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草書改造隸書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草書改造隸書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2-06 05:56:30

① 隸書對篆書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隸書對篆書的筆畫和結構進行了簡化,用筆圓轉變為方折,字形由小篆的長方變化扁方。

② 初學者怎樣練習隸書

隸書,是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根據出土簡牘,隸書起源於戰國。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曹全碑》臨寫建議:

1、在學習曹全碑之前,應該學習書法的運筆方法:逆入、切入、順入、中鋒、側鋒、提筆按筆頓筆、藏鋒起筆、回鋒收筆。

2、初學者用筆建議使用兼毫毛筆,筆鋒不超過4cm,藝雲筆庄的筆不錯!

3、如果是自學,建議買本教程類的字帖,引導你從零開始學習!


歡迎關注「聰聰墨香屋」,和聰聰老師一起趣玩書法,通過寫字成為更好的自己!

③ 三大改造的主要方法分別是什麼

三大改造指的是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革方式如下:

  1. 農業,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

  2. 手工業,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3. 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式,走公私合營的道路.

實質:三大改造其實改的是生產關系.

拓展資料: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開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迅速邁開了步伐。

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逐步克服農業同工商業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中共中央積極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集體化的道路。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90%以上的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此同時,90%以上的手工業者也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在農業合作化高潮的推動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迅速展開。在這個改造過程中,我國實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從以加工訂貨為主逐步向公私合營過渡。

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浪潮,並迅速席捲全國。

三大改造 網路

④ 草書,楷書,隸書,篆書的特色分別是什麼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
行書貴行,即筆毫不論著紙與否都在運行,這就造成了筆畫之間的連帶關系,即上一筆的收筆和下一筆的起筆之間有著明的或暗的聯系。這樣不僅加快了書寫的速度,減少了筆畫,還帶來了字型結體的變化。行書的筆法具有自然、流暢、聯帶、呼應、簡便的特點。既有很大的實用性,又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由於行草是界於楷、草之間的一種書體,它沒有像篆書、隸書、楷書那樣有相對的固定的結體筆畫,它根據簡便和草化的程度,分為行楷和草楷。以楷書筆畫為主,只是一個字的局部或一小部分筆畫簡便草化了的,可稱行楷或楷行;如是以草書為主,只是少部分保留了楷書的筆畫,可以稱草楷或楷草。
草書比行書又進一步簡化,稱「一筆書」。它既有楷書的骨架,但已經「刪繁換復筆速帶」字的結構,和形態都有著極大的變化。為了運筆簡潔方便,加快書寫速度,它採取了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類,把楷書多筆畫結構,簡化成最簡便的少筆畫結構。如「言」旁,楷書七筆才能完成,草書簡化為一筆寫完。又如「帰」字,楷書為18筆,草書三筆即可,如此等等。因此,字的形體和結構都因草化而完全改變了原來的面貌。把多筆畫的符號變成少筆畫的符號。
第二類,把楷書重復的同類筆畫損省,如「麗」「辛」字。
第三類,雖然沒有把楷書筆畫減少,但通過筆畫之間的連帶變形,以便於筆鋒運行。如「戒」字的草寫。
通過以上三類的變化,書寫起來就方便簡捷,快速流暢。孫過庭的《書譜》說:「草類流而暢」。它給草書的筆法帶來了特點,改變了楷書的逆入平出,頓筆回峰等筆法,採用掄筆入筆,曳筆出筆;或帶上一筆的筆勢連下一筆畫,或以附鉤連帶它畫的筆勢,或和牽絲實連,或是筆意不斷。草書運筆不能完全採用速筆管帶,一味的圓轉回環,而是要點畫和回環相結合,點畫的掄筆,曳筆出鋒和使轉相結合。即孫過庭所說:「草以點畫為性情,使轉為形質」,才能達到既有骨法喲喲圓轉流暢。所以,凡是點畫的起筆,收筆之處,大多都是掄筆入鋒,曳筆出鋒,出現轉折稜角;凡是和點畫連帶圓轉環曲之處,用筆大都中鋒藏鋒,筆畫圓轉流暢,使草書具有剛柔結合的美。
草書隨筆畫減少,寫法簡便,但書寫要求規范得法,不能隨意杜撰。有許多字差別極微妙,如一不留心就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寫成別的字。如「會」和「念」,「近」與「息」,「所」和「取」等等。
草書的同一字,可能有多種寫法,如「頓」「墨」等字,在學習時都應掌握。這樣,在一幅作品中碰到幾個相同的字時寫法就有變化,減少雷同。
隸書體式偏扁、平整,採取分勢,左右對稱,筆法是復圓為方,方圓結合。典型筆法是「蠶頭燕尾」,用波勢用挑法,基本筆法有:側法、努法、勒法、策法、掠法、趯法、啄法、磔法。
篆書的筆法除用很少的圓點以外,其他都是直筆或曲筆。楷書、隸書的橫、豎、撇、捺、鉤、點都是從篆書的曲筆和直筆中變化出來的。篆書的直筆又可分為橫直和豎直兩種。曲筆則可分為弧、復弧和環等三類。篆書筆法較為簡單,多是中鋒用筆。鋒藏中心提按較少,筆畫勻園,曲線轉折時多是圓轉不出鋒棱,粗細均勻。

