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中醫診療方法有哪些

中醫診療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28 15:19:55

『壹』 中醫有哪些治療手段

您可以選擇「多睦健康」,去日本進行治療,日本的技術是比較尖端的,日本許多好醫院也和多睦健康有合作,相信能夠對您的治療產生幫助。您可以進入我們的官網詳細查看,有許多患者都通過我們機構進行治療,且取得了顯著效果。

『貳』 中醫有哪些治療方法

中國中醫學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從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亞細亞大地之時,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點到面連接起來,形成燎原之勢,逐漸的融化在文明時代的光華之中。從此,中國醫葯學的文明史開始了。
早在兩千年以前我國的醫學就完成了它的基本體系。如集生理學、病理學、治療學於一身的《黃帝內經》、對於急性病和熱性病都有系統記載的《傷寒論》、闡述慢性病治療法的《金匱要略》,以及關於葯物學基本理論的《神農本草經》等等,這些都是我國基礎醫學的重要文獻。兩千年來,我國的醫學就憑借這些基礎,不斷地延續發展;當然這期間也有不少新的發現。現在將各種排毒治療方法分類說明於下:
一、湯液法——這是利用各種植物、動物、礦物來治療疾病的方法。一般所謂漢葯,有丸、散、膏各種葯劑,但口服的葯劑,多半為湯液。湯液可以說是葯物治療用品的總稱。在我國有一種說法「有四隻腳,而不能吃的,只有桌子而已」,可見在中國,食物種類繁多,製作湯液的材料,更是不勝枚舉。只要是湯葯必能食用,能食用的都可以算是食物,所以湯液與食物並無多大的差別。傳說製作湯液的始祖——伊尹,是個出身廚師的宰相。
二、針灸——此乃以針灸刺激某部位經穴(渦)的疾病治療法。針是以金、銀、鐵等製成的;施灸時要使用艾草。用針灸治療疾病,不但效果奇佳,而且不會有任何痛苦,這點許多有的外國友人驚嘆不已。
三、按摩——按摩的方法有捶打、施壓及揉擦三種。有很多人都將按摩與「馬殺雞」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觀念。事實上,「馬殺雞」起源於西洋,它和我國傳統的按摩治療,大不相同。
四、導引——這是利用醫學上特殊體操的醫療方式,這種體操與太極拳有很密切的關聯。
五、食治——即食物治療法的簡稱,本書所要闡述的重點,就是這種食物治療法。
六、其他——除了上述幾種醫療方式之外,還有外治法及吸角療法與其他等等;由此可見中國醫學確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所謂外治法,就是將加工後的葯物,貼在患部表皮的治療方式;而利用吸葫蘆陰壓的方式,即吸角療法。

『叄』 中醫的治療有哪些方法

陰陽這一「標志」,是表示機體處於優勢還是處於劣勢的一種狀態。在一般的戰斗中(指戰場上的戰斗),在處於優勢而不斷向敵人發起進攻的時期,或是處於劣勢而不得不採取守衛的時期,其戰術是完全不同的。

機體內的戰斗也是這樣。當機體處於優勢,即在「陽」的時期里,由於體力(即戰鬥力)仍然非常旺盛,就會主動出擊,由此身體如同戰斗進入白熱化狀態那樣而出現發燒、出汗、說胡話、躁動不安、臉色發紅等症狀。這樣,在治療上就要以讓患者出汗、嘔吐或者腹瀉等積極用體力去戰勝敵人的處方為原則。

相反,在處於劣勢的「陰」的時期里,就必須像戰場上所採取的利用戰壕去進行守衛的消極戰術那樣,去保存剩下來的較少體力,通過各個擊破的辦法,逐漸地消滅敵人。具體來說,就是要採用保暖、促進血液循環、恢復體力的處方,慢慢使身體康復。

