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調適方法有哪些
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調試方法,首先教師要學會減壓,對學生和家長一定要態度和藹,工作中受的委屈,自己要學會調整,可以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還有一些自己寫的文體活動都能達到減壓的效果。
『貳』 大學生增進心理健康的方法有哪些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可以說關繫到大學生個人的成長和發展,甚至往大的說關繫到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關繫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而維護和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每個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那麼我們該如何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呢?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但有客觀的外在因素,也有主觀的內在因素,它們兩者都是存在的。因此,要維護和增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我們要學會調節、控制以及改變客觀的外在因素,同時家庭、學校、社會也要為大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身心健康的良好環境,另一方面,同時也是無比重要的,大學生應該成為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主人。
強化心理健康意識。
心理健康意識的確立是和很關鍵的第一步。因為心理健康知識是大學生增進自我了解,並進而達到自我調節的必不可少的武器。而實踐也證明,系統地學習過心理健康知識的大學生,在自我調適,自我疏導方面普遍表現良好,適應能力較強,反之,那些缺乏心理健康知識的大學生在面對各種意外情況時 ,要麼束手無策,要麼任其發展,很容易形成心理疾病。因此,大學生應該認真地學好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不可以輕視,同時也要積極地參加心理健康專題講座,自覺閱讀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外書籍,上心理健康網站查詢或者是收聽收看有關的廣播影視節目等。
學會自我心理調適。
大學生的自我心理調適,自我調適其實就是調整我們的認知結構,完善自我的意識,學會調節情緒,鍛煉我們的意志品質,豐富人際交往,提高適應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等。而這些,我們可以通過許多種方法來進行鍛煉和提高。比如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組織或者社團,可以增進我們的管理能力和交際能力,進行體育鍛煉,堅持體育鍛煉,可以鍛煉我們的意志品質增強我們的體魄。
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人的心理,在社會文化交往,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健康豐富的社會文化交往和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有利於大學生豐富生活知識和情感,同時可以增長和發展智能鍛煉意志品質,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心理素質,而且有利於大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增加,只有在社會文化交往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大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主動性,才能積極主動,自覺地進行自主的探索和自我的發展,在自我發現、自我判斷、自我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成長,在參與活動中獲得親身體驗和感悟,從關注其自身的心理健康。
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其實是說,人們在世上日常生活中,有自己的情趣愛好和價值觀等決等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它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一般來說,生活方式健康的人往往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反之,則心理健康狀況欠佳,對大學生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一是作息合理,二是膳食平衡,三是用腦科學,四是運動適度,五是拒絕煙酒。
尋求專業心理咨詢。
不少大學生在產生心理問題後,習慣於自我的調節,也就是說,想著讓自己的心理問題自然好。這是好的,但是當心裡壓力很大,內心的沖突激烈時,自我調適,有可能難以奏效。此時就應該積極去獲得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支持,爭取親朋好友的幫助,尤其是應及時主動尋求心理咨詢機構的幫助。