⑤ 隸書對篆書字形構成的改造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漢字的字體演變
漢字的字體長時間處於不斷的演變之中。漢字字體的演變大約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從商周甲骨文、金文變為小篆,二是從小篆變為隸書,三是從隸書變為楷書。其中小篆變為隸書是最大的一次變化,這次變化標志著由古文字階段進入了今文字階段。本章分為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六國文字、隸書、草書和楷書等六節,分別講述各種字體的特點及其演變情況,要求學生掌握各種字體的特點及演變的基本規律。
※學習要點
1、秦書八體及其分類方法與各體名稱的涵義
2、新莽時代的六書及各書的涵義或用途
3、大篆與小篆
4、漢字字體演變的階段及其特點
※學習內容
* 秦書八體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這八種字體是從兩個不同角度來分類的:
1、漢字發展不同時期的字體:大篆、小篆、隸書。
2、不同用途的特殊字體(基礎均小篆):刻符、蟲書、摹印、屬書、殳書。
* 漢字字體演變的三個階段
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變為小篆:由形體隨意、接近圖畫的寫實象形變為形體整齊、接近抽象符號。
2、小篆演變為隸書:又稱為「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變化,古文字變為今文字的轉折點,使漢字從古文字階段進入今文字階段,是古今文字的轉折點。
隸書打破了以象形為基礎的構造方式,形成現代文字筆畫的基本格局,象形意味更加淡薄,符號性進一步加強。
3、隸書演變為楷書:字體結構基本沒變,用筆有些變化。
第一節 甲骨文
1、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漢字體系。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偶然發現。主要出現於河南安陽殷墟。其內容大多為當時占卜的卜辭,又稱「甲骨卜辭」。
2、甲骨文是成熟的成體系的文字:
基本字形是象形字。
也有相當數量的假借字,借用象形字的字形表示一個同音詞,與詞的關系是借音。
有近五分之一表意又表音的形聲字。
3、從形體看,甲骨文的主要特點:
1)象形程度較高,接近圖畫文字。
2)字體不規范:有的字方位可以顛倒;一個字可以有若干不同形體;偏旁可以不同。
4、甲骨文研究:
1)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書:劉鄂的《鐵雲藏龜》。
2)第一部考釋甲骨文的書:孫詒讓的《契文舉例》。
3)考釋方面集大成的:於省吾的《甲骨文字詁林》。
4)資料最豐富的: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
※相關鏈接:甲骨文化
第二節 金文
1、金文:指商周時代刻在銅器上的文字,與甲骨文屬於同一體系。因最初發現於鍾鼎等器物上,又稱鍾鼎文。如圖:

2、金文字體與甲骨文的共同點:形體都不規范。
不同點:
1)商代金文象形程度高於甲骨文。
2)金文范鑄,筆法肥厚;甲骨文刀刻,筆畫改為方形。
3)金文書寫款式較甲骨文規整。
3、金文早晚期形體不盡一致。
4、春秋晚期後,金文中出現一些美術字體:
1)故意將筆畫拉長或作曲折宛轉之勢。
2)字形之外,加畫鳥蟲之類裝飾物。
第三節 秦系文字
1、籀書(大篆):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為教授學童之書,並用以統一周王朝的文字。所用字體依班固《漢書·藝文志》和許慎《說文敘》說,即為大篆。
2、秦國在春秋及戰國初期所用字體為史籀大篆。
3、目前發現的秦國文字:
1)石鼓文:唐初在陝西鳳翔發現。是春秋戰國之交刻於石碣上,筆法、形體與西周金文有明顯繼承關系的石刻文字。
2)詛楚文:秦王詛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石刻文字。
4、秦系文字中最重要的是小篆。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保存小篆最豐富,了解小篆最寶貴的資料;解讀甲骨文、金文不可或缺的橋梁。
小篆:用於區別於大篆,指秦始皇書同文字,向全國推行的一種字體。是秦代的標准字體。
小篆是秦國文字繼承西周晚期金文而一脈相承的字體。二者的共同點:形體規整勻稱,筆畫宛轉流暢,象形程度不斷降低。
小篆也是李斯等人作《倉頡篇》整理秦國文字的結果。
5、秦始皇「書同文」政策:用秦國文字小篆統一全國文字,刪除六國文字中的奇形異體。
第四節 六國文字
1、六國文字:指戰國時期除秦國以外的東方六國文字。又稱古文,來源於孔壁中的古文經。
2、六國文字的特點:1)草體或俗體流行;2)文字異形。
第五節 隸書
1、隸書:戰國末期在秦國篆文草體基礎上形成的字體。除為篆書的草體在民間通行,逐漸成為正規字體。是漢代的標准字體。
2、隸書分為古隸和漢隸。
古隸:也稱秦隸,還存在篆書痕跡,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隸書。
漢隸(今隸):漢代逐漸成熟的隸書。筆法幾乎完全脫離了篆體,逐漸形成波挑筆勢。字形從略呈長方形變為略稱扁方形。
3、從篆文發展成隸書的主要變化:
字形結構的改造:(隸分隸合)
1)將篆文圓轉相連的筆畫分解成平直的數筆。
2)將篆文相同的偏旁轉化為不同位置的不同寫法。
3)將篆文單個或多個不同的部件歸並為相同的偏旁。
4)將篆文復雜的筆畫省並為簡單的筆畫。
5)將篆文繁雜的字形省略一部分。
隸變:指篆書演變為隸書。這是漢字發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變化,是古今文字的轉折點。隸變使漢字結束了以象形線條為標識的古文字階段,進入以筆畫為標識的隸楷今文字階段。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現在。
(隸書打破了以象形為基礎的構造方式,形成現代文字筆畫的基本格局,符號性進一步加強。)
隸定:指古人用楷書筆法書寫古文字字形。
第六節 草書和楷書
1、草書:
1)廣義:各種字體的草率寫法,即通常所說的「草體」(對「正體」而言)。
2)狹義:在古隸字體上形成的特定字體。
章草:指脫胎於草古隸,尚有隸書章法的草書。西漢中後期基本形成。
今草:指章草發展到晉代,拋棄了波勢挑法,採用某些楷書筆法,字中筆畫、字與字間筆畫常相勾連,筆畫更減省的草體。代表人物:近代王羲之。
狂草:指唐代張旭、懷素等人在今草基礎上隨意增損勾連,字與字之間難分界限,失去交際功能,成為只供欣賞的藝術品的草書。
2、楷書
楷書又名正書或真書,大約於東漢後期在漢隸草書基礎上形成,同時受了草書的影響。魏晉時代是楷書與今隸並形的時期。南北朝以後,楷書取代今隸成為通行的標准字體。