由於在「陽」的時期與「陰」的時期,其處方性質完全不同,所以在診斷時,如果將「陰陽」診斷錯了,有時就會導致難以挽回的後果。上面提到的虛實「辨證」也同樣如此。當處於實證狀態時,就要把不利於身體的外邪排出。相反,在虛證時,就要補充身體的正氣。這樣看來,虛實的診斷同陰陽的診斷是一樣的,如果將虛實弄顛倒了,同樣也會出現嚴重的後果。

事實說明,中醫治療的根本所在就是在診斷上。

『肆』 中醫看病的方法

中醫看病採用「四診」,即望、聞、問、切。


望診,就是用眼睛望病人的整體和局部的情況聞診,聞就是用耳朵聽,用鼻子聞。首先要看病人是不是有神。有神為眼睛明亮, 神志清楚, 語言流暢, 反應靈敏;無神為目光晦暗, 表情呆滯, 反應遲鈍, 語無倫次。局部的望診, 主要是望舌, 舌的不同部位代表不同的臟腑, 望舌包括望舌質和望舌苔兩方面。

指摸脈象。望聞問切,合稱四診。切診是指用手觸按病人身體,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種方法。 切脈又稱診脈,是醫者用手指按其腕後撓動脈搏動處,藉以體察脈象變化,辨別臟腑功能盛衰,氣血津精虛滯的一種方法。正常脈象是寸、關、尺三部都有脈在搏動,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從容和緩,柔和有力,流利均勻,節律一致,一息搏動四至五次,謂之平脈。