『叄』 心理健康調節方法主要有哪些
青春期教育心得體會青春期是生理、心理、社會行為等方面從未成熟到成熟,從未定型到定型的急劇變化的時期,是人生中質的轉變期,是脫離了兒童時代認識方式,創造新的自我觀念,從心理上重建人生的時期。如何培養青年健康的心理呢一正確的自我觀念。正確的自我觀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一個人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他的行為舉止才能得體,學習和工作才能適應,才能努力地發展自己,主動地進行自我教育。如果自我觀念不正確,他可能自視甚高,自以為了不起,去做力不能及的工作,他也可能自覺羞慚,不肯以本來的面目表現自己,以致形成沉重的心理負擔,不能心地坦然二適度的抱負水平。要了解社會對個人的要求,哪些是環境所允許的,哪些是不允許的,其變化趨勢如何等。要善於將個人的優、缺點與環境的利弊四個因素綜合起來分析,揚長避短,挖掘環境的有利因素,發揮個人的優勢,一方面與命運搏鬥,改造客觀,一方面調整主觀,確定合適的抱負水平,以免做出招致挫折的事三和諧的人際關系。在與人相處時,其肯定的態度(如尊敬、信任、友愛等)總多於否定的態度(如憎惡、懷疑、恐懼等),對其所歸屬的集體,有一種休戚相關、安危與共的情感,總樂於犧牲個人的慾念去謀取集體的四個人與社會的協調一致。自己的需要、願望與社會的要求與他人的幸福發生沖突時,要放棄和修改自己的行動計劃,以謀求與社會的協調一致五把心靈中的積郁傾吐出來。思想和情緒上的矛盾長期郁悶在心中,會影響腦功能,造成心理失常。思維情緒上的問題只有將它傾吐出來,心情才會感到舒暢,並能起到一定的安定作用。
『肆』 調節心理健康的方法 有什麼
1.笑是營養素
研究證實,笑能降血壓;笑1分鍾可以起到劃船10分鍾的效果;笑還能釋放壓力,減輕沮喪感;笑可以刺激人體分泌多巴胺,使人產生欣快感。中老年人應多與有幽默感的人接觸,多看喜劇、漫畫,多聽相聲。
2.「話療」是特效葯
美國白宮的保健醫生曾給布希開過一個健康秘方:話療,每星期至少與家人交流15個小時以上;夫妻之間每天至少交流兩個小時,包括共進晚餐或是午餐。
3.朋友是「不老丹」
老人長期獨處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心理壓力,甚至有可能引起內分泌紊亂和免疫功能下降。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朋友圈廣的人平均延壽7年。所以,即使是離退休的老年人,也不要總憋在家裡,要努力擴大生活圈子,多和老朋友聚聚,並試著主動向素未謀面的鄰居問好。
4.寬容是調節閥
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不可避免。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別人的人,很容易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而學會寬容就等於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在生活中,當你出現有失眠、情緒低沉、煩躁、自責、疲乏等等情況的時候,往往是不能忽視的,這樣的情況考慮有心理方面的因素存在的,是需要及時的進行心理調節的,而上述講的主要就是有關心理健康調節方法有哪些的知識,需要大家多去學習的,更需要我們能用健康的心理從容面對。
『伍』 員工心裡健康調節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工作壓力
工作環境
職位變遷
福利、薪水的差異等等
學會自我心理調節
在日常生活中,當你面臨心理壓力,是以瘋狂的工作或玩樂麻痹自己,或者沉浸在悲傷中不能自拔,還是平靜地處理好問題然後置之腦後?前兩種情形是大多數人較容易出現的反應,而對第三種則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其實,冷靜地處理心理壓力也不是難事,那些在危機面前不驚不詫,保持冷靜的人並非天生就有這份能耐,他們也都是在生活中逐漸學會的,以下介紹幾種能有些減輕生活壓力的自我心理調節法。
學會識別心理緊張的徵兆,心理緊張通常表現為身體和行為兩方面的變化,具體反應因人而異。以下幾條是一些常見的心理壓力徵兆,可以自我識別:
1.沒有食慾或食慾過盛
2.心跳過快頭痛或頸背部肌肉緊張
3.難以入睡或半夜醒來
4.惡夢頻頻不能深呼吸
5.皮膚過敏或濕疹
6.吸煙或飲酒過量
7.注意力難以集中
8.為瑣碎小事而與家人同事爭吵
如果你有其中兩條以上的徵兆,就意味著你可能處於心理緊張狀態了。
應付緊張狀態的策略有以下幾點:
1、找到控制壓力反應的方法 我們生活中的壓力可能並非來源於所陷入的生活困境, 而是來源於我們對這些生活經歷所採取的反應。你無法控制生活降臨於你頭上的打擊,但你卻能控制自己對待這一打擊的態度。所以,在面臨心理壓力時,你一定要做到:不要讓壓力占據你的頭腦。保持樂觀是 控制心理壓力的關鍵,我們應將挫折視為鞭策我們前進的動力,不要養成消極的思考習慣,遇事要多往好處想。洞察你自己的心聲。許多人對一些情形已形成條件反射,不加思索就做出反應。我們應多聆聽自己 的心聲,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努力在消極情緒中加入一些積極的思考。
2、嘗試創造一種內心的平衡感 心理學家認為,保持冷靜是防止心理失控的最佳方法。而每天早或晚進行20分鍾的盤腿靜坐或自我放鬆術,則能創造一種內心平衡感。這種屏除雜念的靜坐冥想能降低血壓,減少焦慮感。有一項研究表明, 過度焦慮煩躁的人每天花10分鍾靜坐,集中注意數心跳,使自己心跳逐漸變緩慢。10個星期後,他們的心理緊張均有一定程度的減輕。此外,按摩對減輕壓力感也非常有效。