楷書和今隸的區別:形體構造變化不大。筆法上楷書拋棄了今隸的波勢挑法,筆畫橫平豎直,以頓筆收筆,不再上挑,左撇反粗為尖細,右捺取上挑留捺腳。就整個字勢看,今隸較舒展、扁平,楷書較集中、豎長。
3、行書
是介於楷書與今草之間的一種字體。接近楷書的叫行楷,接近草書的叫行草。是人們日常書寫的常用字體。
※漢字形體演變圖例
※考前輔導
簡答題
1.秦書八體的名稱和各體的含義是什麼?
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關於含義參照教材請自己歸納)
2.秦書八體是如何分類的?
秦書八體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分類的。大篆、小篆、隸書是漢字發展不同時期的字體,而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體。刻符是刻在符契上的文字;蟲書又叫鳥蟲書,是用於旗幡上的文字,筆畫屈曲細長有如鳥蟲;摹印是印章上的文字;署書是用於封檢簽署的文字;殳書是兵器上的文字。這幾種字體的基礎都是篆書,只是在形體上加些藝術色彩而已。
3.大篆的名稱始見於哪裡
大篆的名稱始見於《漢書·藝文志》。班固說:「史籀十五篇,周宣王時大史作大篆十五篇。」
4.什麼是籀文?籀文和大篆是什麼關系?
後世所謂籀文,也就是指的大篆。籀文和大篆的關系是同體異名。
5.漢字字體的演變大約經歷了那些階段,各個階段的特點是什麼?
漢字字體的演變,大約有三個階段,一是從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變為小篆,二是從小篆變為隸書,三是從隸書變為楷書。
6.為什麼說從小篆到隸書,是字體變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變為今文字的轉折點?
從小篆到隸書,是字體變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變為今文字的轉折點。理由是小篆的字形結構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號性加強。小篆的圓轉筆勢到隸書一般變為方折及橫、撇、捺等筆畫。小篆變為隸書,現代文字筆畫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
7.什麼是楷書?什麼是草書?什麼是行書?
楷書、草書、行書漢字的三種字體的名稱。筆畫工整、結構嚴謹的是楷書;線條狂放、筆畫符號較多的是草書;介於楷、草之間的是行書。
8.什麼是甲骨文?什麼是甲骨卜辭?王懿榮和甲骨學有什麼關系?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漢字體系。甲指龜甲,骨指獸骨。甲骨文即指刻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甲骨卜辭有兩個含義:一是指殷商270多年商王等占卜的記錄。殷人非常迷信,逢事即要佔卜,不管是征伐、收成、狩獵,還是日常生活的天氣、疾病,甚至是出行、做夢等都要卜問吉凶。占卜用的主要是龜甲(腹甲、背甲)、獸骨(牛肩胛骨為主)。占卜時在龜甲獸骨上鑽鑿小孔,然後烤炙,看燒出的裂紋即兆象來判斷吉凶。負責占卜的人把這些以及事後應驗的情況都刻記在甲骨上。二是指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字形。注意:嚴格說甲骨文的范疇要比甲骨卜辭的范疇大些。
甲骨文是金石學家王懿榮在1899年被偶然發現的。他在中葯龍骨上發現有刻劃的痕跡,他買回葯店所有的龍骨,發現不只一片上有刻劃的痕跡。經過認真的研究,他認為這應當是古老的文字。他又發現甲骨上刻有商王的名字,認定當是商代的卜甲,文字當在篆籀之前。從此甲骨文得到廣泛注意,收集、考釋甲骨文一時形成風氣,通過甲骨文研究古代社會歷史開拓了史學的新領域。一門新興的學科--甲骨學出現了。
9.每一片完整的卜辭記載的內容有哪幾個方面,各方面的名稱是什麼?