『伍』 中醫的手法都有哪些

中醫的治療方法很多,但是歸納起來大體可分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
汗法是運用各種發汗葯物組成方劑,來開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種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涼,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薑糖水或酸辣湯,發一發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因為生薑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熱喝下去,可以擴張周圍小血管,刺激毛孔發汗,驅散體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這樣。常用的方劑有桂枝湯、銀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葯引導病邪或有害物質從口涌吐而出的一種方法。吐法大都用於病情嚴重急迫,必須迅速吐出的積結實證。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誤食的毒物還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金元時代的大名醫張子和就很擅長這種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瀉劑和吐劑。他在《儒門事親》一書中有記載:一位患風癇病的婦女,偶吃一種像蔥一樣的章,吐涎如膠,大約有一二斗,不想從此不再發病,而且身體也一天天健壯起來。張子和對這件事很重視,他走訪了許多人才知道這種像蔥一樣的草叫「憨蔥苗」,在《本草經》中稱「藜蘆苗」。從這件事以後,張子和認識了吐法的重要,高興地說,「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運用瀉下葯物攻逐體內結滯(如宿食、水飲、瘀血等)的一種方法。這種治法可以排除蓄積,起到推陳出新的作用。《儒門事親·偶有所遇厥疾獲療記》中記載,有一次,張子和看見一個小孩因為誤吞銅鐵而患病,身體很瘦弱,足不勝身。那時正好是六七月份,淫雨不止,沒有木柴煮飯,小孩挨餓幾天。一天早晨,鄰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飯吃,病孩乘機飽吃一頓。不久,覺腸中痛,泄注如傾,瀉下所誤吞的東西。張子和因而明白《內經》中所說的「肝苦急,食甘以緩之」的道理。因「牛肉、大棗、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寬緩腸胃。且腸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銅鐵所以下也」。張子和高興地說:「亦偶得瀉法耳。」
和法是通過調整人體機能,達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種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氣血營衛不和,或者臟腑關系失調,採用汗、吐、下、溫、清、補、消都不適宜的,就可以採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許多中醫都用「加味逍遙丸」來治慢性肝炎,這種葯也是一種和劑。
溫法是用溫性或熱性葯物補益陽氣、驅除寒邪的一種治法。人們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薑等,胃中常有一種燥熱的感覺,不僅食慾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個身子都會有熱感,於是我們就說這類東西屬於熱葯。使用溫熱葯可以起到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涼葯物以達到清熱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人們在氣候酷熱、氣悶難忍的時候,常喜歡吹風納涼,冷飲冰水,目的是為了消除煩熱。由此推論,遇到內熱燔熾、煩渴神昏的病證,服用苦寒清涼葯物,也能達到清熱的作用。
補法是運用補葯補益人體氣血,增強體質,達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種治法。補法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種種區別。醫聖張仲景用當歸羊肉湯治癒貧窮百姓的故事被傳為佳話。
消法是採用消食、化瘀、軟堅、化痰、化濕、利水等葯物,對慢性積聚脹滿進行漸消緩散而不傷正氣的一種治療方法。
中醫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於上述八法的運用是相當靈活的。由於有不少病的情況相當復雜,往往不是單獨使用某法,而是把許多治療方法配合起來使用,如汗下並用、溫清並用、攻補並用、消補並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歷代醫家還提出了許多其他的治法,並且還創造了相當豐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貼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撲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導引法等。
中醫靈活運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時必須遵守一些原則。
第一條原則是治病必求於本。「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質。「必求於本」,是強調一定要透過錯綜復雜的現象,抓住疾病的實質,找出治療的關鍵。有些疾病的症狀往往是很復雜的,在一大堆頭緒紛亂的症狀中,不僅有主次本末、輕重緩急的區別,而且有時候還會出現某些假象。所以,中醫治病的時候首先要注意識別那些「真熱假寒」、「真寒假熱」、「至虛有盛候」(真虛假實)、「大實有贏狀」(真實假虛)的虛假證狀。否則寒熱不分,虛實不辨,以假當真,被表面現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會造成醫療事故。
第二條原則是扶正祛邪。中醫認為,一切病證都是正邪雙方力量的消長變化所造成的。「正」,指人體的抵抗力和修復能力;「邪」,指病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人體的正氣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體的正氣就要受到損傷。所以醫生治病的時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氣,增強人的體質,同時又要設法驅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復,使疾病朝著治癒的方面轉化。這一原則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時候,首先要看正邪雙方的盛衰情況,如果病邪顯著而正氣又不太虛,應以「祛邪」為主,如果正氣虛而病邪不盛,則應以「扶正」為主,如果正氣已虛而病邪又盛,就應該採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則。但應該注意的是,扶助正氣不要造成「留邪」的惡果。有些人得了病,總喜歡服補葯,而庸醫也喜歡投人所好。結果往往「閉門留寇」,遺害很多。尤其是有些急性傳染病,發病急遽,如果正氣不很虛弱,更應該及時驅邪。另一種情況是祛邪不要傷害正氣。《紅樓夢》中的胡太醫就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在給睛雯治病的時候就犯了祛邪傷正的大忌。晴雯本來是偶感風寒的小病,可是胡大醫卻搬出了一大堆紫蘇、桔梗、防風、荊芥等解表葯,又用上了枳實、麻黃一類的猛峻葯物。這就難怪賈寶玉罵他「該死,該死」。賈寶玉說:「雖疏散,也不可太過。舊年我病了,卻是傷寒,內里飲食停滯……還禁不起麻黃、石膏、枳實等虎狼葯。我和你們(指丫環們)就如……那才開的白海棠似的。我禁不起的葯,你們哪裡禁得起?」
除上述原則外,還有正治反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原則,以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原則等等。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醫治療的原則,始終貫徹了從整體出發,又聯系時間、地點和人的各種不同的情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精神。

『陸』 中醫診治疾病的方法有哪些

●引發疾病的原因中華傳統醫學把引發疾病的原因歸結於「正氣」和「邪氣」相爭的結果。「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和抵抗疾病入侵的能力,「邪氣」就是指引發疾病的所有因素(包括病毒和細菌),而這些因素又分為內因和外因兩方面。

(1)外因人體感染外部疾病的原因即外感「六淫」,自然界的「寒、暑、風、燥、濕、火」中醫稱作「六氣」,「六氣」正常則對人的健康有利,「六氣」失常,如嚴寒、高溫酷暑、狂風、暴雨、潮濕等則對人的健康有害,成為人類患病的外部因素。失常的「六氣」就是「六淫」,外感「六淫」即是指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成為致病因素。