3、懂得平衡你的生活 許多婦女抱怨說她們時間老是不夠用,事情也老乾不完。 這種焦慮和受壓感對許多人來說已成為他們生活的 一部分。那些為工作或生活疲於奔命的人。並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含義。要平衡自己的生活應嘗試換個角度 想問題,抽空去想一想或回味一下那些令自己快樂的 事情。當你為瑣事? 張不安,憂心忡忡是無濟於事 的,你應想個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一切都寫下來。每天早起10分鍾,把自己感受寫滿3頁16開的紙,事後不要修改,也無需再重讀。 過一段時間當你把自己的煩惱都表達出來之後,你會 發現自己的頭腦清楚了,也能更好地處理這些問題了。這種自我交談方法能幫助你解決好多問題。
『陸』 簡述如何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的調適
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心比較浮燥,很多人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處於亞健康狀態,我認為心理健康比心理健康更為重要,通過多形式學習,我以為調適心理應從以下幾方面認識與理解:
1、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人們對各種事物,例如勞動、貢獻、成就、享受等在心目中都存在好壞與主次之分,這就是價值觀。價值觀反映人們對事物的是非與重要性的評價,有人追求地位,有人看重工作成就,有人著意享受,有人重視經濟實惠。價值觀對人的心理健康有相當大的影響,正確的價值觀能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例如追求工作成就的人,他們熱愛勞動,熱愛工作,在勞動和工作中獲得樂趣,有益於身體健康。而追求享受的人,他們往往不顧自己的經濟條件,不切實際的追求吃穿玩樂,在這種錯誤價值觀支配下的行為,經常要遭到挫折,造成心情悶悶不樂,或者牢騷滿腹,這些都有害於心理健康。
2、培養良好的心理特徵
人的心理特徵與人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關系。積極良好的心理特徵能促進心理健康,情緒穩定、樂觀、堅強、勤勞、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等良好的心理品質,都有利於心理健康。暴躁、任性、貪圖安逸、心胸狹窄、虛榮心、嫉妒心等不良心理品質,都有害於心理健康。人的心理特徵是在生活與實踐中發展的。人的心理特徵具有一定的惰性,即一經形成改變比較困難,但並不意味著不可改變。有的人已了解自己的不良心理特徵,但卻認為這是不可改變的,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也是有害的。
3、建立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感
我們以前可能習慣了的慢節奏、低效率的生活方式。在現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中,我們應逐步建立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保持心理平衡。
4、有規律地生活
我們要根據自己的生活、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生活時間表,把工作和休息安排好。有規律地生活,在學習和工作的時候埋頭苦幹;在休息的時候,愉快地休息。使人產生生理上與心理上的節奏感,消除忙亂,有利於心理健康。
5、健康的身體
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堅持鍛煉身體,保持身體健康是維持和增強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則之一。當前不少人不重視身體鍛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身體健康水平。我們許多教師或忙於工作,或忙於家庭,或忙於娛樂,忽視體育鍛煉。不少人吃完晚飯不去散步或走動,就坐下來看電視,天長日久身體發胖,影響身體健康。
6、良好的自我意識
良好的自我意識就是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監控自己。一個人只有能正確的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和和短處,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才能在工作、學習與生活中獲得滿意感,有助於心理健康。一個人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就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就難以在生活、學習與工作中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因而可能經常遭受挫折。致使情緒低落,心理失衡。
人貴有自知之明,人可以通過自我體驗來了解自己的心態,正確評價自己,並採取有效的方法改造有害於心理健康的心理特點。另外,經常用心理健康標准來衡量自己的行為,促進心理健康。辦事要根據自己的智力等情況量力而行,切不可設置經過努力而無法達到的目標,否則容易受到挫折,產生心理沖突,情緒不安,影響心理健康。