每一片完整的卜辭,大概記載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占卜的日期和占卜人,稱作「敘辭」;二是要佔卜的事,稱為「命辭」;三是審視兆紋,作出吉凶的判斷,稱作「占辭」;四是事後應驗的情況,稱作「驗辭」。
10.卜辭記錄的行款主要有哪些?
卜辭記錄的行款主要有:1、豎行左行,2、豎行右行,3、左右對貞,從中間起,左半左行,右半右行。也有個別交錯的情況,並不是主要的。
11.從字的形體上看,甲骨文主要有哪些特點?
甲骨文主要有這樣的特點:
(1)象形程度比較高,接近圖畫文字。
(2)字體不規范。
①有的字方位可以顛倒。
②一個字可以有若干不同的形體
③偏旁可以不同。
12.甲骨文分幾個時期?
甲骨學者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根據他所定的十項標准如世系、稱謂、文法、字形、書體等將甲骨文分為五個時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為第一期,祖庚、祖甲為第二期,廩辛、康丁為第三期,武乙、文丁為第四期,帝乙、帝辛(紂)為第五期。現代學者一般同意這個劃分。這樣,更便於甲骨文的斷代研究。
13.研究甲骨文的重要著作有哪些?
甲骨文研究始自清末,劉鍔的《鐵雲藏龜》是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書,孫詒讓的《契文舉例》則是第一部考釋甲骨文的書。其後,名家輩出,考釋文字,研究古史,作出了不小的貢獻。考釋方面集大成的著作有於省吾的《甲骨文字詁林》,資料方面最豐富的著作有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工具書方面有孫海波的《甲骨文編》,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綜合研究著作有陳夢家的《殷墟卜辭綜述》等等。這些著作,為學習、研究甲骨文提供了便利。
14.什麼是金文?什麼是鍾鼎文?
金文指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代稱銅為金,所以叫金文。金文最初發現於鍾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稱作鍾鼎文。
15.最早搜集研究金文的著作是什麼?
宋代薛尚功的《歷代鍾鼎彝器款識》。
16.金文字體與甲骨文有什麼不同?
金文字體與甲骨文有很多不同。第一,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第二,從筆勢上看,由於金文是范鑄,多保存肥厚的筆法,甚至是充實的團塊,而甲骨文是刀刻,一般將圓形改為方形,團塊則只勾勒輪廓。
第三,金文與甲骨文一樣,形體不規范。同一個字,往往有多個形體。
第四,與甲骨文比,金文的書寫款式比較規整,或正或反、或斜或倒的情況比起甲骨文來少得多了。偏旁的位置也是如此,盡管金文還有變換偏旁位置的。
17.春秋晚期以後金文中出現的美術字體有什麼特點?這些字體主要流行在什麼地區的國家?
春秋晚期以後,金文中出現一些美術字體,一是故意將筆劃拉長,甚或作曲折宛轉之勢。這種曲折宛轉不是按物體的形態"隨體詰詘",增強形象性,而是故作姿態。二是在字形之外,加畫鳥蟲之類的裝飾品。
18.什麼是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是由石鼓文和詛楚文等石刻文字構成秦國系統的文字。
秦系文字最重要的是小篆。小篆是秦國文字繼承西周晚期金文而一脈相成的。
19.什麼是石鼓文?
石鼓文是指陝西鳳翔發現的十個石碣的文字。唐初在天興縣即今陝西鳳翔發現十個石碣因石碣形似鼓,故又稱為石鼓。每個石鼓上刻著六七十個字的銘文,這些銘文主要是歌頌田獵宮囿的四言詩。據學者考證,這些石鼓約刻成於春秋戰國之交,即秦悼公厲公之世。