(2)內因內因是指人的精神情緒發生變化,或者因為飲食、勞倦、縱欲等主觀因素引發的疾病,即「內傷七情」,包括「喜、怒、驚、恐、憂、思,悲」七種情態。

人體的抗病能力和治病的因素是一個動態平衡,人體「正氣」旺盛,抗病能力就強,則不宜患病;反之,「正氣」虛衰,「七情」均可成為致病的因素,如過喜、過悲、暴飲暴食、飲食不節、房事過度、驚恐過度等,都可成為致病的誘因。

●四診傳統中醫診斷疾病主要靠望、聞、問、切四種方法,要正確診斷疾病,必須了解疾病發生的原因,做出正確的診斷。現代醫學的檢驗手段,如儀器檢查、化驗等也是現代中醫的診斷方法之一。

(1)望診望診是指對病人的觀察,包括精、氣、神、舌苔、舌質,以了解病人的病性、病變部位、正邪消長的情況。如病人面色蒼白、目光暗淡、精神萎靡、反應遲鈍、言語沒有力,表明病人正氣已傷,病情較重。病人目光有神、精神正常、則正氣未傷,病情不重。舌苔白者多屬虛寒症,舌苔黃者多屬熱症,面色赤紅者多屬實症,面色蒼白者多屬寒症。

(2)問診問診是指對病人及其家屬的詢問,了解發病時間、過程、既往病史情況。問詢的內容包括飲食、寒熱、大小便、睡眠起居,女性月經、白帶情況,家庭病史等。

(3)聞診聞診是指聽病人的語聲、呼吸來了解病情的方法,如語聲高亢有力為實證,語聲低微細弱為虛症,氣促痰喘為實症、熱症。

(4)切診切診是用食指、中指、沒有名指三個手指放在病人的手腕橈動脈搏動處,通過不同手指下的脈搏波動變化診斷疾病的方法。通過切脈可了解疾病的表裡、虛實、寒熱、盛衰。正常脈象搏動適中,緩和有力,脈搏整齊有節奏,一次呼吸之間搏動4、5次。而出現不同的異常脈象則表明發生了不同的疾病。

●八綱八綱是用「表、里、虛、實、陰、陽、寒、熱」八個字做提綱,分析臨床症狀表現並進行診斷的方法。通過四診了解的症狀和體征,運用八綱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判斷。

(1)表裡表裡是用而言明疾病所在部位的相對深淺的,如病在皮膚、肌肉、經絡,則是病在表面;病在臟腑器官,則是病在里;病在經脈,則是病在里;病在絡脈,則是病在表。

凡外感「六淫」,出現頭痛、鼻塞、四肢關節酸痛、發汗、發冷、發燒等外感症狀均屬表症。要用解表法治療。

表症未能及時治療則可能轉化為里症,表現為病邪由體表沿經絡向體內傳入,使臟腑受到侵害,如感冒發燒引發肺炎。

(2)虛實虛實是指正氣與邪氣的盛衰強弱而言。虛症是指機體的所有生理功能低下所致的一些徵候,多系所有慢性病之後、久病之軀表現出來的症狀,如面色蒼白、精神萎靡、乏力體倦、心悸氣短、自汗盜汗、腹痛喜按、沒有舌苔、脈細沒有力等症侯,年老體弱者多表現為虛症。虛症宜用補法治療。

實症是指病邪過盛所引發的徵候。因為邪氣入侵,正邪相爭,表現出如高燒、興奮、面紅耳赤、聲音高亢、腹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脈博宏大有力、舌苔厚等症狀。同時還有嘔吐、傷食、水腫、瘀血等病邪過盛的表現。青壯年人、新患病者多屬實症。實症宜用泄法治之。