一個人看到自己的同事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對此一定會有情緒反應和一種情緒體驗。如果心裡為他高興,這就是一種羨慕的心情,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應該自己肯定自己。如果對同事取得的突出成績不高興,這是一種嫉妒心理,也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自己要認識到自己的這種不利於心理健康的情緒反應,並努力改正。 我們要用自我觀察方法正確了解自己、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己,有效地調控自己,對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7、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人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並逐漸成熟起來,能夠進行自我估價、自我檢查與自我督促,也能夠基本正確地評價他人的行為。一個人樹立了良好的世界觀就能對社會、對人生有正確的認識,就能科學地分析周圍發生的事情,保證心理反應的適度,防止心理反應的失常。
8、防止與克服心理沖突
主觀的要求與客觀的限制可引起強烈心理沖突或持續的心理沖突。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造成心理疾病。人在生活、學習與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經常發生心理矛盾,但是要控制其強度不讓它過於猛烈,持續的時間也不要過長。有了心理沖突要設法正確解決,不能消極對待。
9、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
一個人如果經常與集體隔離,不與周圍的人交往,容易養成孤獨的情緒,往往心情抑鬱或孤芳自賞,影響心理健康。所以我們要經常參加有益的集體活動,進行正常而友好的交往,可使人消除憂愁,心胸寬暢,心情振奮,精神愉快。
(來源:網路復制)
『柒』 心理健康調節情緒方法
改善心情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找朋友傾訴,把負面情緒發泄出來,不要憋著。
2.找不到朋友傾訴,也可以把煩惱用文字記錄下來,如寫寫日記。
3.可以聽一些歡快的音樂,音樂能平緩情緒,讓心情得到慰藉。
4.也可以大哭一場,把煩惱都哭出來,不要壓抑自己的情感,而且眼淚還可以排毒。
5.運動是個不錯的辦法,心情不好就要發泄出來,通過運動讓自己出一身汗,能感到全身輕松,壓力得到釋放。
6.吃一些讓人心情愉悅的食品,比如香蕉、甜食等,這些食物都可以調節情緒,改善心情。
7.如果工作中大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一定要在事後三天及時解除誤會。很多事情如果不說清楚,都憋在心裡的話,會造成同事關系破裂,心情煩悶。
8.很多人的煩惱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了,所以會因為別人的目光或取笑而感到壓力。應該嘗試為自己而活,什麼事情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這樣才能心胸開闊,心情愉悅。
『捌』 如何調適自己的心理健康
如何調試自己的心理健康。這個怎麼說呢?就看自己心態唄,沒事多出去走走。最鍛煉了,要調整自己心理狀態。這個多跟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嘮嘮嗑。上海的都可好了。
『玖』 以下哪項不屬於增進心理健康的自我調適方法
這個需要看到正確的選項,所以說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是自己的一個想法。
『拾』 簡要說說調節心理健康有哪些方法
如何改善心理健康
1、分散注意力
分散注意力,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是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最佳方法,這有助於讓大腦保持繁忙,將壓力轉移到其他地方,給人一種輕松的感覺。
2、睡眠很重要
許多人都有睡眠的問題,有些事甚至有嚴重的失眠症。睡眠時間的減少會導致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和其他健康問題。每天睡眠至少要保證7個小時,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3、選擇健康的食物
飲食質量對心理健康影響很大。由於無法獲得健康的食品,許多年輕人面臨著心理健康症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請吃富含營養並有助於維持大腦健康的食物。另外,避免加工食品和快餐,並在日常飲食中盡量多吃蔬菜。
4、樹立自信心
尊重自己,樹立自信心非常重要。自尊心強的人擁有更好的社會關系和更令人滿意的生活,而自尊心不強的人更容易遭受負面情緒和其他心理問題的困擾,例如焦慮和沮喪。
5、要有感知之心
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經常看到自己生活中的消極方面,這使自己處於更加沮喪的狀態。要擺脫負面情緒,請對生活中的所有美好事物心存感激,特別是對別人的幫助更要感激,還要盡自己的可能去幫助別人,服務社會。這將讓自己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有助於讓心理更健康。
6、鍛煉
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有健康的大腦。運動是釋放壓力的最好方法,每天鍛煉可使人保持身體健康,並有助於分泌一種稱為多巴胺的快樂激素,讓人心情更好,從而有利於心理健康。
7、經常去戶外
每周都要有一定的戶外時間。戶外有新鮮的空氣,陽光也可以提供對身體很重要的維生素D,這些對心理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當人融入大自然時,可以緩解壓力,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