20.石鼓文、小篆與西周金文有什麼關系?
石鼓文、小篆從筆法、形體均與西周金文有明顯的繼承關系。
21.什麼是詛楚文?
詛楚文是秦王詛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文字。字也刻在石頭上。宋代發現三塊刻石,都用所刻天神取名,即亞駝、巫咸、大沈厥湫,文字基本相同。原石和拓本早已失傳,只有後來的摹刻本。這些刻石大約在惠文後元至武王之際所刻。
22.為什麼說小篆不是李斯創造的?李斯對文字所作的整理主要有哪些?
秦小篆襲西周金文的傳統而形成的,李斯等人只是整理秦國文字。李斯對文字所作的整理主要有:一、劃一各種偏旁的形體,使之固定。二、確定偏旁在字中的位置,一般不再隨意變換。三、字的形旁確定,一般同字不能用不同的形旁。這樣一來,漢字的形體基本趨於定型化。
23.六國文字有什麼特點?
六國文字的特點有二:一是草體或俗體流行。第二個特點:文字異形。
24.什麼是隸書?隸書是如何產生的?
隸書是漢字的字體之一。一般分為古隸和漢隸。古隸是指早期的隸書,漢隸則指漢代逐漸成熟的隸書。隸書當在戰國末期就產生了,它是在秦國篆書的基礎上產生的。
25.古隸和今隸有什麼區別?
古隸是在戰國末期秦國篆文草體的基礎上形成的。漢隸是在古隸的基礎上形成的。前者還有較多的篆書結構特點,而後者更加歸整。筆法幾乎完全脫離了篆體,而且逐漸形成了波挑的筆勢。所謂「波勢」、「挑法」是指較長的橫劃,先向左微頓,然後向右稍帶波浪式,收筆時有捺腳並略向上挑。撇劃收筆時也略向上挑。整個字形逐漸從略呈長方形變成略呈扁方形。這種筆勢的出現,說明隸書已經從古隸演變成漢隸,隸書已經成熟了。這種發展,到東漢時期已經完成。
26.隸書對篆書字形結構的改造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從篆文發展成隸書,除筆法筆勢的改造之外,更主要的是字形結構的改造,這種改造,主要是簡化。
(1)將篆文的圓轉相連的筆劃,分解成平直的不同的數筆。
(2)將篆文相同的偏旁轉化為不同位置的不同的寫法。
(3)將篆文不同的部件歸並為相同的偏旁。
①篆文單個部件歸並為相同的偏旁。
②篆文多個部件歸並為相同的偏旁。
(4) 將篆文復雜的筆劃省並為簡單的筆劃。
(5) 將篆文繁雜的字形省略一部分。
27. 「隸定」和「隸變」有什麼不同?
漢末人用隸書的筆法來書寫古文字的字形,人們稱之為「隸古定」。後來有人把用楷書的筆法書寫古文字字形稱作「隸定」。「隸定」和「隸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隸定」和「隸變」所形成的字形是不同的。
28.什麼是草書?廣義草書和狹義草書的概念有什麼區別?
所謂草書,有廣狹二義。廣義者,各種字體的草率寫法都可稱作草書;狹義者,專指漢字演變中產生的一種特定的字體。
廣義的草書指草體,狹義的草書指字體。
29.說明楷書和今隸的異同。
楷書楷書又名正書或真書,是漢字隸揩階段的重要字體。這種字體是在漢隸草體的基礎上形成的,同時受了草書的影響。
楷書和今隸在形體構造上沒有多大的變化,只是在筆法上有所改造。楷書拋棄了今隸的波勢挑法,筆劃橫平豎直,不再有波勢,收筆也不再上挑,而一般以頓筆收筆。左撇不再有較粗的收筆,而是採用了草書的細尖。右捺也去掉了今隸上挑的筆法,但仍保留有捺腳。就
整個字勢來說,今隸較為舒展,而楷書較為集中,今隸略呈扁平,而楷書稍顯豎長。楷書克服了隸書難寫的缺點,吸收了草書便捷的長處,而又工整易於辨識,因此自南北朝以後,一直到現在,都是正規場合的標准字體,雖然有些簡體字產生,但總體上沒有什麼大的變化。
30.行書是怎樣產生的?行書有什麼特點?
行書是在繼承今隸草體或某些草書的筆法同時吸收了楷書的筆法的基礎上形成的,逐漸成為介乎楷書與今草之間的一種字體。特點是:它沒有固定的規矩,寫得接近楷書的,叫做行楷;寫得接近草書的,叫做行草。總之,行書比草書規矩整齊,容易辨識,又比楷書自由靈活,便於書寫,是人們日常書寫的常用字體