(3)寒熱寒熱是指病因和徵候的性質。因為機體的機能過度低下或外感寒邪引起的徵候屬寒症,宜用溫法治之,如畏寒怕冷,口渴喜飲,四肢發涼,面色蒼白,小便清淡,大便稀溏,苔白質淡,脈搏沉遲。熱症是因為機體抵禦外邪侵入時功能過度亢進所表現出來的徵候,如面色潮紅,身熱喜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宏大有力,搏動加快。熱症宜用清熱法治之。

(4)陰陽陰陽是八綱的總綱,在臨床治療中,首先要分清陰陽,表、實、熱屬陽;里、虛、寒屬陰。面色暗淡,身體倦怠,語音低微沒有力,四肢發冷,氣短少言,舌淡,脈沉細者屬陰症,宜選調補氣血的穴位以補法進行按摩。而精神亢奮,多言躁動,身熱氣粗,舌苔黃,脈宏大者屬陽症,以選退熱、清火、安神的穴位以泄法進行按摩治療。

『柒』 中醫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的治療方法很多,但是歸納起來大體可分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

汗法是運用各種發汗葯物組成方劑,來開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種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涼,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薑糖水或酸辣湯,發一發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因為生薑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熱喝下去,可以擴張周圍小血管,刺激毛孔發汗,驅散體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這樣。常用的方劑有桂枝湯、銀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葯引導病邪或有害物質從口涌吐而出的一種方法。吐法大都用於病情嚴重急迫,必須迅速吐出的積結實證。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誤食的毒物還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金元時代的大名醫張子和就很擅長這種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瀉劑和吐劑。他在《儒門事親》一書中有記載:一位患風癇病的婦女,偶吃一種像蔥一樣的章,吐涎如膠,大約有一二斗,不想從此不再發病,而且身體也一天天健壯起來。張子和對這件事很重視,他走訪了許多人才知道這種像蔥一樣的草叫「憨蔥苗」,在《本草經》中稱「藜蘆苗」。從這件事以後,張子和認識了吐法的重要,高興地說,「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運用瀉下葯物攻逐體內結滯(如宿食、水飲、瘀血等)的一種方法。這種治法可以排除蓄積,起到推陳出新的作用。《儒門事親·偶有所遇厥疾獲療記》中記載,有一次,張子和看見一個小孩因為誤吞銅鐵而患病,身體很瘦弱,足不勝身。那時正好是六七月份,淫雨不止,沒有木柴煮飯,小孩挨餓幾天。一天早晨,鄰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飯吃,病孩乘機飽吃一頓。不久,覺腸中痛,泄注如傾,瀉下所誤吞的東西。張子和因而明白《內經》中所說的「肝苦急,食甘以緩之」的道理。因「牛肉、大棗、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寬緩腸胃。且腸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銅鐵所以下也」。張子和高興地說:「亦偶得瀉法耳。」

和法是通過調整人體機能,達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種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氣血營衛不和,或者臟腑關系失調,採用汗、吐、下、溫、清、補、消都不適宜的,就可以採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許多中醫都用「加味逍遙丸」來治慢性肝炎,這種葯也是一種和劑。

溫法是用溫性或熱性葯物補益陽氣、驅除寒邪的一種治法。人們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薑等,胃中常有一種燥熱的感覺,不僅食慾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個身子都會有熱感,於是我們就說這類東西屬於熱葯。使用溫熱葯可以起到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涼葯物以達到清熱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人們在氣候酷熱、氣悶難忍的時候,常喜歡吹風納涼,冷飲冰水,目的是為了消除煩熱。由此推論,遇到內熱燔熾、煩渴神昏的病證,服用苦寒清涼葯物,也能達到清熱的作用。

補法是運用補葯補益人體氣血,增強體質,達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種治法。補法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種種區別。醫聖張仲景用當歸羊肉湯治癒貧窮百姓的故事被傳為佳話。

