紐斯前進了一步。他沒有採用引證自然的方法,沒有任何神秘主義色彩。盧梭關於教育的三個來源觀點,缺乏科學的論證,但是卻反映出盧梭已接觸到遺傳、環境與教育三者對人的發展的作用以及相互關系這樣一個教育理論中的基本問題。
⑧ 盧梭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盧梭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論,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天性充分得到發展的「自然人」,這種人實際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資產階級上層人物。這種思想強調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歷程,即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同時還要尊重兒童的個性特點。盧梭對此進行了論證,他將教育理解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後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礎上實現三者的協調一致。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存在著天性至上,把教育視為自然生長等偏激的觀點,但在當時這種思想有著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進步意義,這種強調兒童是教育主體的思想,開辟了現代教育理論的先河,他的論證初步觸及遺傳、環境、教育對人發展的作用問題。
⑨ 盧梭主義兒童觀是什麼
盧梭兒童觀理論基本內容及其啟迪
幼兒教育是現代教育的起始階段。18世紀,盧梭提出的兒童觀對現代幼兒教育有重要的啟示作用。盧梭在論述中提出尊重兒童、解放兒童,把兒童從傳統的師生關系、家庭、社會期望中解放出來,形成了全新的兒童觀,這種兒童觀在當今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兒童觀是指人們對兒童的看法和態度,即我們怎麼看待兒童、如何認識兒童、如何對待兒童。[1]不同時期和不同意識形態下產生的兒童觀是不一樣的。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提出的兒童觀對全世界的兒童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當今的兒童教育仍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值得深入研究。當前,很多國內的教育工作者仍然沒有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本文從盧梭的兒童觀入手,探尋其對我國學前教育的啟示。
1、 盧梭兒童觀的基礎理論和基本內容
盧梭在《愛彌爾》中寫道:「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手裡就全變壞了。」筆者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人的天性是善良的。這種人性觀是盧梭兒童觀的基礎。盧梭在論述「自由」和「人的天性」中指出,要給予兒童自然的教育,讓兒童的天性在自然條件下自由發展。
總結盧梭的兒童教育理論,其核心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兒童就是兒童
兒童就是兒童,要承認兒童生活的價值。從現在的兒童心理學方面來說,就是不要輕視或否定兒童的做法,致使兒童在童年享受不到應該擁有的歡樂;不要讓兒童的生活蒙上成年人生活的陰影。這種觀點對於兒童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兒童的生活是有價值的,童年就是兒童極其珍貴的財富,任何人都不應當以任何方式去剝奪這種財富。盧梭認為:「我們對於兒童是一點也不理解的,對他們的觀念錯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於研究成年人應該知道什麼,可是卻不考慮孩子們按其能力可以學到什麼,他們總是把小孩子當大人看,而不想想他們還沒有成人呢。」[2](本文以下引用皆出自《愛彌兒》)盧梭認為,兒童區別於成年人的特性就是發育不成熟。教師應當設身處地地為兒童著想,不能脫離兒童對於事物的認知和看法,要把兒童當作兒童,而不是以成人世界的觀點束縛、否定兒童,這就是尊重兒童的表現。盧梭在尊重兒童的基礎上提倡兒童的率性發展,從現代教育的角度來說就是主張兒童自主發展,不要過多干預,良好的教育是需要的,但必須適合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
1.2、 兒童是發展變化的人
童年在人的一生中佔有獨特的地位,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盧梭認為:「每個年齡、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它適當的成熟時期。」兒童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特點,不同時期的教育方法應該是不同的,這樣才能給予兒童適合自然發展的教育方式。把兒童看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就是在不同的時期給予其不同的教育方式。盧梭指出,應該把屬於兒童的東西還給兒童,他反對以為了兒童將來的發展為理由,違背兒童的發
⑩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什麼
盧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論,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天性充分得到發展的「自然人」,這種人實際上就是自食其力的小資產階級上層人物。這種思想強調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歷程,即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同時還要尊重兒童的個性特點。
盧梭對此進行了論證,他將教育理解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後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礎上實現三者的協調一致。
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存在著天性至上,把教育視為自然生長等偏激的觀點,但在當時這種思想有著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進步意義,這種強調兒童是教育主體的思想,開辟了現代教育理論的先河,他的論證初步觸及遺傳、環境、教育對人發展的作用問題。
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的核心是「歸於自然」(Back To Nature)。「自然的狀態」在盧梭關於人類不平等和國家的起源學說中固然是指人類的史前時代,但在教育上更側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傾向和天生的能力。
它與人類的「自然狀態」又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於純潔的自然狀態之中。只因社會的文明特別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惡叢生。因此,只有「歸於自然」的教育,遠離喧囂城市社會的教育,才有利於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兒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長中取得主動地位,無須成人的灌輸、壓制、強迫,教師只須創造學習的環境、防範不良的影響。他的作用不是積極的,而是消極的。所以盧梭也常提及「消極教育」。
自然的教育又主要是針對富人的。原因是窮人所處的環境特別是農村環境已經十分接近自然,而且他們被迫只能接受這種自然的教育,不可能得到其他教育。而富人從他的環境中所受的教育對他是最不適合的,對他本人和對社會都是不相宜的。因此盧梭認為針對富人子弟的自然教育至少可以挽救和培養一些人成為人。
綜上所述,盧梭為之呼號的「自然教育」是針對專制制度下的社會及其戲害人性的教育所發出的挑戰,「歸於自然」、遵從天性,就是開創新教育的目標和根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