⑥ 草書,行書,楷書,隸書四種字體當中哪一種是其餘三種的起源

草書、行書、楷書、隸書四種字體當中,「隸書」是其餘三種的起源。

字體演變過程: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隸書:隸書產生於秦代,盛行於漢代。在秦代,隸書與小篆並行,是書隸日常抄錄公文的便捷字體。小篆難寫,不能適應秦代公文往來的需要,多用在比較正規的場合。

為了便於快捷地書寫,隸書將小篆圓轉均勻的線條變成方折平直、粗細有致的筆畫;將小篆縱長內聚的結體風格變為橫扁舒展;此時的隸書成為不再象形的漢字元號。隸書對漢字字體的改變是巨大的,因此,「隸變」就成了古今漢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漢字為古漢字。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象形性強,定型性差,字由線條構成,沒有形成構字的元素──筆畫。隸書以後的漢字為今漢字。

(6)草書改造隸書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是在監獄里創造出來的字體。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點等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末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因為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所以隸書的書寫速度更快。

⑦ 隸書的特點.

隸書的特點包括: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隸字一反篆字縱向取勢的常態,而改以橫向(左右)取勢,造成字形尚扁方,筆畫收縮縱向筆勢而強化橫向分展。

2、起筆蠶頭,收筆燕尾。

這是隸書用筆上的典型特徵,特別是隸字中的主筆橫、捺畫幾乎都用此法。所謂「起筆蠶頭」,即在起筆藏(逆)鋒的用筆過程中,同時將起筆過程所形成的筆畫外形寫成一種近似蠶頭的形狀。「收筆燕尾」,即在收筆處按筆後向右上方斜向挑筆出鋒。

3、化圓為方,化弧為直。

這是隸書簡化篆書的兩條基本路子。隸筆中的直畫或方折,還無不包藏著篆字的弧勢,所以隸筆的直往往有明顯的波動性,富於生命力。實際上隸書的筆意,是建立在筆畫運動方式基礎上的。

4、變畫為點,變連為斷。

隸書中點已獨立了出來,不再依附於畫,而且點法也日益豐富,有平點、豎點、左右點、三連點(水旁)、四連點(火旁)等等。

此外,隸書還將篆字中許多一筆盤旋連綿寫成的筆畫斷開來寫,大開了書寫的方便之門,後來楷書更發揮了這種方式,更允許筆與筆間出現銜接痕跡,甚至筆斷意連。

5、強化提按,粗細變化。

寫篆書時用筆的縱向提按要求不現痕跡,而隸書則有意強調提按動作,形成筆畫軌跡顯著的粗細、轉承變化,起、行、收用筆的三過程都有了明確的體現。

(7)草書改造隸書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臨摹範本:

1、《曹全碑》

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立於東漢中平二年(185年)。碑高約1.7米,寬約0.86米,長方形,無額,石質堅細。碑身兩面均刻有隸書銘文。

明萬曆初年,該碑在陝西郃陽縣舊城出土。1956年移入陝西省西安博物館碑林保存。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為歷代書家推崇備至。

2、《張遷碑》

亦稱《張遷表頌》,有碑陰題名,刻於東漢中平三年(186年)無鹽(治今山東省東平)境內,於明代出土。張遷碑現存於山東泰安岱廟。

碑中字體大量滲入篆體結構,字型方正,用筆稜角分明,具有齊、直、方、平的特點。張遷碑碑文記載了張遷的政績,是張遷故居韋蔭等為表揚他而刻立的。

3、《禮器碑》

中國東漢重要碑刻。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修孔子廟器碑」、「韓明府孔子廟碑」等。東漢永壽二年(156年)立。現存山東曲阜孔廟。碑身高1.5米,寬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