消法是採用消食、化瘀、軟堅、化痰、化濕、利水等葯物,對慢性積聚脹滿進行漸消緩散而不傷正氣的一種治療方法。

中醫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於上述八法的運用是相當靈活的。由於有不少病的情況相當復雜,往往不是單獨使用某法,而是把許多治療方法配合起來使用,如汗下並用、溫清並用、攻補並用、消補並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歷代醫家還提出了許多其他的治法,並且還創造了相當豐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貼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撲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導引法等。

中醫靈活運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時必須遵守一些原則。

第一條原則是治病必求於本。「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質。「必求於本」,是強調一定要透過錯綜復雜的現象,抓住疾病的實質,找出治療的關鍵。有些疾病的症狀往往是很復雜的,在一大堆頭緒紛亂的症狀中,不僅有主次本末、輕重緩急的區別,而且有時候還會出現某些假象。所以,中醫治病的時候首先要注意識別那些「真熱假寒」、「真寒假熱」、「至虛有盛候」(真虛假實)、「大實有贏狀」(真實假虛)的虛假證狀。否則寒熱不分,虛實不辨,以假當真,被表面現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會造成醫療事故。

第二條原則是扶正祛邪。中醫認為,一切病證都是正邪雙方力量的消長變化所造成的。「正」,指人體的抵抗力和修復能力;「邪」,指病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人體的正氣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體的正氣就要受到損傷。所以醫生治病的時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氣,增強人的體質,同時又要設法驅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復,使疾病朝著治癒的方面轉化。這一原則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時候,首先要看正邪雙方的盛衰情況,如果病邪顯著而正氣又不太虛,應以「祛邪」為主,如果正氣虛而病邪不盛,則應以「扶正」為主,如果正氣已虛而病邪又盛,就應該採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則。但應該注意的是,扶助正氣不要造成「留邪」的惡果。有些人得了病,總喜歡服補葯,而庸醫也喜歡投人所好。結果往往「閉門留寇」,遺害很多。尤其是有些急性傳染病,發病急遽,如果正氣不很虛弱,更應該及時驅邪。另一種情況是祛邪不要傷害正氣。《紅樓夢》中的胡太醫就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在給睛雯治病的時候就犯了祛邪傷正的大忌。晴雯本來是偶感風寒的小病,可是胡大醫卻搬出了一大堆紫蘇、桔梗、防風、荊芥等解表葯,又用上了枳實、麻黃一類的猛峻葯物。這就難怪賈寶玉罵他「該死,該死」。賈寶玉說:「雖疏散,也不可太過。舊年我病了,卻是傷寒,內里飲食停滯……還禁不起麻黃、石膏、枳實等虎狼葯。我和你們(指丫環們)就如……那才開的白海棠似的。我禁不起的葯,你們哪裡禁得起?」

除上述原則外,還有正治反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原則,以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原則等等。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醫治療的原則,始終貫徹了從整體出發,又聯系時間、地點和人的各種不同的情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精神。

『捌』 中醫診斷的方式方法是什麼

中醫診斷學主要包括診法、診病、辨證和病案四大部分。

1、診法

是對病人進行檢查,收集與病人健康有關資料的方法。四診包括望、聞、問、切四種診法。

根據中醫學理論,人體是個有機整體。局部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內部病變能夠反映於外。這就是說,外部的疾病表現可以反映內在疾病的本質。

所以,中醫在診斷疾病時,往往通過病人的自我感覺和醫生觀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現來推斷病人內部的病理變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以表知里……以診則不失矣」,認為外在變化可以反映體內病變。

《靈樞·外揣篇》則提得更為明確:「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臟波盪。若是則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應形。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認為體表的變化會正確地反映出內在的病變。這種「以表知里」的診法理論,至今仍在臨床上發揮巨大作用。

2、診病

亦稱辨病,即對疾病的病種作出判斷,得出病名診斷。疾病的病名,是對該病全過程的特點與規律所作出的概括與抽象。對疾病作出病名診斷,是臨床內、外、婦、兒等各科應學習的主要內容。