碑文記述魯相韓敕修飾孔廟、增置各種禮器、吏民共同捐資立石以頌其德事。碑側及碑陰刊刻捐資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錢數。此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評價甚高。碑文字跡清勁秀雅,有一種肅穆而超然的神采。

4、《漢魯相乙瑛奏置孔廟百石卒史碑》

是漠隸成熟時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後人學習隸書最佳範本之一。

5、《史晨前後碑》

前碑全稱《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刻於東漢建寧二年(169年)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碑文記載當時魯相史晨及長史李謙奏祭祀孔子的奏章。

後碑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刻於建寧元年(168年)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為東漢後期漢隸走向規范、成熟的典型。

⑧ 書法分類有幾種,楷書草書隸書什麼的。請具體介紹介紹。

①楷書,又稱正楷、楷體、正書或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體。其字形較為正方,不像隸書寫成扁形。楷書分小楷、中楷、大楷。1~2厘米的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為大楷(大字),之間的為中楷。但這僅僅是籠統的分法,實際上出現過10厘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

②草書:漢字的一種書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它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在文字不統一的遠古時代,自然不會有統一規范的草書,那時出現的潦草的字,就屬於廣義的草書;二是在文字統一後,在應急的情況下,或者是在起草文書稿件、記錄他人談話時,行筆快捷,筆畫連帶、省略,信手寫的不規范的潦草的字,這種潦草的字很難用於交流,隔久了甚至連寫字的人也難以識別,這種潦草的字就屬於廣義的草書。

③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隸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⑨ 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楷書:一種漢字字體,就是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草書: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9)草書改造隸書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楷書是由秦代程邈創立的隸書(今楷書,唐以前為隸)長期演變來的,也叫正楷、真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東漢末年;

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⑩ 1.商代金文和甲骨文有什麼樣的關系2西周春秋金文有哪兩個主要的發展趨勢3漢隸對篆文的改造有哪些方面

問題二:1,字形簡化。2,東方諸侯國文字形體劇烈演變
問題一:根據現在的研究成果來看甲骨文和商代金文並不是誰繼承誰的關系,二者沒有明顯的先後順序。由於甲骨文的書寫材料是龜甲和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甲骨文必然會有字形簡單,筆畫多直筆等特點,而金文是先在范上寫好再澆鑄的,字形就復雜很多。加上商代金文出土的很少,且多為商中晚期金文,這樣就容易產生商代金文源於甲骨文的錯誤認識。二者的關系應該是同一種文字由於書寫材料不同,用途不同等原因而產生的不同字體。
問題3:從小篆到隸書,是字體變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變為今文字的轉折點。理由是1、小篆的字形結構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號性加強/。2、小篆的圓轉筆勢到隸書一般變為方折及橫、撇、捺等筆畫,利於書寫。3、文字的簡化程度更高,而且構形更嚴謹而有規律,偏旁的位置不再像篆書那樣隨意。

閱讀全文

與草書改造隸書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戴口罩的正確方法的圖片 瀏覽:755
周長公式計算方法圖片 瀏覽:613
白化筆弄到衣服上快速除去的方法 瀏覽:926
地籠網的測量方法 瀏覽:690
有什麼方法可以擺脫嗜睡 瀏覽:638
免疫調節方法有哪些 瀏覽:173
怎麼做手工鞋墊簡單方法 瀏覽:478
黃斑眼病中醫如何治療方法 瀏覽:143
改變身體的訓練方法 瀏覽:230
電動車電門鎖三線怎麼接二線方法 瀏覽:117
如何快速練習自由泳的方法 瀏覽:589
啞鈴鍛煉最有效方法視頻 瀏覽:712
coca使用方法 瀏覽:707
說明方法的用處有哪些 瀏覽:105
提高閥值精鍛煉方法 瀏覽:988
需求分析三十個方法 瀏覽:22
折紙橋的製作方法簡單 瀏覽:315
如何土方法治小孩手足口病 瀏覽:769
萌辛的食用方法 瀏覽:951
5個鍛煉身體方法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