3、辨證

辨證是中醫學的精華,為了弄清辨證的含義,首先要掌握症、證、病、辨證等概念。

4、病案

又稱病歷,古稱診籍,是臨床有關診療等情況的書面記錄。病案是臨床醫療、科研、教學的重要資料。病案書寫是臨床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將患者的詳細病情、病史、診斷和治療等情況,都如實地記錄下來。

(8)中醫診療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醫診斷學原理介紹:

中醫學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其認識論和方法論都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對於自然界和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是以直觀的方法從總體方面看待其關系,構成了天人相應、神形相合、表裡相關的整體觀點。

中醫學認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和因果聯系,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產生全身性的病理反應,全身的病理變化又可反映於局部。

因此,疾病變化的病理本質雖然藏之於「內」,但必有一定的症狀、體征反映於「外」,局部的表現常可反映出整體的狀況,整體的病變可以從多方面表現出來。通過審察其反映於外的各種疾病現象,在醫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分析、綜合、對比、思考,便可求得對疾病本質的認識。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就是說在認識事物時,應當採取知己知彼,從外測內,觀察事物表現的太過或不及,通過微小的改變看出反常的所在,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這便是中醫學診斷病證的基本原理。

『玖』 中醫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前面已經詳細講過,陰陽這一「標志」,是表示機體處於優勢還是處於劣勢的一種狀態。就是在一般的戰斗中(指戰場上的戰斗),在處於優勢而不斷向敵人發起進攻的時期,或是處於劣勢而不得不採取守衛的時期,其戰術是完全不同的。

機體內的戰斗也是這樣。當機體處於優勢,那在「陽」的時期里,由於體力(即戰鬥力)仍然非常旺盛,就會主動出擊,由此身體如同戰斗進入白熱化狀態那樣而出現發燒、出汗、說胡話、躁動不安、臉色發紅等症狀。這樣,在治療上就要用讓患者出汗、嘔吐或者腹瀉等積極用體力去戰勝敵人的處方為原則。

相反,在處於劣勢的「陰」的時期里,就必須像戰場上所採取的利用戰壕去進行守衛的消極戰術那樣,去保存剩下來的較少體力,通過各個擊破的辦法,逐漸地消滅敵人。具體來說,就是要採用保暖、促進血液循環、恢復體力的處方,慢慢使身體康復。

由於在「陽」的時期與「陰」的時期,其處方性質完全不同,所以在診斷時,如果將「陰陽」診斷錯了,有時就會導致難以挽回的後果。上面提到虛實「辨證」也是同樣如此。當處於實證狀態時,就要把不利於身體的外邪排出。相反,在虛證時,就要補充身體的正氣。這樣看來,虛實的診斷同陰陽的診斷是一樣的,如果將虛實弄顛倒了,同樣也會出現嚴重的後果。

事實說明,中醫治療的根本所在就是診斷上。

閱讀全文

與中醫診療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家兔常用的取穴方法 瀏覽:743
地質災害分析評價方法模型 瀏覽:634
乳頭內陷治療的方法 瀏覽:179
數學分數混合運算簡便方法 瀏覽:918
醫療機構綜合能耗電耗定額及計算方法 瀏覽:988
嬰兒消化不良怎麼辦快速方法 瀏覽:168
龍魚大白片使用方法 瀏覽:240
學習三句半的教學方法 瀏覽:581
qq印象單排解決方法 瀏覽:640
入睡快速方法 瀏覽:946
毛竹串聯方法視頻 瀏覽:946
胸椎間盤突出治療方法 瀏覽:167
amd舊電腦改造方法 瀏覽:12
win10圖標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00
2歲判斷白癜風最簡單方法 瀏覽:721
類比法是初中化學常用的學習方法 瀏覽:356
期貨交易有哪些方法 瀏覽:611
高效審批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99
學生如何戒網癮最好的方法 瀏覽:201
腦血管感染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瀏覽:457